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靠副词来表达)(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
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
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
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
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二、题型训练(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模式:(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参考答案: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1分)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1分)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 度。(1分)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 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 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
2. ……词能否换成……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特点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2.准确性是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生动。 1.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 等。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语言的特点
3.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它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4.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5.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察语言的生动性(表达效果):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是科技文章的必考内容。
考题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的作用。 常见题型:阅读文章某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解释词义+指出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例:“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 “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暑假阅读】说明文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技巧】1、词语在句中意思的考查。
2、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A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B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C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
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
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篇一: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一、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4分)(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二、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三、“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4分)四、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五、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2分)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
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六、“仅需20分钟就可从上海到达杭州”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七、第③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
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
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称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
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
一文理清说明文之语言特征(含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四章说明与说明文之六、语言特征说明文的本质是介绍事物或阐释事理,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传达真实、正确的信息——包含错误信息的说明显然没有存在的价值。
说明文的要内容应合乎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三原则,要传达科学、准确的信息,说明文的语言就有相应的鲜明特点:无论作者采用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还是平实质朴的,是浅易直白的,还是深刻蕴藉(ji è)的……都必须遵循科学、准确、严密的原则。
具体来说,说明文要反映事实,语言表述的内容应正确无谬。
传达具体信息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四个就要说三四个。
精确的信息必须精确,模糊的信息该用概数、约数来表述的就不能用确数来表述。
所以说明文中合理运用的“通常”“大概”“左右”“几乎”“可能”“一般”等词语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上节所用的例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最”“自然”“之一”三个修饰语都是不能删去的。
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过于绝对化了。
类似这样表示数量、频率、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时间、空间等信息的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风格是说明文的分类标准之一。
有人根据语言风格的差异,将说明文分为生动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但二者的语言都必须符合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三原则。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语言分析题,通常都是在考查说明文语言的三个特点: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对生动说明文,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生动性。
例如以下三种“经典”的问法——你肯定熟悉:句段中加点句能否删去?为什么?句段加点词能否换成XX?为什么?分析句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这类问题的解答都应该围绕着一个核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加点词能不能删去或换掉,不就取决于删去或换掉之后句子的意思是否准确合理吗?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回答:不能(明确我们的观点)。
然后进一步解释:因为加点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有……作用),删、换之后句意变成了……,会产生什么问题(表意错误、不准确、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等),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题解析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题解析与训练【考情解说】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近年来,关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考题,有以下几种:题型一、(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答:①找有精确数据、概数、限制性词语(如:“一般、经常、几乎、可能、目前”等)的句子。
②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者事理。
题型二(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①表态(删还是不删)。
②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解答分析】例1、(2013年四川乐山中考卷)“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
”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不容忽视的“镉大米”》【解析】本题是对说明语言鉴赏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首先对加点词能否去掉下结论,然后结合具体语境陈述能否去掉的原因。
通常的格式是:×××不能(能够)去掉。
因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主要”一词不能去掉。
因为“痛痛病”除了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这一重要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去掉后就成了“痛痛病”完全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这不符合实际。
“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2013年湖北仙桃中考卷)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不仅可以为船只导航,还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训练及答案分析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3.“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5.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 加点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
(3分)6.“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8.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9“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2分)10.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
(4分)1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请分析“大面积”的作用。
(3分)1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之一”能不能删除?(4分)14.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8.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19..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1、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2、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23、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语言特点】(一)准确、简洁、严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二)生动1.准确:(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①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②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③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④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⑤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⑥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2)注意约数和确数。
