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合集下载

18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8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8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测和诊断肿瘤。

该技术基于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高代谢率,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18F-FDG(葡萄糖类似物)来探测肿瘤组织。

1. 18F-FDG是一种放射性核素,其化学结构类似于葡萄糖,因此可以被肿瘤细胞摄取。

一旦注射到患者体内,18F-FDG会在体内以类似葡萄糖的方式储存和代谢。

2. 肿瘤细胞由于代谢活跃,对葡萄糖的需求量也会比正常细胞更高。

肿瘤组织中的18F-FDG摄取量通常会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3. 通过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扫描仪,可以探测到体内18F-FDG的分布情况。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是一种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来获得体内生物学信息的影像诊断技术。

4. 在18F-FDG PET扫描图像中,肿瘤组织通常会呈现出高代谢的特征,呈现出明亮的信号。

这种信号通常与周围正常组织形成对比,有助于医生对肿瘤组织进行定位和评估。

5. 由于18F-FDG PE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细胞活动情况的生物学信息,因此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18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已经成为常见的肿瘤诊断和评估工具。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的代谢活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也可以为肿瘤的全面评估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改善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18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已经在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肿瘤组织的代谢情况,可以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提高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项技术在未来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8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在肿瘤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

疾病诊断技术中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和技术

疾病诊断技术中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和技术

疾病诊断技术中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和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手段。

本文将讨论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放出的伽马射线或正电子的特性来研究人体内的代谢、结构与功能。

在医学诊断中,主要是采用伽马射线来进行显像。

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其穿透力强,能穿透人体内部,被人体吸收后不影响正常组织,因此可作为显像探针。

具体而言,如使用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人体内的特定分子,该分子会自然地被人体内细胞、器官或病变组织摄取,并能放出伽马射线,组成放射性标记物的原子的核子将会在不稳定性的驱使下,不断地释放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通过特殊的探头被接收,经过电脑转换后,就能得到以图像方式表示和显示的信息,从而了解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

这就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基本原理。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两种。

SPECT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放出的伽马射线来制作人体内部的三维影像,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常见的有99mTc、123I和131I等放射性同位素,它们都是放射性核素显像中应用最广泛的目标激发装置。

此外,SPECT技术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注射放射性核素,然后利用伽马射线探头来捕捉放射性核素所发出的伽马射线,根据伽马射线的密度信息,结合计算机重建,形成人体内部的三维影像。

与之不同的是,PET则通过注射带正电子的代谢物质,例如葡萄糖分子,由正电子放出正电子本身的能量自发发出两个光子,这两个光子之间的角度和能量是固定的,然后利用特殊的探头来捕获光子,并根据两个光子之间的空间位置和角度,结合计算机重建算法,生成三维影像。

三、放射性核素显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监测。

核素检查

核素检查
无临床征象的肺、骨远隔转移/X线片阴性
XXX,男,32岁”声音嘶哑2+年,双 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月”甲状腺全 切术后1月。病检:滤泡状甲癌
03年10月X胸片 阴性
04年3月X胸片 肺纹理增多
04年3月二疗程后131I潴溜显 像肺及颈淋巴结转移仍有摄 取, 放射性较前减弱
李某,女,75岁.右颈前无痛包块渐进性增大(1-8cm)30年
131I-Treatment
of Graves’ disease
病例分析:患者胡某,女性,25岁,病史6年
症状:典型高代谢症群。 体征:甲状腺明显肿大(重量估计约
280克),轻度眼突,心率118次/分,
手震颤(+),Wt 46Kg 实验室检查:T3、T4增高,TSH降低。
既往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含碘中药。
Tc、 Tc
99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数目(贝可、居里)
射线的种类

α衰变(Alpha decay ) β衰变(Beta decay):-β衰变和+β衰变。 γ衰变(Gammar decay)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131I-Treatment
of Graves’ disease
2.131I剂量确定

固定剂量法
公式法
甲状腺重量×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的剂量
131I剂量=
甲状腺最高(或24小时)吸碘率
131I-Treatment
of Graves’ disease
3.给药方法
一般采用一次口服法(空腹),服131I 后2小时进食,对剂量较大的也可采用分 次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静脉给药。

肿瘤的诊断方法

肿瘤的诊断方法

肿瘤的诊断方法文章目录*一、肿瘤的诊断方法1. 肿瘤的诊断方法2. 肿瘤早期有哪些症状3. 肿瘤的发病原因*二、肿瘤的高发人群*三、如何预防肿瘤疾病肿瘤的诊断方法1、肿瘤的诊断方法 1.1、实验室检查酶学检查肿瘤组织中某些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生长旺盛有关;有些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分化不良有关。

