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2018)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1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编写过程本次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麻醉安全与质控》共同组织麻醉用药安全方面的专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围术期管理现状,历时11个月经过多次专家会议讨论,逐条分析表决确定专家共识内容。
2 围术期用药安全现状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除外药品质量事件,用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s,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二者具有显著区别。
ME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或直接的损害,由于ME引起的医疗纠纷,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药品的自然属性。
ME和ADR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二者是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医务人员报告ADR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国家法规也明确规定不得以ADR为理由提起医疗诉讼。
用药安全不仅要关注ADR,更需要降低ME的发生率,本次组织编写专家共识也以降低ME发生率为目的。
与ME相关的数据触目惊心。
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ME所占的比率在欧美国家为9.1%~24.7%。
全球每年因ME导致的医疗花费达420亿美元,占全球总医疗花费近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ME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医疗成本,同时造成数千例患者死亡。
2017年3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届全球患者安全部级峰会上发布了第3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The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on Medication Safety),这是一项全球性举措,呼吁在未来5年内通过多种措施将全球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伤害减少50%。
围手术期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围手术期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手术是医疗机构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手术期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减少手术风险。
同时,制定应急预案也是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一、围手术期工作流程1.术前准备:在患者安排手术前,应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验结果等,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患者的手术计划中。
对于高危患者,还应进行专科医生的会诊,确保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充分。
2.手术安全核查:在患者入手术室前,手术室护士应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确认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手术项目等信息,并与患者、家属、术者等进行核实。
核查过程中还需关注患者的过敏史、病例记录、特殊器械的准备情况等内容。
3.麻醉准备:手术前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了解患者的麻醉史、麻醉风险等,并确定适当的麻醉方法。
此外,麻醉医师还需与术者进行交流,沟通手术的特殊要求,以确保手术器械和麻醉方法的协调配合。
4.手术操作:术者与器械护士、手术室护士协作,进行手术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护士需要按照手术室操作规程,严格控制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消毒过程,确保手术的安全。
5.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后,术者与手术室护士一起对手术器械进行核对,确认手术刀具和棉签等物品数量的准确性,避免留置在患者体内。
接下来,术者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手术采集相关标本、登记手术过程中的问题或特殊情况,并记录在手术记录中。
最后进行手术室清洁、准备下一台手术。
二、围手术期应急预案1.手术突发情况:如果手术中突发情况,如出现大出血、脏器损伤等,首先要立即通知麻醉医师,停止给药,加强输液管理,进行抢救措施。
同时,要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和抢救团队,做好危重病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准备。
2.麻醉意外:3.交叉感染控制:如果手术过程中有交叉感染风险,如手术切口污染、术者带病操作等,应配备感染控制专家或专科医生参与围手术期管理,加强手术室的洁净操作,明确消毒措施,并及时进行感染监测和控制措施。
围手术期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一、演练背景某医院手术室在开展日常手术过程中,因突发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出血,手术室医护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
本次演练旨在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演练目的1. 检验《围手术期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2. 提高医护人员对术后出血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规范围手术期危重病人救治流程。
三、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上午9:00-11:30四、演练地点医院手术室、急诊科、ICU五、参演人员1. 手术室医护人员:包括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巡回护士等。
2. 急诊科医护人员:包括急诊医生、护士等。
3. ICU医护人员:包括ICU医生、护士等。
4. 医院领导、护理部、医务部等相关人员。
六、演练流程第一部分:术前准备1. 宣布演练开始:由医院领导宣布演练开始,并简要介绍演练背景和目的。
2. 模拟病例介绍:由模拟病例扮演者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类型及术后出血的潜在风险。
3. 医护人员就位:医护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就位,准备进入手术状态。
第二部分:模拟手术过程1. 模拟手术开始:医护人员按照手术流程进行手术,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2. 突发情况出现:在手术过程中,模拟病例扮演者突然出现术后出血症状。
3. 启动应急预案:手术医生立即通知麻醉师,同时启动围手术期应急预案。
