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水 肿(edema)
一、定义:
组织液在组织间隙内积聚过多称为水肿。大量液体聚积在浆膜腔内 称为积液或积水。例如胸膜腔积液、腹膜腔积液、心包腔积液、脑 积水等。 范围:全身性、局部性、体腔积水(胸水、腹水) 程度:轻、中、重度 • 二、原因与机制 • 正常机体的体液总量及组间液(也称组织液)总量是相当恒定的, 且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换,并在神经及内分泌调节下维持着动态平衡。 其中组织液量的相对恒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血管内外液体 交换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这两种平衡的失调是产生水肿的 基础。
第三章
水肿(edema)
•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即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组织间液和血浆之 间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使组织间液的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血管内 外的这种液体交换主要是在毛细血管进行。 • 即:液体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形成组织液,同时一部分组织液又不 断地经由毛细血管静脉端返回毛细血管内,另一部分组织液则经淋巴管 回流入全身组织循环。
第六章 水肿(edema) • 五、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根据水肿的类型 ﹑发生部位﹑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 间而不同。 • 轻度水肿一般对机体无大影响,但重度 及持久的水肿,尤其重要器官或部位的 水肿,则可造成不良后果。如脑水肿, 因颅内压增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障碍;咽喉水肿,可因堵塞气道而引起 通气障碍以至窒等等。
在体外或尸体内凝固
不凝固,含微量纤维蛋白
第六章
• 四、水肿的病理变化
水肿(edema)
• 水肿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例如心里
衰竭、肾炎、肝硬变、营养不良、炎症等。它可发生于局部,也 可波及全身,但常首先出现于较疏松的组织和身体的下垂部位, 例如肺、眼睑、皮下、粘膜下层、四肢等,发生于各部位的水肿 均可呈现一些共同特征:组织肿胀、重量增加、色泽黄白、发亮 等,体表、皮下水肿时,由于组织弹性降低,以指压可有凹陷, 所以称为凹陷性水肿。 • [粘膜水肿] 有明显的肿胀和半透明感,切面呈胶样外观,如胃 肠发生水肿时,水肿液主要积于粘膜下层,所以在切面上可见粘 膜下层较正常可增厚数倍甚至10倍以上(本室标本),外观半透 明、胶冻样。 • [肺水肿] 眼观:体积增大,肺胸膜光亮湿润,间质显著增宽 (尤其牛、猪肺间质丰富,小叶间隙显著增宽),肺实质淤血、 湿润。由于吸入的空气对水肿液的冲击,故从切面上或支气管和 气管内常见大量含有泡末的液体流出。
• 4、组织间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渗透压有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之分,当组织间液的渗透压升 高时,可以从血管中吸收水分到组织间隙中,促使水肿的发生和发展。 引起组织间液渗透压升高的原因有: • 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 2)各种原因引起淋巴管回流受阻——蛋白积于组织间隙内。 • 3)组织分解加强 如炎症时,组织蛋白分解加强,大分子分解为小分 子——组织间液分子浓度增大,同时H+、Na+、K+等离子浓度升高(晶 体渗透压)——组织间液的渗透压升高。 • 5、淋巴回流受阻 当淋巴管阻塞或受压(如肿瘤压迫、丝虫病等),可导致淋巴回流受阻, 使得含蛋白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引起水肿。
• (六)炎性水肿 是最常见的一种水肿。其发 生主要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渗透压升 高及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有关。因炎性水肿在 性质上和特征上与其他类型水肿有明显的不同, 故临床上将炎性水肿以外的其他类型水肿通称 为非炎性水肿,非炎性水肿液称为漏出液,炎 性水肿液称为渗出液,漏出液与渗出液在成分 和性状上有明显差别﹙见下表﹚。
第六章 水 肿(edema)
三.常见水肿类型
渗 表 出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主要区别 液 漏 出
.