实验室酶学检查对肿瘤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

1.2、影像学检查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诊断仪器更新,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X线透视、摄片、造影、断层扫描,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等,都可为肿瘤提供确切的定位诊断。

1.3、病理检查由于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容易从原位脱落,故可用各种方法取得瘤细胞和组织颗粒,鉴定其性质。

通过各种内窥镜活检钳取肿瘤组织;或施行手术切取;或用针穿刺吸取等方法,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是决定肿瘤诊断及病理类型准确性最高的方法,适用于一切用其他方法不能确定性质的肿块;或已怀疑呈恶性变的良性肿瘤。

该检查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可能致使恶性肿瘤扩散,因此,需要时宜在术前短期内或手术中施行。

2、肿瘤早期有哪些症状 2.1、肿块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

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

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某些表浅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容易触摸到。

2.2、疼痛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

出现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进入中、晚期。

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

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尤以夜间明显。

一般止痛药效果差。

2.3、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

如某些乳腺癌可在乳房处出现火山口样或菜花样溃疡,分泌血性分泌物,并发感染时可有恶臭味。

胃、结肠癌形成的溃疡一般只有通过胃镜、结肠镜才可观察到。

2.4、出血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

(2)甲状腺核素检查

(2)甲状腺核素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
由于第三代TSH在临床上的应用,甲状腺激素抑制实验 已很少使用; 同时TRH兴奋实验由于药源困难,在临床上使用也较少; 所以功能检查部分重点介绍吸131I率。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131I功能试验 甲状腺摄 功能试验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功能试验( 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原理) 功能试验 原理)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图7:亚急性甲状腺炎
双侧甲状腺肿大,右叶及左叶中下部放射性分布稀疏。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图8: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解剖部位未见甲状腺显像,双侧甲状腺内放射性分布稀疏。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应用) 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应用)
甲状腺缺如或发育不良的诊断 在甲状腺解剖位置及其他部位均未见甲状腺显像(除 外食物或药物干扰因素),多见于甲状腺缺如。 如可见甲状腺显像,但放射性核素稀疏,形态不完整, 多见于甲状腺发育不良。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显像(应用)
“温结节”是结节组织摄取核素的能力与周围正常甲状 腺组织相近,使得结节的放射性分布与周围正常甲状腺 组织无明显差异。 显像特点:双侧叶内放射性分布均匀,未见到明显的放 射性分布稀疏区或浓集区。 “温结节”常见于甲状腺腺瘤;也可见于甲状腺癌,多 为分化好的甲状腺癌。
继续教育项目
图4:冷结节
甲状腺左叶下极可见一放射性分布缺损区。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图5:冷结节
甲状腺右叶中部可见一放射性分布缺损区。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 继续教育项目
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应用) 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应用)
异位甲状腺组织诊断 异位甲状腺多因胚胎发育异常,在正常甲状腺解剖位置 未见清晰的甲状腺显像而在其它部位显示团块样影像, 为异位甲状腺。 异位甲状腺多见于舌根部、舌骨下和胸骨后,偶而出现 在心包内或卵巢。

15-核素治疗总结

15-核素治疗总结

适应证
• 1、甲状腺中度弥漫性肿大,25岁以上病情 中等的甲亢患者。(首选)
•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差、过敏或治疗后 复发的患者。
• 3、有手术禁忌证,不愿手术或术后复发的 患者。
• 4、甲状腺131I有效半衰期大于3天。
相对适应证
• 1、年龄小于25岁的患者。 • 2、甲状腺明显肿大的患者。 • 3、甲亢合并心脏病或肝功损害的患者。 • 4、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 5、有效半衰期小于3天的患者。 • 6、甲亢伴突眼患者。
治疗方法
• 2. 131I治疗剂量的确定 • 治疗甲亢患者的理想的131I剂量是既能迅速
控制甲亢,又尽可能降低甲低的发生率。 确定131I治疗剂量的方法很多,仅介绍计算 剂量法。
131I治疗剂量的确定
• 计算剂量法:
131I剂量=计划量(μCi)×甲状腺重量
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
• 每g甲状腺组织的推荐131I治疗剂量为GD 2.6-3.7MBq(70100uCi),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4.07-5.55MBq(110150uCi)。
• 治疗作用持久。 • 方法安全、简便。
多数治疗方法仅需要一次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对病 人无创伤,且可多次重复治疗。
类型
• 外照射与敷贴治疗 90Y或32P敷贴器治疗某些皮肤病、术后瘢痕、眼科疾病 等,90Y前列腺治疗仪治疗前列腺肥大等。
• 内照射治疗 普通治疗:口服131I治疗、32P内照射治疗、转 移性骨肿瘤治疗及嗜铬细胞瘤的治疗等。 介入治疗:放射性核素腔内介入治疗、组织间植入 治疗及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放射性核素导向治疗:抗体介导的放射免疫治疗、 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肿瘤 基因治疗等。
至此,核素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

