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合集下载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出路*孙丽君内容提要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坚守着生态与女性主义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

生态是一个整体概念,而女性主义却存在着区分。

生态学的隐喻性思维是一种同情,而女性主义则指向批判。

女性主义强化弱者的解放诉求,而生态将自然的整体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整体性思维、家园意识和对话意识有助于克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悖论。

关键词 生态视角 女性主义视角 整体性存在 家园意识 对话为了探讨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新兴学科,如环境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等,其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E cofe m inis m )作为一种充满生机的批评理论,为文学艺术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但/生态0与/女性主义0这两个角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

一、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所谓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指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一种批评方法。

这一批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深层分析,强化作品中存在着的生态和女性视角。

由于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认为人类可为自然立法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而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196#*本文为本人主持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思想研究0(批准号:10FZ W010)的阶段性成果。

精神也是基于这种批判意识,认为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中,自然的地位类似于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两者相互隐喻:尽管自然与女性都因孕育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以二元对立为思维模式的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生态革命解除自然压迫和性别压迫是解决人类危机的根本途径0¹。

在上述批评思路指导下,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热衷于将女性与自然作为一个联合体,将男性及与男性持同一立场的事物、人物作为另一个联合体,寻找女性与自然联合体受压迫、被驱逐的历史或逻辑。

蓝色批评_生态批评的新视野_钟燕

蓝色批评_生态批评的新视野_钟燕

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钟 燕 内容提要 在生态批评里,“阅读大地”的主题已进入人心。

20世纪中期以来,海洋生态危机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生态批评的视野因而拓宽。

本文认为,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在海洋陷入生态困境的时代开始转向“阅读海洋”的“蓝色批评”阶段,海洋环境主义是“蓝色批评”话语里的中心词。

本文重点从海洋环境主义产生的理论资源、海洋环境主义的核心思想两个方面阐释了生态批评的这一新视角。

大海有机论、“边际效应”观和海洋生态责任是海洋环境主义的三要义。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水球”理念 蓝色批评 海洋环境主义一、“水球”理念:“蓝色批评”纪伯伦曾说:“你和你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的无边沙岸上的一粒沙子。

”①纪伯伦不愧为东方哲人,他的诗句道出了人类、大地和海洋的相对关系。

我们生长的地球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

现代宇航员乘上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时,惊奇地发现,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辽阔的海洋,而人类生活的陆地简直就是浩瀚海洋中的几个孤岛。

如果人类的祖先早知道地球近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在茫茫星河中,我们栖居的行星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地球”或许就不是我们栖居之所的名称了。

科考数据表明,覆盖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体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平均深度3800米,最深处超过10000米。

海洋深广若此,它为地球上99.5%的生物提供了陆地和淡水水域所能提供的300余倍的生存空间。

②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地球实为“水球”的证据,但至今我们的目光仍然更多关注着脚下的土地,思想里仍然缺乏一种理应建立的“水球”理念。

作《水经注》的中国古人郦道元早用前人之言概括出了“水球宣言”:“天一生水”,“天下之多者水也”,“水之为德者大也”。

③生命是水之“大德”。

“水球”上的海洋赋予星球以生命,抚育滋润它们,并帮助其中的部分登上陆地环境。

也正是依靠“水球”之水创造的良好的水、气循环,人类这样的需氧生物才得以生存。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是必要的。

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分析。

第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环境监管和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

政府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各项环境数据,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政府还应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二,推行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它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政府还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环境保护产业,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政府还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恢复植被覆盖,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四,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环境教育和宣传是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提高环境素质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教育和宣传的投入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政府还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度。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环境保护的国际准则和行动计划。

政府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分析主要包括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国际合作等。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进行治理。

1.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推动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