液体混浊,浓稠,可含组织碎片 呈酸性,黄色,白色或红黄色 蛋白含量高,超过4% 比重大,在1.018以上 含有多量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
液体透明,稀薄,不含组织碎片 呈碱性,淡黄色 蛋白含量低,低于3% 比重小,在1.015以下 不含或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不含 红细胞
• 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激素原因、肾内血流重新分布)
• 另外心衰也可反射性造成钠水潴留。
三.常见水肿类型
• (一)心性水肿 见于心脏机能不全。左心机能不全时引起肺水肿; 右心机能不全时引起全身性水肿,特别在前胸﹑腹下及四肢较明 显。
• (二)肾性水肿
• 见于肾机能不全﹙如肾炎﹑肾病等﹚,主要与血浆蛋白经肾流失 过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以及水﹑钠由肾排出减少而在体内潴留 有关。
• 3、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通透性增高 正常时,毛细血管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和极少量的白蛋白通过, 其他大分子物质是通不过的。在病理性情况下,引起毛细血管内 皮间粘合质及基底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强——较多液体及血 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组织胶渗压增高——引起水肿,此时水 肿液中蛋白含量较多。 原因:细菌毒素、创伤、温度损伤、化学损伤及某些变态反应、 组织缺氧、酸中毒等。直接损伤或通过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炎症介 质,如组胺、激肽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收缩。
•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调 (即钠水潴留)
• 钠水潴留的基本机理ຫໍສະໝຸດ Baidu肾脏排钠和排水减少,正常情况下,机体通 过肾小球滤过的水分,99%以上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只有约1%从尿 中排出。若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紊乱,就会造成钠水潴 留。 • 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广泛肾小球病变、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 (三)肝性水肿
• 见于肝脏机能不全,由于肝脏生成血浆蛋白减少,致使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致使 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可引起全身性水肿。肝脏疾病如肝硬 化时还可因肝静脉回流受阻和门静脉压升高,使肝窦及胃肠毛细 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可引起腹水或胃肠水肿。
(四)营养不良性水肿 见于饥饿,慢性消耗性 疾病,主要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及微血管壁 通透性增高有关。 (五)中毒性水肿 见于昆虫刺蜇﹑毒气﹑毒物 ﹑农药等引起的水肿,主要与微血管壁通透性 增高有关。
第六章 水肿(edema)
四、水肿的病理变化
• 镜检:见间质因水肿液的蓄积而极度增宽,其间有怒张的淋巴管。 胞腔内出现混有少量脱落的肺泡上皮的蛋白性液体(淡粉红色), 若为炎性水肿,水肿液中常混有不同性质的白细胞,蛋白的含量 也增多。在慢性肺水肿的病灶、可见肺泡壁结缔组织的增生,有 时使整个病灶部纤维化。 • 结构致密的器官如肝、肾、心、脾等发生水肿时,器官的肿胀不 明显,只有在镜下方可见。 • 肝——镜下可见水肿液蓄积于狄氏隙内,引起肝细胞受压——萎 缩,窦状隙贫血。 • 肾——水肿液蓄积于肾小管之间的间质内,使间质的间隙增大, 压迫肾小管,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 心——水肿液出现于心肌纤维之间,使肌纤维彼此分离,受挤压 的肌纤维可进而萎缩、变性。 • 脑水肿——脑回变宽而扁平,脑沟变浅,脑室扩张,脉络丛血管 淤血,脑脊液增量,镜检脑实质内血管周隙扩大。 • 单纯水漏出液与炎症时的渗出液的区别见书,主要是蛋白成分量 及白细胞的有无不同。
第六章
水肿(edema)
• 除此之外,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的因素有上述四个外,还 有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淋巴循环障碍等,任何因素发生改变均 可引起水肿。
• 1、毛细血管内压升高——主要是动脉回流受阻——毛细管压升 高——液体从动脉端毛细血管滤出增多,又使静脉端回流减少 (从公式看)——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过多——水肿。 •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力量减弱 (吸水性降低)。血浆胶渗压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 尤其是白蛋白(一般认为血浆蛋白总量低于5g/100ml时(正常6-8g) 白蛋白低于2.5g/100ml时(正常4.5-5g),就可能发生水肿。 降低原因:营养不良(摄入不足)、白蛋白合成障碍(如严重的 肝脏疾病、肝功不全)或丧失过多(如慢性肾炎等)、血浆蛋白 丢失或消耗、血浆蛋白稀释等均可引起血浆胶渗压降低——引起 水肿(这是全身性的)
• 促使液体进出两侧的因素: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 液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第三章

水肿(edema)
生成组织间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 (血浆胶渗压+组织液压) 生理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 (4.0+2.00)-(3.33+1.33)=1.34mmHg 因此滤出的力量大于回流的力量,故液体自血管内滤出。而在毛细血 管静脉端则相反,有效滤过压为: (1.60+2.00)-(3.33+1.33)= -1.06 mmHg 因此滤出的力量小于回流的力量,所以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其中 小部分经淋巴管回流入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