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3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练(一)-(二) 打印带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练(一)~(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练(一)(时间:25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地图①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②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
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
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③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
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④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
《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 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
《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
《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⑤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
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
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即“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广东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2含答案.doc
论述类文章阅读02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3题。
(9分,第小题3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來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來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嗖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邺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吋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儿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來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來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板块“论述类文本”配套检测提能训练(二)(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配套检测提能训练 ( 二 )论述类文本第 2 题[ 对点训练 ]比对下边选项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并做出判断。
( 一 ) 原文:城市的重要功能是知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第一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
在科特金看来,观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重点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址的神圣、供给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
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隆;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扔掉”。
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选项:这段文字运用引用论证,详尽论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使作用。
比对判断:选项张冠李戴。
论证的是三个重点因素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作用,不是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作用。
( 二 ) 原文:还有一种看法也是不可以令人认可的。
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好的实证资料,就认定事物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质有过但已消逝的事物持完好否认的态度。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
比方说,在中国古文字发源的研究中,好多人认定殷商期间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从前,人们长久认为商周期间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种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向来阻碍着对文字发源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商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清晰结论。
选项: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错误,再阐释看法,最后指出其悲观影响,层层深入。
比对判断:选项错误。
应为“先阐释看法,再论证其错误,最后指出其悲观影响”。
( 三 ) 原文:从20 世纪 90 年月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到21 世纪初火爆荧屏的《好运52》《高兴辞典》等,这些栏目开启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浓重的兴趣和热议的主题。
近几年盛行的《传承者》《喝采中华》《诗歌之王》在汉字、成语、诗词、书信等看似屡见不鲜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找寻承载时代风骨的精神内核,让文化类节目再度惹人注视。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2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
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
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
“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
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
《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②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③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④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⑤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富多彩。
名句: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发展过程中,难免会________,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②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________,假冒伪劣品充斥市场,那么谁敢到这些加油站加油。
③近几年来,从事介绍“越南新娘”、“柬埔寨新娘”行业的人员总是________,各种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造成不良的影响。
