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2010
10比较诗学解读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0
(三)作品论——意境与典型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1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7
体系比较中要注意文论内部 的异质因素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8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 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9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 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 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 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季羡林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2
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运用和接受国 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净化”(Katharsis)、“功能”、“反 讽”等 《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 “典型”、“现实主义”、“现代性”在 中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3
王国维“境界”说 在研究中寻找表现自身理论特色的术语, 是比较诗学的使命之所在。
3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 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 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 拗地导向比较诗学。 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
比较诗学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10比较诗学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 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理论模式追求的是异质并存, 而不是简单趋同。
理论模式的存在不是要清除各 民族文学理论的差异,而是使各种 异质文学理论批评之间有更多的沟 通和交流,消除话语上的隔膜和抵 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和而不 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 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 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
(二)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
中西哲人和文人都曾表现出对语言局 限性的种种思考和反抗。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 知之难,能之难也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二)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中西文论都讲究文学的真实性,但侧 重点不同。中国古人强调的真偏于主体感 受的真,而西方偏于所模仿的客体的真。
王维:《袁安卧雪图》“雪里芭蕉” 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其理入神,迥得天意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 也” 西方强调所模仿的客体的真实乃至细节 的真实。
比较诗学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
钱锺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的领域。”
艾田伯:“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 学。”
第三节:走向比较诗学新疆域(2)
互为主体:对话身份的重构。
问其所问:问答逻辑的建立与面向未来的 历史资源开启。
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中国诗学阐释学可能。
谢谢听讲!
2015年8月9日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1)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刘若愚:《隆溪:《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 学》 钱锺书:《七缀集》、《谈艺录》等
第三节、走向比较诗学新疆域(1)
从“比较”走向“对话”,从“盈亏”走 向“共创”。 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命题:中国诗学的历史 时间向度。
中国诗学的世界性命题。中国诗学的国际 空间向度。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你说这诗学啊,就像是一座神秘的花园,里面藏着无尽的美妙和奥秘。
要了解比较诗学,咱得先学会观察。
就跟咱去逛公园似的,你得细细打量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才能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咱看不同文化里的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得去琢磨它们的形式、风格、主题,这可不是随便瞅瞅就行的呀!然后呢,得学会对比。
哎呀,这就好比把两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有啥不一样。
诗也一样呀,把中国的古诗和外国的诗歌放在一块儿,找找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如说,中国古诗讲究意境,那外国诗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追求呢?这一对比,不就有意思多啦!还有呀,得深入分析。
别光看表面,得像挖宝藏一样,往深处挖。
想想一首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那可都是有故事的呀!为啥这首诗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它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这一分析,你就会发现,原来诗学的世界这么广阔!咱还得学会联想。
看到一首诗,你就想想生活中的场景,或者其他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美丽的山水画?这联想一打开,那灵感不就汩汩往外冒啦!再说说归纳总结。
这就像是把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捡起来,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
把各种不同的诗学现象、观点归纳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这样咱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不就更系统、更全面了嘛!你想想,要是不掌握这些基本方法,那在比较诗学的大花园里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咱得有方法、有策略地去探索呀!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诗学的魅力,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诗的碰撞和交融。
你说,这比较诗学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百宝箱,等着咱去打开,去发现里面的宝贝呢!咱可得好好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呀!咱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得深入进去,好好玩味,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是吗?所以呀,赶紧行动起来,去比较诗学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吧!。
7.第七章 比较诗学
3、海外华裔及港台学者的比较诗学 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
