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语文学习,既有外显学习,也有内隐学习;语文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获得的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是普遍的心理现象(一)什么是内隐学习北大教授沈政在《脑科学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可请一位朋友到你家作客,先跟他在客厅中聊天,客厅墙上挂许多字画,但你们并不谈及墙上的字画。

随后请朋友到另一间屋子,拿给他一张写满许多偏旁、部首的半个汉字的纸,请他用笔把这些半个字补笔成完整的字。

统计他的补笔结果就会发现,这些字中许多是客厅字画上的字。

然而你问他是否按客厅字画上的字完成的作业,他会说:“客厅中有字画?我怎么没看见!”无意中映入眼帘的字,竟在随后的补笔任务中无意中冒了出来。

沈教授例举的学习现象就是“内隐学习”。

从上述例子可以体会到,内隐学习就是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

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要付出意志努力,还没有采取问题解决的策略,就获得了知识。

内隐学习是相对于外显学习而言的。

外显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须经过意志努力,还须运用一定的策略的学习。

无意识性,也就是自动性是内隐学习的基本特点。

(二)什么是缄默知识华东师大教授庄锦英在《关于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刍议》中举过怎么一个例子:你能够巧妙地骑着自行车前进,拐弯,越过各种障碍。

可是你究竟是怎么驾驭自行车的,你为什么不但能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让自行车自如地前进?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怎么骑自行车的知识,但究竟如何让使车保持平衡并使它前进,则必须有赖于个体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自如地骑自行车了。

