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8051aa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d.png)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层中长期的变化,通常以数十年或更长时间为单位。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以下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1.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那些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辐射能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臭氧等。
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增强。
2.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最重要的外部气候变化因素之一、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的变化等,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气体和颗粒物入大气层。
火山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气溶胶,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并在短时间内引起气温变化。
4.气候变化反馈机制:气候系统中存在多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
正反馈机制会加剧气候变化,而负反馈机制会减缓气候变化。
例如,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从而降低地表反射能力,增加太阳辐射的吸收,形成正反馈。
5.地表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和土地耕作等地表变化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森林的砍伐导致了碳汇的减少,同时也削弱了森林对水分的吸收和调节作用。
6.海洋循环: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汇,海洋循环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会导致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压力和风向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模式。
8.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工业生产、能源使用和交通运输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
森林砍伐、湿地开发和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辐射、火山活动、气候反馈机制、地表变化、海洋循环、气溶胶和云以及人类活动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采取适当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007ae1f10661ed9ad51f356.png)
探索规律 4: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 左半圈(从春分到秋分)昼长夜短, 右半圈(从秋分到春分)昼短夜长; 上半圈(从冬至到夏至)昼渐长, 下半圈(从冬至到夏至)夜渐长。 链接生活 1:你能说说滨州今天昼夜长短情况吗?
链接生活 2:你能说说滨州 5 月 1 日和 10 月 1 日昼夜长短情况吗?
四季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 图中太阳光线那一条代表夏季? 那一条代表冬季? 探索规律 1: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北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1.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2. 地势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总结 1、 同纬度地区比较,气温随着海拔增高而降低。 (海拔每增加 100 米,气温降低 0.6 ºC) 2、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改变地表状况。 2. 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 3. 排放二氧化碳和氯氟化合物。
重点练习: 1、一年当中,赤道上昼夜平分。 2、春分和秋分(节气),全球昼夜平分。 3、在南北回 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一次。 4、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二次。
北半球二分二至点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览表
-8-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昼夜长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极圈及 南极圈及
-5-
回归线向南向北逐渐降低。 思考:哈尔滨、北京、广州三地,
哪儿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探索规律 2: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
回归线向南向北逐渐降低。 思考:哈尔滨、北京、广州三地,
哪儿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地球公转与地球上的五带
观察: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欧洲绝大 部分位于哪一个带?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个洲?滨州属 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吗?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944de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9.png)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发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1.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长波辐射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增强,进而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气候系统。
2.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3.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空气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引起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大气环流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洋温度、地形、地球自转等。
4.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的特征,如陆地分布、海洋分布、冰雪覆盖等,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气候系统。
地球表面特征的变化会改变地表的反射率、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从而影响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5. 人类活动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外,人类活动还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城市化等方式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会导致土壤水分的减少,进而影响降水模式。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
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8d8ad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a.png)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是地球表面大气层中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气象因素在较长时间标准上的平均值和统计规律。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地貌、海洋等。
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对于我们认识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对气候形成机制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和气候珍爱认识。
三、设计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基本观点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地貌、海洋等3. 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4.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进修:老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进修气候的定义和基本观点。
2.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探究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深入钻研。
3. 制作展板:每个小组根据钻研结果,制作展板展示所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4. 分组讨论:学生展示展板,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加深理解。
5. 撰写总结:学生撰写总结报告,总结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作业要求1. 撰写总结报告,包括气候的定义和基本观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制作展板,清晰展示所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能够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作业提交时间:XX月XX日。
六、评分标准1. 报告内容全面,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语言通顺,无语法错误。
2. 展板制作精美,内容准确,结构清晰,布局合理。
3. 小组讨论表现积极,能够理性交流,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4. 作业提交及时,符合要求,无抄袭行为。
七、作业反馈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并给予详细的评判和反馈,鼓励学生在气候进修方面继续深入探究,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185d2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7.png)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引言气候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我们所处的气候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提供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1. 温室气体排放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氯氟碳化物等。
人类活动,特别是能源生产和消耗、交通运输以及工业生产,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剧增。
1.1 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1.1 转向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关键策略。
我们可以加大投资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1.1.2 能源效率的提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采用更高效的设备和技术,同时改善能源管理和节能意识。
1.2 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除了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它们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废物处理以及化石燃料的开采和运输等。
1.2.1 农业管理的改进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管理实践来实现。
例如,合理施肥、稻田管理和畜牧业管理等。
1.2.2 废物处理的改良改善废物处理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甲烷的排放。
例如,采用更高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技术。
1.3 氯氟碳化物的减排氯氟碳化物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们主要用于制冷和空调设备、发泡剂以及溶剂等。
由于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减少氯氟碳化物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1.3.1 替代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采用不含氯氟碳化物的替代技术来减少其使用。
这包括使用替代品和改进生产工艺。
2.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也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城市化、森林砍伐和大规模农业等都导致了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气候。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https://img.taocdn.com/s3/m/2fab30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f.png)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以下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方式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的成分和密度会影响到温度、压力、风等的分布。
3.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洋、陆地、山脉和城市等,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海洋能够储存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到气候的湿度和温度。
4.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并阻止其逃逸到外层空间。
温室气体的浓度和分布会影响到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
5. 大气环流:大气中的气流和环流系统(如南北极的极地环流、赤道的副热带高压带等)会影响到热量和湿度的分布。
这些环流系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6. 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会影响到气候。
例如,接近赤道的地区气候一般较热,而高海拔地区气候一般较冷。
7. 地球自转和倾斜:地球自转和倾斜使得地球的日照角度和季节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
以上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并形成复杂的气候系统。
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气候变化和气候模式的预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
