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经典课例评
在数学教学互动中巧用积极心理暗示——以特级教师徐长青《统筹与优化——烙饼问题》为例
积极心理暗示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具有鼓励学生的教学法。
在特级教师徐长青的《统筹与优化——烙饼问题》中,他采用了积极心理暗示这一巧妙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徐老师首先分析了烙饼问题,强调了通过分析可以把复杂的数学模型分解为更容易理解的模块,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后,他提出了学生们要做一份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会敞开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样一份报告,学生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思路,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数学思想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为此,徐老师采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大力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维,勇敢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挑战复杂的问题,甚至是更大胆的想法。
在做实验报告时,徐老师还用积极心理暗示不断督促学生们进行分析和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一段又一段简明精辟的讲述,徐老师层层推进地引导学生走上了锻炼思维的道路,使得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思维活动,启发他们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巧用积极心理暗示,特级教师徐长青的《统筹与优化——烙饼问题》不仅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挑战复杂问题、拓宽思路的能力,向学生传达了一种奋力探索,勇敢创新的理念。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础法则,可以简化乘法运算。
本文将对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进行评课,主要从概念、应用和例题解析方面进行讨论。
一、概念解析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c,有(a+b)×c=a×c+b×c。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乘法运算拆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二、应用实例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几个实际问题为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购物问题小明去购买了三本数学书,每本书的价格分别是10元、20元、30元。
如果小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得到总价,即(10+20+30)×2,等于10×2+20×2+30×2=20+40+60=120元。
这样,小明只需要按照每本书的价格分别计算,然后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总价。
2.展开式计算将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的形式,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之一。
例如,75可以拆分成70+5,这样计算时只需要计算70和5的乘法,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3.方程式化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方程化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对于方程3(x+2)=6,我们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为3x+6=6,然后再解方程得到x的值。
三、例题解析以下是一些例题及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徐长青乘法分配律。
1.计算:(4+7)×3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将(4+7)×3拆分为4×3+7×3=12+21=33。
所以,(4+7)×3等于33。
2.计算:(12-5)×4同样地,根据乘法分配律,将(12-5)×4拆分为12×4-5×4=48-20=28。
所以,(12-5)×4等于28。
3.计算:(2x-3)×5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于代数表达式的计算。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观察与归纳》课赏析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观察与归纳》课赏析徐长青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特级教师,他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教育经验而闻名。
他的教学风格独特,尤其在《观察与归纳》课程中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独到见解。
《观察与归纳》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
徐长青认为,观察与归纳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只有通过准确观察和分析现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技巧,并利用各种实际案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思考。
在课堂上,徐长青常常引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他会讲述一些科学家通过精确观察和归纳所做出的重大发现,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和归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徐长青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经常组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观察和归纳的过程。
他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进行相关实验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徐长青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让学生们共同观察和归纳,相互交流和分享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从彼此的观察和归纳中获得启发,还能够培养团
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总体而言,徐长青的《观察与归纳》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归纳能力和科学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他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徐长青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学中变得聪明起来——特级教师徐长青教学“烙饼问题”一课片断的赏析及反思
让学生在学中变得聪明起来——特级教师徐长青教学“烙饼问题”一课片断的赏析及反思《特级教师徐长青教学“烙饼问题”一课片断的赏析及反思》特级教师徐长青在其教学课堂中使用“烙饼问题”这一课片断,为学生们以见识开阔了眼界。
