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16世界就业趋势及各国就业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就业趋势及各国就业政策
曾湘泉
就业问题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和了解世界就业发展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国的就业政策,对当前和今后研究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世界就业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就业表现为以下三大趋势:
产业变动进程加快,服务业逐步成为就业主体。战后发达国家从“产值的工业化”和“劳动力的工业化”形态,先后进入“产值的服务业化”和“劳动力的服务业化”历史阶段。今天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就业活动的绝对主体。例如,2001年美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4%、21.6%和76%。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导致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向现代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在发达国家,特别表现为现代商业服务的劳动力比例大幅度增长。现代商业服务业包括广告、软件和计算机等信息密集服务,以及会计、建筑设计、工程策划、法律、管理咨询等知识性服务。
在劳动力结构朝着工业化特别是服务化调整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向直接有助于生产率提高的现代第三产业转移;转型国家在工业化完成的背景条件下,更多地关注劳动力面对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需求压力,更新知识结构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在发展以非正规部门为主的服务业就业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正规部门就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就业的水平和程度。
灵活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工厂制度中的集中就业是典型的就业模式。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灵活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出现了短期就业、派遣就业、自营就业、独立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项目合同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
发达国家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力比重在不断上升,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美国和欧盟国家灵活就业的比重都在上升。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活就业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率迅速增加。自营就业、家庭服务和微型企业等非正规部门成为巨大的“劳动力海绵”。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内部分化的程度日趋严重:高技能人才成为全球物质资本的追逐者,他们能够在全球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自主择业和充分流动;而对于普通劳动力,特别是缺乏就业技能的一般劳动力,各国大多采取以本地生产商品代替普通劳动力流动的运作方式,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有向下竞争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既解决本国就业问题,又改善劳动条件,为普通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社会保护,这是在灵活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元化条件下的一个新课题。
工作岗位的创造与消失速度加快,就业稳定性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和日益加剧的全球企业竞争,对就业,特别是对组织、职业的寿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工作岗位
的创造与消失速度加快,就业不稳定性上升。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一种以相对成本为基础的全球劳动大分工。发达国家正沿着“价值链”向上移动,而将较低附加值的生产对外承包给人工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创造出软件编程、网络设计和通讯服务等新职业,也创造出新的所谓“好莱坞模式”的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模式中,劳动者频繁地变换工作,为不同的雇主服务。
目前,处于衰落和消退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也有部分职业在消退。这种职业衰落和消退往往是由于技术或产品的更新使某种职业失去市场,或者由于制度或者政策的限制,禁止使用与某些职业密切相关的某种材料或工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美国在1996—2006年间,职业增长最快的群体将是高技能电脑专业人员;而就业人数下降最多的则是缝纫机、纺织机操作员、编织机安装员等低技能的工作岗位。据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信息职业”已占各种新生职业总和的40%以上。
由于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的寿命缩短,而企业的寿命缩短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也使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模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工会组织化程度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各国就业政策的特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总体而言,这些政策呈现以下特点:
促进就业成为各国政府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是人们生存、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和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因此,工作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关键。这已是普遍共识。有鉴于此,各国政府都把促进就业作为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1995年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提出,“把促进全球充分就业作为各国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基础,并尽最大努力使所有劳动者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的就业而获得有保证的、可持续的生活条件”。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战后第一部《就业法》,提出通过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防止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复兴,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由此正式确立了政府就业政策体系。在80年代,里根政府面对与日本的激烈竞争,把发展新兴信息通讯、生物化学等高科技产业作为施政的重点,为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和失业率大幅下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发展中小型企业,也是战后美国历届政府促进就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小企业已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一半,提供的就业岗位在私人部门就业中超过半数。
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欧盟于1997年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首次将就业问题作为独立的内容。同年11月,欧盟就业特别峰会确定了“欧洲就业战略”,提出将创业精神、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劳动者对新技术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和男女平等就业等作为欧盟就业战略的四大支柱。欧盟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制定《国家就业行动计划》。在过去5年中,欧盟各国实施就业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失业率由1997年的10.1%下降到2001年的7.4%,青年失业率和长期失业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近些年来,各国政府还注重运用税收、财政、信贷、贸易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政策来促进就
业,对扩大就业特别是化解失业的尖锐矛盾,“熨平”经济周期中失业率的波动起到了良好效果。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就业战略的重要支柱。技术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加速,企业寿命缩短,使得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成为竞争的核心。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成为各国就业战略的核心。国际劳工组织在1998—1999年《世界就业报告》中集中阐述了教育和培训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和意义,认为面对技术的迅速变化,要建立终生学习制度;为了增大经济活动创造就业的能力,必须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消除缺乏技能这一影响就业的瓶颈;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当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一般认为,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得益于美国个人创业精神及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的教育体系。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先后颁布10多部有关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和培训的法案,政府拨款资助再就业培训计划,每年使100万左右的失业人员接受培训;而美国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培训和提高技能等的投资总额高达600多亿美元。
亚太经合组织在1996年将人力资源开发列为APEC经济技术合作六大优先领域之首,至1999年先后召开了三次人力资源开发部长会议。1993—2000年APEC所开展的项目中,属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的占42%。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召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实施新型就业战略达成共识,并从理论讨论走向实践层面。
科学的就业统计体系和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成为就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劳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组织专业化的劳动力统计机构(如美国劳工部建立专门的劳工统计局),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推动劳动力的充分流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济学家对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造成的失业危害记忆犹新,不停地争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统计,并引入新的指标体系。他们采用年失业率,使失业测量既考虑失业人员发生比率,同时也考虑不同人员失业的持续时间,这样更能恰当评估失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随着灵活就业方式多样化,就业统计工作的难度也在增强。欧美等国战后加强了对就业特别是失业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失业预警等工作。各国在对劳动力市场存量数据统计、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加大对工作岗位创造和消失速度等劳动力市场流量指标的统计信息收集和研究,强化了对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动态状况的研究和监控。
就业服务兴起于20世纪初,其使命是改善失业者生存境况,维护社会稳定。从40年代末至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就业需求扩大,面对大量等待安置的劳动力,就业服务迅速发展。70年代初至今,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家就业政策最直接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法国于1967年成立了国内最大的职业介绍机构——全国就业管理局,拥有850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