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健康知识大全
微循环与健康知识讲解共70页文档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微循环与健康(一)
微循环与健康(一)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是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系统,也称为微循环系统。
它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血液循环的重要部分,微循环对于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微循环与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微循环系统的不良情况与许多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微循环系统功能不佳,血液流畅度会降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会逐渐变窄,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保持微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微循环与皮肤美容微循环对人体皮肤的血液供应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微循环不畅,皮肤的血液供应就会不充足,皮肤老化加速、容易出现皱纹、暗沉、干燥等现象。
因此,好的微循环可以使皮肤保持健康,容光焕发。
三、微循环与免疫力微循环对身体的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微循环受阻会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导致炎症反应加剧。
微循环不畅也会使白细胞于病巢难以到达,扩散病情。
因此,保持良好的微循环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四、微循环的保健方法1.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血液的循环,促进微循环的发挥。
2.保持心态舒畅: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会使微循环迅速衰退。
3.饮食健康:足量的水果、蔬菜和饮食中的富含钾的食物可以协助微循环。
4.控制体重:过重的人容易患上高血压等病症,这些病症都会对微循环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
总的来说,微循环对于身体的健康、免疫力、皮肤美容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要想维持身体的健康,就需要注意保护微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
微循环与健康知识讲解
什么叫微循环
播放视频……
微循环——人体的第二心脏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之父---丹麦科学家科洛格1920年发现微循环 发现微循环---获得1920年唯一的诺贝尔医学奖 微循环是人体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所组成的毛细血管网 现代人类疾病就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细胞疾病 微循环不通是万病之源 生命之河---人体微循环系统,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的
一、循环障碍
1、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 2、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 3、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冰
冷或麻木。
二、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所谓“闭”即是不 通,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 寒。
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 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微循环与健康
玻缇•安吉兒 Beauty Angel
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
------黃帝內經
石 敦敏
卫生部公布---城乡十大至死病因
1、恶性肿瘤 2、脑血管疾病 3、心脏病 4、呼吸疾病系统 5、损伤与中毒 6、消化系统疾病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精神障碍 10、神经系统疾病
博缇集团9年来,经公司的科研专家与美国、英国从事此项研 究的科学家以及中国纺织科学院、天津纺织学院的共同努力,终于 研制开发出最新一代复合能量纤维——纳米级复合能量灵石纤维; 利用纳米技术将复合能量灵石材料与衣物永久地结合起来,也就是 将能够发射远红外波和负离子光波的矿物与衣物纤维融合在一起, 它结合了生物医学、纺织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高精 技术成果,其科技含量得到大幅提升,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目前市
微循环与健康-V1
微循环与健康-V1
微循环是一个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它指的是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情况。
微循环不畅通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因此维护良好的微循环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与微循环相关的一些主题。
1. 饮食:饮食对于微循环健康至关重要。
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
另外,适量的水摄入也是维护微循环健康的必要条件。
2. 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
有氧运动、体操和瑜伽等都可以有助于提高微循环,但是过度运动也会对微循环产生负面影响。
3. 睡眠:睡眠质量对微循环健康很重要。
确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环境的质量可以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血流循环。
4. 情绪:情绪对微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
长时间的压力和紧张会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不平衡。
维持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微循环水平。
5. 环境:环境中的天气、空气质量和气候等因素也会影响微循环。
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或干燥环境也有助于维护微循环健康。
综上所述,维护好微循环健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关注。
保持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睡眠质量,以及积极维护好情绪状态和环境都有助于提高身体微循环水平。
微循环理论培训
微循环理论培训第一部分微循环的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微循环?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
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经过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