肿瘤的核素显像

肿瘤的核素显像
恶性 肠道恶性肿瘤累及骨骼时,骨骼病灶放射性摄取可降低。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肿瘤药物显像
99mTc-PPM肿瘤显像
培谱利欧霉素(peplornycin,PPM)是博来 霉素的衍生物,国内称平阳霉素,具有较强的 抗肿瘤作用。研究证明,PPM进入体内后,主 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并与其DNA结合其作用 模式为抑制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
异常图象
病灶部位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
临床应用
骨和软组织肿瘤
Tc-MIBI被用于鉴别骨病变的良恶性。其灵敏度 为81%,特异性为87%。Tc-MIBI 可被用于评价 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摄取增加,而 非病理性骨折则不增加。假阳性可见于骨化性 肌炎、骨样骨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巨细胞瘤等。
甲状腺髓样癌
如见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应考虑上纵隔探 查、清扫
术后见局部或邻近部位、上纵隔仍有局灶性放 射性异常浓聚,可诊断为残留、复发或转移, 但如见于锁骨、胸、肋骨手术断端部位,应首 先考虑为创伤所致。
诊断灵敏度大于80%,特异性100%
软组织肿瘤
四肢或躯干软组织肿块高度摄取放射性者,一 般考虑恶性,但个别良性者如胶原纤维瘤及具 恶性倾向的良性肿瘤如隆突性纤维瘤也可高度 摄取,弥漫性略高于本底者不能除外炎症可能 性
骨骼:可见脊柱、骨盆、长骨干骺和骨骺端有吸 收。儿童的肘、膝、髋关节等显示清楚。其他四 肢长骨呈对称、散在吸收
临床应用
肺癌
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 对于鳞状细胞癌灵敏度为90% <1.5cm肿块难于发现
肝细胞癌
肝细胞性肝癌(86%~90%) 肝浓疡100%阳性
淋巴瘤
疗效监测 残留肿块的定性 预后观察 复发
放疗和化疗不会抑制201Tl 的摄取,但可以抑制67Ga的 摄取。

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它与传统的医学诊疗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核医学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本文将就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一、核医学的基本原理核医学主要运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殊性质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点,通过其自身的衰变过程释放出的放射线来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根据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和运用方式的不同,核医学可分为核素诊断和核素治疗两个方面。

二、核医学核素诊断方法核医学核素诊断方法是通过将合适的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内,利用核素自身衰变产生的射线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来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常用的核素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放射性同位素显像:该方法使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通过记录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观察疾病的变化。

例如,甲状腺扫描常用碘-131进行显像,能够观察患者甲状腺的形态、功能和代谢情况。

2.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SPECT技术能够提供三维的图像信息,通过核素在人体内的发射射线,结合计算机技术生成详细的图像。

它在心脏、骨骼和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PET技术是核医学中最先进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利用注射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发射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产生湮灭反应,生成γ射线。

这些射线被探测器捕捉,结合计算机技术生成人体内的代谢和功能图像。

PET技术在肿瘤、心脏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三、核医学核素治疗方法除了核素诊断方法外,核医学还有核素治疗方法,即利用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治疗。

核素治疗方法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1. 甲状腺疾病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中,可以通过口服碘-131等放射性核素来破坏甲状腺组织,使其功能减低。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注射或摄入放射性核素,利用核素自然衰变放射出的γ射线,从而对人体进行成像分析的一种方法。

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用于检测肿瘤、骨科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固有的放射性衰变性质。

核素的选择通常是基于其半衰期以及放射射线的能量和对人体的辐射剂量。

在放射性核素显像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铊-201(201Tl)、锶-89(89Sr)、骨闪烁素(99mTc-MDP)等,它们具有适宜的能量和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过程主要包括核素注射、图像获取和图像分析三个步骤。

首先,核素注射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需要检测的器官或组织,医生将适当的放射性核素注射到患者体内。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亲和力,可以选择不同的核素用于不同的疾病诊断。

例如,铊-201主要用于心肌灌注显像,而99mTc-MDP则用于骨闪烁显像。

其次,图像获取是根据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进行成像的过程。

患者需要放置在一台专门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设备上,这台设备可以探测到核素散发的射线。

