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源急剧变迁 农村学生难入名牌大学(图)
高中教育生源结构变化与应对策略
高中教育生源结构变化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高中教育生源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这对于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本文将就高中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1.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
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到城市就读高中,导致城市学校生源数量的增加,而农村学校的生源则逐渐减少。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导致高中教育生源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多的经费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因此吸引着众多的学生。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教学条件欠佳的困境,导致学生流失严重。
3.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素质观念的提高,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追求学业成绩,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许多学生选择了面向全面发展的高中,而非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因此,高中教育生源结构也在逐渐向这方面倾斜。
二、应对策略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了应对高中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有必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留在本地就读。
同时,对于城市学校,也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其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不再盲目追求过度发展,而是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教育质量提升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应对高中教育生源结构变化的有效策略之一。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实践机会。
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校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的生活学习状况的对比调查
⾼校城市⽣源和农村⽣源的⽣活学习状况的对⽐调查课程论⽂题⽬⾼校城市⽣源和农村⽣源的⽣活学习状况的对⽐调查学院旅游与国⼟资源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20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学⽣姓名付思源指导教师⽥慧职称讲师2012 年 6 ⽉ 1 ⽇⾼校城市⽣源和农村⽣源的⽣活学习状况的对⽐调查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规划⼀班学号:2010062139 姓名:付思源内容摘要:⼤学⽣的学习⽣活状况是学校学⽣⼯作的重点,学习⽣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学⽣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进⽽也会影响到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事业的成败。
本⽂通过对⼤学在校⼤学⽣的问卷调查,以学⽣⽣源地为变量进⾏⽐较分析研究,得出两类⽣源学⽣学习⽣活状况⽅⾯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学⽣保持良好学习⽣活状态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源农村⽣源对⽐前⾔⼤学阶段是学⽣在⾝⼼知识等各⽅⾯承前启后的转折期,也是学⽣完全⾛向社会,独⽴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有⼈称其为⼈⽣的第⼆个关键期。
⼤学⽣的学习⽣活状况是学校学⽣⼯作的重点,学习⽣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学⽣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进⽽也会影响到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事业的成败。
因此,研究⼤学⽣学校学习⽣活状况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城市⽣源与农村⽣源作为切⼊点,对两类⽣源的⼤学⽣学习⽣活状况进⾏对⽐研究有以下⼏点考虑:第⼀,⼤学⽣以前的⽣活背景或经历对学习⽣活状况是否有直接的影响;第⼆,家庭经济状况对在校⼤学⽣适应状况是否存在影响;第三,对现代社会的认知程度是否影响学习⽣活状况。
⼀、调查对象与⽅法此项调查以重庆⼯商⼤学全体在校本科⽣为研究总体。
本次调查中的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法获得,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调查者的⽣源所在地及其在⼤学学习⽣活状况⽅⾯的相关问题。
调查问卷如下:⾼校城市⽣源和农村⽣源的⽣活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1.你的家庭所在地?A.城市B.农村2.你能否适应多媒体教学?A.能B.不能3.你的课余时间的主要安排有哪些?A.全部⽤于学习B. 主要⽤于学习,适当娱乐C. 主要⽤于娱乐,少量⽤于学习D.全部⽤于娱乐E.不清楚,随便过4.你能否适应⼤学考试⽅式?A.很适应 B⼀般适应 C.不太适应 D很不适应.5.你在校期间每⽉的⽣活费?A.500元以下B.500-1000C.1000-1500D.1500以上6.你的⽣活费主要⽀出项⽬是什么?A.学习B.娱乐C.恋爱D.穿着E.吃饭F.其他7.你清洁⾐物的⽅式是什么?A.全部⾃⼰洗B.全部送洗⾐房C.以⾃⼰洗为主,⼤件⾐物送洗⾐房D.以洗⾐房为主,偶尔⾃⼰洗E.视时间情况和⾐物多寡⽽定8.你的早上起床时间?A. 6点半之前B. 6:30—7:00C.7:00—7:30D. 7:30—8:00E.视情况⽽定9.⾃我评价交往是否有困难。
重点大学农村学子比例下降
研 究 ” 明 , 国 重 点 大 学 农 村 学 生 比例 大 门的 , 在 制度 设 计 上 , 是 将 农 村 学 有 和谐 。 层 固化很 危 险 , 表 中 但 却 阶 唯有 阶层 活跃 流
自2 世纪9 年代起不断滑落, O O 北大农村学 生边缘 化了。 据来 自北 大招生办的信息 , 动 , 会 使 社 会变 得 有 活 力 。 想 拥 有 和 才 要 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 清华2 1级 2 1 g 北 大 在 某 省 招 收 的 7 名 文 理 科 学 谐 , 应 该 加 快 教 育公 平 的 步 伐 。 育 公 00 0O 0 就 教
“ 地方名校~地方强校”一味地把大部分 早地 输 在 了起 跑 线上 。 ,
的 教 育经 费 与 政 策支 持 , 年 几 乎垄 断 了 每
9 2
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加上 自主 句 话就 是 “ 的好 不 如 生 的 好 !学好 数 理 前 批 次 录 取 的 比例 亦 从 3 %升 至 5 %。 再 学 3 7 而 中产家庭 、 员 、 官 公务 员子 招 生 的考 题 涉 及 面 广 , 往 是城 市 孩 子 才 化不 如 有 个 官 爸爸 !” 样 一所 大学 毕 业 在重点 高校 , 往 同
因 上的 学 策、 自主 招 生 早 巳成 了 某 些 官 员子 女 通 向 然导 致 农 村 大 学生 比例 下 降 , 为对 他 们 实是成 正 比的一一 出身越 底层 , 重点 大 学的 一 条捷 径 。
农 村 学 生 “ 生 ” 势 , 无 可 否 认 的 我 们要 加快 教育公 平 的进 程 。 天 弱 是 圃
点大学农村学子 比例 下 降 ,谁 之过?
张永
是 什 么造 成 了 当前 重 点 大 学 农 村 学 资 金 投入 到城 市 的 重 点 中小 学 , 而对 农 村
农村学生就业分析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6年本科就业率排行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认清形势发挥优势顺时而动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
