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PT课件
药物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
肾脏排泄
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后,随胆汁排入肠道,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胆汁排泄
部分药物可通过皮肤排泄,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但这种方式排泄的药物量相对较少。
皮肤排泄
药物排泄的途径
肝功能障碍
胆汁排泄主要依赖肝脏,肝功能障碍会影响药物的胆汁排泄。
胞饮和胞吐作用
药物分布的机制
如脂溶性、解离常数、分子大小等。
药物的理化性质
血流量影响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组织器官血流量
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药物进入细胞的速度和程度。
细胞膜通透性
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力影响其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动物实验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02
CHAPTER
药物吸收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转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不需要能量。
被动扩散
主动转运
胞饮作用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可以将药物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被细胞膜包裹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pt课件
目录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吸收 药物分布 药物代谢 药物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
01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学科。
定义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为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设计和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
概括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新进展
4
总结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Ad谢d y和our排tit泄le i,n h用ere数学模型来定量描 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 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以有效成分为观察 指标
1.使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2.联用技术(色指标的动力 学研究
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结合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用药为目的进行研究
中药学研究学的新概念—— 2.证治药动学
1.中药胃肠药动学 3.中药血清药理学
资料来源
• 《中医药通报》2003年2期“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春丽 刘建芳 刘会臣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
• Contents
药浓度测定
定量分析检测一种或数种成分,用 数学模型进行处理
法
生物效应法
反映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协同和综合 效应及药物的量在体内变化的情况
中药体内 揭示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 代谢
药浓度测定法
• 毛冬青甲素(IA)的药物动力学——单剂量静注或口服, 二房室模型描述IA体内动力学过程,用统计局分析方法。
• 冰片体内动力学过程——气相色谱法检测比较冰片在脑内 和血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冰片对血脑屏障的作用。
生物效应法
• 药理效应法
• 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 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富杭 育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 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 分析属二室模型。
概括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新进展
4
总结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Ad谢d y和our排tit泄le i,n h用ere数学模型来定量描 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 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以有效成分为观察 指标
1.使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2.联用技术(色指标的动力 学研究
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结合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用药为目的进行研究
中药学研究学的新概念—— 2.证治药动学
1.中药胃肠药动学 3.中药血清药理学
资料来源
• 《中医药通报》2003年2期“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春丽 刘建芳 刘会臣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
• Contents
药浓度测定
定量分析检测一种或数种成分,用 数学模型进行处理
法
生物效应法
反映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协同和综合 效应及药物的量在体内变化的情况
中药体内 揭示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 代谢
药浓度测定法
• 毛冬青甲素(IA)的药物动力学——单剂量静注或口服, 二房室模型描述IA体内动力学过程,用统计局分析方法。
• 冰片体内动力学过程——气相色谱法检测比较冰片在脑内 和血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冰片对血脑屏障的作用。
生物效应法
• 药理效应法
• 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 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富杭 育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 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 分析属二室模型。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学)PPT课件
禁忌症通常与药物的安全性有 关,涉及严重疾病、过敏反应
、相互作用等因素。
在使用药物前,医生会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存在禁 忌症,并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禁忌症的确定需要基于药品说 明书和医生的判断,以确保患 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03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01
药物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引发一系列生物
