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的形态、危害及治理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编订:XXXXXXXX20XX年XX月XX日生产性毒物的形态、危害及治理简易版生产性毒物的形态、危害及治理简易版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主要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分解的产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
毒物形态: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1)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无定形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
(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
(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为直径小于0.1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μm。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2020年安全知识复习讲义: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措施一、职业危害预防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一)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将国家制订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等作为共同遵守的接触限值或“防护”的准则,可在职业病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前期预防的要求,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危害防护需求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及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国家实行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持的职业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提交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这些措施均属于第一级预防措施。
(二)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程度,控制职业危害,加强防毒防尘,防止物理性因素等有害因素的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024年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2024年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在2024年及以后,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将继续成为重要的环境和健康安全问题。
为保护工人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制定一系列控制原则,以防止生产性毒物对环境和人体的不良影响。
以下是在2024年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1. 防止污染的产生:在生产中使用环保的工艺和技术,减少或消除有毒物质的产生。
例如,采用绿色化学方法,选择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产生。
2. 风险评估和控制: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风险。
例如,采用封闭式生产系统、局部排风系统等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释放和扩散。
3.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和设备,减少或消除工人暴露于有害物质的机会。
例如,改进通风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来减少人工操作,实施封闭系统控制等。
4. 个体防护措施:对于仍然可能接触到有害物质的工作岗位,工人需要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设备,以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暴露。
例如,戴防护面具、手套、防护服等。
5. 培训和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和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设备的方法。
提高他们对生产性毒物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6. 监测和检测: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害物质的泄漏或释放问题。
通过对环境、工作场所和工人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评估,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7. 应急准备:制定应急计划和应对程序,以应对事故、泄漏或其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有害物质扩散。
这包括设立应急响应小组、购置适当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建立通信系统等。
8. 法规合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或最小化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9. 持续改进:不断改进控制措施和管理实践,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将最佳实践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范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范文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非常重要,以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为了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下是一些控制原则和建议,从而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风险。
1. 确定潜在危害:首先,对于所有使用的材料和化学品,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含有潜在的毒性物质。
这可通过查阅相关的安全数据表和化学品清单来完成。
同时,要识别出潜在的危害源和可能的风险。
2. 替代可疑物质:如果材料或化学品被识别为潜在的毒性物质,应该考虑替代该物质以减少危害。
通过使用更安全和较少有害的物质替代品,可以降低工人和环境的风险。
3. 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实施适当的工程控制措施来减少毒物的释放和暴露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合理设计的通风系统,以确保适当的通风和空气质量。
此外,隔离和封闭危险区域,以防止有害物质泄漏或扩散。
4. 个人防护措施:除了工程控制措施外,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来保护工人免受危害物质的暴露。
这包括佩戴呼吸器、工作服、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此外,工人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了解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5.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以防止事故和泄漏。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包括通风系统和防护装备,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任何损坏或故障都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6. 严格的标签和储存要求:采用明确规定的标签和储存要求,以确保危险物质被正确储存和处理。
标签应清楚地标识出潜在的危害,并提供应急处置指南。
储存区域应干燥、通风良好,并且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7. 管理危险废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正确处理和处置。
建立有效的废物管理计划,包括正确的收集、储存和处理方式。
8. 健康监测和培训: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以检测工人是否暴露于有害物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或调整工作环境。
此外,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帮助工人了解潜在危害,并学习正确的工作技巧和防护措施。
总而言之,通过遵循上述控制原则和建议,可以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风险,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变化或者人工加工等方式产生的、具有毒性和危害性的物质。
这些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泄漏、飘散、渗透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生产性毒物的治理措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对人体的危害•呼吸系统和肺部:生产性毒物可能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引起喉头、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导致咳嗽、痰鸣、气喘和肺水肿等症状。
•皮肤:生产性毒物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皮肤炎症、红肿、水泡和烧伤等症状。