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63ef45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a.png)
影响气候的因素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纬度因素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热量条件;大气环流因素,会影响当地的降水;气压带因素;下垫面因素;海陆位置;洋流因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地形因素,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造成影响,如热岛效应、绿岛效应、水库效应。
2气候类型特征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潮湿且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
(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全年低温,年气温差较小,日较差大。
温带,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为温带和寒带,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15℃以上为热带,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15℃以下。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22ce1122b52acfc789ebc929.png)
内陆受海洋影响很小,或 受不到海洋的影响,升温 快,降温快。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 屏障 作用,使得山地阴 坡和阳坡的 温度 、湿度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 异,——— 自然景观 也随之明显不同。 (2)山脉对 低层空气活动 的阻挡作用,使山脉两 侧的 水分 、气温状况也会产生差异。 (3)主要表现为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 降低 。
气温
气候
降水
(1)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海陆位置 (3)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地形地势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纬度因素 2、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 降水少。 海陆位置
2、海陆位置因素 3、地形地势因素
自主预习
一、地球形状与气候 1、太阳光线 平行 的。 (1)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几乎是 (2)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 地平面 的夹角。 2、太阳辐射和太阳高度的关系 (1)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 , 太阳辐射 最强 。 (2)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 高,太阳高度 变小 ,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
1、知道并能简单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变化 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 响。
自主预习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1、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 海洋 表面和 陆地 。 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 2、海陆气温差异 (1)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 低 些,陆 地上气温 高 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 低 些,海洋上气 温 高 些。 (2)一年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 和最低的月份一般分别出现在 7月 、 1月 ,而海洋则 分别出现在 8月 、 2月 。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fe9c88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9.png)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比如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等。
这些后果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
那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一、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过去百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极大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导致了地球的暖化。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氟气等,它们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宇宙的辐射,形成气体温室效应,这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大规模的国土开发、森林砍伐等活动也将大量CO2释放到大气中。
据估计,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70%,其中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排放的。
罗斯福环保计划(Roosevelt Corollary)呼吁不再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抗争,而是尽快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后果。
二、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除了人类活动,自然因素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自然现象都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比如太阳黑子周期、火山爆发、海洋循环等。
最近几个世纪来,太阳的黑子活动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地球的气候。
黑子活动的周期为11年左右,周期内的太阳辐射能够改变地球的大气温度,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例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摄氏度。
此外,海洋也是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其中大洋环流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水的运动能够影响地球的热量分布,从而影响气候。
比如,厄尔尼诺事件就是由海洋环流变化引起的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
三、技术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生物燃料、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29df4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5.png)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球的气候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虽然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它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致:1.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它们能够在大气层内形成一个“温室效应”,颠覆地球自然的能量平衡。
人类活动,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工业排放和森林砍伐,导致大量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规模。
2. 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的肺脏,对维持地球气候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破坏了这个生态系统,导致气候变化加剧。
森林的砍伐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还丧失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此外,森林的减少还削弱了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使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严重。
3. 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气候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的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加。
然而,大多数能源仍然依赖于化石燃料,这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工业和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垃圾和废水,进一步破坏了环境,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4. 农业活动: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农业活动中的排放源包括牲畜的肠道发酵和粪便排放、农田的施肥和农药使用等。
这些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亚氮,这两种气体都是强效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
5. 自然因素:除了人类活动外,气候变化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喷发等都可能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与人为因素相比,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总结起来,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
了解这些主要原因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农业活动,我们才能在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aa6f50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0.png)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形成多样的温度带;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
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
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
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
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
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
(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形成四类干湿地区;: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海洋为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
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大陆性。
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
(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我国幅员辽阔,最长的漠河位于53°N以北,属寒温带,最南的南沙群岛位于3°N,属赤道气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众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其余绝大部分四季分明。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67693be51e79b8968022622.png)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
2、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赤道地区)
3、随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太阳辐射逐渐变弱。
4、(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的一天,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的一年,产生四季变化现象。
5、(1)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2)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3)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4)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6、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7、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度的固定倾角。
8、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现象。
9、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的直射,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10、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光线直射的是热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11、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天,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12、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下降,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4166b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0.png)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1.纬度位置:地球上的不同纬度位置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从而影响气候。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寒冷。
2.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它们对太阳辐射的响应不同。
海洋调节气候的能力较强,使得沿海地区气候较为稳定;而陆地吸热快、散热快,使得内陆地区气候变化较大。
3.地形地势: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地势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山脉可以阻挡气流,导致气候差异;高原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温暖。
4.洋流:洋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它们可以携带热量和湿度,影响全球气候分布。
例如,北大西洋洋流使得欧洲西部气候较为温和。