同时,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蔓延,进一步增强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挤压农村青少年的上升社会流动空间和渠道,使城乡社会经济不平等长期延续下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就业率低。
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进行比较,却发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有巨大差异。
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87.7%)并不低,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则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只有69.5%,两者就业率相差18.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2.就业质量差。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体现在低就业率上,而且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
想要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获取较高的收入,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会遭遇比城市家庭出身大学生更多的困难。
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是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
与此同时,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
上述数据说明,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遭遇到更多的就业困难,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他们最缺乏“拼爹”的资本,最没有啃老的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又急需他们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延迟就业。
另外,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培养方面不如城市家庭子女全面,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农村家长对“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的质疑需重视
《农村家长对“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质疑需重视》大具中心完小和翠芯最近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话一时之间被刷屏了。
他接受媒体采访说出的自己出生在北京并且有很不错的家庭背景,从而获得的教育和资源是很多小城镇或者农村孩子得不到的。
对阶层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差异,形成阶层固化这一话题大家众说纷纭,当然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了。
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这种意识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甚至许多的家长如今对“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产生了质疑。
很多人认为当今寒门难出贵子是社会的不公,然而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折射出当前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其根源在于当前我国现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特别是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是分不开的。
物质决定意识,首先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物价不停步,供学成本高是农村家长对“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农民、下岗失业者及进城民工组成的弱势群体占有教育群体不公平的最大份额。
自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择校热”、高收费,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教育机会。
一些农村的贫困家庭的儿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城市中的下岗职工、特困家庭因为无力负担高额的教学费用,只能使孩子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我有个农村亲戚,高考时考上重点大学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可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也只是高兴一时,因为得准备一笔不菲学费。
每年6000元,四年下来光学费就要2.4万元,再加上住宿费每人每年1500元,还有书本教材费每年1000元、生活费每年4000元(只吃学校食堂),四年总共5万元。
5万元对于一个城市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而言,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
我的家乡是在高寒山区,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几亩地为生,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
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需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3000元,那么5万元上大学的费用意味着17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
院校生源状况分析
院校生源状况分析现今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各个院校来说,生源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对当前院校生源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及对策。
一、生源数量总体下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以及政策调控的影响,高校生源数量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
根据各个省市的招生数据显示,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部分高校录取人数的减少。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
家庭普遍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改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增强,导致女生报考高校人数增多,相对的男生报考人数减少。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考虑就业前景的学生选择了就业或者创业而非升学,也是导致生源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生源质量的问题除了生源数量的下降,生源质量也是当前院校面临的挑战之一。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一些院校仍然存在招收质量低下的生源的问题。
首先,高中阶段的教育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影响了其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
其次,备受关注的高考制度也对生源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前的高考制度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测评,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一些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素质教育。
三、应对策略面对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问题,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学校自身的实力提升。
提高师资力量,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学水平。
