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挖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套PPT课件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 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 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 泻、酸碱中毒等。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 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体外
体内
体外
食物 消化
(营养成分) 系统
氧气 呼吸
系统
CO2和 呼吸 H2O 系统
组织液
细胞
泌尿 尿液
系统 (含氮废物水)
淋巴 血浆
内环境
皮肤 汗液
(含氮废物水)
二、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全套PPT课
件
细胞的生活环境
问题探讨:
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 说出细胞的名称.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 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 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
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代谢紊乱.
22
练习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D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 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 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状态。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 发育,引起抽搐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 无力等症状。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4.以本章小结、节练习和章的自我 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本章小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节后练习:基础题、拓展题 自我检测: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
思维拓展
第1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 内环境与稳态的重
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 容)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容标准”中的要求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 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 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 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 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 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教材设计思路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
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多液盐学饮必水生多 须 等举尿 输 。例、 生说输 理明:还于内有动环渗态境透平的压衡理, 中化内 呢性环 ?质境 请除的 同温渗 学度透 举、压 例酸是 说碱否 明度也 。外处,理启解发渗学透生压联的系稳生定活。经验,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案回教充学答略师。生不) 要回够, 及答准可 时(确能 补答,出项康1个2..每从示检状变种化课查况化成验本化的范分单“验关围的上问 单 系 ,参 看题 。 , 这考 ,探 先 然 说值 每讨 说 后 明( 种” 明 提 什正 成中 各 问 么常 分的 检 : ?值 的血 查) 指液项都 标生目有 是化与一 否六健
3.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 自主探究和合作
章首页:提出问题
每节开头:以“问题探讨”开始
本节聚焦:以问题形式明确本节核心问题
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较多,引导自主合作 探究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细胞的生存环境——内环境 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和体液调节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生物是如何获取营养、排出废物, 生物是如何获取营养、排出废物, 维持或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呢? 维持或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呢?
多细胞生物Leabharlann 单细胞生物营养物质
伸缩泡 排泄
营养物质
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消化道 D液体 A液体 B液体 C液体
(1)C和D 液体分别为 细胞内液、淋巴 。 (2)A和B 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 毛细血管 结 构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渗透(自由扩散) 。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通要 过 肾、皮肤、肺 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内环境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占2/3) 存在于细胞内,
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 淋巴 存在于细胞外, 占1/3)
成分 水 血清白蛋白 血清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氨基酸氮 尿素氮 其他非蛋白氮 葡萄糖 乳酸 各种脂肪酸 脂肪
血浆 蛋白 非蛋 白氮
含量 (%) ) 90.7 4.4 2.1 0.4 0.005 0.012 0.025 0.08 0.025 0.38 0.14
内环境
外 界 环 境 中 的 物 质
食物 消化系统 O2 呼吸系统 CO2 尿素等 泌尿系统 排泄系统
血液循环 环
体 血浆 内
淋巴 淋巴循环
细胞需要一个适宜的 细胞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需要一个适宜
三、稳态
• 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人和动物 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机体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 机体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挖空
必修Ⅲ稳态与环境梳理教材概念,把握高考命题源泉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1.体液:,包括和2.内环境:3.细胞外液包括: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5.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 。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8.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和_________。
9.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__性,pH为_________。
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的作用是:(1)(2)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
1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调节机制是13.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系统。
免疫调节能,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1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_。
答案:1.人体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4.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5.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7.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8.Na+和CI+9.中性,7.35~7.45,HCO3-、HPO42-10.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1.调节器官系统相对稳定12.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13.防御调节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14.正常生命活动紊乱第二章动物和人生命活动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它是指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基础知识挖空-有答案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基础知识挖空-有答案版1.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人体内各种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一称之为体液。
细胞内液(2/3)(存在于细胞内)血浆细胞外液(1/3)组织液淋巴2.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区别是血浆中的蛋白质较多,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较少。