2.优化产业结构。

应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效、环保型转型,减少环境污染。

3.推广清洁能源。

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加强资源管理。

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开发,确保环境生态的稳定性。

5.强化科技创新。

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环保科技的发展,研发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起到主导和引导作用,企业和个人应积极投入,推动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 1 -。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i el g t e t t n t e a h oh r p o i ig t e r a — i o t x rc mmo i r t r e d n ;a d tr e— mp li h m o sr g h n e c t e ; r vd n h e — f c n e t o n e l le o f n l e au e r a i g n a g t t i g a h e e t n b e c mmo e d r n h xmi t n o e r a e a g . n t erc pi yt o t o h n r a e sa d t ema i z i f h e d r n e ao t r Ke r s n raie s h lr hp S o t l vc c — r iim y WO d : a rt c oa s i ; c t S o i;e o c i c s v t
拂 诹 謦刊 学 颜 翳 撒 裁
叙事学术: 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崔 未
【 摘 要】 事 学术 是 学 术 研 究 的 一种 表 达 策 略 , 叙 由美 国生 态 批评 家 斯 科 特 . 洛 维 克 提 出 并 实践 。 事 学 斯 叙
术 指 的是 将 学者 个 人 的现 实 生 活 经 验 与其 对 文 学文 本 的 研 究 性 阅读 经 验 相 混合 的写 作 方 法 ,是 在 学 术 论 述
t e s h lr Se p r n e o e l i n e e r h r a ig b tas i ig s ae ih b e d e c a a trs h c oa ’ x e e c fr a f a d r s a c e d n , u o a wr n t tg wh c l n st h r c e i i le l t r y h . t so a r t e vv d e sa d s n i v t n o d s r t n i n o g n c w y N ra ie S h lrh p i man y c a — i fn ra i , ii n s n e st i i t e c p i n a r a i a . a r t c oa i s c v i y i o v s i l h r a t r e s fl ws h t mp s t x l r h aa c e w e “ n a e n n er a ” r“ a o n a e c ei d a o l :t e at z o e t o e p o e t e b ln e b t e n e g g me ta d r t t ,o s v r a d s v ” e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成为了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赞美自然之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批评,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指责,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首先,生态批评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时常抱怨环境恶化,但同时又习惯于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环保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其次,生态批评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工业污染、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类过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需要批评那些对生态环境毫无顾忌的企业和个人,呼吁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最后,生态批评也需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制度。

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思考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让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问题关乎每个人,生态批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关于生态批评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讨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免费范文

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免费范文

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2015年10月17日,金秋的南京迎来第五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

在厦门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相继承办四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之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和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了第五届会议。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美国文学》主编、杜克大学普瑞西拉?沃特(Priscilla Wald)教授,《外国文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名誉会长林耀福先生、会长蔡振兴教授,台湾《淡江评论》主编黄逸民博士等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当代生态批评趋势研究”。

参会学者探讨以“人类纪”(anthropocene)①与“物质生态批评”(material ecocriticism)②为代表的国际生态批评前沿理论,报告最新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畅议四次浪潮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发言内容涉及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艺术、动物研究与生态女权主义等多方面,延续了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特点,充分展现了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一、人类纪与物质生态批评:国际生态批评前沿理论探讨对人类纪与物质生态批评的探讨,使本次会议与国际生态批评研究的前沿接轨。

大会特邀发言人沃特教授选取其正在撰写的生态理论专著中的一章“人类纪的植物暴力”,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主题发言。

沃特在美国学界极具影响力,她担任《美国文学》主编20年,是文学、电影、女性研究、生态批评、医学文化、法学文化领域的资深学者,著述颇丰。

沃特对生态批评的研究以跨学科见长,发表文章涉及基因与生态,科学叙事与文化价值,以及生物医学的文化性等方面。

沃特生态批评研究的宽阔视野预示着物质生态批评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的金莉教授主持沃特教授的发言。

金莉教授不仅在女性研究、美国文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也是国内最先以西方文学理论词条形式介绍生态女权主义的学者。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破坏行为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的深刻反思。