“烙饼问题”的本质是个问题推理,情境描述如下:有一位王子,假设王子每天吃四个烙饼,他总共吃了四十六个烙饼,那么他至少吃过几天?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却能让学生思考、推理,也可以引发学生关于积累、分类的思考。
比如:烙饼总共有多少,如果是每天吃三个烙饼,那么王子要吃多少天呢?学生们可以用口算、手算、画图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既然老师是用这样一道试题来刺激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该如何发挥作用,在学中变得更聪明呢?首先,学生应该通过更加坚实的基础知识打牢基础,所谓有基础,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比如,“烙饼问题”本质是数学推理,那么就要求学生已经具备同类的知识能力,以及能够清楚地理解数学表达式,以及数据运算的基本技巧,才能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其次,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不断反复地去思考,用更深刻、科学的方法来破解问题。
最后,学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害怕失败,要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法,不断地探索自己的理解范围,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获得成功。
通过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能更有效的增强自身的思维素养和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中变得更加聪明。
此外,推理题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关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具有较强的训练和锻炼作用。
这样的推理试题,可以刺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把数学问题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使之成为发挥的本领,而不是一种繁杂的负担。
此外,推理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自己的所学知识,遇到新的问题不畏惧,反而能够快速的解决。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观看名师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评课稿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观看名师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评课稿____年11月9日下午第二节课后,是京广路小学名师工作室集体学习时间。
我和老师们一起观看特级教师徐长青《解决问题的策略》录像课,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合理,内容充实。
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徐老师的课堂朴实自然,语言幽默,非常具有亲和力,他教学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对于遇到数学问题之后,如何一步步解决的策略问题。
徐老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告诉学生,学习当中,信息很重要,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开启思维之旅,数学答案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可能性,不确定性,整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学习道理。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很重要,但是教会他们探究的精神更重要,真正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点带面,教会学生思考。
策略,就是找规律,解决方法是寻找答案。
课堂上,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实践中懂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是需要猜想,需要假设,需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钻研,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多次的猜想当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他引导学生,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要学会知难而“退”,这个“退”,表示的不是真正的退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需要学生审时度势,重新回到原点,重新思考解决的办法。
有个学生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
”徐老师给予了肯定。
退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换一种思想,换一种方法,也许问题就能解决。
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间就懂得了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方法与智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
对于数学教学,课堂上徐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告诉学生长大了要做个有名的人,有文化的人,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学生们很受鼓舞。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不管你所教哪一门学科,都要为学生健康思想服务,德育教育要贯穿教学始终。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学习徐老师耐心细致的引领作用,由浅入深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与兴趣,保持对学习的高度热情。
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
“简约,”成就别样的精彩——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龙港区双树实验学校孔玲玲5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实验中学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
期间,听了全国许多名师的教学观摩课,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重复》一课,使我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数学课可以上的这么精彩”。
徐老师简约的教学风格独具魅力,他语言自然、风趣,虽然是培训的最后半天,最后一节课,可依然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人。
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
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
巧设情境链,逐步建模型徐老师的课堂,通过设立情境链、问题串、巧妙地引导学生建立对重叠的认知,并建立起集合的初步模型. 课始通过理发师的困惑引出重复,通过抢椅子与猜拳游戏的巧妙结合为后续引出“重复”做了充分的铺垫,进而按游戏的分类进入相应的呼啦圈;然后利用“怎么总有一个呼啦圈少一个人呢”的设问,让学生解决“重复参加游戏的人应该怎么进入相应呼啦圈”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径直把矛盾丢给了学生,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自发探究,此时学生思维达到了最高潮,也达到了这节课最精彩之处。
