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关键词:二元论;亚健康;健康指标;影响因素
前言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人类不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们在大自然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自然生活规律。寒来暑往,昼夜阴晴,地理环境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有所反应。如: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时节,人的心情愉快,生命力旺盛;寒冬腊月,阴晦天气,则使人情绪低沉,精神不振,甚至使一些有风湿病的患者,感到不适等等。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就得了解自然界变化规龟并且与其相适应。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天(按:泛指大自然)有所变化,人即有所反应。因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用以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曾明确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和保健措施,对于人类养生保健是极为有益的。
一、健康的概念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视之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人们所处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相同。
1.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人为了获得食品而奔波,难以维持生命,一旦失去了健康便无法生存,此时的健康意义与生命等同。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由于医学处于神灵医学模式时代,医巫混杂,健康被认为是神灵的恩赐,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充满了神秘感。在尔后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才开始考虑减轻痛苦和伤害,改善生活,以求更长的生存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人们总是把是否患有疾病及疾病的
严重程度来衡量健康与否。
1.2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如我国医学以《内经》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以“天人相应”思想为特色,以“阴阳五行”病理学说为理论的整体医学观。将健康和疾病与外界环境以及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希腊,医学家——希波克底创立了“四体液学说”,从而将鬼神巫术从医学领域驱逐出去,并提出了类同现代医学模式中的某些要求。
1.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社会变革。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生产,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顿时,机器似乎主宰了人类,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那时起主导和进步作用的哲学思想也与机器分不开,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机械唯物主义。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心脏是水泵,血管是水管,四肢活动是杠杆,饮食是给机器补充燃料,大脑是这架“机器”的操作盘,等等。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为此还专门著书立说,出版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其中心思想是:人是一架机器,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疾病是因机器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倾向,这就是机械论医学模式。
1.4 生物医学模式
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入,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认为:“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把健康看作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一种完全安宁幸福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这一定义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异常和免于疾病的观念。可以说是人类在总结了近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对健康认识的一次飞跃性进步,概括了时代的思维潮流,并把健康内涵拓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该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确了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在这个时期,医学转入了实
验医学阶段,建立了以生物机体和机体生物性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从现代社会角度看,这个概念是很不全面的,它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开,完全忽视了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如政治、战争、职业以及孤独、紧张、恐惧、悲伤、失落、不良行为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并且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证实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不是强调无条件地适应环境,绝对地服从社会的主流文化,而是强调人要能动地适应环境,主动地认识健康,不断地探索健康的规律。这种认识必将使健康观从被动的治疗病疾转变为积极地预防、预测;从单纯的生理健康标准推广到心理、社会的健康标准;从诊断个体延伸到评价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每个社会公民不仅要珍惜个人健康,而且要对他人、群体、整体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健康不仅表明个人的身心状态,同时还表明全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及涵养。
综上所述: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上、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它具体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健康是多维因素的立体结构。
躯体健康(生理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