在生态中心主义哲学视野中,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命共同体,所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价值、自我生存权利和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活动严重地损害了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

生态中心主义提出,要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原则来管理、维护生态环境。

人类应该在保障自己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可持续化的利用和管理。

在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下,人类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类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共同实现。

只有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处下,才能实现持久的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提醒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对生态系统做出切实的保护和治理,使其恢复健康,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世界各国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安全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共创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何谓生态_批评何为_论生态批评的源流_表现及困境

何谓生态_批评何为_论生态批评的源流_表现及困境
(1)
法, 认为作为生态批评前提的生态主义, 其渊源可以 追溯到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2)。众所周知, 浪漫 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的反 动, 而理性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理论 前提, 在此前提下,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成了人类向 自然攫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然而, 种种潜在的或已 然发生的生态危机激起了对理性主义的怀疑。 不少 人将目光投向过去, 记忆或文本中人与自然曾有过 的和谐被不断神圣化, 似乎真就存在过一个完美的 伊甸园世界。 如今常被生态批评作为经典例证的华 兹华斯和梭罗等, 他们的作品便都充满了这样的幻 象: 怀抱爱与美的理想, 远离尘嚣, 回归自然, 沉醉在 天国般的境界。 这样的浪漫主义思潮并非局限于人 文领域, 它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有所反映。尽管韦 伯曾指出, 科学研究的任务 “决不可以是获取糅合在 一起的规范和理想, 以便能从中推演出可用于实践 的处方”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 “以实际立场为出发 点” ,却又在科学研究中十分流行 (3)。 “生态学” (Oekologie)这一概念于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欧 内斯特・海克尔 (Ernst Haeckel) 提出, 就跟当时流行 的 “浪漫主义思潮” 高度相关。然而吊诡的是, 生态 问题的产生既被认为跟理性主义及相伴而来的科学 技术滥用不无瓜葛, 但对它的反思, 却又无法逃避科
(5) 立它在人类福祉和存续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 也就
是,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媒介, 文学应该而且必须为生 态危机负责, 而文学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的, 便是文学 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如何导致了生态危机,以及 文学研究在生态危机处理上能发挥何种作用。这其 实就是以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为导向的 “生态批评” 的 ( 核心观念,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术语, 但 却 迟到1978年才由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 首 次提出。跟密克尔一样, 鲁科特在 《文学与生态学: 一次生态批评的实验》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的论文中, 也是主张将生态 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在文学研究,以这种文学研究 的生态学转向, 将关注点从 “人” 扩展到与其息息相 关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学本该承担的救赎责 任。吊诡的是,尽管他的这篇论文跟密克尔的著作 一样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一旦生态批 评风生水起, 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时, 作 为始作俑者,他们却都获得极大的声誉。在某种程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超循环”是圈行系统中的各部分以及整体,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与旋升。

②它融合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思维之道与存在之道、研究方法之道与研究对象之道,是世界万物生发的格局与态势。

近代,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地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生发了拯救人类精神生态,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批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生态批评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态批评产生。

中国生态批评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生长态势自然也遵循了超循环之道。

一、“依生”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与中国对应学科“看似一体”生态批评起源于欧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见端倪,九十年代兴起。

在中国发出的最初声音是司空草1999年11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

真正传入中国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是在2002年,以王诺教授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为标志。

国内关于生态批评的综述文章主要有: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以及其硕士毕业论文《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等,另外在鲁枢元教授的著作《生态批评的空间》和刘文良教授的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以上学者在阐释生态批评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时候,一般都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归入生态批评的发展中来。

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文章把生态批评兴起的时间定为1987年,其根据是文艺学家鲍桑葵1987年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中的词条“文艺生态学”;把生态批评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定为1994年,其根据是有关“生态美学”论文的发表。