A.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C.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D.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解析:“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符合第①句语境。
“鱼龙混杂”虽也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但前者多用在动态语境中,后者多用在静态语境中。
符合第③句语境。
“鱼目混珠”用比喻以假乱真。
符合第②句语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广东各地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安全员,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
B.作为中小学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群体,中小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好其中的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在于中小学生自身,还受限于学校及家长。
C.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规范注册收费行为,保障注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发改委、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2论述类文本阅读2 打印带解析版
专题限时集训(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15页)(限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74364003】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
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做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出大概。
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②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③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④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⑤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名句: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________。
②对于房地产“救市”的话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问题一经提出,人们就争先恐后地_____。
③除非把这事________,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他稍助一臂之力。
A.和盘托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B.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和盘托出C.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和盘托出D.畅所欲言和盘托出各抒己见解析: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意见或见解。
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
“畅所欲言”侧重痛快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各抒己见”侧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侧重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被誉为工业设计界的“诺贝尔奖”的金圆规奖于2015年首次迈向国际,对于一位工业设计师而言,拿到“金圆规奖”是其设计生涯的最高奖项。
B.对那场战争、对那段历史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日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C.法律专家认为,“海淘”虽然属于买卖双方私事,但跨境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有效维权,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面予以法律支持和保护。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二)1
专题组合(二)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遂.意(suì)中.听(zhōnɡ)孺.子牛(rú) 高屋建瓴.(línɡ)B.骠.勇(piào) 渐.染(jiān)空落.落(lào) 潜.移默化(qián)C.摒.弃(bìnɡ) 摭.拾(zhí)应.届生(yīnɡ) 靡.靡之音(mí)D.拥趸.(dǔn) 烘焙.(bèi)阿.堵物(ē) 罄.竹难书(qìn)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B项,空落(luò)落;C项,靡(mǐ)靡之音;D项,罄(qìnɡ)竹难书。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推动京津冀谐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要遴选优秀人才参与冬奥会筹办,加快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B.在创造现代的白话语体方面,朱自清走过了“欧化”“口语化”“现代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矛盾、承续与圆熔,体现其逻辑思维的盘旋上升而非故步自封。
C.《疯狂动物城》的导演选择用文化性歌手作为消弥裂痕的最终手段,片尾一曲《尝试一切》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交流可以跨越物种间的鸿沟。
D.新发现的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收录了张岱佚文二十余篇,即使相同篇目者也多有异文,可以订正今本的很多讹误。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谐同—协同;B项,圆熔—圆融;C项,消弥—消弭。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B.我们不应该将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视为洪水猛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2个练习,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中国曾存在两种不同的帝国模式,各自起源、发育于中国东部的雨养农业区域,以及位于它以西的中国内陆亚洲边疆。
前者是以秦—汉—隋—唐—宋—明等帝国为典型的汉族帝国模式,后者则是崛起于汉族帝国边疆的内亚边疆帝国模式。
近现代中国版图,就是由这两种帝国模式共同参与的国家建构过程所型塑的。
汉唐帝国模式的国家建构到唐代形成一个巅峰,它的疆域之大令人印象深刻。
但唐初维持此等规模的版图实际上只有四十年左右,它中后期的版图就大不一样了。
从10世纪以后,采纳汉唐帝国模式的王朝国家更是没有能力把广阔的西部中国纳入自己的版图。
唐的疆域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部分,即府县建制地区和羁縻地区。
唐代的羁縻体制为后来诸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被置于这一控制体系下的地区和人群,可能遵循两条非常不同的路径演变:一是经由土官、土司、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的过程而逐渐内地化,并最终被纳入国家版图;二是中央王朝与这些地区和人群的关系长期停滞在羁縻、册封体制下,则可能最终转化为对等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西部中国的广大幅员变成中国版图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恰恰就是因为有崛起于中国内亚的边疆帝国参与了中国国家建构活动的缘故。
这一类型的帝国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发达、成熟于清。
它在治理汉地方面基本上包纳了汉唐帝国治理模式,而它多于汉唐帝国模式的,是对中国的整个内陆亚洲部分贯彻国家主权、实施国家治理的一套制度体系,在清代以理藩院为其执行机构。
