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_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2.教学模式与方法 (2)3.教学效果评价 (2)二、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技能目标 (3)(三)素质目标 (3)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4)四、实施建议 (16)(一)教学基本要求 (16)1.师资要求 (16)2.实训基地要求 (17)3.仪器设备要求 (17)4.课程资源 (17)(二)教学建议 (18)1.教学模式 (18)2.教学方法 (18)3.教学手段 (18)(三)教材选用 (18)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8)六、教学项目设计 (19)教学设计一: (19)教学设计二:....................... 2 1 教学设计三:........................................... 2 2教学设计四............................................. 2 4教学设计五:........................................... 2 6《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并且,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兼顾执业护士考试要求的基础上设置。
(二)课程定位《妇产科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的《急救护理学》、临床实习等期课程的学习奠定护理理论、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基础。
《妇产科护理》教案-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本课程大纲适用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及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员使用。
二、学时分配《妇产科护理》知识模块与课时设置如下:课程总数为60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是内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将在以往所学医学基础课程及内、外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以临床症候群和病原微生物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鉴别诊断能力。
本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传染病护理专业护理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妇产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务:《妇产科护理》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目的:(一)知识目标1.掌握妇产科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
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_0

---------------------------------------------------------------最新资料推荐------------------------------------------------------《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适用专业:中职护理专业开课学期:第四学期第一部分课程安排 1、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2、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 72 学时,其中理论 40 学时、实训 12 学时、护士执考强化 2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
3、课程性质和地位 3. 1 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女性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生理病理变化,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它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同时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强,妇产科护理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因此妇产科护理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2 课程的任务通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所学的妇产科基本知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方法,对孕1 / 17妇、产妇、妇科患者及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并能够对个体、家庭、社区进行保健指导和健康教育。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
后续课程:《急救护理学》、临床实习。
4、课程设计思路和学时安排设计理念:为适应现代护理学要求发展的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特点,根据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护理岗位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为教学方法。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5 适用专业:护理培养层次: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课程定位《妇产科护理》是专科及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必修课。
《妇产科护理》内容涵盖女性一生中不同时期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计划生育,提供相应护理、健康指导及保健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知妇女妊娠生理产科(妊娠、分娩、产后)、病理产科、妇科疾病、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的相关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对女性生殖系统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计划生育妇女提供正确管理,结合护理对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提供个性化护理。
由于本课程具有的特殊性,涉及到病人的隐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
课程授课类型:理论课46学时,实践课18学时,共64学时。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计划生育指导站从事妇产科护理、计划生育指导及妇女保健工作。
(1)本课程根据妇产科护理工作特殊性进行课程设计。
1)妇产科护理工作责任重大,事关母婴两条人命,关系到家庭幸福,提高产科质量,增进人口素质,肩负民族、国家的未来。
2)护理隐私性强:妇产科护理涉及女性生育隐私,话题隐秘敏感。
3)护理对象脆弱:胎儿、新生儿生命脆弱,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流产、畸形、死胎、死产、新生儿后遗症、死亡等等。
孕产妇尤其产褥期妇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迫切需要更多关心、帮助。
因此,妇产科护理教学设计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强化职业护理技能的训练。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护理课程体系。
本课程立足于护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3)充分结合临床,学做一体。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_1

---------------------------------------------------------------最新资料推荐------------------------------------------------------《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适用专业:中职护理专业开课学期:第四学期第一部分课程安排 1、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 2、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 72 学时,其中理论 40 学时、实训 12 学时、护士执考强化 2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
3、课程性质和地位 3.1 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女性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生理病理变化,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它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同时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强,妇产科护理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因此妇产科护理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2 课程的任务通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所学的妇产科基本知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方法,对孕妇、产妇、妇科患者及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并能够对个体、家庭、社区进1/ 17行保健指导和健康教育。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
后续课程:《急救护理学》、临床实习。
4、课程设计思路和学时安排设计理念:为适应现代护理学要求发展的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特点,根据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护理岗位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为教学方法。