[1]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一文提到了生态批评在中国起步的标志———司空草1999年发表的文章《文学的生态学批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但她在提及国内生态批评文章和专著的时候把曾永成教授的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鲁枢元教授的专著《生态文艺学》、姜澄清教授的专著《艺术生态论纲》和徐恒醇教授的专著《生态美学》列为生态批评的代表作,而且文章后面把国内的生态美学会议看成了生态批评研讨会,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看成了一体。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危机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极为严峻的现实,为此,学术界有必要将呈纷繁之势的生态批评理论予以系统化,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生态批评家需要对生态理论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生态美学追求的同时,发挥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并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生态理论的论争焦点生态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但是,生态理论成为显学却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虽然生态研究成为显学较晚,可是,在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现已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综观这些学科的生态理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

无论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多少种解释,在“文学就是人学”①的理论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

从哲学认识论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之争: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论和环境与人类对立的二元论。

在整体论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西方古代思想家泰利士认为海神是创世之母,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火;芝诺则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体的,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1]77。

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和张载等人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说法,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则将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等诸方面对立起来,使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开来。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准确的环保知识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传递,包括悬挂标语、开展宣传活动、播放宣传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机构加强环保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学会得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加强环境管理,强化政策执行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管理,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和执法力度,对环保企业和个人实行奖惩制度,坚决打击污染企业和行为,力求减少环境因素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环保企业的监测,对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加强约束力,要求其完成自己的环保责任。

三、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中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对土地、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政府应该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培养人们的垃圾分类习惯。

在处理垃圾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档次。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排放为基础建设的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或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先支持绿色能源的发展,使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挂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排放。

五、鼓励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出行可以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公共自行车、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

政府可以推出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建立更多的公共自行车停车场、优惠购买电动汽车、鼓励和建立轨道交通网,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市民使用这些绿色交通工具。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引导企业和个人实现自身的环保责任,在公民素质、法律意识以及环保观念等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促进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共同达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

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

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

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起因,毫无疑问是源于我们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存环境恶化,诸如沙尘暴、水污染、核废物倾泻、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石油泄漏、食物中毒、铅等重金属中毒致残、森林大火……对于其出现时间,有起于90年代[1]、70年代[2,3] 之说,历史虽然不算久远,但观点却在迅速地更新。

在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彻瑞尔•格劳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那里,生态批评还被模糊地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4] (P xviii)。

布兰奇等人(Michael P. Branch et al)认为这还不够,说:生态批评并不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它包含的是走向生物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伦理学的延伸,是人类对包括非人生命体和物理环境的全球社区(global community)意识的拓宽。

考基诺斯(Christopher Cokinos )则进一步将格劳特费尔蒂的二元生态批评研究公式分解为“个体自身、社会、自然界与文本间的可能联系”。

[6] 但在这样的框架下还是有着太大的阐释空间。

也正是由于定义的模糊、概念的笼统,一时间生态批评的绿色标签迅速地在文学批评的学术作品中蔓延开来,倒是应了考基诺斯的话(也见于王诺文中[7]),生态批评成了“有助于学者出版著作和获得职位的‘主义—机器’(ism-machine)或‘学术工厂的发电机’(generator in the academic factory)。

”[6] 从事生态批评研究固然离不开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但为了发表文章而匆忙地贴上绿色的标签,不仅仅是不严肃的事情,而且会反过来损害这股健康的绿色生态批评潮流。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讲座感想今天听了康老师对于生态批评理论的介绍--=人与自然-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研究,加深了我对于生态问题的理解。

生态批评理论共分为三个层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精神生态生态则研究的是人的自身的方面。

对于生态批评理论,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的本科论文就是写的关于生态批评理论,题目是生态批评理论视域下《羚羊与秧鸡》的研究。

在我看来,生态批评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和谐。

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还在于人与人及人与自身。

而这种和谐的思想很是符合当今社会与国家的要求和时代的主题。

现今,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令国人无比自豪和骄傲,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巨大的污染和极大的能源消耗。

有学者作过调查,我们今天所消耗的能源已经用了下一代的所需要的能源,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的付出的代价还是太大了。

