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历程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和通气模式
时间参数及其符号
(1)通气频率 ( f:0~120) bpm (2)吸呼比 (I:E = Ti: Te ) (3)吸气时间 Ti (s) 、Trise (s) (4)呼气时间 Te(s) (5)屏气时间 TP(s) 是吸气时间的一部份,
通常设定为T的10%,临床根据病情和呼吸习惯 适当增加或减少。 周期:T=Ti+Te,f=60s/(Ti+Te)bpm
通气机
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麻醉学教研室巩红岩
机械通气的发展历程
口对口人工呼吸
1800年前,金匮要略、华佗医方中 无创 有类似体外按压人工呼吸的记载
人 力
1300年前,圣经上有“口对口”描 作
正压机械通气
有创 述1792年,首次在人身上实施气管切 开、插管及风箱式正压通气技术。
动 力
负压机械通气 正压机械通气 多功能呼吸机 人工智能呼吸机
吸气相
时间触发 压力触发 流速触发 流量触发
吸气向呼气切换
压力切换 时间切换 容量切换 流速切换 复合切换
PEEP
呼气相
自主切换 时间切换 人工切换
机械通气基本原理
呼气向吸气切换
主要物理量和参数
时间量及参数 气体流量及参数 气道压力及参数 温度、湿度参数
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各参数的物 理涵义及其作用或影响。
通气机的组成
通气机主要有五个基本单位组成 动力系统 通气源 分为压力型通气源和容量型通气源 控制系统 控制通气源和呼气阀交替开放或关闭, 使通气机周期输出气体的自动操作系统 输出气路 通气机安全监控系统 检测通气机和患者的异常情况, 发出视觉或听觉信号,提示操作者给于调整.
空氧配比方式
机械配比
电子配比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和通气模式
第二相——吸气相
方 波(Square Wave Flow Pattern) 可快速建立起通气和在有效的时间内维 持恒定的气流。 加速波(Accelerating Flow Pattern) 减速波(Decelerating Flow Pattern) 气流迅速上升到峰值,紧接着减速。 正弦波(Sine Wave Flow Pattern) 兼加速和减速波通气的特点。 SIGN,潮气量加倍(延长吸气时间)。
容量控制VCV
F—t和 P—t曲线: VCV设定 定容:VT/MV=? 时间:f 、Ti 、Te Trise、Tp、I:E=? 压力:Pmax =? PT /FT =?
压力控制PCV
F—t和 P—t曲线: PCV设定 定压:Pi-Level=? 时间:f 、Ti 、 Prise、 Tp 、I:E=? 压力:Pmax =? PT /FT =?
第三相——吸气转换到呼气
时间限制压力周期 (Time Limited, Pressure Cycled) :按设定的吸气时间和吸气流量为患 者送气,当达到设定的吸气压力水平时,吸气 停止(漏气的时候,为时间切换)。 可见,在第三相时,如果切换的主要物理参数 是容量、流量、压力或时间就分别叫容量切换、 流量切换、压力切换或时间切换。
压力周期(Pressure Cycled) 也叫压力切换, 当达到设定的气道压力水平(Insp. Press. Level)时,吸气停止(压力开关,漏气时无法 切换)。 时间周期压力限制(Time Cycled, Pressure Limited) 按能维持设定的气道压力水平所必 需的流速为患者送气,当达到设定的吸气时 间时,吸气停止(相当于PCV)。
容量和流量参数及其符号
无创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护理课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设置呼吸机的参数,如 吸气压、呼气压、频率等。
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 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记
录护理过程和患者的反应。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04
皮肤压迫
长时间佩戴面罩可能导致皮肤 压迫,应定期调整面罩位置和
放松面罩。
呼吸道干燥
使用加湿器或增加液体摄入量, 保持呼吸道湿润。
胃胀气
准备呼吸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呼吸机,并检查呼 吸机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准备辅助用品
准备面罩、管道、湿化器 等辅助用品,确保治疗过 程中所需的物品齐全。
护理操作流程
佩戴面罩
连接呼吸机
参数设置
监测与记录
选择合适大小的面罩, 确保面罩紧贴面部,减
少漏气。
将呼吸机管道与面罩连 接,调整管道长度和弯 度,确保舒适度和安全性。
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机械通气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情况及呼吸机参数, 根据需要调整参数。
撤机
当患者病情改善或稳定时,逐渐降低呼吸机参数,适时 撤机。
无创机械通气注意事项
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无创机械通气前应清除呼吸 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检查与更换配件
定期检查呼吸机及配件是否正 常,如有损坏或过期应及时更换。
注意患者体位
总结词:紧急救治