由于这部分血管的口径非常细小,通常情况下人的肉眼看不见,而必须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因此我们形象的称它为微循环。
也就是说简而言之微循环就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二,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什么?1,直接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方面它向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养料,另一方面它将人体代谢所产生的co2和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沟通全身各组织细胞3,起到人体的第二心脏的功能。
三,什么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指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液循环障碍,它包括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缺血,缺氧,细胞病变和在灌性损伤。
四,引起高粘血症的因素有哪些?1,红细胞聚集:红细胞的形状为圆盘状,中央薄,边缘厚,侧面看呈双凹型。
正常时血流速度快,但每个细胞之间是有一定的间隙和距离的。
病理状态下,红细胞聚集在一起三四个聚集成团,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聚成一串,形成长链象一串钱一样。
聚集的红细胞使血管血液粘度增加,血液淤滞堵塞,引起微循环障碍。
2,红细胞的弯曲变形的能力下降:红细胞由于没有细胞核,它能以折叠弯曲的方式通过微小的毛细血管。
如果红细胞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也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
3,血小板,白细胞及血浆成分的变化也会引起高粘血症。
高粘血症带来微循环中的血流淤滞,发生组织缺氧损伤,甚至引起血液进一步的变化,血管栓塞和血流停止。
五,白细胞有哪些功能?1,白细胞是机体的“卫士”。
它可以直接吞噬消除外界有害物质并产生免疫物质。
2,白细胞也是机体的“清道夫”。
还能清除体内已经被破坏的组织细胞及多种异物碎片。
六,白细胞是如何游出血管到达细菌侵犯的组织部位,发挥卫士的作用的?1正常时,白细胞和红细胞一起在微血管中心流动(又称轴流)。
由于白细胞数目仅为红细胞数目的几百分之一,因此轴流中只看到红细胞,而掺杂其中的少量白细胞肉眼不能看清楚,3,当发生炎症时,微循环微静脉内血流逐渐减慢。
三基微循环知识
三基微循环知识
三基微循环是指人体中微小血管(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包括了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等。
它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身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三基微循环的一些知识:
1.三基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中,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带回血液循环系统中,以便清除。
2.三基微循环的调节机制由多种因素组成,包括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流速度、血压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血液流量和氧气供应,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3.一些疾病会影响三基微循环的功能,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供应。
4.为了保持良好的三基微循环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血液流动,例如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戒烟限酒等。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用于改善三基微循环功能,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总之,了解三基微循环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微循环小知识
一.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MC)是指微小动脉(细动脉)与微小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微循环的特点:A、长:一个正常人的微动脉和微静脉首尾相连成一条直线,可绕地球两圈半,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它迂回曲折的深入到细胞之间去,便于满足人体的60万亿---100万亿个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B、细:微动脉及微静脉管径很细,只有头发丝的1/20,最细的微循环只允许1-2个红细胞通过,如果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单个红细胞都不容易通过。
C、薄:微动脉及微静脉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张纸的1/100。
以便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一旦管壁增厚就影响了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D、慢:微动脉及微静脉中血流速很慢,流速0.4毫米/每秒。
当血液粘稠度增高时,血流速度更慢,血液内脂类物质及一些衰老细胞的碎片,一些垃圾,就易于沉积于血管壁,形成栓塞,阻塞血管通道。
三.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如下严重后果:心肌缺血,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心梗)•∙ 腔梗、脑血管性痴呆,脑血栓形成。
•∙ 眼底血栓,视网膜退化,视力障碍。
•∙ 糖尿病及高血压性肾硬化。
•∙ 糖尿病足,坏疽,溃烂。
•∙ 男性生殖器充血不足,性功能障碍。
•∙ 女性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障碍,更年期提早,乳腺增生,容颜退化,性欲下降。
•∙身体一切脏器、组织及细胞,皆因血液循环差,细胞衰老退化,机能下降。
血液循环差是早衰的重要根源。
血液循环决定人的生命、健康、疾病乃至寿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克罗格先生称微循环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微循环的畅通至关重要。
微循环培训资料1
微循环资料一:微循环的定义,组成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微循环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等组成。
微循环的特征细-----管径约为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长-----全身微血管连接起来总长度达九到十一万公里,约绕地球两周半薄-----管壁厚度约为一张纸的一百分之一多-----全身的微血管有300多亿支二:微循环的基本功能1、运输和进行物质交换: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产物,实现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2、沟通全身各组织细胞:微循环除了运送养料和带走废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起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之间的沟通作用,保证了能量输送和信息传递,对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3、保证血流量;人体复杂而又奇妙,仅仅靠心脏有限收缩力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机体各器官和组织,而是依靠纤曲而微密的毛细血管网给予充分灌注,进入细胞,故微血管的第二次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供血作用,犹如“人体的第二心脏”。