我们现在为之烦恼的还不仅仅是资源的巨大的消耗,环境问题更是我们眼下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困扰着我们,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转基因)也让我们感觉到危机的存在。

因此,人们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大自然掠夺式的无毒开发,已经大大损耗了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污染了人类及其他生命物质的生存环境,给人类的基本生活带来严重危机。

现在的我们不得不感叹,曾经的绿水蓝天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我们真的要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回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可是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逃遁,太过于消极。

可是每当我们读到古代的哲人们的叙述,还是会无比的羡慕与憧憬。

例如“人民耕而食,织而衣”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这样我们也就不用去担心无良的制造商造假以及食物的安全问题。

其实我很同意“回归”的观点,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机械的倒退”,不能说“退回到那个时期未受伤害的乡村面貌,也不能退回到那个时期的有限的自然知识”。

生态批评的绿色化及其方法

生态批评的绿色化及其方法

生态批评的绿色化及其方法作者:胡牧来源:《鄱阳湖学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文学的绿色内容、文学的绿色关系是生态批评的重要之维。

本文在文学的绿色内容、文学的绿色关系与生态批评耦合对生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批评对人的生态存在以及对于生态文学、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辨析生态批评与其他批评范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中揭示出生态批评方法以及生态研究方法的路径。

生态批评方法不仅要借鉴文学批评的一般方法,还要上升到生态研究方法的层次,走向生态文化批评。

[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化批评;生态文学;生态文化[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082-09[作者简介]胡牧(1981—),男,重庆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美学与民族艺术学研究。

(云南昆明 650091)Abstract: The green content of literature and the green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are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eco-criticism. On the basis of the green content of literature, green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and eco-criticis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eanings of eco-criticism for man's ecological existence, eco-literature, eco-culture and eco-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ifferentiate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relations between eco-criticism and other criticism paradigm, and reveals eco-criticism method and the path of the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Eco-criticism methods should take for reference general metho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ise to the level of the eco-research methods and to eco-cultural criticism.Key words: eco-criticism;cultural criticism;eco-literature;eco-culture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哪些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哪些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哪些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增加,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生态批评趋向于重视环境保护,关注企业的环境影响以及资源消耗。

2. 社会责任的强调:生态批评不仅仅关注企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更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应承担起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责任。

3. 持续发展的倡导:生态批评倡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4. 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生态批评重视企业的透明度,希望企业能够公开其在环境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评价。

5. 多方参与与合作:生态批评强调各方的参与和合作。

企业应与员工、政府、非政府组织、客户和供应商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批评的实施和落地。

生态批评的第二次浪潮

生态批评的第二次浪潮

生态批评的第二次浪潮摘要:把环境正义理论纳入生态批评研究方法之中,是生态批评“第二次浪潮”的显著标志,所以这次浪潮也被称为生态批评的环境正义修正主义。

环境正义修正主义引发了生态批评家对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环境正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它与生态批评的结合进行追溯,建构起一个平台,让读者更加了解环境正义修正主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环境正义;第二次浪潮一、环境正义的兴起与发展环境正义起源于一系列以社区为单位的抗议运动,抗议有色人种社区、弱势群体社区很不公平地被暴露在污染中,从而承担了更多的环境负担。

1982年的沃伦抗议拉开了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

沃伦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县,以非裔美国人和低收入的白人为主要居民,同时它也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有毒工业垃圾倾倒和填埋场。

1982年,生活在当地的非裔妇女和白人自发组成人墙封锁住了供载有有毒垃圾卡车行驶的通道。

此次抗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因为它首度把种族、贫困和有毒垃圾所产生的环境后果联系到了一起。

此后,许多由社会问题而引起的环境问题被进一步的调查和揭露。

1987年,一份由基督教联合教会发起的关于种族与环境问题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环境问题与种族因素和不公平的环境政策的关系:环境非正义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有意分配的结果。