很显然,这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

也就是说,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知识在起作用。

因为它的难以用语言清晰的表述,所以称为“缄默知识”。

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眼前有景道不得”,是李白面对黄鹤楼崔灏题诗发出的感叹;“心中有识说不出”,是缄默知识的生动的注脚。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摘要:首先对语“新课标”视野下缄默知识观进行了简述其次针对缄默知识与语学科特关进行了分析又对缄默知识初语课堂上运用进行了探究,如何语课堂上挖掘学生缄默知识让语学科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真正提高学生语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知识是张只有挖掘学生缄默知识才能让些零散细知识融会贯通无限制地扩吸纳新知识才能构成完整知识体系摘要缄默知识概念引入初语课堂开辟了全新视角首先对语“新课标”视野下缄默知识观进行了简述其次针对缄默知识与语学科特关进行了分析又对缄默知识初语课堂上运用进行了探究关键词初语;缄默知识;课堂教学008年起成都十二科华校区就开展了国级课题核心问题教学研究已形成以核心问题激发和推进学生活动形成学生活动体验基础上学习实现教学结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教学活动规形式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下缄默知识直是这种教学模式核什么是缄默知识简而言就是那些学生早就知道、潜藏学生知识结构深处、不用表达出就可以知道知识如何语课堂上挖掘学生缄默知识让语学科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真正提高学生语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其实日常生活存量缄默知识比如游泳、骑行车等这些技能旦学会就不容易忘记旦要我们就能马上做出反应借用海明威冰山理论是8与78比例关系如何对待学生藏水下面缄默冰山对提高语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缄默知识概念引入初语课堂开辟了全新视角、语“新课标”视野下缄默知识观《初语课程标准》谈到课程基理念强调根据新期初语教育任和学生要从“知识和能力”“程与方法”“情感态和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其只占很部分部分目标并不是靠知识体现语学习那种“脑海有口却无”知识太丰富了事实上我国古代多有这类现象论述《易系词》有“言不尽不尽信”;《心雕龙神思》认学创作精妙道理不可以言传所以不难看出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知识还存着种只可会知识———缄默知识回顾我国建国以语教育“教”主要是对外显知识传授“学”主要是对外显知识接收教师与学生关系是以外显知识纽带授受关系长期以教师课堂上形成了从到词再到教学模式不仅刻板无趣更失了语作实践性、人性学科所能教会学生鉴赏力0年版《义教育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语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课程学习和实践机会无处不有很多语教师常会发出这样感慨上课候我什么知识都讲了什么学生考试下还是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定义上成少年学生己东西”笔者想这种己东西就是知识、能力、价值观学生身上统体现更是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结合所以重新语新课标重视挖掘学生语课堂上缄默知识是提高语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途径二、缄默知识与语学科特关()语学科抽象性语教学不像其他理科教学具有绝对客观性、清晰性和准确性整语教学程教学容具有抽象性语作人学科它教学容不是般然规律而是人类精神产物初教材学作品里作者通表达情感是抽象教育者传递给学生容受到身思想、修养、生活历限制对学作品鉴赏有己理具有抽象性;受教育者知识验、社会历及断乳期心理变化对作品理也是抽象而我们语课上要做就是将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例如九年级上《进举》主要目是让学生明白讽刺写作手法堂课笔者设置心任是谈“可笑”处悟讽刺艺术学生选角从是什么(容)、什么(主题)、怎么样(手法)角谈将缄默知识“可笑”处显性化每学生认知程不认可笑程不学生挖掘己缄默知识又可以课到情节加以佐证说明什么他认可笑再如新版七年级上《猫》课从显性知识看学生会从关猫描写和作者对猫情感即写了什么但学生可以从这些容里面体会到什么情感可以挖掘身缄默知识即从句子描写可以体会到什么情感显然较曾养猫学说对不喜欢或平不观察学说所表达出情感就要浅显些这正是种缄默知识显性化知识是张只有挖掘学生缄默知识才能让些零散细知识融会贯通无限制地扩吸纳新知识才能构成完整知识体系(二)语学科实践性语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是实际运用语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力长期以学语直以刻板“研究作者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处”主并按照各种考试题目教学生理课甚至不惜让学生记下各种答题模板;而言是我们祖先留下化瑰宝课堂上变成了单纯翻译背诵要学生必须要记得通假、实词、虚词不论是现代还是言课堂上都已失了它原有美感变成了学生要考试各种例笔者想这不合开设语这学科初宗旨也不利提升学生语素养语实践性味着学生要理和迁移课堂上学到知识语外延是生活而不仅仅只有考试所以课堂上不能只重理不重积累只重分析不重研究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不该忽视他们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让语教学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生情感、态、信念、价值观系起这样课堂才是真正语课堂三、缄默知识初语课堂上运用就语言学习说它是建立儿童入学前就有三千左右习用语基础上学生长期生活母语学习环境头脑然发出体语言学习机制著名语言学乔姆斯基早就提出所谓“语言习得机制”心理学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对语言学习取他对世界已知认识这些综合起表明影响学习重要唯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东西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已有隐形知识调动起教师上课所用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言《湖心亭看雪》例这言选《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代表作作者以精炼笔墨记叙了己湖心亭看雪描绘了副幽静深远、洁白广阔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闲情雅致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言方法对借物抒情写作方法已有定理而且以往朗训练他们能初步感受语言美和境美程心已形成了对西湖美景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是学生缄默知识与缄默情感由空限制不能身临其境始终是种遗憾不学生隐形知识和情感助下笔者将学生熟悉西湖景色做成并配上《雪梦》乐曲带有情感说将学生慢慢地带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缄默情感显性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鉴赏美能力关键怎样激发学生发现这与他们生活比较远情景美这就要教师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己朗和组合作通寻作者笔下美课堂进行到这里对理已初具框架而对真正落脚笔者放了作者是什么样人生历下欣赏到西湖美景学生可以顺藤摸瓜引出对作者张岱身世探讨进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启发学生原即使是孤独寂寞心境下也可以欣赏到美那么现实生活呢?我们也应该抱有颗善发现美心用欣赏眼光看待我们周围人和事学生这堂课上不仅用己前学习言方法对进行了还调动了己缄默情感体会了西湖雪景美学会了结合作者身世深层次作者笔下美到底蕴涵了什么深刻道理也许张岱写这候必有这样多想法但是学作品留给人义就每人都可以对它有不教材上容不管是还是空上都和学生有定距离挖掘学生缄默知识是了调动学生曾有情感体验或知识表征结合当下体会作者情感作教师调动起学生情感体验能够很地调控课堂气氛使教学容顺利地进行下;作学生缄默知识外显和缄默情感表达可以助身更地体会作者情感这也正是考察学生语综合学习能力方面对学生能力考察已不再局限固定框架答题模式上更多是真性学生只有设身处地地作者角欣赏体会当作者心境才能懂作者背真正含义和真实情感四、结语教育者直探寻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也不断初语教学提出了新要缄默知识出现使教育者识到语教学不仅是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程也是通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隐性知识程也许更多是讲究感悟与顿悟若每位教育者都可以认真思考如何能有效挖掘学生缄默知识那么高效语课堂是定能实现学生鉴赏学作品也不再是件难上青天事。

