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与“外部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地悲剧”与“外部效应”

摘要:运用“公地悲剧”和“外部效应”两个典型案例揭示新疆牧区草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必要性,通过外部性模型进行分析,找出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的特征,进一步进行经济学解释,最终得出新疆牧区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解决措施,如草地资源使用权收费,草地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社会道德约束与舆论监督,牧民定居与集中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等。

关键词:公地悲剧;外部效应;草地资源;新疆牧区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

10.3969/j.issn.1006-6500.2013.03.014

草地资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且是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新疆草地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地约5 725.88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约4 800万hm2,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34.4%,总量列全国第三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和良种畜产品基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片面地重视草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加之牧区沿袭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出现了草地退化速度严重加快,草地面积日趋缩减,天然草地质量不断降低,自然灾害如蝗灾、鼠害等频繁发生。其次,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毁草开垦等现象也日益频繁,导致了草地优良牧草减少、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公地悲剧”下外部效应的产生

“公地悲剧”最早提出在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公地悲剧”也称“公有资源的灾难”,公地作为一种资源或财产,其使用不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区域中的每一个有效个体都具有对这一资源或财产的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财产的浪费。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其中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来增加自己的个人收益,即使他清楚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如果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会导致整个草场的质量下降和草地资源的退化。由于缺乏约束性条件,而牧民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是增加牲畜数量,如果这个草原上每一个牧民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一定会选择通过扩大羊群的数量来获取额外的收益。因为草场持续退化的代价由所有的牧民负担,最终由于草原过度使用而退化,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牧区的草地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效应。草地资源在牧区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和民俗文化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公地悲剧”的出现,日积月累,人类活动导致负外部效应的出现。外部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害的影响就是负外部效应。

2 新疆牧区草地资源利用中外部效应的特征分析

2.1 从价格角度解释

从价格角度进行解释,当一个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

格而影响到另一个行为个体的环境时,就会存在“外部效应”。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好的作用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坏的作用称为负的外部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作为理性经纪人,在进行草地资源利用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每一个牧民的经济理性虽然对别的牧民没有造成市场性的经济损失,但是所有牧民的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草地资源和草原环境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2.2 从资源配置角度解释

从资源配置角度解释,外部效应是将可察觉的利益(或可察觉的损失)加于某个或某些人,而这个(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直接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由于这些利益或费用的数量不在决策者考虑的范围之内,因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只有当整个系统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时,外部效应才可能存在。假设在一片草地上有两个较为固定的牧民,其中一个牧民的经济活动效用可表示为(x1,x2,…xm),另外一个牧民的经济活动效用可表示为(y1,y2,…yn)。当第一个牧民的经济效用函数为:u1=u(x1,x2…xm,ys),1≤s≤n时,第一个牧民的利益不仅受他自已决策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第二个牧民的决策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第二个牧民的决策行为或经济活动对第一个牧民产生了外部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牧区牧民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因为新疆牧区草原生态系统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2.3 从成本、收益角度解释

从成本、收益角度解释,当某个人的行动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这也是诺思关于外部性的定义。牧区牧民进行畜牧业生产时,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生产时减少成本,提高产出,那么草地资源也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为了使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高于社会收益达到个体理性的最优,单个牧民通常会选择减少对草地资源的维护费用来达到,由此产生了草地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效应。

3 新疆牧区草地资源利用中外部效应的经济学范式

通过以上对新疆牧区草地资源利用中外部效应的3种特征分析可知,就成本而言,负外部效应所表现的成本,就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值。而私人成本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牧民必须支付的费用。如图1-a所示,社会成本和社会需求在m点上达到社会认可的最适量,但是由于个人理性,每个牧民通过增加利用草地资源(即增加羊群数量)的办法降低自己的私人成本,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市场最适量n点,负外部效应随即产生;就收益而言,负外部效应就是社会总效益与私人效益之差值。外部效应的经济学表示就是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之间的差值。如图1-b所示,在私人成本一定的前提下,社会效益与私人成本在e点处达到均衡的社会最适量状态,但是由于牧民的个人理性,纷纷通过增加利用草地资源(即增加羊群数量)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私人效益,这样市场最适量点f成为了新的均衡点,从而产生了负外部效应。

4 新疆牧区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解决措施

4.1 草地资源使用权收费

新疆牧区的草地资源属于公共产品,也是一种共享资源,有许多草地资源使用权不明确,当地牧民可以自由进入和无约束使用,因而影响其市场机制的均等。如果将草地资源的使用权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一定价格,这就可以克服现行草地资源利用中的某些缺陷,这就是草地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草地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应由当地政府的资源管理机构根据当地草地资源的数量和使用现状确定

其最佳使用水平,印制一定的草地资源使用许可证,然后向当地牧民进行拍卖,每个牧民只允许使用与其所购买的许可证相应的草地资源,否则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样,就可以把草原的使用水平严格控制在承载能力以下,避免过度放牧和草原退化。草地资源许可证制度在新疆牧区如果能有效地实行并发挥作用将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首先草地资源许可证的拍卖可以使许可证在生产效率最高的牧民之间自由地交换,以促进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改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牧民可以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许可证,而效率低、经营方式粗放的牧民将被迫退出。其次,草地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由此得到一笔收入,用来进一步改善当地环境和提高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4.2 草地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

新疆牧区的草地资源产权不明晰,相邻地州的草地资源界限不清,飞地随处可见,而飞地中绝大多数是草地,这种产权不明晰的现状正是“公地悲剧”出现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在市场交换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