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范围,增加学校的吸引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的报考。
其次,改革高考制度。
除了考察学科知识,逐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还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协作。
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摘要】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的热点问题,城乡之间高等教育的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高等学校中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说明了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比例;高等教育公平公平问题最近几年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公平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收入分配的公平,还包括就业公平、受教育的公平等。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教育公平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是因为除了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的公平,甚至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
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所谓“公平”指的是公正和平等。
高等教育公平是指无论社会阶层、性别、背景等如何,只要达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与标准,都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但就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因素而无法进入校门,这就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的思想自古有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当时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同时,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现场答记者问时也表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
”可见,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对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中城乡学生的比例接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条件的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人数每年都以7.25%的速度在增长。
谈从清华、北大的农村新生比例看教育公平
谈从清华、北大的农村新生比例看教育公平作者:徐以卫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03期【摘要】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领域的重要话题,备受重视。
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每年入学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出发,分析教育公平问题,强调重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保障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村学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性别和地区差异,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亟待改善。
虽然国家和教育部已经明确阐明,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下构建面向所有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但为了真正保障农村学子的义务教育并提高其开放城市优秀大学容纳度是十分困难的。
“寒门难出贵子”,对于农村学子能否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优秀大学的疑惑越来越多,而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优秀大学的农村学生录取比例,我们能清晰认识到,追求公平且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刻不容缓。
一、文献研究杨东平通过对于农村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的研究,指出研究型大学对于农村学子的容纳率并不高。
这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变动的因素有关,但主要体现出的仍然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依旧处于全国中下水平。
我国贫困地区共有1100个县,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
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杨东平教授认为,对于横亘在我国国情面前的历史教育差距,仅有高考这种形式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具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
对于促进城乡间教育公平,在入学机会上应给农村学子提供补偿机会,用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为了保障“起点的公平”。
刘云杉等人在1978~2005年北京大学录取新生中的农村学生为对象,对于其不同身份群体、地域差异进行了研究,指出1978-1988年北大学生中出身农村的学生为29.1%,在城镇化转型、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的过程中,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发生变革,农村学子在研究型大学的角逐中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有一种心酸叫985农村学霸
有一种心酸叫985农村学霸有一种“心酸”被称985农村学霸,毕业后北上广难留,老家没脸回!一些985、211以及双一流院校都是好多学生的目标。
985院校是在这三个分类中最好的,参加高考的考生如果可以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院校,那就说明这些学生都是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的,而且考上这些好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也会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有的学生还有天赋,甚至有的学生的智商也是非常高的。
如果一个学生想要考上一所985院校,那么在满分七百五十分的试卷中,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要在六百多分。
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平都要在一百三十分左右。
很多人听到这个分数,都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想要考上一所985院校更是难上加难。
之所以会说农村学生考上985院校更难,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点,市区里的学校和农村的学校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以及学习时用到的资源是有差距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差距导致城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的基础有所不同。
第二个原因就是孩子接受的课后辅导不一样。
一般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会在各种辅导班学习,但是农村里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很少有家长会为孩子报辅导班,一般都是孩子到了中学以后,家长才会为孩子补习某一个科目。
