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精选10篇)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3427b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4.png)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墙角的父亲》是著名的作家康·格拉茨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待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以及离开之后带来的影响。
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叹作者的文笔之妙和思想之深。
小说中,父亲是这个家庭的中心,每个人都围绕着他转,都依赖他。
当父亲不在家时,这个小家庭开始崩溃,母亲无法承担全部责任,孩子们也开始逐渐不同寻常的行为。
这篇小说深揭家庭的脆弱,也让我深深地感触到家庭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对于一个人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对我而言,阅读《墙角的父亲》让我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我马上想到了自己留学时远离家乡的感受。
父母在远方等待自己的关怀和回应,这份爱让我感到无比的暖心。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家庭亲情是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
而现代社会,婚姻离婚率不断上升,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正在遭受挑战。
康·格拉茨作为德国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风靡全球。
《墙角的父亲》更是让全世界的读者们感受到了这位德国大师的精彩。
因此,在我看来,《墙角的父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明白家庭的重要性,让我反思自己对家人的关爱是否足够,这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同时,我认为《墙角的父亲》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现代社会中,我们太容易忽略家庭中的角色和关系,经常忙于工作和个人追求,而忽略了家人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保护家庭中的爱与温情。
总之,《墙角的父亲》是一篇深刻而感人的短篇小说,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并带来了文化的启迪和心灵的力量。
相信这个故事也将一直成为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墙角的父亲》是一篇由莫言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传统家庭的成长历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即将离婚的夫妻,他们在一个街角的房子里生活了数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小说通过描述他们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来展现一些不同于普通家庭的价值观和命运的发展。
《呐喊》读后感通用15篇
![《呐喊》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7ae7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b.png)
《呐喊》读后感通用15篇《呐喊》读后感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是帮忙当时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自我的无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的精神良药。
我第一次听说《呐喊》这本书是在很小的时候,当时经常听家人讲孔乙己的故事,可是当时忠于看寓言之类的书籍,几年后这本书就淡除了我的脑海。
一向到初中学习了《故乡》《社戏》才又一次回忆起了这本书,学了《呐喊》自序后决定认真读一遍,可是直到此刻才找到了机会,同学们好多都读过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与《药》。
孔乙己,一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处在社会的最下层可是却一心向往着贵族人的生活的专职骗子,被打断了腿,最终离开了大家。
作者借写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的人物形象,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
__中描述众人嘲笑可怜的孔乙己的场面写的也是有滋有味,用众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杯具效果。
__不仅仅写出了孔乙己一个人痛苦的生活经历,也表现出了社会同仁的不一样情,相反的却是取笑,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
《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__。
什么“人血馒头”。
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物在当时却成了能够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
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
都是因为长期在封建重压下生活的结果,他们一代人是这样,可是受残酷的封建制度的影响的国人可不只一代。
《呐喊》读后感2有句老话说得好,“文史不分家”。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成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呐喊》描述的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
小说《桥》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五篇
![小说《桥》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4042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4.png)
小说《桥》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五篇《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于1986.6.27创作于陕西白鹿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说《桥》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说《桥》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五篇(一)读了《桥》这篇文章,我有很大的感受。
《桥》主要讲述了:有一天,在一个村庄里,山洪向村庄狂奔而来,人们惊慌失措。
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一直沉稳、果敢地指挥着,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自己和儿子却都牺牲了,他也不后悔。
这篇文章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比。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可怕,可以看出老汉的高大形象。
作者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老汉的沉着、镇定。
面对可怕的洪水,人们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疯了似的,而老汉是威严的、冷静的,由此可见老汉是个临危不乱的人。
我还读出了这篇文章的三大特点:一是构思新颖,巧设悬念,前后照应;二是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气氛;三是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这篇文章的表现力。
文章中的老汉是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
文章《桥》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老汉的行为令人感动。
