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2)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野生菌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一些野生菌种类中存在毒性,如果误食了这些有毒的野生菌,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帮助人们正确识别野生菌,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发生,制定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
2. 学习正确的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
3. 掌握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2. 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1)毒鹅膏菌:外观与可食用的鹅膏菌相似,但其有毒,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2)鳞伞菌:有些鳞伞菌种类有毒,如毒鳞伞菌、红鳞伞菌等,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3)鹿茸菌:鹿茸菌有毒,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4)鹿花菌:鹿花菌有毒,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3. 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方法(1)了解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学习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包括菌盖、菌褶、菌柄等,以便能够准确识别野生菌种类。
(2)寻找适宜的野生菌生长环境:野生菌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土壤或枯枝落叶上,学习寻找适宜的野生菌生长环境。
(3)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学习采摘野生菌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采摘已经腐烂的野生菌、不要采摘不确定的野生菌等。
(4)正确处理野生菌: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野生菌,包括清洗、烹饪等步骤,以确保食用的野生菌安全无毒。
4. 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菌。
(2)漱口:用大量清水漱口,以尽量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
(3)就医: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野生菌中毒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有毒野生菌种类、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方法以及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点。
2.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样本,让学生观察和辨认。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加深对野生菌中毒预防的认识。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教案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概念,知道野生菌的种类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食用野生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定义和分类。
2. 我国常见的有毒野生菌。
3. 食用野生菌可能引发中毒的原因。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野生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毒野生菌引发的中毒案例。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案例资料。
第二章:有毒野生菌的特点与识别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毒野生菌的主要特点,能够识别常见有毒野生菌。
2. 培养学生正确辨别有毒野生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有毒野生菌的主要特点。
2. 我国常见有毒野生菌的识别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毒野生菌的特点。
2. 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学习识别有毒野生菌。
教学准备:1. 准备有毒野生菌的实物或图片。
第三章: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食用野生菌习惯。
教学内容:1. 预防食用有毒野生菌的措施。
2. 正确处理和烹饪野生菌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预防食用有毒野生菌的措施。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和烹饪野生菌。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四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症状与处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症状,知道如何进行紧急处理。
2. 培养学生应对食用野生菌中毒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症状。
2.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 情景模拟法:学生模拟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况,学习紧急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野生菌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有毒的品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类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
2.掌握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和识别常见有毒菌种。
3.掌握正确的采摘、烹饪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
4.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内容1.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呕吐、腹泻、头晕、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引起学生的重视。
2.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和识别常见有毒菌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有毒菌种,如毒鹅膏菌、鹅膏菌、鸡油菌等,并教授学生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如观察菌盖、菌褶、菌柄、菌肉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以及闻菌香、尝菌味的方法。
3.正确的采摘、烹饪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正确的采摘野生菌的方法,如选择成熟的、外形完整的菌类,避免采摘过多导致资源枯竭。
同时,教授学生野生菌的烹饪方法,如煮沸、炒熟等能有效破坏有毒物质。
最后,教师还应向学生强调食用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以减少中毒的风险。