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停 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耐受性与依赖性的机制
与药物作用机制、受体分布和功能、神经递 质等有关。
管理策略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和滥用,遵循 医生指导。
06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方 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的 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研究药 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 药物对靶点的作用、药物对生理 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 疗作用等。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01
临床前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等手段评估药物的安 全性。
不良反应监测
对上市后药物进行监测,发现并评 估不良反应。
03
02
临床评价
通过人体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风险效益评估
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 评估,确定其风险和效益。
04
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的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 能维持疗效。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疾病靶点时,可以产生协同作 用,增强治疗效果。
药物的拮抗作用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作用相反时,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治疗效果。
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等因素。
在使用药物前,医生会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存在禁 忌症,并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禁忌症的确定需要基于药品说 明书和医生的判断,以确保患 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03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01
药物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引发一系列生物
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停 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耐受性与依赖性的机制
与药物作用机制、受体分布和功能、神经递 质等有关。
管理策略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和滥用,遵循 医生指导。
06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方 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的 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研究药 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 药物对靶点的作用、药物对生理 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 疗作用等。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01
临床前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等手段评估药物的安 全性。
不良反应监测
对上市后药物进行监测,发现并评 估不良反应。
03
02
临床评价
通过人体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风险效益评估
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 评估,确定其风险和效益。
04
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的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 能维持疗效。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疾病靶点时,可以产生协同作 用,增强治疗效果。
药物的拮抗作用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作用相反时,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治疗效果。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基本理论PPT课件
要点二
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 后续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
药物剂型设计与优化
剂型设计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设计适合不同给药途径 和剂型的药物制剂,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 果。
剂型优化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现有药物剂型进行优化, 改善药物的释放特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
机遇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如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效率等。 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个体化用药与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 应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医疗
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通过药 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实现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降 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展望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表观分布容积(Vd)
总结词
表观分布容积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的参数。
详细描述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在生理学条件下,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按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应占的 容积。Vd值越大,表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越广泛。Vd的大小与药物的脂溶性、组织亲和力以及血流灌注 等因素有关。了解药物的Vd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分布情况。
清除率(Cl)
总结词