希望大家也可以去看看,非常推荐你去看!小说《桥》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五篇(二)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桥》,看到这个题目,你或许会以为内容是讲桥的,其实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黎明,洪水席卷了村庄。
党支部书记——老汉指挥着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逃生。
他还把一个小伙子揪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因为他是党员,按老汉的理论应该排在后面。
全村人逃离后,他和小伙子却被淹没了。
最后点明,小伙子竟是老汉的儿子。
文中的老汉是多么伟大呀!他不顾自己安危,帮助全村人逃生,还亲手阻断了自己儿子逃生的路,尽到了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无私地帮助别人的事例也有不少。
短篇小说读后感
![短篇小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a6d296da38376bae1fae25.png)
短篇小说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短篇小说读后感(一)我读了《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篇文章后,心中感到万分惭愧。
直到如今,文中“爸爸”那亲切的话语还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我和文中的“萍萍”也差不了多少。
记得读二年级的时候,我的美术方面十分优秀,还获过奖,从那时起,美术就成了我闪光的亮点。
不久,我整天以此为荣,在家中偷着贪玩,再也没有原来那么刻苦了,美术成绩也下降了。
唉!就如古人所云“马看不见自己的脸长,羊看不见自己的角弯”,敢问世间有几个虚心之人呢?总是拿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总是躺在自己昨日辉煌的成绩上睡大觉。
不思进取,当他发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时,就不知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是怨天尤人,感到自卑,越发不进取了。
就像马和羊一样,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注定了世界上永无平坦的道路,我们必须充实自己,运用自己的长处叩响成功的大门,鲜花和掌声只属于那些成功的人们,成功也只垂青那些执着的人们,而我们的长处就是通向成功的奠基石,短处则是绊脚石。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成功之道,胜利的女神也会向你招手,投上那迷人的微笑。
短篇小说读后感(二)读《小冰人》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叫《小冰人》。
这个故事讲了小冰人融化的过程,尽管他身体慢慢变小,但他仍一直在帮助别人。
小冰人生活在遥远的北方,有一天,他给南方的小沙人写信,说他要到南方旅行,要去看蓝蓝的大海、高大的椰子树、金色的沙滩,去南方度一次假。
第二天,他坐上了去南方的船,他被安排在冰柜里,可小冰人人觉得“位子”太小了,不能坐、不能躺。
忽然,船上的喇叭喊起来:“有个小男孩生病了,急需冰块……”小冰人听见了,跑到了小男孩身边,把小手放在小男孩的头上,小男孩觉得舒服极了,就睡着了。
小冰人回到冰柜里,觉得冰柜大了一些,能坐下来了。
风波读后感(精选10篇)
![风波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8e66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c.png)
风波读后感《风波》是一本由作家张叔平创作的小说,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中国正在穿越大转折的时代。
阅读这本小说给我的体验和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农民在改革开放中所面临的艰辛和困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渴望,却又因为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挫折。
从倪兴和他的媳妇王雅的故事,到刘发贵的创业经历,以及小山村的村民们所经历的一切困境,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本小说的重要性在于它真实地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真实状况。
小说中描绘的农村问题,如土地流转、农民劳动力转移等,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读这本小说,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关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小说中的农民虽然面临困境,但他们也在不断寻找和探索自己的出路。
比如刘发贵就通过创业成功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这给我启示,无论在任何时候,创新都是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农民也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去寻找自己的出路。
另外,小说中也有反映农民团结奋斗的情节。
尽管面对困难和压力,但农民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面对困境。
这呼应了我对于团结合作的观点,我认为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阅读《风波》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本小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民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也意识到创新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我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不忘初心,不断创新,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实现自己的梦想。
风波读后感《风波》是一本由张爱玲创作的小说,出版于1945年。
小说以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一对上海夫妇的生活,展现了上海社会的变迁与人们内心的纠葛。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呐喊》读后感通用15篇
![《呐喊》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aaee3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2.png)
《呐喊》读后感通用15篇《呐喊》读后感1《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12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录十四篇中短篇小说,除《阿Q正传》、《狂人日记》外,每篇篇幅都不长。
《呐喊》名篇多,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是后来的《彷徨》和《故事新编》不能比的。
所选小说在艺术和思想上都大放光芒,真正代表了鲁迅的大师水平。
集中有几部不那么著名的小说值得注意。
首先是《一件小事》,讲述的是人力车夫撞人之后,勇敢承担责任,最后将受伤者送到警察局的故事。
这件小事经作者的'如椽大笔加工后,顿显光耀锋芒,使它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了。
尤其中间一段对人力车夫“背影”的描写,简直被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化用。
另外两篇小说,《兔和猫》和《鸭的喜剧》,单就名字来讲,颇像是童话。
事实上它们都是写实的。
《兔和猫》讲述的是作者家中养了两只兔子,不久下了崽,崽子在养育途中被黑猫吃掉了。
小说充满寓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强烈鞭笞。
《鸭的喜剧》讲述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在荷缸中养蝌蚪,蝌蚪最后被鸭子吃掉的事,表达的是同一主题。
两部小说是典型的鲁迅叙述风格,都有象征派的影子。
而《明天》和《白光》仿佛就是《祝福》和《孔乙己》的雏形了。
《头发的故事》和《端午节》则是刻画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丑陋形象,与大众生活相去甚远,此处不做评述。