第三部分:应急处理1. 医护人员紧急救治:麻醉师迅速对患者进行麻醉,手术医生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2. 血液配型:护士快速进行血液配型,为患者输血。
3. 紧急转运:患者出血情况严重,需要紧急转运至ICU进行进一步治疗。
4. 通讯协调:手术室与ICU、急诊科保持通讯畅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馈1. 演练总结:由演练总指挥对本次演练进行总结,指出演练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反馈与改进:参演人员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手术患者的转运安全管理
发生手术护理意外伤的患者数量
患者护理意外伤发生率 % =
手术患者的总人数
100%
建立与应用
❖ 根据患者护理意外伤的种类与范围制定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 与指引,以流程指引为依据判断是否发生手术患者护理意外伤, 并客观记录,计算出患者护理意外伤发生率 % 质量评价指标,
并与科室患者护理意外伤发生率 % 质量评价 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FMEA失效管理模式 找出目前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高危因素,然后对 高危因素提出整改,并修改操作流程与指引, 按质量持续改进的下一阶段工作继续进行数 据的收集,通过数据的变化,提供动态的、科 学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平台,护理管理 者要准确分析判断各阶段、各环节护理管理 重点和目标,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及时采取
危急重:
运送的推车上配备便携式氧气瓶和多功能监护仪, 以便及时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一般缺氧者转送 途中可用氧气袋,用时轻压氧气袋,以保证氧气一 定的流量;对于严重缺氧、病情危重特别是呼吸 功能不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可携带氧气 袋及简易呼吸气囊,通过接在患者身上的气管插 管或面罩供氧,呼吸道梗阻患者取半卧位,转送 前应为患者吸净痰液,而且加压给氧,转送时保持 头部在前;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头转向一侧,及 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
注意搬运过程中的职业防护;
运送时将患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避免撞伤,保证患者安全和 舒适;
运送途中注意观察病情,防范意外的发生
转运流程
脊柱 颈椎损伤
外伤 出血
骨折
神志不清 躁动
婴幼儿
急危重
全麻未 醒
脊柱、颈椎损伤:
❖ 脊柱损伤患者,用硬板平卧搬运,3人以上同时统一操
作,专人保护损伤部位,保持患者身体直线,防止移位、 扭曲和震动
围手术期患者交接流程
患者转运
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 肤情况等,并记录于手术护理记
录单上。
评估患者状况
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患者 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用药、 特殊用品等,双方共同确认无误 后签字。
交接物品
手术室工作人员负责将患者安全 转运至手术间,途中密切观察患 者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医嘱执行确认
确认患者术前医嘱已执行,如抗生素使用、镇静剂使用等。
注意事项告知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活动、用 药等。
疼痛管理计划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疼痛管理计划,包括疼痛评估方法、镇痛 药物使用等。
家属沟通与知情同意书签署
家属沟通
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解释 手术目的、过程、风险及术后注 意事项等,消除家属疑虑。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以预防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等并发症。
出院指导及随访安排
出院指导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用药、饮食、活动、复查等 方面,以促进患者康复。
随访安排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电话随访或安排患者来院复查,以及时了解患者 的康复情况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健康宣教
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高患者 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沟通
术前访视
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了解患者 病情及手术需求,评估麻醉风险,并 与手术医师就麻醉方案进行沟通。
病情观察
麻醉医师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保障 患者生命安全。
术中配合
麻醉医师在手术过程中与手术医师密 切配合,根据手术需要调整麻醉深度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患者转运交接
…
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内容
2、核对患者过敏史及既往史
(1)过敏史 (2)既往史
既往史
身体疾病
精神疾病
高血压
冠心病
…
抑郁症 精神分裂
…
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内容
3、查对患者的皮肤状态
(1)皮肤的完整性 (2)皮肤保护贴
A、评估:颜色、温度、湿度、有无皮疹、出血点、 水肿等皮肤异常情况
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内容
其它
病例
影像资料
腹带
…
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内容 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
四、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注意事项
1、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确保手术患者安全 3、交接双方应共同确认患者信息 4、做好突发应急预案的相应措施 5、转运设备应保持清洁,定期维护保养
四、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注意事项
1、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1)确认身份
(2)核对手术部位
无法有效沟通 的患者
腕带
患者家属陈述 患者姓名
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内容
1、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1)确认身份 (2)核对手术部位
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的内容
2、核对患者过敏史及既往史
(1)过敏史 (2)既往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敏史
药物
碘伏
酒精
过敏体质
…
输液贴
病号服
思考题
以自己所在的科室为例,转运交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漏洞?