理藩院所管,涉及设官、户口、耕牧、赋税、兵刑、交通、朝贡、贸易、宗教等各方面的当地事务。
这些都是汉唐式帝国在府县建制之外的地区从未履行过的国家职能及权利。
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是雍正帝,他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中国的内亚帝国模式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理想目标,与汉唐帝国模式也大不相同。
后者一直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也就是用汉文化整个地覆盖全部国家版图作为远期目标。
2020届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安徽省皖南八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
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
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
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国家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
所谓“挟洋自重”,此之谓也。
论述类文本阅读2(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2高考二轮复习1005 19:04::论述类文章阅读2如何做好主观题试题引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论述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精准训练二扣住“三要素”,答好论证分析题练前提示论述类文本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高考考查论证分析题主要围绕这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
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提升国家认同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
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
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工具,不应被看作是文学的特征,因此,应该鼓励少数民族作家使用汉字甚至未来用英语进行创作,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和理解。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落实训练高效增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传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3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020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安徽“江淮十校” XX届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可无“我”钱谷融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没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要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巾,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020年高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训练三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传统中国曾存在两种不同的帝国模式,各自起源、发育于中国东部的雨养农业区域,以及位于它以西的中国内陆亚洲边疆。
前者是以秦—汉—隋—唐—宋—明等帝国为典型的汉族帝国模式,后者则是崛起于汉族帝国边疆的内亚边疆帝国模式。
近现代中国版图,就是由这两种帝国模式共同参与的国家建构过程所型塑的。
汉唐帝国模式的国家建构到唐代形成一个巅峰,它的疆域之大令人印象深刻。
但唐初维持此等规模的版图实际上只有四十年左右,它中后期的版图就大不一样了。
从10 世纪以后,采纳汉唐帝国模式的王朝国家更是没有能力把广阔的西部中国纳入自己的版图。
唐的疆域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部分,即府县建制地区和羁縻地区。
唐代的羁縻体制为后来诸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被置于这一控制体系下的地区和人群,可能遵循两条非常不同的路径演变:一是经由土官、土司、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的过程而逐渐内地化,并最终被纳入国家版图;二是中央王朝与这些地区和人群的关系长期停滞在羁縻、册封体制下,则可能最终转化为对等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西部中国的广大幅员变成中国版图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恰恰就是因为有崛起于中国内亚的边疆帝国参与了中国国家建构活动的缘故。
这一类型的帝国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发达、成熟于清。
它在治理汉地方面基本上包纳了汉唐帝国治理模式,而它多于汉唐帝国模式的,是对中国的整个内陆亚洲部分贯彻国家主权、实施国家治理的一套制度体系,在清代以理藩院为其执行机构。
理藩院所管,涉及设官、户口、耕牧、赋税、兵刑、交通、朝贡、贸易、宗教等各方面的当地事务。
这些都是汉唐式帝国在府县建制之外的地区从未履行过的国家职能及权利。
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是雍正帝,他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中国的内亚帝国模式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理想目标,与汉唐帝国模式也大不相同。
后者一直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也就是用汉文化整个地覆盖全部国家版图作为远期目标。
而前者则试图在帝国内部保持不同文化和人群的多样性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宜的不同管治体制。
清代官方颁布的包含满、蒙、汉、维、藏五种文字对照的词典,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证。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
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
怎样在统一国家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无比重大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和国家观念》作者姚大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王朝的疆域分为府县建制地区和羁縻地区两个不同部分,羁縻体制一直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B. 羁縻地区有的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国家版图,有的长期停滞在羁縻、册封体制下,最终转化为对等国家。
C. 汉族帝国和边疆帝国同时产生并共同参与国家建构,近现代中国版图就是由这两种帝国模式共同型塑的。
D. 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若干个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数十个这样的历史家园构成了中国的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概括地交代两种帝国模式的概况,然后分述两种模式的发展及特征,最后阐述其历史意义。
B. 第2 段述及唐代疆域之大,意在强调广大西部地区早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C. 第3 段引雍正帝的话,是为了说明汉唐式帝国在府县建制之外的地区从未履行过的国家职能及权利。
D. 第4 段引清王朝颁布词典事,意在说明帝国内部所保持的文化和人群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管治体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秦—汉—隋—唐—宋—明等六朝帝国为典型的汉族帝国模式,在中国东部的雨养农业区域诞生并成熟。