三:微循环十六项指标1、清晰度: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在病理情况下排列紊乱,血管清晰度与血管壁本身完整性有关。
2、管径数目:显微镜下每幅画面微血管不能少于8-12根减少:严重感染、大出血、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休克、麻醉等所致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时,管袢可由远端向近端逐渐消失。
增加:凡长期缺氧均可导致细动脉舒张,毛细血管管袢增多,如: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的人管袢数明显增多;慢性肺心病病人的管袢数也明显增多。
3、管袢长度: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增长:局部血液灌流量大或血液回流受阻,如部分高血压病人。
缩短:常见于休克、心功能不全、水肿等。
4、管径:正常人输入输出比例为1:1.5—1:2微血管紧张性、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和输入量、输出量、血液流变性及生化性质等改变均能影响毛细血管的管径。
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管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支扩张。
微循环知识点总结
微循环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在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微小血液循环。
它主要通过微小的毛细血管网络将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状况。
2. 微循环的重要性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
良好的微循环可以帮助细胞吸收养分,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
而微循环不良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细胞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3. 微循环不良的症状微循环不良会导致一系列身体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头痛、手脚发凉、浮肿、记忆力减退、体重波动等。
此外,长期微循环不良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肤疾病等。
4. 改善微循环的方法(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坚果和蛋白质食品,控制盐分和油脂摄入。
(2)适度运动:适度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微循环,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3)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微循环也有很大的影响,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和放松心情对于微循环的改善非常有帮助。
(4)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5)外部辅助:利用一些外部辅助手段,如按摩、针灸、艾灸等方法也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
5. 微循环相关的疾病微循环不良可能导致的疾病有很多,包括:(1)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
(2)糖尿病:微循环不良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容易出现并发症。
(3)皮肤疾病:如皮肤过敏、湿疹、痤疮等。
(4)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微循环不良会导致人体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
6. 微循环的检测方法(1)皮肤温度法:通过测量皮肤表面的温度来判断微循环的情况,一般来说,微循环好的人皮肤温度会比较平稳。
(2)激光多普勒测量法:这一方法将激光应用到测量上,通过激光照射到皮肤表面,再反射回去得到的频率差来测量微循环的速度和情况。
微循环与健康
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与健康Ⅰ.微循环与人体健康人体血管输送血液营养着周身的组织细胞,但仅靠心脏的有限收缩力是不能将血液直接输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的,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运动进行第二次调节供血,血液才能灌注到各细胞中去。
人体微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流向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这一段循环的血管非常细小,肉眼观察不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人体的所有的组织细胞都处于微循环的包裹之中。
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方面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到各组织细胞,另—方面又将组织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带走排出体外。
因此,我们称微循环为“细胞的外环境”。
因为微循环的状况直接决定了细胞的营养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因此微循环与人体衰老和疾病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人体微循坏障碍有关。
人体的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糖尿病、长期的亚健康状态等等,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形成微循环障碍,与微循环自身的特点有关。
微血管特别细,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微血管又特别薄,仅相当于—张纸的一百分之一;微血管还特别多,大约有—百亿根,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长达十—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血液在如此长、多、细、薄的血管中流动,很容易由各种原因造成微循环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微血管弯曲变形或者渗出和水肿。
—旦局部出现微循环障碍,这部分组织细胞就会因缺乏养料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人体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等,都会有微循环血流缓慢、血液粘稠,红细胞严重聚集的病理变化。
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微循环的基本知识1、血液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的。
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也不过100微米,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的二十分之一。
