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教案(二)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
年级
初四
教学时间
年月日
第_周第课时
课 题
燃烧的条件
课型
复习课
主备
教师
王梅
二次备课教师教学来自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及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能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了解可燃物燃烧的生成物对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在燃料的优化选择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观
教 学
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4、爆炸发生的条件
(1)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2)遇到明火急速燃烧热量积聚
(3)在有限的空间内(4)达到爆炸极限
课堂练习:
板
书
设
计
燃烧与燃料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方法 3、促燃的方法
课外作
业布置
必作
伴你学习题
选作
导学案复习与巩固
教后心得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灭火
[提问]根据燃烧的条件,假如发生火灾时,我们有什么方法灭火呢
[归纳]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隔绝氧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建隔离带
3、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以燃烧的概念和条件为起点,归纳所学知识中的放热反应和需要几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
资源
导纲、反馈、学习报
教法与学法
复习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师生互动
通案内容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案标题: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所需的三要素。
3. 能够描述和解释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和方程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2. 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3. 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和方程式。
4. 燃烧实验的设计及观察。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实验器材:可以进行简单燃烧实验的材料(例如蜡烛、纸张等)。
3. 实验用具:安全火柴、点火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燃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曾经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事物可以燃烧?燃烧是怎样发生的?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使用PPT或白板,简要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解释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分别进行讲解。
步骤三:燃烧反应示意图与方程式(10分钟)1. 展示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包括燃料、氧气和产物。
2. 讲解燃烧反应的方程式,强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
步骤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分组进行简单燃烧实验,例如点燃蜡烛或燃烧纸张。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整理实验记录。
3. 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燃烧会停止?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燃烧的应用领域,例如火灾的预防和化学反应中的燃烧。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通过问题回顾课堂要点,确保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基本过程有清晰的理解。
2.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燃烧相关的小研究课题,鼓励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燃烧反应和防火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探究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特点,例如在缺氧条件下的燃烧。
拓展活动:1. 参观当地的消防局或化学实验室,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七星关区层台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
研讨课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钱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四、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知识回顾
1.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伴有较大的放热现象。
2.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着火点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的实验方法和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实验一:可燃物质燃烧现象
(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玻璃棒。
(2)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玻璃棒,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下。
(3)实验现象:玻璃棒燃烧产生火焰。
2. 实验二:燃烧的条件
(1)实验器材:酒精灯、质量秤、火柴、试验台。
(2)实验步骤:取一小块含有酒精的可燃物质,称量其质量。
将可燃物质放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质。
(3)实验现象:可燃物质燃烧产生火焰。
四、作业
1. 列举三种不同的可燃物质。
2. 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燃烧引发的危险事件?如何预防?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实验现象,希望同学们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对燃烧事故的发生。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以“趣味实验”为例,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演示实验]实验用品: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 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
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教师补充]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引入新课]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学生接着叙述)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任何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同学们面前都有已经准备好的蜡烛和烧杯等一些用品,请你们用蜡烛和烧杯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的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课题:燃烧条件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影响燃烧的条件;3.能够分析出不同物质的燃烧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中的气体关键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化学教材。
2.实验器材:蜡烛、白磷、氧气气体瓶、试管等。
3.教学资料:燃烧过程示意图、燃烧条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燃烧的现象,引出燃烧的概念,并让学生简要描述燃烧是怎样发生的。
二、讲解燃烧的条件(15分钟)1.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讲解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讨论不同物质的燃烧条件,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将白磷放入氧气气体瓶中,通过点火源,观察并分析燃烧结果。
2.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不同物质的燃烧条件。
四、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条件对燃料的作用,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经验。
五、复习与检测(10分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检测他们是否掌握了燃烧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燃烧条件的重要性。
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实验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探究,帮助他们建立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物质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燃烧过程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关注环境保护。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燃烧现象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可能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燃烧条件,在家中尝试进行一次简单的燃烧实验,例如点燃蜡烛、火柴或者进行纸张燃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燃烧现象,并记录下实验结果,包括燃烧的速度、火焰的颜色、产生的烟雾等。实验后,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分析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燃烧条件。
2.学生调查生活中至少三种不同的燃烧现象,例如烹饪、取暖、发电等,并分析这些燃烧现象中燃烧条件的满足情况。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阐述这些燃烧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4.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的理解和掌握。
2.燃烧实验的操作技巧和观察方法的掌握。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难点
2.知识讲解与互动:采用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实践操作,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燃烧条件的变化,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分析生活中的燃烧实例,如火灾、爆炸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提出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教材、幻灯片、实验器材(如蜡烛、打火机、燃烧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思考:当火炬被点燃时,为什么会有火焰?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2.讲解燃烧发生的条件:有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3.通过示意图或实验说明每个条件对燃烧的重要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组织学生观看老师进行的燃烧实验,如点燃蜡烛或使用燃烧器。
2.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讨论解析(10分钟)
