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一授课教师何自沛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共 1 课时时间 2020 月日班级七年级班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状况,以及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但学生对于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方法,逐步了解和掌握北宋的政治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的政治状况。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图片素材:北宋政治状况的相关图片。

3.视频素材:关于北宋政治的短视频。

4.课件:PPT或其他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繁荣与衰落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赵匡胤建立宋朝、陈桥兵变、政治制度、王安石变法等。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北宋政治历史的一次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把握北宋政治的特点和演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掌握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

2.难点: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分析,以及历史人物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2.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4.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政治【教学任务】了解和了解北宋的建立,列举加强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能力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和难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重文学轻军事政策的影响,,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

分析重文轻武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阅读五代十国(后周)形势图、北宋(1111)形势图及相关文献,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教科书和相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军特点的形成和影响,通过陈乔叛变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用酒释放军力或表演课堂戏剧,通过多种渠道感受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介绍老师:展示故事图片,设置问题。

“身加黄袍”、“酒释军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北宋建立后,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宋初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为什么皇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独立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学习计划中的独立探究部分标记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标出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基本知识。

探索1。

宋太祖加强集权[问题1]老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明确北宋统治区仅被占领,阅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周代后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年为原五代十国范围,工作年份),思考:交换1标记北宋首都,写下北宋创始人。

宋太祖和宋太宗采取了什么政策以武力结束分裂政权?北周形势图(1111年),3。

了解北宋并形成一个国家仔细看地图,宋初的统治者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任务?[问题2]阅读材料,思考与回答老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宋太祖有一天召见赵璞),并说:“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来,皇帝改姓八姓,战火不息,百姓灭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3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再现北宋政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图片: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然后提问:“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北宋政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北宋政治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讨论和合作中分析史料、解读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北宋的政治,学生能够掌握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重要事件等,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实际情况,提高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北宋政治的解释,锻炼历史解释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北宋政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宋政治内容做好准备。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政治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宋朝的建立等。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掌握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北宋的政治制度。

2.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引出北宋的建立。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让学生对北宋的政治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太宗的“潜龙勿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教学《北宋的政治》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0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0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为《北宋的政治》,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6课,主要内容以北宋的政治制度为主,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些许反思需要提出。

首先,本次教学采用多媒体讲解的方式,PPT讲解、图片演示、视频资料播放等等,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情境模拟,调剂学生听课的气氛,特别是在进行宋朝科举制度的讲解中,教师以“三次高考”来形象化阐述,这不仅让学生听课的效果更好,更是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但也要注意,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掌握讲解的速度和音量,以及注重提问和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课堂互动环节很重要,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增强教学体验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几次互动环节,如让一些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发言,或进行小组讨论等。

这样的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不过,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水平,不能设置过高难度,以免让他们感到压力过大,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考虑到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屏幕大小和分辨率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体验。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使用了电子媒体投影仪,确实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观看,但是由于教室的大小和灯光等原因,导致有些学生看不清屏幕上的画面,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使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适合课堂的环境,兼顾学生的视觉体验,让整个课堂更加流畅。

最后,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推荐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

但在这里,也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避免被思维导图束缚,形成“让图表摆脱我,而不是我摆脱图表”的现象。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几个经典的思维导图结构,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加强知识结构的梳理,从而主动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建立之中去。

总之,《北宋的政治》这节历史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古代政治体制知识,而且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在学生们理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方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主要讲述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北宋的政治制度(教材P35-36)二、北宋的政治实践(教材P36-38)三、总结与思考(教材P3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和政治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2)掌握北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3)了解北宋时期的官职等级和官员的差别性。

(4)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实践,包括废除均田制、推行市易法、设立保甲制度等。

2. 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北宋时期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理解和评价古代政治文化。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尊师、乐学的情感品质。

(2)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北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

(2)了解北宋时期政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基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文化。

(2)如何将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结构联系起来,体现出相互之间带来的影响和变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2)问答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布置在课前或课中的思考问题。