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细静脉、毛细血管。
人的全身大约有300亿根微细血管,这些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周长的二周半,有九万公里。
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
同样的道理,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因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
同时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
这样,微血管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实际上微循环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
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
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因此,微循环是人全身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
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当心肌循环障碍时,人体可出现心慌、胸闷、早博、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阻碍时,可出现神情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偏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可出现腹痛、腹涨、食欲不振等;当肾微循环障碍时出现腰酸腰痛、血尿、尿蛋白、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障碍时可出现瘀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蚁走感及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微循环与健康
三、甲襞微循环示意图
四、各部位对应病症
1、头部: (1)牙签状、袢顶淤积属于动脉硬化前兆 (2)数量少属于脑供血不好,出现头疼头晕症状; (3)麻花状、8字状、交叉的属于头部异常,头疼。 2、颈椎: (1)麻花状的属于颈椎不好; (2)鹿角状的属于颈椎增生。
3、呼吸道(咽喉、肺):形状变异,有静脉丛的
6、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管径很细: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20 管壁很薄:约为一张白纸的1/100
血管特别长:约为96558公里,约绕地球两
周半 血流很慢:每秒只走0.4----1毫米
二、观察指标:
1、管袢形态
(1)清晰度:健康的人或者儿童比较清晰,
能看到血管轮廓和血流状 况。皮肤角质层 的厚薄对清晰度有影响 (2)管袢数量:正常者每视野有10—15 条, 是指能量带下第一排血管,正常时分布较均 匀,排列整齐。 (3)管袢形态:发卡形为正常,交叉和变异 形为不正常,其比率循环为半透膜,各种物质如氧气、二氧化
碳、营养和废物。根据渗透压的扩散作用, 而实现微循环内外物质能量的交换和新陈代 谢
(3)传递功能:体内的各种物质、信息的传
递如激素,通过微循环运送到全身组织和器 官,而发挥作用。 (4)控制血容量的作用:微循环是很大的容 器,它的扩张和收缩决定着心脏、大血管内 容量的多少。对于急性输血及脑血管疾病有 重要意义。
微循环与健康
微循环与健康
瑞康健康研究院
微循环
人体的血管如同一条 大河,逐渐分流和灌溉着周 围的土地.当血液经过大血 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 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 再汇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 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只有 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 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
1。
什么是微循环?
有机体的生命过程是物质、信息和能量三者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具体表现为生物个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
所以实际上,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淋巴液、组织液、能量传递的血液、信息的流动。
2。
微循环的作用
微循环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的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
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一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
例如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瘀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3。
如何检测微循环?
直接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部位有甲襞、眼球结膜、舌、唇等,在动物身上还可以观察软脑膜、肠系膜等部位的微循环。
使用活体生物显微镜等仪器直接观察毛细血管形态、血流性质、血流速度、血流量以及测量毛细血管管径大小等。
齐鲁医学微循环与健康.pptx
24
2021/7/27 星期二
二、管袢血流状态
4、血流速度(七种)
线流:血流快、呈光滑条索状、无颗粒感 线粒流:血流较快、呈条索状、稍有颗粒感 粒线流:血流较慢、连续成线、但有明显颗粒感 粒流:血流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样 粒缓流:血流呈泥沙样,连续缓慢流动 粒摆流:血流呈泥沙样,呈向前流,但前后摆动 停滞:血流停滞不动
3
2021/7/27 星期二
微循环的相关知识
我们把人体比做一棵大树,那么人的心脏就犹如树根 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体输送养料,是全身血液流动 的动力;分布全身的大动脉、大静脉及小动脉、小静 脉则如同"树干、树枝"一样是输送血液的通道;而相 当于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毛细血管,就好比树叶上的 经络,血液需流经这些经络才能促进整棵树的生长、 发育,人体主要靠血液运送养料和排除废物,并通过 毛细血管与组织进行交换。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 象树叶上的经络受阻或不通,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 分,树叶就会枯死一样,人体的器官也会因此而衰老 并产生疾病。
8
2021/7/27 星期二
微循环发生障碍与那些疾病有关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 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 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 呢?首先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脑部 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 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 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 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 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16
2021/7/27 星期二
如何预防和改善微循环障碍?