患者需要在设备中停留一段时间,以保证核素有足够的时间分布到身体的目标器官或组织中。

然后设备会记录核素产生的射线信号,生成一幅二维或三维的核素分布图像。

最后,图像分析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结果的解读和诊断。

医生会对得到的图像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或疾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分布和程度,对于一些病变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肿瘤诊断方面,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内部组织分布,辅助医生判断肿瘤的生长和浸润情况,有助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骨科疾病诊断中,骨闪烁素显像可以检测骨折、骨肿瘤、骨关节炎等疾病;在心血管系统诊断中,铊-201显像可以评估心肌的血管灌注情况,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

核素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核素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孟庆 乐 王 自正 王 峰 李 少华 蒋 娥 【 摘要】 目 的
探讨肿瘤骨转移的特点 、 以及核素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 法 总结 92 比例 0 例
肿瘤患者(I ) 9 组 和 6例无肿瘤史伴不 明原因骨痛患者( Ⅱ组 ) 的全身核素骨显像特征 , 统计骨转移所 占的比例和转
移 特点 。结 果 I : 92例 患 者 中 , 发 现 肿瘤 骨 转 移 的 患 者 为 5 9例 , 组 在 0 未 7 可疑 患 者 9 7例 , 明确 肿 瘤 骨 转 移 的患 者
u d r e ti v r ain.Re ut I ru I。tee w r 7 ainswi o b n tsae n 7 ss e td n ew n n e eyp t t e sl s n go p h r ee 5 9 p t t t n o e meatssa d 9 u p ce e h
【 关键词 】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肿瘤转移 ;骨转移
Cii l au fk l a it rp yi ig oio e tl tsae ai t w t ac o M N l c le e tlcni a h dan s f k l a atss np t ns il ri ma n av os e s g n s s e me i e lc n E G Q, - k .WA G z -h n,W G F n,L ho- u,J NG E f ltd N nig Fr opt f N nig Meia N i zeg AN eg IS a h a I .A i e ajn itH silo aj d l A i a s a n c
09 99 7 。.%(/8 .%(/8 )0 6 69 7 o发现转移病灶个数分别 为 35 5 54 13 9 15 17 169 、3 7 、2 7 7 、8 、7 、0 、6 、l 、1 、5 7 、6 1 、 ,共计 24 1 0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特点及应用价值论文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特点及应用价值论文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110例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者64例,占58.18%,对其中27例阳性进行x线对照摄片,仅12例阳性,为24.55%。

转移性骨肿瘤中转移病灶“热”区(即放射性核素摄取增高的区域)比“冷”区(即放射性核素摄取减少的区域)多见。

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全身一次检查骨显像时就可以显示出全身骨骼的形态学与病理改变,还能够反映出骨骼各个部位的代谢变化与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对于骨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很高,对转移性骨肿瘤的及早诊断与早期治疗方案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性骨肿瘤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的部位,常常在无痛症状时即已发生转移,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肿瘤转移诊断比x线片检查早发现且灵敏度高,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

1.2 显像剂与方法1.2.1 常用显像剂 tc-亚甲基二膦酸盐(tc-mdp)。

剂量为740-1110mbq(20-30mci)。

1.2.2 方法静态骨显像:指静脉注射tc-mdp后2-3小时全身或局部的静态骨显像,注射后大多已从肾脏排泄,此时血液内的放射性本底明显降低,进入骨组织的使骨骼显像清晰,采用左、右两侧比较对称部位的放射性物质来鉴别病变部位和正常骨组织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竞争放射分析无需将放射性物质引入体内。脏器功能测定和放射性核素显像需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但其 量极微,加上所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一次检查所致人体的辐射吸收剂量很低,一般皆低于常规的 X线 检查,所以是安全的。
见呼吸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循环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消化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泌尿系统放射性核素检立起这项技术,对临床诊断确有价值的项目已达百余种,放射性核素检查需要良 好的放射性药品、竞争放射分析试剂药盒和医用核仪器。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分为三大类。
功能测定
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用放射性探测仪器在体表测得放射性在脏器中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计算机对此时间 -放射性曲线进行分析,获得定量参数用于评估脏器功能和诊断疾病。本法简便价廉,最常用的有肾功能测定和心 功能测定。
放射性核素检查
临床诊断
01 应用
03 显像
目录
02 功能测定 04 分析结果
放射性核素检查是近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于临床检查和研究一些肺部疾病和测定肺的灌注及通气功能的方法。 肺放射性核素检查有下列方法:①肺灌注扫描:常用99mTc-大颗粒聚合清蛋白(99mTc-MAA)或99mTc-蛋白微粒 (99mTc-HAA)静脉注射。②肺通气扫描:常用放射性药剂为133Xe气体。③亲肿瘤放射性核素检查:用67Ga亲肿 瘤的性质作肺扫描诊断肺癌,对原发病灶诊断阳性率在90%左右。对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灶或远处转移病灶的阳 性率也可达50%左右。肺部非癌性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化脓性感染等可能呈现假阳性结果。
显像
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后,以脏器内、外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差别为基础,利用显像 仪器获得脏器或病变的影像。常用的显像仪器为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 ECT ),后者又分为正 电子类型的 PECT和单光子类型的SPECT。按显像的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两种。由于病变部位摄取放射性药物 的量和速度与它们的血流量、功能状态、代谢率或受体密度等密切相关,因此所得影像不仅可以显示它们的位置 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它们的上述种种状况(可以统称为功能状况),故实为一种功能性显像。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疾病的早期,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前,上述功能状态已有改变,因此放射性核素显像常常能比以显示 形态结构为主的 XCT、MRI、超声检查等较早地发现和诊断很多疾病。但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如上述其他医学影像 方法,清晰度较差,应根据需要适当选择或联合应用各种显像方法。

