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物化一千题 4

合集下载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电化学81-10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电化学81-100

81 下列电池中哪个液接电位不可忽略A()()()Pt ,p H m HCl p H ,Pt o 2o 2 B()()()()Pt ,p H m HCl m HCl p H ,Pt o 221o 2 C()()()()Pt ,p H m HCl m HCl p H Pt,o 221o 2M D ()()()()Pt ,p H m HCl AgCl Ag AgCl m HCl p H Pt,o 221o 2−− C电池A 为单液电池无液接电位电池B 用盐桥消除液接电位电池D 是两个单液电池串联而成82 对于同一类浓差电池当消除其液接电位时的电动势E 无与未消除液接电位时电动势E 有相比A E 有> E 无B E 有= E 无C E 有< E 无D E 有和 E 无大小关系要具体分析D若液接电位的方向与原电池电动势方向一致则E 有> E 无若液接电位的方向与原电池电动势方向相反则E 有< E 无.83同一温度下0.1和0.001mol/kg 的NaOH 溶液之间液接电位差为ε10.1和0.001mol/kg 的NaCl 溶液之间液接电位差为ε2则A ε1 > ε2B ε1 < ε2C ε1 = ε2D 不能确定ε1 和 ε2的大小关系ANaOH 中OH –迁移速度大大快于Na +因而产生较大的液接电位差NaCl 中Na +和Cl –迁移速度相差不大因而液接电位差较小84相同温度时若0.1 mol/kg 和0.01 mol/kg HCl 溶液的液接电位为ε1若0.1 mol/kg 和0.01 mol/kg KCl 溶液的液接电位为ε2则Aε1 ≈ ε2 Bε1 > ε2D ε1 << ε2B液接电位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离子扩散速度的不同HCl 溶液中H扩散速度大大高于Cl–有较大的液接电位而在KCl中K和Cl–的扩散速度相似85测量双液电池的电动势时常用盐桥连接两个电极溶液其主要目的是A 导通测量回路B 消除溶液的电压降C 避免两溶液间发生化学反应D 消除液体扩散电势D86下面所说对于制备盐桥的基本要求中哪一点不必考虑A 正负离子扩散速度相近B 有较高的浓度C 不参与电极反应惰性D 必须无色透明DA B C三项都是对盐桥的基本要求87测定电极的电势时除了用标准氢电极外还可以用二级标准电极作参比电极对这类电极的要求下面哪点是不必的A 电极反应可逆B 不易发生电极极化C 电极电势温度系数较小D 电极电势接近于零D88测定电池电动势时采用补偿法对消法这是为了A 维持回路中电流恒定B 维持回路中电压恒定C 维持回路中电流为零D 增大测量电路的电阻值C若回路中有电流测得的将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用对消法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需要选用一个标准电池下面所说的标准电池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哪个不是必要的A 电池反应高度可逆B 电动势温度系数小C 电池中内阻很小D 电动势稳定精确C90用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E X 测定装置中要用到工作电池E W 和标准电池E S 电路中A E W 与E X 并联与E S 串联B E W 与E X 并联与E S 并联C E W 与E X 串联与E S 串联D E W 与E X 串联与E S 并联B只有并联才能对消使电流为零如UJ 25型电位差计电路图91 精确测量电池电动势应选用哪个仪器A 万用表B 伏特计C 电流计D 电位差计D电位差计是按对消法原理在电流为零的条件下测定的测到的是电动势精确值92 测定电池电动势时不可缺少的器件是A 标准氢电极B 甘汞电极C Ag –AgCl 电极D 标准电池测定电池电动势时必须用标准电池调节工作电流选项A B C都可作参比电极用于测定未知电极的电位93测量由电极Ag AgNO3(aq)及Ag–AgCl KCl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下面哪一个器件不可使用A 电位差计B 标准电池C 饱和KCl盐桥D 直流检流计C由于电极液中有AgNO3不能用KCl盐桥若使用将有AgCl沉淀产生94同一电池若在电流无限小时放电和电流较大时放电这二种情况下A 电池的工作电压是相同的B 所输出的电能是相同的C 所输出的电动率是相同的D 电池的电动势是相同的D电池电动势E只取决于电极物质及其浓度E=V IR 内当电流无限小时外电压V工作电压才等于电动势否则小于电动势此时输出电能和电功都不相同95有两个新出厂的锌锰电池体积比为1:5小电池开始电压为1.5V可工作t 小时则大电池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其开始电压和工作时间为A 电压1.5V工作5t小时B 电压7.5V工作5t小时C 电压1.5V工作t小时D 电压7.5V工作t小时A相同组成的化学电池开始电压相同使用时间取决于反应物质量的多少96关于电极电势ϕ指出下列错误的说法A 电极电势与电极反应方程计量系数无关B 电极电势是一种强度性质的物理量C 电极电势的值是对应于标准氢电极的相对值D 标准电极电势的值随电极物质在溶液中活度而改变一定温度下标准电极电势ϕ是个定值它是指活度为1时的电势值97命题1标准电极电势是电极与周围活度为1的电解质之间的电势差命题2标准电极电势是处于标准态的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作负极组成电池的电动势值A 命题1和2都正确两者实质是一致的B 命题1正确命题2不正确C 命题1不正确命题2正确D 命题1和2都不正确C所有电极的电势都是与标准氢电极比较的相对值98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势为零时温度和压力要求是A 温度为298K压力为标准压力P(101325 Pa)B 任何温度压力为标准压力P(101325 Pa)C 温度为298K任何压力D 任何温度任何压力B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电势都规定为零标准氢电极指H2压力为101325Pa H活度为199测定电极的标准电势时按规定应组成的电池正确写法是A 标准氢电极||待测电极B 待测电极||标准氢电极C 标准氢电极||待测电极D 待测电极||标准氢电极C这是1953年IOPAC第17界会议的规定100电极电位表中有的电极ϕ为正有的ϕ为负在组成电池使电动势值为正则A 正极一定要选用ϕ为正的电极B 负极一定要选用ϕ为负的电极C 正极选用电势高的电极不管ϕ是正还是负D 负极选用电势高的电极不管ϕ是正还是负C。

物化1000题第三章 (4)

物化1000题第三章 (4)

C p QKo P = KX o p ∴K x = Ko P
∆ν
p o p
− ∆ν
=
Ko P
p o p
2
即∆ν=–2 的反应符合上式
71
o 1000K 时 气相反应 2SO 3 = 2SO 2 + O 2的K o P = 0.29, 则K C 为
D
o Ko P = KP p
( )
− ∆ν
,
Q p o > 1, Q p 总 > 1,
当∆ν < 0时 当∆ν < 0时
才有K o P > KP. 才有K X > K P
K P = K X (p 总 )
∆ν
反应 D 的∆ν<0. 70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பைடு நூலகம்
物化练习 1000 题
化学平衡
下面哪一个反应有关系式 K x = A B C D
o Ko P = KP p
下面几个等式不一定能成立的是哪个
KC=1 Kx=1 Kf=1 K°p=1
∴Kp=KC=KX=Kp°
而 Kf=Kr⋅Kp
若高压下
Kr≠1 时 C 式不成立
若总压为 p°时 下面几个式子不能成立的是
K°X=1 KX=1 Kp=1 Kf ≈p°
( )
− ∆υ
, 1 = K P po
A B C D D
0.29 2.41 0.00354 3.54
QKo P
=
C o RT Ko C o p

∆υ
0.29 =
−1
350K p=100kPa 时 下面理想气体反应中哪一个符合 K o P > K P , K x > K P 关系 A B C D PCl 5 (g ) = PCl 3 (g ) + Cl 2 (g ) H 2 (g ) + Cl 2 (g ) = 2HCl(g ) N 2 O 4 (g ) = 2 NO 2 (g ) 2 NO(g ) + O 2 (g ) = 2 NO 2 (g )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动力学101-12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动力学101-120

