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76)13、风雨
七年级语文第13课《风雨》教案
13 《风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认识作者,认识“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落实字音:偌大蜷曲倏忽模样葡萄蔓撩起槐树栅栏刹那锥形,偌大(ruò) 蜷曲(quán )倏忽(shū)模样(mú)葡萄蔓(wàn )撩起(liāo )槐树( huái )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3、通过阅读,思考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4、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5、.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6、实例认识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13风雨教学设计
13风雨教学设计13风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物理教学的13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理学中的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能够运用力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有趣的现象,如风筝飞起时的原因等,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放一段有关力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教具,引入力的概念。
教师可以示范用力推动书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力产生的原因。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搜集各种有关力的现象和感受,并分享给全班。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自主实验的情境,例如,用不同的力推动不同质量的物体,并记录下所需的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等数据。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一些规律或结论。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问题要解决。
例如,小组1是否可以推出一个公式来描述力和质量的关系?小组2是否可以找到其他物体上的力的概念和作用?小组3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演示力的作用?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时间来研究和讨论问题,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5. 小组汇报(3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汇报,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其他的小组成员也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澄清并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结论。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5)
《风雨》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重点: 1、2、3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参考答案:夸张。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4)
《风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
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
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
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
代表作有《秦腔》、《白夜》等。
2、掌握生字词。
蔓(màn指延伸、滋长)(wàn指植物的枝茎)撩(liāo指掀起、掀开)(liáo指挑逗、招惹,如撩逗)(liào同“撂”,指撂倒)捶(chuí)偌大(ruò)芦苇(lú wěi)栅栏(zhà)槐树(huái)攀附(pān fù)蜷曲(quán qū)屋檐(wū yán)弧形(hú xíng)锥形(zhuī xíng)蹦跳(bèng tiào)刹那(chà指很短的时间)(shā指停住、止住)三、整体感知1、本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下面我来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读完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段:树林子。
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三段:羊女孩。
第四段:葡萄蔓,苍蝇。
《风雨》优秀教案
《风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风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风雨的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风雨》。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回答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风雨的描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观。
三、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交流心得。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风雨。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交流心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三、课后作业讲解1.教师讲解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1)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整体感知1.范读全文。
(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2.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牵羊的姑娘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片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狂风暴雨。
(3)在这场狂风暴雨中,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描摹了各种景物(景象)和人的变化状况,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概括。
(提示:注意概括简洁全面,抓住对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 教师示例:第1段:默读全段,发现本段只写了狂风中“树林子”的状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是总起句,后面的描写都是表现这块“面团”在狂风中不规则的变化,所以可以概括为: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本段写了三种景物的变化状态:柳条、杨叶和芦苇。
第一句话写柳条乱得像麻团;第二句写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最后描写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的样子。
学生讨论概括: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1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某某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某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四)当堂训练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运用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巩固达标
课堂小结
归纳拓展
展示有关风雨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
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积累,背 诵。
自主合作
巡查,指导
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互动交流
范读课文,出示字词
注音释义
巩固达标
齐读,加深印象
学习内容2
展标导学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明确目标
自主合作
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画,组内交流
互动交流
做示范年级
七年级
执教
授课时间
自主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合作学习目标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目标
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合作重点
体会比喻、夸 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合作难点
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合作关键
朗读、品味、引导
教 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 活动
引入课题
创境引入
同学们,如果要你描写风雨交加的场面,你会怎么写?
