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水循环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3. 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
2.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渗漏。
3.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3. 详细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4. 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说明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7. 总结新课:概括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收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交流分享。
第二章:降水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3. 了解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雨、雪、冰雹、雾、露、霜。
2. 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水汽凝结、凝结核、气流上升、冷却凝结。
3. 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一场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形成过程。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3. 详细介绍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干旱地区为例,说明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情况。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和保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水循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水循环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及利用状况。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水循环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当地应用和保护措施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教学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3.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能够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3.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地区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为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奠定基础;3.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幻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提升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1.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特点;2.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2.分析较为复杂的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展示法;2.小组探究法;3.对话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大海、河流、湖泊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水资源。
2.询问学生:自来水、井水、河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都从哪里来?3.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水的循环。
(二)概念解释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含义。
2.通过图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三)水循环的主要过程1.蒸发: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
2.凝结:介绍水的状态转换和过程。
3.降水: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常见的降水类型。
4.径流:让学生了解径流的概念和过程。
5.地下水: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四)地区差异和特点1.通过案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特点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五)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讲解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4. 分析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讨论水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国家的水循环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介绍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遥感技术在水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水循环现象。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水循环实验,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水循环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4. 提高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5.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2.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3. 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
2. 讲授新课: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我国水循环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4. 评价学生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认识和提出的措施。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过程、图表和案例。
2. 教学案例:用于分析我国水循环特点和讨论水资源保护措施。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和案例。
4. 第四课时: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环节。
2.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3.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环节和类型。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1)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学习水循环的环节(1)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下渗、升华、凝华等。
(2)通过实例解释各环节的含义,如蒸发: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4.掌握水循环的类型(1)讲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通过实例分析各类型的地理意义,如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补充。
5.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讲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节气候、补充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
(2)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调节气候:水循环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均匀,避免极端气候出现。
6.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和地理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地球家园?8.课后作业(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和类型。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反思1.讲解环节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2.课堂讨论要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我会用动画演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比如蒸发、降水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分子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移动的。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
3. 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
3.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水循环环节的地理分布。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章: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1.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如雨水滋润大地、河流奔腾不息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1.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即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和变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强调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1.3 互动第二章: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2.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并指出这些环节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
2.3 互动第三章: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作用现象,如河流侵蚀、湖泊形成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3 互动第四章:水循环的应用与保护4.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水循环应用与保护的实例,如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河流径流、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水资源等,并指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3 互动5.2 拓展教师提出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水循环环节及其地理分布的掌握程度。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传说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
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
由于“归墟”
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提问:
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
升呢?
通过创设
情境,引起
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
氛围。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4图3.1读图3.1“水
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和思考的
好习惯,并
提高学生
相互联系的水体学生阅读教材P54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
关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观察河流水与其
他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
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
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从地理图
表中获取
有用地理
信息的能
力
教师1、引导学生从形态和空间分布上来理解水圈
的特点——连续而不规则,落实“相互联系的
水体”的基本概念;
2、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补充,再结合黄河与地
下水的互补案例来解释。
教师1、板书“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
3、自绘“水循环示意图”,边画边讲解这一循
环运动的具体过程;
4、结合完整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3种类型,
加强对水
循环各个
环节的理
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
开放性思
维和自主
探究学习
的能力,养
成独立思
考的好习
惯;
树立学生
水循环的
过程和意
义
讲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水循环发生的空
间领域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其中都伴
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移;
5、指出水循环中的任意环节,请学生回答;
6、布置学生在草稿纸上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
图,并随机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科学的资
源观,理解
事物是辩
证统一,相
互联系的
学生1、认真听教师讲解水循环的运动过程;
2、能回答出老师指出的任一个水循环环节;
3、能自主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
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5活动
学生1、阅读活动内容,思考P56的4个问题并作答
教师1、从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1、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人类活动可
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后果。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在PPT上给出习题:
1、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