•消化系统:生产性毒物如果被误食或者接触到口腔、食管和胃肠黏膜,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1.2 对环境的危害•水质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废水排放进入水源,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进行污染。
•大气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废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生态造成破坏。
•土壤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产生废弃物或者工业废料对土地进行污染,导致土壤不育和植物生长异常。
2. 生产性毒物的治理措施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预防和控制两方面。
2.1 预防措施(1)环保意识的普及企业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可以加强企业的环保管理意识,进而更好的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发生。
(2)科学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严密性和高效性,避免生产性毒物的泄漏和散发。
(3)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2.2 控制措施(1)排放控制对排放口进行加密封堵,配置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有效控制排放。
(2)废物处理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和危险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和无害化处置,减少环境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各种生产性毒物不断排放和燃烧,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何有效地治理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产性毒物的定义、危害、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产性毒物的定义生产性毒物是指各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有害气体、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1.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毒物可以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进入人体,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生产性毒物会导致各种职业病,如尘肺病、中毒性肝炎、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
2.对环境的危害生产性毒物排放会直接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严重的环境污染会引发生态灾害,如化工污染导致的黑臭河水、矿物污染引起的土地沙漠化,而这些问题将长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产业发展。
三、生产性毒物治理的措施治理生产性毒物是当代环保事业和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治理生产性毒物的一些有效措施。
1.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产方式是治理生产性毒物的最根本和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用料、升级生产技术等措施减少污染排放。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型、高效型、节能型生产方式,减少生产性毒物排放。
2.标准化监管建立和完善生产性毒物的监管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异常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处置。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也要对企业加强宣传和培训,落实责任体系,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加强协作治理生产性毒物需要各方的合作和支持,必须建立全社会共治机制和科学的治理模式。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4.推广新技术治理生产性毒物需要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推广新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成本。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会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治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的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类型生产性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化学毒物化学毒物是最常见的一种生产性毒物,包括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气体、液体和固体等。
这些化学毒物因为其毒性强、挥发性大、危害广泛,对人体的危害存在明显风险。
放射性毒物放射性毒物是指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中引起的辐射造成的危害。
这些毒物会影响人体的DNA,可能导致肿瘤、突变等。
生物性毒物生物性毒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它们通过生物途径影响人体健康,如细菌导致感染、病毒导致疾病等。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为了有效地防范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对人体的影响,采取以下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空气净化对于飘散在空气中的生产性毒物,可以采用通风换气和空气净化的方式。
这包括消毒和净化风道、安装空气过滤器等。
同时,也可以采用防护面罩、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废弃物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得到妥善处理。
特别是对于那些含有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废弃物,需要依据当地相关法规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加固、封存、处理或转移。
环保设备安装环保设备是防范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尾气处理设备、废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脱硫设备等。
这些设备能有效地减少生产性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员培训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防护培训。
这包括对生产性毒物的认识、个人防护措施、急救方法等。
这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空气、水源、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生产性毒物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也需要在事故和突发情况发生时及时进行应急处理,并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检查。
有毒有害作业管理
有毒有害作业管理
1、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固定生产场地,均应符合《工业卫生设计标准》《高频辐暂行卫生标准》《放射线防护规定》《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
2、生产所需的有毒和放射线材料必需储存在专设仓库,要建立保管制度专管理和发放。
3、对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
各种防尘、防毒设施,未经职能部门同意和主管领导批准,不得停用,严禁擅自拆除或挪用。
4、对有毒害物质的设备、管道、容器等进行检修时,要严格遵守焦化行业和公司有关平安检修的规定。
5、生产作业场所噪声超过规定标准时,应有消声、吸声、隔声措施。
6、生产过程中,有毒害物质的排放须符合规定的工业卫生标准,对散发的有毒有害物质,应加强通排风、实行回收净化、综合利用等措施,保证生产作业场所工业卫生达到相关标准。
7、在有毒有害生产操作岗位作业或对有毒有害物责的设备、管道、容器检修时,必需按规定穿戴劳动爱护用品及防毒面具。
8、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操作岗位,应依据不同的介质发放不同的劳动爱护用品或配置相应的防毒器材。
防毒器
材由相应职能部门负责选型,公司统配备,分厂负责管理和检查确保平安使用。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二篇)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1.什么是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2.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吸收。
3.职业中毒的概念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4.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肝脏有病时影响毒物在体内解毒,肾脏有病时影响毒物从体内排出,有肝肾疾病的人容易发生中毒。
有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人接触到刺激性气体,不但容易发生中毒,而且病情较重。
未成年人由于发育不成熟,也容易中毒。
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对某些毒物敏感。
有些患传性缺陷病的人,对某些毒物特别敏感,如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者,接触溶血性毒物特别敏感。
5.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畅通。
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要特别注意冲洗头发及皮肤皱褶处。
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