4.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自我保护,如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避免接触有毒菌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野生菌中毒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原因。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讲解:教师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向学生介绍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和识别常见有毒菌种。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的野生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但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属性,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的食用安全意识,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制定了这份教案。
本教案旨在向大众普及野生菌的基本知识,教授正确的采摘和食用方法,以及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帮助大家安全地享受美味的野生菌。
二、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 介绍野生菌的种类和常见的食用菌类别。
- 解释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以及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别方法。
- 强调野生菌的食用风险和中毒的可能性。
2. 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教授采摘野生菌的适宜时间和地点选择。
- 告知采摘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子,避免触碰有毒植物等。
- 强调采摘时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不破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3. 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清洗野生菌,去除杂质和泥沙。
- 教授野生菌的简单烹饪方法,如炒、煮、炖等,以保留其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 提醒学生不要生食野生菌,以免引发食物中毒。
4.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强调野生菌的食用安全意识,建议购买有资质的商家销售的野生菌。
- 告知学生不要过量食用野生菌,以免引起不适或中毒。
- 提醒学生注意野生菌的保存方法,避免滋生细菌和霉菌。
5.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 教授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如及时洗胃、补充水分、就医等。
- 提醒学生遇到中毒症状时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就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达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和食用安全意识。
2.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野生菌的采摘、处理和烹饪方法,学生可以参与实践。
3.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野生菌的种类、形态特征和中毒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4.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野生菌的采摘和烹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评估方法1. 问答: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并解释相关知识点。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野生菌是大自然中一种珍贵的食材,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有毒的品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类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知和预防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和宣传,匡助人们正确辨认野生菌,避免中毒风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掌握野生菌的辨认方法和安全采摘技巧;3. 学会正确处理野生菌,避免误食有毒菌类。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1.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2 常见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腹痛、皮疹等。
2. 野生菌的辨认方法和安全采摘技巧2.1 辨认有毒菌类的特征:a) 颜色:有毒菌类往往具有明艳的颜色,如鲜红、鲜黄等;b) 形状:有毒菌类的形状可能与常见的食用菌有明显区别,如伞盖的形状、菌褶的罗列等;c) 气味:有毒菌类通常具有刺激性气味,如臭味等。
2.2 安全采摘技巧:a) 选择采摘区域: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无毒有益植被丰富的地区;b) 采摘工具准备:携带专用采摘工具,如小刀、篮子等;c) 采摘规则:- 仅采摘自己熟悉且确定为食用菌的品种;- 不要破坏菌类的生长环境,避免过度采摘。
3. 正确处理野生菌,避免误食有毒菌类3.1 野生菌的处理方法:a) 清洗:用清水轻轻冲洗野生菌,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b) 烹饪:野生菌必须充分煮熟,以破坏有毒物质;c) 尝试:初次食用野生菌时,应先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3.2 避免误食有毒菌类的注意事项:a) 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未知品种的野生菌;b) 不要轻信他人的野生菌辨认能力,要自己学会辨认;c) 不要采摘和食用有明显腐烂、变质的野生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常见症状以及野生菌的辨认方法和安全采摘技巧。
2. 示范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真正的野生菌样本,向学生展示如何辨认有毒菌类和安全采摘技巧。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标题: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但不少人对野生菌的辨识和食用方法并不了解,因此野生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野生菌中毒,我们需要了解野生菌的特点、辨识方法以及食用注意事项。
本文将介绍一份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匡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了解野生菌的特点1.1 野生菌的生长环境野生菌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森林、草地、山区等地。
1.2 野生菌的种类野生菌种类繁多,有毒和可食用的野生菌相似度较高,需要子细辨识。
1.3 野生菌的毒性有些野生菌含有剧毒物质,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二、野生菌的辨识方法2.1 观察野生菌的外形野生菌的外形特征是辨识的关键,包括颜色、形状、纹理等。
2.2 嗅觉辨识有些野生菌具有特殊的气味,通过闻气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食用。
2.3 辨识野生菌的毒性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辨识有毒野生菌的特征,避免误食。
三、野生菌的食用注意事项3.1 煮熟食用野生菌需要充分煮熟后才干食用,以破坏可能存在的毒素。
3.2 少量试吃第一次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时,应少量试吃,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3.3 避免与其他食物混合野生菌食用时最好单独烹饪,避免与其他食物混合,以免影响辨识和食用效果。
四、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4.1 及时洗胃如果怀疑食用的野生菌有毒,应即将洗胃,排除毒素。