这份报告公布后,各种各样的争取环境正义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同年,一本名为《必经之路:为环境正义而战》的小册子问世,其中详细介绍了沃伦抗议运动,并首次使用了“环境正义”一词。

“环境正义”这一概念由此诞生。

199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首届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峰会,这次峰会掀开了环境正义运动的新篇章。

与会代表们经过激烈的探讨后,一致通过用17条“环境正义原则”作为日后行动宗旨的决定,并宣告了环境正义拥护者们与主流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不同的环境立场。

著名的环境正义拥护者戴安娜?阿尔斯顿表示:“对我们来说,环境问题不能狭隘地予以解释。

在我们眼中的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种族的和经济的正义交织在一起的。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
4结语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关涉人类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是并行不悖的。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完善环保法制,加强对国民的环保教育,提高我国公民环境意识,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水利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风交错侵蚀面积25万km2,此外还有125万km2的冻融侵蚀面积[1]。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的耕地每年损失1厘米厚的土壤。而自然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300~600年的时间。我国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所带走的氮、磷、钾这些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的标准化肥。
1.4水资源缺乏现象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300m3,列世界第88位。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00m3为严重缺水,中国有18个区、30%的国土、60%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按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000m3为人类省生存起码需求量来衡量,全国有10个省区(市)、11%的国土面积、1/3以上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污染型缺水是指水资源的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据调查,全国近1/4的人口在饮用水质不良的水;有2/3的人口饮用的是受次生污染的水。
3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
3.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又是污染的肇事者。人类社会初期,由于个体力量相对渺小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多子多福”的人口观念。而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医疗状况的极大改善,决定人类命运的不再是人口的数量,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口。人口数量的极大膨胀不仅不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障碍。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庞大的人口不但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加速资源的耗竭和破坏和环境的恶化,而且制约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建议:①坚持贯彻计划生育政策;②提高文化教育水平;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⑤提高妇女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摘要]叙事学术是学术研究的一种表达策略,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提出并实践。

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和感受性描述的写作策略。

叙事学术的主要特征有:试图在“离开与介入”或“品味与拯救”之间为批评家寻找一种平衡,并促使这两者相互强化;为文学文本的阅读提供现实世界的语境;以普通读者的接受和受众范围最大化为目的。

[关键词]叙事学术;斯洛维克;生态批评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的专著《走出去思考——离开、介入及生态批评的职责》(going away to think: engagement, retreat, and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走出去思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比通常的随笔更富思想性与学术性,比其他学术论著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

通过将叙述性与论述性结合在一起,斯洛维克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叙事学术”(narrative scholarship)。

在学术规范日趋完善并愈加严格的今天,这种学术表达的新策略在生态批评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探讨这种叙述性学术的利弊得失,有助于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

一、“叙事学术”是什么在《走出去思考》的导言中,斯洛维克写到:这里的一些论说文……使用了把个人故事与更宽泛的哲学、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技巧,在1994年的论文《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联系》中,我开始把这种技巧称为“叙事学术”。

①“把个人故事与更宽泛的哲学、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技巧”,这可被视做“叙事学术”最简单的定义。

概括整本著作,我们可以为“叙事学术”下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和感受性描述的写作策略,其目的是为文学文本阅读提供现实世界的语境,扩大生态批评的影响范围,使之不仅能够抵达学术圈内的专业人士,也抵达学术圈外的普通读者。

叙事学术与规范标准的学术之区别显而易见——后者重视逻辑和理性,排斥个人经验化的叙述,更忌讳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而叙事学术的某些部分与描写个人经验的散文随笔之界限并不清晰,也就是说,它模糊了、跨越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边界。

斯洛维克在《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联系》一文里具体阐释了他的叙事学术观念:生态批评家应该讲故事,应该将叙述用做文学分析持续的或者间断性的策略。

其目的并非与文学本身竞争,而是阐释和欣赏阅读语境——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以某种方式贡献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之外”的生活的语言来接受。