详细描述: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护理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为进一步治疗争取 时间。
案例三:重症肺炎患者的无创机械通气护理
总结词:改善预后
《有创机械通气模式》课件
通气模式的工作机制
01
02
03
吸气相
呼吸机向气道提供正压, 克服气道阻力和胸膜腔内 压,使气体进入肺部。
呼气相
呼吸机向气道提供负压, 使气体从肺部排出。
同步触发装置
检测患者的吸气努力,当 患者开始吸气时,触发呼 吸机提供相应的通气支持 。
03 有创机械通气模式的应用
临床应用场景
A
急性呼吸衰竭
用于治疗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如COPD 急性加重、重症肺炎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由于机械通气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易导致细菌入侵,引起VAP。处理
方法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加强口腔护理和使用抗菌药物。
02
气压伤
机械通气过程中,过高的气道压力可能导致气压伤。处理方法包括调整
通气模式和参数,以降低气道压力,同时给予相应治疗。
03
呼吸机依赖
部分患者在使用机械通气后可能产生呼吸机依赖,难以脱机。处理方法
混合模式
结合定压和定容模式的特点, 根据患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适用于多种疾病状态的患者。
适应性支持模式
根据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提供不 同水平的支持,适用于需要逐
步撤离呼吸机的患者。
个体化通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患者病情和生理需求, 制定个体化的通气治疗方案 。
定期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和通 气需求,及时调整通气模式 和参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在OPD急性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可帮助 改善呼吸功能,缓解症状。
B
C
重症肌无力
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可作为 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度过呼吸困难的危 重阶段。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 呼吸肌无力或麻痹,有创机械通气可维持呼 吸功能。
《无创机械通气》课件
02
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应症与 禁忌症
适应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
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功 能,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改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的夜间缺氧状况,提高睡眠质量。
急性呼吸衰竭
神经肌肉疾病
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可 以暂时替代呼吸功能,帮助患者度过危险 期。
监测与调整
在通气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通气效果以及不良反 应,及时调整参数和护理措施。
无创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监测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 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患者吸痰、排痰,保持 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观察通气效果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等症状,了解通气效果, 及时调整参数。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提高患 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04
无创机械通气在临床中的 应用
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结词
无创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VS
详细描述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状况,会 导致肺水肿和呼吸困难。无创机械通气可 以通过正压通气降低呼吸功耗,减轻肺水 肿,改善氧合和通气。虽然无创机械通气 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在 某些情况下,如严重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时,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05