上节课
名词术语 转运交接目的 转运交接原则
目录
本节课
转运交接流程 转运交接内容 注意事项
下节课
手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手术室质量控制指标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
前言
本共识由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发起, 工作组成员由全国麻醉质控专家和麻醉学科专家组成。 2022年5月16日启动共识制订工作,2023年4月14日完成定稿。
以“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periopera-tive temperature” “thermal management”和”periopera-tive warming” 为关键词检索了Medline、Embase、Ovid和 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 以 “围 (手) 术期低体温”、“体温保护”和“体温管理”为关键词检 索了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4月13日。 本共识参考 了相关指南5篇, 系统评价8篇, 纳入其他相关高质量临床试验、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30余 篇。 由专家组共同讨论, 提出相应章节的核心临床问题并撰写提纲, 提交工作组讨论通过。 于 2022年11月11日完成初稿, 采用德尔菲法, 经过2轮专家讨论和沟通, 最终形成了15条推荐意见。
核心体温测量准确性由高至低的部位为血液(肺动脉、 颈内静脉、 股动脉 等)、左心房相邻的食管下段1/3、 鼻咽部、 膀胱、 直肠、 口腔、 鼓膜、 颞动 脉等。 在全身麻醉期间, 食管或鼻咽通常是最实用温度监测部位,探头尖端的目 标位置是食管的下1/3或鼻孔下10~20cm。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 (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 具有快速、 精确、 舒适的优势, 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感谢关注,欢迎指正!
对主动加温患者, 环境温度可设置为手术室团队舒适温度。 国内外普遍推荐 成人术中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 °C, 实施儿科手术的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3 °C。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卫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纲目录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二、转运中的安全问题三、手术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四、供参考的核查程序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必要的监测和规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任务日益重要。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rnsive care unit,ICU)和病房医务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手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人员造成伤害。
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经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呼吸抑制等。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
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
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
转运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一)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2、转运前确认患者所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免意外受损。
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
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
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
注意患者的头、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害。
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
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焦虑情绪。
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二)针对设备的注意事项转运前注意对转运设备包括轮椅和推车进行检查,确认无故障。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适 应 症
共识3:在体外循环手术术中停机失败后一次 以上,考虑植入IABP I C
缺血导致的停机困难 其它原因效果差
共识4:对于除了单独CABG手术以外的心脏 手术使用IABP辅助循环获益有限 Ⅱb B
手术类型和IABP置入时间影响预后
其它类型手术死亡率高2倍
术前应用降低心血管事件
发生率:1.9%~6.2%
升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者腋动脉 与股动脉相比不增加并发症 经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利于康复训练和转运
植入后管理-抗凝
关于抗凝管理
常规抗凝无证据支持 抗凝出血的并发症多于缺血 无抗凝不增加肢体缺血的发生率
共识11:有选择的抗凝方案:对于围术期心肌缺血、房颤、瓣膜置 换、近期或复发的静脉血栓、持续血滤,以及存在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的病人如对于有周围血管病变、女性以及高龄的患者给予静脉肝素或 低分子肝素抗凝。Ⅱa B
停 机
共识12:如果出现下肢缺血、气囊功能障碍、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或者感 染等并发症时提示尽早撤除IABP。ⅠC
植入侧肢体动脉波动,必要时行血管超声 皮肤温度,颜色
肢体直径,肌肉张力,有无水肿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 监测血小板,血红蛋白变化趋势
监测凝血功能,尤其是对于抗凝病人,避免抗凝多度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应用
专家共识解读
国家心脏病中心
张永辉
阜外医院SICU
背 景
IABP仍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
美国每年约70,000植入IABP,至今超过1百万例
调查研究显示IABP临床的应用各医疗机构差异显著:
适应症选择 应用时机 辅助效果