比较诗学。 叶维廉80年代主持《比较文学论丛》的撰写,丛 书中绝大部分涉及诗学研究,显示了台港比较诗 学的兴盛繁荣。叶维廉 《比较诗学》。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
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 层次上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 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 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理论,并进一步使它 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 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 形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1、西方比较诗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兴起。是比
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美)韦勒克:“文学是一元的,犹如艺术和 人性是一元的一样”。“重要的是把文学看作 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语言上的差别。” (法)艾田伯明确提出:“历史的探寻和批评 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 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 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定义
1、‚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
西方文化语境中,19世纪以前泛指文学理论;19世 纪文学理论较少用‚诗学‛指称,代之以‚美学‛
或‚文学批评‛;20世纪以后,‚诗学‛一词再次
得到广泛使用。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厄尔•迈纳
2、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
逻各斯与道
相同之处: 1、都是‚永恒‛的。 2、都有‚说话‛、‚言谈‛、‚道说‛ 之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比较诗学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比较诗学(2)
一、历史与现状(1)
非学科化时代:1904——1970,王国维、鲁 迅、朱光潜,钱锺书……
学科化时代:1970——当下。
港台和北美学人贡献:从刘若愚到叶维廉 等。
一、历史与现状(2)大陆学源自的建构:传统的延续与开新——钱 锺书《管锥编》,乐黛云等一代……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新一代学者的专业 化比较诗学研究及其成就。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从比较的文类学诗学到跨文化、跨语言、 跨学科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
研究类型: 1、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2、特色理
论与批评话语的跨文化比较;3、基本概念 共通的文论关系分梳;4、相关文类的中外 对话;5、诗学专著的比较研究;6、文论 系统的整体中外考量……
比较文学_比较诗学_人文之道
第47卷第5期2010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7,No.5Sep.2010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张沛(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
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
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0)05-0118-07收稿日期:2010-06-28作者简介:张沛,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①Charles Bernheimer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p.1.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
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①。
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
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一门自身反思的学科:通过自身反思,也正是通过自身反思,比较文学不断深化、提升了自身,并由此不断生成和展示着自身。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进 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 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规定。 规定。 (一)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 从整个的诗学构架 、 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 运思方式, 到概念、 范畴的规定性内质,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二、阐发性原则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立起可比性关系 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然后 , 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它在三个层面上 展开。 展开。 (一)语言转换原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实际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 、 思想观念 、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 、 猜测、 选 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择、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二)理论的相互渗透 (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主讲人:张建ຫໍສະໝຸດ 主讲人:第十章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Poetics)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 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 具有的特征。 具有的特征。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
A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总特点是“表现”:
(1)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西方偏重形式的和谐,而东方偏重伦再内容的和谐。
(2)东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3)东西方都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达,相应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发展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1由于中西理论体系和术语上的差别,使有些学者对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韦斯坦因对把文学研究扩大到两个文明现象的平行研究中依然迟疑不绝。认为在西方和远东或中东诗歌之间发现相似很困难。
2中西文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果。它们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有共同的审美爱好,有共同的艺术实践,当然,它们的文学理论方面也必然存在共同的规律,也会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才会认识这些。
怎样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1钱种书说:“如何把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
一般做法是: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
总结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上升为理论,
