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要素自然地理要素
查漏补缺热点梳理地理经典题训练 10(解析版)
一、知识规律回顾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2)2.(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3.(1)RS、GIS、GPS三者之间的区别RS是一种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其本质是“看”的过程。
而GIS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
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
三者之间的区别具体见下表:(2)遥感现已广泛应用于陆地资源调查、地质调查、测绘、环境监测、规划管理等活动,并为GIS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图像。
遥感主要应用于以下一些领域:(3)(4)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①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②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4) “3S”技术的选取方法由于“3S”技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在选取某一技术时应认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具体选择时应把握其本质区别:遥感(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等,因此遥感本质上是“看”的过程。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有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论,它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
例如,气象卫星在高空收集到云系等信息情况并传输到地面,这是RS的应用,而将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到的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统称为数据源)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得出天气情况的预测则是GIS 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相对应用途径单一,即定位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
主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
植被:指地球上生长的各种植物包括森林、草 原、荒漠、湿地等。
气候:包括气温、降 水、风、湿度等
地形:包括平原、山 地、丘陵、盆地等
水文:包括河流、湖 泊、海洋等
土壤:包括红土、黄 土、黑土等
植被:包括森林、草 原、荒漠等
动物:包括哺乳动物、 鸟类、鱼类等
水文与地貌:水文受地貌影响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水文与气候:水文受气候影响如降水、蒸发、径流等 水文与土壤:水文受土壤影响如土壤水分、土壤质地等 水文与植被:水文受植被影响如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等
地形与气候:地形影响气候如高原气候、山地气候等 气候与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等 植被与土壤:植被影响土壤类型如红壤、黑土等 土壤与地形:土壤影响地形发育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 地形与河流: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河流的弯曲、分岔等 气候与河流:气候影响河流流量如季节性河流、常年河流等
山地气候等
地形影响气温:海 拔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影响降水:迎 风坡降水多背风坡 降水少
地形影响风速:地 形复杂风速变化大
地形影响光照:山 地光照充足平原光 照较弱
风化作用: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速度如高温、干燥、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会加速岩石的风化
侵蚀作用:气候影响水的侵蚀作用如暴雨、洪水等气候条件会加速河流的侵蚀作用
地貌对植被的影响: 地貌可以影响植被 的分布和生长如坡 度、海拔、土壤类 型等
植被与地貌的相互 作用:植被和地貌 可以相互影响形成 独特的生态系统如 森林、草原、湿地
等
植被与地貌的相互 影响在生态学中的 意义:植被和地貌 的相互作用是生态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于理解生态系统 的动态和稳定性具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根据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通常被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
以下是对这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比较。
一、自然地理比较1、北方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和黄淮海平原等,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南方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岭南等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和平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
3、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多为高原和盆地,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4、青藏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等地区,气候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植被以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为主。
二、人文地理比较1、北方地区: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
同时,北方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海派文化、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等。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
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丝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等。
4、青藏地区:青藏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藏族、羌族等民族。
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藏传佛教文化、唐卡艺术等。
中国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各具特色。
北方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政治地位而著称;南方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而闻名;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景观而引人注目;青藏地区以其神秘的高原山地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而令人向往。
这些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地理多样性。
中国,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地域的国家,其自然地理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令人惊叹。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描述及分析 最新版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描述及分析【总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模式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生物(植被)、水文(河湖)、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理位置专题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地形部位4.大洲交界或国界、国家位置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6.经济和军事位置7.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气候专题【气候的描述】一、气候特征的描述1.气候类型名称2.气温特征气温的高低及季节或年际变化(冬季、夏季、最低月气温、全年气温及温差(年较差和日较差))“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3.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冬季、夏季、全年)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水热组合5.风6.光照(太阳辐射)7.主要气象灾害名称二、气温特征的描述1.年均温2.季节(全年、夏季、冬季)或年际变化“衡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3.年温差4.气候单调区的气温日较差三、降水特征的描述1.年降水总量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变化)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降水的年际变化4.雨季和旱季长短四、风的描述1.风向、源地2.风力3.风的水热性质4.影响的时空范围5.如要比较两种风,还要比较“成因”五、天气特征的描述1.气温及其变化2.大气湿度、气压3.晴雨情况及变化4.风向、风力5.紫外线强度(光照)6.大气舒适度【气候的分析】一、气候的成因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2.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 ) 季风环流3.海陆分布、海陆位置4.地形海拔高度、阻挡水汽情况(迎风坡\背风坡)5.洋流 (寒暖流)6.下垫面比热7.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拓展资料】⑪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 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的干扰而发 生变化,并由此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牵
一
发
而 动
河内水流流文少河
全
身
气干候旱
发 肥土育 力壤差 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地蚀貌地貌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植物残体进入土 壤,向土壤提供 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 土壤提供成土物 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 物被侵蚀,搬运 到低洼处堆积, 形成沉积岩
活动1
★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答案要点
