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201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 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 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 世纪 兴起。是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兴起。是比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拓展:平行研究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樊篱,引入美 学的综合的研究,从而为文学理论进入比较文学 领域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深化:对不同民族文学的异同现象作出进一步分 析研究时,也必须进入到文艺理论研究,特别是 当欧洲中心论被打破,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受 到重视的时候。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2、总体特色比较(详见教材P.241~243) 、总体特色比较(详见教材 ) 审美特点的区别( 中):再现与表现 审美特点的区别(西-中):再现与表现 形式的和谐与伦理的和谐 模仿与言志 典型与意境 真美结合与真善结合 表现形态的比较研究 哲学的逻辑的与经验的伦理的
参考文献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思考题
什么是比较诗学? 简述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结合实例说明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 方法。 选择中西诗学中某一你感兴趣的相 异或相契合的方面(术语、具体理 论、审美特征等),搜集材料作深 入探究。
——美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3年)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成有所贡献。 ——美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3年) 对于一本比较诗学的专著来说, 对于一本比较诗学的专著来说,所采用的例证必须是跨文 化的而不是同一文化体系之内的。 化的而不是同一文化体系之内的。 ——美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1990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诗学术语、概念、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立 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如“气”(教材P.237)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诗学术语、概念、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 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一般做法: 对比研究: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辨析其含义上的异同, 对比研究: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辨析其含义上的异同,并加以理论 总结; 总结; 互相阐发: 互相阐发:获得对中外文学都普遍适用的批评认识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二)比较诗学的概念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以文学 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 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各民族的诗学(文学理论) 方法:对比、阐发与概括、归纳。 目的: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更清楚地认识各 自的规律,寻找适用于各民族文学的普遍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方汉文主编:《比较文学基本原理》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 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学论》(修订本),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5; 杨乃乔、吴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 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吴家荣主编 :《比较文学新编》(修订版) 安徽教育出 版社 2004年; 刘耘华:《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东方丛刊, 2009年 01期
。
wk.baidu.com
研究案例:钱钟书《管锥编》论述“神韵说” 研究案例:钱钟书《管锥编》论述“神韵说” 教材P.239) (教材 )
“神韵说”的领域转换:从论画到论诗 神韵说”的领域转换: 神韵说 神韵说”的真实内涵:含蓄不露,留有余地。 “神韵说”的真实内涵:含蓄不露,留有余地。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 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 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to overhear the understood),‘韵’之谓也”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 understood),‘ 之谓也” ),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 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 如此, 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如此 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63年)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例 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 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 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神韵说” 与西方学说的沟通 神韵说” 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 “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正合希腊古诗人所谓‘半多于全’之理。 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 切忌说尽,法国诗人所谓‘详尽乃使人厌倦之秘诀’” 更援引西方学人以音乐论诗、画之妙的比喻,证明 以不尽之致比于‘音乐’ 余音’ 远逝而不绝’ “以不尽之致比于‘音乐’、‘余音’、‘远逝而不绝’,与吾国 及印度称之为‘ 真造车合辙、不孤有邻者” 及印度称之为‘韵’,真造车合辙、不孤有邻者”(页1352- - 1365) )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 要成就 2. 1949以后: 大陆: 大陆:前30年几乎空 年几乎空 年以后, 白,1979年以后, 年以后 丰收期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 出版。 80 年 代 , 宗 白 华 《 美 学 散 步》、刘小枫《拯救与逍 遥》、曹顺庆的《中西比较 诗学》等。 90年代,黄药眠、董庆炳主 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及其他一系列专著。
刘若愚以此来分析构成整个艺术过程的四个阶段。 这样,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圆圈。同时,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受到宇 宙影响他的方式所左右,而且由于反应作品,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发生接 触,而再度捕捉作家对宇宙的反应,因此这个过程也能以相反的方向进 行。 刘若愚据此将中国传统批评归纳、整理成六种文学理论:形上论、决定 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在这些大类目下,他把中国理 论和西方类似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 刘若愚对中国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使之趋向科学化、体系化,这 种做法突破了中国文论传统的研究方法,将零散的评论作综合,排除表 面上的杂乱无章,与西方文论更有可比性,这样“能够帮助澄清术语的 暧昧不清,显示出底层的概念,将我们导向意义的一般领域中而寻求出 更为精确的涵义。”从而重新阐释了中国的文论系统和原理。这是一个 沟通中西文论的有益尝试。
第五节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1.西方 西方 “诗学”(Poetics) 的含义有广义、中义、狭义的区别, 分别指文艺理论、文学理论、诗歌理论。 在古典意义上,就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比如古希腊亚 在古典意义上,就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 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法国新 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等,都是如此,而不是 仅指关于诗歌的理论著作。 在比较诗学中,亦取“诗学”的广义内涵,既包括诗论, 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