台下掌声一片,为孩子,也为老师。
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出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
再比如,当把自己两个呼拉圈抬起时,徐老师说:“现在它不是呼拉圈了,而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想,谁能帮它起个名字的?”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也出来了。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在提升中质疑,生动地向我们演绎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由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在上这节课时,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调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徐老师精彩的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
教学大师徐长青带来的感悟
教学大师徐长青带给的感悟
5月19日我校数学工作室在孟秀华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走进名家教学”教研活动,今天呈现给数学工作室人员的课例是教学大师徐长青的一节《数与形》,徐老师亲和、幽默、自然、宽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陶醉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宛如他面前的小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甚至都忘了做笔记,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敢想,敢说并敢做,想学会学并乐学,反思徐老师的课堂,我感悟到以下几点:1、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2、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要有深厚的数学素养,一节《数与形》徐老师从一年级的知识贯穿到初中的勾股定理,对知识的把握和延伸真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我懂得这些源自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学素养。
3、真诚的教学感情,在课堂上徐老师以情激情,激昂的情绪带着深深地感染力,让学生有种想要不停探究不停求知的欲望,徐老师从心底真正的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徐老师让我们领略到大师的风采,在简单中让学
生深奥起来,这就是大师。
分数的意义徐长青评课
分数的意义徐长青评课分数的意义-徐长青评课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分数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意义。
准备好了专门针对分数的评课,徐长青老师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了分数的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交互和实践,让学生们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徐老师通过生动的教学引导,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他解释道,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分为若干等分的数,通常由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组成。
分子表示被分成的份数,而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总份数。
徐老师还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同时,他提醒学生们注意分数的大小关系,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排序。
接着,徐老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学生们巩固分数的概念。
其中一项活动是“找规律”。
徐老师给学生们出示一系列分数,然后要求他们找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规律,并将其写出来。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在评课过程中,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他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们展示了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他告诉学生们分数在商业交易、实验数据分析、运动比赛等方面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分数。
并且,徐老师鼓励学生们尝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将一个数分成几等份,或者将几个数相加。
这种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分数在现实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除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徐老师还注重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如分析和解决分数问题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彼此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实践中,学生们发现了通过合作可以得到更多的想法和解决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评课中,徐长青老师充分展示了他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导和实践活动,他帮助学生们全面理解了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用教材教——特级教师徐长青“重叠”教学片段赏析
生: 理发 师没有看到人。 估计是他们感觉等 的时 间长 , 就都走 了。 师点头 “ ( 有这个可能 ” )
生 :就两个人。 师追 问 :刚才不是说来 了四个 ( “ 吗? ) 二次 门响是那个小孩顽皮 , ”第 故意开 f弄 出来 ]
的响声 !
师( 若有所思地 )说得有道理。 : 那你说怎么办?
师 f 着获胜 学生 的手 )经 过艰 苦 的 努 力 , 拉 : 这
位 同学终 于获得 了胜利 } 声在哪里? 全班学 生鼓 掌 (
起 掌来 )
师( 故作平静状 )哦 , : 现在这个 圈里几个人? 生 ( 齐 声喊道 : 个 { 3 )
师 : 个圈呢? 那
生: 4个 I
师 ( 突然想起 状 )看看 , 又说早 了。 掌声 做 : 我 把 送给 ( 稍顿 ) l 两才参 加活动 的没 有获得胜利 的那 “ 六
堂再次热闹起来。
笔者试 以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 的人教版三下 “ 重叠 ” 的教学片段为例 , 谈谈 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
一
【 分析 】 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 出了教材中的空 掘
白。 原来 的教材 中并没有这个环节 , 而徐老师巧妙地
采 用“ 理发师 的困惑” 个故 事引入 , 为学生 的学 这 既
如 伺 用 教
特级教师徐 长青“ 重
口 宋 建
教材 是一种 重要 的课程资源 , 师生对话 的“ 是 话 题 ”但不 是课 程的全部 。 , 可见 , 教材是 可以超越 、 可 以选择 、 以变更 的。 可 然而 , 这绝不 意味着教 师可 以 随心所欲地 对待教材。 那么 , 对于教 师来说 , 到底应 该如何更好地“ 用教材 ”而不是简单地 “ , 教教材 ” 呢?