4.2 寻求医疗救助野生菌中毒后,应即将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4.3 注意歇息中毒后应保持歇息,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身体恢复。
五、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其他建议5.1 不采摘不熟悉的野生菌如果对野生菌不了解或者不确定,最好不要采摘和食用。
5.2 避免过量食用野生菌食用时要适量,避免过量摄入可能存在的毒素。
5.3 学习专业知识故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人群,可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提高辨识和食用水平。
结语:预防野生菌中毒是我们保护自己健康的重要一环,通过了解野生菌的特点、辨识方法以及食用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有效避免野生菌中毒的发生。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的:在野外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类食物时,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很容易导致野生菌中毒的发生。
为了提高人们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教育大众正确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本教案旨在向公众普及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知识和技巧。
二、教案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基本知识介绍:1.1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野生菌中毒主要是由于误食有毒菌种或食用了不适宜食用的野生菌引起的。
1.2 野生菌中毒的类型:常见的野生菌中毒包括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两类。
1.3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头晕、恶心等。
2. 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2.1 野生菌的识别:了解常见的野生菌种类和特征,学会辨别有毒菌种和可食用菌种。
2.2 野生菌的采摘:选择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的野生菌,避免采摘过成熟或腐烂的菌类。
2.3 野生菌的烹饪:野生菌在烹饪过程中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透的野生菌。
2.4 野生菌的储存:野生菌应及时清洗和食用,不宜长时间保存。
2.5 野生菌的食用量控制:野生菌应适量食用,不宜过量,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种类要谨慎食用。
3.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3.1 及时就医:一旦发生野生菌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野生菌的种类和食用情况。
3.2 呕吐处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呕吐处理,清除体内有毒物质。
3.3 给予适当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三、教案实施步骤:1. 教学准备:准备教案材料、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
2. 教学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野生菌中毒的注意和兴趣。
3.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因、类型和症状。
4. 预防措施讲解:逐一讲解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重点强调野生菌的识别、采摘、烹饪、储存和食用量控制。
5.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正确的野生菌识别和采摘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理解和记忆。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标题: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我们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野生菌中毒的危险性,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正确预防野生菌中毒。
本文将介绍一份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帮助大家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类食物时保持安全。
一、认识野生菌中毒的危害1.1 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不适,包括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
1.2 有些野生菌中毒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3 野生菌中毒的后果可能不会立即显现,而是在数小时或数天后才出现症状。
二、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2.1 在采摘野生菌时,务必携带专业的野生菌识别工具,如野生菌书籍或APP 。
2.2 不要随意采摘不认识的野生菌,以免误食有毒品种。
2.3 在采摘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破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三、识别有毒野生菌的方法3.1 了解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和外观特征,避免误食。
3.2 注意观察野生菌的菌盖、菌褶、菌柄等部位的特征,有助于识别有毒品种。
3.3 如果不确定野生菌是否有毒,最好不要尝试食用,以免发生意外。
四、食用野生菌的安全建议4.1 在食用野生菌前,务必将其充分煮熟,以破坏有毒成分。
4.2 不要将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混在一起食用,以免引发混合中毒。
4.3 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所食用的野生菌种类。
五、保持野生菌食用的健康习惯5.1 不要过度依赖野生菌类食物,多样化饮食,保持均衡营养。
5.2 定期清洗和消毒野生菌,避免细菌污染。
5.3 学会识别野生菌的季节和生长环境,选择最佳的采摘时机,提高野生菌食用的安全性。
结语:通过本文介绍的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希望大家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时能够保持警惕,避免发生中毒意外,享受健康美味的野生菌食物。
愿大家都能安全健康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标题: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我国备受喜爱,但由于野生菌类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菌种,因此野生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野生菌中毒,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正确辨别野生菌种类、如何正确烹饪和食用野生菌,以及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从预防野生菌中毒的角度出发,提出一套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野生菌中毒。
一、正确辨别野生菌种类1.1 了解野生菌类的基本分类和特征:野生菌类包括伞菌、牛肝菌、乳菇等多种种类,每种野生菌都有其独特的外观和特征,如伞菌的伞盖形状、牛肝菌的颜色和气味等。
1.2 学习野生菌的毒性特征:一些野生菌种类具有毒性,如鹅膏菌、毒蝇伞等,这些毒菌通常具有特殊的外观和气味,需要特别注意。
1.3 咨询专业人士:如果不确定某种野生菌的种类和毒性特征,建议咨询专业的野生菌鉴别人员或参加相关的野生菌鉴别培训,以避免误食有毒野生菌。
二、正确烹饪和食用野生菌2.1 彻底清洗野生菌:在烹饪野生菌之前,应将野生菌彻底清洗干净,去除泥土和杂质,以确保食用安全。
2.2 适当烹饪野生菌:野生菌类食物通常需要煮熟或煮熟后再食用,避免生吃或未经烹饪的野生菌,以减少食用风险。
