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的特点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69c7c9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4d.png)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2018.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络传播改变了⼈们对媒介的使⽤习惯和信息的获取⽅式,传受关系发⽣了传受主体去中⼼化、传受地位平等化和传受互动常态化等的变化。
由于⽹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个⼈在表明意见时不⽤过多的担⼼⾃⼰会陷⼊“劣势意见”,使个⼈意见表明的⼼理过程更趋于积极、⼤胆。
在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去研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观。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肤》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假说:舆论的形成是⼤众传播、⼈际传播和⼈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理三者相互作⽤的结果,经⼤众传媒强调提⽰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或安全感,会引起⼈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沉默的螺旋”这⼀理论中,舆论不是公众群体“理性讨论”的结果,⽽是⼈们出于“意见环境”压⼒下的表现。
从⼼理学看,引发⼈类社会⾏为最强烈的⾏动之⼀就是“不被孤⽴”,个⼈会以为害怕孤⽴⽽改变⾃⼰的想法和⾏动。
也就是说当个⼈意见背离群体意见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孤独,不得已才选择沉默。
“沉默的螺旋”理论过度强调了⼤众传播对意见环境的塑造作⽤,⽽忽视了受众的主观作⽤。
在新媒体时代,⽹络传播的“匿名性”减弱了⼈们的社会孤⽴感,也减轻了对其的社会约束⼒,使其不必顾忌“意见⽓候”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压⼒,愿意⼤胆表达⾃我的意见;“开放性”使得公众有充分的意见表达平台,在渴望实现表达意见和⾃我表达的时候,更愿意将⾃⼰的观点使更多⼈得知,去寻找集体的价值认同。
这时,原本持⼀⽅观点的“少数派”在⾃我表达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可,⽽在舆论⽃争中变为“多数派”,最终实现舆论的反转。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3669d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6.png)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与此一种被称为“沉默的螺旋”现象也逐渐在新媒体语境下显现出来。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声音被放大,而另一部分声音却逐渐被边缘化和忽视,从而导致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出现偏向性和失衡性的情况。
本文将从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新媒体的特点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碎片化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所有人都具有了发布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用户的注意力容易被一些热点话题所吸引,而忽视一些比较冷门或者无趣的话题,导致部分声音的被边缘化。
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使得一些主流声音更容易被放大,而一些非主流声音却难以得到重视和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弱势群体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他们的诉求和困境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解决。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新媒体语境下表现出多种形式。
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被无限放大,而一些重要但不够引人关注的问题却鲜有人谈及。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明星八卦、娱乐新闻等话题往往能够迅速引起大量关注和转发,而一些社会新闻、公益活动等话题却往往默默无闻。
一些主流意见和声音在新媒体上容易得到传播和认可,而一些反对意见和异议往往被冷落和边缘化。
这种现象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偏向性和舆论形成的失衡性,使得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公正的讨论和解决。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信息的单一化和偏向性使得公众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偏差,导致社会舆论的失衡和信息的错乱。
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解决,导致社会问题的积聚和激化。
由于一些弱势群体的诉求无法得到传播和认可,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现象加剧。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20f0f74693daef5ef73d8b.png)
传播学重点名词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舆论形成的模式名词解释
![舆论形成的模式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bdd82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0.png)
舆论形成的模式是指对于舆论形成过程的理论或模型,是对舆论产生、发展、变化和影响的研究和概括。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舆论形成的模式:1. “爆米花”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舆论的形成就像“爆米花”一样,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出来。
在“爆米花”模式中,舆论的爆发通常是因为某个事件或议题突然出现,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这种模式强调舆论的突发性,忽略了舆论形成过程中的积累和渐进。
2. “风吹浪起”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舆论的形成就像“风吹浪起”一样,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和推动。
在“风吹浪起”模式中,社会没有对某个事件或议题的讨论,直到出现了某种外部刺激,才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模式强调外部刺激对于舆论形成的重要性。
3. “理性与操纵”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舆论的形成既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操纵和控制的影响。
在“理性与操纵”模式中,公众对于某个事件或议题的看法和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报道、政治宣传、社交媒体的影响等。
这种模式强调了舆论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沉默的螺旋”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舆论的形成是由“沉默的大多数”推动的。
在“沉默的螺旋”模式中,一些人会选择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其他人则选择保持沉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开表达自己看法和态度的人会越来越多,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
这种模式强调了公众对于某个事件或议题的逐渐接受和认同。
5. “瀑布模型”与“蒸腾模型”:这两种模式都是试图描述舆论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其中,“瀑布模型”认为,舆论的形成就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到下游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和流动过程;而“蒸腾模型”则认为,舆论的形成就像水蒸气一样,从底部逐渐升腾到顶部,形成一种更加平衡的状态。
这两种模式都强调了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和动态性。
总之,不同的舆论形成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研究角度。
对于具体的舆论形成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分析和理解。
主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主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5e49c46137ee06eff91856.png)
主题:“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引言:赤壁之战前发生在东吴两次讨论会。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 social con-census),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一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
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是,正如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舆论的作用也并不仅限十狭义的政治领域。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这正是社会心理学的视点。
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我们便不能再谈论“民主”或“权利”之类的问题,而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从这个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的,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1、假说的提出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
这一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主要竞选对手一方是社会民主党,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
在整个竟选过程中,双方支持率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胶着状态,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前。
诺依曼当时担任阿伦斯巴赫舆论研究所所长,为了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她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
沉默的螺旋例子 -回复
![沉默的螺旋例子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11591e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c.png)
沉默的螺旋例子-回复相关问题,并解释给出的例子。
标题:揭示人类社会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经常出现一种神秘的现象,即个体的沉默。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重要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行动。
