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弗洛姆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弗洛姆以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爱的真谛和艺术。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摘抄及感悟。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弗洛姆开篇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观点。

他指出,人类存在着孤独和分离的恐惧,而爱则是克服这种恐惧、实现人与人之间融合的方式。

真正的爱并非只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培养的。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健康的爱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尊重彼此独立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紧密的连接。

它需要我们既有爱人的勇气,又有保持自我的定力。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弗洛姆强调,给比得更能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

给不是牺牲,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生命力、情感和知识,丰富他人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

这让我反思在感情中的付出,不应仅仅计较得到了多少,而应关注自己给予的是否真诚和无私。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

于是,爱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期待被爱,却忽略了主动去爱以及提升爱的能力的重要性。

真正的爱应该是从自身出发,积极地去付出、去关怀。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这一观点让我对父母之爱有了新的理解。

母爱给予我们温暖和安全感,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父爱则通过要求和规范,促使我们成长和独立。

这两种爱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我们健全的人格。

“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这提醒着我们,爱是一种综合的品质和能力的体现。

想要拥有美好的爱情,首先要在自身的品德和修养上下功夫。

“爱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给对方的决定。

”这让我明白,爱不仅仅是一时的激情,更是一份长久的承诺和责任。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弗洛姆深入探讨了爱的本质、形式以及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摘抄和感悟。

“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它是一种自足,而不是一种追索。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不是等待被给予,而是主动去付出和创造。

真正的爱意味着我们积极地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中,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幸福,而不是仅仅期待对方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这种主动性让爱变得更加有力量,也更加珍贵。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表述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成熟的爱往往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和依赖,将对方视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而成熟的爱则是出于对对方本身的欣赏和珍视,愿意为对方付出,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

这种成熟的爱,是建立在独立和尊重基础上的,更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自己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赢得他人的爱,却忽略了培养自己去爱别人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爱情并不是靠外表和魅力就能长久维持的,只有当我们具备了爱他人的能力,懂得理解、包容和付出,才能拥有真正深厚和美好的爱情。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弗洛姆认为,人类在孤独和分离中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而爱情能够让我们克服这种孤独感,与他人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通过爱,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支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

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这让我明白了,爱不仅仅局限于与某一个人的特定关系,而是一种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总体态度。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会以友善、宽容和关爱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1.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爱的艺术》一书,说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世间所有的大爱和小爱。

首先,说说爱情吧。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事实上,我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谈论爱情,为什么?因为我的不成熟,因为我的恐惧和逃避,至今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恋爱的状态,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爱情。

这本书里介绍了几种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

没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是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就会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不闻不问,永远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教育对方。

上述几种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与之相同的地方。

值得检讨的是,我总是活在幻想中,把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状态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图像,没有客观认识一个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质;同时,我还把爱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风港,以为爱情意味着没有冲突和争吵,所以面对不完美的对象,不完美的关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书也让我对真正意义的母爱增加了一点认识,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关心他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热爱生活,要让他感到“活着是那么好”,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母爱还包括对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继续爱孩子。

正如老师育儿课上所说,虽然很多人都当了父母,但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一位爱而得法的父母,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对孩子倾注所爱,做出一些为他好的行为,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没有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对他们的好,想着早点飞离我们的身边。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后感范文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后感范文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请参考!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

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

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

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

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

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

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1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完总体的感受是作者很多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整体来看比较晦涩难懂。

第二遍又拿起来读时,我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整理了一下,顿时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

作者在前言部分回答了什么是爱情的问题: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有关的,并非只需要投入身心就可以的感情。

第一章中关于爱是否是艺术的问题,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且列举了三种常见的错误观念:1、错误地把“我会被人爱吗?”“如何能被人爱?”看作关键问题;2、错误地认为爱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3、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的区别。

前者其实只是证明了一对男女之前有多寂寞。

我理解这种寂寞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不被理解无法言说的那种寂寞。

既然爱是艺术,那爱就同其他艺术形式有了相通之处,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如果想要达到大师级别无一不是要从三个方面来获得:理论、实践、当作高于一切的目标。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爱情的理论知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第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第三,爱的对象。