3.填写下列细胞的生活环境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组织液4.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称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存在:①营养物质: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②代谢产物: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③代谢废物:CO2、尿素不存在:①胞内: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②膜上:载体、受体③消化道:消化酶④不被吸收:麦芽糖、纤维素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2.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多少,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大。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决定,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由K+决定。
3.酸碱度:血浆的PH近中性,为7.35-7.45。
与PH稳定相关的缓冲物质(缓冲对)——①H2CO3和 HCO3-(主要)②H2PO4-和HPO42-4.温度:37℃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3.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失调会导致代谢紊乱。
6.血钙低——抽搐;血钙高——肌无力。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细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神经元树突:多而短。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资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团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 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类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练一练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 血红蛋白 C 葡萄糖
B 尿素 D 二氧化碳
( A)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B 血浆、消化道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A )
A.细胞内液 C.血浆
B.细胞外液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
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D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C )
相同点
血浆
血管中 红细胞 血液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液 一般组织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淋巴 淋巴 吞噬细胞
血浆中 蛋白质 含量丰 富,组 织液和 淋巴中 蛋白质 较少
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 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 的化学成分 相同。组织 液和淋巴的 化学成分最
相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
高中生物必修3 《稳 态与环境》
《稳态与环境》
个体 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
神经系统
水平 上的
人与脊椎动物的生理调节 通过体液的调节
生
稳态 植物的生理调节
态 免疫系统
主要为激素调节
环
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稳定性
的
保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必修三教材分析(课堂PPT)
8
三、关于本模块教材的内容结构
•1、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特别是本模块的内容标准)是本模块教学
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总的设计思路是贯彻落实课程标 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结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本着便于教和 学的原则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编排体系的设计、知识内 容深广度的把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STS教育 思想的渗透等方面。
23
不少章节以问题串的形式,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 分析本体, 解决问题,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
24
•2、改进教材编写模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该教材每章有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
我检测四部分组成。每节一般由问题探讨、正文主 栏、正文旁栏、练习四个板块组成。正文中灵活安 排”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想象空间”、 “旁栏思考题”等栏目,有的节后有技能训练或课 外阅读栏目。
教材分析
姓名:李 孟 丽 学号:1404282070
内容大纲
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一
关于本模块教 材的内容结构
三
局部分析
五
二
该模块在高中生物教 学中的地位
四
教材的呈现方式
2
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1、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先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不适
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近五十年,我
•稳态”和“环境”是贯穿本模块的核心概念 本模 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前言指出:“所有的生命系统都 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 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这一表述点明了 本模块的基本立意:所谓“稳态与环境”并不是个 体水平的“稳态”与群体水平的“生物与环境”的 简单加和,而是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都当作生命系 统来看,它们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 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将“稳态”和“环境” 当作贯穿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应当是设计本模块 编排体系的基本思路。
最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册完整课件
科学家访谈 生物与环境是统 一的整体
最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 环境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人版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 与环境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38页 0111页 0140页 0142页 0154页 0156页 0202页 0268页 0270页 0272页 0308页 0310页 0312页 0349页 0387页
科学家访谈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科学史话 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 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科学·技术·社会 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科学·技术·社会 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
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一、前言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
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
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 (二)结构设置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高中生物全套精品教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分课时,很全的详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科学家访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2.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了解本模块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以及主要栏目设置;4.了解与本模块相关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品质,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内容、结构体系、栏目设置教学难点:对与本模块相关的科学观念的了解难点突破:例证教学方法:谈话、例证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教程: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就本模块来说,主要是在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自我调节)。
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群体,以至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遗传和进化》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本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教学素材高中生物新课程讲座《必修3.稳态与环境》
两大部分
中心内容
1、什么是稳态?(概念)
重点
2、如何实现稳态?(调节) 3、为什么要实现稳态?(意义)
贯穿本模块的两大思想
1、系统论的思想 2、控制论的思想
系统论
1、诞生: 1952年, 贝塔朗菲创造 “系统论思 想”。
2、意义:
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 做为出发点及归属处!