得出一种综合性的结论
A例子:在《管锥篇》中,“神韵”说意为含蕴不露。钱钟书列举了画论,诗论中有关论述。外国:淑本华“作文的妙处在说而不在说”及法国诗人“详尽是使人厌倦之秘诀。”
叶维廉反复论述的观点就是: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正当一般法国和美国学者还在热烈论争彼此的合法性之时,安田朴却已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1](P323)。
对安田朴的这个“预言”,由于中国学者依据的版本不同,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多种不同译文,但基本的意义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安田朴的“比较诗学”的概念,几乎被我国所有比较文学概论方面的教材所征引,但是几乎遭到了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2](P181)。
中国学者是如何“误解”比较诗学这个概念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
”[3](P27)较诗学是指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Common Poetics)、共同的美学据点(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用外国的文学理论来阐释本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本国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的学问[4](P339)。
安田朴的概念以假设为背景,而这种假设很容易被冲破。
厄尔·迈纳(Earl Miner)在《比较诗学》一书中,引用了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后说:“这种看法有点幻想和玄虚色彩,是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为背景的。
”此书出版于1990年,比安田朴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晚了27年。
所以,他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针对眼前的情景的一种尝试。
这一领域的同仁们也许希望另辟蹊径:意识形态、诠释、翻译、个人、社会—包括文学研究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途径。
正如艾金伯勒所预见的,是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着某一特定的途径能否通向比较诗学。
”[6](P44-45)中国大多数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7]“不管影响研究也好,平行研究也好,比较的结果应纳入或充实所谓‘总体文学’。
比较诗学
• 朱光潜《诗论》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 出版,书中处处寻求中西美学与诗学的共同 规律,其诗学比较不仅是自觉的,并且具有 明确目的和追求的。 • 钱钟书《谈艺录》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 版。该书以传统诗话写成,但与传统诗话截 然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在谈论中国古典诗歌 时,印证了许多西方诗学例子,使该书的许 多条目实际上成为中西比较诗学之篇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 未裂”。
•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 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做比较 研究的重点,而同时中国诗学的巨大价 值也日益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 • 一些学者明智地意识到,若不考虑 中国诗学,西方就不能谈所谓一般的文 学理论。
(四)比较诗学研究成果概述
• 海外华裔学者及台港学者在中西比较诗学的 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 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 海外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作者旨在通过历史上互不相关的批评传统的 比较研究,揭示出某些观念是世界性的,从 而最终确定真正是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
• 中国大陆早期的比较文学的最大成就,恰恰 是中西比较诗学。 • 1904年,中西诗学比较大师王国维发表《红 楼梦评论》,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这 两部作品皆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 为后世诗学矗起了一座丰碑。 • 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 与诗学的先驱。
• 1908年,鲁迅发表长篇论文《摩罗诗力 说》,指出:“意者欲发扬宗邦之真大,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 自觉。”
• 世界各民族文论从不同的路径,却发现了某些共同的 艺术本质规律。 • 例如,中外理论家们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在于从个 别中见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在于“以少见多”、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于“暗示义”,在 于“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或者说,艺术 之生命,正在于把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生体验 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集中提炼到最高度 的和谐统一,使之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和无限的包容性。
第一编第七章 比较诗学
二、比较诗学的存在理由
(一)近代以来中国诗学和文论传统在世界性文学理论 研究格局中的被矮化和被忽略; (二)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的攻城掠 地和话语霸权趋势; (三)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追求自我突破和现 代性发展的策略选择。 审视中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交流和发展,应该 将中西文论批评比较置于世界文论批评的历史格局中, 遵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反映中西不同文化、文 论批评的共同原则。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 应彼此补充 —— 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 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 艾田伯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 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 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理论, 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 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 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四、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
摹仿理论:侧重分析作品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艺术 就是对于自然地摹仿。 表现理论:研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时作 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 或作者内心世界的外观。 实用理论:分析作者对读者的影响,也就是文艺的 社会效用。 客体理论:不考虑作品与外部的关联,而孤立地将 其视为自足的独立的客体,按照它本身存在的模式, 以其内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
孔子论诗《论语》节录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 善矣。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0、比较诗学