经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
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
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
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
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6.怎样进行自救互救?当你发现突然有大量毒气散发时,要迅速戴上适合的防毒面具。
如果身旁无个人防护用品,可拿湿毛巾、手帕或衣物包住口、鼻,并立即离开毒源向上风向跑。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化生产的进一步推进,许多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生产性毒物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这些生产性毒物,具有着极其危险的化学性质,可能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为了有效的治理这些毒物,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危害治理措施,以确保员工、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生产措施在生产环节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控制危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对于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首先需要在生产设施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
其次,在生产,有关设备和设施必须经过严格的维护保养,确保正常使用。
在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例如使用合适的防护装备、定期检测生产场所的环境,以及保持生产良好的通风条件。
储存措施在储存过程中,应该将有毒化学物质远离火源和热源,杜绝静电的产生。
对于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的物质,需要放置于机密库内密封储存。
对于具有腐蚀性的物质,需要储存在独立、密闭、严密的储存体系中,以防止溢漏污染环境。
同时,应该建立储存登记记录,并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运输措施在运输过程中,应该配备专业合格的运输人员和消防人员。
在载运有毒物质的车辆上,需要加装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在有关的应急情况下,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应急措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保障生产场所和人员安全的关键。
在生产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场所环境制定相应应急预案。
当有毒物质泄漏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时,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随时准备用警示手段进行应急处置,并确保人员安全,防止损失扩大。
## 综合治理措施为保障员工、公众和环境安全,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综合治理措施不仅包括了生产、储存、运输和应急措施,还包括需要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的检查抽查机制,定期进行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的演习和模拟,确保工作人员的科学教育与技能水平的提升。
结论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严格执行所设定的相关治理措施,每一个验证合规的操作都将有助于生产场所和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三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2000字生产性毒物危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的情况。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
正确的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对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首先需要了解有害物质的特性和危害程度。
对于不同的有害物质,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方法和措施:1. 替代有害物质:有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替代来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封装和隔离:将有害物质封装或隔离起来,以防止其泄漏或扩散。
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有害化学品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并放置在专门设计的贮存室中。
3. 通风:通过有效的通风系统控制有害物质的扩散。
通风系统应能够将有害物质排除到室外,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4. 工程控制:采用工程控制方法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
例如,在化工厂中,可以采取合适的管道和设备设计,防止有害物质泄漏。
5. 个人防护装备:在无法避免或控制有害物质的情况下,应向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和防护服等。
工人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6. 培训和教育:对工人进行有害物质的正确使用和处理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工人需要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并学会正确使用和处理这些物质,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另外,在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法规和标准: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是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基本要求。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来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2. 监测和评估:监测和评估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对于控制危害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应急准备:应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有害物质泄漏和事故。
应急预案应包括适当的应急措施和培训。
4. 管理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范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范文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毒物危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工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发生,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危险品管理制度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第一步。
企业应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各岗位的职责,确保危险品的正确存放、使用和处理,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其次,加强职工的危险品安全培训和教育。
企业应将危险品安全教育纳入员工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危险品安全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危险品的辨识、存放和处理方法,应急措施等,使员工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另外,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也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企业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危险物质,采取适当的防护设施和装备。
例如,在有毒气体排放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通风系统,防止有毒气体的积聚;在有毒物品存放的地方,应配备防护用具,如防护手套、面具等,防止接触到有毒物质。
同时,加强安全监测和检测工作也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工作场所的空气、水质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危险物质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对危险物质的容器和管道,也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总之,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和教育,实施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加强安全监测
和检测工作。
只有通过全面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发生,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概述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或有害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替代、隔离、收集和处理等。
替代替代是指将有害物质替换成相对无害或更安全的物质。
这种措施可以通过改变工业生产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或采用新技术来实现。