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注意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
(5)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句式富于变化,形容词、动词、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考题类型】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4.“这”(“这些”等代词)指代什么内容?5.加点的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加点词语有何作用?7.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句子。
【答题对策】类型1:某个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对策:1. 表态:不能删。
2. 先定性:起修饰限制作用,表……(何种类型);再释词:是……的意思。
3. 带词解句:先“言下之意”:突出(说明、表明)……(把释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c无一例外的情况4. 去词解句: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太绝对。
5.“xx”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关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专题练习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真题答案)(一)植物也有语言18.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9.“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0.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8题详解】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一定要判断有几种说明方法,接着考虑是什么说明方法,最后按照相应说明方法的解答思路作答。
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
思路:所用说明方法其作用。
据此作答即可。
【19题详解】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先明确观点“不能”;再直接理解加点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植物发生与环境变化有关);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
【2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美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
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第③段说明植物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④段说明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第⑤段说明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喜怒哀乐的感情反应。
据此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即可。
【21题详解】(二)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20.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1.不能删去。
“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一般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专项训练语言特色及范例
品析说明文语言1.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
这些词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精度、性质、程序等。
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常常、或多或少……表范围:大部分、基本上、没有一个不、绝大部分……表估计:大约、可能、也许、左右、可算、应该、据说、大概(模糊词语)……这些词去掉会使句意绝对化、肯定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准确性还可以体现在同义词的选用上。
2.常见题型:①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②句中A词换成B词好不好,为什么?3.方法点拨:题型①,我们往往用“增删法”分析。
如:09年太原市模拟(一)说明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
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
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
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格式
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格式一、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答题格式示例题目。
1. 题目:“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几乎”表示接近,说明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删去,就变成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与事实不符。
2. 题目:“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句中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部分”一词限制了范围,表明不是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生长着这种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如果删去,就会让人误解为这些地区的所有沿海滩涂都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题目:“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句中的“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左右”表示大概的时间,说明桥修建的时间约为公元605年,但不是确切的公元605年,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删去,就表示桥就是在公元605年修建的,过于绝对,与事实可能不符。
4. 题目:“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
”句中的“好像”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好像”表示一种推测,说明松鼠怕强烈日光只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并非肯定的结论。
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松鼠怕强烈日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题目:“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句中的“目前已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目前已知”表示到现在为止所知道的情况,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更重的鲸。
如果删去,就变成绝对的最大鲸的重量是十六万公斤,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 题目:“据说,这种纸的发明者是蔡伦。
”句中的“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据说”表示消息的来源不确定,是一种传闻,说明蔡伦是纸的发明者只是一种说法,还有待考证。
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指导语言的准确
课堂训练题4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 主要 不能删去。“主要”说明生物燃料以玉米、 大豆、甘蔗为主,还包括其他的,去掉 料就只包括玉米、大豆、甘蔗三种作物了, 性。
课堂训练题5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 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大约”能否去 掉?
不能去掉,“大约”都表示估计,只是推 测的情况,去掉后句子意思就变成了一定 建成于公元282年,这与事实不符,体现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步骤:
①表态:不能删;(黑色) ②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红色)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 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绿色)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粉色)
答题模式:不能删去,xx词(或这句话) 是--------意思,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变成 了-------,这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了,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指导一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b、分析词能否去掉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例题: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 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有什么作用?
答案: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它说 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 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分析词能否去掉
例题: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 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 去?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 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 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 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 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 (1) (1)(1)
备战中考
选择题
15.下列各项对文中引用彭勃、郑晓年、泰勒的话的作用,表 述最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位专家的话表明了天眼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B.说明天眼的建成让国内外专家震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对天眼进行介绍,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D权威地介绍了天眼的地位、功用、影响,突出了天眼建立的意义重大。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国石 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题型二: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 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打比方,摹状 貌)
小练习:
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 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 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 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 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珍惜每一秒,让铿锵的誓言在中考中兑现; 奋斗每一秒,让青春的智慧在考场上闪亮; 为未来留下一份回忆,为生命铸就一段辉煌! 让父母为我骄傲! 让学校为我自豪! 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先读原文通大意, 再读题目做标记, 找出范围对应句, 对号入座要仔细。
答案:“据《科技日报》报道”说明“有的将蝎子 的基因植入玉米,使玉米在未成熟前产生毒素来抵 抗病虫;有的将人的基因植入鱼类,让鱼能提供更 接近人类的蛋白质。”这些情况是有充分的依据的, 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92页《烽火台 的诉说》)
题型二: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替 换)?为什么?