第七章比较诗学“诗学”一词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在古代西方,广义的诗学泛指文学、艺术。
所谓诗学,并不单指关于诗的理论,而是指一般的文学理论。
这一名称起源于古代希腊。
当时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也是最有权威性的文艺理论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
此后,西方古典文艺著作习惯采用这类名称。
如罗马最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贺拉斯的《诗艺》,17C法国古典主义理论的经典、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这些都不是单纯的诗歌理论著作,而是一般文学理论著作,于是,“诗学”也就成了文艺理论的雅号。
在现代学术界,诗学一词已被广泛地用来指称文艺理论。
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意义:一是专指《诗经》研究;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它理论问题的研究。
至于“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则是近3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即从跨民族、文化、语言、学科的视角来研究不同诗学之间的异同关系及其具体表现。
第一节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在主张实证主义和事实联系的法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毫无产生的可能性,基亚的“比较不是文学比较”,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很大程度上说,其产生应归功于美国学派拍的独特贡献。
在法美的热烈论争时,艾田伯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杨P322-324)。
1963年,艾田伯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首次提出了“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一旦摆脱了历史考据的羁绊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文学研究时,比较诗学就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引文(陈P233)这就是说,比较诗学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就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和繁盛。
港台:海外及港台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这种国际潮流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上说,海外及港台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讲西方诗学引入比较文学研究。
1、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2、叶维廉《比较诗学》大陆:大陆比较诗学的先辈们大多不是由实证影响开始,而是首先由中西比较诗学入手的。
比较诗学2010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 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而古人未尝 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 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 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
• 作诗,自有别样成功之道,不是看诗书就能成 就的;好诗,自有其别样的情趣,也不是明白 “诗理”就能写出的。古人并不是不读书,不 穷理,所谓不走前人诗理的旧路,不以辞章来 损害情趣,这样才会作出好诗。诗是吟咏情性的。 盛唐诸人的诗只在兴趣,如同羚羊角萌生渐长, 没有痕迹可求。所以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用 思维去苦求(只能靠“顿悟”),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 无穷。
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运用和接受国 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净化”(Katharsis)、“功能”、“反 讽”等 “典型”、“现实主义”、“现代性”在 中国
王国维“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辛弃疾《青玉案》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 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 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
和而不同:比较诗学下《国风》情诗和《雅歌》的对话
025[摘 要] 《诗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虞时期。
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著作,也是西方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学的起源之一。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其中情诗篇幅约为《国风》的三分之一,而《雅歌》是《圣经》中为数不多的情诗篇章,二者主题均为爱情。
拟运用中西比较诗学做理论支撑,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国风》和《雅歌》情诗进行比较,以期实现中西诗学的平等对话,促进中西交流。
[关 键 词]《国风》;《雅歌》;中西比较诗学;对话和而不同:比较诗学下《国风》情诗和《雅歌》的对话马 玥作为我国和西方影响深远的作品,《国风》和《雅歌》之间的比较研究并不少。
十年前对《国风》和《雅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风格层面,包括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爱情观等方面。
近十年来,《国风》和《雅歌》的对比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
《身体的多维度审美——〈国风〉与〈雅歌〉之比较研究》从身体理论出发,从生理客体、欲望主体和德性身体三个方面,对《国风》与《雅歌》中的人物进行了从外在形貌到内在德性的考察,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并分析了其原因;《葛曼与美酒——〈诗经〉爱情诗与〈圣经·雅歌〉的女性想象抒情比较》就二者的想象抒情做了比较。
然而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却比较罕见。
此外,在《国风》和《雅歌》的比较研究中,修辞、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文化层面的比较颇多。
不同于此前的比较研究,本文试以中西比较诗学做理论支撑,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将《国风》和《雅歌》情诗进行比较,具体从社会功能、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人物情节的刻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风》情诗和《雅歌》的社会功能提及《国风》情诗,必然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何要将情诗选入《诗经》? 毕竟《诗经》是中国古代六经之一,自是有教化作用,情诗也有教化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在删《诗》时,选《关雎》,“为当时婚礼用乐之制度,定为《国风》之始者,此删诗人之义也,所以明夫妇为人伦之本”(胡朴安,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2、总体特色比较(详见教材P.241~243) 、总体特色比较(详见教材 ) 审美特点的区别( 中):再现与表现 审美特点的区别(西-中):再现与表现 形式的和谐与伦理的和谐 模仿与言志 典型与意境 真美结合与真善结合 表现形态的比较研究 哲学的逻辑的与经验的伦理的
参考文献
