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历史高考41题与我们的看法

浅谈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和我们的看法与做法巢湖一中汪为武2015-12-20历史高考真的有些难!这是历史老师的共识,可是更为悲催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既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根本无法动摇命题人的“高考还是难一点好。
”的铁石心肠,我们只能认了。
全国高考从1977年恢复到2015年已历经39年,回顾历史,70-80年代主要考查历史的基本知识,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背书是当时的特色。
90年代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明显加大,一些题目不仅难倒了学生,也难坏了老师,1992年出现的小论文题杨贵妃题更是非常新颖,也非常难,后续又推出的如墨子题、顾炎武题、顾维钧题也都很有代表性,它确实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
进入21世纪,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全国高考开始命制新课标卷,命题考查以素养立意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潜质、学科素养和人文素质。
从2011年开始全国高考命题进入到规范和标准化阶段,题量、题型和分值至今连续五年保持稳定不变。
其中41题更显特色,12分保持不变,基本为开放性的小论述题。
根据巢湖市教育局的安排,我们高三历史组的老师崔范华、吕荣和我就这一题型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求教于历史同仁。
一、近五年高考41题的回顾与总结人们常说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这句话放在高考试题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2011年到2015年已经五年了,后面怎么变化,我们都在期待着,都在揣测着……综观近五年高考41题,我们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认为试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四种类型,一是对观点的评述,从给定的材料中提炼观点或者给定观点或者自已提出观点,然后再加以评述。
如2011年全国1卷西方崛起题,2012年全国1卷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题(试题略)。
二是指出材料中的变化、趋势并加以说明,试题呈现形式可以是从提供的地图中提取信息,如2013年全国1卷汉唐历史变迁题,也可以是从表格中找出变化趋势,如2015年全国2卷的中国节假日题,根据表格中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试题略)。
谈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中的比较题

54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问中没有给出角度,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
文本分析并针对比较的主体结合所学知识来寻找对
比的角度。
下面我们就按此思路将今年的四道比较题逐一
解析。
1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56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信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中国从古代即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豆饭、 各种豆制品; 中国大豆的种植从黄河中游向南方扩展;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齐民 要术》; 再对比材料第二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而到 1765 年,大豆才引入北美; 中国从古代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而美国 最初将大豆作为饲料或绿肥;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而美国 利用大豆则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的成果; 然后据此行文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题干设问只是问中国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因此尽 管我们将中美做了对比,但只需要答出中国特点的 内容即可,美国只是中国的参照物。 3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相同因素”,限定语包括“上海和曼彻斯特”、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这里就有了对比的范围、 对象和角度,我们可以据此制表如下: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2018全国卷40、41题备

遵循的几个原则
1、审好设问,分值。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不必 展开。 2、语言准确、规范。 3、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 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4、尽量用教材的语言表述,材料里的关键词要保留。 5、克服思维定势,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6、答案书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工整化”
命题视角
视角一:对儒家思想历史演变及其精华的考 查。突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耻、勇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国学经典,诸子 百家,传统文学,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中 国戏剧,中国医学等内容进行考查。 视角二:依法治国理念。中国近代法制的发 展历程。 古今中外的法制理念的对比。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2、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 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 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 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 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 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 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 问题之间的关联
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
应对策略:2、找:获取信息并解读信息 ——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 A 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 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 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 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B 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材料主旨概括。 材料的出处,内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 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 往给解题 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 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 发作用,不可漏读。 C 对挑出的层意要进行处理,不能把原文抄成答案。考试考 查学生的能力就在于此。 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合并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 要对应;注意层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高考全国Ⅰ卷41 (原40)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的探究
1、近6年来全国Ⅰ卷· 41(原40)题考查题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0. ( 1 )40. ( 1 )40. ( 1 ) 指 出 40. ( 1 ) 41.(1)说明 41.(1)概
②说明……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即作 用,价值。
2、社会伦理型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范式
【例1】(2018 ·全国Ⅰ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 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 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 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④概括……主张,简要评价:主张——见解。评价——指对人 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
⑤概括……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相同之处— —相同点,不同之处——不同点。
⑥简述……历史背景: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 结。
4、(3)问设置: 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 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②指出……特点及……背景:指出——指点出来。背景——即时 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③指出……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即不同点,与相同点向左。
高考真题 小论文41题精讲精练

上图是一幅破损了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作品。若 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修复,请提出两点修复建议,并 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修复建议一:在破损处围绕画中主题画面 增加一首诗词。 修复建议二:在破损处增加篆刻落款。 理由:古代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 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 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画面中所保留的鸭子 看,整幅作品可能是一幅明清时期的花鸟画, 因此,按照文人画特点,破损处应该是文学 (诗词)和篆刻(落款),故予以修复补偿。
答案: 示例一: 不同: 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官修史书 (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小说 阐释:《三国志》是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较为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但史 书中的古汉语晦涩难懂,不利于大众阅读;而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经过作者 的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文学作品,书中有许多故事 情节系作者虚构,且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符合大众口味,但史料价值却偏低。
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 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 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
41.答案: 示例1: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戊戌变法(2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 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促 进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民族意识,具有思想启蒙 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 示例2: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 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 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4分)其它 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全国卷历史第41题专项指导——观点评论类(一)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历史第41题,立意新颖、灵活开放,年年变脸,难度很大,2016年又是一种全新的题型呈现在考生面前。
下面我们将以历年全国卷第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观点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2011年——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必修一汇编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2015年全国卷1】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011年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014年全国卷2】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017年全国卷1】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013年全国卷1】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016年全国卷2】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018年全国卷2】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历史全国卷高考41题剖析

从新史观“全球史”“抗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路径思考
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出国抗 战”、“苏英美对华援助”、“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增加国民政府外交方面的内容,包括“美英废除治外法权 ”、“参与联合国的创建” 增加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持
【部分答案展示】
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
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
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
三、例题分析
一、例题(2014高考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 史事实。)
从史学动态“全民族 抗战”路径思考
2015年国庆大阅兵
三、(2012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 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 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国民党积极抗战史实”包括增加国民党“淞沪会 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等 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包括增加“八一三事 变”、“国民党抗战自卫宣言” 合并“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 治”两个子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内迁”、 “中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变”等 增加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增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侵略战争给人们 生活带来的灾难、流亡和人口迁徙”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第二 次工 业革 命 第三 次科 技革 命
电气时代(劳动工具),内燃机及汽车(劳 电磁感应理论、 动工具),大企业制(生产管理),石油化 发电机、内燃机 工新兴行业及钢铁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劳 等 动对象)等 量子力学、相对 信息时代(劳动工具),原子能(劳动工 论、计算机技术、 具),“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 空间技术、原子 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 能技术等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探索 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年份 11年 12年 131 132 141 142 试题 西方崛起 冲击与反应 汉唐地图 中英建筑 抗战目录 世界史目录 材料呈现 题型语 论述式文字材料 评(论)……观点 历史事件结构图 评析……模式 历史地图 历史图片 教科书目录 教科书目录 提取信息……说明 提取信息……比较 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能力要求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③提出不同看法
全国卷41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 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 怀)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 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 出不同看法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12分)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 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历史材料论证题即小论文题

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
“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
(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 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 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 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 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 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
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 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 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 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 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 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 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 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 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 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 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 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2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Ⅲ卷)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I卷)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表1 钟表的演变——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I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8·新课标全国全国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8·新课标全国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8·新课标全国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