以上是对鲁迅《呐喊》的总体阅读体验。
在写作上文中,还是犯“思路衔接不上”的毛病。
这是老毛病了。
关键是多看多写,学会剖析材料,还要学会列大纲。
《呐喊》读后感2暑假,我看完了鲁迅写的一本书《呐喊》,这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幸者让我最伤感的一篇是《阿Q正传》,它主要讲:一个叫阿Q的人,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阿Q有没有固定的.工作,只给人们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等。
不管谁打阿Q,他都会想:我总算被阿Q打了,这世界真不像样……便愉快的到酒店里喝了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愉快的回到了土谷祠。
到后来,人们很少叫他工作,阿Q打听到了,一个叫小D的人抢了阿Q的工作,别人都叫他了。
《边城》读后感(14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边城》读后感(14篇)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85a1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6.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边城》读后感(14篇)《边城》读后感(1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读后感篇1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
“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
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
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
河街上,就连风尘女子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
中国名著《边城》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名著《边城》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a8ea3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6.png)
中国名著《边城》读后感(精选10篇)中国名著《边城》读后感精选篇1《边城》是一篇由沈从文写的短篇小说,该故事以湘西的小城镇,小村落为背景,以翠翠与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爱情为线索,把沈从文先生心目中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十四岁女孩。
她与外祖父单独住在溪边白塔前。
外祖父以撑船过渡为生,偶尔受“茶峒”小山城里的居民周济。
城里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
他们俩分别在端午节上认识了并喜欢上了翠翠。
两兄弟在月夜下唱歌。
傩送获得翠翠的心。
天保退出,外出闯滩,意外死去。
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于是开始疏远翠翠,也外出闯滩,一去不复返。
外祖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独自守着白塔,等待着傩送的归来……我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它古朴,淳厚,朴实无华。
沈先生用最常见的,最普通的字眼,描绘了一幅浪漫,细腻的图画,构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乐章。
无须雕琢,无须堆砌。
所有的字词像是随意丢下的,却处处能泛起浪花。
我知道,作者并不是用字词等在外的东西吸引读者的,而是用内在的感情打动每一个阅读它的人。
感情是随着简单朴素的文字流出的,简单的文字也透着光芒。
如同溪水顺着山谷流出,单调的山谷就变得有生机。
所以,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沈先生是一个可爱的,祥和的,内心充满爱的人。
他笔下的边城就是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语言不犀利,不极端不似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一个动荡的,黑暗的,迷茫的时代。
能保持内心的祥和是很不容易的。
边城,是作者的故乡,是坐着的内心世界,是作者的理想王国。
《边城》一书,体现着浓浓的湘西世界的地方特色。
书中的边城,是一块神奇的纯净的野性的土地,书中的人也同样如此。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生地长的精灵。
他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单纯,可爱,烂漫。
男主人公天保,傩送是热情健壮朴实的湘西汉子典型的代表。
外祖父,船总顺顺,驻军将士,就连“茶峒”卖肉的,卖茶的,卖酒的小贩都透着一种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5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69fc4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e.png)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城南旧事》这本事通过主人公“英子”以20年代的北京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孩子稚嫩的眼里世界的悲欢离合。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给我这个新时代的少年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
也在我这样的少年心里种下了淡淡的惆怅,和作者一起回味那些曾经的快乐和伤悲,和作者一起淡淡地惆怅。
书中的英子机灵可爱,对世事都充满了好奇心。
有一点点小心机,有点善良,有点勇敢。
有英子的小心机达成心愿后的窃喜、有因为战乱带来的离别而忧愁、有与一个“小偷”结下的真诚的友谊,还有面对“疯子”秀贞的同情与伤感。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英子与秀贞的情谊。
秀贞是英子家附近“惠安馆”里寄住的一个“疯子”。
大人们都不让英子接触到秀贞,可最终英子的好奇心却让她们俩成了好朋友。
秀贞因为失去了她的孩子而伤心过度,终日疯疯颠颠、自言自语。
英子知道真相后却尽力帮助她寻找孩子,最后终于找到了秀贞的孩子。
可令英子震惊的是英子的好朋友妞儿竟然是“疯子”秀贞的孩子。
看着妞儿与秀贞的重逢,作为读者的我,心间也一样澎湃起伏,为了苦难后的相聚,也为英子的付出而感动。
同时更让我敬佩英子的勇气和她那颗善良而勇敢的心。
这种种经历在英子的沿途与她擦身而过,命运让他们与英子相交相叠。
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事,在英子的生命里交集。
虽然故事里英子遇到了许多她看不懂的事,并在朦朦胧胧中给幼小的英子内心蒙上了一层复杂的色彩。
但英子还是个孩子,她读不懂人间的疾苦,风雨过后,她依然用她的笑容和灿烂的心一路走下去。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2)《城南旧事》是中国作家林海音的长篇小说,它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期间,日本侵略者残酷统治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变化。
读完《城南旧事》,我深感其中所描述的人物的遭遇和情感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南北情,是一个平凡而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
在日军的统治下,她作为护士在医院工作,目睹了许多悲惨的场景。
【读后感】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
![【读后感】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912760a58da0116d17497d.png)
【读后感】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文化和意义《山河之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他曾经获得许多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
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刚刚接触这本书时,觉得里面的文字枯燥乏味,但通过后来的阅读,才发现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都十分哲理、经典。