为什么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呢?首先作者提出人类的生存问题其实就是克服孤独感,在这一点上人们做了很多努力:纵欲、同一化(传送带式的生活)、创造性的劳动等,但是只有爱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在这一部分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爱:爱是“给”而不是“得”,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拥有这些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部分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段关于乳汁和蜂蜜的比喻,能够同时给到孩子乳汁和蜂蜜的母亲非常少,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自己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有爱的能力的人。

这部分还区分了几种不同程度的爱,很有意思:天真孩童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和父爱的区别:一个让孩子有生活的安全感,一个让孩子有纪律、独立性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要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而是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才能够得到的,而人们总误解爱情首先在于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的资格,却不知道应该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积极的爱情包括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四个基本要素,在爱的世界里,有血浓于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有甜蜜的恋人之间的爱、有对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博爱、有对信仰的神的爱、还有至关重要的自爱,其中只有做到自爱人们才能做到去爱其他人。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我们要获得爱的能力,就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这个世界上,爱人有很多,可是不一定全都是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在修这门爱的艺术课的人,到底有几个能够得到及格,有几个能够真正解开爱这个谜题。

弗洛姆通过举证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在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后产生羞愧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最大需要是去克服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产生的孤独感,而克服孤独和恐惧,就是去爱。

爱是一门与普通艺术一样需要技巧、耐心、纪律等的艺术,需要人们循序渐进地去学习,最后实践于生活,形成“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的成熟的爱。

真正的爱,会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品尝到爱的快乐和意义。

一、爱是什么?如何爱?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似乎对爱的探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对爱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迭。

在古代,爱带有限制性和封建性,而现在,爱是自由的,从古到今,美好的爱总是被世人歌颂,像孔雀东南飞、孟姜女哭长城的古典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怆故事、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故事,总能让人们体验到爱情。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可以习得的艺术,与动物的爱情截然不同。

为摆脱孤独感,人们有与其他人结合的强烈追求,而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相互消除孤独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感情。

另外,还可以通过酒精、毒品和性纵欲来克服孤独感,但是在纵欲后孤独感不减反增,使得纵欲者不得不更多地去重复,形成深不见底的恶循环。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爱的艺术》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艾里希·弗洛姆以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起源以及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爱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弗洛姆在书中指出,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而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很多人误以为爱就是被爱,或者是一种瞬间的激情和冲动,但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是一种为了他人的成长和幸福而付出的努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对于爱的理解,发现自己常常只是在期待被爱,而没有真正去理解和付出爱。

书中提到,爱是人类克服孤独感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疏离,而爱可以让人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从而消除这种孤独感。

然而,这种爱不是依赖和占有,而是尊重和理解。

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双方都能够保持独立和自由,同时又能够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和依赖。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关系,有些人因为过度依赖对方而失去了自我,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

而真正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双方都能够在爱中成长和进步。

弗洛姆还强调了爱的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关心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注和在意,愿意为对方的幸福付出努力;责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愿的担当,是对他人的承诺和负责;尊重则是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试图改变对方;了解是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只有当我们在爱中同时具备这四个要素,才能真正实现爱的目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爱。

比如,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我是否真正做到了关心他们的需求,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努力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我是否也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做得不够好,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书中还提到了母爱和父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母爱通常是无条件的、包容的,而父爱则是有条件的、要求孩子通过努力来获得认可。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一:爱的艺术读后感 doc】《爱的艺术》读后感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男主角会面临情敌的竞争,女主角会面临男友背叛的危险,当然,虽然过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将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儿孙满堂,死而无憾。

最后,故事完结。

至于爱的艺术和爱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则是呲之以鼻,对于婚后所谓的“三年之痒”更使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婚姻,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毕竟,在我的认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鲜的,我本来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即使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鱼白菜送饭,他们依然是开心幸福的。

至于网上教授的让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贴士,我更是不会相信,因为我觉得每天早上能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面就已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小浪漫,有时我甚至会有如此念头:那男的做那么多的无聊的事去讨好他们的妻子,他们是不是做了一些对不起她们的事而感觉良心上过意不去,想要做这些欲盖弥彰的事,从心里上寻求安慰。