试论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建构中的缄默知识

试论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建构中的缄默知识

体 对技能方法 的习得 ,同时 由于这 种内化作用 ,将 理论的显性知 识转化
成 了技 能方法 的缄默知识 。 缄 默 知识 的概 念 职前教师在学校接受教育理念、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进行实习活动 尽管在之后 随着在职 经验 的不 断积 累,个人教学观念会 有所改变 ,

时发现所学 的理 论在应用 时困难重重 ,胸怀满腔热情 的投入教育实 习争 但教师在职前 培训学 习理论 知识过程 中,出于对语文课程 的理解 、及作 当新型教师 ,却 发现理 论知识虽熟稔 ,却 不知如何将其 呈现,不得不 走 为学生 时的经 验首次建立起 来的个人教学观 念是根深蒂 固的,这会影响 入模仿 自己以前老师的老路。 分析其原 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理论知识僵化,
未能转化为个人的教学知识;二是忽视缄 默知识 。 1 9 5 8年,波兰尼在 《 人 的研 究》一书中 明确指 出: “ 人类 有两种知 到个人教学方 法。
四 、在 职 经 验 中 反 思 的缄 默 知识 教师走向工作岗位 后, 综合学生时的经验 与在职经验 , 经过教育实习,
识 。通常所 说的知 识是用书面文字 或地图 、数学 公式来表述 的,这 只是 重构语文 教学知识 。教师利 用语文教学 方法知识 ,将语文 课程与教材 知 呈现为语文教学的表征知识。 知识 的一种形式 。还 有一种知识是 不能够系统表 述的,例如我们 有关 自 识 以显性状态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识在语 文教学 中的教育价值是很 重要 的,因此 ,在 教师个 人学科教学 知
二、 “ 学徒式观摩”中初识缄 默知识
夸美纽斯在 《 大教学论 》中提到 “ 学 习语 文,并非 因为它 们本身是
博学 或智慧的一 部分 ,而是因 为它们是一种手 段,可使我们 获得知识 , 课堂知识 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教师 自身的教学知识, 教 师也 曾作 为学 生, 在 学习过程 中最 先接触 到语 文课程与教 材知识 ,通过 “ 学徒 式观摩 ”获

中学生的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中学生的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中学生的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作者:潘荫志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7期一、中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一种可能的课程资源缄默知识理论的创立者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 ·M.)在研究和阐述该理论的同时首先注意到它与教育的关系。

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

本文中,缄默知识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头脑中的、高度个人化的,常常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并且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但却影响或支配着他们的语文学习行为的知识。

笔者认为,缄默知识来自生活的经历与经验。

而时下的初中生由于出行的方便以及获取知识途径的简便快捷(如互联网),缄默知识非常丰富。

有学者就指出,“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带来了不知从生活的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的缄默知识,带来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历史学’等等。

”这些所谓的“学”,都是学生的缄默知识资源,尽管它们不完善、不清晰,但它们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形式与课程发生关联并作用于课程:一方面,它们可能是课程的素材;另一方面,它们可能构成课程的条件。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学生曾经去过苏州园林,对于苏州园林的景致有着一种直观感受,即使他不能够很好地将这种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这种感受对于他理解《苏州园林》一课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他可能会非常容易地被作者的描写带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之中,并轻松地背诵课文中的某些段落,甚至会联想到课文中未详细描述的其他园林景观等等。