101下列基元反应哪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零A A 2+B 2→2AB B A •+BC →AB+C • C A 2+M →2A •+MD A •+A •+M →A 2+M D两个自由基结合成稳定分子是不需要活化能的 102若某反应的活化能为80kJ ⋅mol –1则反应温度由20°C 升高到30°C 时其反应速率常数约为原来的 A 2倍 B 3倍 C 4倍 D 5倍 B可由Arrhenius 方程计算3k k 0839129313031R 80000T 1T 1RE k k 1212a 12≈∴=−−=−−=.ln103若某反应的反应热∆H 为100kJ ⋅mol –1则该反应的活化能A 必定小于或等于100kJ ⋅mol –1B 必定大于或等于100kJ ⋅mol –1C 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100kJ ⋅mol –1D 只能小于100kJ ⋅mol –1 B反应热∆H 与活化能E a 关系如图因此E a 必定大于或等于100kJ ⋅mol –1 104若某反应的反应热∆H 为–100kJ ⋅mol –1则该反应的活化能A 必定小于或等于100kJ ⋅mol –1B 必定大于或等于100kJ ⋅mol –1C 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100kJ ⋅mol –1D 只能小于100kJ ⋅mol –1 C反应热∆H 与活化能E关系如图因此E a 与∆H 无确定关系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100kJ ⋅mol –1 105HI 生成反应的反应热∆H 生成为负值即HI 分解反应的反应热∆H 分解为正值则HI 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 与反应热的关系为 A E<∆H 分解 B E<∆H 生成 C E>∆H 分解 D E =∆H 分解 CE 与∆H 分解关系见图E>∆H 分解 106根据范特霍夫规则一般化学反应温度升高10度反应速率增加2~4倍对于在室温298K 时遵守此规则的化学反应其活化能的范围约是A 40~400kJ ⋅mol –1B 50~250kJ ⋅mol –1C 100kJ ⋅mol –1左右D 53~106kJ ⋅mol –1 D由Arrhenius 公式 T 1T 1R Ea k k−−=''ln当反应速率增加2倍时29813081R Ea ln2−−=E a =53kJ ⋅mol –1当反应速率增加4倍时29813081R Ea ln4−−=E a =106kJ ⋅mol–1107已知某复杂反应J D B , B A k21k 1k →+ ← → − 则B 的速率dt[B]d 为 A k 1[A]–k 2[D][B]B k 1[A]–k –1[B]–k 2[D][B]C k 1[A]–k –1[B]+k 2[D][B]D –k 1[A]+k –1[B]–k 2[D][B] B 108已知某复杂反应D C A , B A 2k21k 1k →+ ← → − 则A 的速率dt[A]d 为 A k 1[A]–k –1[B]+k 2[A][C] B –k 1[A]+k –1[B]–k 2[A][C] C –k 1[A]2+k –1[B]–k 2[A][C] D k 1[A]2–k –1[B]+k 2[A][C] C 109关于对峙反应下面哪点说法不正确 A 简单对峙反应只包含二个基元反应 B 反应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 正逆反应的两个速率常数之差为定值 D 正逆反应的级数一定相同D不一定相同如A B+C 正反应为一级 ← → 2k 1k 逆反应为二级110有对峙反应A B← → 2k 1k B 的起始浓度为0x 和x e 分别表示B 的浓度和平衡时浓度若用ln(x e –x)t 作图得直线则A 直线的斜率为(k 1+k 2)截距为lnx eB 直线的斜率为–(k 1+k 2)截距为lnx eC 直线的斜率为(k 1+k 2)截距为–lnx eD 直线的斜率为–(k 1+k 2)截距为–lnx e B1–1对峙反应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21e e k k xx x ln +=−)t 即ln(x e –x)=–(k 1+k 2)t+lnx e111已知对峙反应A B 的两个速率常数之和为1 min ← → 2k 1k –1当B 的浓度达到平衡浓度的1/2时需要的时间为A 1 minB 0.693 minC 2 minD ln (1/2) min B (k 1+k 2)=1x=x e /2代入(21e eK K xx x +=−ln)t 得t=ln2 112对峙反应A B 在某一时刻有x ← → 2k 1k e –x=0.1mol ⋅L –1x e /x=1.5已知a –x e =0.4mol ⋅L –1则反应的平衡常数为A 0.43B 0.75C 1.33D 0.67 B由==−5.1x ex 1.0x e x 得x e =0.3平衡常数K=7504030ex a e x ...==− 113关于放热的对峙反应的温度问题下面所述哪个是正确的 A 反应温度越高越好 B 反应温度越低越好C 任选一温度反应速率无大影响D 有一个最佳温度此时反应速率最大 D对于放热的对峙反应在动力学角度上提高温度T 增大速率常数k 使反应加快从热力学角度上提高温度减小平衡常数K 会降低速率因此必有一个最佳反应温度 114 对峙反应 A B ← → 2k 1k 若温度恒定反应从纯A 开始下列叙述中哪一个是不对的A 起始时A 的消耗速率最快B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C k 1/k 2是恒定的D 反应平衡时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相等 D反应平衡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但速率常数不相等 115对峙反应 当t=0时C A 0=a C B 0=0当t=t e 时反应达平衡时C A e =a/3则各物浓度和时间的关系示意图为 A BA B C D C选项A D 中C A e ≠a/3与题意不符选项B 中总浓度C A +C B ≠a 也是错的选项C 是正确的 116下面哪个说法对平行反应不合适D B k k A 21 → →A 总反应速率常数k=k 1+k 2B 反应产物B 与D 之比等于k 1与k 2之比C 产物B 在总产物中的百分比为k 1/kD 产物B 和D 的总浓度等于 (k 1+k 2)[A]D 117有平行反应 D B k k A 21 → →且反应1的活化能E 1大于反应2的活化能E 2以下措施中哪一个不能改变产物B 和D的比率A 提高反应温度B 延长反应时间C 加入适当催化剂D 降低反应温度 B对于平行反应产物浓度之比等于它们速率常数之比21D B k k C C =由于两个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改变温度对它们速率常数的影响不同k 1/k 2的值随之改变催化剂对反应有选择性e ee e作用也会改变k 1/k 2的值延长反应时间不会改变k 1/k 2的值118 对于反应若知活化能E 1>E 3为D(产物)有利于产物D的生成原则上选择 A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维持温度不变D 及时移走副产物G A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大的反应因为根据Arrhenius 方程C T1R E -k ln a +⋅= lnk 随1/T 减小(即T 增大)而增大其斜率取决于E a E a 越大增大越快即增加温度时k 1(E a 大)的增加多k 2(E a 小)的增加少选项D 有利于副产物G 的生成与题意不符119 对于反应 若知活化能E 2<E 3为有利于产物D 的生成原则上选择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维持温度不变D 及时移走副产物G B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小的反应 因为根据Arrhenius 方程C T1R E -k a +⋅=lnlnk 随1/T 增大(即T 减小)而减小其斜率取决于E a E a 越小减小越少即降低温度时k 1(E a 小)的减小少k 2(E a 大)的减小多选项D 有利于副产物G 的生成与题意不符120 对于平行反应 特点的描述中 哪一点是不正确的A k 1和k 2的比值不随温度而变B 反应的总速率等于两个平行反应速率之和C 反应产物B 和D 的量之比等于两个平行反应速率之比 D 反应物消耗速率主要决定于反应速率大的那个反应 AA G D(产物)B G A A BD平行反应中如果两个反应的活化能不相同时温度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复旦物化1000题

