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的原子化

合集下载

乡村治理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化的探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乡村治理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化的探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乡村治理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化的探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覃耀坚;农植媚【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封建乡绅、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税费改革后等四个历史阶段。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结构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环境,各政治变量序列结构影响,并与各相关政治行动主体形成博弈互动的态势。

同时,我国乡村治理制度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并在增长回报和自我强化中产生新的制度断裂和历史否决点。

推进乡村治理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必须要打破“历史否决点”适应乡村治理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制度的再变迁和创新。

%Village administration make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modernization.Village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feudalism,people’ s commune,after reform and open-up and before the re-form of taxation expense,and after the reform of taxation expen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the system structure of village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s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macro-system environment.There is a trend of them gaming with related po-litical subjects.This system is path dependence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transition.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village administration from traditional way to modern approach,the “historic veto point” must be broken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to realize the 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乡村治理;历史制度主义;治理结构;历史变迁【作者】覃耀坚;农植媚【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中首次提出新制度的概念,标志着新制度主义的诞生。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田毅鹏社会学视野网 2012-08-03[内容提要]在转型期的中国现实中,所谓“村落终结”并不仅仅是村落组织形态的解体,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化乡为城”、“化农民为市民”的直线式发展演进,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时间的社会结构转换的过程。

与“村落终结”相伴而生的“农民原子化生存”和“组织衰败”所带来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社会挑战在于:处于急速转变进程中的乡村社会何以成为可能?这一进程潜藏着哪些巨大社会风险?为此,我们应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努力弥合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历史鸿沟,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在联接“政府”与“农民”关系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以实现乡村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及多元模式的探索,以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村落终结组织衰败再组织化一百多年前,卡尔·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论及农民的特性时,曾提出过著名的“马铃薯之喻”,他用“口袋内一个个马铃薯”来形容当时法国小农之间独立、缺乏互动的关系。

由此,农民便开始被理论界视为是一个天然具有“原子化”特色的阶层。

诚然,一般说来,与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相比,传统的乡土社会的确带有明显的松散性。

但考诸中国传统社会,我们还是会发现,无论是先秦时期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还是秦以后以皇权纵向控制为特点的“郡县社会”,乡土社会中的农民都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和自治性的。

所谓“皇权止于郡县”之类的理论判断便是建立在农民“横向联结”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这些绵延数千年之久的村落组织具备超强的生命力,但如果我们将其置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的进程中,就会发现,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凯歌行进,村落组织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和解组。

“村落终结”给人类现代文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一、“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虽然在世界城市化历史上,“村落终结”本是伴随着城市的兴盛和乡村衰落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城乡空间结构性的剧变,历史上已有一些成例可循。

社会原子化

社会原子化

社会原子化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一般而言 ,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

田毅鹏教授在《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中说,社会原子化,主要是指在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

一般说来,社会原子化的表现有三:(1)人际关系疏离化。

社会纽带松弛,初级社会群体开始走向衰落,即伴随着现代化或社会转型的进程,人们开始从各种共同体中被“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

但在社会尚未实现新的更为高级的社会联组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开始疏离,走向原子化,陷入利己主义的小圈子。

(2)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

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连结基础之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连结应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群体及其相应的组织团体。

而走向原子化的社会则恰恰是破坏了上述基本连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导致社会内部松散,组织能力差,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益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

此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而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失去了下传的管道。

(3)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当社会走向原子化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消解了。

同时,当各种人际联接的纽带丧失后,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风行,导致各种社会制约因素走向消解,人们终将纯粹工具性地看待社会。

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原子化动向时间:2010-09-25 11:34 作者:田毅鹏字号:大中小点击:626次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摘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出现了社会原子化动向。