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政治、社会问题、环境等。
本文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相关问题,并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一现象。
1.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沉默的螺旋”现象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选择保持沉默的行为。
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各个领域,无论是在政治、社会问题还是环境问题中,人们都可能出于各种原因选择沉默。
2. 为什么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有多种原因导致个体选择沉默。
首先,个体可能害怕受到社会压力或负面评价,因此宁愿选择保持沉默。
其次,个体可能认为自己的声音无法产生影响或改变。
最后,个体可能考虑到某种利益,认为保持沉默对其更有利。
3. 例子:政治中的“沉默的螺旋”政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些国家的选举中,有时候人们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或意见。
他们可能害怕政治迫害、社会压力、工作机会丧失等。
由于个别人选择保持沉默,可能会形成一种舆论上的压制,导致普遍的不表态。
这种现象在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中尤为明显。
4. “沉默的螺旋”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现象对社会造成了多种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普遍的意见消失,让少数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了舆论多元性和民主机制的发展。
其次,由于个体的不表态,一些问题可能被忽视或无法得到解决,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和问题的恶化。
5. 如何应对“沉默的螺旋”?理解和应对“沉默的螺旋”是保护社会多元性和民主机制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意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声音。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安全的环境,鼓励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并保护他们免受不公平的待遇。
此外,多元化的媒体和平台也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辩论。
打破沉默的螺旋,真理该掷地有声
![打破沉默的螺旋,真理该掷地有声](https://img.taocdn.com/s3/m/eb0b716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5.png)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存在的原因
4) 网络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公众意 见的生成,少数的意见容易被多数 的声音掩盖
比如一个言论观点能引起大量网民的共鸣,其他的意见 观点很容易被相同的顶贴和回复所埋没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 旋在日常生活中的
表现,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看看下面这个情况你是否遇到过
数学课上,老师提问,1+1=? 学生A平时学习不错,但由于计算错误举手说道:=3! 学生B学习不怎么样,想着A都说3了,那=3准没错 很多人也没怎么计算,但因为大多数人都回答=3,所以整个班级基本都充斥着=3这样的声音,还有 一群同学也不知道怎么算的,得出了3的答案,看到与大多数同学一致,也很自信的说了出来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此时学习处于中等的学生C,经过细致的计算,发现正 确答案应该是=2,他很笃定这是正确的 此时他敢把正确答案说出来吗?如果说出来与大多数同 学不一致,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者孤立。C同学想了想 ,还是算了,沉默是最安全的方式
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我们不去区分多数人或少数人哪一方的观点是错误or正 确沉默的螺旋的重点在于,少数人的声音很容易被埋没
◆借助“中坚分子”的力量,优化“沉默的螺旋”所形成的网络意见环境: 中坚分子指的那些态度坚
5 定、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这些人不怕被社会孤立,敢于同多数意见对立,并且愿意为自
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他们也被称为“意见领袖”
政府如何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新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 旋”逐步走向弱化,我们可 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也可以听到多元化 的声音
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 效,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ae7b5b84868762cbaed5ae.png)
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 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 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 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 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 的螺旋发展过程。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 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 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一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 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一一《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 《沉默的螺旋: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 nee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 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 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 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 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 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根据诺依 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 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 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 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 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 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974年在《传 1980 年 :Publi(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 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https://img.taocdn.com/s3/m/77e3210d16fc700abb68fcec.png)
•
因此诺依曼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 论观是“公开的意见”。
效果观
• “沉默的螺旋”理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它包 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 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播媒介提示的 “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 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 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 • 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 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 认知。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 舆论关系的理论,它有两个特点 • (1)舆论观 • (2)效果观
舆论观
• 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 意见”。它有以下4个主要观点: • (1)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做是 “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 民主政治的基础。 • (2)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 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 动的有机整体。
• (3)行为社会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 把舆论看做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 多数意见便被看做是“舆论”。
• (4)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它把舆论看做是 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 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 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 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 见才能成为舆论。 • 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 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 状态,就会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 于这种制裁,人们只能在公开的言行中避 免与其发生冲突。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36677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4.png)
沉默的螺旋 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和 “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 作用。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 的制约。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 度上的不同。
蜗牛爬井
有口井,7米深
• to add T有ext 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
• Click to add Text
• Click to add Text
• Click to add Text
白天爬3米,晚上往下坠2米• Click to add Text
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
想好答案了吗?