复旦物化1000题

61对于由AgNO 3和过量的KBr溶液制备得到的溶胶以下的说法中何者是正确的A 定位离子是Ag+B 反离子是Br–C 扩散层带负电D 它是负溶胶D由于KBr过量生成的AgBr吸附Br–而成为负溶胶反离子是K+扩散层带正电62对于As2S3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A LiClB NaClC CaCl2D AlCl3DAs 2S3是负溶胶它的反离子正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Al3+价数最高63对于Al2O3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A KClB KNO3C K3[Fe(CN)6]D K2C2O4CAl 2O3是正溶胶它的反离子负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Fe(CN)6]3–价数最高64用AgNO 3和KI过量制备的AgI溶胶下列电解质中对溶胶聚沉能力最强的是A La(NO3)3B Mg(NO3)2C NaNO3D KNO3A当KI过量时制备的AgI溶胶是负溶胶它的反离子正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La3+价数最高65测定不同电解质对某一浓度的Fe(OH)溶胶的聚沉值mmol/L数据如下1/2BaCl2K2SO4NaCl KCl0.2059.659.259.00由此得到下面的结论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 Fe(OH)3是正溶胶B 正离子对聚沉影响不大C 二价负离子比一价负离子聚沉能力强D 相同浓度的KCl和BaCl2聚沉能力相似D带有二价负离子的K2SO4的聚沉值最小即聚沉能力最强说明Fe(OH)3是正溶胶选项A B C都是正确的相同浓度的KCl和BaCl2后者Cl–浓度比前者大一倍因此聚沉能力不等66测定不同电解质对某一浓度Fe(OH)溶胶的聚沉值mmol/L数据如下KClKI K2SO4KBr0.20516.012.59.00由此得到下面的结论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 Fe(OH)3是正溶胶B 二价负离子比一价负离子聚沉能力强C 一价负离子聚沉能力排序为Cl–>Br–>I–D 一价负离子聚沉值排序为Cl–>Br–>I–D带有二价负离子的K2SO4的聚沉值比一价离子小得多即聚沉能力强得多说明Fe(OH)3是正溶胶选项A B C都是正确的选项D按聚沉值排序排反了67在Fe(OH)3Mg(OH)2As2S3和AgI制备时AgNO3过量四种溶胶中哪一个与其他三种溶胶混合时会发生聚沉A Fe(OH)3B Mg(OH)2C As2S3D AgICAs2S3是负溶胶其他三种多为正溶胶正负溶胶混合会发生聚沉68江河水中含有的泥沙混悬物在出海口附近发生沉淀原因有多种其中与胶体化学有关的因素是A 盐析作用B 电解质聚沉作用C 溶胶互沉作用D 破乳作用B江河水在出海口与海水混合海水中含大量电解质使泥沙混悬物发生沉淀69加入电解质可使溶胶聚沉加热也可使溶胶聚沉两者共同点是A 增加胶粒间碰撞频率和碰撞强度B 使胶核吸附的定位离子解吸C 破坏胶粒表面的双电层结构D 改变胶粒表面的荷电的电性C70关于溶胶的稳定性下面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 溶胶中电解质越少越稳定B 溶胶中电解质越多越稳定C 胶粒布朗运动越激烈溶胶越稳定D 胶团扩散层中反离子越多越稳定D胶团的结构可分为胶核吸附层和扩散层吸附层和扩散层的界面处电位称动电位若扩散层中反离子越多说明动电位越大溶胶越稳定71不同配方的墨水混合后有时会发生沉淀以至不能使用这是因为A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B 胶凝作用C 乳液聚合D 溶胶互沉作用D墨水是溶胶体系不同配方的墨水的电性可能不一混合时发生互沉72对As2S3溶胶用KNO3作沉淀剂聚沉值为50mmol⋅L–1若用K2SO4作沉淀剂聚沉值估计约为A 100mmol⋅L–1B 50mmol⋅L–1C 25mmol⋅L–1D 12.5mmol⋅L–1CAs2S3溶胶是负溶胶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反离子K+聚沉值为50mmol⋅L–125mmol⋅L–1的K 2SO4即有50mmol⋅L–1的K+因此可估计为25 mmol考虑到SO42–的保护实际值会偏离此值73溶胶和高分子有共同点但下面哪个不是A 粒径范围相同B 相同浓度时渗透压相同C 扩散速度都较慢D 都不能通过半透膜B一般溶胶渗透压较小高分子渗透压较大74下面对于大分子溶液与溶胶性质上区别的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 前者粘度大后者粘度小B 前者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后者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 前者是均相的后者是多相的D 前者的渗透压较小后者较大D应该是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较大溶胶的渗透压较小75下面几项中哪个使高分子在结构上的柔顺性变差A 增长链段的长度B 减少分子活动的空间障碍C 改善高分子与介质的亲合性良溶剂D 增加介质温度A柔顺性是指高分子结构上链节链段活动的灵活性链段越长柔顺性越差76高分子溶液对理想溶液产生的偏差下面所说哪一个不正确A 蒸汽压产生负偏差B 渗透压产生负偏差C 混合熵产生正偏差D 混合的∆G产生负偏差B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π>CRT正偏差77下面关于高分子平均摩尔质量与测定方法之间联系哪一个是正确的A 数均摩尔质量是由光散射法测定的B 质均摩尔质量是由粘度法测定的C Z均摩尔质量是由超离心法测定的D 粘均摩尔质量是由渗透压法测定的C数均摩尔质量渗透压法 Z 均摩尔质量超离心法 质均摩尔质量光散射法 粘均摩尔质量粘度法78同一高分子化合物的数均摩尔质量M n 质均摩尔质量M w 及Z 均摩尔质量M z 之间关系为A M n <M w <M zB M z <M n <M wC M z <M n <M wD M w <M n <M zA79 高分子化合物质均摩尔质量与数均摩尔质量之比nw M M 可表示分子质量的分散度下面哪个情况分散度最大A nw M M =1 Bn w M M =0.9 Cn w M M =1.1 D n w M M =–1.2Cnw M M 的值越大分子质量分布就越分散 当n w M M =1时不分散Q M w >M n >0因此选项BD 的情况是不存在的80 若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加入一些摩尔质量较低的分子这对数均摩尔质量M n 的影响是A M n 增加B M n 减少C M n 不受影响D 有的化合物使M n 增加也有的使M n 减少B。

物理化学试卷题库物化1000题第四章(2)

物理化学试卷题库物化1000题第四章(2)

21.若5g 氨气通入1L水中,在常温常压下与蒸气共存,该体系的组分数K和自由度f为:A K=2,f=1B K=2,f=0C K=3,f=1D K=3,f=0BNH3(g)通入水中,有NH3(g)+H2O(l) = NH4OH(l)平衡存在,S=3,R=1,∴K=S–R–R’=3–1–0=2。

由于温度压力已定,相数为2(蒸气,溶液),按相律f=K–Φ=2–2=0。

22.I2在液态水和CCl4中分配达到平衡(无固体I2存在),此时体系的组分数K和自由度f为:A K=3,f=1B K=3,f=2C K=3,f=3D K=2,f=4C体系的物种数为3(I2,H2O,CCl4),但无化学平衡存在,∴K=S=3,体系存在二液相平衡,Φ=2,∴f=K–Φ+2=3–2+2=3。

23.体系中有Na+, Cl–,K+, NO3–,H2O(l)的平衡存在,则该体系的组分数K为:A K=2B K=3C K=4D K=5CS=5,可认为是Na+, Cl–,K+, NO3–,H2O(l),不存在化学平衡K=0,但有一浓度限制条件:正离子浓度=负离子浓度,R’=1,∴K=S–R–R’=5–0–1=4。

S=5,也可认为是NaCl,NaNO3,KCl,KNO3,H2O。

则有一化学平衡:NaCl+NaNO3=KCl +KNO3R=1,但R’=0,K=S–R–R’=5–1–0=4。

24.下列体系中,哪个自由度为2:A 298K时,H2O(l)= H2O(g)B S(方斜)= S ( l ) = S(g)C 乙醇与水的混合物D 一定量HI (g)分解对于A:K=1,f=1对于B:K=1,f=0对于C:K=2,f=3对于D:K=1,f=K– Φ+2=225.单组分物质的熔点:A 是常数B 仅是压力的函数C 同时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D 是温度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函数B单组分,K=1,熔点处固液二相平衡,Φ=2,因此f=K–Φ+2=1,即熔点温度仅是压力的函数。

复旦物化1000题

复旦物化1000题

92 在大分子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大量小分子电解质 使大分子发生聚沉 这种盐析现象的原因是 A 小分子电解质争夺了溶剂化的水 即去水化 B 降低了大分子的动电位 C 大分子处于等电点 D 去水化和降低动电位的综合结果 D 93 Donnan 平衡产生的原因是 A 溶剂分子扩散快 很快在半透膜两边均匀分布 B 由于溶液粘度大 影响大分子电解质的扩散 C 由于小分子电解质浓度大 影响大分子电解质透过半透膜 D 由于大分子电解质的存在 使小分子电解质在半透膜两侧浓度不相等 D Donnan 平衡是指小分子电解质在半透膜两侧浓度不等的平衡现象 这是由于大分子电解质 在半透膜一侧存在 它不能透过半透膜 而小分子电解质含有与大分子电解质共同的离子 小分子电解质可过膜扩散 直至它在膜两边化学势相等 此时 小分子电解质在膜两边的浓 度是不相等的 94 以下哪种情况可消除 Donnan 平衡 A 降低小分子电解质的浓度 B 增加大分子电解质的浓度 C 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无大分子 加入大量的中性分子 D 调节溶液的 pH 使大分子电解质处于等电点 D 当大分子电解质处于等电点时 成为中性分子 因而不会影响小分子电解质的扩散 使其在 膜两边的浓度相等
物化练习 1000 题
胶体化学
88 η和η0 分别表示溶液和溶剂的粘度 A B C D η /η 0 η/η0–1 (η/η0–1)/C η/ η 0 − 1 lim C c →0
下列表达式中哪个是特性粘度
D 选项 A 是相对粘度 选项 B 是增比粘度 选项 C 是比浓粘度
89 见图 图中哪条曲线是胀流型流体 A 曲线 1 B 曲线 2 C 曲线 3 D 曲线 4 B 曲线 1 曲线 2 曲线 3 曲线 4 假塑流型 胀流型 牛顿型 塑流型
91 下面哪个因素对蛋白质的电泳速度影响最小 A 蛋白质的荷电量 B 蛋白质分子的大小或形状 C 介质的 pH D 外界的压力 D 蛋白质荷电量多少是决定电泳速度的主要因素 中的阻力大小 只有外压影响最小 pH 影响荷电量 分子大小与形状影响移动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题库8.3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题库8.3