也有一些农村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985院校的,但是在这些考上的农村孩子当中,有一些学生会遇到一些困境。
有些学生会非常的自卑。
因为他们的很多同学都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但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家庭条件不好的。
所以他们会感到自卑。
当他们进入一所好的大学之后会发现,比他们学习好、家庭好的人也很多。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很难适应学校的环境,有的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缺乏沟通的能力等等。
在大学期间没有学会这些基本的常识,等到他们毕业以后就会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这样一来他们就很难找到好工作。
大城市的机会比较多,很多好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想找到一份好工作。
如果一个学生名牌大学毕业,却拥有一份很平庸的工作,那么这个学生也是不甘心的。
《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
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寒门少年都去了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教育慈善基金会农民工子女关爱与教育国别调研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有近4000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分析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经济条件、户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首先,经济条件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均收入较低,许多农民工无法负担起子女的教育开支,导致孩子难以获得入学资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或教育资助计划,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降低或免除。
同时,可以鼓励企业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教育赞助,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次,户籍问题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重要原因。
许多农民工来自农村,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就读。
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考虑放宽户籍限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权利。
此外,可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学校的特殊渠道,为他们提供入学机会。
最后,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导致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较为先进,而农村学校则相对简陋。
这种差距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入学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
同时,可以鼓励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通过师资支持、教育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和提供赞助等方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加强公益慈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
总之,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浅析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分析
浅析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分析【摘要】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院校面临着生源困境,主要原因包括农村生源量下降、院校吸引力不足、入学条件限制、就业前景不明朗以及家庭经济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对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吸引力;优化入学条件,降低学历门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就业率;增加奖助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农村生源量下降,吸引力不足,入学条件限制,就业前景,家庭经济困难,解决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了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量的急剧下降。
农村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包括入学条件不够灵活、就业前景不明朗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和就业能力,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深入分析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的原因和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
2. 正文2.1 农村生源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农村生源量下降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增加,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数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许多优秀的学生选择去城市读高中或大学,而不再选择在农村就读中等职业院校。
这导致了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数量减少。
农村中等职业院校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市中等职业院校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可能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
一些传统观念也对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数量造成了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认为只有读完高中或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抱有排斥态度,这导致了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院校的意愿降低。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农村生源的减少
相关部 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源自, 对于经济落后地 区在 门, 从事一线 的生产活动。 但是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 , 教 育经费上 给予一定 的倾 斜 , 以改善这些地区 的办学条件 , 使
他们晋升 的速度相对较 快 , 甚至是 “ 乘飞机空 降”直 接进 入企 各地区的教育得到均衡 发展 , , 平衡地 区之间 的差异。
工作 所带来 的收益之 间 的对 比, 以此得 出最有利 于家庭 的决 大学扩招之后 , 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 , 而社会上可提供 的工作
策 。假设一个 刚读 完高 中的农村户籍 学生 , 他在作 出上大学 职位的增长却跟不上毕业生数字的增长 ,毕业 即失业” “ 的现象 与否 的决 策时 , 在理性 经济人假 设 的前提 下 , 主要考 虑 的是 日益普遍 。 即使找到工作 , 起薪也大幅滑落 。 大学生在进入企业 在不 上大学情况下获得收益 的现值之 和 R1上大学而得 到的 之后很可能也是进入企业 内部劳动力市场 的第二级市场 , , 而不 收益 现值之和 R 2和上大学 期间产生 的成本现 值之和 c , 1如 是期望 中的第一 级劳动力 市场 。他们的工作环境 可能同二级
一