我们绝不能把我们的学术缩减为一种枯燥的、过于理智化的游戏,脱离嗅觉与味觉,脱离实际经验。

让世界和文学直面对方,然后报告它们的关联和交叉方式。

通过讲故事来分析并解释文学——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显示与世界的接触如何塑造你对文本的反应。

(going:28)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斯洛维克把“讲故事”看成生态批评必不可少的表达策略,蕴含着他对文学研究特别是生态文学研究的多重思考。

首先,他不满于甚至反感于学术的“缩减”——脱离学者自己活生生的自然审美经验和人生经验,他为当下学院派研究变成“枯燥的、过于理智化的游戏”而忧心忡忡;他祈望新兴的文学批评类型——生态批评能够挣脱学院式研究之条条框框的束缚,与研究者自己鲜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他更希望新兴的生态批评不再只是学者们的自说自话,其话题和主张不再只是学术圈子里的风波,其隐含读者不再仅仅是学院里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最广泛的普通民众。

其次,“叙事学术”不仅要有缜密思维的逻辑力量,而且还要有美学感染力,用具有美学精致度的语言来表达学者自己的体验。

在他看来,理性语言不是唯一的学术语言,感性语言也是学术所必需的,感性话语也能铺就达到澄明的路,而且能更有效地促使普通读者理解自然的价值、意义和需要。

再次,文学研究不仅仅要直面文学文本,而且还要直面现实世界,从而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斯洛维克所说的“让世界和文学直面对方”,不仅是指研究文学文本所反映出的特定社会与自然,还主张让已存的文学文本与当下世界——研究者所体验到的世界相互碰撞,而研究者的作用就是要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交叉,从而在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使读者明确意识到文学文本与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关联,进而塑造和强化读者从当下现实需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作出反应,并且在文学文本的影响下对当下现实作出反应。

在《走出去思考》这本书里,最能体现叙事学术特色的文章是《“做最坏的打算”——爱、预料到的损失及环境评估》。

不妨以这篇文章作为案例来考察一下叙事学术的具体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斯洛维克感人肺腑地叙述了他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痛失爱子帕布罗的体验:阿纳琳达坐在黑暗的储藏室里,她的乳房仍然滴着奶,而一个月大的帕布罗再也不会去吮吸了。

五英尺外的一个有窗的隔离室里,那个无辜的小生命又赤裸着躺在了那里,被束缚在白色的床上,身上插满了用带子固定的管子,半张着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服药引起的迷离。

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只能靠机器维持呼吸了。

年轻的安格林医生拉着我的胳膊,把我带到一个仍然看得到帕布罗病危情形的房间里,一系列的x光片展示了帕布罗娇嫩的肺部随着感染加重而不断扩张的白色区域。

“我们正在尽力,”医生说,“但做好最坏的打算吧。

”(going:39-40)依照现有的学术规范,在学术论文里出现对研究者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大量叙述,肯定是不恰当的。

然而,如果跳出现有的学术规范,考察一下这些打动人心的叙述是否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所要论证的学术观点,是否有助于更多的普通读者接受生态批评,我们或许能够给出更为公允的评断。

这篇文章在理性的文学批评之中,分段夹入大量详细而充满感情的叙述,包括作者火速赶往医院途中的心情、光线不良的病房、绝望的妻子、即将逝去的孩子以及医生的忠告等。

这一切给身为父亲的作者带来的震惊和悲痛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能够打动每一个有同情心的读者;而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生态批评家,他必然被现实生活带来的这种震惊和悲痛所激发,进而展开关于人生、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生态危机的哲学思考,于是,丧子叙事、哲学思考和生态批评就被作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儿子即将夭亡时医生说的“作好最坏的打算吧”这句话,构成斯洛维克之思考的触发点和起点。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对于面临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整个人类来说,什么是最坏的打算?怎样做好最坏的打算?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用的则是有着深刻蕴涵的理性语言,他向读者传达了以下生态思想: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相信,视而不见,不愿做最坏的打算?丧子之痛的叙事以人们可以感同身受的事实和真情实感,启发我们认识到:正如“我”在儿子呈现病态时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因而才无法走出丧子阴影一样;人类对待生态危机时,有意无意地回避已经出现和将会发生的灾难,回避对可怕未来的恐惧,不愿意积极地未雨绸缪,相反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忍受一日是一日,得过一天是一天。