无创机械通气的不良反应 与处理措施
严重消化道出血、严重心律失常
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不宜使用无创机 械通气。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和通气模式
用呼吸机的目的就是以一种适宜的方式对病人的肺 进行有效通气,既保障病人生命需要,又要尽可能 地减少并发症,而且还要安全、舒适。 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间隔叫机械通气周期,T。 一次吸气开始到下一次吸气开始的时间间隔为一个 机械通气周期。 一个机械通气周期又可分解为四个状态或四个相, 即:呼切换到吸、吸气相、吸切换到呼和呼气相。
基本原理示意图
通气控制流程
空气、氧气配比混合(干燥的气体); 细菌过滤(减少感染); 降至低压、稳定压力、缓存一定量气体; 吸气回路PID控制(实现各种通气模式); 经湿化器加温、加湿(雾化)到病人; 呼气回路PID控制(实现PEEP等),呼出气 体排到大气中。
呼吸机的分类
第四相——呼气相
实现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增加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city, FRC)。对于一些限制性病变(ARDS),呼末维 持一定的正压有利于肺泡气体交换,但使用 PEEP要慎重,不能随意增减。 电子PEEP、机械PEEP或文丘里PEEP 。
呼吸机各部分主要功能
主 机——气源处理、吸呼控制、监测报警 混合器——外置或内置机械式,比例阀混合。 湿化器——病人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 病人管路——5-6根螺纹管、接湿化器或雾化吸 入器,病人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传输。 气 源——以适当方式提供压缩空气和氧气) 其 它——主机和病人管路的固定或支撑装置
——自主
W吸=100% ,V吸=100%时,为自主模式(Spontaneous,CPAP)
通气模式的转化
呼吸机的质量保障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 ppt课件
2.2、判断是否行机械通气可参考以 下条件
•呼衰经一般治疗方法无效者。 •呼吸频率 >35~40次/分或<6~8次/分 •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呼衰伴严重意识障碍 •严重肺水肿 •PaO2<50mmhg, 尤 其 是 吸 氧 后 仍 <50mmhg 。 •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
2.5、注意事项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若使用常规治疗方法仍不能 防止病情进行性发展,应及早上机; •在出现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时,机械通气无绝 对禁忌症; •撤机的可能性; •社会和经济因素。
3、呼吸机的操作方法
3.1、呼吸机和患者的连接 3.2、通气方式的选择 3.3、呼吸机参数的调定
3.1、呼吸机和患者的连接
A、 鼻/面罩 用于无创通气,选择适合于每个
患者的鼻/面罩对保证顺利实施机械通 气十分重要。
B、 气管插管
分经鼻插管和经口插管。经口插 管比经鼻插管容易进行,在大部分急 救中,都采用经口方式,经鼻插管不 通过咽后三角区,不刺激吞咽反射, 患者易于耐受,插管时间保持较长。
C、气管切开
适应症: 1、长期行机械通气患者。 2、已行气管插管,仍不能有效吸除气管分泌物3、 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的患者。 4、解剖死腔占潮气量比例较大的患者,如单侧 肺。
呼吸机的参数—吸呼比
一般为1/2。采用较小 1/E,可延长呼气时间,有 利于呼气,在COPD和哮喘 常用,可小于1/2。在ARDS 可适当增大1/E,甚至采用 反比通气(I/E.>1),使吸 气时间延长,有利于改善气 体分布和氧和。
呼吸机须调节的参数
•吸氧浓度(FiO2) •VT •F •报警限
•吸呼比(I/E) 呼气末正压(PEEP) 持续气道正压(CPAP) •叹气(sigh)
呼吸机基本知识(呼吸机的基本原理与人工通气的发展史)
2020/9/20
46
第三相——吸气转换到呼气
压力周期(Pressure Cycled) 也叫压力切换,当达到设定 的气道压力水平(Insp. Press. Level)时,吸气停止(压力开 关,漏气时无法切换)。
时间周期压力限制(Time Cycled, Pressure Limited) 按 能维持设定的气道压力水平所必需的流速为患者送气,当 达到设定的吸气时间时,吸气停止(相当于PCV)。
2020/9/20
5
1929年JAMA杂志上刊登了有关应用“铁肺”成 功抢救一例脊髓灰质炎女孩的论文,引起了很大的 轰动。其后因体外负压通气的种种弊端在应用过程 中逐渐暴露出来,故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 “铁肺”逐渐让位于技术得到很大改进的有创正压 通气技术。
2020/9/20
6
铁肺
2020/9/20
Prise、 Tp 、I:E=? 压力:Pmax =?
PT /FT =?
2020/9/20
39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F—t和 P—t曲线: VCV/PCV间歇+自主
VT/MV=? Pi-Level=? 时间:f /RR 、Ti、
Trise、Tp、I:E=? 压力:Pmax=?