清除率是描述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 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清除率是评 价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反映了 肝脏、肾脏等排泄器官的功能。药物的清除 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肝肾功能、年龄、 疾病状态等。了解药物的清除率有助于预测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PPT课件大 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一、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是指药物分子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
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
分别被命名为R-型或S-型、 D-型或L-型、左旋或右旋。
手性识别:体内生物大分子选择性的与对映体结合。
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大多以单一对映体存在,化学合成
(一)吸收
口服吸收差,原因? 解决办法? 1、促进吸收:酶抑制剂、渗透增强剂 2、改变剂型:制成脂质体等新剂型。 3、结构改造
4、改变给药途径
非肠道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内注射最常用,静脉
注射最有效。
除腹腔给药,其它所有非口服给药途径都具有
避免胃肠道(胃酸、蛋白酶)和肝脏首过效应的
药物大多为手性药物,临床上多以消旋体形式使用。
人体是高度复杂的手性环境,体内药物转运及代谢
过程到的体内大分子均存在手性特征,
如:转运体、代谢酶、受体、血浆蛋白、组织蛋白
等,可以与手性药物对映体选择结合,从而导致手
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差异。
二、手性药物对映体选择性的体内药动学过程 (一)手性药物吸收
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差异有关。
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主要有白蛋白、α1-酸性糖蛋
白。
如S-维拉帕米与上述蛋白的结合比R-维拉帕米小,S型游离浓度是R-型的2.42倍,其分布容积分别是
6.42L · kg-1和2.74L · kg-1。
(三)手性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多种途径和多种酶。参与代谢的
缺点:
蛋白多肽在体内迅速降解,测定样品总放射性不能代表原型
药物的浓度。
可能存在放射污染,不能应用于人体。
3、色谱法及质谱联用
HPLC具有高度特异性,能精确定量。
HPLC有反相色谱(最常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
色谱、亲和色谱。
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体内浓度很低,LC-MS/MS应用发展 迅速。
目前蛋白多肽类体内分析方法还存 在很多问题,但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应用 较多的方法。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和设计要求
一、概述
缓释制剂(extended release dosage forms,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 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普通制剂 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 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dosage forms)系指 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 释放药物,其与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 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 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1、免疫分析法
该法基于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抗原性,将抗原-抗
体应配以灵敏检测的方法。
优点:快速 、灵敏
缺点:可受内源性抗体干扰,试剂盒昂贵。
目前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2、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在待测蛋白上标记同位素,以区别内源性物质,并根据放 射性计数来计算标记物的体内浓度。碘标记应用最广泛。 优点: 灵敏度极高,操作简便快速,尤其适用于药物组织分布研究。
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
大多为生理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特殊、稳定性差、体内处
置复杂。
体内存在大量干扰蛋白,如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内源性蛋白
类,要求检测方法应高度特异,如何将目标蛋白和干扰物 质区分,是迄今为止尚未完全解决的一大难题。
生理活性强,用药剂量低,致使体液中药物浓度极低,故
要求检测方法有极高的灵敏度。
酶和底物大多为手性结构,可能优先与某一对映体结
合,从而优先代谢该对映体,导致手性药物对映体代
谢速率出现差异。
如R-普罗帕酮可延长S-普罗帕酮的代谢。
(四)手性药物排泄
肾脏排泄的被动扩散过程一般不存在立体选择性,
但主动过程对手性对映体的清除速率可能有不同
的影响。
另外,由于游离药物才能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当
优点。包括鼻腔、经皮、肺部、结肠给药等。
(二)分布
分子量大、亲水性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
以表观分布容积小。组织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的
比值为1~10%。
蛋白质类药物的V多为0.04~0.2L/kg(如胰岛素
的V为0.054~0.112L/kg,生长激素 0.071~0.093L/kg)。而小分子药物多为1~20L/kg
手性药物消旋体的水溶型和晶型与单个对映体可能有
差别,引起溶出速率差异,影响生物利用度,如酒石
酸。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无立体选择性。
通过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吸收的手性药物,可能会出 现吸収速度和程度的差异。如左旋多巴和右旋多巴。
(二)手性药物分布
药物分布中的立体选择性主要与对映体与血浆蛋白、
蛋白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
受体介导的清除可能是主要清除机制。如胰岛
素,若减少其与受体的亲和力,就会显著延长其
半衰期。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1、消除半衰期短:血管紧张素Ⅱ小于1min,胰 岛素小于9min。
2、表观分布容积小
3、首过效应明显 4、生物利用度低
三、生物样品中蛋白多肽类的分析方法
和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检测面临相当
(三)代谢
代谢途径主要为被器官组织中的蛋白酶水解, 发生水解反应。与小分子药物不同。
蛋白水解酶广泛存在,又有组织特异性。胃肠
道内大量分布。肠、肝、肾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刷
状缘内有涉及代谢和摄取的酶和转运体。
(四)排泄
分子量小于5500的物质可以自由地被肾小球滤 过。
分子量越大越难以滤过,所以肾小球滤过不是
缓、控释制剂的优势
与普通制剂比较,用药次数减少,血药浓度“峰谷 ”波动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缓、控释制剂除口服制剂外,也包括眼用、鼻腔、 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 内注射、皮下植入等,避免肝门静脉系统“首过效 应”的制剂。
有些药物对映体的蛋白结合率不同时,也会导致
肾清除率有立体选择性。
如口服消旋体沙丁胺醇后24h的排泄量, R-型为
8%, S-型为37%。
第二节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与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多肽类药物
具有相对分子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体