《妇产科护理学》的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学时:136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妇产科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胎儿及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包括心里、社会与优生优育等综合性内容。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事实整体护理。
《妇产科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依据医学学科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
(二)课程定位《妇产科护理》课程在人体解剖与生理、护理人文课程、基本护理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专科护理技术对孕妇、产妇、胎儿、新生儿及其家庭实施针对个案特点的整体护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将来从事妇产科护理或实施社区母婴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妇产科护理》课程力求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注重自己的特色,从正常到异常、从保健预防到疾病护理、从生理到心理及社会、从个体到家庭与群体,提倡实施个性化整体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护理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妇产科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妇产科护理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妇产科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136,理论学时46,校内实训学时10,临床见习学时8,顶岗实习学时72。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母婴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22.教学模式与方法........................... 23.教学效果评价............................. 2二、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技能目标.................................. 3(三)素质目标.................................. 3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4四、实施建议...................................... 28(一)教学基本要求............................ 281.师资要求............................... 282.实训基地要求........................... 293.仪器设备要求........................... 294.课程资源............................... 30(二)教学建议................................ 301.教学模式............................... 302.教学方法............................... 303.教学手段............................... 30(三)教材选用................................ 30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31六、教学项目设计.................................. 31教学设计一:................................... 31教学设计二:................................... 35教学设计三:................................... 38教学设计四..................................... 42教学设计五: .................................... 45《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22.教学模式与方法 .......................... 23.教学效果评价 ............................ 2二、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技能目标................................. 3(三)素质目标................................. 3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4四、实施建议..................................... 16(一)教学基本要求........................... 161.师资要求.............................. 162.实训基地要求 .......................... 173.仪器设备要求 .......................... 174.课程资源.............................. 17(二)教学建议............................... 181.教学模式.............................. 182.教学方法.............................. 183.教学手段.............................. 18(三)教材选用............................... 18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8六、教学项目设计................................. 19教学设计一:.................................. 19教学设计二:.................................. 21教学设计三:.................................. 22教学设计四.................................... 24教学设计五: ................................... 26《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 1(二)课程定位 .................................... 1(三)设计思路 .................................... 1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2.教学模式与方法.............................. 13.教学效果评价................................ 2二、课程目标......................................... 2(一)知识目标 .................................... 2(二)技能目标 .................................... 2(三)素质目标 .................................... 2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3四、实施建议....................................... 28(一)教学基本要求 .............................. 281.师资要求.................................. 282.实训基地要求.............................. 283.仪器设备要求.............................. 294.课程资源.................................. 29(二)教学建议 .................................. 291.教学模式.................................. 292.教学方法.................................. 303.教学手段.................................. 30(三)教材选用 .................................. 30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30六、教学项目设计................................... 31教学设计一: ..................................... 31教学设计二: ..................................... 35教学设计三: ..................................... 37教学设计四 ....................................... 41教学设计五: ...................................... 45《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学时:136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妇产科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胎儿及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包括心里、社会与优生优育等综合性内容。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事实整体护理。
《妇产科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依据医学学科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