2.3 注意食用量和频率:野生菌类食物虽然美味,但也要适量食用,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中毒,尤其是对于容易引起中毒的野生菌种类。
三、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应对措施3.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出汗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
3.2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食用了哪种野生菌,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3 保留食物残留物:如果怀疑是野生菌中毒导致的症状,应保留食用的野生菌残留物,以便医生进行检测和分析。
四、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4.1 谨慎采摘野生菌: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应选择可靠的野生菌种类,避免误食有毒野生菌。
4.2 避免野生菌与其他食材混合:在烹饪野生菌时,应避免将野生菌与其他食材混合,以免影响食材的味道和口感。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美味佳肴,但不正确的采摘和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野生菌中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地预防野生菌中毒,制定了以下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一、了解野生菌的鉴别方法1.1 学习野生菌的外形特征: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有着不同的外形特征,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1.2 注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野生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生长在林地,有的生长在草地,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正确鉴别。
1.3 掌握野生菌的毒性特征:有些野生菌具有毒性,可能会导致中毒,学习如何分辨有毒野生菌是预防中毒的重要步骤。
二、正确采摘野生菌的方法2.1 穿着合适的服装和手套: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应穿着长袖衣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野生菌。
2.2 使用专业工具采摘:采摘野生菌时,应使用专业的野生菌刀或其他工具,避免损坏野生菌。
2.3 保持环境整洁:采摘完野生菌后,要及时清理现场,避免留下垃圾或破坏野生菌生长环境。
三、正确处理和烹饪野生菌3.1 仔细清洗野生菌:野生菌在采摘后应当进行仔细清洗,去除泥土和杂质。
3.2 适量烹饪野生菌:野生菌应当经过充分烹饪,确保煮熟煮透,避免生吃或半生食用。
3.3 注意搭配食材:在烹饪野生菌时,要注意搭配其他食材,避免与一些食物同时食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了解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4.1 认识野生菌中毒的症状:野生菌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4.2 及时就医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不要延误时间。
4.3 避免自行处理:在发现野生菌中毒症状时,不要自行处理,应当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五、定期参加野生菌中毒预防教育活动5.1 参加野生菌中毒预防讲座:定期参加由相关部门或专家组织的野生菌中毒预防讲座,增加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
5.2 参与野生菌中毒预防活动:积极参与野生菌中毒预防活动,学习更多关于野生菌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范文(精选4篇)
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范文(精选4篇)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篇1【班会目标】了解吃野生菌应当注意的事项,知道怎样辨别有毒野生菌,知道吃野生菌中毒的危害。
【班会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出示各种美丽的野生菌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野生菌多种多样,非常漂亮,但是有些却又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预防野生局中毒。
二、吃野生菌应当注意: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的菌。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会变成有毒的。
加工时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将毒性减低。
2.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菌,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3.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是最好不要喝酒。
4.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出现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如果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
经过处理,立即送医院进行诊治。
5.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或鸡毛等东西刺激患者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防止窒息。
三、中毒原因:1、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在野外采摘野生菌的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误食有毒的野生菌而导致中毒。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和预防能力,本教案旨在向大家介绍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掌握辨别有毒野生菌和可食用野生菌的方法;3. 学会正确采摘、处理和烹饪野生菌的技巧;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不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野生菌中毒是指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引起的中毒症状。
常见的野生菌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腹痛等。
严重的中毒症状可能导致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避免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2. 辨别有毒野生菌和可食用野生菌的方法(1)了解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和特征,如毒鹅膏菌、毒蝇伞等。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加野外活动培训等方式来学习。
(2)学会辨别可食用野生菌的特征,如色泽、气味、菌盖和菌柄的形态等。
可以参考专业书籍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3. 正确采摘、处理和烹饪野生菌的技巧(1)选择成熟的野生菌进行采摘,避免采摘过小或过大的菌子。
(2)使用专业的野生菌采摘工具,如菌刀、菌筐等,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野生菌。
(3)采摘后,及时将野生菌放入透气性好的容器中,避免野生菌受潮变质。
(4)在烹饪野生菌前,务必将野生菌充分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不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1)采摘和食用野生菌要遵循法律法规和当地规定,不得非法采摘和销售。
(2)购买野生菌时,选择正规渠道和有信誉的商家,避免购买到有毒的野生菌。