而这样的思维惯性和消极态度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足以导致地球的毁灭。

此外,人们对生态危机的麻木还因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资料过于冷静、过于理性、过于数据化,没有亲眼目睹生态灾难给自己和亲人的生命造成真实可感的危害,进而也就缺乏由此而生发的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感情体验。

丧子叙事在论文中的穿插,不断地把读者从理性思考拉入情感体验之中,又从感性拉回到理性,进而避免了单纯的理性探讨所造成的情感真空,亦避免了单纯的感情宣泄所导致的思维短路。

看看作者的笔触怎样从丧子之痛的叙事转向生态问题的论说吧:你的注意力转移了吗?从那个抒情强烈的家庭故事中转移开了吗?一个婴儿死去了,一个家庭被破坏,并且不得不活在“纯真已逝去”的阴影之下。

一个学者——一个人——转而去叙述,为了揭示某种亲密东西的逝去意味着什么。

但是,这种叙述转变为某种更宽广、更具包容性的东西,那便是通过感知和抓住某种更宏大的范式来构筑自我的尝试。

我希望你,读者,把帕布罗之死当作可信且真实的事件接受下来。

这种经历发生了,正如你握紧情人的手,或者弄蓬你儿子的头发那么确定地发生了。

”(going:46)可怜的幼子帕布罗死了,由此产生的悲痛是真实的,“你”(读者)也应该能够体验得到。

有了这种体验,读者一定会明白:由此而引发的关于生态灾难的现实之痛和未来之痛的思考,不是一般的讲道理,而是在讲与你的生命密切相关的道理。

于是,作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他对一些自然书写文本的生态批评。

让怀着丧子之痛的作者所处的世界直面自然写作的文本,指出两者的关联和交叉部分,并将个体伤痛与整个人类的伤痛、地球被摧残的伤痛结合起来。

从这个出色的案例来看,斯洛维克所倡导的叙事学术,绝非体裁混搭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对当代学院派学术研究的反拨,他还要把文学批评引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更加重视文学研究受众面扩大,更加重视文学研究对世界(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思想文化)之影响的方向。

因此,批评界有必要认真地对待这种文学研究现象,不是囿于现有的批评规范,而是细致地考察其倡导者的动机、目的、文学思想和逻辑思路,对其作出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对其优越性作出充分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叙事学术”的优越性将感觉经验作为理性研究著作的一部分,这并非只是斯洛维克一个人的努力,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甚至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都有学者使用这样的方法。

人类学家雷纳托·罗萨尔多(renato rosaldo)在其《文化与真实:社会分析的再造》(culture and truth: the remaking of social analysis)一书中这样说:“我应用的个人经验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可以更直接地把伊龙格特人哀痛中蕴含狂怒的质感和强度传达给读者,而不是使用某种更与己无关的写作模式。

”①另一位人类学家特勒·萨特菲尔德(terre satterfield)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书名就是《自然价值几何?环境价值的叙述性表现》(what's nature worth?narrative expression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生物学家约翰·詹诺维(john janovy)写了大量包含叙述性和描写性的生物学著作。

生态文学的奠基人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是一位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她前期的作品既是语言优美、叙述性很强的海洋生物学著作,又是包含了客观严谨的前沿性科研成果的生态文学名作。

卡森在其大量的叙述中使用富有象征性和节奏感的文学语言;但又绝不容忍任何违反科学的描写,要求自己必须“打下不可动摇的科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