例子:
限制性词语
小练习:请分析画横线词语的作用。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 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卷)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三)第三种题型: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四)第四种题型: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三、答题模式讲解:1.定性或解释;2.结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所要表达的内容;3.若删去,则变成……,不符合实际(太绝对、语气不够强烈)或如换成“**”则变成……,不符合实际(太绝对、语气不够强烈);4.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根据不同的题型组织答点)四、例题解析。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2)旅人桥可能..的石拱桥了。
(加点词能否删去)..是有记载的最早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3)“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五、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说明语言的准确
1、分析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 2、删除加点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3、将加点词语替换成另一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的失眠头疼。
(2006年济南中考《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
解释词语 答案示例:
解释句子
套话
“经常”是“常常、时常”的意思,“经常性” 表示限制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1分),在这里指居 民失眠头疼的症状是非常频繁的,说明了噪声对我们 的身体健康危害之大(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严密性(1分)。
题型一、 (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练习7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
米,中部略窄,宽9米。
问:中的加线词“略”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1分), 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 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稍微狭窄些(1分), 换成“很”,意思是“极”“非常”,就表明这 两者在宽度上相差极大,与实际不符合(1分), “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
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 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 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 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 问:加点词“据估计”可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去掉。“据估计”意思是“根据估算”,并 不是完全精确的统计(1分),这里指美国各图书馆图 书纸张的老化严重是估算的,不是精确统计(1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如果删 去就说明美国各图书馆图书纸张的老化严重的情况是通 过统计得来,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删掉(1分)。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含答案)部编版
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以传授学问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需用精确的语言,照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精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凡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的文字表述,都要求精确无误。
为了使读者对较简单的事物、较浅显的事理有明晰、精确的理解,说明文经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等,讲究语言的严谨性。
例1:(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在当时可算是”起限制作用,表明赵州桥的大拱只是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石拱,语言讲究分寸,体现了语言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例2:松鼠好像很怕猛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乘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好像”一词表示猜想,并非确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缘由可能不止是可怕猛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肯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行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精确,有时需要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加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例1:在酷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重新焕发生气。
“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度。
例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石拱桥像虹”这个比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桥洞的外形,通过这个比方,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得到石拱桥的外观。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语言精确严谨,但又不失生动趣味。
语言精确性常见题型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精确性或生动性的词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1、找出体现语言精确的词句:A、找有精确数据的词句B、找有概数的词句(大约、左右、至少、最多、或许)C、找限制性词语(大多、可能、或许、目前)2、结合原句,具体指出该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训练及答案分析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3.“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 加点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
(3分)
6.“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8.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9“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2分)
10.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
(4分)
1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请分析“大面积”的作用。
(3分)
1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之一”能不能删除?(4分)
14.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8.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19..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0、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1、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2、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23、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
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24、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
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25、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26、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在高处活动。
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7、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28、桌子也就应运而生了,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把逐渐改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9、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一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为什么?
1.答案:不能。
“可能”表示估计或推测,强调说明当华环由大变小时,出现阴雨天气,也可能是其他天气状况,而去掉则表明只预示阴雨天气,这与事实不符。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2. 答案:不能。
“可能”表示估计或推测,“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3.答案:不能去掉。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质,若去掉“几乎”,句子意思就变成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4.答案:不能删。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若去掉“几乎”,句子意思就变成北极是全世界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5. 答案:“目前”是指当前、现在,在语句中起限制作用,表明“电子纸还不完善”的结论是作者写本文时的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6. 答案:不能。
“迄今为止”表示时间的限制,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这个词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7. 答案:“到目前为止”,是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意思只包含过去和现在,不包含将来,若去掉后,句子意思就变成了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这太绝对,,与客观实际不相符。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B.“似乎”,是一个表推测的副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1分);若去掉后,表确定的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1分)。
8. 答案:不能去掉。
“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了“水立方”的“ETFE应用工程”只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9. 答案:不能删去。
原因:“最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它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熊猫每昼夜的竹子食用量,删除后意思
的表达就绝对化了,容易被理解为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
10. “一旦“表示时间的不确定,表明非并网技术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11.答案:不能。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
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的客观事实,因为能放出99%水分的只是特例,是极限值。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12. 答案:“大面积”表示限定范围,强调说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13. 答案:①“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只是其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强调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14.答案:“大体上”是限制性的词语,意思是“大致,大概”。
表示这是大致的分类,还有其他的类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类型。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