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经典课例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长青经典课例评
————————————————————————————————作者:————————————————————————————————日期:
徐长青新课程经典研究课品评之五
姓名徐长青性别男工作单位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学科小学数学年级三年级课程类型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目《数学广角---重复》
教材版本人教社(课标版)选题所在章节第六册八单元
教学目标“学会”目标:
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会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乐学”目标:
1、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集合思想,初步理解集合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教学
难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方法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应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并在教师的容忍暧昧教学态度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感受新知
(1)播放课件: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
师提问:你们猜猜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啊?
期待生成:学生纷纷猜测,可能回答“我认为是他该给几个人理发?”或是“该用什么顺序给他们理发?”
开始学生会觉得是四个,继续猜想,可能是三个人。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
(2)揭示原因:
师:为什么是三个人?真有同学猜对了!可为什么是三个人?
期待生成:鼓励学生积极表述。(教师此时应作茫然态)
【设计意图: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3)师生互动:教师挑战
师追问:这里没有爷爷呀?
期待生成: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
【设计意图:蕴含重复的缄默】
(4)共同揭示:手指演示
师:问题出在谁身上?
期待生成:一个人代表了两个身份板书
【设计意图:“既…又…”实现学科间整合】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游戏体验
(1)抢椅子游戏
师: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期待生成:学生马上表示无法游戏,提出应该如何安排人数与椅子数。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再次体验新知,同时让所有学生真正参与】(2)猜拳游戏
师:闯关晋级
期待生成:学生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
【设计意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体现游戏公平】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师生对抗
(1)呼拉圈的解释〈学生活动,体会集合圈〉
参加猜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贴到黑板上,并站到呼拉圈里。
参加抢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贴到黑板上,并站到呼拉圈里。出现冲突,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她套进来。
提问: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总结:他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感悟集合,师生共同将呼拉圈固定在黑板上,把名字放在正确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
(2)贴名字的技巧
拿着两个名字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重叠起来”、“重合起来”
【设计意图: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
四、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多媒体:花名册里的故事
◆三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7人。
◆戴眼镜的同学8人,不戴眼镜的同学28人。
◆三年级一班有男生17人,有三好生11人。
师: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哪种情况是重复,哪种没有重复
【设计意图:在没有重复的反向思维中加深对重复的理解,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固化,巩固理解,合理运用】
五、回归情景,拓展新知
市场小调查:
(爸爸抽烟、喝酒情况)
一个数学圈代表抽烟的爸爸圈,一个数学圈代表喝酒的爸爸圈。(黑板显示两个交叉的圈)学生们正确贴好名字,特别是确定既不喝酒又不抽烟的爸爸的位置。
【设计意图:渗透全集概念,并板书:既不是…,也不是…】
结束语:
重复长大叫“集合”,你们长大后可别不认识它呀。
【设计意图:知识链接,文化拓展】
附:各地教育名家及教育同仁品评
附:教育同仁品评
品评1:
品读徐长青老师的课堂艺术
王晓云
09年4月,在郑州大学学习堂,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客座专家——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听后一个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享受”。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一次次制造的认知冲突,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抽象的数学思想不经意地融于课堂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数学的魅力,教师感受到的是徐老师教学艺术的完美。
回想起来:本节课徐老师不断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经意地又是刻意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
一节课铃声响起,听者却意犹未尽。我不仅由衷地赞叹:名师课堂,享受课堂也。
徐老师语:他在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混沌的,没有暗示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自然生成。是啊,请看:
场景一:理发师的困惑!
用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老师经常用的一个技巧,但总感觉缺味道,感染不了学生。看,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时却妙趣横生,他运用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象声词“吱扭”等词语绘声绘色描述场景,到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声音戛然而止。此时徐老师俨然一位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不由得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猜想中,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此时,徐老师一句:“掌声响起,给出答案。”抛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