5天
因 为
——《战国策·魏策二》
举世皆浊我独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 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 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讨论
01
请再列举一些能够解释“沉 默的螺旋”的故事或成语
03
你认为“沉默的螺旋”是一 个正确的理论吗
沉默的螺旋理 论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 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 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 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 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 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 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 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https://img.taocdn.com/s3/m/de56fda4102de2bd960588a9.png)
多元无知的状态。因此,传媒提示和强大 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 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 旋过程的发生。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 实的巨大力量。
• 优点:
• 缺点:
• 具有宏观层面和微 • 对媒介影响力和普
观层面的解释能力。 通民众持过于悲观
• 是动态的。
的态度。
• 解释了舆论的转移 (尤其在选举中)
• 忽视其他更简单的 保持沉默的原因
• 提出关于新闻媒介 • 忽视可能存在于人 的角色的重要问题。 口和文化差异上的 原因。
• 低估了社区力量对 沉默作用的抵消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 ⑴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 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 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⑵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 并正确指出了这种In影ser响t te来xt 自于大众传播营 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he力re 。假说中对传播媒 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普 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 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 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 要的启迪意义。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 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团队成员 “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 “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需要注意 的是:“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 定就是正确 的。当团队中的少数意见与 “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少数有可能屈 于“优势意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 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 可能出现某 些团队成员公开“表达的意见” 与团队成员“自己的意见”不一致。
• 要跳出沉默的螺旋,唯一的出路就是尊重 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https://img.taocdn.com/s3/m/31d4158a6bd97f192379e96a.png)
忽略
舆论的变化和少 数派的作用
强调“多数” 或“优势”意 见的压力
“中坚分子”
表现出意见的坚定性,主 张的一贯性和表明态度的 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 产生强烈影响,甚至可以 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推 动新的合意的形成。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它把对舆论形成
过程的考察从现
象论的描述引向
01
了社会心理分析
实验分析:尽管双方的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 计 的” 人却 不文发 断字生增内容了多明,显到的投倾票斜前日,变即成认了为压基倒督性教多两数党。阵线将会获胜
诺依曼由此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 来的压力,导致了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
04
理论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
沉默的螺旋
目录
CONTENTS
01 理论的背景起源 02 理论的来源实验 03 理论的概要 04 理论的特点 05 理论的评价 06 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01 背景简介 Warm up
学术环境背景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
•社会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是以下理性过程中的产物;
•传 播 媒 介 或 作 为 “ 载 体 ” , 或 作 为 “ 讨 论 平 台 ” , 或 作 为 “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
多元无知:认知心理学用语。指在 一个群体中,只要反对意见不以明 确、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成 员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大家的 意见都是一致的。
05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 研究与评价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前提
0
首先,“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
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 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5b660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e.png)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深入的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
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解释公众意见形成和舆论演变方面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受到了质疑。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深化我们对舆论形成机制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本文将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梳理其核心观点和理论依据。
然后,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特点,分析该理论在解释网络舆论现象时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新的舆论形成机制,以及网络环境下个体意见表达的新变化,进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
本文将提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论演变的新挑战,以期为当代社会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沉默的螺旋”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
该理论主张,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若发现自己与多数人的意见相符,会倾向于更积极地表达;反之,若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则会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的状态会进一步强化主流观点的地位,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自其诞生以来,“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意见表达的空间也更为广阔。
在这种背景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仍然适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一方面,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度强调群体压力对个体意见的影响,忽视了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90a074233687e21af45a94e.png)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这是她对历史的了解,再加上大量的民意调查所得出的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理论。
伊丽莎白纽曼本身来说,是一名出色的传播学家。
她于191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又曾学习新闻学,哲学,历史学等科目。