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我太天真,太无知,以至于把爱看的太肤浅,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孤独,而想要驱逐我们心中孤独感的办法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二则是去爱。

所以说,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求,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此产生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爱情是弱者的感情。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爱情并不是单单强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种感情,它是芸芸众生均需要的一种感情寄托,就如同我们均需要亲情与友情,他们是塑造我们健康积极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动力与基础,没有了爱情,我们的内心将会出现空虚与失落,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润滑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调味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萃取剂,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让我们真正无悔此生。

爱的艺术的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的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的读书笔记爱的艺术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爱的艺术的读书笔记1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

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

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

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

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

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

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

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

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

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书名:《爱的艺术》作者:【美】艾.弗洛姆李鸣健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类型:自购书内容笔记: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的观点的原因①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的问题。

②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③人们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的区别。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是什么①掌握理论②掌握实践③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

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

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

他就会疯狂。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

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达到这一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途径:①纵欲:特点一方式都是强烈的特点二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特点三需要不断重复②同一组人保持一致: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通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变成一个模式,因为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同一人群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的密切关系:平等概念的发展:◎犹太经书,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个人领悟五篇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个人领悟五篇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个人领悟五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个人领悟1我已在爱里跌掉数次,不断面对同样的错误,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所以本月我选择阅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

所有失败和痛苦经历,都是促使我们走上反思和诚实面对自己的必经之路。

正如书中弗洛姆写过:“没有黑夜,人的生命就一无所得,以至于白天也无物可给。

”Ⅰ、《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距今已问世60年,也许书中部分观点早已不适用当下社会,但书中弗洛姆对爱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思考过程,爱在书中不仅仅单指爱情,更包罗着对各种形式爱的哲学思想,给我带来很大收获和启迪。

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

Ⅱ、理论—什么是爱?开篇就立即被弗洛姆的以表入理,精细分析的理论所吸引。

弗洛姆以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阐述了对爱的理论认识,也表明作者自身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书中的观点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

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了解,也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生命变得完整。

爱情可以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

责任感和关心如果不是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关心:爱情说到底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责任:责任感完全是认一种由心出发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责任感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

如果责任感不以尊重为前提,那么责任就会成为一种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

尊重: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

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

Life is a circle. Some people have not walked out of the circle drawn by fate for a lifetime. He just doesn't know that every point on the circle has a soaring tangent.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篇一: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

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

《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

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

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

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

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一、引言《爱的艺术》是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杰作,于1956年首次出版。

这部作品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通过简洁的语言,弗罗姆引导我们理解“爱”这个深奥的话题,揭示爱情并非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

二、爱的本质弗罗姆的理论颠覆了我们对爱的传统认知。

他指出,爱不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感情,而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爱的本质在于给予,而不是索取。

这种给予不是简单的物质付出,更重要的是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并尊重对方。

给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现,它代表着我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完整性。

通过给予,我们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而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

三、爱的实践与成熟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的。

它包括父爱和母爱的融合,既有无条件的祝福和平和,又有对自律和争取的需求。

成熟的爱意味着我们能够接受并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同时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种爱是对人的全面肯定和尊重,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四、爱的艺术与人格成长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时间。

首先,我们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成熟的思想,这是对爱的理解的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给予和接受爱,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爱的能力,使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五、结语《爱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爱。

它告诉我们,爱不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感情,而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爱的艺术,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邃的理论阐述,更在于其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爱的艺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爱的力量和价值,鼓励我们勇敢地追求和实践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艺术》读书笔记书名: 《爱艺术》作者: 【美】艾.弗洛姆李鸣健译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类型: 自购书内容笔记: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见解原因①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 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能力问题。

②认为爱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③大家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区分。

·学会一门艺术步骤是什么?①掌握理论②掌握实践③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第二章爱情理论(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回复·人是一个意识到自我存在生命。

人意识到自己, 她人, 人过去和发展前途可能性。

人对她单一存在觉悟, 对她短暂生命觉悟, 人意识到身不由就, 死肯定, 人知道自己孤独和与世隔绝, 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威力, 自己无能为力。