替代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源头上减少毒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替代的具体措施包括:•更换生产材料:将有害物质用相对无害的替代品代替,如将有机溶剂替换为水性溶剂;•改进工艺:改变工业生产过程,减少有害物质产生,如使用封闭系统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采用绿色技术:利用环保技术或新兴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替代措施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隔离隔离是指将有害物质与人员、环境隔离开来,避免其对人体和环境的直接接触。
通过合理的工艺布局和设备设计,可以将有害物质的产生、使用和处理过程与人员和环境相分离,减少有害物质的扩散和泄漏。
隔离的具体措施包括:•空气净化系统: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对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和处理,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有害物质存储和处理区域:将有害物质存储和处理区域与人员活动区域分开,设置相应的标识和防护设施;•密闭操作系统:采用密闭的操作系统,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散发。
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物质的扩散,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收集收集是指将工业毒物集中收集起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和危害。
通过收集有害物质,可以减少其环境排放,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收集的具体措施包括:•废物分类和分装: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分装和标识,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处置;•废物储存和转运:将收集的废物储存在安全的容器中,定期清理和转运到专门的处理设施。
收集措施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散播,确保其安全地储存和处理。
处理处理是指将收集的工业毒物进行安全的处理和处置,以降低其毒性和危害性。
冶金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3
2.开口罩
3.通风厨
在不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应按照生产设备和操作 特点设计开口罩排气。可按结构形式分为上口吸罩、 侧吸罩和下吸罩。 通风厨是密闭罩和侧吸罩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 使用通风厨时必须保证排气通畅,厨内必须在负压 状态,防止毒气逸出发生中毒。
Company
LOGO
2001-11-06
钢铁行业易发生的中毒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高炉、转炉和焦炉产生大量煤气。这种 煤气含有大量一氧化碳。(高炉煤气中含有22~30%,焦炉 煤气中含有5~10%,转炉煤气中含有68~70%)。科学合理的 使用煤气已成为现代生产的主题, 一氧化碳有时从高炉炉顶和炉腰向外散发,或煤气管道发生 泄漏,偶尔会造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但大多数一氧化碳中 毒是在高炉周围工作,特别是在进行修理工作时所发生。其 余则是在热风炉附近工作、在炉体周围巡查、或靠近炉顶工 作时发生的。高炉开始出渣和出铁时,从炉内逸出的煤气也 会造成在出渣口和出铁口附近操作的工人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还可能由下列原因造成:煤气从炼钢厂或轧钢 厂的水封阀或液封槽逸出;鼓风机、锅炉房或通风机突然关 闭;漏气;清理静电除尘器或关闭管道阀门时,煤气未曾全 部排除。
三.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急性锌中毒主要是过量接触氧化锌烟雾后数 小时发生地金属烟雾热。主要表现为头痛口中 有金属味,接着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及疲劳、 发烧、寒战、多汗、咳嗽,8~12小时后症状 消失,类似流感过程。 接触氯化锌可引起皮肤灼伤或眼睛灼伤。 长期皮肤接触也可引起慢性湿疹性皮炎或皮 肤过敏等皮肤病症状。 曾发生食用由镀锌铁皮罐装酸性食品和饮料 发生中毒的病例报道。
皮 肤
消化道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是保障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下面将详细讨论几个关键措施,以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对工人的影响。
1. 推行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防治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首要措施之一。
通过替代有害物质为无害或较低有害性的替代品,可以有效减少工作环境中的毒物危害。
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的选择时,应优先选择无毒、低毒的替代品,或者采用更安全的工艺来替代有危害的工艺。
这将显著减少工人暴露于毒物的风险。
2. 加强工作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工作环境监测系统对于及时掌握工作环境中毒物浓度的变化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的空气和水样的采样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毒物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监测结果还可以为工人提供关于个体防护措施的科学依据,以避免毒物暴露。
3. 强化工人教育和培训工人教育和培训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基础。
工人需要了解毒物的特性、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设备等知识。
培训还应包括如何正确应对紧急情况,提高工人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通过提供全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人对毒物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降低毒物危害的发生率。
4. 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是降低工人暴露于毒物的关键。
工人应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设备,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服等,以降低对毒物的接触和吸入。
此外,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个体防护设备,确保其功能正常,并及时更换磨损或污染的设备。
5.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前提条件。
此管理体系应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环保。
同时,应建立监测和评估制度,以及应急预案,以迅速应对突发事故。
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测和健康档案,定期对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总之,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是保障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任务。
通过推行替代原则、加强工作环境监测、强化工人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对工人的影响。
安全生产技术(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2017.9)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有害因素。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尘毒特性,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无毒低毒替代有毒高度;2、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尽量采用湿式作业,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连锁泄露报警装置。
在放散有爆炸性危险的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5、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
二、防噪声和振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之达标;仍不能达标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业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1、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高噪车间与低噪车间应分开布置;注意增加隔声和吸声措施;2、宜将高噪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3、减少噪声的传播。
三、防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一)防非电离辐射。
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保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
(二)防电离辐射。
包括辐射剂量的控制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生产性粉尘分3类:1、无机性粉尘。
有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1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2点:(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2 局部排气罩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
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