(二)课程定位《妇产科护理》课程在人体解剖与生理、护理人文课程、基本护理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专科护理技术对孕妇、产妇、胎儿、新生儿及其家庭实施针对个案特点的整体护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将来从事妇产科护理或实施社区母婴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妇产科护理》课程力求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注重自己的特色,从正常到异常、从保健预防到疾病护理、从生理到心理及社会、从个体到家庭与群体,提倡实施个性化整体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护理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妇产科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一学融合、院一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妇产科护理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妇产科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136,理论学时46,校内实训学时10,临床见习学时8,顶岗实习学时72。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母婴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_0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1.《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中等职业卫生教育职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研究女性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妇女和胎儿、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心理变化,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孕产妇、妇产科病人及新生儿实施整体护理,并初步具备开展妇女保健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
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在临床实践中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同时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技术》等课程一起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为其今后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妇产科护理及母婴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前导课程:《德育》、《语文》、《体育与健康》以及护理人文学等公共必修课和《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医学机能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1/ 23基础课;同期课程: 《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后续课程:《急救护理技术》、《临床实习》、《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二、课程基本理念《妇产科护理》是以妇产科护理岗位(群) 任职需求为前提,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以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为主线,重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妇产科护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情景法、角色扮演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早熟悉临床环境和护理工作流程,为今后从事临床妇产科护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学时:72课程学分: 4适用专业:三年制护理参考教材:1.《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02月(主编:夏海鸥)2.《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1月(主编:郑修霞)3.《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02月(主编:乐杰)一、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重要课程,是护士执业考证的重要项目之一,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及护士晋升职称的重要考试内容。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素质养成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妇女进行整体护理,对各个体、家庭、社区开展保健服务,指导计划生育。
2.职业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掌握妇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护理原理及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
3.素质养成目标:运用沟通技巧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护生具有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要点:项目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外生殖器的结构及特点。
2.理解内生殖器的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及与内生殖器的关系;会阴的结构、特点。
3.掌握内生殖器的结构与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内生殖器的结构与功能。
(二)教学难点:1.内生殖器的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及与内生殖器的关系;会阴的结构、特点。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1.外生殖器;定义、特点;2.内生殖器;结构、特点;3.邻近器官;结构、功能;4.血管、淋巴及神经;功能;5.骨盆;结构、特点。
四、考核知识、技能点1.内生殖器的结构。
2.内生殖器的功能。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妇女一生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阴道及宫颈的周期性变化。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22.教学模式与方法 .......................... 23.教学效果评价 ............................ 2二、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技能目标................................. 3(三)素质目标................................. 4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4四、实施建议..................................... 29(一)教学基本要求........................... 291.师资要求.............................. 292.实训基地要求 .......................... 293.仪器设备要求 .......................... 294.课程资源.............................. 30(二)教学建议............................... 301.教学模式.............................. 302.教学方法.............................. 303.教学手段.............................. 31(三)教材选用............................... 31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31六、教学项目设计................................. 32教学设计一:.................................. 32教学设计二:.................................. 35教学设计三:.................................. 38教学设计四.................................... 42教学设计五: ................................... 46《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妇产科护理学》的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学时:136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妇产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妇产科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胎儿及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包括心里、社会与优生优育等综合性内容。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事实整体护理。
《妇产科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依据医学学科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
(二)课程定位《妇产科护理》课程在人体解剖与生理、护理人文课程、基本护理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专科护理技术对孕妇、产妇、胎儿、新生儿及其家庭实施针对个案特点的整体护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将来从事妇产科护理或实施社区母婴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妇产科护理》课程力求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注重自己的特色,从正常到异常、从保健预防到疾病护理、从生理到心理及社会、从个体到家庭与群体,提倡实施个性化整体护理.(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护理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妇产科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妇产科护理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妇产科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136,理论学时46,校内实训学时10,临床见习学时8,顶岗实习学时72.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母婴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运用妇产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沟通技能对正常产程、异常产程、妇女五期正常生理过程、保健内容、计划生育、优生育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护理与健康指导。