徐长青经典课例品评
徐长青新课程经典研究课品评之五附:教育同仁品评品评1:品读徐长青老师的课堂艺术王晓云09年4月,在郑州大学学习堂,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客座专家——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
听后一个最突出的感觉的困惑”这个小故事时却妙趣横生,他运用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象声词“吱扭”等词语绘声绘色描述场景,到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声音戛然而止。
此时徐老师俨然一位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不由得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猜想中,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此时,徐老师一句:“掌声响起,给出答案。
”抛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生活中的“重复”。
真是润物无声啊!场景二:抢椅子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
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
此时,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
徐老师故意“恍然大悟”地说: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同时套住了这个同学。
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把课堂留给学生时就要学会“等一等”。
教师的离开,并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
因为当教师揭示谜底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停止。
当教师退出学生的视线之外,学生的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
这样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真是活灵活现!利用呼啦圈来讲重复的知识,我想这要算徐老师的专利了!场景四:贴名字徐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本以为是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原来写名字也是为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将重复的现象抽象成集合时做的铺垫。
真可谓一举两得!场景五:花名册里的故事。
术报告。
听了徐长青的课,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看到了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课堂人文性的教师”;看到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空间。
看似随意的刻意
看似随意的刻意,浑然天成的雕琢——参加第三届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体会海阳二小程丽娇这次参加第三届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徐长青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课堂艺术、幽默的教学语言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认为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精彩的教学设计不亚于大腕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视剧。
回顾整堂课: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精心设计的,徐老师预设了多个亮点,在这里我与大家共同分享。
亮点一:课前交流(每一名学生桌子上准备两张纸条)教师请同学们先拿出一张纸条,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要求写规范的大字。
写完后,同桌互相夸一夸,接着又让学生改进第一张纸条上书写的不足,在另一张纸条上再写一次名字。
徐老师的课前交流设计看似简单、平淡、多余,但实属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之一,让学生写名字,一是增进交流,二是为后面教学操作做了准备,将重复的现象抽象成集合时做好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亮点二:理发师的困惑我在课堂上有时也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出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
犹如一位经验老道的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争论中,提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重复”,真是妙趣横生!亮点三:抢椅子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
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
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
徐老师“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就是一一对应。
”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
为了遵守游戏规则,本来再请一个学生就可以了。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1. 引言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代数运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评课将以徐长青老师的讲解为基础,对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评价。
2.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乘法满足以下性质: - 左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c - 右分配律:(a + b) * c = a * c + b * c3. 徐长青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徐长青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图示,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他首先介绍了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强调了它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性。
接着,他给出了多个具体例子,通过计算过程和图示演示了左右分配律的应用。
他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并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如何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复杂的算式。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徐长青老师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徐长青老师还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解答。
他耐心地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们巩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提高了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徐长青老师的讲解具有如下优点:4.1 清晰明了徐长青老师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讲解。