总之,学生的缄默知识资源,无论是以课程素材,还是课程条件的因素进入课程并作用于课程,都对课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可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开发缄默知识与教学转变1.师生观的转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一、什么是缄默知识对于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公认的是由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

在他看来,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系统表达的;另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

而这种无法系统表达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个“不能言传”的部分就是缄默知识。

其实,近代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比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

缄默知识到底占人类认知总量的多少?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多大?就目前来说,不可能用自然科学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浮出表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而深藏“水下”的则有八分之七。

换言之,我们真正能用语言表述,逻辑分析和系统阐述的知识远远比不上缄默知识。

而放眼于语文教学,人类语言还远远不能表达人类思想。

二、从缄默知识的特点来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1.稳定性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

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

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最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

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

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缄默知识理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_李静

缄默知识理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_李静

吉林教育·教学7/201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费尽心思的讲解往往不被学生理解接受及学以致用。

解决这种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生成问题,我们可从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中得以启发。

一、知识系统构成缄默知识理论的兴起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学习的认识。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缄默知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问题。

根据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理论,知识分为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

外显知识即可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或其他符号所表达的知识。

缄默知识则为那些无法用言语或文字表达,只能靠自己领会的知识。

借用弗洛伊德通过冰山来隐喻意识和无意识的形象比喻,外显知识即浮出水面的“冰山顶”,而缄默知识则为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主体”。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整体。

虽然缄默知识相对于外显知识而言难以被发现,但它却是认识的源泉。

从功能上来说,缄默知识影响着知识与实践,几乎所有外显知识都来源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获得、理解与应用都依靠缄默知识。

对外显知识的获得而言,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导向作用,也可以起干扰阻碍作用。

当认识或实践与缄默知识一致时,外显知识的获得就较容易,相反则难以获得。

波兰尼在研究和阐释缄默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到它与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理智力量。

二、缄默知识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时期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

从这个课程设计目标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缄默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各种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承认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改变其角色。

教师首先应承认缄默知识的存在,并转变其以往作为外显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应意识到学生作为个体的人,不仅在课堂上学到外显知识,还从他们所接触的人、物、环境等学到缄默知识,尽管这些缄默知识不清晰、也不够完善,但其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却起着基础性作用。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感体验的忽略 . 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 。缄默知识并不属
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 表述性知识 . 但是却 比其更具
有 稳 定性 的特 点 . 换言之 . 感性 思 维 在 某 种 类 型 下 更 具
从绒 l 欺 - 知 的特 性探讨高中 语文 教学
画 邱 丹
母语教学 是任何 一个 国家都 非常 重视 的问题 . 这
文 教 学 中
知 识 就 是 缄 默 知 识 。比如 , 我们经常会说“ 只 能意 会 。 不 能言传” , 这个“ 不 能 言传 ” 的 部 分 就 是 缄 默 知 识 。其 实 , 近代心理学 中也有类似的解释 . 比如 , 精 神 分 析 大 师 弗 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
缄 默 知 识 到底 占人 类认 知 总 量 的多 少 ?对 于 语文 教
3 . 整 体 性
何 种 千 姿 百 态 的局 面 .唯 一 高 度 一 致 的 是 语 文 教 学 要 兼 顾 工 具 性 和 精 神 性 而 本 文 要 探 讨 缄 默 知 识 和 高 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


什 么是 缄 默 知 识
对 于 缄 默 知 识 概 念 的提 出 .学 术 界 公 认 的是 由 英 国 著 名 的科 学 哲 学 家 迈 克 尔 ・ 波兰 尼在其著作 《 个 人 知
二 、 从 缄 默 知 识 的 特 点 来 分 析 其在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地激活缄默知识?首先 , 我们要明确的是情境 是缄默知
识 的“ 温床” . 教 师 在 这 个 过 程 中不 需 要 刻 意 为之 , 在 同
有稳 定 的 知识 构 建机 制。当然 , 从 另 一方 面看 . 这 也意 味 着缄 默 知 识 的建 构 需要 在 潜移 默 化 中进 行 。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摘要:缄默知识概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首先对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缄默知识观进行了简述,其次针对缄默知识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缄默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缄默知识;课堂教学自2008年起,成都十二中科华校区就开展了国家级课题核心问题教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以核心问题激发和推进学生活动,形成学生在活动体验基础上的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