级市场 。这也 是接 受高 中教育后大部分农村 家庭孩 子不愿 职位晋升对企业选择人才 、 激励员工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
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企业内部通常分为两个 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因所在 。
业经历和特殊能力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核心员工 ;二级市场上是 许 多企业实行 的职位 晋升制度 , 在部分不合理之处 , 存 多数是
中的比例越来越低 呢?有两方面的解释 : 第一个解释集 中于分 收益差异和未来在企业 的发展空间之 和。 析受教育者本身之外体制 因素 , 即城镇化。那些 曾经是农村户 在经济学理性经济人 的假设前提下 , 一个受教育者是 衡量 籍 的学生 , 在城镇 化过程 中变成城镇居 民, 导致农村户籍学生 否会接受高等教育 的标准 是他 的收益和为此所花 费的机会 成 比例下降 ; 另一种解释则集 中于受教育者 自身 , 就业难也是 导 本之 间的一个对 比。对 于一个农村家庭孩子来说 , 参加高等教
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和诉求
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和诉求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学校生源现状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国,学校的生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农村生源在中国,农村生源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生源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中国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差异、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的缺失等。
因此,当代农村学校和家长的诉求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将农村孩子的学科素养与城市孩子相同水平。
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在招生政策上注重公平,避免因区域、户籍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对待。
2. 城市生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源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孩子通常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然而,也有一些城市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导致精神压力。
因此,当代城市学校和家长的诉求是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方面改善教育质量,降低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由时间。
3. 海外生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海外生源也在逐渐增多。
这些学生通常来自于富裕国家或地区,他们希望通过到外国留学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国际化的视野。
在国内,许多高等学府也开始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化教育,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生源。
因此,当代学校和家长的诉求是为海外生源提供更符合国际标准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资源,并为他们提供更加友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之,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呈多样化趋势,学校和家长都需要在各方面做出改善和提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李涛教授:多数穷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
李涛教授:多数穷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展开全文学者简介:李涛李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资博士后。
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广西钦州学院兼职教授,任国际学术辑刊《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执行主编。
多数穷孩子早在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文 | 李涛摘要在乡村底层群体中,不少人一边花重金送孩子读书,一边默默承认“读书无用论”的存在;一边拼命抵抗就近入学的宿命,一边却不得不直面大学录取、就业......中存在的不公。
在知识和文凭越来越被重视的中国社会,底层群体的教育困境究竟源自哪里?在知识和文凭愈来愈成为当今中国核心竞争力和时代化标签的同时,为何底层社会群体越来越无心通过文化资本的集聚来改变其底层状态?他们是天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反智主义传统?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被抛出教育这条“马拉松竞赛”的轨道?笔者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
在展开全国大样本调研基础上,笔者深入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芥县,开展为期半年的田野工作,深入研究从幼儿园入学一直到进入就业市场的教育筛选轨道中,底层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被固化的。
不少人即使送孩子读书,也支持“读书无用”在乡间底层群体中,“读书是否有用”经常发生行为与观念上的“二元背离”。
笔者的调研结论证明:与子女已经接受完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相比,有子女正在接受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对读书有用性的认同度更高。
但是,他们似乎仅仅是“读书有用”的观念认同者,但却是“读书无用”的行动支持者。
尽管在送孩子入学时都会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实际上,他们并不真正把孩子的学习当回事:一方面,家长任意肢解和侵占孩子的学习、休息时间,甚至在上课期间,有家长以孩子生病或转学的名义,领孩子到工地打工或到农田帮活;另一方面,他们因为能力的限制而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甚至有时候因为功利、实用、短视与金钱至上的观念,而与学校主流价值观和教育实践形成抵触与反叛。
农村学生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农村学生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农村学生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学生生源流失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本研究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流失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问卷主要涵盖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学习情况、流失意愿和流失原因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访谈和观察,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1、流失率调查显示,该农村地区学生的流失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小学阶段的流失率为30%,初中阶段的流失率为45%,高中阶段的流失率达到了60%。
2、流失原因学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家庭变故、社会影响等方面。
其中,家庭经济困难是最主要的原因,占流失总数的60%以上。
此外,学习困难也是导致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
3、流失意愿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流失的意愿,其中以初中和高中学生最为明显。