IABP应用的缺乏循证医学指导
2023版临床检验样本转运及保存规范化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临床检验样本转运规范化
样本采集环节
采血前准备
采血前应明确告知患者采血项目、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患 者知情同意,并准备好止血带、消毒剂、棉签等采血用品。
建立样本存储时间的记录和管理系统,以 便追踪样本的存储时间和状态。
保存运输规范
01
运输容器
在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门的运输箱或保温箱来保护样本,并确保容
器具有足够的缓冲材料和标识。
02 03
运输温度
根据样本类型和检测要求,应将样本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运 输。在长途运输时,可能需要使用温度控制设备来维持样本的新鲜度 和稳定性。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 、口罩、防护服等。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制定针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预案,以便在发生 职业暴露时能够及时处理并降低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防控
01
02
03
加密存储
限制访问权限
定期审查
对涉及患者隐私的样本信息应进 行加密存储,确保信息不被非法 获取和利用。
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在样本转运前,应对样本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以确定样本的 传染性、危害程度及所需防护等级。
正确选择容器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符合要求的、能够防止外泄及交叉感染的容 器。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在样本转运及保存过程中,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 罩、防护服等。
医疗纠纷风险防控
手术患者转运系统设计与应用
手术患者转运系统设计与应用靳萍① 刘逸涵①【摘要】 目的:为实现医院围手术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解决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外送人员接单不及时、挑单漏单、管理落后问题。
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设计开发手术患者转运系统,利用院内无线网以及手持PAD ,实现发单、抢单、接单、交接等节点,再造业务流程。
结果: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之前人工指派工作替换,外送人员与手术室护士、病区护士的所有交接工作实现电子化,所有节点都可实时追踪,外送人员工作量可统计。
结论:该系统大大提升了外送人员管理能力,提高了手术患者转运工作的运转效率,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完善了医院信息化全流程管理。
【关键词】 手术患者转运 派单 抢单 精细化管理 外送人员Doi:10.3969/j.issn.1673-7571.2021.02.015【中图分类号】 R319;TP391 【文献标识码】 A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urgical Patient Transport System / JIN Ping, LIU Yi-han.Abstract: Objective: It is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perioperative process in hospital,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timely receipt of orders, missed orders and backward management during the transfer of surgical patients. Methods: The surgical patients transport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nodes such as order dispatching, order grabbing, order receiving, handover were realized by using the wireless network and handheld PAD in hospital,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business process. Result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revious manual assignment was replaced, and all the handover work between the delivery personnel and the operating room nurses and nurses in the ward was realized electronically. All nodes could be tracked in real time, and the workload of the delivery personnel could be counted. Conclusion: This system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management ability of delivery personnel, improved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surgical patient transpor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also improved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ormation.Keywords: transport of surgical patients, dispatch order, snatch order, precision management, delivery personnel Corresponding author: Information Center,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P.R.C.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100053,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手术室是进行外科手术和急危重症抢救治疗的场所,随着手术量和麻醉复苏量日益增多,对患者转运频率及转运专业水平要求逐渐提高,而手术患者从病房进入手术间之前和从手术室返回病房或ICU 之前的这段“边缘时间”[1],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患者处于流动状态,极易在这段时间出现威胁患者生命或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隐患。
减重代谢外科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22版)