学生发言
展标 导学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明确目标
风雨 教案设计
风雨教案设计教案标题:《风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风雨》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诗歌《风雨》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视频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
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风雨天气,以及在这样的天气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2. 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风雨的思考和想象。
导入诗歌:1. 分发《风雨》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先阅读一遍。
2.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韵脚等特点,初步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诗歌解读:1. 向学生介绍《风雨》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个人理解和表达:1.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开。
2.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诗人想通过《风雨》表达什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词句?”、“你能否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中的情感联系起来?”等。
总结和展示: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2.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表达,展示在黑板或白板上,以促进学生对彼此观点的理解和交流。
3.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诗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风雨》为灵感,也可以选择其他主题。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 学生的书面反馈,如诗歌解读的笔记或个人感悟。
3. 学生的小组或个人作品,如诗歌创作或表演。
13、风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三、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风波。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感悟五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措施:诵读
教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今天就让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二、诗歌鉴赏
“风雨”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磨难、甚至挫折。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的"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人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形象的表现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波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风雨
课题
风雨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识 与能
在阅读中积累重要词语及优美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与树林嬉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 与 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目法
标 情 感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课标要求 重点
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 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作者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
难点 教法
体会作者描写风雨,却不着字“风雨”的妙处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 教具 学具 Ppt 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情况
四、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运用侧面衬托写法描写一种场景。
板书设
风雨 贾平凹
2/3
word
计
教学 反思
风雨中的树林子、 } 树木、羊、葡萄蔓、} 侧面衬托 鸟、巷道、池塘、 }------风狂雨暴 小屋、老人、孩子 } 表现儿童的纯真天性 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
3/3
形成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风雨的形、声、神、韵, 用比喻来生动描摹风
不着“风雨”,却无不惟妙惟肖,仿佛置身于狂风暴 雨的
雨的环境中,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2、 试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来生动描摹风雨
的。
师示例:作者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突出了风雨之大。
四、布置作 业:
学生举例说明。
3、 本文内容及主旨归纳:
或“雨”字。
这是什么写法? 三、自读,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
第十三课风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思路,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刹.那(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栏(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朗读课文1.学生听读录音,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读音,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读出暴风雨的紧张热烈的气势。
风雨教学教案设计
风雨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风雨的基本知识,如风雨的成因、分类和影响等。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风雨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风雨的特点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风雨的成因和分类。
(2)风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风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风雨对环境和生活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关于风雨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风雨相关知识。
(2)准备记录笔记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风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提问:你们对风雨有什么了解?风雨是如何形成的?2. 探究风雨的成因和分类:(1)教师讲解风雨的成因,如气压差异、水汽凝结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风雨的分类和特点。
3. 分析风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教师展示风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如交通、农业等。
(2)学生举例说明风雨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 观察和分析风雨现象:(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风雨现象,如风力、雨量等。
(2)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绘制风雨现象的思维导图。
3. 观察并记录近期风雨现象,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风雨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风雨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风雨实验,如制作简易风车、模拟降雨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风雨的成因和影响。
初中教案风雨
初中教案风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风雨》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掌握课文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风雨》的文本。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询问他们对于风雨的感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风雨时刻,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风雨》,理解其主要内容。
2. 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风雨”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等。
三、讨论与分享(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增强课堂互动。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绘,尝试自己写一段关于风雨的描述。
2. 引导学生通过风雨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总结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现象,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风雨的变化。
2. 让学生尝试拍摄或绘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风雨场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风雨》,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自然现象的力量,并学会通过描绘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风雨教学教案设计
风雨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风雨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风雨现象的兴趣。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风雨的观测和预测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风雨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观察天气、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
2. 教学难点:风雨的成因及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风雨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雨观测工具,如雨量器、风向标等。
2. 学生准备:(1)观察并记录近期天气变化。
(2)预习有关风雨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风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引出风雨话题。
2. 探究风雨成因(1)介绍风雨的基本概念。
(2)讲解风雨的成因,如大气压力、水汽凝结等。
3. 风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分析风雨对农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2)探讨风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
4. 观察天气、预测天气变化(1)教授观察天气的方法,如观察云彩、风向等。
(2)教授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如根据气象谚语、天气预报等。