5.大气环流: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这些大气环流带来了热量和水汽的传输,影响气候分布。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包括工业排放、燃烧化石燃料、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活动改变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7.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基本能量来源,它的强度和变化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的强度受到地球运动、太阳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8.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9.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它们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变化,进而影响气候。
10.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产生短期影响,释放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影响大气成分和气候状况。
以上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地球上的气候多样性。
习题及方法:1.习题: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解题思路:回顾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即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寒冷。
答案: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决定气候的基本格局,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寒冷。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4ff95189ec3a87c24128c404.png)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地球的运动、、地表的起伏等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太阳辐射影响着气候。
2、地球具有表面,同一天,南北方不同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的夹角)往往不同,太阳辐射的也随着发生变化。
3、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太阳辐射最。
当太阳光线垂直A.地球自转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转的周期是;地球自转,使人们经历的同时,也感受着一天早中晚天气的变化。
2、地球自转产生现象。
例如:“昼夜更替”,当北京中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______。
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方向;B、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的平面成66.50的固定夹角。
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根据教材P80“地球公转示意图”,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近似圆的椭圆)②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转?(转)③问: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由于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使得太阳有时直南半球,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四季更替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2、地球公转的周期;3、地球的公转产生了现象;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度的交角。
(叫黄赤交角)④问:太阳直射点是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线之间)⑤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简图”春分日:___月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北半球昼夜______夏至日:___月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夜______秋分日:___月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北半球昼夜______冬至日:___月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⑥地球公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但必须强调:除赤道地区外),使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中纬度地区产生明显的四季更替。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cd2cf8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b.png)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上。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我国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也因此逐渐变化。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使我国东部的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此外,海陆位置还会影响降水分布。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量较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量较少。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山脉阻挡低层空气运动,使一方降水多,另一方降水少。
例如,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成为夏季风的屏障,使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
2.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例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特点。
3.地形影响气候带的分布。
例如,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使得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性分布。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湿度上。
温暖的海流会带来较高的气温,湿润的海流会带来较多的降水。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而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洋流影响较小。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排放:工业、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什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688243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3.png)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什么
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
3、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
4、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5、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
扩展资料
气候(Climate),自然科学名词,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1c838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b.png)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个特定地区,而是纵观全球。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为深入了解其影响机制及应对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二、自然因素1.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是气候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阳与地球距离和太阳黑子数量、活动期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气候变化。
2.火山活动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气体和颗粒物,导致海洋和大气中的气温下降,对气候变化构成一定影响。
3.地震地震虽是地球自然属性,但是同时存在一些危及人类安全的地震活动,带来地形地貌的变化,如引起海平面变化等。
三、人为因素1.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巨量二氧化碳种子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机动车和建筑的集中排放,极大的加剧了空气污染。
3.农牧业活动过度的农牧业活动也成为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
农牧业活动所带来的粪便、化肥、农药等污染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四、大气环境因素1.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包括水蒸气、氧气、氮气和一些惰性气体等。
其中水蒸气是温室效应中重要的成分,氧气和氮气的基础作用是维护大气稳定和呼吸。
2.云层和降水云层和降水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云层大量存在会导致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从而降低地区的气温。
五、地球生物因素1.森林大面积的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森林的生物质和生长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平衡地球的气候。
2.海洋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海洋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其中最大的吸收者是海洋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
六、结语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并不仅限于上述所提,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应逐步落实全球减排计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推进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课时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2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1、自转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春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夏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秋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冬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课后活动: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的气候各不相同,那么,同纬度的地方气温不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两外两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海陆分布与地形地势。
学习新课:三、海陆分布与气候1、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2、P71活动: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强调:由于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所以造成了同纬度的海陆气温的差异。
降水受海陆影响差异也比较显著,沿海受海风影响的地区降水要比内陆多。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读P72图4—24: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A:从图上看,安第斯山脉的东西两侧景观有什么差异?(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B:为什么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降水不同。
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2、讨论,形成结论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P72活动,小组抢答:气候现象主要因素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海陆分布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势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地形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地球的形状五、人类活动与气候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课后活动: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这些题目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板书设计:海陆分布与气候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地形地势与气候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人类活动与气候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教学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在以往的教材安排上重点讲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觉得难,教师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内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提出关于阳光直射与斜射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联系如今生活中发展速度很快的太阳能热水器来理解太阳照射角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课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
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
现在想来,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
例如: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师:为什么会早晨、晚上冷,中午热?……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温变化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这样化抽象问题为“可触摸性”,怎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你怎样想,你怎么认为,这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
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堂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的无数个“为什么”当中,穷追不舍,结果学生仍然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个性思维仍然得不到锻炼。
这正是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