减重代谢外科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肥胖症人口快速增多。
减重手术成为快速、有效治疗肥胖症及其代谢性疾病问题的重要手段。
减重代谢外科虽已发展半个多世纪,然而相对外科学其他领域,其研究工作尚未成熟。
由于减重手术的复杂性,规范的围术期处理对保证手术安全,促使患者快速康复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经验丰富的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共同制订《减重代谢外科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旨在为从事减重代谢外科的临床医师提供围术期处理依据,促进减重代谢外科临床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1 麻醉风险评估与处理1.1 麻醉前评估评估内容除常规麻醉外,需针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进行评估,重点识别和筛查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
1.1.1 风险评估:应用减重手术死亡风险分层表(obesity surgery mortality risk score,OS-MRS)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1.1.2 气道评估:包括面颊、颈围、头颈活动度、颞下颌关节活动度、舌体大小、张口度以及马氏评分等,需要针对面罩通气困难的患者进行准备。
患者动脉CO2分压>45 mmHg(1 mmHg=0.133 kPa)提示存在呼吸衰竭,其麻醉风险相应增加。
1.1.3 OSA筛查:采用STOP-Bang量表筛查合并OSA的患者并通过血气分析、睡眠呼吸监测检查了解患者OSA程度。
1.2 麻醉前处理麻醉前处理包括降血压、抗焦虑、镇痛、抗胆碱能、抗感染、预防吸入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
术前使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暂停、上呼吸道阻塞、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故应谨慎使用。
麻醉前常规使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在患者清醒插管时应加大剂量。
1.3 麻醉术中处理1.3.1 人员资质:OS-MRS 3~4分的患者由主治医师实施麻醉;OS-MRS 4~5分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实施麻醉。
9-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手术室是集中对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和治疗的特殊场所,每年我院手术13000例左右,手术风险管理将贯穿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全过程。
虽然手术患者转运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转运途中由于患者病情的易变因素、转运过程中相应抢救应急设备配备的缺失、参加转运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问题等,致使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为确保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转运过程中的安全,使其得到妥善的医疗护理,杜绝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安全,我科制定了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与流程,有效的杜绝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
现介绍如下:1、做好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及对策1.1转运患者的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准运工具,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肢体障碍,不携带各种管路患者可采用轮椅进行转运(急症患者严禁使用轮椅);意识清醒,无肢体障碍者可使用普通平车或对接车转运;有肢体障碍者使用对接车进行转运;急、危、重症患者可经绿色通道直接转运,准运后进行平车及地面的感染控制处理。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主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及肢体活动状况等问题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判断病人的合作程度,以采取合适的转运方式,保障转运途中安全。
1.1.1清醒病人:认真履行告知义务讲解进行转运的注意事项。
呼吸平稳,血样饱和度在95-100%,痰液能够自行咳出,痰液性状良好,路途20分钟以内,手术平车常规配备氧气枕备用。
1.1.2烦躁以及不合作的病人:评估病人肢体运动情况,适当给予约束。
1.1.3昏迷病人,评估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运动情况,观察有无舌后坠,如有舌后坠采取相应措施,放置口咽通气管,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血氧饱和度、痰液的性质和量。
行气管插管患者首先妥善固定导管,转运前吸净呼吸道分泌物,评估自主呼吸情况,有自主呼吸呼吸频率规则者,准备简易呼吸器接面罩;呼吸不规则,血氧饱和度不平稳的患者,气管插管接加压氧气枕或人工呼吸气囊加压辅助给氧,必要时接便携式呼吸机实施转运。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张卫郑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张纲目录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二、转运中的安全问题三、手术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四、供参考的核查程序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必要的监测和规范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范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任务日益重要。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rnsive care unit,ICU)和病房医务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手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人员造成伤害。
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经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呼吸抑制等。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
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