而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下,缄默知识一直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核。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学生早就知道、潜藏在学生知识结构深处的、不用表达出来就可以知道的知识。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让语文学科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比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技能一旦学会就不容易忘记,一旦需要我们就能马上做出反应。

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1/8与7/8的比例关系。

如何对待学生藏在水下面的缄默的冰山,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缄默知识概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缄默知识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在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目标并不是靠知识来体现的,语文学习中那种“脑海中有,口中却无”的知识太丰富了。

事实上,我国古代多有这类现象的论述:《易系词》中有“言不尽意,书不尽信”;《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文学创作最精妙的道理,不可以言传,所以不难看出,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书本知识中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的知识―――缄默知识。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语文教育,“教”主要是对外显知识的传授,“学”主要是对外显知识的接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以外显知识为纽带的授受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 文 知 识 是 关 于 语 言 和 言 语 、 章 和 文 学 的 知 语 文 识 , 体是听 、 、 的事实 、 念 、 主 说 读 概 原理 、 能 、 略 、 技 策 态 度 等 ② 这 些 知 识 之 中既 包 括 了 外 显 的 易 于 被 察 觉 ”而 的知识 . 蕴涵着丰富的 、 也 不易 被 人 们 觉 察 到 以 至 于 最
的错误 . 又是什 么原因呢 ? 无疑 问 , 这 毫 造成 这 些 问题
说明: 其二,非公共性 它不能通过大 众媒体 的形式 来
进 行 正 规 的 传 递 .因 为 这 是 连 这 类 知 识 的 拥 有 者 和使 用 者都 无法 表达 的 它 的传 播 更 多 的是 借 助 于个 体 受 众 的情 感 、 解 而 获 得 ; 三 ,非 批 判 性 。 兰 尼 认 为 . 理 其 波
式 ; 有 一 种 知 识 是 不 能 系统 表述 的 . 如 有 关 自 己行 还 例
语 文教学 中还 存在 着大量 的教 育相 关的缄 默知
识 . 括 教 师 的缄 默 知 识 、 生 的 缄 默 知 识 、 授 和 学 包 学 教
习 行 为 的缄 默 知 识 、师 生 交 往 和 学 生 之 间交 往 的缄 默 知识等。 些缄默知识常常是悄无声息、 这 不知 不觉 地 影 响 着语 文教 学 的 实施 。 在新 一轮 课 程 改 革 中 , 一种 如 有 大 家 比较 熟悉 的现 象 :许 多 教 师 尽 管 掌 握 了 许 多 新 的
它 的作 用 只有 在 相 似 的情 景 再 现 时 才 能 发挥 。 二 、 文 教 学 中 的 缄 默 知 识 语 语 文教 学 中存 在 着 大 量 的 缄 默 知 识 。 内 容 看 。 从 可 分 为学 科 相 关 的缄 默 知 识 和 教 育 相 关 的缄 默 知识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作者:张青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01期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是当代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一大发现。

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即为个人所拥有却难于明确言述、传达的知识。

①与显性知识相比较, 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 非逻辑性。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语言知识”或“不清晰的知识”,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其二, 非公共性。

它不能通过大众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正规的传递, 因为这是连这类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无法表达的。

它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个体受众的情感、理解而获得;其三, 非批判性。

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而加以反思和批判。

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其四, 情景性。

它的获得是对具体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因此它的作用只有在相似的情景再现时才能发挥。

二、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从内容看,可分为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和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

(一)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②而这些知识之中既包括了外显的易于被察觉的知识,也蕴涵着丰富的、不易被人们觉察到以至于最终被忽略了的隐性知识。

例如那些与体验、感悟、熏陶、感染、直觉、灵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知识以及无法用语言言明的、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于心的“怎么办”的规则性的知识等。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缄默知识,也称为潜知识或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难以言说、难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人们通常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直觉来获取这种知识,而并非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传递。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获取缄默知识,就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特性,并且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缄默知识的特性难以外化缄默知识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知识和技能。