集体林区小农林业“原子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集体林区小农林业“原子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3年3月中国林业经济March.2023第2期(总第179期)CHINA FORESTRY ECONOMICS No.2(Total 179)•研究报告•集体林区小农林业 原子化 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朱玉玺,曾玉林,于方芳(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收稿日期:2022-1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JY122)第一作者简介:朱玉玺(2000-),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㊂通讯作者:曾玉林(1963-),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㊂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㊂责任编辑:郑德胜摘㊀要:21世纪确权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引发的小农林业 原子化 问题渐次呈现出来,其对集体林区的林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㊂故以集体林区小农林业生产 原子化 的发展演化过程为导引,深入分析了当前集体林区小农林业 原子化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倡导林农联合经营㊁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㊁重组和优化设置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四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小农林业 原子化 问题的对策㊂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小农林业;原子化;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23)02-0019-05DOI :10.13691/23-1539/f.2023.02.004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tomization of Smallholder Forestry in Collective Forest Areas ZHU Yu -xi,ZENG Yu -lin,YU Fang -fa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Yueyang 414006,China)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the problem of atomization of small -scale agricultural forestry caused by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system that confirmed the rights to households has gradually emerged,which has caused a certain degree of impact on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forest areas.Therefor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atomiza-tion of small -scal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collective forest areas guid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atomization of small -scale agricultural forestry production in collective forest areas.On this basis,it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tomization of small -scal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from four aspects:advocating joint management of forest farmers,de-veloping forest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reorganizing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forestry production factors,and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Key words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system;Smallholder forestry;Atomization;Plight;Counter-measure 0㊀引言自 人民公社 解体以来,农村生产方式由集体化时期的群体分工协作与相互关联转变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生产 ㊂在当今农村,市场经济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动摇了农民一致行动的合作基础[1],与此同时,家庭产权经营制度下,随着工业化㊁市场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㊁农民转移就业愈来愈多㊁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发展乏力倾向越来越明显[2],故此,农村原子化问题凸显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林业领域的延续,其同样打破了集体共同经营的格局,㊀㊀研究报告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3年第2期使得林业作为生产规模化要求程度更高的一种农业产业形式遭受原子化小农生产的不利影响更为显著㊂集体林区小农林业原子化具体表现为一种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小农生产组织趋于小型化与林业生产单位的不断细化致使农户之间的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减弱的状态与趋向㊂目前,已有原子化研究的文献多基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原子化诱发的原因㊁后果及对策㊂对于农村原子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学者们大都归结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各地农户的想法都因此而趋向理想化,进而表现出农户生产关系原子化的特点来[3]㊂农村原子化所引发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学界对农村原子化引发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例如:牟成文从村民组织观念㊁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意志在农村的践履三个维度论述了农村原子化问题所带来的危害[2];薛俊雷等人认为农村原子化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严重危害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4];郝涛将农村原子化的后果归纳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整体地位下降㊁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困境等三个方面[1];张楠等人基于乡村振兴角度分析了农村原子化带来的一系列乡村治理问题[5];周大鸣等学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危害 原子化 忽略了乡村社会同样存在的 组织化 问题,忽视了农村社会的治理问题恰恰是乡村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忽视了乡村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6];来亚红则指出了原子化对乡村诚信的不良影响[7]㊂针对农村原子化所引发的问题,学者们也基于各自立场给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8-9]㊂然而,目前鲜有文献研究原子化小农林业的发展问题,有鉴于此,研究拟将农村原子化问题衍射到林业产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层面,从小农生产视角分析集体林区原子化小农林业的演化历程与发展困境,并提出破解这一困境的出路与对策㊂1㊀集体林区小农林业生产 原子化 的演化分析自农村土地制度形成以来,农户一直将土地视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而在人多地少的环境下,农林业生产的无差异化以及农户价值观的同质化使得农户的个体差别被淡化,由于中国的传统农村人居环境是架构在农林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多要素融合的共同体,其内部组织逻辑较为稳定,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形态是以血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区共同体的形式存在㊂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的农业生产集体化时期,农户家庭生计基本上依附于由血地缘关系组成的集体,形成了以农村基层党政群体为核心的农村社会经济共同体㊂本世纪以来,确权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以人口或者家庭为基础而进行了分包[10],使得原本由集体经营的集体林地被确权到了个体农户家庭手中㊂对农户而言,林改提高了其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使其摆脱了传统集体组织的约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资源条件的稀缺性不断加剧,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经济组织的有效引导,家庭式细碎化经营无法适应规模经济的要求,农户之间的一致行动能力受到了市场化竞争机制的挑战,致使集体化的生产经营形式最终解体,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 原子化 小农生产成为了 独立 于集体组织的客观存在㊂具体的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行为成为独立于集体组织之外的个体行动,导致农户家庭生产逐渐趋向自我封闭,瓦解了集体组织的结构与合作 契约 ,因此形成了当前集体林区广大乡村农户家庭小农生产 原子化 的独立形态㊂同时,一直以来国家实行城乡二元机制,在财政投入上重城轻乡,在产业布局上重工轻农,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国家亦保持城市优先乡村发展的策略,对城市居民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在农村,则通过实行 大包干 变相的放弃了对农户的社会保障责任㊂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户个体与国家㊁集体的联系由政策层面的 统分结合 变成了 统分分离 [11]㊂乡村农户虽然保有集体成员身份,但却不能享受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㊂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农户对集体组织的认同感与归附感,使得农户之间互助合作意识日趋减弱,林业生产日趋个体化㊁独立化和原子化㊂当前,从总体上看,集体林区林业生产 原子化 现象的发生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演化过程体现为林农与基层政权的经济关联的剥离,影响了农村社会组织关系与结构的稳定,极大程度地动摇和瓦解了传统农村社会特别是林区社会的经济合作共同体结构㊂2㊀当前集体林区小农林业 原子化 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体林区的小农林业的原子化,在加大乡村社区治理难度的同时,也给集体林区的林业生产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其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㊀㊀2023年第2期朱玉玺,等:集体林区小农林业 原子化 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2.1㊀农户林地经营规模越来越小,林业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地分散于小农手中,林地经营由集体经营转变为林农家庭经营,由于 均山均树 平均林权 思想的影响,林改造成了农户家庭经营林地 细碎化 原子化 的状态,该情形下,小块林地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压制了林地生产力的发展㊂首先, 细碎化 的林地经营使得林农家庭在技术运用能力和条件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缺陷,农户之间缺乏对大型林业生产机械合作使用的沟通意愿,难以达成有效益的使用规模,进而影响到林农对先进林业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转移,务林劳动力流失效应日趋严重,农户兼业化现象日趋普遍,原子化小农林业现象愈趋严峻,一些农户因为家庭劳动力的减少而缩小了林业生产规模[14]㊂而小规模的林农家庭经营与不连片的林地将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其会对林业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林地产出的极限容量降低,并且由于分散化的农户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小规模林业经营会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高昂,限制资本投入,严重制约林业增效和农户增收[15-16]㊂同时,由于农户家庭的繁衍分解,使得农户家庭林地规模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林地规模造成林业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进一步诱发农户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与行为,更多的劳动力外流将会直接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粗放㊁弃植罢管㊁甚至弃林撂荒的严重问题㊂2.2㊀产品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子化小农林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林业产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一部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林业收入㊂但在原子化小农生产背景下,林农过于分散且组织化程度低,囿于林地资源的不集中,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进行林业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㊁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方式严重落后,在生产与经营环节面临极大阻碍,使得原子化小农难以适应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自然成为了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林业生产问题:首先,林业生产周期长㊁见效慢的特点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故市场化浪潮下原子化小农林业对接市场的难度极大;其次,原子化小农生产相对于大型林场,在生产技术㊁专业人才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劣势明显,很难解决单个林农进入林产品大市场常常遇到的交易费用大和风险成本高等的问题,导致小农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其三,林业生产具备资金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双重特点,其延伸产业链多为市场资本及林业大户掌控,而单家独户的小农只能从事技术难度低㊁收益微薄利润稀薄的生产种植环节,并且在与市场对接时陷入被动局面,缺乏议价权,从而沦为弱势群体[17];其四,由于弱质林业本身存在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生产面临一定亏损的可能,打击了以利益为出发点的林业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导致林业交易需求不足[18],农户的生产压力上升㊂综合来看,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子化小农生产不能满足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难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其他变化[19-20],农户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导致当前集体林区的小农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种 