——全部这一切, 使得她特殊和孤寂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监禁。

假如人不能从她监狱中解放出来, 假如她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法, 同她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

她就会疯狂。

·人——全部时代和生活在不一样文化中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

即: 怎样克服这种孤独感, 怎样超越个人天地, 实现人类大同。

·达成这一目(人与人之间结合)路径:①纵欲: 特点一方法都是强烈特点二需要整个身心投入特点三需要不停反复②同一组人保持一致: 参与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 经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 大家变成一个模式, 因为大家总想经过某种方法实现与她人结合, 假如没有别愈加好方法, 那就只能采取同一人群同一方法。

·要求消除全部差异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亲密关系:平等概念发展:◎犹太经书, 肯定了人一次存在性。

“谁拯救了一个生命, 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 谁破坏了一个生命, 就等于破坏了全世界。

”西方启蒙运动哲学, 平等是指发展个性条件。

康德认为, 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她人目标工具, 人本身, 就是一个目标, 而不是她人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全部些人都是一样。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开篇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书中提到,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面临着与母体分离的孤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摆脱孤独的方法。

通过纵欲、与他人融合统一或者创造性的活动,人们试图克服孤独感。

然而,弗洛姆认为,只有爱才能让人真正克服孤独,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这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爱是一种能力,而非仅仅是一种情感冲动。

它需要我们自身具备成熟的人格和付出努力去培养。

弗洛姆将爱分为多种类型,如母爱、父爱、兄弟之爱、性爱等等。

母爱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本能的关怀和保护;父爱则是有条件的,需要孩子通过努力达到父亲的要求才能获得。

兄弟之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而性爱则是最容易被误解和滥用的一种爱。

关于母爱,弗洛姆说:“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这让我明白了父母之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母亲给予的温暖和安慰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而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引导则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指南。

在谈到性爱时,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往往将性爱视为一种纯粹的生理欲望的满足,而忽略了其精神层面的内涵。

真正的性爱应该是两个灵魂的相互融合,是一种超越肉体的深刻的情感交流。

“性爱是一种排他的意愿与承诺的行为,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尊重对方的人格。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并非一种仅仅出于本能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能力和艺术。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弗洛姆认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孤独感和分离感,而爱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孤独,实现与他人的融合和连接。

但这种爱并非仅仅是依赖和占有,而是一种积极的关心、尊重和了解。

“幼稚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的原则。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期望先得到他人的爱,然后才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然而,真正成熟的爱应该是主动地去爱他人,通过自己的爱去赢得他人的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不带有功利性,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书中还提到:“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把自己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他人,比如欢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

通过给,丰富了他人,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强大、富有和活力。

“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弗洛姆强调了生命力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向上,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样的人更容易拥有和给予爱。

相反,一个缺乏生命力的人,往往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这并不是说接受不重要,而是在强调给予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当我们给予时,我们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在关于爱的实践方面,弗洛姆指出,自律是爱得以实现的基础。

自律意味着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有能力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放弃眼前的短暂满足。

同时,专注和耐心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爱不是瞬间的冲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400016295 法学院吴琪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理论著作《爱的艺术》自1956年问世以来就收到全世界的追捧,被翻译成了20多种文字,在世间广为流传。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先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分离的事实,否定了人类采取两种典型的克服分离的方式,提出了爱是克服分离的达成真正和谐的唯一方式的观点。

概括与分析四、最后一章是爱的实践。

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是不可分离的。

针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爱的实践的几点前提。

首先需要规范,它是艺术实践的一般要求;其次需要专心,是学习一门艺术所必备的前提条件。

最后是要实现最大关注,要重视并对你所要学习掌握的艺术本身感兴趣。

实现这三个前提,最重要的是要自愿,其次是要练习,注意倾听自己的心声,了解自己的焦虑,烦恼,压抑的缘由等等。

只有努力学习实践这些前提性条件与品质,爱的艺术才能真正掌握。

总结与感悟读完《爱的艺术》这本书,对弗洛姆所提出的爱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弗洛姆经历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经济危机,革命,冷战等等,还亲眼目睹过人类生存面临的新困难。