有这样的一个场面:两只蚂蚁在大地上相遇了,由于矜持互相没理。
爬过很久都后悔了,毕竟是同类啊,怎么没有拥抱一下?我们人类就是蚂蚁。
我们再渺小,也算拥有了生命。
生命,有它的本性。
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续。
对于智能高于蚂蚁的人类而言,就会因为聚集和延续,呼应前后左右,既自我安慰,又互相安慰。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人类的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主要办法是寻找“意义”。
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聚集的意义,延续的意义……这在早期比较容易,只要有聪明人站出来,一说“意义”,大家就相信,一到现代就难了,既然大家从小已经知道了银河系和地球的一点点真相,那就很难再从根本上信任各种“意义”。
所以,现代智者特别苦恼,必须把知道了的一切当做并不知道。
这种情景,就像哈维尔所说的那样,在汪洋大海里寻找一个“意义的岛屿”。
“意义的岛屿”可以令人类忘记无边无际的茫茫,忘了惊涛骇浪,产生精神上的安全感,从而居住下来。
这,便是文化。
当天灾降临个人、家庭、村落、乡镇、城市几乎都无法自救。
若能够延续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结果。
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成为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我想应该与一次次灭顶之灾中的守望救助有关。
据资料显示,亚洲别国好几个天灾现场,美国遭遇飓风的一个灾区,救援情况都远不如中国。
在“自然暴力”面前,人类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毁灭降临,在毁灭前一刻的互相救助,也可能会成为人类到地球的一次最终安慰,或是人类各个文明之间的最后比赛。
《草房子》读后感范文(8篇)
![《草房子》读后感范文(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5ab7d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f.png)
《草房子》读后感范文《草房子》语言优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草房子》这本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油麦地小学校长家的儿子桑桑。
小说主要描写了这位名叫桑桑的小男孩小学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生活。
他所在的学校叫油麻地小学,教室都是草房子。
桑桑和他的家人是开学不久才调过来的,桑桑的父亲原是一位猎人,打猎直到25岁。
虽然只上过一年学,可他一直坚持读书,才当上了校长。
在这六年小学生活中,桑桑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蒋一轮老师与白雀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的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惨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刹那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嗍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桑桑得鼠疮快要死时,温幼菊的发自内心的鼓励……这一切;既清晰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小学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精彩的六年!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
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没齿难忘。
在这六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男女无瑕的真情,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桑桑的同学有陆鹤、纸月、阿恕、杜小康、细马……他们聪明又调皮,经常在野地里玩耍:放羊、喂鸽子、捉迷藏。
陆鹤是个长着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鹤",他充满无助与孤单。
被叫"秃鹤"的他常常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
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
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药"。
纸月很漂亮,学习优异,字又写得好,但是她没有爸爸,妈妈生下她一个月就自杀了,外婆一手将她养大,外婆去死后,慧思和尚收留了她。
二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
![二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e843b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5.png)
二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
我读完了《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们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
其中一篇短篇小说《妻子的贺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丈夫在与朋友们喝酒聚会期间接到了妻子的贺电,但他想起了妻子经常在家中和邻居们聚会喝酒的事情,所以他并不相信妻子真的想跟他道贺。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少夫妻的状况,互相之间甚至缺乏信任和沟通。
再比如,《小宝》这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男孩在被退学后自暴自弃的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在学校门口救助了一只小狗,并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勇气。
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哪怕处境再困难,也能找到自己的内心力量。
除了这两篇故事,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短篇小说,每篇都用简短的文字道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到,小小的一篇短篇小说竟能把大智慧传递到我们的心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再次领悟到,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营养,学到人生哲理。
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心地去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智慧,在其间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
![《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6e83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5.png)
《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短篇小说精选》是一本我非常喜爱的书籍,其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
每一篇短篇小说都独具特色,作者们通过简短的篇幅,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有的小说让我感动落泪,有的小说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有的小说让我感叹作者的才华横溢。
每一篇小说都像是一颗璀璨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短篇小说的魅力。