B. 宋、明两朝的版图整合所到达的最大范围就是府县建制地区,不包括中国西部居住的各大型少数民族。
C. 边疆帝国采用汉唐帝国的模式对中国的整个内陆亚洲部分实施有效管理,以此参与中国国家建构活动。
D. 清王朝颁布五种文字对照的词典,在帝国内部保持不同文化和人群的多样性特征,实行不同管治体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 题。
军师吴用和梁山聚义作为军师,吴用最显著的政治事功首先体现为“智取生辰纲” “劫法场”“智取大名府” 等武力行为的事先谋划,这彰显出吴用有兵家的气质。
除此而外,他使用言辞创造和扭转政治局势的能力则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在调停刘唐、雷横之争,鼓励阮氏三兄弟入伙,激发林冲火并王伦等事件中,吴用的表现都让人联想到战国的纵横策士。
无论是兵家还是纵横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战国气” 。
“战国气”不同于“春秋气” ,对大义和仁德缺少本质的体认。
吴用式的人物在中国政治史上比比皆是。
如果将《水浒传》中的江湖视为整个中国政治史的缩影,那么吴用也就成了中国知识人政治家的缩影。
在这之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这方面的代表。
吴用外号“加亮”则反映出《水浒传》作者希望用吴用这一角色与诸葛亮进行对比。
诸葛亮的重要形象,本质上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早在唐肃宗元年,姜子牙被追封为武成王,以张良、孙武、吴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等人配享①,这确立了日后“演义”作者对“军师” 进行想象的历史谱系。
诸葛亮被层累的官方奉祀和民间叙事逐渐确定为中国智慧德性的集中象征,是臣道、师道和通天智慧的代名词,“军师”因他而成为历朝小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比之下,比起高尚忠义的“神人”诸葛亮,一边教书一边在墙上挂着铜链的江湖好汉吴用,则是一个彻底的政治人。
在吴用那里并没有江湖政治目标之外的更高追求,比起诸葛亮来说,他更加是后世因命运而身处险恶江湖的知识人最宜师法的对象。
虽然和诸葛亮同是文士形象,但吴用手里持的是铜链而非鹅毛扇。
吴用的许多行为都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如为赚朱仝上山而令李逵杀死小衙内之类的事情,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道德形象的诸葛亮绝对做不出来。
如果不对吴用的残酷手段进行掩饰,那么《水浒传》当中蕴藏的政治现实主义将会对公众造成负面影响。
《水浒传》的确是要道说江湖的险恶残酷,同时传授相关的可怕政治经验。
但是,后世对其进行评点和戏曲影视改编的艺术家,则必然会出于道德动机对这些经验进行美化处理。
这也凸显了历代民间知识人扬美隐恶的敏感意识。
对权谋家进行道德化、主流化的包装,这样一种图像的叙事伦理会减小吴用这一类人物事迹上可能带来的道德破坏性,反过来刺激广大群众对这种美好政治的向往,并刻意提示江湖当中的“军师” 身份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政治人格的可能联系。
由《三国演义》到《水浒》,由诸葛亮的德智兼备到吴用的有智无德,这种现象的实质性转变,实则体现出了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
(节选自2019 年第7 期《读书》)【注】①配享:贤人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附祀于庙,同受祭飨。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吴用谋划了“智取生辰纲” “劫法场”“智取大名府”等一系列武力行为,彰显出他有兵家的气质和军师的才能。
B.吴用外号“加亮” ,他在军事才能方面不比诸葛亮逊色,《水浒传》作者希望用吴用这一角色与诸葛亮进行对比。
C.诸葛亮早在唐肃宗元年就和张良等人一起受到祭祀,从那时候以后军师就成为历朝小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D.《水浒传》在刻画吴用残酷的同时,又对他进行了掩饰和美化处理,努力减小其事迹上可能带来的道德破坏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开篇直接评述吴用形象的性格特征,而后运用对比论证,在与诸葛亮形象的对比分析中揭示吴用形象的实质。
B.文章先揭示吴用“战国气”特征,再揭示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现实主义实质,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C. 文章叙述诸葛亮配享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诸葛亮形象具有官方色彩,不同于完全来自于民间底层的江湖好汉吴用。
D.文章最后以“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作结,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和吴用两个人物形象矛盾的实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吴用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具有使用言辞来创造和扭转政治局势的能力,但是对大义和仁德缺少本质的体认。
B.吴用为达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他的这种政治现实主义使他成为那些身处险恶江湖的知识人最宜师从和效法的对象。
C.吴用和诸葛亮的个人追求有所不同,吴用除了江湖政治目标别无他求,诸葛亮在江湖政治目标之外仍有道德追求。
D.诸葛亮和吴用体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诸葛亮德智兼备,是理想政治的体现,吴用有智无德,是现实政治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9 题。
学术评价不应沦为数字游戏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如何突破办刊瓶颈,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不久前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2017—2018)目录》,因为事关不少刊物能否成为“ C 刊”的切身利益,引发不小震动,一时众说纷纭。
所谓“ C 刊”,是指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的刊物。
CSSCI 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利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开发研制的文摘数据库,用于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简言之,就是通过计算论文被其他作者引用的次数,来评估其影响,本质上所体现的是论文基于被关注度、被引用量而具有的影响力。
从本来意义上说,CSSCI 的作用在于评价学术论文影响,而非评价期刊质量本身;用是否进入“ C 刊”,决定刊物的地位、影响甚至命运,实属功能异化。
然而现实却是,能否在“C 刊”发表论文,或者在什么等级的“ C 刊”发表论文,决定了研究生能否毕业、研究者能否晋升职称,而这些又与学位授予、学术荣誉、项目申请、课题结项、学术职位等密切相关。
可以说,“ C 刊”论文是决定学者地位、学院或大学科研实力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一篇论文被关注度高,被引次数多,虽然说明它的影响大,但并不等于质量上乘。
因为“影响大”未必是好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被引来作为批评靶标,这是引证指数或影响因子本身体现不出来的。
而由于引证指数与影响因子几乎不考虑学科差别与研究者群体的因素,也会导致非社会热点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人员数量偏少的小众学科,居于不利地位。
更何况,一些期刊与期刊之间、期刊与作者之间恶意利用评价体系规则,私下安排相互引证等行为,并不鲜见。
在人文社会科学界,“C刊体系” 近20年之所以能够畅通无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而这又源于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缺陷。
所谓“文无第一”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开放性,导致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一目了然地判断其正误优劣,而高度依赖于评价者的个人学养、学术品德,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伦理与规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