B ζ 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小于表面电位的绝对值
53 导出动电位计算公式 ζ = 9 ×109 kπηv
rE A F 电场= F 扩散 B F 沉降= F 电场 C F 电场= F 阻力 D F 沉降= F 阻力
是基于如下二个平衡的力
C
电场力是较强的作用力 沉降和扩散都可以忽略 因此只考虑胶体粒子受到的 F 电场和由于 移动而产生的 F 阻力
50 当所有物理量都用 SI 制单位时 A ζ = Kπηv
εrE B ζ = Kπηv ×300
εrE C ζ = Kπηv ×3002
εrE
动电位ζ 的计算公式为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D ζ = Kπηv ×9×109 εrE
物化练习 1000 题 胶体化学
D
51 由电泳速度计算动电位的公式为 ζ = 9×109 Kπηv
D
比较两者浓度 AgNO3 比 KI 大一倍 即 AgNO3 过量 因此定位离子是 Ag+ 表面电位ϕ0 和动电位ζ为正 反离子为 I–
60 我国自古以来应用明矾净水 这主要原理是 A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B 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C 电解质的敏化作用 D 溶胶的特性吸附作用
B
水中悬浮物是带负电的胶体 明矾水源自可形成带正电 Al(OH)3 的溶胶 两者相互吸附发生聚 沉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B 定位离子是 AuO2– C 胶粒带正电 D 反离子是 Na+
物化练习 1000 题 胶体化学
C Au 溶胶是吸附 AuO2–带负电 反离子是 Na+
59 25mL 浓度为 0.030mol⋅L–1 的 AgNO3 与 25ml 浓度为 0.015mol⋅L–3 的 KI 水溶液混合制得溶胶 对于该溶胶 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A 定位离子是 I– B 反离子为 K+ C 表面电位ϕ0 为负 D 动电位ζ为正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第一定律41-6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第一定律41-60

41A杯中有0°C的水,B杯中有0°C的冰与水混合物,两者质量相同。

若同时向两杯加少量10°C的水,加入后B杯仍有冰存在,则有如下结果:A 两杯温度不变B 两杯温度升高相同的度数C A杯温度升高多一点,B杯升高少一点D A杯温度升高,B杯温度不变DA杯温度升高,表现为显热。

B杯中加入10°C水,冰吸收热量溶化,最终仍为0°C,表现为潜热。

42恒温过程中,体系与环境之间有否热交换?A 一定有B 一定没有C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D 若是开放体系,有;若是封闭体系,没有。

C恒温过程可以有热交换,只是交换的热量并不引起温度变化,例如相变时,又如吸收的热转变为作等量的功等。

43如果体系与环境没有功交换,则下面说法中,哪一个是错误的?A 体系放出的热一定等于环境吸收的热B 体系温度降低的值一定等于环境温度升高的值C 最终平衡时,体系与环境的温度相同D 若体系1 和体系2 与环境的温度相同,则体系1 和体系2 的温度也相等B无44有关功,下面哪个说法不正确?A 广义的功,可表示为:广义力×广义位移B 没有热力学过程,就没有功C 无论什么功,都伴随体系内部微粒的定向运动D 功的大小只与体系始末状态有关D功的大小与途径有关系,不只取决于始末状态。

45一个绝热体系接受环境对其作的功,其温度:B 一定降低C 一定不变D 不一定改变 D如果环境作的功不转化为热或不表现为显热,体系温度就不改变,如电功转化为化学能,机械功转化为表面能等。

46关于功和热,下面哪个说法不对?A 体系与环境间的热或功交换,只发生在两者的界面处B 只有封闭体系,功和热才有定量关系C 功和热不是体系的能量,是体系能量的传递形式D 如果体系内能不变,热和功对体系的影响互相抵消,体系状态不会变 D∆U =0时,体系可能有其他变化,如体积增大,压力减小的,体系不一定被复原。

47气体经图示过程从A 开始可逆循环一周,体系所作的功为(J ): A 0 B 2×20p °C 3×20p °D 3×30p °B体系作功:3×20p ° 环境作功:1×20p °净功:2×20p °,即曲线围成的面积。

物理化学试卷题库物化1000题第五章(2)

物理化学试卷题库物化1000题第五章(2)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物化练习 1000 题
电化学
B C D B
0.4 2.4 0.6
等体积混合
离子浓度分别为
[ Na + ] = 0.1 × 2 + 0.1 = 0.3 mol/kg
− [HPO 2 4 ] = 0.1 mol/kg
[H 2 PO − 4 ] = 0.1 mol/kg I= 1 2
压力对 r±不会有显著影响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物化练习 1000 题
电化学
41. 测量电导时所使用的电源应是 A 直流电源 B 交流电源 C 测固体时用交流电源 测溶液时用直流电源 D 测固体时用直流电源 测溶液时用交流电源 D 测溶液电导时 为了防止电极极化 题 一般用直流电源 必须使用 100Hz 左右的交流电 但固体不存在极化问
设 ν = ν+ + ν−
a± = aν a ± = r± m± mo
1
C
ν ν− ν a± = a ++ ⋅ a −
D
m ν ν− ν a± = ν ++ ⋅ ν − ⋅ r± ⋅ o m
1
A
1
正确表达为
a± = a ν
53 浓度为 m 的 Al2(SO4)3 溶液中 A B C D C
I=
1 2
∑ m i Z i2 = 2 (0.002 × 12 + 0.002 × 12 + 0.001 × 3 × 12 + 0.001 × 32 ) = 0.008 mol/kg.
1
58 若没有二级电离 则 0.2 mol/kg 的 Na2HPO4 和 0.2 mol/kg 的 NaH2PO4 等体积混合 其离子 强度 I mol/kg 为 A 1.2

复旦大学《无机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复旦大学《无机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6. 在化合物中,以下哪种键属于离子键? A. 氢键 B. 离子键 C. 金属键 D. π 键
7. 以下哪种化合物属于酸式盐? A. NaCl B. NaNO₃ C. Na₂ SO₃ D. Na₂ CO₃
8. 下列哪种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A. 碳
B. 氮 C. 磷 D. 锌
9. 在化合物中,以下哪种键属于金属键? A. 氢键 B. 离子键 C. 金属键 D. π 键
复旦大学《无机化学》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考试课程:无机化学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专业:化学 总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以下哪种化合物属于酸式盐? A. NaCl B. NaNO₃ C. Na₂ SO₃ D. Na₂ CO₃
2. 下列哪种元素属于主族元素? A. 碳 B. 氮 C. 磷 D. 锌
子键。 27.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在化合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键是指原子之间的金
属键。 29.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31. 请简述酸式盐和碱式盐的区别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2. 试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3. 请简述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4. 试述金属键的特点及其在化合物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 1. 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学号及班级填写在答题纸上。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不能在试卷上作答。 3.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复旦物理化学1000题

复旦物理化学1000题

9 关于体系的广度性质或强度性质 下面说的何者正确
A
所有强度性质都有关系式 强度性质
广度性质 物质量
B 广度性质不一定都是状态函数 C 强度性质不一定都是状态函数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
D 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的绝对值不一定都是可测量
物化练习 1000 题 第一定律
D
象 T p 等强度性质不是广度性质除以物质量的结果 象 U H 等绝对值都是不可测量的
B 状态函数的变化∆p ∆V 只取决于始终态 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23 体系经过某变化后 内能值复原 下面哪个说法正确 A 体系已复原 B 体系并不复原 C 体系可能复原 也可能未复原 D 体系与环境没有热功交换
C 无
24 下面各组变量 哪一个包含的皆属状态函数 A U Qp Cp C B QV H CV C C U H Cp CV D ∆U ∆H Qp QV
B 面积 ⋅时间 加速度
D 面积 ⋅ 质量
压强
其量纲应是
A
压力 力 质量 ⋅ 加速度 质量 ⋅ 速度
动量
面积
面积
面积 ⋅时间 面积 ⋅时间
15 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 下面哪一个结论不对 A 体系内部温度相同 B 体系内部压力相同 C 体系内部各相中物质量相同 D 体系内部组成不再变化
C
热力学平衡体系必然有
哪个是正确的
D

28 关于热力学过程 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一定是等温过程 B 液体蒸发过程一定是等温等压过程 C 气体反抗恒外压过程是等压过程 D 无限缓慢进行的过程就是准静态过程
D 选项 C 是恒外压过程 但这不一定是等压过程 等压要求体系的压力也不变

物理化学试卷题库物化1000题第七章(4)

物理化学试卷题库物化1000题第七章(4)

物化练习 1000 题
表面化学
D D
可正
可负
也可为零

x m
∼ C 曲线特点看 后减小 可负 也可为零
x/m
x 先增大 m
因此斜率可正
C
Γm bp 的直线形式之一 1 + bp
1 1 1 1 = ⋅ + Γ Γm b p Γm
69 某固体对气体吸附符合 Langmuir 式 Γ = 截距 M = 1.2×109 Pa⋅m – – A 5×10 6 Pa 1 B C D A Langmuir 式的线性方程 P 1 1 ⋅P + V V∞ V∞ b
1
故吸附速度较快
不适用于浓溶液
C 64 图中的两条吸附等温线符合 Freundlish 等温式 图判断下面正确的选择 A B C D
1 温度对常数 无影响 n 1 >1 两者 n x = Kp m
1 n
其中 T1 < T2 , 由
x m
T1 T2
在相同的压力下 低温时吸附量较大 若吸附量相同 低温时平衡压力较大
∴b = 斜率K 6 × 10 3 = 5 × 10 -6 Pa -1 截距M 1.2 × 10 9
–3
Γm bp 1 + bp