PT /FT =? fsimv =(0~f)?, f总 = fsimv + f自主
物理涵义及其作用或影响。
2020/9/20
26
时间参数及其符号
(1)通气频率 ( f:0~120) bpm (2)吸呼比 (I:E = Ti: Te ) (3)吸气时间 Ti (s) 、Trise (s) (4)呼气时间 Te(s) (5)屏气时间 TP(s) 是吸气时间的一部
Ventilator发展及基础
Ventilator的发展历程
• 60年代: 67年 Bennett 第一台由气动电控(由电子 元件控制的) MA—1 Ventilator面世,随后 Elema Servo 900、Engstron 200 相继推出, 当时采用的是模拟电子技术。 • 70年代:PEEP/CPAP 模式应用于临床,用于 治疗ARDS。
机械式空氧混合装置
FIO2
高压氧→ 空气-氧气混合器,氧浓度的 误差为±5%. PM needed
←高压空气
电子控制空氧混合及再排水装置
• • • •
Save gas Delivery gas quickly Drain water No PM
Ventilator Block Diagram(不带空氧混合器 )
二,Ventilator的原理及分类
4,按呼吸类型: • 定压 • 定容 5, 按适用范围: • 成人 • 儿童 • 新生儿 6,按 有创,无创分 • 有创 • 无创 MASK
二,Ventilator的原理及分类 • 7,按控制方式分 • Servo (伺服) • Open loop(开环)
Ventilator Block Dialator的发展历程
呼吸机通气治疗
有创通气治疗
有创通气治疗是指通过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等方式,将呼吸机与患者呼吸 道直接相连,进行辅助通气的治疗方 法。
有创通气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 禁忌症,以及专业的护理和监测。
有创通气治疗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的 患者,可以提供更高的通气支持和氧 合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如感染、出血等。
术后支持
手术后患者,特别是麻醉和大 型手术后的患者,可能需要呼 吸机支持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呼 吸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对于COPD患者,呼吸机通气 治疗可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 ,缓解呼吸困难。
重症肌无力
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呼吸肌 无力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呼吸 机通气治疗可以提供呼吸支持 。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与完善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制定呼吸机通气治 疗的临床实践指南,提高 全球范围内的治疗水平。
临床实践数据支持
基于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数 据,不断完善和更新实践 指南,提高指南的针对性 和实用性。
培训与教育
加强呼吸机通气治疗领域 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医生 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推动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与探索
基因组学与呼吸机通气治疗
研究基因组学在呼吸机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探索个体差异对治疗 效果的影响,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生理参数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根据个体 差异调整通气参数,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因素干预
研究心理因素对呼吸机通气治疗效果的影响,探索心理干预在治疗 方案中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6
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
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呼吸机简介急诊科
呼吸机示意图
机械通气治疗旳目旳
1.改善肺旳气体互换 2.纠正严重呼吸性酸中毒 3.纠正低氧血症,缓解组织缺氧 4.缓解呼吸窘迫 5.降低呼吸氧耗 6.逆转呼吸肌旳疲劳,变化压力-容量关系 7.预防和逆转肺不张 8. 改善顺应性 9.预防通气机有关肺损伤 10.其他
允许镇定剂和肌松剂旳应用 降低颅内压(过分通气疗法) 维持胸壁旳稳定性 有利于肺和气道旳愈合 防止并发症
呼吸机简介急诊科
机械通气旳发展