5.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运用观测工具进行风雨观测。
(2)记录观测数据,分析天气变化。
五、作业布置2. 观察并记录近期天气变化,尝试预测未来天气。
3. 调查家族、周边居民对风雨影响的应对措施,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雨现象。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风雨的成因及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动手观测风雨,提高观察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风雨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3课时一、新课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呢?(暴风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黑云翻墨、白雨跳乱、卷 地风来、水如天)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欣赏图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介绍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 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 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 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 大奖。
三、整体感知1、 标出自然段序,听读课文,发挥想象。
2、 学习生字词。
3、 全班齐读课文,配乐。
文章写风雨,多用短句,朗读时要绘声绘色,独处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
大多段落要读急 促些,如“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有些语段不很急速,可以读得舒缓些,如结尾一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同时, 段内描写不同景物的转换处, 四、感知内容1、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 来。
第1段:树林子;第2段: 5段:鸟巢、鸟儿;第 6段:废纸、猫、瓦;第 头、孩子。
2、 在暴风骤雨的环境中,这些景物有怎样的反应?试概括作答。
第1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无法回屋。
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挨着。
第5段:鸟巢掉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第6段:废纸随风乱飞,猫轻易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 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风雨”二字。
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的呢?在文中勾画出垂柳、杨叶、芦苇;第 3段:断绳羊、女孩;第 4段:葡萄蔓、苍蝇;第 7段:浮萍、池水、鱼儿;第 8段:木架、油灯、老第8段: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
小结:看似很乱,其实是围绕“风雨”主线在写。
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去写。
散点式的写法。
3、 文章描写风雨,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对以上事物的描写方法,属于正面描写。
但对于“风雨”来说,则是侧面衬托。
作者主要运用侧 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对比,出示描写风雨的正面的句子:天空,浓浓的乌云像排山倒海的浪涛,从天外滚滚扑来。
暴 风雨要来了!忽然,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给万物罩上了一层银光,紧接着“轰隆”一个惊雷, 把我吓了一大跳。
霎时,暴雨像天河决了口一样铺天盖地而来,雨越下越大,雷越打越响,整个大地 都在发抖。
雨打在对面屋顶上,溅起朵朵水花,屋面上一片烟雾。
大股水流从屋檐上奔泻而下,院子 里一下子积满了水。
大树、小树在暴风雨中发狂似的舞动着,喊着,欢呼暴雨的来临。
小结: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 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
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 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作者无处不在描写 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
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
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4、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 的描写。
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也有微观描写,如柳条、杨叶,总之微观比宏观要多些。
写出 了风的这样一些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
可以总括为:狂暴、肆虐。
5、 文中哪些地方是在写大雨?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两处写到了 “雨”,一是第6段的“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 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都写得很含蓄。
凸显风之威猛、情势之紧急、景物之纷乱,有一种“急”的情调。
炕席上捶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往门外放出去,气氛不甚紧急, 喜的情调。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 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 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
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 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课文的主题? (1)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的一面。
(2)展现大自然的狂暴、肆虐的一面。
(3 )展现生命在大自 然暴力面前的柔弱与无助。
(4)表达对大自然狂风暴雨景象的惊奇与赞叹。
五、品味语言文章没有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全是描写,且全是细节描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认为写得 好的句子,品味欣赏。
示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 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 全没有方向了。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运用 鼓”陷”倒”腾”扌“”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给读 者想象的余地。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 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 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 写。
1、第1段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 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二是结尾“孩子们却全趴在门 课文大部分篇幅都写狂风下的景物模样, 到了结尾,转而写室内,老人在土 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2、第 2 段:(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 乱得像麻团一般。
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并运用 “抛举”“僵直”“扑撒 ”等动词,从外形描写 垂柳在风雨中一起一落时的动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色:清晰地描述杨叶在急速变幻的情景中正反两面的颜色,观察和描摹能力非同一般。
(3)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声:写芦苇的“那片” 、那“一节”和那“颤声” ;几个动词用得很好, “倒伏”“斜插”“破裂”, 有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
3、第 3 段: (1)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 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 动作、颜色两个角度来描写的,生动表现了羊在风雨中的惊恐不安、脆弱无助、慌不择路, 从侧面 烘托了风之狂。
(2)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 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夸张。
“两步远”与“长时间”两个词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狂风之猛烈,女孩寸步难行。
令人 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4、第 4 段: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 下来,软成一堆。
比喻。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无法攀附,被风吹落的情状。
对葡 萄蔓的描写运用拟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 并用拟声词, 生动形象地写出葡萄蔓被狂风剥离大树的情形, 从侧面展现了狂风的威力。
(2)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 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描写苍蝇在风雨中聚集的情景。
写苍蝇和电线的静态情状。
看清了苍蝇的密度——“一只挨着一 只”,苍蝇的情态——“再不飞动,也不嗡叫” ,苍蝇的颜色——“黑乎乎的” ,也看清了电线的情状 ——“愈来愈粗” ,成为“弧形” 。
苍蝇本是微型生物,但作者也注意到在大风大雨的环境中它们的形 态和动静状,实属不易。
5、第 5 段: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 在地上滚了几滚, 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 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本句运用 “滚”“散”尖“叫 ”“飘”“斜”颤“”“翻”“旋” 在狂风中不能自主的状态, 了狂风的猛烈。
6、第 6 段: (1)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 了。
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 却飞不下来, 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掉”等动词,描写鸟巢在风雨中飘摇坠落,鸟儿 颤”字写出鸟翅被狂风吹折的瞬间情形,这几个动词从侧面形象地表现“一会儿贴在东” “一会儿贴在西” “突然冲出” “立即不见”写废纸随风乱吹翻飞飘荡的情景, 写出风之乱之猛。
(2)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运用拟人。
在狂风下,猫儿随便一跃,就跳上房檐,连猫自己都吃惊了。
心理,通过写猫的感受,生动地表现狂风的威力。
(3)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落下来,斜着飘,垂直落下” ,写瓦片在风中坠落的情景,侧面写出风力之猛和忽大忽小。
7、第 7 段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 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 上的草窝里蹦跳。
本句运用一些列动词细致地描写池塘里的浮萍在风雨中被风吹得聚集在一起的情景, 上岸边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8、第 8 段: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
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
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写到了屋内的人与物的表现。
1)一组动词,很好的表现了黑云压顶、风雨之大。
船,一方面写出了孩子们的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另一方面写出了风雨之大(因为雨可以让船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