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火焰、燃烧速度等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2.强化学生对燃烧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
1.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燃烧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分析其是否具备燃烧的条件。
评价反馈:
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是否准确。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再次复习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下面是一份关于燃烧条件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2. 学习燃烧的三要素。
3. 掌握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物质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快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和热的过程。
2. 燃烧的发生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燃料: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煤炭、化学物质等。
- 引燃温度: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为燃烧点或引燃点。
- 氧气:供给燃料与氧气反应所需的氧源。
3.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过程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才能持续进行:- 燃料:提供可燃物质,是燃烧发生的基础。
-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它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 点火源:引发燃料与氧气反应的能源,包括火柴、打火机等。
4. 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燃烧时,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
与此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包括热能、光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
2. 讲解: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3. 探究: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材质的物质在火焰中燃烧的现象,并讨论引燃温度的区别。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三要素。
提问: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5.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房间中的物质进行燃烧,并记录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6. 总结:让学生总结燃烧的发生条件和三要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7.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灭火时要采取什么措施?教学板书:燃烧条件:- 燃料- 引燃温度- 氧气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氧气- 火源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释放能量:热能、光能等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不同物质的引燃温度以及燃烧的生成物。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应用,如火灾的防范和控制、能源的利用等。
教案设计二664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二一、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通过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能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三、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灭火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方式1.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
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2.重视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对于各小组成员,他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学生通过上网和查阅有关书籍,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经过相互学习和研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在汇报、展示、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火”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以此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 .采用表现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分析,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手段1.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自主探究。
2.利用计算机将难以表达的理论、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编制成计算机软件辅助讲解。
如燃烧实验的模拟演示,火场逃离的模拟演示。
这样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这种直观新颖的表达技术是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
六、教学过程。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
(2)掌握燃烧过程中物质数量守恒的定律。
二、实验原理
燃烧是一种无机物质中氧元素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化学反应,它包含一个也可以称作火的热量耗散的过程。
需要燃烧的四个条件是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三、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用具:安全桶、安全帽、橡胶瓶、蜡烛、棉花、餐巾纸、打火机等;
(2)准备实验台:放置橡胶瓶,让其位于安全桶中,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内;
四、实验步骤
(1)将一片棉花放置在橡胶瓶内;
(2)将橡胶瓶装入安全桶中;
(3)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中;
(4)将餐巾纸放置在安全桶中;
(5)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的蜡油;
(6)在安全桶中关闭盖子;
(7)观察棉花是否燃烧。
五、安全须知
(1)本实验必须年满18岁或以上;
(2)本实验应在室外空气节奏或有良好通风的室内进行;
(3)实验时应佩戴口罩;
(4)实验时禁止吸烟;
(5)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使用安全桶。
六、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棉花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能够使燃料(棉花)燃烧,而高温和火花(打火机)则是辅助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从而可以得出:燃烧是一种物质加热使之分解成另一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同时,这也验证了物质守恒定律。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燃烧的定义。
物质燃烧的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燃烧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实验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实验原理。
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的介绍。
实验原理与物质燃烧条件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和与物质燃烧条件的关系。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在物质燃烧中的应用。
第三章:实验器材与步骤让学生熟悉物质燃烧实验所需的器材。
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验器材的介绍。
实验步骤的讲解。
3.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实验器材并讲解其使用方法。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第四章:实验注意事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实验安全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5.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6.2 教学内容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6.3 教学方法第七章:实验拓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研究的兴趣。
7.2 教学内容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物质燃烧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实例法:分享物质燃烧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第八章:课堂讨论与问答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燃烧教案
初中物理燃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2. 能够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一些燃烧的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等,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探究燃烧的条件。
(1)实验一:可燃物教师提供木炭、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木炭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说明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2)实验二:氧气或空气教师提供铁丝、氧气瓶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氧气中能否燃烧。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说明氧气或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3)实验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教师提供红磷、热水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红磷在热水中的燃烧现象。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红磷在热水中能够燃烧,而在常温下不能燃烧,说明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3. 总结燃烧的条件。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4. 应用燃烧的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灭火时要隔绝氧气、为什么火柴头要做成凸起状等。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5.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条件,强调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体验性学习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子目标:
(1)针对所给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自己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4.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5.课型:交流讨论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