治理失序 的窘境㊂2.3㊀林业生产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农户弃林倾向愈来愈明显集体林地 确权到户 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压力,林农家庭小规模经营受限,经济效益低下,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非农㊁非林产业转移,大批青壮年林农进城务工, 掏空 了林区劳动力,导致林区大面积出现 空心村 现象[12-13]㊂非农就业的增加降低了小农家庭参与林业生产分工的净收益,使得农户更倾向于将林业生产活动当作一项家庭副业,更进一步抑制了农户家庭的林业生产;与此同时,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投资效益难以估算,与其他产业相比,林农付出同样的时间与成本,获得的收益却严重偏低,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天灾人祸(人祸主要是指人为的森林破坏),若农户比较收益长期呈较低水平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农户则会转投其他行业以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故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非林产业要大的多,进而使得林业生产出现剧烈波动㊂因此,在机会成本约束下, 理性 农户会倾向于放弃林地生产经营,这不仅会直接导致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投入水平的不断降低㊁影响林业产业发展,也会给集体林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严峻挑战㊂2.4㊀推高了森林资源经营的组织成本,导致林业现代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林改后集体林区林农陷入原子化林业生产经营的困境㊂首先,从林业生产组织形式看,林改前林区经营以集体经营为主,依托集体的劳动分工与合作,使得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可以得以规划控㊀㊀研究报告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3年第2期制,而林改后一家一户的小农之间协作程度降低,林业生产使得森林培育与管护成本不降反升,一些农户囿于林区的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对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护有心无力,进而造成农户对营林生产和森林资源管护的投入减少,森林培育与森林管护责任难于落实㊂其次,从农户合作关系来看,随着农户家庭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分化,农户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从而妨碍了林区农户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关系,使得农户之间必要的合作行为很难达成一致的共识,造成森林防火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防治等工作很难得以有效开展㊂第三,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林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专业化㊁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而确权到户以后,原子化的小农林业的不合作倾向,导致林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起来举步维艰,且林业生产资料的集聚受到排斥,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本注入林业生产经营环节,进而造成了后期林业生产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推高了森林资源的经营组织成本,严重影响到现代林业的发展㊂3 集体林区小农林业 原子化 的发展出路与对策原子化 导致集体林区小农之间的社会关系松散,林区内部呈现碎片化状态,制约了林业的未来发展㊂针对目前集体林区原子化小农林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拟从以下四方面为原子化小农林业的发展提出治理对策㊂3.1㊀倡导林农联合经营,实现林地规模化生产集体林区小农林业原子化的趋势现象不断演化造成了集体林区农户家庭封闭经营的格局,细碎化经营的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向相悖,同时,单独的小农家庭经营远不及集体经营机械化的作业效率㊂故此,为稳定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激励林业的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林地经营规模问题制定相应对策㊂首先,通过召开村集体会议表决或与农户协商等方式将集体林地以股份形式收回集体,村集体通过建立林业股份公司(自营或托管经营)等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实现林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而对于部分想单独经营的农户,在不损害其利益的情况下,将他们承包的林地调整到林地的边角区或小山包上以避免对大块林地机械化作业产生影响;其次,可通过林地转包㊁租赁等林地流转方式实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促进林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其三,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各种联合经营形式引导农户相互合作,如折股联营开办农场㊁横向联合㊁联户经营㊁分户经营与统一管护结合㊁联合经营发展服务性专业生产合作社㊁股份制合作制林场㊁家庭林场和林业专业大户㊁有偿转让与大户经营结合等,使得分散经营的林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㊂3.2㊀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小农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现代林业发展逐步倾向于市场化的趋势下,集体林区的原子化小农林业弱化了农户的地位,激烈竞争的压力造成小农家庭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原子化小农难以抵御强大的资本与市场的冲击,故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破解市场化程度日趋增高背景下农户生产经营压力过高的有力保障与坚实基础㊂首先,结合各地区的特征以及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例如林业专业合作社㊁家庭合作林场㊁股份合作林场等,通过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分散经营林地的农户联结起来汇合成整体,利用其所具备的资金㊁劳动力㊁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援助[21];其次,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将林农家庭㊁林业行业协会㊁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合作组织等联结起来建立起 四位一体 的高效林业模式,促进林业的发展,增强林农的组织化程度;其三,以林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对林业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在现有林业产业合作领域,将分散的产业链整合起来,并通过加工㊁销售等渠道延伸产业链以推进林业合作组织产业化进程,使得小农有效衔接现代农林业发展,实现激活小农林业生产与经营活力的效果,进而提升林农的市场地位与市场竞争力㊂3.3㊀重组和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稳定林农的生产积极性集体林区原子化背景下,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规模有限,农林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间接导致了农林生产资金㊁部分农户家庭劳动力等外流于非林生产领域,使得当前林业生产资金及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力生产要素极为稀缺㊂为稳定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需要针对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问题展开对策分析㊂首先,通过技术进步㊁政府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力度㊁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的劳动效率及资本产出比,进而增加林业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22];其次,通过转包㊁租赁等林地流转方式达到林地经营规模化的集体林区原子化背景下,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规模有限,农林㊀㊀2023年第2期朱玉玺,等:集体林区小农林业 原子化 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间接导致了农林生产资金㊁部分农户家庭劳动力等外流于非林生产领域,使得当前林业生产资金及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力生产要素极为稀缺㊂为稳定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需要针对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问题展开对策分析㊂首先,通过技术进步㊁政府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力度㊁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的劳动效率及资本产出比,进而增加林业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22];其次,通过转包㊁租赁等林地流转方式达到林地经营规模化的目标,有效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以获得相对可观的比较利益,从而激励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其三,通过拓宽产业链㊁完善林业合作机制等途径促进林业生产的专业化㊁集约化发展,以此提高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㊁林地资源的科技进步成果与资本利用率,达到重新配置林地劳动力㊁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效果,其对提高林业生产投入水平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对策㊂3.4㊀加大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集体林区小农生产的原子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农户之间的合作,营林管护发展资金与动力不足,使得部分农户对森林管护不重视,只造不管不培不育,不利于林业现代化建设,因此,需加大林业社会资本投入,强化林业产业化㊁集约化发展,从而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㊂首先,严格落实国家支持林业发展政策措施,利用好林业政策机遇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其次,重点围绕森林资源培育㊁森林康养㊁木材加工㊁林下经济等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同时着力引进大项目㊁好项目,加快补齐林业产业链短板,推动林业产业集约化㊁产业化发展;其三,积极探索 企业+基地㊁企业+基地+农户㊁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 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资金补助㊁信贷支持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生产,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林业集体林区林业产业;最后,积极推动林业 返祖倒包 模式,培育合作社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促进农户之间的合作,并利用林业建设资金整合林业生产加工资源,建强林业产业链,扶持林业产业发展㊂参考文献:[1]郝涛.农民原子化的后果及对策[J].许昌学院学报,2005(6):122-124.[2]牟成文.关于破解市场化背景下村庄原子化难题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5):164-166.[3]张爱玲.乡村振兴视角下鲁南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8.[4]薛俊雷,陈冬生.农村 原子化 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3(7):46-47.[5]张楠,陶兰兰.乡村振兴背景下 原子化 困境中的村庄治理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3):33-38.[6]周大鸣,廖越.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以 原子化 概念为中心的讨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74-81.[7]来亚红. 原子化 背景下乡村诚信重构初探[J].当代县域经济,2020(10):18-21.[8]刘启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原子化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19(3):141-147.[9]张立祥,陈玮,王佳艺,雷晋东.原子化状态下村民自治实践的困境㊁问题与完善[J].品牌(下半月),2015(4): 91-92.[10]黄智君.集体林权改革中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调适[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11]包晓霞.基于社会团结的包容性社会:关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1(5):68-78.[12]宁攸凉,李岩,马一博,等.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4):67-71.[13]高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府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3.[14]徐升.兼业化㊁生产投入与农户农业产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15]王力.中国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6]许庆,尹荣梁.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4):75-81.[17]张欢.新时代提升农民组织化路径:烟台再造集体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20(6):38-50.[18]高立英.集体林地经营规模分析:与林地规模经营观点的商榷[J].林业经济问题,2007(4):376-379.[19]谢和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林农合作组织形式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20]谢和生,李智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林农合作组织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10(12):35-39.[21]何新燕.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22]王见,何娴昕,夏凡.产权实现程度影响农户林业收入的机制研究:采用云南省集体林改监测数据的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21,31(3):110-124.。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谈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问题时,多采取“问题取向”的进路,即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关注问题,对于社会建设固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在关注具体“问题”的同时,还要跳出“问题”,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和把握转型期社会建设问题的复杂性,即透过这些问题的表象,观察当下中国社会更为深层次的、更为隐秘的变动。