P – ∼ p 的斜率 K = 6×103 m 3 , V
则吸附系数 b 为
2×105 5×103 2×102
Pa – Pa 1 Pa
70 – 测得气体 B 在 M 表面上饱和吸附量为 0.54 mol ⋅ kg 1 – 体的比表面 m2⋅kg 1 为 A B C D A 比表面 a = Γ∞⋅NA⋅分子截面积 – – = 0.54×6.023×1023×π (2×10 10)2 = 4.1×104 m2⋅kg 1 71 BET 公式是 Langmuir 公式的一大进展 其主要成就是 A 能完满表达 I 型吸附等温线 B 能较好地表达 I V 型吸附等温线的中间部分 C 适用的压力范围比 Langmuir 式大 D 能较好地解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关系 B 4.1×104 – 6.79×10 20 1.4×105 7.57×104

物化1000题

物化1000题

物化1000题摘要:一、物化1000 题的背景和意义1.物化1000 题的起源2.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二、物化1000 题的内容与特点1.物化1000 题的内容简介2.题目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3.题目难度的适宜性三、物化1000 题的学习方法和策略1.理解题目背后的物理原理2.培养解题思路和技巧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四、物化1000 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教师如何利用物化1000 题进行教学2.学生如何通过物化1000 题提高学习效果3.物化1000 题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正文:物化1000 题,作为一套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题目集,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物化1000 题的背景和意义、内容与特点、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物化1000 题的背景和意义物化1000 题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由一批经验丰富的物理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共同编写而成。

这套题目集涵盖了中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物化1000 题的问世,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物化1000 题的内容与特点物化1000 题的内容涵盖了中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

题目设置科学、实用,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强调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培养。

物化1000 题难度的适宜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练习。

三、物化1000 题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要充分利用物化1000 题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效果,首先要理解题目背后的物理原理,这样才能对题目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要培养解题思路和技巧,善于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

最后,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物化1000 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物化1000 题进行教学,将题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电化学21-4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电化学21-40

37 图中是 HCl, AgNO3 及 HAc
三种电解质溶液的 Λ m,0 − c 曲线
请判断每个曲线对应于什么电解质溶液
曲线 1
曲线 2
曲线 3
A
HAc
HCl
AgNO3
B
HAc
AgNO3
HCl
C
HCl
HAc
AgNO3
D
HCl
AgNO3
HAc
Λ m,0
曲线 3
曲线 2 曲线 1
C
B
曲线 1 是弱电解质的特征 因此必定为 HAc 其次 HCl 中 H 摩尔电导特别大 因此 相同 浓度时Λm,HCl > Λm, AgNO3 所以曲线 3 为 HCl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21. 下面哪个情况是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物理意义 A 单位体积电解质溶液所具有的电导 B 1 m3 正立方体电解质溶液具有的电导 C 单位电场强度的电流密度 D 单位时间通过溶液的电量
物化练习 1000 题 电化学
B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是指长 1 m 截面积为 1m2 时的电导值
C 摩尔电导限定 1 电极间距为 1 m, 2 电解质为 1 mol 不限定总体积
23
对于浓度为 c 的电解质 M A– 下面几个求其摩尔电导的表达式中
A
Λm
=
κ c
B Λ m = Λ m,0 − A c 强电解质稀溶液
C Λ m = l0,M+ + l0,A−
D Λ m = Λ m,o ⋅ α 弱电解质 α为电离度
+ l m0,Cl−
C Λ m,0,CaCl2 = l m,0,Ca 2+ + 2l m0,Cl−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动力学141-16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动力学141-160

141对于光化反应2HI →H 2+I 2当光波长λ=2.5×10–7m 1个光子可引起2个HI 分解则1mol HI 分解需要光的能量为A 239 kJB 478 kJC 120 kJD 359 kJA由题意可知量子效率Φ=2反应需要0.5mol 的光子其能量=0.5E=0.571052119705011970−××=λ....=239 kJ142 下面哪个情况与光化反应无关A 植物的光合作用B 塑料老化C 纸张泛黄D 葡萄糖变旋D葡萄糖变旋反应属热反应143 对光化反应特点的描述下面哪个不正确A 光化反应的过程必定是∆G<0的过程B 光化反应速率一般与浓度无关C 光化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无关D 光化平衡不能用热平衡常数表示A化学反应往往是∆G>0的过程这是因为体系是开放能量来源于外界144 物质见光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发生次级变化下面例举的次级变化中哪个不会发生A 光电效应B 发射荧光C 发射磷光D 光化反应A光电效应是电子成为自由电子而不是处于激发态145关于笼效应对溶液反应的影响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 由于笼间分子之间碰撞频率降低使整个反应速率降低B 由于笼内分子之间碰撞频率增加使整个反应速率增加C 考虑A B两种情况使整个反应速率变化不大D 由于扩散也需活化能因此溶液中反应速率受到很大影响C不应选D因为扩散活化能很小反应活化能远大于它因此对活化分子的扩散不影响146若极性反应物在极性溶剂中反应A 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减小B 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增大C 反应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增大D 反应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减小A极性反应物在极性溶剂中极易溶剂化使其自由能是降低而更加稳定结果是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减小147若反应中间络合物是极性强的则在极性溶剂中A 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减小B 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增大C 反应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增大D 反应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减小C极性中间络合物溶剂化后能量降低使反应活化能也降低反应速率增加148关于介电常数对反应影响下面哪个说法正确A 异号离子间反应在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中有利B 异号离子间反应在介电常数小的溶剂中有利C 异号离子间反应介电常数的大小对反应无影响D 中性分子间反应介电常数的大小对反应有影响介电常数越小削弱离子间静电力作用越小这使异号离子间引力的削弱越小有利于反应149 增加溶剂的介电常数有利于下面哪类反应A 异号离子间反应B 同号离子间反应C 离子与极性分子间反应D 中性分子间反应B介电常数大削弱离子间静电作用越大这使同号离子间斥力减小有利反应150 若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可增加下面哪类反应的速率A 同号离子间反应B 异号离子间反应C 正离子与中性分子的反应D 负离子与中性分子的反应A反应速率常数k 与离子强度I 关系为lgk = lgk 0+2Z A Z B I式中Z A Z B 为A B 的电价若Z A Z B 为同号则I 增加k 也增加151 催化剂中毒主要原因是毒物A 破坏催化剂结构B 增大反应活化能C 降低催化剂选择性和活性D 破坏催化剂机械强度C152 乙稀水合反应方程如下⊕这一反应为A 均相酸催化B 均相碱催化C 多相酸催化D 多相碱催化CH 2CH 2H +CH 3CH 2⊕ CH 3CH 2OH -H +CH 3CH 2+H 2O催化剂是酸性固体反应体系中有气相和液相153关于酶催化下面哪点说得不对A 选择性高B 催化活性强C 对温度不敏感D 属单相催化C酶属蛋白质温度太低或太高都可使酶失活154催化剂最重要的作用是A 提高平衡产率B 改变目的产物C 改变反应速率D 改变频率因子C催化剂作用原理是通过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改变反应速率155一般说催化剂是指正催化剂其催化作用原理下面哪一个不正确A 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B 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C 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常数D 催化剂降低逆反应速率D催化剂既催化正反应也催化逆反应只是缩短反应平衡的时间不改变平衡常数156反应CH3CHO→CH3+CO其活化能为190kJ⋅mol–1当加入催化剂碘蒸气后活化能降为136kJ⋅mol–1若反应的频率因子不变则在500°C时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增加多少倍A 2.30×10–6倍B 4.38×105倍C 4.46×103倍D 2.24×10–4倍C4458e e Ae Ae k k R 773190000-136000 RT E E RT E RT E ====−−−−−'''157 对于催化剂的描述哪一点是不正确的A 催化剂只能缩短反应平衡的时间不能改变平衡状态B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物理状态都不变C 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D 催化剂的加入不能实现热力学上不可能进行的反应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物理性状可能发生改变158酸碱催化的主要特征是A 反应中有酸的存在B 反应中有碱的存在C 反应中有质子的转移D 反应中有电解质的存在C159某药物在溶液中水解速率常数k 与pH关系见图k 为使药物更稳定应保存在A 强酸性的溶液中B 强碱性的溶液中C 中性的溶液中D pH =6的溶液中D由图可知在pH=6的溶液中k 最小水解最慢160 受酸碱催化剂的药物其速率常数可表示为k=k 0+k +C H++k –C OH –若在pH较大的溶液中k 与OH –浓度为线性关系由此可以从直线的斜率的截距得到A k 0和k +B k 0和k –C k –和kD k 0k –和k +B若溶液pH 较大C H+极小反应速率常数近似为k=k 0+k –C OH –由此实验得到k 0和K –。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表面化学21-4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表面化学21-40