他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表达,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2 生动有趣徐长青老师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举例、演算等,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性。
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4.3 互动引导徐长青老师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他及时给予学生们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互动引导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4.4 练习巩固徐长青老师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解答。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们可以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培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中变得聪明起来——特级教师徐长青教学“烙饼问题”一课片断的赏析及反思
让学生在学中变得聪明起来——特级教师徐长青教学“烙饼问题”一课片断的赏析及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
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旨在借助“如何安排烙饼操作最省时间”这个事件引导学生感受统筹优化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由于烙一张饼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徐老师直接从烙两张饼开始,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教学片断摘录及赏析:师:每次锅里只能烙2张饼,每面都要烙,烙一面需要3分钟,烙好2张饼最短需要几分钟?1.烙前准备师(寻找的语气):饼从哪来?生:噢,小手就是。
师(挑战的语气):锅从哪来?(当学生找寻且有些着急时,师形象地边伸胳膊边说:“锅来了!”)师(探寻的语气):怎么烙呢?(带着学生一起试烙饼)……【说明:徐老师将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随时用在教学中,如小手即饼、胳膊即锅,并不用什么小卡片或其他学具,既简单形象,又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之中,共同参与探究。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后面烙饼时教师不用解释,学生便可利用结果进行类推。
】2.烙中活动师生一起先烙2张饼,然后学生轻松得到2×3=6(分钟)。
师(启发):烙2张饼需要6分钟,马上想到烙几张饼需要几分钟?生:想到烙4张饼需要12分钟,烙6张饼……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边说边书写答案:烙4张饼是2个2张,即(2×2)×3=12(分钟);烙6张饼是2个3张,即(2×3)×3=18(分钟);……【说明: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得到结果,而是考虑引导学生怎样思考。
特级教师徐长青体态语分析
特级教师徐长青体态语分析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中意义重大,但除开语言外,教师的一些非语言行为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呈现的,而这种辅助性工具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著名语言学者Ray Birdwhistell 创立了体语学。
该学科系统地研究涉及身体表情和动作的行为,包括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个体空间距离,等等。
在阅读了大量关于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分类后,笔者把体态语分为: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和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更具体地将教师的仪表、头部体态语、手势语和身势语统称为教学的体态语,并将体态语定义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
教师的教态就是体态语的体现,良好的教态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教师更好地交流。
当下研究体态语、身势语在英语或者语文课堂的作用大有人在,殊不知在数学课堂中体态语的巧妙使用能成为点睛之笔,甚至使教学效率有质的飞跃,下面走进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烙饼》、《重复》,深究体态语的作用。
徐长青老师的个人风采:徐长青老师是天津特级教师,他毕业于天津新华职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徐老师的《重复》是他的成名课之一,这节课在不同省市讲授了两百余次,其影响力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徐老师主张的“简约教学”逐渐传播开来。
徐老师的体态语较之其他特级教师有着突出特点,非常值得深究。
一、静态无形的体态语体态语包括教师的仪表,徐老师在两节课中都以衬衣西裤的扮相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大方亦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仪表是从服饰体现的,现下小学课堂女教师居多,更应注意减少饰品佩戴,衣着不易过于鲜艳。
二、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一)教师头部体态语1. 面部表情经过统计徐老师面部表情的眉部动作中使用较多的是挑眉,徐老师的挑眉动作大部分都用于“装傻”行为,意在让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
在对徐老师进行访谈时他提道:“我们的教学是艺术,同时教学当中呢,它叫可视性教学案例,因为它有表现意识,可以上升到表演艺术,所以教师呢,应该在课堂上深入一点,一种表现的张力牢牢地吸引孩子。
感受徐长青的简约教学【精品范文】
感受徐长青的简约教学感受徐长青的简约教学--国培日记走进大师们的课堂,犹如出风拂面,让人清新而又自然,感觉名师们的课堂就是那样简约而又新颖。
上午,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教学风格,并向我们做了《让教学再简单些》的专题报告,下午到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其中徐长青老师亲自为我们国培数学班的学员们上了精彩的一堂课。
“简约而不简单!”徐长青老师今天应该给我们每个学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徐老师的课后,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大师就是大师,与众不同,他的课听起来是那么幽默,真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大餐”。
肢体语言异常丰富,特有激情,以至于现在我都怀疑徐老师定是学过小品、东北快板什么的。
他的小品式、哑剧式、魔术式、快板说书式的课堂,简直就是艺术表演!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享受数学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给学生和听课教师都留下了简约的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丝毫没有留下教育的痕迹。
《重复》这节课设计思路巧妙,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游戏的进展而进行积极探索,最终自己构建了知识。
这节课仿佛就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情景,徐老师充当了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却无疑成了最出色的演员。
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徐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环节他都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
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而快乐的课堂: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