从此视角出发,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暴露出来的显性问题是贫富分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弱势群体等问题,而躲在问题背后的更为复杂的隐性问题是社会深层次剧烈变化———社会的原子化动向。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表现出来的一个最新动向,关涉到个体、群体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变化,对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社会“原子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众所周知,社会原子化是社会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密切关注的经典话题之一。

如果我们把“社会何以可能”作为社会学穷究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那么,学界迄今关于社会原子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此命题而展开的。

在此前的研究中,笔者曾对社会原子化的概念及其一般表现做过一些初步的界定,认为社会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会关系的疏离,而是指在社会重大转型变迁时期,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失缺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总体性危机。

[1]出于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限制,社会原子化在不同国家、地区,其表现形态存在着明显差别,其克服社会原子化方式亦存在明显不同。

在理解社会原子化涵义的过程中,最易发生混淆的是“个体化”概念。

在西方社会理论的谱系中,从埃利亚斯、鲍曼到贝克,都曾对个体化理论做过较为全面的阐释,其内涵主要是指个体行为的框架以及制约条件的社会结构逐步松动,以致失效,个体从诸如阶级、阶层、性别、家庭的结构性束缚力量中相对解放出来。

同时,个体对传统的思想意识和传统的行为方式越来越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

农村“原子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农村“原子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利己主义使得以前构建起来的集体主义观念丢失 , “ 各忙各的”生存模式使得村民很难被有秩序的组织到 现象。