21 用箭头表示附加压力方向长短表示附加压力大小在A B C D 四个图中所表示的液体表面附加压力何者是正确的A B C DC考虑二个原则(1) 方向 凸液面附加压力指向液体内部凹液面附加压力指向液体外部(2) 大小 半径越小 (曲率越大)附加压力越大箭头长半径越大 (曲率越小)附加压力越小箭头短22水对土壤是润湿性液体下面表示水在土壤毛细孔中的状态其中哪个是正确的A B C DA水在土壤毛细孔中应呈凹液面23液体在能完全润湿的毛细管中其上升的高度反比于A 空气的压力B 毛细管半径C 液体的表面张力D 液体的粘度B由毛细管上升的高度gr 2h ρσ=可知其上升的高度反比于毛细管半径 r24玻璃毛细管插入液态石蜡中若o 管是实际情况与o 管比较a b c d 管中哪个是正确的a b o c d A a B bC cD dC石蜡在玻璃管中形成凸液面由于附加压力使液面下降因此a d 不对毛细管半径越小下降越多 b 管也不对25玻璃毛细管插入水中若o 管是实际情况与o 管比较a b c d 管中哪个是正确的A a a b o c dB bC cD dB水在玻管中形成凹液面由于附加压力使液面上升因此 a d 不对上升高度与玻管半径反比 c 管也不对26 当活塞开启后结果是哪种情况A B C DB半径越小液膜产生的附加下压越大因此可将小泡中空气推向大泡内27玻璃管P 插入水中见图玻管Q 插入后会是哪种情况B液柱不可能通过玻管膨大处因为膨大处r 很大向上的附加压力 = 0 可排除A C 选项也不可能出现凸液面排除D 选项B 是正确的B 中的液面半径略大于P 管液面半径28玻璃毛细管P 插入水中见图玻管Q 插入水中后会出现哪种情况C液面不应出现凸面和平面C 是正确的不过它的液面半径略大于P 管中液面半径29如图毛细管中装入润湿性液体当毛细管左端加热时管内液体将A 向左移动B 向右移动C 不发生移动D 左右来回移动B毛细管两头由于液体形成凹液面各自产生向外的附加压力p 左和p 右 未加热时p 左=p 右方向相反处于平衡当左边加热时表面张力σ减小p 左也随之减小 (p 曲 = 2σ/r )p 左<p 右 两力失去平衡液体右移30未加热时p 左=p 右 加热时p 左<p 右若以p平p凹和p凸表示平面凹面和凸面的液体饱和蒸汽压则三者关系为A p平>p凹>p凸B p凹>p平>p凸C p凸>p平>p凹D p凸>p凹>p平Cp平=0p凸>0p凹<031密闭玻罩中有大小不一的微小萘粒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A 大粒消失小粒长大B 小粒消失大粒长大C 变成相同大小萘粒D 萘粒大小无变化B根据Kelven 公式小粒具有较大蒸汽压易蒸发这个蒸汽压对于较大的粒子来说是过饱和的必在大粒子上凝聚因此发生大粒长大小粒消失的现象32新鲜沉淀晶粒大小不一放置一段时间后A 大粒消失小粒长大B 小粒消失大粒长大C 变成大小相同的晶粒D 晶粒大小无变化B根据Kelven 公式小晶粒溶解度大它溶解后溶液的浓度对于大晶粒是过饱和的必在大晶粒上结晶因此大晶粒长大小晶粒消失即陈化现象33以下微小晶粒与普通晶粒性质比较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 微小晶粒的蒸汽压较大B 微小晶粒的熔点改变C 微小晶粒受到的附加压力较大D 微小晶粒的溶解度较小D根据Kelven公式晶粒的粒径越小溶解度越大34下面哪个情况不是亚稳态A 过饱和蒸汽B 过热液体C 过冷液体D 100°C 水受到202 kPa 的压力D常见的亚稳态有过饱和蒸汽过热液体过冷液体及过饱和溶液202 kPa 100°C 的水是稳态液相35 下面关于亚稳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哪个是正确的A 过饱和蒸汽是由于小液滴的蒸汽压小于大液滴蒸汽压所致B 过热液体是由于新相生成时小气泡受到的附加压力太小C 过冷液体是由于新相小晶粒饱和蒸汽压比液相小D 过饱和溶液是由于生成新相的小晶粒溶解度太大D选项A B C 都与Kelven 公式表示的原理相反36 下面哪个因素不影响溶质的溶解度A 温度B 溶质颗粒大小C 压力D 溶质晶粒的密度C由Kelven 公式r 1RT M 2 C C 0r ⋅ρσ=晶ln , C r 与压力p 无关37 为防止亚稳态出现下面所说的措施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 为实现人工降雨可在过饱和蒸汽的云层中播撒干冰B 为防止过冷液体可在冷却液体时搅动液体C 为防止液体爆沸可慢慢加热并加上盖D 为防止过饱和溶液可加入晶种C防止爆沸可加入沸石减慢加热速度不能防止爆沸加盖更危险38若某液体表面张力σl =0.9 N ⋅m –1 固体表面张力 σs = 1.0 N ⋅m –1 两者界面张力 σs –l = 1.7N ⋅m –1 则液体在固体表面上A 能铺展B 能完全润湿C 能润湿D 不润湿D铺展条件 S =σs–(σl+σs–l) > 0不符合按Young 公式 cos θ =l lσσ−σ−ss完全润湿条件σs–(σl+σs–l)= 0不符合润湿条件σs > σs–l, 不符合不润湿条件σs < σs–l, 符合39已知药粉表面张力σs = 0.1 N⋅m–1药粉与溶剂界面张力σs–l = 0.09 N⋅m–1, 药粉与溶剂的密度一样若将药粉倒入溶剂中会是哪种情况A 药粉不能被溶剂浸湿但会分散在溶剂中B 药粉不能被溶剂浸湿且飘浮在溶剂上C 药粉能被溶剂浸湿并分散在溶剂中D 药粉能被溶剂浸湿但在溶剂中聚集C符合浸湿条件σs > σs–l在溶剂中分散可降低表面能40某一固体做成毛细管后插入水中水沿毛细管上升若将该固体研成细粉密度与水相同撒入水中A 细粉不能被水浸湿但会分散在水中B 细粉不能被水浸湿且飘浮在水上C 细粉能被水浸湿并分散在水中D 细粉与液面接触角大于90°A水在毛细管上升说明该固体可被水润湿σs > σs–l接触角小于9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电化学121-140