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 1(二)课程定位 .................................... 1(三)设计思路 .................................... 1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2.教学模式与方法.............................. 13.教学效果评价................................ 2二、课程目标......................................... 2(一)知识目标 .................................... 2(二)技能目标 .................................... 2(三)素质目标 .................................... 2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3四、实施建议....................................... 15(一)教学基本要求 .............................. 151.师资要求.................................. 152.实训基地要求.............................. 163.仪器设备要求.............................. 164.课程资源.................................. 16(二)教学建议 .................................. 171.教学模式.................................. 172.教学方法.................................. 173.教学手段.................................. 17(三)教材选用 .................................. 17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8六、教学项目设计................................... 18教学设计一: ..................................... 18教学设计二: ..................................... 20教学设计三: ..................................... 21教学设计四 ....................................... 23教学设计五: ...................................... 25《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总3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 1(二)课程定位 .................................. 1(三)设计思路 .................................. 1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2.教学模式与方法............................ 23.教学效果评价.............................. 2二、课程目标........................................ 2(一)知识目标 .................................. 2(二)技能目标 .................................. 2(三)素质目标 .................................. 3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3四、实施建议...................................... 14(一)教学基本要求 ............................ 141.师资要求................................ 142.实训基地要求............................ 153.仪器设备要求............................ 154.课程资源................................ 15(二)教学建议 ................................ 151.教学模式................................ 152.教学方法................................ 163.教学手段................................ 16(三)教材选用 ................................ 16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6六、教学项目设计.................................. 17教学设计一: ................................... 17教学设计二: ................................... 19教学设计三: ................................... 20教学设计四 ..................................... 22教学设计五: .................................... 23《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编号::16030031总学时数总学时数::64学时 理论:46 实践:18学分学分::3.5学分一、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妇产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命各阶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女性,以及相关的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
研究的内容包括孕产妇的护理、妇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
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妇女们自我保健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维持健康,增进健康,减轻病痛,促进康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运用护理程序对早、中、晚期的孕妇实行整体护理,并协助医生进行孕期检查。
2. 运用护理程序对分娩期、产褥期的孕产妇实行整体护理,并能协助医生完成接生。
3. 运用护理程序对伴有妊娠期或/及分娩期常见并发症或/及合并症的孕产妇实行整体护理。
4. 制定新生儿护理计划,教会产妇护理新生儿的技巧、常识和方法。
5. 运用护理程序,对妇科常见疾病患者提供整体护理。
6.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二、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骨盆的组成和标记;2.熟悉内生殖器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比较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3.掌握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月经周期的调节;4.熟悉卵巢分泌的性激素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外生殖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月经的周期性调节机制。
(三)课时安排:理论课时2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1.骨盆的组成;骨盆的分界;骨盆的标记。
2.内外生殖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子宫四对韧带及功能。
3.内生殖器及邻近器官的关系。
4.骨盆底、会阴、会阴体的解剖、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1.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分泌的性激素生理作用;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月经的临床表现4.月经的周期性调节机制。
第三章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妊娠的基本概念;了解受精卵的发育过程;2.熟悉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3.比较不同时期胎儿发育的特点;了解胎儿的生理特点;4.熟悉妊娠期母体各系统的生理变化;掌握不同妊娠周数的的子宫底高度及子宫长度;5.掌握妊娠各期的诊断要点;6.掌握预产期的推算方法、腹部四部触诊法、骨盆外测量的方法;7.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早、中、晚期孕妇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8.掌握分娩先兆的概念;指导孕妇的产前运动及与分娩相关的自我护理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妊娠各期的诊断要点;预产期的推算方法、腹部四部触诊法、骨盆外测量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理论课时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妊娠生理1、妊娠、受精、植入的概念;受精与着床的过程;2、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羊水的形成和功能;3、胎儿发育特征(8周末、12周末、16周末、20周末、28周末、40周末);胎头结构及其特点;胎头径线及其正常值。
4、妊娠期母体的变化: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在妊娠期的变化;乳房在妊娠期的变化;妊娠期母体各大系统的变化;妊娠期妇女的心理、社会变化。
第三节 妊娠诊断1、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的概念;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
2、早期妊娠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3、中晚期妊娠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4、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及类型。
第四节 妊娠期营养(自学)第五节 妊娠期管理1、围生期的概念2、产前检查的目的与检查时间;预产期的推算;全身检查的方法和内容;腹部检查方法和内容(腹部四部触诊法);骨盆测量的方法及骨盆径线的正常值;阴道检查;肛查;妊娠图绘制;3、妊娠早、中晚期孕妇的心理社会、高危因素的评估;提出孕妇、胎儿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妊娠期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的内容。