1.早在公元前423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曾经指出,人体吸入旳空 气中具有某种人体必需旳物质,进入鼻腔后经过心、肺旳作用传遍全身。 这一观念虽然模糊但却认识到了呼吸对于人体旳主要性。 2.人们对“呼吸”旳生理机制旳认识经过了一种漫长旳过程,文艺复兴时 期旳科学巨匠.达.芬奇以为,空气经过胸廓“风箱式”旳作用而进入肺内 。这对于后来旳呼吸生理学及机械通气理论旳发展具有主要旳启蒙作用。 人们意识到病人情况危急时,首要旳就是维持其正常旳呼吸。 3.从19世纪中叶开始,体外负压通气方式开始成为了研究旳热点。常规旳 人工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创通气),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亦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气胸症等)。 4. 20世纪50~80年代,多种各样旳正压通气机相继问世。电子计算机引入 吸机旳设计,出现了以微处理机为基础旳功能更完善旳、有报警、监测系 统旳正压呼吸机。
呼吸机有关性肺炎
呼吸机有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 见旳并发症之一,指原无肺部感染旳患者,经机 械通气治疗48 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 经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发生新旳肺实质旳感染 性炎性反应。伴随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旳广泛应用,VAP已成为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旳 一种常见且严重旳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VAP, 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长, 甚至危及患者旳生命。
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与管理之欧阳地创编
从1926年开始,Drinker发明了铁肺。
1958年,正压通气应用于临床。
在以后的50年里,逐渐开始了各种通气模式的研究。
1992年,Zapol提出了“容积损伤”,提出了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称为“气压容积伤”,从而提出小潮气量通气的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智能化和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通气模式开始应用于临床。
二、机械通气的概念左边的两个图是有创通气的模式,右边的一个图是无创通气的模式。
有创通气不管是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或者经鼻的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的模型,对病人都是有创伤的。
而无创通气是指不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增加肺泡通气量的一系列辅助通气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经面 / 鼻罩进行的无创正压通气、负压通气及高频通气等技术。
左边一幅图是铁肺,患者躺在机器里,使肺内压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使得气体进入肺内,通过负压使患者胸廓抬起来,最开始用来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病人。
后来出现胸甲肺(中图)、负压呼吸机(右图),都是通过负压,使胸廓抬起来,打开肺的容积。
这些方法都是无创通气的方法,也是比较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的一些方法。
三、无创机械通气的分类机械通气可以分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
无创通气可以分为高频通气、正压通气和负压通气。
其中,正压通气就是现在所说的无创呼吸机的BaPAP、CPAP。
正压通气可以分为双水平和单水平,BaPAP属于双水平的,在呼气时给予一个压力,在吸气时给予一个给高的压力,使气体容易进入肺内。
单水平,包括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APAP(自动气道正压通气)。
铁肺是一个负压通气的模式。
无创通气的目的是通过呼吸支持纠正致命的低氧和 / 或高碳酸血症,为病因治疗争取时间。
由于该技术在辅助通气过程中能够保持上气道的完整,有效减少或避免气管插管或切开相关的并发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二氧化碳及低氧性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