复旦大学药学物理化学1000题电化学121-140

12125°C 时电池反应Hg AgCl Cl Hg 21Ag 22+=+的电动势E=0.0193V 反应的∆S=32.9 J ⋅K–1则该电池的电动势温度系数()1PK V T E −⋅ ∂∂为A 1.70×10–4B 1.1×10–6C 1.01×10–1D 3.41×10–4D P TE nF S ∂∂=∆14P K V 1041.3965009.32nF S T E −−⋅×==∆= ∂∂∴122已知25°C 时物质 Ag AgCl Hg Hg 2Cl 2 S (J ⋅K –1) 43.1 97.9 74.5 194 则电池()Hg Cl Hg a KCl AgCl Ag 22−−的温度系数(V ⋅K –1)为A 6.674×10–4B 1.668×10–4C 3.347×10–4D –1.668×10–4C电池反应 Hg AgCl Cl Hg 2Ag Cl Hg e Cl Hg 21AgCl e Cl Ag 2222+→++→+→−+−−正负()1K T 3.32194211.435.749.97S −⋅=×+−+=∆ 14PP K V 10347.3T E 3.32T E nF S −−⋅×= ∂∂= ∂∂=∆ 123电池在恒温恒压可逆情况下放电其与环境间交换的热量为A ∆HD 相当于电功BQ r =T ∆S124 电池反应的焓变PT E nFT nFE H ∂∂+−=∆中哪一项是可逆反应热QrA∆H B–nFE C P T E T ∂∂ D nF PT E T ∂∂D电池反应焓变PT E nFT nFE H ∂∂+−=∆中前一项 –nFE=∆G=W’ 后一项nF PT E T ∂∂=T ∆S=Q r125 电池在恒温恒压下可逆放电则其与环境的热交换Q 下面哪个式子总是成立的A Q > 0B Q =∆HC Q =T ∆SD Q ≠0C电池可逆放电时其热效应Q 可以是正或负或零视具体电池反应而言但Q r =T ∆S 总是成立的Q H .0'W ,Q 'W S T G H =∆∴≠+=∆+∆=∆Q r 不成立126 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进行和在烧杯中进行有许多不同但下面哪一点没说对A 烧杯中反应直接进行电池中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完成B 烧杯中反应化学能全部变成热能电池中反应化学能可变成电能C 若烧杯中反应的焓变为∆H 而电池中反应焓变小于∆HD 烧杯中反应的速率较快电池中反应较慢同一反应不论什么途径进行始态和终态相同时∆H 也相同两种情况热效应可不同在烧杯中反应∆H=Q P 在可逆电池中进行时的热为Q r ∆H=W’+Q r 两者Q P ≠Q r127反应()()()l O H g O 21g H 222=+若通过爆鸣反应完成焓变为∆H 1若通过氢氧可逆电池进行焓变为∆H 2反应物和产物的T p 均相同则两个焓变的关系A ∆H 1=∆H 2B ∆H 1>∆H 2C ∆H 1<∆H 2D 不能确定大小关系A始终态相同状态焓变也相同128某电池298K p °压力下可逆放电时热效应Q r =–100J 则该电池反应的∆H 值A =100JB =–100JC > 100JD <–100JDr Q G S T G H +∆=∆+∆=∆ 自发放电时∆G < 0Q r =–100∴∆H <–100J129用电化学方法测定AgCl 的标准生成热以下A B C D 测定步骤中哪一个是多余的 A将反应组成电池()()Pt ,p Cl a HCl AgCl Ag 2o − B测定T=298K 时电动势E C测定电池在298K 附近的温度系数P T E ∂∂ D测定电池的可逆热Q rD 由P TE nFT nFE H ∂∂+−=∆可知只需298K 时的E 和PT E ∂∂即可计算反应的∆H 即AgCl 的标准生成热130按此式热效率 Aε > 100% Bε = 100% Cε < 100% D以上三者都有可能DH Q H H S T H HG r ∆−∆=∆∆−∆=∆∆=ε 一个能自发进行的电池∆G 和∆H 均为负值Q r > 0 分子负值更大ε > 100%Q r =0ε = 100%Q r < 0分子负值减小ε < 100%131 下面电极中哪一个不属于第一类电极A()a Fe |Fe 2+B) ()(a H |p O ,Pt o 2+C) ()(a Cl |p Cl ,Pt o −2D ) ()(2312a Fe ,a Fe |Pt ++D电极D 分类上为第三类电极氧化还原电极132Pt(铂黑),Cl2 (p °) | Cl – 是气体电极在发生电极反应处的相界面有几个A 有一个B 有二个C 有三个D 不存在均相A只有一个相界面即溶液中的Cl 2的气泡p=101325Pa 与溶液含Cl –界面铂黑是惰性金属不参与电极反应仅是气泡存在的载体和起导电作用133 下面电极中哪一个不属于第二类电极A) (a Cl |Cl Hg Hg 22−−2−C) (a OH |HgO Hg −−D)()a Cd |Cd %12Hg 2+(D镉汞齐电极属第一类电极其电极反应为()+→2Cd e 2Cd 汞齐作负极时134 下面电极中哪一个不属氧化还原电极A+H |H ,Pt 2B++23Fe ,Fe |Pt C++23Ti ,Ti |Pt D++24Sn ,Sn |PtA氢电极属第一类电极135醌氢醌()[]电极属于OH H C O H C ⋅246246A 第一类电极B 第二类电极C 氧化还原电极D 离子选择电极C136 有三种甘汞电极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 摩尔甘汞电极 0.1摩尔甘汞电极 电位V 0.2415 0.2801 0.3338 试判断甘汞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ϕ°在什么范围内 A < 0.2415VB 0.2415—0.2801VC 0.2801—0.3338VD > 0.3338VB从电极电位看Cl –浓度越高电位越小当,其浓度应大于1 mol/kg 时1a Cl =−因此其电位应低于摩尔甘汞电极137 下面关于醌氢醌电极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A 醌氢醌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易于建立平衡B 醌氢醌电极属于氧化还原电极C 可在pH=0 ~14的范围内使用D 操作方便精确度高C醌氢醌电极不适用于pH > 8.5的溶液碱性太强可使氢醌氧化给测定带入很大的偏差138测定pH 用的玻璃电极在电极分类上属于A 第一类电极B 第二类电极C 氧化还原电极D 离子选择电极D属氢离子选择电极139玻璃电极测定pH 时待测溶液的最合适pH 范围是A pH 114B pH 19C pH 412D pH 714B玻璃电极含Na 2O CaO SiO 2等材料这些碱金属在碱性溶液中产生较大误差140 对于浓差电池特征的描述下面说法哪个不正确A 浓差电池内部不存在氧化还原反应B 浓差电池的电动势由浓度差决定C 浓差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 °=0D 浓差电池也有电极反应A 浓差电池中变化的总结果是物质从高浓度或高压力向低浓度或低压力方向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实行的。

复旦物化一千题

复旦物化一千题

ξ
C ∂G ∆G m = ∂ξ T ,P
M3 的斜率=0
10 等温等压化学反应平衡时 下面哪个式子不成立 A B C
∑ νiµi = 0
r 正反应–r 逆反应=0 ∂G =0 ∂ξ T,P r 为反应速率

∆G o m = 0
D
11 下面有关反应的∆Gm 关系式中 A ∂G ∆G m = ∂ξ T ,P ∆G m =
下面表示的摩尔反应∆Gm 意义时
哪个并不正确
∆Gm=ΣG 反应终态–ΣG 反应始态 ∆Gm 可表明反应发生的倾向 ∆Gm 是维持浓度不变时发生进度为 1 摩尔的 Gibbs 能变化 ∂G ∆G m = ∂ξ T ,p
ΣG
反应终态
–ΣG 反应始态=∆G≠∆Gm
13. 指出下面不正确的结论 ∂G 反应体系 ∂ξ T A B C D C ∂G ∂ξ T 的值
对于 ∆G m > 0 的反应 ∆Gm 越负
可使反应进行
反应进行得越快 ∆G o m 越小 负值越大
反应的平衡常数越大
D A 错 在开放体系中 如光化反应 反应可沿∆Gm 增大方向进行 B 错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 不改变反应进行的方向 C 错 ∆Gm 越负 反应倾向越大 但不能指明反应快慢 4 指出下列正确的说法 A 只有∆Gm° < 0 的反应才能自动进行 B 所有热力学平衡常数都无量纲 C 化学反应亲和势越大 反应进行得越快 D 在温度 T 时 若平衡常数 K o a =1 则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
不能说明反应速率大小
则有
两者比较 A 反应 1 是 1 摩尔的反应 反应 2 是 2 摩尔的反应 B 反应 1 生成 NH3 的摩尔数与反应 2 相同 C 反应 1 生成 NH3 的摩尔数大于反应 2 D 反应 1 生成 NH3 的摩尔数小于反应 2 D 反应进度ξ=1 是指按计量系数比例进行了一个单位的反应 方程式写法不同 同为一个摩尔 进度 实际发生反应的量是不同的 8 在下面 G–ξ 图中 反应将逆向进行 A M1 B M2 C M3 D M4