(1)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 的枝叶 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 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中、 生物等水分等。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正是通过这些过程,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核心: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 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和作用。 (2)生物循环的过程
(3)生物循环的作用
改造原始大气:形成以氮、氧为主的大气 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及特性 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思考:生物活动改造了哪些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什么是地理的自然区划
地理自然区划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 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为科学研 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地形、 土壤、植被、水文等。
地理自然区划是地理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之一,对于认识地球环境 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自然区划的分类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特征 进行划分,如热带、亚热 带、温带等
区域发展与规划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与教育
科学研究:地理自然区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气候研究、生态研究等。
教育:地理自然区划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如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高地理素养等。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区域地理研究中 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可 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生统一性原则有助于揭示地理 现象和过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为地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发生统一性原则是地理自然区划的重 要原则之一,与其他原则(如空间连 续性原则、时间稳定性原则等)共同 构成了地理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考虑多种因素:地形、气候、 植被、土壤等
整体性: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 完整性,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
协调性:注重区域之间的协 调和配合,避免矛盾和冲突
03
地理自然区划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
地理自然区划的 定义:根据自然 地理要素的分布 和组合,将地球 表面划分为不同
的区域。
添加标题
综合分析法的原 理:通过对自然 地理要素的综合 分析,确定区域 的边界和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
种类
不同。
工业社会尤为重要
(2)在一定 生产力水平 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 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 矿产资源 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 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 种类和储量 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 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名师点睛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19世纪70年代无烟煤 炼铁技术出现后,匹兹堡迅速发展成为“钢都”,所以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及丰富的煤炭资源。第(2)题,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匹兹堡主要 是发展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产业 发展迅速,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遭受重创的根本原因。 答案 (1)A (2)A
2.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一定很高。( × ) 解析 有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
3.日本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 ) 解析 日本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成为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其社会资源。 4.在丘陵缓坡上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是改造了土壤条件。( × ) 解析 在丘陵缓坡上修筑梯田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植业,主要改造的是地形条件。
方法突破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应用体验
【例1】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将岷 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河道挖深,称为“深挖滩”,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 称为“低作堰”。宝瓶口是将玉垒山用火烧水浇 的方式开凿。最终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 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 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 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区域地理分析
• 36.(共36分) (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 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 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 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 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 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 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 业)。防霜冻 (5)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 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05北 (36分)读图11~12,回答下列问题。 京卷
(1)简述北海与南海的海水性质差异、资源优势与存在的环境问 题。(8分) (2)分析南海沿岸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5分) (3)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三国生产天然橡胶的自然因素。(6分) (4)1980年前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和劳动力成本相差不大。2002年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 别为710、3540、2000美元,该指标差距加大,同时劳动力成本 差距也增大。 结合图13,说明马来西亚天然橡胶结构、数量、素质及其变化原因、分布特点、 迁移方向、原因、作用 2 农业:类型、部门构成和分布,区位及其变化,地 域特点。 3工业:工业部门和分布、区位及其变化 4交通:主要类型、重要交通线、运输方式的选择, 区位及其变化和交通作用
5城市:分布特点、重要城市,城市区位、主要功能 和功能区
04春招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 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36.读图3和图4,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6分) (1)该地形区的名称。(4分)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 的主要因素。(5分)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6分)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 采取什么对策?(12分)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 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9分)
中国地理要素
中国重要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分区域)四大自然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一北方地区
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燕山、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秦岭、六盘山、伏牛山、泰山
河流: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鸭绿江、辽河、滦河、永定河、海河、黄河、泾河、渭河、汾河、淮河、京杭大运河。
地形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辽西走廊、辽东丘陵、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关中平原)、汾河谷地、山东丘陵
其他: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地势第二三级分界线
二南方地区
山脉:大别山、秦岭、大巴山、巫山、雪峰山、南岭、五指山、台湾山脉
河流:淮河、长江、珠江、汉江、嘉陵江、岷江乌江、元江、资水、湘江、赣江、、钱塘江、闽江
地形区:汉水谷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东南丘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其他:秦岭淮河一线
三西北地区
山脉:阿尔泰山、天山、马鬃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
河流:黄河、黑河、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额尔古纳河
地形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
沙漠:科尔沁沙地、浑善克达沙漠、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其他:400㎜等降水量线、200㎜等降水量线