4、妊娠期常见症状及护理: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异常症状的判断;衣着与个人卫生;活动与休息;胎教;性生活指导;产前准备;孕期自我监护;药物使用;分娩先兆的判断)。
第六节 分娩的准备1、先兆临产的概念及征象2、指导孕妇分娩前物品的准备,产前运动,与分娩有关自我护理技巧。
第四章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分娩的基本概念、影响分娩的因素;2.了解枕左前的分娩机制;3.掌握临产的诊断及产程分期;4.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分娩期妇女进行整体护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娩的基本概念;枕左前的分娩机制;掌握临产的诊断及产程分期(三)课时安排:理论课时: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1、产力: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2、产道:骨盆各平面及其径线的正常值;子宫下段的形成;宫颈的变化;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3.胎儿:胎儿大小、胎位、胎儿畸形对分娩的影响。
4.精神心理状态:产妇的对分娩的影响。
第二节 正常分娩妇女的护理1、分娩机制:概念;以枕左前位为例的分娩机制(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2、临产诊断;产程分期。
3、妇女在分娩的三个产程中的临床表现;运用护理程序产妇进行护理。
第三节 分娩期焦虑与疼痛妇女的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对分娩期焦虑及疼痛妇女进行护理第五章 产褥期管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产褥期基本概念;2.简述产褥期妇女的生理与心理调适;3.熟悉产褥期妇女的临床表现及常见问题;4.能运用护理程序对产褥期母婴进行护理,从而保证母婴健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产褥期基本概念;产褥期妇女的临床表现及常见问题;(三)课时安排:理论课时:2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1、产褥期的概念;子宫复旧的概念。
2、产褥期妇女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循环系统等各大身体系统的生理调适;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
第二节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1、产褥期妇女的临床表现及常见问题(生命体征、产后宫缩痛、恶露、会阴切开创口、胃纳、排泄、乳头皲裂、乳房胀痛、体重减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疲乏、产后压抑)。
2、运用护理程序对产褥期妇女进行护理第六章 高危妊娠管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高危妊娠的概念;2.了解高危妊娠的范畴、处理原则;。
3.熟悉高危妊娠的监护措施;4运用护理程序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护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熟悉高危妊娠的监护(三)课时安排:理论课时1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高危妊娠及监护管理1.高危妊娠的概念2.高危妊娠的范畴;高危妊娠的监护措施。
第二节 高危妊娠的处理原则及护理1.高危妊娠的处理原则2.运用护理程序对高危妊娠妇女进行护理第七章 妊娠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有关妊娠期并发症的一些基本概念;2.熟悉各类妊娠并发症的病因、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3.能运用护理程序对伴有妊娠期并发症的妇女进行护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流产、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的概念分类及护理(三)课时安排:理论课时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流产1.流产概念、原因、病理、临床类型及表现、相应的处理原则。
2.各型流产之间的联系。
3.运用护理程序对流产的妇女进行护理第二节 异位妊娠1.异位妊娠的概念、病因、病理、异位妊娠妇女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原则。
2.用护理程序对异位妊娠的妇女进行护理第三节 早产1.早产的概、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2.运用护理程序对早产的妇女进行护理第三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病理,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临床表现;各种类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处理原则。
3.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进行护理第四节 前置胎盘1.前置胎盘的概念;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2.前置胎盘的病因及处理原则;前置胎盘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临床表现。
3.运用护理程序对前置胎盘妇女进行护理第五节 胎盘早剥1.胎盘早期剥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胎盘早期剥离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2.应用护理程序对胎盘早期剥离妇女进行护理第八章 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妊娠、分娩与心脏病、病毒性肝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2.熟悉常见妊娠合并症的临床表现;3.掌握常见妊娠合并症的处理原则;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合并症的妇女进行护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常见妊娠合并症的处理原则、护理。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2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心脏病1.最容易诱发心衰的三个阶段;先兆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2.妊娠、分娩与心脏病的相互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在不同时期的处理原则。
3.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妇女进行护理第二节 糖尿病1.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对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影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处理原则。
2.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进行护理第三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1.妊娠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影响;急性病毒性肝炎对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影响、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处理原则。
2.运用护理程序对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妇女进行护理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异常分娩的相关基本概念;2.了解产力、产道、胎儿异常对母儿的影响;3.熟悉产力、产道、胎儿异常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4.掌握催产素的使用方法;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异常分娩的妇女进行护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催产素的使用方法;(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产力异常1.子宫收缩乏力与子宫收缩过强原因、对母儿的影响;子宫收缩力异常、第二产程延长、急产的概念;2.区分协调性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的临床表现;产程图曲线异常的种类;区分协调性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的临床表现;3.不同类型子宫收缩力异常的处理原则。
4.催产素加强宫缩的使用方法及护理要点。
5.运用护理程序对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收缩过强的孕妇进行护理。
第二节 产道异常1.狭窄骨盆的分类及其特点;骨盆狭窄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原则;软产道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运用护理程序对产道异常的孕妇进行护理第三节 胎位及胎儿发育异常1.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定义、临床表现、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原则;2.臀先露、肩先露的分类、临床表现、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原则;3.巨大胎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4.运用护理程序对胎儿及胎位发育异常的孕妇进行护理第十章 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分娩期并发症的一些基本概念;2.熟悉常见分娩期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要点;3.运用护理程序对分娩期出现并发症的妇女进行护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常见分娩期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要点(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二节 胎膜早破1.胎膜早破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