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气候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气候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影响范围及其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气候类型与季风气候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生动案例,如夏季暴雨、干旱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b.季风气候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2.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八年级上册

2.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八年级上册

初中地理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夏季、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2.简要分析并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3.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并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熟制;4.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重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作物的熟制。

难点: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分析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读诗:《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思考:长安没有荔枝吗?为什么要从其他地方运荔枝到长安?3、生答:荔枝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而长安纬度较高,种植不了荔枝,因此需要从其他地方运来。

过渡:这说明荔枝的生长与气候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候的第一课时:气温。

(二)新课讲授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找到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北极村(冬季气温在28℃以下)最温暖的地方:海口(冬季气温在16℃以上).计算温差约50℃。

由此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结论一:南北温差大在课本P30 图221中描出等温线,你有何发现?结论二: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思考: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原因:1.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2、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3.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远,加剧了南北温差;转折:找到0℃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

用笔描绘出0℃等温线,观察该线大致沿我国的秦岭和淮河一线延伸小结:冬季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我国秦岭一淮河一线。

讲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地理中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之一。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第二节天气多样季风明显[ 有关课件 ]教课要求1.经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散布图,认识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色以及降水散布特色,培育学生判读、剖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

初步学会剖析气平和降水特色的形成原由。

2.认识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域的区分依照及区分地域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性。

3.认识我国的天气特色,培育学生剖析天气特色的技术。

使学生明确天气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我国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祸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互相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构造剖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色,各节内容都是环绕这一主线睁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天气,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天气特色。

天气特色能够经过其基本因素──气平和降水的特色反应出来,要认识天气特色第一应认识气平和降水,并且气平和降水的散布及特色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益于理解各地区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别。

鉴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构造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别,以及联合这类差别和农业生产实质区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平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经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散布图,并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剖析冬天气温散布时,却详尽描绘了等温线散布特色,以指引学生阅读 1 月等温线散布图。

教材的这类编排表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表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剖析夏天气温散布特色,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绘比较简单,主假如经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虑题,指引学生读图,进而总结我国夏天气温散布的特色。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经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指引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东西部干湿情况的差别以及我国干湿地域的区分。

这部分内容连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色,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域散布图,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绘结论。

八年级地理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使学生认识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季风气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多样性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2. 利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

3.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地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气候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4. 地图分析: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原因。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多样性的成因。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和季风气候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分析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季风气候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应对措施的思考。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让学生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影响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2、锋面雨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推移有何规律?请同学们首先阅读课本P39的阅读材料,寻找答案,然后观看课件演示,聆听老师讲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和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并回答梅雨和伏旱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中下游地区
3、课本P40活动题第2题: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2、习惯上将受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大致
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__________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该线以东南
大地区,称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3、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A、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季节。
B、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和灾害。
(1)非季风区是不是受不到季风的影响?
(2)结合前面的降水量分布图,看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降水量上有什么不同?
小结:季风区与非季区的划分依据:是否能够受到季风影响;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大致通过毫米等降水量线,两侧降水量存在差异。
季风区: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主要集中于;
(2)夏季风对我国又有何影响?完成课本P40活动题第1题:分析我国季风区的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以及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小结:冬、夏季风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
(1)寒冷干燥的的盛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夏季风来自,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我国的;而且我国季风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因此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在季,概括说就是。
结论: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你认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b.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c.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为人类造福?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一:某地处季风区,近年来夏季降水量逐年减少,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二:某地位于非季风区,但近年来却频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问题:
a.分析案例中季风气候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b.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讨论内容:
a.季风气候对家庭生活有哪些影响?
b.家长小时候是如何应对季风气候的?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标注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并在图中简要说明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季风气候灾害的措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如北国的雪景、南国的椰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丰富的气候景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今天我们将学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4.设计课堂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1.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

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3.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

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你知道有哪些?仔细阅读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如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气候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重点介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3. 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材: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辅助材料:气候类型分布图、季风气候示意图、相关实例资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七、教学进度安排课时:2课时(90分钟)第一课时: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第二课时: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八、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2)在图中找到1月份0℃等温线,并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山脉和河流?再观察0℃等温线以南和以北,平均气温分别有什么特点?
(3)观察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
(4)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然后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气温由南向北,越往北去,气温越;南北温差很,1月份0℃等温线大致穿过—一线。
2、阅读P32的图2-14,同样先看清图例和气温数值,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与1月气温分布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
(2)什么地方的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3、阅读课本P34的资料,小组合作补充有关资料,共同讨论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西安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达标训练
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每题2分,共计20分)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的气温差别大,越往南,气温越,越往北,气温越。
2、在我国,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下面的哪条线分布()
(3)7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南北温差,全国除等地区外,普遍。
3、阅读P33的图文材料,初步认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带、带、亚热带、带,另外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
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一课时)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2)掌握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能够分析我国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2)运用实例说明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2.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 我国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2.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国的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1)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2)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3)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5. 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

五、课后作业:2. 思考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 探讨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季风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主要干湿地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学会分析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2).培养技能: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学生判读分析季风形成图的技能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3 ).我国冬夏季风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包括气温、降水图、有关季风形成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八年级地理教案)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八年级地理教案)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课标版地理学科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气候多样季风显着”课题南北气温的差异课型综合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活动引入听了东北人的话,有什么感觉?——真冷听了广州人的话呢?——又热了两人的对话和他们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表演: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学生回答:( )过渡: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提出问题: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第一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来学习。

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三、季风气候显著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图》(图2.19)、《夏季风的形成图》(图2.20),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教案编辑专员: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培养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我国气候特点的情感。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地图、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候特点,你们知道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2.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气候类型、季风特点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显著性的认识程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六、课堂活动:模拟季风现象(10分钟)1. 教师准备模拟季风现象的材料,如风扇、气球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模拟材料进行实验。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季风现象的特点。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岭、兰州到拉萨;我国
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_(山脉)、________(河)一线延伸到
高原的东南边缘;东南沿海一带降水量超过_______毫米;_______
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由_______向________递减。

)A处房屋位于房顶特点______________,B处房顶特点______________答案:1、A 2、B 3、A 4、C 5、C 6、C 7、A 8、
安岭秦岭淮河青藏 1600 塔里木(2)东南沿海(3)房顶平房顶尖
、本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
、本课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差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解疑归类
(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


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以北<0℃,以南>0℃)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分析: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
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查疑落实:练习册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
遍高温。

[板书: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转)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
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
呢?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
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
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
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
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
温差。


5、阅读材料:吐鲁番是我国
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
气温曾高达49.6℃,戈壁地
表温度高达82℃以上,可以
晒热鸡蛋。

西游记中有一处
位于吐鲁番。

[课件:吐鲁番]
火焰山真的是熊熊烈火吗?
火焰山山体为红色砂岩,对
太阳光的反射能力极强。


强烈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
弯弯曲曲的沟壑,宛若烈焰
腾升,故名火焰山。

(转)近几年来,由于气温
的一些变化,“三大火炉”
城市也有了小插曲。

我们来
了解一下。

大家还记得2008年初南方雪
灾吧?我们通过资料和图片
简单回顾一下。

10养成良好的地
理学习习惯
15培养学生分析
问提的能力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