(3)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思考者、交流者和学习者。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丰富的历史资源。

(2)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设计,重点呈现本节课的要点和思路。

(3)其他教学工具:如学案、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和学案。

(2)在课前布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内容分析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北末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末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宋朝加强集权与重文轻武的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家国情怀:明白北宋文治局面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提升对宋朝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图史互证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为导入,联系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教师活动通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小故事,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2)学生活动通过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故事叙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3)教师活动(4)学生活动通过教材研读,概况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重文轻武的政策(1)教师活动首先是“轻武”从原因、措施及结果三方面进行叙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初中历史_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朝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一情景导入目标定向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知识储备当中,朝代更替的原因有哪些?生:世袭、农民起义、政变……师:很好,那谁能讲述一下有关宋朝建立的故事?生:陈桥驿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部队行军至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北宋的建立1.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们的后继者们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政权创建者年代称帝前身份五代后梁朱温907-923 宣武军节度使后唐李存勖923-937 河东节度使之子后晋石敬瑭936-947 成德、天平军节度使后汉刘知远947-951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951-960 天雄军节度使、枢密副使宋赵匡胤960 归德军节度使、殿前读点检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

二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探究一: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探究二: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有哪些举措?(提示:请结合课本第29面和第30面前三自然段思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设疑导入。
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
探究
学生依据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阅读
课本,标划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1】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思考:
师:指导学生对比唐与北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的不同,分组讨论宋朝政治的特点。
生:分组讨论。归纳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师:指导学生研读材料,结合北宋材料中描述的奇特现象,感受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认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认识宋朝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重用文臣。
分析:北宋政治有什么特点?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问题1】
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北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在图上标记北宋的都城,写出北宋的建立者。
2.宋太祖和宋太宗按照什么方针武力结束割据局面?
3.仔细观察地图,宋初统治者完成全国统一的任务了吗?
【问题2】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初中历史_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北宋的建立;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4.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4.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宋的建立过程及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教学难点:1、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2、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表现和影响。

3、北宋的政治特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电脑、投影仪,翻页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观看大屏幕的谜语,让一名学生朗读谜面并进行谜底的猜测,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角——北宋。

在展示本课四大重点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讲授新课(一)北宋的建立过程1.北宋的建立教师在大屏幕呈现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事件、都城这四个基本史实。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书中找出对应答案,找到后举手回答。

学生经过1-2分钟的讨论,举手回答大屏幕的四个基本问题。

生: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开封。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找的非常准确,那么当时北宋建立的背景又是如何呢?教师展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进行详细讲解。

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周恭帝的命令帅兵北进抗辽,结果部队行进到陈桥驿这一地方的时候士兵突然将原先准备好的黄袍穿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这一事件便是“黄袍加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青海一中李清漂市一中钱少锋杭信一中何逸冬师院附中李忠海杭信一中何逸冬❶教学分析➷【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多媒体展示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军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半各地,以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统”的局;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任知州,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京师”,以消除地方对中的物质基;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准,把司法权也归了中央.(多媒体出示问题: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根据料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有哪些?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统辖禁军;设枢密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力,却无调度之权;“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外防空虚无力,这也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干人,与宰相共同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

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

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

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素材积累】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材积累】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先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

我高二旧摘创业了。

办校刊,拉赞助,学校外面租房子,开书店,仿佛是懂事完了,吊炸天了,那时候脑壳里旧只有创业两个字,谁的话我都不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先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

我高二旧摘创业了。

办校刊,拉赞助,学校外面租房子,开书店,仿佛是懂事完了,吊炸天了,那时候脑壳里旧只有创业两个字,谁的话我都不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将跳舞作为终身职业。

一天,她去求见芭蕾舞团团长,说:我想成为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知我是否有这个天分?团长看她跳了一段舞,摇了摇头说:不,你没有这个条件。

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没穿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