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

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

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发出的γ射线进行显影和示踪,通过其在乳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帮助医生确定乳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常用的核素示踪技术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两种。

SPECT技术通过测量核素放射性衰变和探测器的接收情况,生成三维影像,能够观察到乳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液灌注情况。

PET技术则利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与电子湮灭相互作用产生的两个γ射线,通过探测器接收并计算两个γ射线的能量和时间差,重建出具有空间分辨能力的高分辨率图像。

二、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乳腺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肿瘤诊断、淋巴结转移检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早期筛查: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乳腺癌的早期病变,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检测乳腺组织中的代谢活性,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

2. 肿瘤诊断: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精确测量乳腺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代谢活性,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与传统的X线摄影相比,核素示踪技术对于小肿瘤的诊断更加敏感,能够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

3. 淋巴结转移检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4. 治疗效果评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在治疗前后对肿瘤进行评估,观察疗效。

通过检测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液供应情况,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讲 肿瘤的诊断

第三讲 肿瘤的诊断

克里斯蒂娜
英退休男子被误诊癌症 绝望中扔掉所有财产

据英国《每日邮报》 报道,英国的一名 77岁的退休男子比 德尔(Alfred Beadle) 被医生告知患了前列 腺癌,已经到了晚期, 回天乏术,绝望中他 丢弃了所有的财产, 包括衣服,最后却发 现竟然是误诊。
飞人张培萌曾被误诊骨癌险被锯腿

2009年全运会前夕,张 培萌的膝盖开始疼,X 光片发现有一个阴影, 北京一家医院的专家会 诊后认定这是骨癌。经 积水潭医院数次仔细检 查和会诊后,医生最终 确定张培萌得的根本不 是什么癌症,膝盖阴影 只不过是以前手术后改 变。
肿瘤的诊断
清华大学 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 唐劲天
1993年1月20日直肠癌吞噬了 永远的“公主”奥黛丽· 赫本

谢霆锋透露发现自 己头部长有一块黑 色的色块,“有一 个瘤”,曾被医生 诊断为皮肤癌。霍 汶希在微博中透露, 目前已经“证实是 良性”,有惊无险。
阿根廷总统罹患癌症属误诊
现年59岁的克里斯 蒂娜在去年10月的阿 根廷大选中顺利连任。 医生年底在为克里斯 蒂娜进行常规体检时 诊断她患甲状腺癌, 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今年1月4日,克里斯 蒂娜接受了手术。
2、全身症状
良性和早期恶性肿瘤: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 如贫血,低热,消瘦等。晚期肿瘤的恶病质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 表现
(四)肿瘤诊断中的查体
1、全身检查 (1)确定是否患肿瘤,良恶性,转移与否及范围。 (2)了解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决定治疗方案。 2、局部检查 部位:可分析肿瘤性质及组织来源 形态:规则与否 硬度:癌→硬;肉瘤→较软;血管瘤→有压缩性 活动度:良性活动度大;恶性侵润性生长、活动差; 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

2 ( Ⅴ ) DMSA软 组织肿瘤显像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近年来

2 ( Ⅴ ) DMSA软 组织肿瘤显像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近年来

・综述与讲座・ 核医学显像在肿瘤诊断中的现状与进展 蒋宁一 (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关键词] 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 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27171(2006)0520798203 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和肿瘤学的组合,又是各自的一个重要分支[1]。

肿瘤核医学主要内容是利用核医学的方法研究、诊断和治疗肿瘤。

近年来,随着临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PET/C T及正电子核素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已进入分子水平,以肿瘤代谢、基因、受体等目标为对象的显像范畴称为肿瘤分子影像学。