1937年,赴新闻学最具盛名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求学的精神又让她游历了全美36个州以及墨西哥,日本,朝鲜,中国,埃及等地。
丰富的经历为她开阔了不少眼界,获得了更多她所需要的资料,使得以后对她提出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纽曼曾供职于民意调查机构,多次任教各大学校教授,潜心研究传播学,并于1984年出版其代表作《沉默的螺旋》,系统论述了其思想主张,从此名声大振。
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一方是社会民主党,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
整个参选过程中,双方票数不相上下,但到最后投票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雪崩现象”。
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战胜了社会民主党。
为找出这一问题的根源,纽曼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进行了分析。
纽曼发现,尽管双方支持率没有变,但胜者的“估计”却发生明显倾斜,这一认趋势发展到投票前日变成压倒多数。
纽曼认为,“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人们最终改变投票意向。
此后,纽曼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多次实证研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的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很快的扩散开来,并影响他人;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分为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178c9c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c.png)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
沉默的螺旋:分析当代热点例子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热点话题,它们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些热点话题中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即“沉默的螺旋”。
这种现象的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保持沉默,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社交媒体上的争议话题。
当某个事件或话题引起了公众的极
大关注时,我们会看到大量的评论和讨论涌现出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引发争议,并导致批评或骚扰。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保持沉默,不再参与其中。
另一个例子是政治领域的热点问题。
政治议题经常引发激烈的争论和讨论,但
也有很多人选择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可能是出于担心遭受攻击或者影响自己的社交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沉默的螺旋加剧了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歧,人们不再进行公开讨论和对话,而是选择将自己的观点锁在心中。
此外,在一些文化和社会问题上,沉默的螺旋也很常见。
例如,性别平等、种
族歧视和LGBTQ+权益等议题。
尽管这些问题对于社会进步至关重要,但很多人
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
我们需要认识到沉默的螺旋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它阻碍了意见的多样性
和对话的开展,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和分裂。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受到谴责或攻击。
只有在充分开放的讨论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进步。
舆情分析相关名词解释
![舆情分析相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1295e5b9d528ea81c779bf.png)
◆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zasfeld)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1968年,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大众麦克风时代√大众麦克风时代是指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喊话”、表达个人观点,通常用“大众麦克风”来比喻话语权的回归。
一些社会事件一旦上网曝光,网络舆论就成为事件发展的最重要推手。
◆两个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
一个是民间尤其是互联网中自媒体和各种论坛等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次生舆情次生舆情:当下热点事件中有一种舆论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个地方曝出某个大丑闻后,这个地方常会连续性地曝出多起丑闻,可以称之为“次生舆情”(也就是次生丑闻)。
◆舆情长尾长尾聚能效应:互联网对社情民意的聚集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无数内容和渠道碎片集结形成长尾,草根声音通过聚合形成强大的话语场和传播力,与传统媒体影响力分庭抗礼,甚至出现话语霸权向民间舆论场转移的趋势。
反沉默的螺旋最新案例2021
![反沉默的螺旋最新案例2021](https://img.taocdn.com/s3/m/03d57e2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1.png)
反沉默的螺旋最新案例2021该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认为大众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有强大的效果。
这个假说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张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沉默的螺旋”开创了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开端,并将社会心理学引入传播学。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①舆论观: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与传统不同,它认为舆论是“公开的意见”。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而不被孤立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强大影响”不止于认知阶段,而且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全过程。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04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与“沉默的螺旋”背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很少被迫保持沉默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多数意见的攻击或意见气候的无形压迫,常常打破沉默。
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劣势”或“少数”意见,此种“劣势”和“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成为与“优势”或“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或改变“优势”意见的情况,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机制。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4cebe5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9.png)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摘要】现代社会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信息碎片化的传播形式带来了信息过载的现象,导致了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沉默的螺旋”现象。
这一现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为信息过载导致人们选择性关注和沉默不表达意见的情况。
新媒体也为解决“沉默的螺旋”提供了可能,通过促进参与感和互动性,打破信息碎片化的困境。
重视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倡理性讨论和传播信息的责任感,以及加强互动性可以有效应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进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影响、应对、社会传播、参与感、互动性、责任感、理性讨论。
1. 引言1.1 新媒体对社会传播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传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新媒体以其及时、多样、互动的特点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
新媒体的崛起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是由少数权威媒体决定,而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但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交模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拓展了社交圈子和交流渠道。