内易酶解、代谢途径多样等特点。
一、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一节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一、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是指药物分子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
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
分别被命名为R-型或S-型、 D-型或L-型、左旋或右旋。
手性识别:体内生物大分子选择性的与对映体结合。
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大多以单一对映体存在,化学合成
(一)吸收
口服吸收差,原因? 解决办法? 1、促进吸收:酶抑制剂、渗透增强剂 2、改变剂型:制成脂质体等新剂型。 3、结构改造
4、改变给药途径
非肠道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内注射最常用,静脉
注射最有效。
除腹腔给药,其它所有非口服给药途径都具有
避免胃肠道(胃酸、蛋白酶)和肝脏首过效应的
药物大多为手性药物,临床上多以消旋体形式使用。
人体是高度复杂的手性环境,体内药物转运及代谢
过程到的体内大分子均存在手性特征,
如:转运体、代谢酶、受体、血浆蛋白、组织蛋白
等,可以与手性药物对映体选择结合,从而导致手
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差异。
二、手性药物对映体选择性的体内药动学过程 (一)手性药物吸收
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差异有关。
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主要有白蛋白、α1-酸性糖蛋
白。
如S-维拉帕米与上述蛋白的结合比R-维拉帕米小,S型游离浓度是R-型的2.42倍,其分布容积分别是
6.42L · kg-1和2.74L · kg-1。
(三)手性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多种途径和多种酶。参与代谢的
缺点:
蛋白多肽在体内迅速降解,测定样品总放射性不能代表原型
药物的浓度。
可能存在放射污染,不能应用于人体。
3、色谱法及质谱联用
HPLC具有高度特异性,能精确定量。
HPLC有反相色谱(最常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
色谱、亲和色谱。
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体内浓度很低,LC-MS/MS应用发展 迅速。
目前蛋白多肽类体内分析方法还存 在很多问题,但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应用 较多的方法。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和设计要求
一、概述
缓释制剂(extended release dosage forms,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 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普通制剂 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 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dosage forms)系指 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 释放药物,其与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 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 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1、免疫分析法
该法基于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抗原性,将抗原-抗
体应配以灵敏检测的方法。
优点:快速 、灵敏
缺点:可受内源性抗体干扰,试剂盒昂贵。
目前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2、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在待测蛋白上标记同位素,以区别内源性物质,并根据放 射性计数来计算标记物的体内浓度。碘标记应用最广泛。 优点: 灵敏度极高,操作简便快速,尤其适用于药物组织分布研究。
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
大多为生理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特殊、稳定性差、体内处
置复杂。
体内存在大量干扰蛋白,如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内源性蛋白
类,要求检测方法应高度特异,如何将目标蛋白和干扰物 质区分,是迄今为止尚未完全解决的一大难题。
生理活性强,用药剂量低,致使体液中药物浓度极低,故
要求检测方法有极高的灵敏度。
酶和底物大多为手性结构,可能优先与某一对映体结
合,从而优先代谢该对映体,导致手性药物对映体代
谢速率出现差异。
如R-普罗帕酮可延长S-普罗帕酮的代谢。
(四)手性药物排泄
肾脏排泄的被动扩散过程一般不存在立体选择性,
但主动过程对手性对映体的清除速率可能有不同
的影响。
另外,由于游离药物才能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当
优点。包括鼻腔、经皮、肺部、结肠给药等。
(二)分布
分子量大、亲水性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
以表观分布容积小。组织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的
比值为1~10%。
蛋白质类药物的V多为0.04~0.2L/kg(如胰岛素
的V为0.054~0.112L/kg,生长激素 0.071~0.093L/kg)。而小分子药物多为1~20L/kg
手性药物消旋体的水溶型和晶型与单个对映体可能有
差别,引起溶出速率差异,影响生物利用度,如酒石
酸。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无立体选择性。
通过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吸收的手性药物,可能会出 现吸収速度和程度的差异。如左旋多巴和右旋多巴。
(二)手性药物分布
药物分布中的立体选择性主要与对映体与血浆蛋白、
蛋白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
受体介导的清除可能是主要清除机制。如胰岛
素,若减少其与受体的亲和力,就会显著延长其
半衰期。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1、消除半衰期短:血管紧张素Ⅱ小于1min,胰 岛素小于9min。
2、表观分布容积小
3、首过效应明显 4、生物利用度低
三、生物样品中蛋白多肽类的分析方法
和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检测面临相当
(三)代谢
代谢途径主要为被器官组织中的蛋白酶水解, 发生水解反应。与小分子药物不同。
蛋白水解酶广泛存在,又有组织特异性。胃肠
道内大量分布。肠、肝、肾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刷
状缘内有涉及代谢和摄取的酶和转运体。
(四)排泄
分子量小于5500的物质可以自由地被肾小球滤 过。
分子量越大越难以滤过,所以肾小球滤过不是
缓、控释制剂的优势
与普通制剂比较,用药次数减少,血药浓度“峰谷 ”波动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缓、控释制剂除口服制剂外,也包括眼用、鼻腔、 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 内注射、皮下植入等,避免肝门静脉系统“首过效 应”的制剂。
有些药物对映体的蛋白结合率不同时,也会导致
肾清除率有立体选择性。
如口服消旋体沙丁胺醇后24h的排泄量, R-型为
8%, S-型为37%。
第二节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与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多肽类药物
具有相对分子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体
内易酶解、代谢途径多样等特点。
一、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