农村社会环境 、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农村 “ 原子化 ”趋势,甚至消弭 “ 原子化”
起 ;再加上村组织力量的逐渐萎缩 ,其对村民的制约 新农村文化建设关乎农村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更是 性大大减弱 ,村民对村组织的向心力和约束力提出了挑 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农村公共文化是满足广大农 战,呈现一盘散沙状态 ,难以形成集体力量。 民群众需求的重要途径 ,对于破除农村封建落后思想 ,
南方论刊 ・ 2 0 1 3 年 第7 期
学术 之 窗
农村 “ 原子化’ ’ 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薛俊 冒 陈冬生
( 山 东工商 学 院 山 东烟 台 2 6 4 0 0 5 )
【 摘要 】 3 0 多年 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但这其中也产生了不少社会 问题 。农村 “ 原子
化”就是农村经济发展 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表现为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冷默、社会解组以及道德滑坡 ,严重危
害着社 会 主 义新农 村 建设 。本 文 以农 村 文化 建设 为切 入 点 ,来讨 论解 决农村 “ 原子 化” 问题 。
Hale Waihona Puke 【 关键词 】农村 “ 原子化” ;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 “ 原 子化”现象 的危 害
改革开放的难题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外农村原子化问题成了农村发展的难题必须得界的拉力和农村社会内部的推动力使农民涌向城市经到有效化解但解决之道却不好寻觅其一市场经济济利益的诱惑使农民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土地上而是把的发展是根本原因但市场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主要精力放在怎样发家致富上面他们去城市发展寻路无可改变这就意味着解决农村原子化经济路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_农业社会化_到底是什么

_农业社会化_到底是什么

“农业社会化”到底是什么◆ 熊万胜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是,“农业社会化”到底是什么呢?“社会化”概念,其最本原的含义具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学的色彩,指的是生产从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分工生产或者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型。

后来又用于社会心理学,用来描述人的社会化。

但是,一个概念一旦引入中国,进入中国的语境,就具有了超出其本原意义的复杂性。

农业社会化的含义也是多重的,在不同的时代,农业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社会化”的含义也不同。

一、农业社会化的三个阶段与三个“社会”我国的农业社会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相应的,“社会化”的概念也有三种内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前半段和改革前。

在这个阶段,社会化指的是打破封闭走向开放,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并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

这里的“社会”可以说是相对于“共同体”的“社会”。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在这个阶段是十分被动的。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廉价工业品涌入乡村,使农户的家庭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压,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阻;同时,自发的民族工业客观上也是剥夺乡村的隐性力量。

维系千年的比较封闭的乡村经济体系,被迫更深地卷入社会化大生产。

这也是一种农业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但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乡村经济的破坏,引发了救济乡村或者乡村自救的问题。

建国后,这种被动的农业社会化发展成为强迫的社会化。

国家主导的合作化运动,使农业成为整个计划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

国家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强制性地从农村抽取大多数的剩余,服务于加速工业化的战略,并维持政权基础的稳定。

这也是一种农业社会化,从农业参与整个国民经济大循环的彻底程度来说,这种社会化肯定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乡村非但没有破产,还维持了高度的稳定,并获得了明显的发展。

问题是,在这种高度强迫的社会化过程中,农民的自主权和经济利益被漠视,所以这种社会化缺少内在动力,最终难以为继。

乡村社会的原子化

乡村社会的原子化

观察|刘晨:乡村正在迈向“原子化社会”原创 2018-02-07 刘晨乡村发现点击上方“乡村发现”可以关注哦!名词解释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一般而言,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

时下,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去组织化,去合作化和去邻里化,乡村社会伴随着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制度性推动)的推力而变得越来越城市化生活模式,尤其是从过去的熟人社会已经变成了“半熟人社会”。

农民,虽然彼此之间认识,但是除了血缘关系和亲朋好友的因素之外,几乎很好进行互助和互访。

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的价值变迁也导致了这一结果。

价值,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是邻里友好,彼此是一个生活在共同体内部的高度团结。

并且,这样的团结,似乎是墨守成规的一种价值偏向,否则就是边缘人,会被村庄“隔离”和“孤立”。

正在制度与价值的双重合力下,乡村变迁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农民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弱化,呈现出原子化的特征。

最早在学界提出这一问题并随后引起热议的学者当属阎云翔,他在《中国个体化社会》(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中着重论述了整个社会的“个体化”倾向,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是“私人生活的变革”?还是“现代性的个体主义”?如何理解和对待?如果把这样的个体主义放在农村社会,再结合我们对农村生活状态的考察,我们认为,最为准确的一种表述,即农民的原子化。

之所以提出这个表述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描述农民的生活状态;第二,与过去的传统社会而言,从“团结性”走向“分散性”。

原因,在上文中已经指出。

具体来说,请允许在此打个比方,在过去,如果禾场上的谷子没有收完,却又遇到了大暴雨,那么邻里之间会来帮忙,现在则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况。

社会原子化:炸掉原子化的囹圄

社会原子化:炸掉原子化的囹圄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届原创仿真押题)近年来,“社会原子化”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所谓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社会原子化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疏离化,二是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三是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炸掉原子化的囹圄这是一个经济趋向全球化的时代,却也是个体走向原子化的社会。

我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反而因为时代的洪流变得更加疏离。

我们活在自己建造起来的狭小的囹圄里,不是孤芳自赏,就是自怨自艾。

社会原子化已经延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融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恰如网友为我们自己描绘的一幅自画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的面前,你却在低头玩着手机”。