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
(2)开口罩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式罩排气。
按结构形式,开口罩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来源:考试大(3)通风橱通风橱是密闭罩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
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放在通风橱内,通风橱上有开启的操作小门,以便于操作。
为防止通风橱内机械设备的扰动、化学反应或热源的热压、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等原因而引起的有害物逸出,必须对通风橱实行排气,使橱内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
3 排出气体的净化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可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①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
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
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1)洗涤法洗涤法也称吸收法,是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完成沉降、降温、聚凝、洗净、中和、吸收和脱水等物理化学反应,以实现气体的净化。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范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范文在当代社会,生产性毒物危害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技术防范和加强事故应急响应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提供参考。
首先,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是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基础。
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其知晓有关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二是要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对于从事生产性毒物操作的人员,应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加强安全监管。
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危险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的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其次,加强技术防范是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加强生产工艺改造。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风险,减少生产性毒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二是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企业应合理布置防护设施,如通风设备、防护屏障等,确保生产性毒物不会泄漏到环境中。
三是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控。
最后,加强事故应急响应是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是要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备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迅速、有序地进行处置。
二是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相关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响应能力。
三是要加强事故信息共享和公开。
相关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信息,向群众发布应急通告,以提醒和引导群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技术防范和加强事故应急响应,只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技术手段和完善应急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生产性毒物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1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2点:
(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
(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2 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
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
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
(2)开口罩
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式罩排气。
按结构形式,开口罩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3)通风橱
通风橱是密闭罩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
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放在通风橱内,通风橱上有开启的操作小门,以便于操作。
为防止通风橱内机械设备的扰动、化学反应或热源的热压、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等原因而引起的有害物逸出,必须对通风橱实行排气,使橱内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
3 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可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
①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
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
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1)洗涤法
洗涤法也称吸收法,是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完成沉降、降温、聚凝、洗净、中和、吸收和脱水等物理化学反应,以实现气体的净化。
洗涤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在工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适用于净化CO、SO2、NOX、HF、SiF4、HCl、Cl2、NH3、Hg蒸气、酸雾、沥青烟及有机蒸气。
如治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等。
(2)吸附法
吸附法是使有害气体与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接触,使有害物(吸附质)黏在固体表面上(物理吸附)。
当吸附质在气相中的浓度低于吸附齐上的吸附质平衡浓度时,或者有更容易被吸附的物质达到吸附表面时,原来的吸附质会从吸附剂表面上脱离而进入气相,实现有害气体的吸附分离。
吸附剂达到饱和吸附状态时,可以解吸、再生、重新使用。
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
如机械、仪表、轻工和化工等行业,对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已广泛应用,吸附效率在90%~95%。
(3)袋滤法
袋滤法是粉尘通过滤介质受阻,而将固体颗粒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在袋滤器内,粉尘将经过沉降、聚凝、过滤和清灰等物理过程,实现无害化排放。
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方法,主要适用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以金属氧化物(Fe2O3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
该方法还可以用做气体净化的前处理及物料回收装置。
(4)静电法
静电法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
静电法分为干式净化工艺和湿式净化工艺,按其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
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的静电法气体净化设备清灰方法,在供电设备清灰和粉尘回收等方面应用较多。
(5)燃烧法
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为CO2和H2O,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
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其中直接燃烧法是在一般方法以处理,且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燃烧处理时采用,如净化沥青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
4 个体防护
对接触毒物作业的工人,进行个体防护有特殊意义。
毒物通过呼吸道、口、皮肤侵入人体,因此凡是接触毒物的作业都应规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卫生制度,必要时应列入操作规程,比如不准在作业场所吸烟、吃东西、班后洗澡同,不准将工作服带回家中等等。
个人防护制度不仅保护操作者自身,而且可避免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间接受害。
属于作业场所的防护用品有防腐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
来自: 职业卫生评价()
详细文章出/html/qybh/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