它通常是个人的体验、感觉、直觉和理解,这些都不容易被外化。

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照顾孩子时,可以从孩子的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中感知孩子的需求,这种感知是基于母亲的缄默知识而来,但是这种感知并不容易外化。

常常依赖于具体背景缄默知识和具体背景密切相关。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获得的知识,只有在相同或类似的背景下才能够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背景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语文名句时,不仅可以介绍诗句的文化背景,还可以和学生讨论与生活相关的主题。

必须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缄默知识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获得的。

人们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尝试、反思和调整,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提升缄默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实践和体验中,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感知来获取缄默知识。

如何运用缄默知识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创造具体的场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具体的场景来帮助学生获取缄默知识。

例如,在学习《活着》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性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和互动来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之外去寻找知识。

例如,在教学《春夜喜雨》时,可以带着学生走进雨中,感受雨水的清凉和滋润,从而进一步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获取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获取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实践和体验,对其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从而积累和提升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视阈下语文教学知识的建桷——兼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有效性

缄默知识视阈下语文教学知识的建桷——兼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有效性

收稿 日期 :0 8— 6— 3 20 0 0
作者简 介 : 栾贻爱(9 7 ), , 东莱芜人 , 岛大 学师范 学院 中文 系讲师 , 1 7一 女 山 青 教育 学硕 士。 ① 问卷调查设计借 鉴 了范 良火的《 师教 学知识发展研 究》 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03年 ) 教 ( 20 。
性, 但也并 没 有认 为语 文课程 与教学论 等理 论课 程是 最重 要 的 。
从认 识论 或知 识论 的角 度看 , 我们 所有 有 目的 的实践 行 为都 是受 知 识 支配 的 。 …这 样 推 论 , 习 生 实 和 一线教 师 的语文 教学 行为 也应 该受 语文教 育理 论 的支 配 。但 为 什么会 出现实 习生 的语 文教 学行 为 与
10 2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8年 9月
用; 他们 的 实践行 为更 多 的来 自模仿 , 包括模 仿 指导 教师 和 中小学 老师 及 同组 同学 。为进 一 步 了解 语文 课 程与教 学论 等理 论 知识对 语文 教学 行为 的影 响程 度 , 对在 职 教 师进 行 了调查 。他 们认 为 影 响 其 职 又 后 教学行 为 的职前 培训 内容 依次是 教 学实 习 (0 ) 语 文课 程 与教 学 论 (6 ) 9% 、 8 % 和一 般 教 育学 (0 ) 7% , 而 其 中有 部 分教 师还认 为学 习语 文课 程 与教 学论 没 有 用 。可 见 , 虽然 在 职 教 师未 否 认 职前 培 训 的重要
关键 词 : 课程 与教 学论 ; 文教 学知识 ; 语 缄默教学知识 ; 显性教 学知识
中 图 分 类 号 :4 7 G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13 2 0 )3—0 1 0 10 4 3 (0 8 0 19— 6

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作者:曾宁波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780 更新时间:2005-9-8 【字体:小大】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宁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脱节、教与学效率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与教育者头脑中的缄默教学观念和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的干扰有关。

缄默知识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

他把知识区分为缄默知识和外显知识:外显知识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指的是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由此提出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能告诉的。

借用弗洛伊德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冰山隐喻,外显知识就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端”,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外显知识难以发现,但却是认识的重要源泉。

从功能上讲,缄默知识对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

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导向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

波兰尼在研究和阐述缄默知识理论的同时,首先注意到它与教育的关系。

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

从20世纪80年代起,缄默知识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开始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用缄默知识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也是在这一大趋势下发生的。

我国将缄默知识理论与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产生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才有学者做了尝试。