然而,这种疏离的原子化对我们的危害却也越来越显现。

原子化让我们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尽管现在交通便利了,通信方便了,但我们与亲人、朋友真实的联系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

忙碌的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成了一个个毫无依托、到处游荡的原子。

一种无助感和无力感像一股股寒风向我们袭来,而焦虑和忧郁也像恼人的苍蝇总是挥之不去。

在原子化的裹挟下,我们早已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

曾几何时,跌倒的老人扶不扶,竟然成了我们道德上的难题。

而小悦悦的悲剧更是照见了原子化带给我们的伤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这些古训业已成为世人处事的哲学,也成了原子化最好的理由。

但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无疑抖露出了我们灵魂的冷漠。

扶人怕被讹,救人怕自伤。

遇见这种情况,不管“闲事”还可以理解。

但原子化到封闭自己,却是万万不应该的。

农业现代化求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农业现代化求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农村空心化首先是人口的空心化、村庄的空心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产业的空心化,而后是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衰减,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外流。

农村空心化现象由来已久,成因十分复杂。

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破解良策。

十九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为振兴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

其中,农业现代化是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的主要方向。

以农村土地政策变革为突破口,吸引资本和技术向农村流动,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基本路径。

难题: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和复杂成因农村空心化问题由来已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村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的提升。

这一时期农村生产力的释放和提升,是对农村土地使用、生产单元和生产成果分配方式进行调整的结果,但因为未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因而未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农村生产力在经过短暂的爆发后进入发展“瓶颈”期,上升幅度下降,农业劳动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

到1980年代末,相对于农业资本、耕种土地农业现代化:求解农村空心化难题文/钱安琪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以及城乡公共资源占有差异,造成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的“新三农”难题。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具有职业技能的农业工人等农业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坚持“四化同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根本之策。

和生产力水平,农村劳动力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进入1990年代,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也驶入快车道,用工需求激增,随着社会人员流动控制逐步放松,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从此开启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闸门,之后再也没有停止过。

最近的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运动狂飙突进,城乡资源配置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农村人口外流状况逐年加剧,最终形成了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

辩论.社会原子化是(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辩稿

辩论.社会原子化是(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当社会原子化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要怎样认识?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社会发展要经过三个过程:原有社会形态,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形态。

众所周知,社会由经济、文化、政治、习俗、体制等要素构成,而在社会转型期这些要素必然会发生变化,甚至是打散重组,毋庸置疑,在变化过程中社会必定会产生一些波动,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上述所说的社会原子化的表现,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新的社会形态也即将形成。

我方并不否认社会原子化存在一定的危害,但是社会原子化并不是新的社会的最终形态,其只是社会转型期中一个必要的过程,所以社会原子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方理由如下,第一,从外在表现来看:社会原子化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间尤为严重。

马克思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动力都源于其内部矛盾,社会发展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科技的逐步发展,人的思想与现阶段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矛盾冲突愈发尖锐,这时原有的经济、文化、政治、习俗、体制等要素发生更改,当更改完成时社会发展就进入一个全新的层次。

奴隶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社会进阶的节点中,旧社会的中间组织作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必然会被摒弃,解体,这时便产生社会原子化。

辛亥革命时,社会中以朱熹为代表的忠君思想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发展被淘汰摒弃,但新的中间组织并没有马上确立下来,于是人们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社会暂时发生混乱,当这些问题被解决时资本主义形态也将完成。

社会原子化出现于社会变革中的转型期,当社会与原子化被解决,则说明社会发展转型成功。

第二,从内在联系来看:社会原子化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的逐渐积累的。

法国的著名社会理论家涂尔干曾说,社会原子化并不意味着之前的集体意识消亡了,而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即建立在个体差异性基础之上的有机团结。

晋西北农村的“原子化”

晋西北农村的“原子化”

晋西北农村的“原子化”任何一T社会都会形成对有限资源分配的竞争。

为了维护社会的底线秩序,社会就会发育出对竞争的限制,或形成竞争的规则与规范。

2017年去晋北的五寨县调研,发现该县与晋东南的夏县差异很•大。

夏县是典型的小亲族地区。

在村庄街道上摆酒席竟有150多桌,全村街坊都会参加人情循环。

五寨县农村办红白事,主要是亲戚朋友参加,街坊邻居基本不参与。

地缘关系在晋东南十分重要,而在晋西北似乎不重要。

可以认为,与晋东南农村普遍存在活跃而且强有力的小亲族结构的情况相反,晋西北农村属于原子化农村。

原子化,除了人情互动中邻里街坊关系不重要以外,还表现在村庄中明显不存在紧张的结构,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自由松散,人心比较简单,城府不深。

敢说直话,敢做真人。

为什么晋西北是原子化农村呢?五寨县气候比较寒冷,无霜期只有120天,这就决定了农业一般只能种一季。

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基本靠天收,没有径流灌溉。

县域耕地60多万亩,约12万人口,人均耕地有6亩多,可谓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村民居住自由而分散。

这种人地关系的相对宽松,给村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从而使晋西北农村表现出原子化的特征。

从人地关系、居住状况等资源角度讨论村庄内的血缘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不同血缘共同体之间的竞争既是地缘关系紧张的结果,又是地缘关系重要的条件。

地缘范围内的资源紧张及为资源分配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强化了村庄内的血缘共同体,不同小亲族之间竞争所形成的均衡状态就是村庄中强有力的规范和规则。

村庄中所有人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与规则,谨言慎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形成对有限资源分配的竞争。