学生流失的意愿主要受到家庭经济状况、自身学习情况、职业前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四、讨论1、农村学生生源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
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2、学生的流失意愿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和自身学习情况的不理想。
同时,职业前景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流失意愿的重要因素。
3、为了解决农村学生生源流失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帮助,开展个性化的教育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4、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村学生提供帮助和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浅析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分析
浅析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分析【摘要】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本文从农村学生教育资源不足、就业机会匮乏、学校招生政策限制、社会认知偏见等方面进行分析。
农村学生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他们在升学和就业方面面临种种困境,而学校招生政策的限制也使得他们难以进入优质院校。
社会对农村学生存在认知偏见,进一步加剧了其生源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村学生教育资源投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招生政策、加强社会教育公平等解决途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问题所在并展望未来,提出了政策建议,为解决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教育资源、就业机会、招生政策、社会认知、解决途径、总结、展望未来、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学生在选择和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中等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学生面临着就业机会匮乏的问题。
这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只能选择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直接就业或务农。
研究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的背景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学生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1.2 问题意义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的意义在于,关乎着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和就业前景。
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就业机会匮乏、学校招生政策限制和社会认知偏见等问题,导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体学生的发展和未来,也影响着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中等职业院校生源困境问题,既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和特点,也有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英才
寒门:贫寒微贱的家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贫民家才子: (1)指才德兼备的人。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 (2)指富有文才的人。
《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宫中呼为…元才子‟。
”1才华出众的人。
2长于文艺创作的人。
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帖称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英才!并说这不是耸人听闻,在今年尤为明显,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民办学校,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
学校里的尖子生,班上的班长或学习委员,大多数都是富裕家庭出身,这是因为除了家教外,父母还花钱送他们去各种培训班,甚至私人家庭教师。
你怎样看这个问题,请说说你的理由。
正方:支持这个观点。
的确是这样,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要说学生的智力,差别真不是太多,但是,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
从起跑线开始,穷孩子就已经低了一个级别……反方:富有和培养出优秀学生并没有因果关系,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不能因为出身富人就忽视他的努力,一个懒惰的孩子也不能因为他出身贫寒就归因于教育。
面对高考,也不是有钱人能考好、没钱的就考不好,说到底还是在于孩子是否聪明,是否刻苦,是否会学习。
喜看衙门又募招,公子多骄,小姐妖娆,高衙内与小三飚。
东也瞧瞧,西也挑挑。
苦读寒窗付风飘,下海无钞,入仕无桥,穷书生叹槛门高。
撇了书包,当了五毛。
在实际生活中,复杂的环境因素下,凡事不可一概而论。
人还是要看刻苦和奋斗。
固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有些知识不一定都能在学校学习到。
自己摸索研究开创一门独特的学问也是存在的。
何况现在希望小学,希望中学林立,人民生活也普遍提高,就算是慈善不济,一些贫困的学生也可以或多或少的获得资助。
农村英语教学亡羊补牢尝试
名牌大 学 。2 0 0 8年 1 2月, 家 宝 总理 在 国 家 科 技 温 教育 领导 小组 会议 上的讲 话 《 百年 大计 教育 为本》 中也 感慨 道 :过 去 我 们 上大 学 的 时候 , 里农 村 的 “ 班
第 一 线 研 究
农 村 英 语 教 学 亡 羊补 牢 尝 试
龙 海 市浮 宫 中学 王 南 龙
“ 门难 出贵子 ” 寒 。近 年来 , 个 残 酷 的事 实摆 一
在人 们面前 : 中国名校 生源 急剧变 迁 , 村学生 难入 农
新学 期开始 , 我的 “ 动 计 划” 到 学校 的大 力 行 得
高考 前 就被关 上 了。作 为一个 农村 中学英语 教研组 长, 我认 识到 了 问题 的严重性 , 也经 常陷入 沉思 。正 当苦 苦寻求 良策 的 时候 , 州市 教育 局 的 一份 文 件 漳 让 我 兴奋起 来 :0 1年 1 21 2月 , 我校 被 列为 漳 州市 初 中起 始年段 英语 教 学课 题 组 成 员, 将 代 表学 校 参 我
民族 中学 4 .8 19
2 .2 6 4
1 .2 4 6
2
单 词 好读 多 了, 中文也 容 易记 。因为 是 旧知 识 , 有三 龙 海市 2 1 -2 1 0 0 2学年 下学 期七 年级 期 中考试 统评 1 分 之 一学 生掌 握较 好 , 以我精讲 多练 , 培训优 生 所 还
一
、
召开 “ 会 ” 营造 英语学 习氛 围 三 ,
组 合 单 词 , 类 为不 规 则 单 词 。 准 备 好 相 关 的 练 C 并
・
1 ・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生源急剧变迁农村学生难入名牌大学(图)南京大学为贫困学生设立的“入学绿色通道”,但能走到通道前的寒门子弟已越来越少。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
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不仅仅是北大清华。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
在课堂上,他也常对学生做随机调查,提问包括来自的地方,父母的职业,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等。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晋军说,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北大校园里,学者廉思所在的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以为学生支付回家硬座火车票的方式,鼓励他们假期回到家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
今年,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