(3)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均衡的饮食,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有毒野生菌的辨别方法和正确的采摘、处理和烹饪技巧。
2. 示范演示:老师可以现场示范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和可食用野生菌,以及正确的采摘、处理和烹饪方法。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野生菌是一种受到广大民众喜爱的食材,然而,野生菌中毒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制定本教案旨在向大众普及野生菌中毒的相关知识,教授正确的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以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和危害;2. 掌握野生菌的识别方法和采摘技巧;3. 学会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方法;4. 培养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和危害1.1 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常见原因:误食有毒菌种、食用不新鲜或变质的野生菌、不正确的烹饪方法等;1.2 分析野生菌中毒可能引发的症状和危害,如恶心、呕吐、腹泻、中毒性休克等。
2. 野生菌的识别方法和采摘技巧2.1 介绍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菌种类及其特征;2.2 指导学员学习识别有毒野生菌的方法,如观察菌盖、菌褶、菌柄等特征;2.3 强调野生菌的采摘技巧,如避免采摘过老、过小、虫蛀或有病害的野生菌;2.4 提醒学员在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3. 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方法3.1 教授野生菌的处理方法,如清洗、去泥沙、剪去腐烂部分等;3.2 探讨野生菌的烹饪方法,如炖、煮、炒、蒸等;3.3 强调野生菌烹饪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如避免交叉污染、适度加热等。
4. 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4.1 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学员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野生菌;4.2 培养学员对食品的敏感性,如观察食材是否新鲜、气味是否异常等;4.3 教育学员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如避免过量食用野生菌、及时就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向学员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危害以及野生菌的识别和处理方法;2. 示范法:通过示范正确的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的方法,让学员亲自操作,提高实践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促进互动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 设计小测验,考察学员对野生菌中毒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的能力;3. 通过讨论和答疑环节,检查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采摘野生菌类食材,但由于野生菌的种类繁多且复杂,其中存在着一些有毒菌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类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制定了本教案。
二、教育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掌握野生菌的识别方法,避免误食有毒菌类;3. 学会正确的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确保食用安全;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安全的食材。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1.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野生菌中毒可引起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1.2 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头晕、恶心等。
2. 野生菌的识别方法2.1 了解有毒菌种:通过学习有毒菌种的特征和形态,能够识别并避免误食;2.2 参考专业书籍和指导:学习野生菌的识别方法,如菌盖、菌褶、菌柄等特征。
3. 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的注意事项3.1 选择合适的环境:采摘野生菌时,选择干燥、通风、没有污染的环境;3.2 注意采摘时间:采摘菌类应选择在菌类生长的季节,并在早晨或傍晚采摘;3.3 采摘方法:使用尖头刀或小刀将菌柄切断,避免将土壤带入采摘篮;3.4 采摘数量控制:合理控制采摘数量,避免破坏菌类的生态环境;3.5 处理方法:将采摘的菌类清洗干净,去除泥土和异物,煮熟或炒熟后食用。
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4.1 多元化饮食:合理搭配食物,摄入丰富的营养素,减少对野生菌的依赖;4.2 选择安全的食材:购买食材时选择可靠的渠道,避免采摘未知的野生菌类;4.3 煮熟食材:烹饪时确保食材充分煮熟,避免生食野生菌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示范法:现场展示野生菌的识别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野生菌中毒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预防措施;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野生菌的采摘和处理注意事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在自然环境中,野生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但其中存在一些有毒的菌种,误食这些有毒的野生菌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预防野生菌中毒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向公众普及野生菌中毒的知识,并提供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案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概述野生菌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野生菌而导致的中毒症状。
野生菌中毒的严重程度因野生菌的毒性而异,轻者可能只浮现胃肠道不适,重者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 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因菌种和中毒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眩晕、心悸、呼吸难点等。
在发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与野生菌中毒有关。
3.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3.1 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在野外采摘野生菌之前,应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特征、毒性种类和分布情况。
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野生菌识别培训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来获得相关知识。
3.2 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选择正规的野生菌采摘区域,避免采摘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如工业区、道路旁、农药使用区等。
- 采摘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破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 采摘野生菌时,应选择外形完整、无明显病变的野生菌,避免采摘已经腐烂或者变质的野生菌。