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
转运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一)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2、转运前确认患者所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免意外受损。
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
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内。
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
注意患者的头、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害。
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
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二)针对设备的注意事项转运前注意对转运设备包括轮椅和推车进行检查,确认无故障。
医院围手术期工作计划
医院围手术期工作计划
根据手术安排和患者情况,制定手术前的工作计划,确保手术期间的顺利进行。
1. 预先准备手术器械、药品和设备,确认一切准备就绪。
2. 安排手术室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保持手术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3. 与麻醉科、护理部门等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协调手术流程和安排。
4. 确保手术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时间和加班安排,保证手术期间有足够的人手。
5. 与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沟通和准备工作,解答患者的疑虑和安抚情绪。
6. 按照手术安排,安排好手术结束后的转运和康复工作。
7. 确保手术室内外的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手术期间不发生意外情况。
8. 准备好手术后的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确保手术过程留有详实的记录。
以上工作计划由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以保证手术期间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张卫,郑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张纲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必要的监测和规范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范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压力日益增加。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care unit, 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和病房医务工作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运人员造成伤害。
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窒息。
1.围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
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
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
转运情况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1] 。
1.1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1.1.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1.1.2 转运前确认患者所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免意外受损。
1.1.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
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内。
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
注意患者的头、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害。
1.1.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
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1.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1.2针对设备的注意事项转运前注意对转运设备包括轮椅和推车进行检查,确认无故障。
转运设备应有必要的设置如围栏、束缚带等以防患者掉落。
理想的转运设施应满足如下条件 [2] :A.转运床可被锁定或解锁;B.有安全束缚带;C.床垫不应滑动;D.边栏足够高,能防护患者避免跌落;E.能够悬挂液体;F.有放置氧气设备和监测设备的部分;G .转运床应足够大以容纳大体重患者;H.可以满足某些需特殊体位转运患者的需要,例如半卧位;I.转运人员接受过使用转运床的培训;J.转运设施需有专人定期检查和维护。
2.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3,4] 转运中的安全问题涉及人员、设备和患者三个方面。
2.1人为因素安全并发症转运中的人为因素主要为核查不严格、沟通不良、交接不完善。
建立和使用核查清单、交接清单,建立完善的核查和交接制度可减少此类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
2.2设备缺陷安全并发症设备缺陷包括转运设备准备不充分、检查不完善和突发故障。
设备检查清单有助于减少此类故障。
气源和电源的检查尤为重要。
2.3患者并发症2.3.1心血管系统包括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改变体位引起的低血压。
转运前应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容量状态,搬运患者时应轻柔缓慢,监测血压的改变。
2.3.2呼吸系统低氧血症是最常见的转运中并发症。
舌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和一过性呼吸抑制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他并发症还包括气道痉挛、气管导管脱落或被意外拔出、气胸、呛咳等等。
严密的观察和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很重要。
2.3.3神经系统影响转运安全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为躁动。
必要的镇静和束缚很重要。
转运设备应有保护围栏以防患者跌落。
2.3.4内环境转运中最常见也容易被忽视的内环境问题是低体温。
应注意患者的覆盖,必要时可使用保温毯等设备。
