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三)省略句
.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句式的特征及判断技巧; 3、在句子翻译中处理好文言句式;
.
一、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 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 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 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 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 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另外,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 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 ,(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 果如成言。
句式特点四:省略介词(主要“于”“以”两
词)。 .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 可。”
.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 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书接上回,我们今天来学一学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省略句式】一、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例:(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梁惠王下》二、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6、分句的省略例: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吾从而师之C、沛公居山东时D、百姓之不见保答案:选D。

如有疑问,详细解析请扫二维码(可放置二维码)。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省略句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语言现象。

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简洁、更高效地表达思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言文中省略句的奇妙世界,去探寻它的奥秘。

要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省略。

简单来说,省略就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省去。

那在文言文中,都有哪些成分可以被省略呢?主语的省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话中,后半句的主语“异蛇”就被省略了。

为什么可以省略呢?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读者能够很清楚地知道“黑质而白章”描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异蛇”。

谓语的省略也时有发生。

像“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这里“再”和“三”后面的谓语“鼓”就被省略了。

这种省略让句子更加简洁,节奏也更为明快。

宾语的省略同样不少见。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具言”的宾语“之”就被省略了。

通过上下文,我们能明白“之”指的是询问的人。

介词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普遍。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这里的“于”就被省略了。

这种省略在不影响理解的同时,让句子更加精炼。

那么,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省略句呢?这和古代的书写材料、表达方式等都有关系。

在古代,书写材料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和丰富,竹简、丝帛等的使用使得人们在书写时力求简洁,能省则省。

而且,古人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他们善于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省略句的运用正好符合这种表达习惯。

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如果不懂得省略句的规则,我们在阅读时就可能产生误解。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如果不知道这里省略了“渔人”,可能就会对句子的逻辑关系感到困惑。

同时,掌握省略句有助于我们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时,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这样才能翻译得准确、通顺。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1. 文言文省略句多少种类型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三、省略宾语。

(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谋。

(同上)四、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2. 文言句式,省略句要怎么判断非我也,是兵也是判断句没错,但是不知道同学觉得哪里省略了?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最新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最新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2、蒙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

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

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省略句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省略句归纳
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劝学
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
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
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
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
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省略主语“张衡”)
必修五
滕王阁序
物(有)华天(有)宝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所赖君子安(于)贫
逍遥游
翱翔(于)蓬蒿之间。
陈情表
谨拜表以闻(陛下)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陛下)不许
少仕(于)朝
省略句必修一省略主语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欲与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鸿门宴必修二不随以止也省略句必修三琵琶行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荆轲刺秦王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鸿门宴
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必修三
琵琶行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省略句教学文档

省略句教学文档

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承接前面的宾语“蛇”省略。

译:永州的野外出产奇怪的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承接前面主语的定语“六国”省略。

译;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他们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六国)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2、蒙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5.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

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

(《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

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