1 核医学显像设备1.1 PET与PET/CT PET是利用某些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正电子湮没辐射和符合探测原理进行机体成像的计算机断层技术和装置。

它是核医学领域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代表了当前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最高水平。

PET和常规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同属于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EC T),但是所用的放射性核素不同,成像的基本原理不同,其仪器结构组成也有不同。

PET显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以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活体内不同状态下,先于组织器官结构变化而发生的代谢改变。

PET/C T是在PET的基础上同机设置快速螺旋C T,同机数据采集和融合,同时获得PET和CT图及二者融合图,弥补了PET显像不能解剖定位的缺点[2]。

1.2 SPECT SPEC T是核医学常规的显像设备,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仍然起重要作用,99m Tc2 MDP对肿瘤骨转移、淋巴瘤的67Ga显像、99m Tc2 M IB I肺肿瘤和乳腺肿瘤显像、99m Tc2(Ⅴ)DMSA软组织肿瘤显像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 SPEC T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增添符合线路,增厚碘化钠晶体,使兼顾常规单光子显像的同时可进行正电子显像。

另外,在上述正电子显像的SPECT基础上,同机安装定位X线装置,使SPEC T在显像的同时获得X线C T图像,可得到核医学和C T同机融合图,暨功能图和解剖图,使核医学肿瘤影像进一步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诊断的要求。

核素显像随访诊断甲状腺结节癌变(附19例报告)

核素显像随访诊断甲状腺结节癌变(附19例报告)

Th e v a l u e o f f o l l o w— - u p r a d i o n u c l i d e i ma g i n g i n t h y r o i d n o du l e c a n c e r i z a t i o n ( r e p o r t o f 1 9 c a s e s )
o ds " Ni n e t e e n c a s es o f c l i n i c o p a t ho l o g i c de f i ne d t h y r o i d no d ul e c a n c e r i z a t i o n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c r u i t e d. W e an a l y z e d t h e i r c l i ni c a l ma t e r i ls a an d r a d i o n uc l i d e i ma gi ng f e a t u r e s . Re s u l t s: Of t h e 1 9 c a s e s o f t h y r o i d n o dul e c a n c e r i z a t i o n, r a di o nu c l i de i ma g i n g f e a t ur es b e f o r e o pe r a t i o n we r e s i n g l e o r mul t i p l e “ c o l d’ ’o r“ c o o l ” n o du l e .p o s s e s s i ng h i g h p r o ba b i l i t y o f c a n c e r i z a t i o n. Al l c a s e s r ec ei v e d o pe r a t i o n, t he r e s ul t s o f pa th o l o g y we r e :t h y r o i d p a pi l l a r y c a r c i no ma i n 1 3 c a s e s ,f o l l i c ul a r c a r c i n o ma i n 4 c a s e s a n d a na p l a s t i c c a r c i no ma i n 2 c a s es . Co nc l u s i on: Fo l l o w- up r a d i o n uc l i d e i ma gi n g p o s s e s s e s c e r t a i n v a l ue i n t h e d i a g no — s i s o f hy t r o i d no dul e c a nc e r i z ti a o n . Ke y wor d s: t hy r oi d n o du l e ;t h y oi r d n e o pl a s ms ;r a d i o nu c l i d e i ma gi n g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临床医学课程。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近二十年来,核医学影像设备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引进国内以后,核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近十年来,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设备应用于临床,使影像医学进入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讲授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重点是使用核素显像剂在各系统、器官影像诊断中的原理、方法与临床意义。

核医学影像可做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医学影像诊断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医学影像专科医师、加强素质教育为目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施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建设。

(三)课程设计思路突出专科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方法的设计。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影像核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技能,并对核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最新进展有所了解。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了解核医学的工作流程,理解核医学影像诊断的原理,掌握主要临床适应证及典型异常图像特点,清楚影像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培养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员团体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类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描述影像核医学特点,概括临床核医学的适用范围。

(2) 能清楚阐述核医学的显像原理,使用所学原理对图像作出正确判断。

(3) 能辨认各系统、器官的显像方式和种类,阐述主要系统显像的原理及方法。

(4) 能正确描述正常影像表现,对典型的异常影像做出正确判断,能够应用临床思维能力对典型病例进行鉴别诊断。

(5) 识别核医学各种仪器,基本操作方式和图像处理技术。

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二)——放射线检查

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二)——放射线检查

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二)——放射线检查
万冬桂
【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放射线(即X线)检查对肿瘤病人的检测、诊断和鉴别诊断、随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放射线检查包括普通X线平片、CT检查及
【总页数】1页(P9)
【作者】万冬桂
【作者单位】主治医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3
【相关文献】
1.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四)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 [J], 万冬桂
2.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五)——超声检查 [J], 万冬桂
3.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六)——内窥镜检查 [J], 万冬桂
4.肿瘤防治专栏常用的肿瘤检查方法(一) [J], 万冬桂
5.乳腺癌常用检查方法术前评估肿瘤大小准确性的比较研究 [J], 孟利伟;黄黎明;章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核素诊断方法
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发射出的射线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肿瘤核医学包括核素诊断和核素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实现脏器和病变显像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这种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依赖性显像,可早期发现及诊断疾病,可同时显示多个脏器与组织的影像。