- 不要过度采摘,应合理控制采摘量,保留足够的野生菌种群。
3.3 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 野生菌应进行充分的清洗和消毒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污物和细菌。
- 野生菌在烹饪前应彻底煮熟,确保菌内的有毒物质被破坏。
- 不要将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混合烹饪,以免发生交叉污染。
3.4 野生菌中毒急救措施- 在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应即将住手食用,并尽快就医。
- 在就医前,可以尝试用清水或者淡盐水催吐,匡助排除体内的有毒物质。
- 在就医过程中,应告知医生野生菌中毒的可能性,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诊断和处理。
三、教案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教案的有效性和对公众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评估措施:-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知程度和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野生菌以及为何要预防野生菌中毒。
掌握识别有毒与无毒野生菌的方法。
明白食用有毒野生菌的后果及掌握发生中毒后的急救措施。
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识别有毒野生菌、预防措施、急救方法。
难点:准确识别有毒与无毒的野生菌、解释为何野生菌中毒的事件频发。
三、教学过程导入:以实际案例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野生菌中毒的关注。
介绍近年发生的野生菌中毒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知识讲解:介绍野生菌的定义、种类及分布情况。
分析为何某些野生菌有毒,而其他则无毒。
详细讲解有毒与无毒野生菌的外观、生长环境等鉴别方法。
案例分析:展示真实的野生菌中毒事件,让学生分析原因。
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模拟发生中毒后的应急处理。
讨论:如何进行现场急救,如何快速送医。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识别有毒野生菌的方法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如野生菌的分类、生长环境等。
直观演示法:展示真实的野生菌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如何识别和预防野生菌中毒,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视觉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尝试鉴别几种常见的野生菌是否有毒。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和图书资料:提供相关图书和手册供学生查阅。
多媒体资源:PPT、视频资料等,展示真实的案例和相关知识点。
实地考察工具:若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和鉴别方法。
七、结论预防野生菌中毒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识别有毒与无毒野生菌的方法,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知道野生菌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原因、症状和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让学生掌握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生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1.1 野生菌的定义1.2 野生菌的种类1.3 野生菌的特点1.4 野生菌的生长环境2.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症状和危害2.1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2.2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2.3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3.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3.1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原则3.2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3.3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野生菌的基本知识、野生菌中毒的原因、症状和危害、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野生菌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野生菌中毒的原因、症状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野生菌的基本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野生菌中毒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野生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预防野生菌中毒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研究性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并实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野生菌图片,引发学生对野生菌的兴趣,导入预防野生菌中毒教案。
2. 讲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介绍野生菌的定义、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情况。
3. 分析野生菌中毒案例:呈现几个野生菌中毒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原因、症状和危害。
4. 讲解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讲解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6.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预防野生菌中毒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1.1 背景野生菌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独特风味的食材,但由于野生菌的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菌种,误食后可能导致中毒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育和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1.2 目标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和易于理解的野生菌中毒预防知识,帮助学生和公众了解野生菌的鉴别方法、食用注意事项以及中毒应急处理,从而降低野生菌中毒的发生率。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2.1.1 野生菌的鉴别方法:- 外观特征:形状、颜色、质地等。
- 气味:嗅闻菌盖、菌褶和菌柄的气味。
- 触感:触摸菌盖和菌柄的质地。
- 孢子印:将菌盖放在白纸上,观察孢子的颜色和形状。
2.1.2 野生菌的食用注意事项:- 避免食用未经鉴别的野生菌。
- 不要食用破损、变质或有异味的野生菌。
- 野生菌应煮熟或烹饪至适宜温度。
- 不要与其他食材混合储存,以免交叉污染。
2.1.3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应急处理:- 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
- 应急处理: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菌,饮用足量清水,尽快就医。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重点强调鉴别方法和食用注意事项。
2.2.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野生菌的观察和鉴别,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学习。