“申请经费的学生一直不多,且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干脆就没有了。
”廉思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对大多北大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在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老师的印象中,这几年被招进复旦的寒门子弟的人数不断减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
“无论是招进来的,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入我们视野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
”他说。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
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
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与%.学者廉思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与《蚁族》一书的作者。
他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
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看着他们在转型期中国一小片弥漫着尘土与工厂粉尘的土地上挥舞着年轻的肢体,廉思开始觉得,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陷入停顿。
仝十一妹一直庆幸,自己在上帝关上门的前几秒及时跳了出来。
这位来自河北沧州农村的24岁女孩,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一学生。
儿时,这名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一的女生就被家人告知,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命运,要么念书,要么参军。
她的伯伯与堂哥,就是通过参军,在城市里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
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
仝十一妹的小学、初中分别在乡村与县城度过。
中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为成绩一路优异的她报考了衡水中学。
在这所将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军营式河北省超级中学,仝十一妹与来自全省最优秀的同龄人度过了紧张且竞争激烈的三年,2006年,她以年级第15的排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那一年,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共42名,占据两所高校分配给河北省名额的%.“如果我当时留在县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
”仝十一妹说,那一年,她所毕业的县城中学年级排名第一的学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线名校。
这是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征兆。
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清华大学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的本科生调研团队以陕西省为样本,统计出当地两所超级中学在2008-2010年3年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占全省名额的六成余,过去七年,陕西省的15位文理科状元,11位来自这两所学校。
这是超级中学与省重点中学选拔机制的结果:根据单独招考成绩,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学,后面的根据相差的分数缴纳赞助费,此外还普遍存在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
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超级中学的出现,很大程度成就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
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北大清华。
陕西超级中学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保送名额的%,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垄断。
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
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
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这是中国高中版的马太效应,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竞争力的重点高中实力越来越强,迅速升级为超级中学。
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台隐形的抽水机还在继续高速运转,向上抽离的垂直距离还在不断延长。
“如果再晚生几年,”仝十一妹说,“我家没条件送我到县城读小学,我就没有办法考上县城中学,更没机会进衡水中学,进不了衡水中学,考北大?根本不敢想!”教育学者杨东平眼下正在研究北京小升初之现状。
在他看来,这一义务教育的过程已然演变为竞争惨烈程度远胜于高考的竞技教育。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
”杨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在北大,陆铭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出身寒门,毕业于一所县城中学,高考没有加分。
过去几十年中,高考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政策对象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等。
但较之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加分、奥赛等加分,比例与力度显然偏小。
对于陆铭来说,最有可能的加分是获得省三好或省优干,但这些有限的名额往往更容易被超级中学及省级重点获得。
总之,陆铭没有盼来这项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荣誉。
最顶尖的考生之间分数往往只有一两分之差,而省三好的加分是20分,省优干的加分是10分。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在甘肃会宁这座以寒窗苦读闻名的状元县做实证研究时,清华新闻学院09级本科生张晔遇上了一名垂头丧气的农村少年,这位被学校推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刚从考场上下来。
“很多题目,他连看都看不懂。
”张晔说。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清华社科2010级的陈美诗则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的题目,她说:“我在进清华前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这题清华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
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同样作为农村孩子,出生于黑龙江的宋永亮远没有陆铭的学习禀赋与运气。
2002年,他从县城中学考入了黑河学院,1999年高考扩招后,进入类似的普通地方院校是这所县城中学学生最寻常的出路。
“高考扩招后,寒门子弟考大学不难,难就难在四年后,拿什么改变家族命运?”毕业之后,宋永亮旋即陷入就业痛苦。
其他同学的经历也不相上下,有人至今还无力还清助学贷款。
他们也大都出生于农村及乡镇,毕业于当地的县城中学,家中日渐老去的父母还盼着他们从此改变一家的生活际遇。
杨东平对比研究了中国高考扩招前与扩招后,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迁。
几组抽样调查数据均显示,2000年后,省属地方院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而在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
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扩招后更加剧烈,眼下仅剩一成多。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
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