我想,为什么我就想不到这样设计呢?这当然不是一日之功,看似就这一节课,其实凝聚了徐老师多少年艰辛的付出和劳动,凝聚力了他多年的思考和探索。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观后感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观后感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徐长青,他为我们讲解了乘法分配律的课堂实录。
徐长青老师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徐长青老师还教给孩子们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例如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以及如何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在观看徐长青老师的课堂实录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
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同时也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我认为徐长青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出色,他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同时,徐长青老师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总结起来,徐长青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学展示。
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追求情趣与理趣的自然融合--特级教师徐长青《退中的数学》教学赏析
追求情趣与理趣的自然融合--特级教师徐长青《退中的数学》
教学赏析
张文
【期刊名称】《新教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片段一】引思——挖掘情理相容的多彩内涵。
师:魔术开始了,这是一张长方形纸。
(讲台后"嘶""嘶"两声。
)师:变成了几片纸?生1:4片。
生2:因为你撕了两下。
师:正确答案就是4片。
生3:我觉得有可能是3片。
第一次先撕开,再把其中一张再撕开,就是3片。
师:正确答案就是3片。
能自圆其说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有没有可能撕成2片呢?生:第一次从上往下撕开一半。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张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文课要教出情趣与智慧——评徐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独到解读 [J], 胡双全;陶淑文
2.自然美中的景趣、情趣和理趣 [J], 汲安庆
3.传承数学文化,让数与形在教学的课堂交相辉映——徐长青老师“数与形”教学赏析 [J], 宋俊坦;倪高华
4.情趣+理趣:低段阅读课的必然追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解析及
教学方法 [J], 李萍;
5.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观天津特级教师徐长青教学《重复》一课有感 [J], 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长青经典课例评————————————————————————————————作者:————————————————————————————————日期:徐长青新课程经典研究课品评之五姓名徐长青性别男工作单位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学科小学数学年级三年级课程类型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目《数学广角---重复》教材版本人教社(课标版)选题所在章节第六册八单元教学目标“学会”目标: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会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乐学”目标:1、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集合思想,初步理解集合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教学难点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方法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应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并在教师的容忍暧昧教学态度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感受新知(1)播放课件:理发师的困惑?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
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师提问:你们猜猜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啊?期待生成:学生纷纷猜测,可能回答“我认为是他该给几个人理发?”或是“该用什么顺序给他们理发?”开始学生会觉得是四个,继续猜想,可能是三个人。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2)揭示原因:师:为什么是三个人?真有同学猜对了!可为什么是三个人?期待生成:鼓励学生积极表述。
(教师此时应作茫然态)【设计意图: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3)师生互动:教师挑战师追问:这里没有爷爷呀?期待生成: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设计意图:蕴含重复的缄默】(4)共同揭示:手指演示师:问题出在谁身上?期待生成:一个人代表了两个身份板书【设计意图:“既…又…”实现学科间整合】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游戏体验(1)抢椅子游戏师: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期待生成:学生马上表示无法游戏,提出应该如何安排人数与椅子数。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再次体验新知,同时让所有学生真正参与】(2)猜拳游戏师:闯关晋级期待生成:学生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
【设计意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体现游戏公平】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师生对抗(1)呼拉圈的解释〈学生活动,体会集合圈〉参加猜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贴到黑板上,并站到呼拉圈里。
参加抢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贴到黑板上,并站到呼拉圈里。
出现冲突,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她套进来。
提问: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总结:他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
感悟集合,师生共同将呼拉圈固定在黑板上,把名字放在正确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
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2)贴名字的技巧拿着两个名字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重叠起来”、“重合起来”【设计意图: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四、问题解决,运用新知多媒体:花名册里的故事◆三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7人。
◆戴眼镜的同学8人,不戴眼镜的同学28人。
◆三年级一班有男生17人,有三好生11人。
师: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哪种情况是重复,哪种没有重复【设计意图:在没有重复的反向思维中加深对重复的理解,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固化,巩固理解,合理运用】五、回归情景,拓展新知市场小调查:(爸爸抽烟、喝酒情况)一个数学圈代表抽烟的爸爸圈,一个数学圈代表喝酒的爸爸圈。