2.3.5其他转运中应关注患者恶心呕吐的情况。
由于原发病、紧张焦虑或者手术刺激、药物影响,需转运患者恶心呕吐的风险很高。
一旦转运途中发生恶心呕吐,极有可能导致反流误吸、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在转运患者前应对患者恶心呕吐风险进行评估。
对于高风险者可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酌情胃肠减压、预防性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转运时头偏向一侧、转运时避免过快过猛的动作、准备必要的吸引设备。
一旦发生呕吐,应立即给予清理,避免气道梗阻和误吸。
3.手术患者入手术室的转运 3.1 从病房至手术室3.1.1转运前准备若为患者情况稳定的择期手术,转运前转运人员应与病房护士或医生确认患者信息,交接需带入手术室的物品。
若为患者情况不稳定的急诊手术,转运前病房医生应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室人员沟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一说明。
确认做好手术准备。
3.1.2转运中情况稳定的患者由转运人员带入手术室。
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应进行必要的支持,如吸氧和液体治疗。
3.1.3转运后交接患者进入术前准备室或手术间,转运人员和手术室人员确认患者信息。
进行必要的监测,如心电、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2从 ICU 至手术室3.2.1转运前准备转运前ICU医生应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室人员沟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液体治疗、通气和其他必要情况做说明。
准备转运所需的便携式监测设备和通气设备。
准备需带入手术间的物品和药品。
等待手术室做好准备的过程中患者情况有任何变化均应及时通知麻醉医师和手术室人员。
3.2.2转运中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便携式监测和呼吸支持。
转运中应有专人对患者进行观察、监测和支持。
特别是对有气管插管和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需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呼吸管理。
3.2.3转运后交接ICU医师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入口处交接给手术室人员或直接将患者转运入手术室。
转运后就患者基本情况、液体治疗、通气和其他必要情况做交接。
3.3从其他场所至手术室对于从院内和院外其他场所直接转入手术室的患者,转运前负责医师均应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室人员沟通,对患者的必要情况做说明。
转运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测和生命支持,包括吸氧、液体治疗和呼吸支持。
转运至手术室后应与手术室人员做患者信息和病情的交接。
4.手术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基本原则: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应由具备资质的麻醉工作人员和手术医师共同完成。
转运时麻醉工作人员应在患者头侧,以便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呼吸、意识、呕吐等意外情况。
应携带呼吸囊和面罩,做好急救准备。
对情况不稳定或特殊、危重患者应使用便携式监测设备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4.1 手术患者入PACC的转运4.1.1转运前准备手术室人员告知PACI人员必要的患者信息和预计到达时间。
根据各医院PACI设置的不同,患者可为拔管后转运,也可为带管转运,根据患者情况准备便携监测设备和通气设备,如便携式呼吸机和呼吸囊、氧气。
4.1.2转运中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监测和必要的呼吸支持。
4.1.3转运后交接转运入PACI后麻醉医师应与PACI人员交接患者。
交接内容包括:患者手术信息、麻醉信息、术中特殊情况、入 PACU寸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防治方法等。
4.2手术患者入ICU的转运4.2.1转运前准备手术室人员告知ICU人员必要的患者信息,包括所行手术、血流动力学、管路和液体治疗、通气和其他关键信息。
告知预计到达的时间。
准备便携监测设备和通气设备。
组织转运小组,明确分工。
4.2.2转运中进行便携式监测和呼吸支持。
监测包括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监测心电和血压。
呼吸支持可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或呼吸囊手控通气,注意供氧。
转运中应有专人对患者进行观察、监测和支持。
对于危重患者保暖尤其重要⑸。
4.2.3转运后交接[6]A.转运至ICU后,由一名主要负责人员向ICU医师详细交接患者信息,包括所行手术、血流动力学情况、所行处理措施及效果、呼吸情况。
与此同时其他成员B.交接应在10min内完成,以免影响对患者的继续管理。
C.如有有创血压监测,则应首先连接有创测压传感器。
4.3手术患者至病房的转运4.3.1 从手术室至病房如患者情况稳定,允许从手术室转运至病房,应严格把握指征,确保患者安全。
转运中注意严密观察患者,转运至病房后与病房医生和护士交接,告知患者手术、麻醉的关键信息,并建立监护,确认患者情况稳定。
4.3.2从恢复室至病房从恢复室至病房的转运需遵循基本原则。
转运时患者应恢复至情况稳定。
包括定向力恢复、生命体征平稳等等。
可以使用改良Aldrete评分等评分系统来辅助判断是否满足转运标准(表1) [7]。
表1改良Aldrete评分标准自主或遵嘱活动四肢和抬头自主或遵嘱活动二肢和有限制的抬头 1不能活动肢体或抬头0危重患者转运前和转运后均可参考如下ABCDEF法[3]。
A( Airways):检查通气设备是否完善,是否有故障,连接是否正常,气管导管是否位置恰当,是否有氧源。
B( Breath):双肺听诊,确认 SpO2和ETCO2情况。
C( Circulation):确认心电监护和血压值,妥善安置动静脉管道。
D ( Disconnect):将气源和电源接头从移动或固定接口断开,转换至固定或移动接口。
E( Eyes):确认转运人员可以看到监护仪显示情况。
F( Fulcrum):确认有无应急预案。
G( Get):确认和妥善安置引流管等其他管道。
5.2 非危重患者转运的核查[8]非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麻醉安全管理的焦点,对于这类患者,如果没有规范的工作程序,危险往往会在未预料到的时候发生。
为了增进转运安全,很多机构都建立了核查清单,但现在尚无能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清单。
可参考如下几项内容在转运前后对患者进行核查:5.2.1患者基本信息和设备A.患者腕带信息B .转运设备的配备和检查C.给药设备的配备和检查D .通气设备的配备和检查 E.氧源,电源的配备和检查F.静脉通路放置妥当,给药途径通畅G.便携监测设备的配备和检查H .所有线路和管道放置妥当5.2.2转运人员到位,对患者情况熟悉5.2.3转运过程组织A.转运时间明确B.转运路线明确C.转入部门已做必要准备5.2.4患者病情A.呼吸情况B.循环情况C.意识状态D .当前用药E.制动情况F.特殊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