短篇小说以其简洁的篇幅和精炼的语言,展现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微缩的世界,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短篇小说不仅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阅读的快感,更能够启发读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让人在短暂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除了阅读体验之外,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对文学的新认识。
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作者们通过短篇小说,展现出了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见解,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短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通过简短的篇幅和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阅读短篇小说,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作者们的才华和创作能力充满敬佩之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在阅读《短篇小说精选》的过程中,我不仅享受到了优秀作品带来的阅读快乐,更得到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启发。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作者们通过短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总之,《短篇小说精选》是一本我非常喜爱的书籍,其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一幅壮锦读后感(3篇)
![一幅壮锦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55f52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4.png)
一幅壮锦读后感《壮锦》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独具风格,震撼人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壮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令人着迷。
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特的人物和背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在《壮锦》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农民盗窃侵财案件,通过描写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背景,很好地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不仅仅是纸上得来的快感,更是引发思考和探索的契机。
其次,这本书的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都很高超。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深入人心。
《壮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用简练而精确的文字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
他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感官感,读起来像是身临其境。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讽刺和幽默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人百读不厌。
最后,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壮锦》中的故事主题多样,有关于人性的探讨,有关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有关于家庭关系和爱情的思考。
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对中国农村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文学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读完《壮锦》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这本书不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语言表达,更提供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给所有读者带来无穷的思考和启发。
一幅壮锦读后感(二)《壮锦》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绘壮族的壮丽锦织技艺,深入探讨了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精神。
这篇文章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壮丽锦织艺术作为切入点,展示了壮族人民对文化的深厚传承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壮锦不仅仅是一种刺绣工艺品,更是壮族文化的象征。
锦绣的图案、细致的刺绣与鲜艳的颜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象。
文章中描绘的壮锦寓意丰富,其中每一幅锦织品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
文化和意义
《山河之书》的 ___是余秋雨,他曾经获得许多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
他也被公认为 ___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刚刚接触这本书时,觉得里面的文字枯燥乏味,但通过后来的阅读,才发现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都十分哲理、经典。
有这样的一个场面:两只蚂蚁在大地上相遇了,由于矜持互相没理。
爬过很久都后悔了,毕竟是同类啊,怎么没有拥抱一下?
我们人类就是蚂蚁。
我们再渺小,也算拥有了生命。
生命,有它的本性。
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续。
对于智能高于蚂蚁的人类而言,就会因为聚集和延续,呼应前后左右,既自我安慰,又互相安慰。
人类的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主要办法是寻找“意义”。
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聚集的意义,延续的意义……这在早期比较容
易,只要有聪明人站出来,一说“意义”,大家就相信,一到现代就难了,既然大家从小已经知道了银河系和地球的一点点真相,那就很难再从根本上信任各种“意义”。
所以,现代智者特别苦恼,必须把知道了的一切当做并不知道。
这种情景,作文s:///就像哈维尔所说的那样,在汪洋大海里寻找一个“意义的岛屿”。
“意义的岛屿”可以令人类忘记无边无际的茫茫,忘了惊涛骇浪,产生精神上的安全感,从而居住下来。
这,便是文化。
当天灾降临个人、家庭、村落、乡镇、城市几乎都无法自救。
若能够延续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结果。
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成为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我想应该与一次次灭顶之灾中的守望救助有关。
据资料显示,亚洲别国好几个天灾现场,美国遭遇飓风的一个灾区,救援情况都远不如中国。
在“自然暴力”面前,人类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毁灭降临,在毁灭前一刻的互相救助,也可能会成为人类到地球的一次最终安慰,或是人类各个文明之间的最后比赛。
这种善良互助在平日里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连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天灾降临,却“震”出了集体本性,这便是文化自醒。
历史文化是山河铸造出来的,连山河都可以随脚而过,那历史就更不在话下了。
地球的寿命是任何一个人无法估计的,人间的祸福也是无法预测的,却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
中国该去的地方不少,年轻的行走者们应该先去感受渗透了文化的美丽山河,感受可爱的中国文化,必定会有一些新的体验。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