他直面资本主义对人的压抑和人的生存困境,意识到了人是被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奴役和压迫的。

所以他提出了爱的哲学,想要构建一个由爱组成的健全的社会,使人能够摆脱畸形的生活状态。

一份真正的爱能够增强人们爱的能力和为他人奉献的能力,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可以通过具体的对象的爱展现出他对所有人的爱。

但是从阶级的视角出发,这一理论其实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弗洛姆对现实世界充满了乐观与积极的态度,他的初衷构想是十分美好的,但是他却忽略了现实因素。

他将没有压迫的“健全社会”的构想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爱的基础之上的,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弗洛姆过于天真的将爱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而是不可能完成的。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第一篇:爱的艺术弗洛姆读书笔记爱的艺术弗洛姆题记: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

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爱的艺术》读书笔记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

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人生哲学。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爱和艺术,这两个词相提并论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就像萨茀留下的那些断章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驾着金翅雀飞来。

爱和艺术,到底谁是谁的翅膀?从诗经到乐府诗,爱情点亮了那个因遥远而暗淡的世界。

然而,在情感冲动的驱使下,人们并没有将爱视为一种艺术。

如今,从尼采对普遍的爱的轻视到弗洛伊德认定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近百年来,人们开始更理性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得出的答案惊世骇俗,也获得了大批的拥趸者。

然而,在注重理性的思考中,人们依旧没有把爱视为一种艺术。

弗洛姆对爱的艺术的阐释从一开始就让我深深折服。

他认为要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一股将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

读我这篇读书笔记的朋友啊,不知你怎么看,我会常常这么想,当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感知,当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个和我一样的个体,我会希望能共享一个心灵,消除一切隔阂并一切让我们觉得孤立无助的事物,真正相互理解和担当。

可惜这是一种唯美主义,历史证明,如果强求唯美只会带来极权。

这样,人类只能寻找替代品,弗洛姆将这种替代品归为三类,一是纵欲,二是模仿他人,融入群体,三是艺术家通过创作建立与物的亲密关系。

由于现在已经不是集体纵欲时代,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的酒神节狂欢,人们的狂歌乱吟,手舞足蹈,如今只是成为一段消逝的历史了,很难评价。

现代,纵欲的行为将会给人带来深深的负疚感和进一步的孤独感。

至于躲在集体中,自以为保留着的个性实则微不足道,从早到晚千篇一律的生活,又岂不可悲?只剩下艺术创作了,艺术家和他创造的物之间达成统一。

但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统一。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800字篇1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坠入情网〞的初始体验同“身在其中〞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

经济社会的开展,使得“现代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异化。

他已经被弄成一件商品了,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

〞而忘记了作为人类的本质和终极需要。

弗洛姆提醒我们反思,“被弄到社会网罗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掉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人,一个只能活一次的人,一个带着失望与希望、悲伤与恐惧,怀着对爱的热望、对虚无与疏离深深畏惧,只能活一次的人〞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麻木和浑浑噩噩的我!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答复是要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在于爱。

〞他告诉我们,“爱从本质上是应该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对将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给对方的决定。

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

〞这与《圣经》中“爱是恒久忍耐〞是一样的意思。

成熟的爱需要以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为前提。

爱是一种个人体验,只能由个人亲自为自己体验。

我知道,我已有幸了解理论,唯有终身实践,才能接地气,而心平气和,体会爱的真谛。

他提醒我们,“我们在传授知识,但我们正在丢掉对人类开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那种只能通过成熟的人、有爱的人的在场才能言传身教的知识。

〞这让我感慨,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披着羊皮的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劣币逐良币,有品、有德者,为人师表者反而稀缺、罕见,甚至被摧残。

最后弗洛姆再次总结和强调,“谈爱不是说教,实际上是在谈每一个人的终极的显示的需要。

这种需要被掩盖,并不等于说不存在。

分析爱的本质就是发现它在当今社会的匮乏,以及批评应该为此负责任的'社会条件。

相信爱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性现象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例外的个人性的现象,是一个建立在人类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艺术弗洛姆
题记: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

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

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

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

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只有
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

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

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

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

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

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

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

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

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

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

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⑤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

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