为了维护社会的底线秩序,社会就会发育出对竞争的限制,或形成竞争的规则与规范。

规则越少的社会,人的个性就越容易张扬,行为就越是理性,血缘基础上的生物性关系就不会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性。

晋西北相当宽松的人地关系和资源条件,使每个人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更不愿为遵守规则而付出牺牲本能本性的代价,晋东南地区人地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村庄结构的紧张,每个人都不得不生活在强有力规范的约束下。

“原子化”背景下乡村诚信重构初探

“原子化”背景下乡村诚信重构初探

“原子化”背景下乡村诚信重构初探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第10期来亚红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跨入新时代,诚信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制定了目标、步骤、路径和总要求,为我国乡村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

但是,毋庸讳言,相对于多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之路还十分漫长,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原子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如何重新构建已经岌岌可危的乡村诚信体系,优化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乡村社会趋于“原子化”——社会“原子化”。

化学术语中的“原子”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

将此术语用于对社会的考察,是指社会上个体越来越孤立的状态,就像互不干扰的原子一样。

“原子化”的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

“原子化”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个体意识强烈化、行为自由化和决策独立化。

社会的“原子化”直接导致社会活动中集体力量萎缩,整体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社会监督和法律强制。

——农村社会“原子化”的形成。

传统乡村地区的居住环境是基于集体的产权、物权关系,以及密切的血缘和地缘联系,居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紧密交织关系,因而乡村更倾向于是熟人社会。

乡村独特的利益关联和诉求构成天然的黏合剂,居民顾及乡情、亲情和“脸面”,形成乡村社会普遍遵守的“乡规民约”或行为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改革的快速推进,农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以及社会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原来依靠农业劳作获得生存条件的农民,其身份在不断发生变化,生存来源也不断多元化。

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大量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向兼业化,甚至完全脱离农业。

乡村社会变迁与转型性矛盾纠纷及其演化态势

乡村社会变迁与转型性矛盾纠纷及其演化态势

乡村社会变迁与转型性矛盾纠纷及其演化态势作者:陆益龙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不必然并存,社会转型及改革发展不一定导致社会矛盾纠纷的增多。

对社会转型与矛盾纠纷关系的认识,需要转换新视角。

分析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矛盾纠纷特征及演化态势,是要加深对社会转型和矛盾纠纷的理解。

当前乡村社会矛盾纠纷总体上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大体可分为生活性矛盾纠纷和结构性矛盾纠纷;各种矛盾纠纷显现出发生率较低及规模有限的态势,表明当前乡村社会并未出现矛盾凸显的特征。

针对当前矛盾纠纷特征及态势,乡村社会在纠纷管理或治理策略方面,对生活性矛盾纠纷需采取“基层-调解-化解”的管理策略,对结构性矛盾纠纷则要采用“顶层-调整-解决”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乡村社会变迁;转型性矛盾纠纷;生活性矛盾纠纷;结构性矛盾纠纷〔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4-0097-07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矛盾纠纷或社会冲突问题备受关注。

关于社会矛盾纠纷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观念是,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阶段,言下之意就是指社会快速转型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导致社会矛盾纠纷的高发。

那么,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矛盾纠纷究竟呈何态势、有何特征以及与社会转型有何关系呢?本文旨在基于实证调查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之上,从社会转型论和社会矛盾论的视角,揭示和分析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矛盾纠纷及其转型性特征和演化态势,由此提供一个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转型与矛盾纠纷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一、社会转型与矛盾纠纷的转型性特征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1〕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类似于波拉尼所说的“大转型”(great transition),也就是指自近现代化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2〕目前,社会转型概念在中国学界广泛使用,且主要用来指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过程及其特征,这一变迁过程的核心动力和特征就是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也就是倪志伟(Victor Nee)所说的市场转型带来了“市场社会”的兴起〔3〕;或者像李培林提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导致的结构转型〔4〕。

社会原子化

社会原子化

社会原子化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一般而言 ,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

田毅鹏教授在《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中说,社会原子化,主要是指在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

一般说来,社会原子化的表现有三:(1)人际关系疏离化。

社会纽带松弛,初级社会群体开始走向衰落,即伴随着现代化或社会转型的进程,人们开始从各种共同体中被“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

但在社会尚未实现新的更为高级的社会联组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开始疏离,走向原子化,陷入利己主义的小圈子。

(2)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

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连结基础之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连结应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群体及其相应的组织团体。

而走向原子化的社会则恰恰是破坏了上述基本连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导致社会内部松散,组织能力差,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益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

此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而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失去了下传的管道。

(3)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当社会走向原子化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消解了。

同时,当各种人际联接的纽带丧失后,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风行,导致各种社会制约因素走向消解,人们终将纯粹工具性地看待社会。

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原子化动向时间:2010-09-25 11:34 作者:田毅鹏字号:大中小点击:626次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摘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出现了社会原子化动向。

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

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

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摘要: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民俗现象。

近年来,中国农村人情出现了一种变异现象,但这种人情变异并不是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它在以人情作为社会最主要连接纽带的原子化农村地区最容易发生,而在以血缘作为社会基本结合方式的宗族型农村地区较少发生。

原子化农村地区的人情变异主要表现为人情的周期、规模、金额、对象、名目、仪式等方面的总体性变化,其实质是规范人情现象的法则由村落公共规则蜕变为个体偏好,个体偏好大行其道从而直接导致人情的变异。

而规则之所以蜕变,根源在于原子化农村地区缺乏超出个体家庭之上的结构性力量,公共规则因而缺少生存和支撑的土壤。

关键词:农村人情;变异;原子化;自己人;人情周期一、前言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民俗现象,早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