缄默知识理论为我们理解、阐述语文教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对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缄默知识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缄默知识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1 对缄 默知 识理论 的研 究
们对 体验 性 目标 的 真 正 关 注 。体 验 性 目标 分 为 三 个层 次 :经 历 、
古往 今来 ,国内外 把 缄 默 知识 当作 专 门 的认 识 论 主 题 ,并 深 反应 、领悟 。举例 来 说 ,学 生参 加 某 个 活 动 ,必 然 会 获得 一 定 入 研究 的第一 人 是 英 籍匈 牙 利 著 名社 会 学 家 、物 理 化学 家 、哲 学 的感 受 ,这些感 受有 很 多 都 是说 不 清 道不 明 的 ,但 这 些感 受却 不 家 波 兰尼 ,他 在专 著 《 个 人知识 》 中 对 “ 缄 默 知 识 ” 这 一 概念 作 能忽 略 ,这是体 验 的第 一层 次— —经 历 ,即 能参 与 就会 有 的 体验 。 出 明确的论 述 :“ 人 类有 两种 知识 。一 种是 指通 过文 字或 地 图 、数 在 学生理 智或 情 感 中 ,有 一 部 分是 可 以通 过努 力 表 达 清楚 的 ,这
鼍 干
1 不 承

- 一 。 。 :一 一耄 :: : : 器: :
缄 默 知 识 理 论 在 语 文 阅读 教 学 中 的 体 现
沈 小 田
( 扬 州大 学文 学 院 江 苏 扬 州 2 2 5 0 0 0 )
作者简 介 :沈小 田 ( 1 9 9 4 .2一) ,女 ,汉族 ,江苏 淮安 人 ,研 究生 ,扬州 大学 文学 院学科 教学语 文专 业 ,研 究方 向 :语 文教 学 。
摘要 :缄 默知识 理论 由波兰尼首 次 明确提 出 ,他 认为缄 默 知识 与显性 知识共 同构 成人 类的 知识体 系,近 年来 教 育界 对缄 默 知识 的研 究逐
步深入 ,伴 随着新课 标 的实施 ,语 文 阅读教 学 改革对 缄默 知识 也更加 重视 。本文 主要 阐述 缄 默 知识 理论 以及 缄 默知 识在 语 文教 学尤 其在 阅读教 学 中的体现 。 ‘

可贵的缄默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

可贵的缄默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

可贵的缄默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写作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尝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发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贵的缄默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

可贵的缄默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

可贵的缄默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观念。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理解词义。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学生上台展示对话,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表现。

(2)学生情景对话的流利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的情况。

(2)学生课后反思的质量和深度。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

2. 学生反思:(1)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否掌握。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缄默知识特性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考察缄默知识的定义及其影响,将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知识表达方式分析国中教学。

其次,通过分析探讨不同实践形式,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探讨缄默知识的特性,提供有效融入的策略,以及如何使用缄默知识支持学生学习及语文能力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缄默知识、特性正文:缄默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知识表达方式,指的是人们可以从环境中接收到不具备明文形式的信息并理解解释,即当我们知道和理解某些事情时,有时不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做出如此判断。

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明确弄清缄默知识的特性,并利用其特性有效融入到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在感知和掌握地理、历史等表达隐含信息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发掘并拓展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缄默知识的定义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了解它是由认知过程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和“暗示”组成的复合性信息,具有信息传播、表达、文化延续和叙事等独特功能。

因此,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而言,应将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知识表达方式,将其有效融入到学习中,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掌握文本信息,拓展语文知识内容,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其次,缄默知识的发现和落实可以从实践形式上进行探讨。

比如,在教材阅读方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法,帮助学生找出文本中隐含的信息,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分析解释文本表达内涵;另一方面,在语文写作方面,可以利用缄默知识引导学生制定作文计划,突出文章主旨,拓宽作文思路,有助于语文写作水平提高。

最后,缄默知识被重视,将有助于支持学生学习及语文能力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缄默知识,是既有用又有趣的策略之一。

将缄默知识有效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使用故事情节的实践法来培养学习思维,而且利用学生的喜好将故事加以启发,让他们抓住上下文的重点;为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布置一些真实的学习任务,尤其是实地考察的形式,以让学生发现缄默知识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此外,以情景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实践表达缄默知识,利用口头表达、图片分析、文字匹配等形式直接表达和演示缄默知识,以促进学生测算、思考、联想等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利用所获知识依据探究问题进行解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一、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