使用无创通气的治疗目标是为了让患者的上气道打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数字图文信息一体化
完善的呼吸监护 提供机械通气基本监护参数 提供机械通气肺力学参数 提供机械通气撤机的监测参数 压力/时间、流速/时间、容量/时间、两种
向量环 文字提示呼吸机所处状态 接入一体化网络
十一、重视医护人员和病人安 全
窒息后备通气,没有送气(窒息)时,呼吸机一 级报警。
1907年Drager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氧 人工呼吸器Pulmotor,用于心肺复 苏。
1909年Janeway发明了一个小型金 属装置。通过对该装置实现了间歇 正压通气。
Janeway于1913年首次提出呼吸机 可由病人自主呼吸触发吸气的假设, 以后成为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 的必备条件。
现代通气技术的起源与探索
口-口呼吸是最简单的借助外力实现通气的方式,1300年 前,圣经上有“口对口”的描述。
公元2世纪前后,中医已将人工呼吸作为一种急救技术。 公元15世纪,Leonardo da Vinci提出空气通过胸廓风箱式
的作用而进入肺内,1543年,Vesalius首次对猪进行气管 切开和插管取得成功。 1667年,Hooke在狗身上重复这一技术成功,并首次应用 风箱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正压通气。 1979年,Curry首次在人体进行了气管内插管,用于人类 疾病的抢救。 人工气道技术由动物过渡到人类经过了200余年的时间。
现代机械装置通气技术的起源
1832年,Dalziel 设计出一个密闭风箱装置, 通过压力变化进行通气(人作为动力,使 用受限)。
1858年Snow在伦敦首次应用气管内麻醉技 术,对兔的动物实验获得成功。他将气管 内导管与充以氯仿的气囊相连,通过挤压 气囊的方式进行麻醉。
目前,密闭风箱装置与挤压气囊一直还沿 用这些技术。
Honglin Du 博士(Tokyo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发现了机械通气时呼气同步的内在规律,建立起表达终止 流速,呼吸动力学参数及超平台压的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已发表于(J Appl Physiol 2000:2143~2150)。
五、BIPAP自动呼气阀技术
Evita呼吸机能通过调节通气参数决定通气 模式,克服传统机械通气时,自主呼吸和 控制通气不能并存的特点,避免人机对抗, 有呼气向吸气和吸气向呼气双重触发机制, 既可以按呼吸机的预设要求转换,也可以 按患者的自主呼吸触发。更重视机械通气 下自主呼吸,尽可能实现人机同步;
小结
新的通气技术要尽可能地实现肺保护性通气; 非常重视机械通气背景下的自主呼吸,尽可能实现
人机同步; 重视呼吸力学监测,并结合其他检查,给临床医生
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病人治疗; 更重视机械通气时病人安全; 更重视病人的舒适、以减少创伤,如无创通气; 能满足各种人群治疗需要,早产、新生儿至成人; 能满足各种疾病治疗的氧合需要,无论是顺应性很
九、有创/无创一体化
新型涡轮机技术,体积小,噪声低,不易产热, 最高压力140cmH2O,最大流速200L/min。
容量:A/C、SIMV(+PSV)、CPAP(+PSV) 压力:A/C、SIMV(+PSV)、CPAP(+PSV) 无创正压通气(NPPV): Spont、 Spont/T
采用AUTO-TRAK技术,实时跟 踪病人的每一次呼吸,自动检测 漏气量的变化,进行补偿。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的 发展,由电子器件控制、监测气体压力和 容量及带简单报警功能的呼吸机被开发出 来,例如瑞典Elema公司的 Servo 900A, Bennet MA-1, EngstrÖm 200EC等。
通气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1967年,瑞典的Sjstrand首先提出低潮气量和高频率通气 的高频通气(HFV)模式,其目的在于减少正压通气对血流 动力学的影响。
步,减少呼吸功。当自主呼吸气流增加时,机器 能提供更大的气流,使病人更舒适、减轻呼吸肌 的疲劳。
四、呼气灵敏度自动调节
固定或用户手动设定的弊病: 不适合每一个或每一类病人 通气条件或肺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需要频繁调节 必须依赖于正确分析图形和监测参数 PSV的自动吸/呼切换标准 著名重症监护治疗学家Yoshitsigu Yamada 教授和
1971年,Servo 900B 研制成功,通气模式有VCV、PCV、 IMV(f/2,f/4) ,采用机械的PEEP,具有一定的监测与报 警功能。
1972年Lunkenleimer首次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成功。 1977年Klain和Smith提出高频喷射通气(HFJV) ,HFJV成 为临床最常用的一种HFV形式。
技术逐步探索与改进
1869年,德国Trendelenburg首次将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 人,并对气管切开用的气管内导管加以改进,将一可扩张 的气囊套于导管周围使导管与气管壁间密封,防止手术时 血液吸入肺内。