3、核心思想: 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方面增 加了相当数量的活动,也提高了要 求。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也有 了新的含义,更加突出STS 教育, 不仅关注生物学基本思想观点的养 成、关注科学精神形成,也重视人 文精神的渗透。
例如:
关于免疫,课程标准的阐述和旧大纲 相比变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 中的作用。教材也把“免疫调节”作为本 节的标题。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免疫作 为稳态调节网络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对免 疫系统组成和功能进行介绍。
2、知识结构
概念:
内环境
成分及理化性质:
功能: 概念:
人体内环 境与稳态
稳态
实现机制: 意义:
3、课时安排
节 课标内容标准和 活动建议
学习要求
教学活动
思考与讨论:P3 、 P5 资料分析:血浆的 化学组成 P4 技能训练:构建人 体细胞与外界环境 物质交换模型 P6 调查:体温的日变 化规律 P7 实验: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 P9 思考与讨论:P9
(三)本模块之于高考的重要性
新课表全国卷中各模块分值统计
必修1
07年 37
必修2
14
必修3
24
选修
15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40
必修3 稳态与环境-备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挖空练(记忆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Ⅲ稳态与环境梳理教材概念,把握高考命题源泉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1.体液:,包括和2.内环境:3.细胞外液包括: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5.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 。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8.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和_________。
9.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__性,pH为_________。
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的作用是:(1)(2)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
1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调节机制是13.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系统。
免疫调节能,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1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_。
答案:1.人体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4.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5.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7.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8.Na+和CI+9.中性,7.35~7.45,HCO3-、HPO42-10.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1.调节器官系统相对稳定12.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13.防御调节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14.正常生命活动紊乱第二章动物和人生命活动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它是指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效应器是4.反射活动需要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5.兴奋:6.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7.神经细胞内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重要原因。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加,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表现为,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8.突触小体:。
9.突触小体和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10.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11.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12.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13.各级中枢的功能:①下丘脑有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②脑干有许多,如③大脑皮层④小脑有的中枢⑤脊髓14.一般来说,位于的低级中枢受的调控15.大脑皮层还具有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听、写、读、说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
区损伤称为运动性失语症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2.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_______,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____________的消化、吸收;(2)__________的分解;(3)______________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三条途径:(1)氧化分解成__________;(2)合成_______;(3)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3.胰高血糖素是由________细胞分泌的,作用4.胰岛素是由_________细胞分泌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5.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6.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
TRH 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
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
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
可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也存在。
7.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激素一经靶细胞被灭活了8.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又不,也不起,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2.比较: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为,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体液调节通过,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3.体温调节:人的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的共同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热量散失主要通过、等,体温调节中枢位于4.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一方面,信号传递到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分泌的,储存在垂体,并由垂体,抗利尿激素作用于。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四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具有功能2.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而组成的。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3.抗体:抗原:。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4.B 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的方式是体液免疫,大致过程:①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刺激T 细胞产生,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②B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大部分分化为,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
③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④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
5.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可以与密切接触,使这些靶细胞。
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6.自身免疫病:。
如。
7.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特点:。
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8.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
答案: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问答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3.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
4.完整的反射弧5.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6.电信号神经冲动7.K+Na+K+ K+产生和维持Na+Na+内正外负8.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9.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10.突触小泡神经递质扩散特异性受体电位变化1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0.突触小泡神经递质扩散特异性受体电位变化1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2.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13.①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生物节律②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④维持身体平衡;⑤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14.脊髓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15.语言、记忆、学习和思维言语区s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2.0.8 ~ 1.2 g/L 食物中糖类肝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CO2+H2O+能量肝糖原和肌糖原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3.胰岛A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胰岛B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拮抗5.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6.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抑制分级调节反馈调节7.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接受并其作用后8.组成细胞结构提供能量催化作用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反射弧迅速准确但比较局限短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3.神经-体液产热和散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下丘脑4.下丘脑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释放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5.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效应器的一部分)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四免疫调节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防卫、监控和清除2.皮肤、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3.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4.摄取和处理T 细胞淋巴因子 B 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记忆细胞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5.效应T 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6.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7.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发作迅速、反映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8.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向光性:。
对向光性的解释:。
2.植物激素:由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
3.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
在这些部位,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化学本质是4.极性运输:。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在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5.生长素在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6.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既能,又能;既能,也能;既能防止,又能。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而有较大的差异7.顶端优势。
8.生长素类似物:。
如等。
用途:9.赤霉素:主要在中合成,促进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