”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Michael Polanyi.Study ofMan,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Chicago,1958,12.)。

“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即“显性知识”,是最常见的知识形态。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有人译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

采取“缄默”的译法,可能更接近于波兰尼的本义。

据《辞海》的解释,“缄”为信札的“封口”,“缄口”或“缄默”的词义均为“闭口不语”。

而波兰尼提出的所谓“明确知识”,意指“可以说出来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即能够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知识;而他所谓的“缄默知识”,则是指那种“虽然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称之为“不能说出来的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说的(WeknowmorethanWecantell)”,就是这种知识存在的证据。

中国道家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种缄默知识。

简单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以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前者指人们不能清晰的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后者指人们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

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基本,人们能够知道的比他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得多。

就其功能来说,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

二、教学实践对缄默知识的疏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分类来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等有关的缄默知识。

所以,我们在教学认识论上不仅要重视那些显性的知识,而且要特别重视那些大量存在着的缄默的知识。

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能够充分注意那些大量存在的缄默知识,至于它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则更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大量的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微妙而强劲的作用。

结果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

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

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难点”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课程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就可能是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与课程知识不一致所造成的。

显然,教学过程中师生对缄默知识的自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影响到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

因此,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中的缄默知识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一个必要的思想前提,是教师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活动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特别是必须认识到学生带到课堂里的不仅是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有不知从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包括缄默的概念、命题或思维模式等。

这些缄默的知识尽管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他们对于学生的生活及认识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用波兰尼的话说,它们是儿童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没有这个“向导”,儿童的思想就会迷失在大量的显性知识的“丛林”之中;缺乏这个“主人”,儿童就无法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内进行显性知识的管理,他们所获得的显性知识也就会杂乱无章地存在于思想之中,不会形成一种“理智的力量”。

同时,这个“向导”和“主人”也许会将儿童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引向错误的方向,制造许多的障碍。

为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知识以及它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第二,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他们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

实际上,从一方面来说,教学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是完整教学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性质上看,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作为一种语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地克服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以及同学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真诚的和自由的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努力开掘自己对教材知识或对方所提问题的理解。

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

在那种缺乏对话的课堂里,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

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和图形等表征出来,从而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

起初,这种表征可能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们总会说:“不,不,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表征基础上,经过仔细地思考和反复地修正,就能够获得那种令人比较满意的表征,也就能够比较完整或清晰的呈现学生的缄默知识。

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包括自己对于学生、教学、课堂管理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的缄默知识。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是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特别是那些缄默的认识模式,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知的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行。

从缄默知识的理论来看,科学知识的生产,乃至所有知识的生产,都不完全是一种客观理性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

没有这种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产生并产生辩护作用,也就做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

然而,这些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益的缄默知识,例如,科学的理念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等,却很难与其他类型的缄默知识一样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

教育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与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缄默的认识信念、概念和框架以及方法和技巧等等。

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的。

因此,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具有“学徒制”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等等。

重视这些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用与检测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

同时,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缄默知识的要素,而不能够仅从显性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方面来考虑。

第四,从教学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来说,特别是从备课和教学评价环节来说,都应该考虑到相应的缄默知识。

众所周知,备课一般包括“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

传统意义上的“三备”主要考虑的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如何围绕教材知识的掌握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的缄默知识基本上没有得到考虑。

从缄默知识的理论出发,教师在“备教材”时,不仅要像以往那样理解教材知识及其结构,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在相应问题上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其影响;在“备学生”时,就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在“备教法”时,不仅要备那些显性教材知识的“教法”,而且要备那些缄默的个体知识的教法;不仅要备如何使学生掌握显性的教材知识,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缄默认识模式,如何检验、批判、修正和利用它们。

由于这种缄默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活境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由于生活境遇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缄默知识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个体解释或理解教材知识时认识框架和行为的不同。

对这种“不同”的认同、尊重和关注可能是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前提。

颜生民,孟书格,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北任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