四青藏地区
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
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
地形区: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雅鲁藏布大峡谷、藏北高原其他: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地势第一二级分界线。
高中区域地理:区域特征知识大盘点
高中区域地理:区域特征知识大盘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
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一、把握区域特征: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
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专题03 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课件)-2023中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类型一 地理位置
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
项目
优势
劣势
位于热带,一般雨热充足,农
经纬度位置
位于寒带,气候严寒,不利于农业生产
业生产条件好
海陆位置
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业、 内陆荒漠、戈壁等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渔业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不利于经济发展
邻国众多,市场广阔,利于发
相对位置
—
展对外贸易
交通位置
如:“三洲五海之地”中东、 山区地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 “十字路口”东南亚、“江海 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交通建设难度大、
典例
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
与气候的关系 南方多雨,河湖众多
行
沙漠地区的骆驼
适应炎热、干旱、多风沙的气候
“高原之舟”牦牛
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
类型三 气 候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农业类型
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光照不足)
世界主要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地形分布
地势特点
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大自流盆地,东部是大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东西高,
澳大利亚
分水岭
中部低
美国
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以平原为主。东部是科 迪勒拉山系,中部是大平原和中央平原,东 部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东西高,中部低
巴西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形平坦。北部是亚马 孙平原,南部是巴西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气温低)
农业类型 种植业、林业、渔业发达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灌溉农业 畜牧业发达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河谷农业
区域整体性与关联性—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前导学
1.2 区域整体性与关联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前导学【知识速递】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①自然要素:地质、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②人文要素:包括 、文化、经济等。
(2)表现:可以通过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要素相互影响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3.区域关联的影响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的发展要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性(1)自然要素差异【问题驿站】1.人们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东北黑土的肥沃。
这种土壤是如何形成的?2.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各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一致吗?为什么?【习题演练】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行政区域,新区内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行政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B.利用综合指标进行划分的C.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差异明显D.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2.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有()①技术水平先进②地理位置优越③现有开发程度低,空间充足④湖面广阔,水运便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A.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B.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补偿机制C.加快城际交通的建设D.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也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其总部设在北京。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为宗旨,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含义特征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③ 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⑤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的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⑪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区域动态性区域的⑫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易混辨析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 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修课程——地理 1
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 利用土地
陡坡开荒 过度放牧 乱伐树林 开矿、修路、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危害: 对土壤、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湖泊的影响
1.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
11山东26题(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 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 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利用不同 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降雨量 (mm)
33
降雨 强度
弱
混交林地
径流量 (L)
111
泥沙量 (kg)
0.1
坡耕地
径流量 (L) 155
泥沙量 (kg)
41.3
荒草地
径流量 (L) 153
泥沙量 (kg)
4.7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 (L)
154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学、水文地理
自然地理学 要 素 的 自 然 地 成、结构、时空动态
学、植物地理
理学的分支学 和分布等特征和规
学、动物地理学
科
律。
和土壤地理学
等。
把自然地理环境作
综合
研 究 自 然 地 理 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自然地理学 环 境 综 合 特 征 着重研究其整体的
的自然地理学 各组成要素及各组
的分支学科
成部分的相互联系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
答:自然地理环境是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是指在 海陆表面附近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 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 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牛文元)等。自然地理环境 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
8、地圈的组合形式有 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 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 9、客观物体的边界类型有 突变的鲜明边界 、 渐变的模糊边界 。 10、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 固态的岩石 、 液态的水 、 气态的空 气 和 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 基本 的组成成分。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 主体 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 本地圈: 对流圈 、 水圈 、 沉积岩石圈 、 生物圈 。 11、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 地貌 、 气候 、 水文 、 植物 、 动物 和 土 壤 ,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 能量 的 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 自然地理动态 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 物质 的, 又是 动态 的。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 物质实体 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 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 运动方面 。 1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 独立性 、 整体性 和 区域性 的特点。相应 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 部门自然地理学 、 综合自然地理学 和 区域自然地理 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4.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5. 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自然地带大多不能横贯大陆,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变型。