因各个脏器和病变聚集各种放射性显像剂机理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显像剂。

肿瘤核医学根据显像原理不同可分为:1、非特异性肿瘤显像:根据显像结果又可分为:1)、非特异性阳性对比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和核素标记物对肿瘤有亲和力而缺少特异性的一类药物显影,如99mTc-MDP骨显像、67Ga肿瘤显像、18F-FDG PET肿瘤显像等;2)、非特异性阴性对比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药物对正常组织和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有亲和力,肿瘤部位出现相对无放射性药物的聚集而观察肿瘤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如99mTc-胶体肝脾显像、99mTcO4甲状腺显像等。

2、特异性肿瘤显像:某些放射性药物能选择性的浓聚在特定的肿瘤中,如131I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及转移灶、131I-MIBG嗜铬细胞瘤显像、放免显像、受体显像等。

核素显像的基本条件是:1.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或病变的各种放射性显像剂;能够探测脏器和病变中聚集的放射性并将之显示成像的核医学显像仪器。

现在最常用的仪器为γ相机及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及PET/CT是核医学目前最先进的仪器,它是利用构成人体元素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能非创伤性检测人体脏器的生理病理功能、受体分布及变化、生化代谢状态及局部血流分布。

近年来,随着分子核医学的兴起,PET、PET-CT、多肽受体显像的迅速发展,前哨淋巴结等新技术的出现,使肿瘤核医学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

肿瘤核素诊断
1、非特异性肿瘤显像
(1)、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PET/CT肿瘤显像: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即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像。

最常用的显像剂是反应匍萄糖代谢的氟代脱氧匍萄糖(18F-FDG)。

PET及PET/CT肿瘤显像还可用其他很多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行显像,如氨基酸代谢显像剂;磷脂代谢显像剂;核酸代谢显像剂;乏氧显像剂;受体显像剂;抗体显像剂;细胞凋亡显像剂;肿瘤血管显像剂;血流灌注显像;基因显像等18F-FDG PET及PET/CT肿瘤显像主要用于下列几个方面:体内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恶性肿瘤的分期,恶性程度评估;寻找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灶;对治疗的反应,疗效监测;寻找肿瘤原发灶;观察肿瘤疗后有无残存活的肿瘤细胞等。

18F-FDG PET对各种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各异,有人对一万多例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FDG-PET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4%-87%,特异性为88%-93%,准确性87%-90%。

PET/CT是将PET和CT装在同一机架上,有机的融合于一体。

病人一次扫描可获得全身的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及融合图像,CT能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缩短了采集时间;CT 能提供解剖结构信息、定位诊断,与PET结合,提高了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2)、骨显像的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骨局部放射性增高: 放射性较对侧和邻近骨组织增高的区域称"热区",可见于各种骨骼疾病。

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骨局部放射性减低: 减低区称"冷区",较为少见,可见于骨转移、骨囊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

超级影像: 肾脏不显影,骨显像剂聚集在骨组织明显增加,对恶性肿瘤患者,这种影像提示广泛转移的可能,也是骨代谢病表现之一。

代谢性骨病骨显像特征:
骨影普遍增浓,头盖及下颌骨尤为明显;肋软骨呈串珠状;领带样胸骨影;肾脏影不清;假性骨折影像。

骨外局部放射性增高: 多见于结石、心包膜等软组织钙化和急性心梗。

(3)甲状腺显像及临床意义正常影像所见:甲状腺位于颈前正中呈蝴蝶状,分左右两叶,居气管两侧,两叶的下1/3处由峡部相连。

甲状腺内放射性分布均匀。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或仅结节显影而正常组织不显影,或结节显影而结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显影,癌的发生率极低。

温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等于或接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癌的发生率大约5%。

冷(凉)结节:结节部位呈放射性缺损或放射性明显低于邻近甲状腺组织。

癌的发生率大约20-35%。

(4)、肝胶体显像: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脏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低或丧失,在肝胶体显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减低区或缺损区。