复旦物化1000题

复旦物化1000题

式中 K =
2r2 (ρ 2 − ρ1 ) 9η
若 t=8s 则溶胶扩散的距离∆与
下式中 D 为扩散系数
B
D2 2Kg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物化练习 1000 题
胶体化学
C
D Kg
D
(2D ) 2
4Kg
1
B
v= dx = Kg dt
1
x=Kgt
1 1
∆ (2Dt ) 2 (2D × 8) 2 D2 = = = x Kgt Kg × 8 2Kg
若 M 较小 ω1<ω2
30 离心沉降系数 S 的单位是 – A 加速度 g m⋅s 2 B m C s – D m⋅s 1 C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物化练习 1000 题
胶体化学
S=
沉降速度 离心加速度
v m ⋅s = −2 =s 2 ω x s ⋅m
−1
31 离心沉降平衡时 在离转轴距离 x1 近 和 x2 远 处测得的浓度值为 C1 和 C2 对于 的值 A B C D 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C2 值越大 转速越大 C1 介质与粒子密度差越大 x2–x1 越大 C2 值越大 C1 C2 C1
可作如下理解 为主 呈红色 为主 呈蓝色 为主 呈红色 为主 呈蓝色
若以散射为主 若以散射为主 若以折射为主 若以折射为主
粒径大时 粒径大时 粒径大时 粒径大时
呈蓝色 呈红色 呈蓝色 呈红色
主要以吸收为主
呈红色
粒径大时
主要以散射为主
呈蓝色
39 用超显微镜可观察到溶胶粒子及 Brown 运动 A 超显微镜用的是暗视野 B 超显微镜的分辨率与普通显微镜一样 C 可用血球计数器来测定粒子数 D 在超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粒子真实大小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K=2,f=1
B K=2,f=0
C K=3,f=1
D K=3,f=0
B
NH3(g)通入水中,有 NH3(g)+H2O(l) = NH4OH(l)平衡存在,S=3,R=1, ∴K=S–R–R’=3–1–0=2。 由于温度压力已定,相数为 2(蒸气,溶液),按相律 f=K–Φ=2–2=0。
22. I2 在液态水和 CCl4 中分配达到平衡(无固体 I2 存在),此时体系的组分数 K 和自由度 f 为: A K=3,f=1 B K=3,f=2 C K=3,f=3 D K=2,f=4
12 通常情况下 二组分体系中平衡共存的最多相为
A1 B2 C3 D4
D
二组分体系 K=2 当自由度为零时 平衡共存的相最多 按相律 f=K–Φ 多可有 4 相共存
Φ= 即最
13 水煤气发生炉中共有 C s 应的反应有
H2O(g)
1 CO2(g) + C(s) = 2CO(g) 2 H2O(g) + C(s) = H2(g) + CO(g) 3 CO2(g) + H2(g) = H2O(g) + CO(g) 在这样的平衡物系中 组分数为
物化练习 1000 题——相平衡
25. 单组分物质的熔点: A 是常数 B 仅是压力的函数 C 同时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D 是温度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函数
B
单组分,K=1,熔点处固液二相平衡,Φ=2,因此 f=K–Φ+2=1,即熔点温度仅是压力的函 数。
26. 相图中,当物系点处于哪一点时,只存在一个相: A 恒沸点 B 熔点 C 临界点 D 低共熔点
B 相图由实验而得 其结果总是与相律一致 或可用相律解释
3 对于相图 下面哪一个说法是错的 A 由相图可确定一定条件下 体系由几个相构成 B 相图可表示出平衡时每一个相的组成如何 C 相图可表示出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D 通过杠杆规则可在相图中计算各相的相对数量多少
C 相图表示的是平衡体系 与时间变量无关
4 确定二个部分是同一相还是不同的相 A 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B 物理性质是否相同 C 物质组成是否相同 D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主要根据
D 构成一个相 除了化学性质相同外 相内部物理性质 如密度等 也必须是均一的
5 下面涉及相律的叙述中 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 相律是自然界最具普遍性的规律之一 B 相律指出多相体系中独立组份数 相数和描述该体系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1 指出下面错误的论断 一个多相的热力学平衡体系 必然有 A 力的平衡 B 热的平衡 C 物质在各相中化学势相等 D 物质在各相中密度相等
物化练习 1000 题 相平衡
D 相平衡时 物质在各相中的化学势相等 但不一定密度相等
2 下面对于相图与相律关系的讲法 哪一个是正确的 A 相图由相律推导得出 B 相图由实验结果绘制而得 但不违背相律 C 相图由实验结果绘制而得 但与相律无关 D 相图决定相律
未饱和
其与蒸气呈平衡 则该பைடு நூலகம்系的组分数 K 和自由度 f 为多少
A
NaH2PO4 在水溶液中虽然可形成多种物质 但必有相应化学平衡存在 因此组分数 K=2 不 变 由于Φ=2 ∴f=K–Φ 2=2–4 2=2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物化练习 1000 题——相平衡
21.
若 5g 氨气通入 1L 水中,在常温常压下与蒸气共存,该体系的组分数 K 和自由度 f 为:
B 相平衡中涉及的变量如 T p 浓度等都是强度性质的变量
7 见图 容器内只有一种化学物质 H2O 请问该物系的相数为
A
1
B
2
C
3
D
4
C 容器内二块冰为同一相 同一相可以是整块的 也可以是分散的
8 见图 容器中三个支管内装有水 并与上部水蒸气平衡 则该体系的相数是
A
1
B
2
C
3
D
4
B 三个支管由液体为一个相 同一相可以是连续存在 也可以分散存在
1 Φ=3 即最多共存的相为 3
15 Na2CO3 可形成三种水合物 Na2CO3⋅H2O 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含水盐最多有几种
Na2CO3⋅7H2O
Na2CO3⋅10H2O
则在 30°C 时
A3
B2
C1
D0
B
Na2CO3 与 H2O 虽形成三种水合物 但必有三个独立的化学平衡存在 因此组分数 K=2 不变 当自由度 f=0 时 相数最多 考虑到温度 T=30°C 已定 按相律 f=K–Φ 1 0=2–Φ 1 Φ=3 因此除了水蒸气为 1 相外 最多还有 2 相 即最多有二种含水盐存在
17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物化练习 1000 题 相平衡
将固体 NH4HCO3 s 放入其空容器中恒温至 400K 有下列平衡存在 NH4HCO3 s = NH3 g H2O(g) CO2(g) 则此时体系的组分数 K 和自由度 f 为
A K=2 f=1
B K=2 f=2
C K=1 f=1
D K=1 f=0
D
体系中的物种数为 4 但有一平衡存在 R=1 并有二个浓度限制条件 R’=2
NH3(g):H2O(g)=1:1
NH3(g):CO2(g)=1:1
∴K=S–R–R’=4–1–2=1 温度 T=400K 已定 Φ=2 ∴f=K–Φ 1=1–2 1=0
18 体系中存在 Ca(OH)2(s) 度f为 A K=1 f=2 B K=2 f=1 C K=3 f=0 D K=2 f=2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C 按照相律 相数越多 独立变量就越少 D 相律适用于多相平衡体系 单相体系除外
物化练习 1000 题 相平衡
D 相律适用于一切相平衡体系 包括单相和多相体系
6 对于相律 下面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A 相律不适用于有化学反应的多相平衡体系 B 影响相平衡的因素都是强度性质的 C 自由度为零 意味着体系状态不会变化 D 只有当每种物质在平衡各相中都存在 相律才正确
24. 下列体系中,哪个自由度为 2: A 298K 时,H2O(l)= H2O(g) B S(方斜)= S ( l ) = S(g) C 乙醇与水的混合物 D 一定量 HI (g)分解
D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对于 A:K=1,f=1 对于 B:K=1,f=0 对于 C:K=2,f=3 对于 D:K=1,f=K– Φ+2=2
C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在 273K 和 106 Pa 压力下,
从相图可知水的稳定状态为液相,
p
因而液态水的化学势小。
106

物化练习 1000 题——相平衡
C
加热可使液体气化,气体在密闭容器中的增加,使压力增大,因此温度不断上升同时,压力 不断增加,最后达到临界状态,气液界面消失。
30. 关于三相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单组分体系才有三相点 B 三相点一定是气液固的平衡点 C 三相点的自由度为零,也可为 1 D 三相点只有 1 个
A
只有单组分体系,三相共存时在相图中表现为一个点。二组分则表现为三相平衡线(平面相 图),三组分为三相平衡区(平面图)。三相点可以有多个,都是三条二相平衡线的交点,但 不一定是气液固三相,三相点自由度为零。
19 当 CaSO4(s)与其饱和水溶液达到平衡时 A K=2 f=2 B K=2 f=1 C K=1 f=2 D K=1 f=3
体系的组分数 K 和自由度 f 为
A 体系的 K=S=2 相数Φ=2 因此 f=K–Φ 2=2–2 2=2
20 NaH2PO4 溶于水中 A K=2 f=2 B K=3 f=3 C K=4 f=4 D K=5 f=5
C
体系的物种数为 3(I2,H2O,CCl4),但无化学平衡存在,∴K=S=3,体系存在二液相平衡, Φ=2,∴f=K–Φ+2=3–2+2=3。
23. 体系中有 Na+, Cl–, K+, NO3–, H2O(l)的平衡存在,则该体系的组分数 K 为: A K=2 B K=3 C K=4 D K=5
C 物质处于临界点,两相差异消失,成为一相。其它几个选项都为多相。
27. 在密闭透明容器中,只有单组分的气液两相。使其不断冷却,可见到什么现象? A 沸腾现象 B 三相共存现象 C 临界现象 D 升华现象
B
冷却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同时容器内压力降低,体系沿气–液平衡线下滑,直到三相点时, 出现三相共存现象。
A5
B4
C3
D2
CO(g)
CO2(g)及 H2(g) 五种物质 其间能发生反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化教研室编写
C
物化练习 1000 题 相平衡
该体系的物种数 S=5 虽然存在三个化学平衡 但独立的化学平衡为 2 如 反应(1)–反应(2)=反应(3) ∴R=2 体系中无浓度限制条件 R’=0 ∴K=S–R–R’=5–2–0=3
C
S=5,可认为是 Na+, Cl–, K+, NO3–, H2O(l),不存在化学平衡 K=0,但有一浓度限制 条件:正离子浓度=负离子浓度,R’=1,∴K=S–R–R’=5–0–1=4。 S=5,也可认为是 NaCl,NaNO3,KCl,KNO3,H2O。则有一化学平衡:NaCl+NaNO3=KCl +KNO3 R=1,但 R’=0,K=S–R–R’=5–1–0=4。
A 选项 B C D 为多相
11 通常条件下 N2 H2 NH3 三种气体不发生反应 在一容器中任意充入这三种气体 则该体 系的物种数 S 及组分数 K 是 A S=3 K=1 B S=3 K=2 C S=3 K=3 D S=2 K=3
C 物种数 S=3 无化学平衡存在 R=0 R’=0 K=S–R–R’=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