社交媒体也存在信息碎片化、信息过载等问题,导致人们更倾向于接收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从而出现“信息茧房”和信息闭塞的现象。
新媒体对社会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既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需要更加理性、谨慎地对待信息,同时也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信息传播和沟通中,以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和交流。
沉默螺旋效应——意见领袖传播模式中的一种理论
![沉默螺旋效应——意见领袖传播模式中的一种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58133778e9951e79b8927f6.png)
万方数据"沉默螺旋"效应——意见领袖传播模式中的一种理论作者:李惠敏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呼和浩特,010010刊名:今日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TODAY年,卷(期):2009,""(2)被引用次数:0次1.斯蒂芬·李特约翰.史安斌人类传播学 20041.期刊论文尹瑞平"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东南传播2008,""(10)"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2.学位论文蒲佚明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2009“沉默的螺旋”是德国政治科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的。
这是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
“沉默螺旋”的表述实际上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少数派时,他们如何保持沉默。
“沉默螺旋”在三种前提下:1)人们有准感官统计能力,接近于第六感,能预感得知当前的公共意见,甚至无需民意调查;2)人们恐惧孤立,知道什么行为会增长被社会孤立的可能性;3)人们由于害怕会保持沉默,谨慎发表其意见。
<br> 本文通过广西大学学生使用BBS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调查变量的研究剖析,对网络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进行透视,试图探讨网络空间“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可能及其作用机制。
希望借此研究,从中揭示受众接触互联网的状况和反应、网络影响力的强度和趋势,以期为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提供参考。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30015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9.png)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标题:沉默的螺旋:大众舆论形成的关键机制
一、引言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理论,主要描述了大众意见如何形成和演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会考虑到周围人的看法和反应,如果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避免被孤立。
二、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1. 公共意见的形成:诺依曼认为,公共意见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逐渐形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一致时,就会更愿意公开表达;反之,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反,就可能选择保持沉默。
2. 社会压力: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社会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人们害怕被孤立,担心自己成为少数派,因此会选择顺应大多数人的观点。
这种社会压力的存在,使得少数人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多数人的观点则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 大众传媒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还指出,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评论,影响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引导公众舆论的方向。
三、沉默的螺旋的应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解释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公关人员提供了指导。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了解公众的意见动态,制定出符合民意的政策;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更好地进行品牌宣传和危机公关。
四、结论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人们在表达意见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共意见的形成。
理解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现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
在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作为“民意”的舆论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而在“沉默的螺旋”中,这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是舆论观,
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
概括来说,关于舆论有以下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做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它和传统的舆论观有着相似的特点。
卢梭的人民主权观,认为主权在民,这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
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成个人意识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成是“舆论”。
就好比奥朗德在当选法国总统前,他和萨科齐的民意测验就是这种行为科学的观点。
第四种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成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上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这就好比是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
比如在公交车上不管你有多累,当你看到有老人或孩子上车时你就会让位,尽管你心里百般不情愿。
这里社会公德就起了重大的作用。
舆论的社会控制论在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
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是双重意义上的社会皮肤: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二是效果观,从传播的效果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而“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而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则受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有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群体的支持,只要当场有一个支持者,趋同的概率就会大大的降低。
二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
如果在地理课上那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我对自己的答案有足够的确信度以及当场有人支持我的答案,我就不会改变自己的答案。
那么也就不会发生趋同行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答案。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具体来说,在有关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上这种压力未必有效。
同时,争议问题与自己是否有直接利害关系,也是人们决定对“多数意见”服从或抵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例如,在索马里,每个人都以当海盗为荣。
并且当地政府支持海盗行为。
而国际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反对索马里海盗。
都在为索马里海盗而头痛不已。
毕竟,索马里,在航线上占有重要位置。
它也严重威胁到了世界各国的人民以及财产安全。
因此,“多数意见”对索马里也社会压力,对索马里海盗更没社会压力。
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态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的状
态。
因此,传媒提示和强大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发生。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