1. 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 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3. 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4. 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 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区性: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3. 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4.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高中地理选修2《区域发展》(人教版)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பைடு நூலகம்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___3_0_°___附近,地 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
部,___长__江___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_4_3_°_~__4_8_°,地 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____温__带__季__风___气候,雨热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 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 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 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综合思 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 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区域关联的实现途径 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___流__动___ 实现的。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 ___自__然___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 化交流等,属于__人__文____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3.区域关联的影响 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 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__展__方__向__。
差异形成的原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
农业
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6、区域空间的结构变化:
变化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的推进 城市化的发展
课堂总结:
有的模糊 界线
有的明确
联
系
相似性和连续性
密
切
内部
区域间
差
异
优势结:
社会经 济活动
人口 状况
城市 化
自然地 理条件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开 放程度
对外 联系
相对位 置关系
各区域 要素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区域具有一定优
势、特色和功能。
旅游区有自 然景观和文 化景观特色。
中心商务区 有商业和服 务功能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 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 大
4、关于江苏省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 与西部省区相比,江苏省矿产资源的优势明显
B 江苏省与临近省区的界线不很明确
C 江苏省南部与北部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和温度带
D 上海市的经贸发展对江苏省的影响不明显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
确的是( A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中国经济具有活力的长江 三角洲,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 群。杭州湾跨海大桥、洋山港、 沪崇苏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 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规模 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 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网 络更加完善。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我国四大自然区 域的分界线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秦岭——淮河一线
3、青藏高原边缘
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连续性 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比较图中所示四个自然区域的差异
撒哈拉沙漠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 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 样的变化?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 成原因是: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气候 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 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 历史悠久等。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 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变化 是:
4、区域类型:
结合课文完成下表:
城市地域
地域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区 地域范围
大
别
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小 非农业生产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 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 动作用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5、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群
空间分 布形式
课堂巩固: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400mm 800mm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无大小之分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 湿润地区。这说明( C ) A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 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 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D )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
城市是-南---京----、 杭--州------上、海--------。
(2)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 间分布形式是---岛--状----- --, 交通线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 成原因是--------------------------。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区域是汇集 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等产 业,点、线、 面相结合的 自然—社会 综合体
从交通运输、城市 发展的角度说明该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 化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 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交通交织成网 交通网络密集
线路较少
线路四通八达
乡村地域广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亚马逊平原
东非高原
喜玛拉雅山
自然区域 景观特点(气候 、地形、 土壤、水文、植被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 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说说 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
比较图所示三个 人文区域的差异
区域类型 景观 人口 产业活动
农业区域 有大片农田分布 分布分散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 候、
区域 要素
水文、生物、土地、矿产等 社会经济要素:人口、工业、农业、
商业、交通、旅游等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
区域核心 网络系统 外围空间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3、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因素: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对外联系等
乡村地域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 —— 一定的地域空间
边界 界线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 异同 2、特征 特点 联系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
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3、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定义:
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区域狭小。 城市区域扩大 非城市用地减少
观察上图,分析湖南省空间结构特点及空间 结构分布的变化?谈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 动力。
空 空间间结结构构分的布特变点化::
1、、交东通部网地络区越比来西越稠部密人口、城市密集 223、 、、城城区市市域数 分核目布心不趋-断于--增平-多衡城,市城多市沿化河水流平和不断交提通高线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