(黑板显示两个交叉的圈)学生们正确贴好名字,特别是确定既不喝酒又不抽烟的爸爸的位置。
【设计意图:渗透全集概念,并板书:既不是…,也不是…】结束语:重复长大叫“集合”,你们长大后可别不认识它呀。
【设计意图:知识链接,文化拓展】附:各地教育名家及教育同仁品评附:教育同仁品评品评1:品读徐长青老师的课堂艺术王晓云09年4月,在郑州大学学习堂,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客座专家——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
听后一个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享受”。
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一次次制造的认知冲突,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抽象的数学思想不经意地融于课堂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数学的魅力,教师感受到的是徐老师教学艺术的完美。
回想起来:本节课徐老师不断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经意地又是刻意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
一节课铃声响起,听者却意犹未尽。
我不仅由衷地赞叹:名师课堂,享受课堂也。
徐老师语:他在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混沌的,没有暗示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自然生成。
是啊,请看:场景一:理发师的困惑!用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老师经常用的一个技巧,但总感觉缺味道,感染不了学生。
看,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时却妙趣横生,他运用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象声词“吱扭”等词语绘声绘色描述场景,到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声音戛然而止。
此时徐老师俨然一位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不由得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猜想中,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此时,徐老师一句:“掌声响起,给出答案。
”抛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生活中的“重复”。
真是润物无声啊!场景二:抢椅子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
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
此时,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
徐老师故意“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就是一一对应。
”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
真是绝妙之举。
为了遵守游戏规则,本来再请一个学生就可以了。
没想到徐老师一下子就请上来4个学生。
徐老师又在这里刻意地埋下伏笔:在决定留下谁来玩抢椅子游戏的同时,又多玩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两次游戏中体验,为后面深入学习“重复”做好了铺垫。
场景三:呼啦圈的解释参加游戏的同学到底是7人还是6人?徐老师故意设计冲突,师生对抗,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可以说徐老师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想办法,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又由生活实物“呼啦圈”抽象出数学符号“集合圈”取名“数学两环”的教学设计堪称是“绝技”。
教学时,当全班学生在全力解决参加两次游戏的学生怎么站时,徐老师却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
参与两次游戏的同学在反复地钻进钻出苦于没办法的时候,全班学生都积极思维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同时套住了这个同学。
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把课堂留给学生时就要学会“等一等”。
教师的离开,并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
因为当教师揭示谜底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停止。
当教师退出学生的视线之外,学生的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
这样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真是活灵活现!利用呼啦圈来讲重复的知识,我想这要算徐老师的专利了!场景四:贴名字徐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本以为是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原来写名字也是为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将重复的现象抽象成集合时做的铺垫。
真可谓一举两得!场景五:花名册里的故事。
在没有重复的反向思维中加深对“重复”的理解,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固化,巩固理解,合理运用。
场景六:给爸爸找位置。
渗透全集概念,实现学科整合。
徐老师的这节课预设与生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徐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而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走进徐长青老师的课堂,就像走进了艺术殿堂。
他的教学魅力如同他的网名“海天青青”一样,令人心旷神怡。
品评2:数学学习的主人—孩子(评徐长青老师的课)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5月22日,有幸聆听了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课和学术报告。
听了徐长青的课,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看到了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课堂人文性的教师”;看到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空间。
这些,都无不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复》一课,教材上不过50个字,可徐老师却由现实中的呼啦圈抽象到集合圈,让学生不自觉地领悟到集合这一数学概念。
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
教师利用“反复强化,多次干预”的方式,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
通过“爸爸、儿子”的故事了解重复,通过游戏找到计算方法,又通过对人数的统计,找到两个集合圈。
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径直把矛盾丢给了学生,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自发探究,此时学生思维达到了最高潮,也达到了这节课最精彩之处:学生自发地利用呼啦圈找到了两个集合圈的交叉形式,台下掌声一片,为孩子,也为老师。
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出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
启示:一、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的关键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
所有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
二、徐老师尊重每一个生,他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