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词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1.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读音和书写规范;2. 积累丰富的词汇,并灵活运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3. 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能正确解读古代文献;4. 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章;5.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6.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章:课程内容1. 汉字学习1.1 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规范1.2 常见汉字的读音和意义1.3 汉字的常见误用与纠正2. 词汇积累2.1 日常生活词汇的积累与运用2.2 学术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3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3. 文言文阅读3.1 古代文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3.2 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3.3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解析4. 现代文阅读4.1 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现代文阅读4.2 文章结构和逻辑的分析与理解4.3 文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与应用5. 写作能力培养5.1 写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5.2 文章写作中的逻辑和连贯性5.3 提升写作技巧的训练与实践6. 文学鉴赏6.1 不同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欣赏6.2 文学作品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解读6.3 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四章: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2. 阅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

4. 写作法: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词汇积累情况、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学作品选读和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配合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导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发展完善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语言思考和语言表达。

3. 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本,并能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

4. 丰富的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鉴赏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5.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学修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

2. 文学修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对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理论的了解和研究。

3. 实践应用:包括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技能培养,包括写作、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1. 授课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演讲、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写作、口语演讲、阅读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 信息技术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应全面、多样、客观:1. 笔试评价:包括课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主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

2. 口试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评价:通过作文、口语演讲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2000年制定,2006年修改)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313360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专业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二十字”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

人文知识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总称,包括历史、哲学等。

大学语文是人文知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她涵盖了语言应用和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

2、我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高教第二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学时数:
80课时(第一学期)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大专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一是通过优秀语文作品学习、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规定的12篇必讲篇目,选讲一定数量的自选篇目。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体悟能力。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4、结合教学,播放2至3次著名影视文学作品。

五、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方法
1.课程安排(明细附后)
2.课程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
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全院统考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辅助教材:《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七、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使修课学生,激活、强化、重组其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在更高的级别上研习较复杂的语文材料,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使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

课程安排。

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代码:XXX学时:64学时授课对象:本科生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规范、文学欣赏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汉字学习与识字技巧- 语音语调与声调规律- 词语辨析与用词规范- 语法知识与常见错误纠正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语言规范与修辞技巧- 文字表达与修辞手法- 修辞与语言美感- 散文、小说与诗歌的语言表现艺术- 表达清晰、准确和具有说服力的写作技巧3. 文学与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文学流派、文化背景与时代意义的分析- 当代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探讨4. 写作与表达能力培养- 写作基本技巧与写作过程- 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与要求- 文章结构与逻辑思维- 写作风格培养与个性表达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语文素材和文学作品。

2.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

3. 阅读实践:安排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写作训练:安排各类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有效的批改和指导。

5.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跨学科活动,拓宽语文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学科边界。

四、考核与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作业与报告:包括书面作业、课外阅读报告等。

3. 期中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

大学语文教案框架

大学语文教案框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课程涉及的基本文学理论知识。

- 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熟悉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能力。

-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理论概述- 文学定义与性质- 文学体裁及其特征- 文学创作与欣赏2.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文学:汉赋、建安文学、陶渊明诗 - 唐代文学:唐诗、散文、传奇小说- 宋元文学:宋词、元曲- 明清文学:小说、戏曲、散文3.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及其作品- 茅盾及其作品- 郭沫若及其作品- 巴金及其作品- 老舍及其作品4. 外国文学-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戏剧- 中世纪文学: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戏剧- 18世纪文学:歌德《浮士德》、雨果《悲惨世界》- 19世纪文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0世纪文学:海明威《老人与海》、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基本规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文学理论知识: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文学定义、性质、体裁、创作与欣赏等基本概念。

3. 分析文学作品: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风格等。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是针对大学语文教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需求而制定的,旨在提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展开,分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升、口语表达的训练、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正文:1. 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强调对不同文体和体裁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作品的能力。

-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2. 写作能力的提升:- 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组织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写作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的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 设计口语训练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措辞准确性和表达效果,在训练中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

4. 文化素养的提高:-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 探索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戏曲表演等,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思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结合语文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总结: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的制定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引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为了确保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制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本文将分析和阐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和要求。

正文:1. 语文课程目标-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提升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 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2. 课程框架- 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基于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3. 教学方法与策略-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利用- 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 提倡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4. 评估与考核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长-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笔试、口试、作业、项目等- 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5. 教师角色和要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的思辨和探究精神- 设计与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总结: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

大纲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人类已步入21世纪,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因此,必须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

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

本课程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培养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

要让学生
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聪明智慧的学习,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思考和批判,从中汲取奋起自新、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魂,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

尤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潮激荡,传统与现代并存,我们惟有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才能赢得现在与未来。

因此,我们需要以恢宏、多元的新思维来观照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重新认识和评价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浙大老校长竺可祯确定“求是”为浙大校训,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激励广大“求是”学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基本情况: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学生所需掌握的程度(一般了解、一般掌握和重点掌握)
第一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一、《诗经》简介(一般掌握)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一般了解)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重点掌握)
四、《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般掌握)
第二讲《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
一、长于记事的《左传》(重点掌握)
二、详于记言的
《国语》(一般掌握)
三、长于议论的
《战国策》(一般掌握)
第三讲《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散文
一、儒家经典《论语》、《孟子》(重点掌握)
二、道家经典《老子》、《庄子》(一般掌握)
第四讲屈原与《楚辞》
一、屈原简介(一般了解)
二、屈原的文学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重点掌握)
三、《湘夫人》、《橘颂》讲解(一般掌握)
第五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与《史记》
一、作者简介(一般了解)
二、《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
三、《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重点掌握)
四、《史记》的影响(一般掌握)
第六讲汉魏诗歌
一、汉乐府(一般了解)
二、古诗十九首(一般了解)
三、建安和正始文学(重点掌握)
第七讲晋代诗文
一、晋初诗文(一般了解)
二、陶渊明(重点掌握)
三、《世说新语》(重点掌握)
第八讲初盛唐诗
一、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一般掌握)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一般掌握)
三、盛唐边塞诗派(一般掌握)
四、诗仙李白(重点掌
握)
五、诗圣杜甫(重点掌握)
第九讲中晚唐诗和晚唐五代词
一、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重点掌握)
二、中唐其他诗人(一般掌握)
三、晚唐诗人(一般掌握)
四、晚唐五代词(一般掌握)
第十讲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
一、中唐古文运动(重点掌握)
二、韩愈及其作品(一般掌握)
三、柳宗元及其作品(一般掌握)
第十一讲宋代诗文
一、欧阳修及其在北宋文学中发生的作用(一般掌握)
二、王安石(一般掌握)
三、苏轼(重点掌握)
四、陆游(重点掌握)
第十二讲宋词
一、柳永(一般掌握)
二、苏轼(重点掌握)
三、李清照(一般掌握)
四、辛弃疾(重点掌握)
第十三讲元代杂剧和散曲
一、元杂剧(一般了解)
二、关汉卿(一般掌握)
三、王实甫(一般掌握)
四、元代散曲(一般了解)
第十四讲明清诗文
一、明代诗文(一般掌握)
二、清代诗文(一般掌握)
第十五讲明清小说
一、明代长篇小说(一般掌握)
二、“三言”“二拍”(一般了解)
三、清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般掌握)
四、清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儒林外史》(重点掌握)
五、清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一般掌握)
第十六讲近代文学
一、龚自珍、林则徐和资产阶级启蒙时期文学(重点掌握)
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时期诗文和梁启超(一般掌握)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文学(一般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