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实施?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贯彻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各级社区、行政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由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改变,都会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

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近来,由于就业、学习压力和情感挫折造成的恶性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确实,对于处在发育和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不仅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最后,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全社会都要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如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第一,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第二,面向全体受教育者,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键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第三,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第四,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五,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心理咨询辅导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建议,始终注意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以及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因此针对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

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排除各种心理困扰、解开心理问题症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二)主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育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例如,与学科教学相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内容上看,学科教学是按某门学科的逻辑来设计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特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来组织安排的。显然,离开了学生主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将会失去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因此,在所有的准备工作中,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的事例、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这样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才能积极参与进来。其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角”,而不是像学科教学中那样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宣泄消极情绪,挖掘心理潜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它不仅是帮助那些有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障碍的个体,而且更应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因此,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或讲座,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困扰产生初期就能够及时解决问题,以减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兼顾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应有所偏颇,如过分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不应单纯强调个性而忽略了认知能力。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持征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帮助教育对象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追求发展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