刘若愚以此来分析构成整个艺术过程的四个阶段。 这样,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圆圈。同时,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受到宇 宙影响他的方式所左右,而且由于反应作品,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发生接 触,而再度捕捉作家对宇宙的反应,因此这个过程也能以相反的方向进 行。 刘若愚据此将中国传统批评归纳、整理成六种文学理论:形上论、决定 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在这些大类目下,他把中国理 论和西方类似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 刘若愚对中国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使之趋向科学化、体系化,这 种做法突破了中国文论传统的研究方法,将零散的评论作综合,排除表 面上的杂乱无章,与西方文论更有可比性,这样“能够帮助澄清术语的 暧昧不清,显示出底层的概念,将我们导向意义的一般领域中而寻求出 更为精确的涵义。”从而重新阐释了中国的文论系统和原理。这是一个 沟通中西文论的有益尝试。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 高等教大学出版社, 2002; 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学论》(修订本),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5; 杨乃乔、吴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 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吴家荣主编 :《比较文学新编》(修订版) 安徽教育出 版社 2004年; 刘耘华:《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东方丛刊, 2009年 01期
。
研究案例:钱钟书《管锥编》论述“神韵说” 研究案例:钱钟书《管锥编》论述“神韵说” 教材P.239) (教材 )
“神韵说”的领域转换:从论画到论诗 神韵说”的领域转换: 神韵说 神韵说”的真实内涵:含蓄不露,留有余地。 “神韵说”的真实内涵:含蓄不露,留有余地。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 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 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to overhear the understood),‘韵’之谓也”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 understood),‘ 之谓也” ),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诗学术语、概念、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立 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如“气”(教材P.237)
“神韵说” 与西方学说的沟通 神韵说” 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 “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 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 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 更援引西方学人以音乐论诗、画之妙的比喻,证明 以不尽之致比于‘音乐’ 余音’ 远逝而不绝’ “以不尽之致比于‘音乐’、‘余音’、‘远逝而不绝’,与吾国 及印度称之为‘ 真造车合辙、不孤有邻者” 及印度称之为‘韵’,真造车合辙、不孤有邻者”(页1352- - 1365) )
——美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3年)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成有所贡献。 ——美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3年) 对于一本比较诗学的专著来说, 对于一本比较诗学的专著来说,所采用的例证必须是跨文 化的而不是同一文化体系之内的。 化的而不是同一文化体系之内的。 ——美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1990年)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 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 如此, 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如此 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63年)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例 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 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 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第五节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1.西方 西方 “诗学”(Poetics) 的含义有广义、中义、狭义的区别, 分别指文艺理论、文学理论、诗歌理论。 在古典意义上,就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比如古希腊亚 在古典意义上,就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 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法国新 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等,都是如此,而不是 仅指关于诗歌的理论著作。 在比较诗学中,亦取“诗学”的广义内涵,既包括诗论, 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二)比较诗学的概念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以文学 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 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各民族的诗学(文学理论) 方法:对比、阐发与概括、归纳。 目的: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更清楚地认识各 自的规律,寻找适用于各民族文学的普遍规律。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 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 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 世纪 兴起。是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兴起。是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拓展:平行研究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樊篱,引入美 学的综合的研究,从而为文学理论进入比较文学 领域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深化:对不同民族文学的异同现象作出进一步分 析研究时,也必须进入到文艺理论研究,特别是 当欧洲中心论被打破,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受 到重视的时候。
思考题
什么是比较诗学? 简述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结合实例说明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 方法。 选择中西诗学中某一你感兴趣的相 异或相契合的方面(术语、具体理 论、审美特征等),搜集材料作深 入探究。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诗学术语、概念、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 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一般做法: 对比研究: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辨析其含义上的异同, 对比研究: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辨析其含义上的异同,并加以理论 总结; 总结; 互相阐发: 互相阐发:获得对中外文学都普遍适用的批评认识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 要成就 2. 1949以后: 大陆: 大陆:前30年几乎空 年几乎空 年以后, 白,1979年以后, 年以后 丰收期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 出版。 80 年 代 , 宗 白 华 《 美 学 散 步》、刘小枫《拯救与逍 遥》、曹顺庆的《中西比较 诗学》等。 90年代,黄药眠、董庆炳主 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及其他一系列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