(5)、67Ga肿瘤显像:67Ga在肿瘤部位的浓聚与病灶血供增加、血管渗透性增强、白细胞趋化、组织PH值降低、细胞增殖快和分化有关。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淋巴瘤的辅助分期、早期疗效监测、疗后评价治疗反应、鉴别诊断肿块为疗后肿瘤残留或纤维化、寻找复发灶;肺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分期、寻找全身转移灶、对有胸水和肺不张者,确定肿瘤范围;恶性黑色素瘤的辅助分期、术后随访;恶性胸膜间皮瘤、肝癌的辅助诊断;骨骼病变的辅助定性;肿瘤与结节病辅助鉴别。

(6)、201Tl肿瘤显像:201Tl的生物特性类似钾离子,在存活的肿瘤细胞膜上Na +-K _ATP 酶的主动转运下进入细胞,根据摄取量可判断其代谢程度,间接定性诊断肿瘤。

临床报道可用于甲状腺肿瘤、乳腺癌、脑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的诊断、恶性程度的评估、检测有无残留和复发。

(7)、99mTc-MIBI肿瘤显像:MIBI为亲脂分子,所带的正电子与带负电荷的线粒体内膜之间的电位差促使MIBI进入细胞,其中90%进入线粒体。

故肿瘤摄取与亲脂性和电荷有关。

MIBI在肿瘤储留与存在于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有关,P糖蛋白能将MIBI主动清除出细胞。

所以MIBI被清除的速率与多药耐药有关。

临床报道可用于甲状腺肿瘤、乳腺癌、肺癌、骨与软组织肿瘤等的诊断、检测有无残留和复发、还可用于化疗疗效的监测。

(8)、99mTc-Tetrofosmin显像:显像机理与99mTc-MIBI显像相似。

肿瘤摄取与病灶血供、细胞内线粒体水平、细胞活性有关。

(9)、五价锝二巯基丁二酸[99m Tc(V)- DMSA]肿瘤显像: 被肿瘤细胞浓聚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到达肿瘤细胞后产生水解反应,产生磷酸根样的锝酸根参与细胞磷酸代谢有关。

临床应用于甲状腺髓样癌、软组织肿瘤等的诊断、检测有无残留和复发和转移。

(10)、99mTc-PPM显像:PPM是从多种博莱霉素的衍生物中筛选开发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抗生素, 进入机体后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核与DNA结合,其作用模式为抑制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

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刘教授介绍,99mTc-PPM是一种良好的亲肿瘤显像剂,可用于诊断肺癌、乳腺癌及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2、特异性肿瘤显像
(1)、131I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具有摄取碘的功能。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切除正常甲状腺后,131I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灶敏感度约50%,特异性达99-100%。

(2)、131I-间位碘代苄胍(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MIBG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因此,进入血循环后,MIBG能被肾上腺髓质摄取进入囊泡。

用放射性标记的MIBG 可对肾上腺内及肾上腺外的异常病灶具有定性价值。

(3)、99mTc-吡哆醛-5-甲基色氨酸(PMT)显像诊断肝细胞肝癌:PMT的化学结构与胆红素相似,注入体内后,能被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摄取。

但肝癌内无有功能的胆管排泄胆汁,而使显像剂滞留在瘤体内。

形成放射性"热区"。

有研究报道99mTc-PMT诊断肝细胞肝癌的特异性为97.5%,敏感度56.8%。

(4)、放免显像: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抗体注入体内,定向地与肿瘤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从而在肿瘤病灶内形成放射性浓聚。

(5)、131I- 6 -胆固醇:是特异性的肾上腺皮质显像剂。

(6)、111ln标记的奥曲肽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能与存在于肿瘤的特异性受体高亲合力的特异性结合,以显像的方法研究受体空间分布、密度和亲合力的大小。

是当前高灵敏高特异的新技术之一。

最常用的是111In标记的奥曲肽。

111In标记的奥曲肽对多种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灵敏度60%-90%,特别对异位、身体其它部位的转移灶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显像对决定受体治疗有很大帮助。

3、前哨淋巴结显像
前哨淋巴结(SLN)是指原发肿瘤的第一站引流淋巴结,是肿瘤转移最先累及的淋巴结。

检测前哨淋巴结的方法很多,常用有术前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术中γ探针、术中注射活性蓝染料。

单用或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可成功定位诊断一些肿瘤的SLN,指导外科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如活检发现SLN转移,则预示该区域已有淋巴结转移,需行淋巴清扫术;若SLN 未发现转移,则可视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可免行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已广泛用于体表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检测。

也有用于外阴、宫颈癌、头颈部肿瘤、结肠癌、胰腺癌等的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