1880年英国的MacEwen发明了可以通过口腔导入气管的 金属导管,首次行经口气管插管。
同时代呼吸机产品还有: Erica-300, Bennet-7200,
Ev-800, Bird-6400等。
经典呼吸机-900C
90年代机械通气技术发展
1981年,Sullivan无创口鼻面罩发明。
20世纪90年代,临床对呼吸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更 高,智能通气和液体通气。研制出高速比例阀,Servo300/A呼吸机上首先使用了两个高速比例阀(VSV, PRVC, Auto-Mode) 。
1893年,Eisenmenger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材料加以改进, 以较为柔软的材料代替金属。
1895年Kirstein在柏林首次介绍直接喉镜的应用。1907年 美国费城的Jackson医师将其加以改进。此后,喉镜直视 下气管插管方法便成为气管插管的标准技术方法。
现代机械通气技术的雏形
1893年美国纽约Niagara大学的Fell 设计了一个由手动驱动的风箱,使 用橡胶管与面罩或与人工气道相连 接,进行人工通气。
Ventilation)ASV 压力/容量双控制 NewportE-500: VTP control 体现呼吸治疗学的发展,实现肺保护性通气; 压力控制和压力支持提供减速气流,提高病人通气时舒适
感。
二、偏流
BIAS FLOW称为特殊连续气流, 是一种改进持续气流,它可以 缩短呼吸机反应时间,帮助患 者自主呼吸,减少患者吸气作 功,当气管插管有漏气时, BIAS FLOW还可以稳定基压水 平。
现代机械通气的里程碑
1928年,Drinker 和 Shaw 发明 “铁肺”箱式负压治疗机(电力 与机械技术的产物),成功抢救 8 岁患脊髓灰质炎的小女孩,开 创了“机械通气”史上的里程碑。 铁肺、胸甲式和带式体外负压通 气机大量使用,取得一定效果, 但对ARDS无效。
1940年,由于人工气道技术 (有 创) 和喉镜直视气管插管技术成 熟,第一台间歇正压通气(IPPV) 麻醉机被发明,用于胸科手术和 ARDS,正压通气在麻醉和外科 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
允许根据病人的触发状况自动互换。 几乎所有的高档呼吸机都具备该项功能。 得益于阀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
八、高频/常频一的需要,潮气量精度高
可设定多种高频振荡HFOV :
正弦波型纯振荡、 吸气相振荡、 呼气相振荡 全呼吸周期振荡
紧急释放阀/主动呼气阀开放,允许呼吸室内空气, 呼气阀失灵、过多气体输送。
内置、外置电池,后备电源供应。 面板锁定功能,防止误操作。 停电或电池耗竭时可允许手动通气 。 3分钟纯氧功能,保证病人吸痰时维持好得氧合状
态。 20秒吸痰送气暂停,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传染,报
警暂停,保持工作环境安静。
此外,一些新的机械通气概念和技术得以发展和应用,如 PEEP,CPAP,IMV,SIMV等出现。
第三代呼吸机-现代呼吸机经典
20世纪80年代,电子传感 器技术、电动或电磁阀、 计算机技术发展成熟,机 械加工工艺日臻完善,这 些技术使呼吸机的性能进 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1981年,现代呼吸机经典 Servo 900C 研制成功, 在整个80年代的中国,占 有统治优势。
成为丰富多彩的大家族
不需要压缩空气的微涡轮、微泵多功能呼吸机上 市:NPB740, 760, HT-50, VS-Ⅱ、LTV-1000等。
无创呼吸机 ‘VISION’、有创与无创结合一体的 呼吸机“ESPRIT”。
高频/喷射/振荡/小儿呼吸机(BabyLog8000森迪 斯3100A/B)。
其他模式EMMV, PRV(压力释放),BiPAP, Bi-Level, 压力增 强, ASV (适应性容量通气),APV(适应性压力通 气),VAPSV(容量保证压力支持)和PPS等,自动插管补偿 技术ATC (NPB-840, Evita-4, Galileo)。
由于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在压力触发的基础上发展了流量 触发技术、间歇气流。
箱式体外负压通气机-铁肺
第一代呼吸机
1942年,美国工程师Bennett发明一种采用按需 阀的供氧装置,供高空飞行使用。
1946年,世界第一台初具现代呼吸机基本结构的 间歇正压呼吸机PR-1A研制成功。
1948年,经过改进,间歇正压呼吸机TV-2P正式 推出,以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气动气控压力 限制型)。
此外,便携式急救呼吸机和家用无创呼吸机进一 步发展。
得到的启示
通气方式
口对口 挤压皮囊 正/负压通气
正压呼吸机
人工气道/风箱 定容(压)
多功能,更安全 多功能、安全、舒适
机械通气技术进展
一、压力和容量双控制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Siemens 300: PRVC 可变压力控制 CPC Venturi: VPC 自动气流调节 Drager Evita 4: Autoflow 适应性支持通气 Hamilton Galileo:( Adaptive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