已有的人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从概念、产生、特点和运作规则解析人情现象本身①,这是较为典型的民俗文化意义上的研究;另一个是从文化意义上剖析人情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系②、面子③、气④、礼⑤等本土概念,以此深入探究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逻辑和心理特征。

这些研究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然而,只有少量研究关注农村人情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人情变异现象。

黄玉琴发现,人情被农民当做一种手段利用,是农民短期内缓解经济困难的一种手段。

⑥朱晓莹在苏北农村也发现了人情变异现象,她称之为“人情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人情往来范围扩大、人情礼金数目增大、人情名目繁多,她还发现人情泛化使人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它的“负功能”。

⑦宋丽娜认为人情变异体现在人情的价值性、社会性和功能性等层面的特性上,她将人情变异的程度与熟人社会的性质关联起来,比较不同区域农村人情变异的差异。

⑧陈柏峰研究发现,人情在传统村落社会中具有经济互助和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人情变异则表现为人情的互助功能正在丧失,越来越多的农民借人情的互助之名聚敛财富,人情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日趋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刘晨:乡村正在迈向“原子化社会”
原创 2018-02-07 刘晨乡村发现
点击上方“乡村发现”可以关注哦!
名词解释
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一般而言,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

时下,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去组织化,去合作化和去邻里化,乡村社会伴随着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制度性推动)的推力而变得越来越城市化生活模式,尤其是从过去的熟人社会已经变成了“半熟人社会”。

农民,虽然彼此之间认识,但是除了血缘关系和亲朋好友的因素之外,几乎很好进行互助和互访。

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的价值变迁也导致了这一结果。

价值,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是邻里友好,彼此是一个生活在共同体内部的高度团结。

并且,这样的团结,似乎是墨守成规的一种价值偏向,否则就是边缘人,会被村庄“隔离”和“孤立”。

正在制度与价值的双重合力下,乡村变迁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农民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弱化,呈现出原子化的特征。

最早在学界提出这一问题并随后引起热议的学者当属阎云翔,他在《中国个体化社会》(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中着重论述了整个社会的“个体化”倾向,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是“私人生活的变革”?还是“现代性的个体主义”?如何理解和对待?
如果把这样的个体主义放在农村社会,再结合我们对农村生活状态的考察,我们认为,最为准确的一种表述,即农民的原子化。

之所以提出这个表述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描述农民的生活状态;第二,与过去的传统社会而言,从“团结性”走向“分散性”。

原因,在上文中已经指出。

具体来说,请允许在此打个比方,在过去,如果禾场上的谷子没有收完,却又遇到了大暴雨,那么邻里之间会来帮忙,现在则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况。

农民为了答谢其他来帮忙的乡亲,有时候会请到家中已饭菜和好酒犒劳。

或者,如对方有困,则也会义无反顾的去帮助。

大家的“私”因为“价值”和“还人情”而变成了一种狭小范围内的“公”,仿佛这种的“公”在长期的农村内部中形成一种定律。

但是,一旦外部人口渗入进来或者因为某些矛盾,以及价值的变化与生产的变迁,这种内部的“定律”就会撕裂。

加上,外力作用和社会转型,撕裂也会发生。

为此,现在再去看乡村,小农生产时就“个搞个的”。

同时,在农闲时,走动的概率也比以往少了很多。

以往都会在杀猪或者过生日等,一些朋友会不邀自来参加乡村的“聚会”,但现在却很少。

很多“亲的很”、“关系好”逐步凋敝、冷落,最后“各忙各的”。

这种“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以往农村社会是很少见的,但在现在的农村,却比较繁多。

尤其是没有血缘、宗族、亲友关系层面的农民彼此,可谓是“老死不相往来”,认识倒是认识,毕竟生活圈就那么大,但要说能形成互助等状态,抑或是达到以往的那种高度团结,则不再可能。

为此,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情况界定为“迈入原子化的乡村社会”。

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却比较常见,甚至比农村的还要浓烈,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生活,往往连邻里之间都不认识。

我们的邻居到底是做什么的?不清楚;住了几口人,不清楚;有几个子女,不清楚……等等。

这种“似城市生活状态”用社会学的一种理论可以加以理解,即底层社会模仿上层社会,农村在“模仿”城市。

但是,这种“模仿”却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

需要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但本文认为,其终归是离不开以下几种原因(对前文的一个总结):第一,城镇化的推力;第二,生产的变革;第三,价值的变化;第四,文化的凋敝;第五,社会的转型。

原子化的农村社会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个价值判断不忙着去判断,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到底该如何去治理这样的乡村?在本文看来,重新组织农民,已经不太可能,恢复乡村文化,也不太可能。

(但是一些研究成果天天在提这个,我觉得真的是没弄懂历史和乡村)而是应该依据市场来推动乡村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恰当的处置和规划土地问题,才是乡村的一个出路。

而过分地强调回到以往的乡村社会状态,我觉得在市场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其需要很长时间)的外力下,无异于螳臂当车,最后会把乡村弄得“进退两难”(不要过分地折腾农民,我觉得也是现在最需要做的,例如某某工程)。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教师
★敬请查收《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陈文胜写给您的信
★150元订阅《中国乡村发现》360天分享最前沿乡村研究
★订阅《中国乡村发现》|邀您共同献策中国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发现》征稿启事
★《中国乡村发现》征集封面图片
⊙刘晨:农民为什么死守着农村不放
⊙刘晨:一个村庄集体患肾结石的叙事
⊙|刘晨等:农民利益表达的网络化及其治理
⊙刘晨:村庄政治问题真的“无解”吗?
⊙刘晨:当前中国农村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