2.2.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和鉴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三、教学步骤3.1 引入通过引入有趣的事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野生菌中毒预防教育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3.2 知识讲解3.2.1 野生菌的鉴别方法:- 介绍外观特征的鉴别方法,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 解释气味的重要性,如腥臭味、香味等。
- 强调触感对鉴别的作用,如柔软、粘滑等。
- 说明孢子印的鉴别原理和方法。
3.2.2 野生菌的食用注意事项:- 强调不要随意采摘未经鉴别的野生菌。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野生菌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材,但其中存在着一些有毒的菌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种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预防野生菌中毒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本教案旨在向大众普及野生菌中毒的相关知识,提供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公众在野外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时能够安全可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掌握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和食用安全技巧;3. 培养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风险意识,提高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a.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中毒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b. 常见的野生菌中毒症状:不同的有毒菌种可能引起不同的症状,如肠胃不适、神经系统症状、肝肾损害等。
2.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和技巧a. 了解有毒菌种:学习认识常见的有毒菌种,如鹅膏菌、毒鹅膏菌、鳞伞菌等,避免误食;b. 野生菌采摘的选择:选择健康、完整的野生菌,避免采摘破损、腐烂或有异味的菌种;c. 专业指导和鉴别:尽量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摘野生菌,或者学习相关的鉴别知识,确保采摘正确;d. 煮熟食用:野生菌一定要充分煮熟,以杀死有毒菌种中的毒素;e. 个人卫生:在野外采摘野生菌后,要注意洗手并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安全意识的培养a.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宣传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预防知识;b. 社区活动:组织野外采摘活动,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c. 学校教育:将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知识纳入学校卫生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野生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2. 示范法:通过实地采摘和鉴别野生菌的示范,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促进彼此学习和交流。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野生菌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野生菌中存在着一些有毒物质,如果不正确采摘和食用,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知,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和宣传,提供关于野生菌中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二、教案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常见原因和症状。
2. 掌握正确的野生菌采摘和食用方法。
3. 学会辨别有毒野生菌和无毒野生菌的基本特征。
4. 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风险认知,增强防范意识。
三、教案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常见原因和症状1.1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野生菌中毒主要是由于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的,有毒野生菌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毒素和致病菌。
1.2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因野生菌种类和中毒程度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出汗等。
2. 正确的野生菌采摘和食用方法2.1 野生菌采摘的注意事项:- 选择正规的采摘地点,避免采摘在污染严重的地区。
- 辨别野生菌的外观特征,避免采摘有毒野生菌。
- 使用专业工具采摘野生菌,避免手直接接触。
2.2 野生菌食用的注意事项:- 野生菌应充分煮熟,避免生食。
- 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种类,慎重食用或咨询专业人士。
- 避免与其他食材一起烹饪,以免掩盖有毒野生菌的味道。
3. 辨别有毒野生菌和无毒野生菌的基本特征3.1 学习有毒野生菌的外观特征:- 颜色鲜艳或异常的野生菌,如红色、紫色、绿色等。
- 有刺激性气味或恶臭的野生菌。
- 有毒野生菌的菌盖、菌褶、菌柄等部位可能有明显的变色或变形。
3.2 学习无毒野生菌的外观特征:- 无毒野生菌通常颜色较为自然,如白色、棕色、黄色等。
- 无毒野生菌的气味通常清淡或具有特殊的香味。
- 无毒野生菌的外观整齐,无变色或变形现象。
4. 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风险认知,增强防范意识4.1 宣传教育活动:- 制作宣传海报,展示有毒野生菌的照片和相关警示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班级:六年级
时间:2016、7、11
内容:预防野生菌中毒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
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
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
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
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三、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
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二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三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四是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五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四、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三)食用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
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
总之:最好不要吃野生菌,因为有的本身没有毒,在混炒跟饮食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校名:大沟边完小
班级:六年级
时间:2016、7、11
内容:预防野生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