1,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2,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适当的运动 4,特别是人到中年应选用一些保健用品和保健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微循环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
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调节活动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支配微动脉、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平滑肌,并以微动脉为主。
当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变小。
由于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
反之,为循环中血流量增多,血压上升。
(2)体液调节:有缩血管物质,如儿茶酚胺等;舒血管药物,如乳酸、CO2和缺O2等。
在微循环的血管中,微动脉和微静脉既受交感神经支配,又受体液因素的影响;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
迂回通路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流至微静脉。
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
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故又称为营养通路。
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
安静时,骨骼肌中真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直捷通路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至微静脉。
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知识】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关键字】知识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
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
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
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循环帮助手册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1.1、定义: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既不要苛求前人,也不要盲目追求片面的定义,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微循环的有关知识。
最早涉及微循环的概念的是Krogh,他在1929年提出的“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器官”的学说为微循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田牛教授于1980年提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动态,脊椎动物(闭锁循环)的体液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三种。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血淋巴由两端开放的血管驱动缓慢流动于细胞、组织之间,故称为开放性循环;脊椎动物(包括人类)进化为闭锁循环,血液能够在心、脑血管系统内以相对高的速度进行循环,毛细淋巴管已经形成,淋巴液得以通过初始淋巴管进入淋巴管,开始淋巴流动,流动于组织间隙中的液体不再是血淋巴,而是没有血细胞的组织液。
闭锁性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其各部分如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淋巴管是统一的整体,不同部分各有精细的分工,只有微血管(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和初始淋巴管及组织间隙中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才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
田氏最新定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1993)。
1.2、微血管概念1.2.1血管分支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1.2.2血管壁结构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跟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
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
第二章微循环的特点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场所。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2.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2.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4微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2.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第三章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的功能分为微循环动态、微血管通透性、微循环的调节三个部分3.1微循环动态1、由于微血管壁细胞(平滑肌细胞、外周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的作用,微血管对一定内压能保持一定的管径,这一现象成为血管紧张性。
正常情况下血管保持其一定的紧张性,在病态时血管丧失紧张性,陷于麻痹性舒张状态,此时易出现血流缓慢,血球血浆分离或血流停滞。
2、收缩和舒张细动脉、细静脉管壁有平滑肌,它们具有主动收缩和舒张的能力。
3、运动性血管自发地出现周期性的管径变化或血流变化,其变化与心跳、呼吸无关,这称为血管运动性。
血管运动性是血管功能紧张状态的一种指标,血管处于紧张度低下或高度紧张收缩状态时,血管运动性减弱或消失。
4、血压在微循环中,细动脉收缩压为70mmHg,舒张压为30mmHg,分枝毛细血管血压为30mmHg,集合毛细血管的血压为15mmHg,细静脉血压为13mmHg,微循环内的压差保证了微循环的正常流动。
3.2 微血管的通透性微血管的通透性是通过完整的微血管壁,血液成分出到血管外的现象。
它直接关系到组织、细胞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3.3 微循环的调节1、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保证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应变性调节是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液的灌流量。
2、微循环调节的意义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
为了保证生命活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证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循环功能及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
从微循环角度看,这种调节是面向全身,需要动员全身机构才能进行,因此又称全身调节。
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适应局部组织、细胞代谢临时变动的需要。
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代谢活动既要保持基本稳定,又都有生理性变动。
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组织的功能代谢也不相同,其代谢活动又随功能状态而有相应变动,这就要求局部血液灌流量和物质交换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又称局部调节总之,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保证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证代谢临时变化的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
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
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丝二十分之一,它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用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
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
同样一个道理,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因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关注进细胞。
同时为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为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
因为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参与组织细胞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
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微循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例如堵塞脑部,轻则头昏、头痛、失眠、眩晕、嘴唇麻木,轻则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堵在眼底血管则视力减退或失明;堵在内耳血管则耳聋、耳鸣;堵在心脏血管的分枝,则心慌、胸闷或心绞痛甚至心计梗塞;因为血栓在发病或症状出现前数月甚至数年即已存在,故要即使检查,如发现血栓,应积极抗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于未然。
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