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真大美古琴音-2019年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请大家记住一个数字136.1赫兹,这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产生的振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球生命的同频共振。

也正是古印度灵修者在冥想时发现人与宇宙产生的和谐之音-OM的音频。

在物理科学上的共振常指和谐共鸣和优质的能量之源。

爱是生存的能量,地球上的生命必须先和他的根源及即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产生深度亲密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才能稳定和谐的生存,这就是爱的源泉。

今天让我们尝试通过古琴这个千年图腾来找寻祖先传递给我们的爱的能量。

前言在古老中国,琴棋书画的琴之所以为四艺之首,是因为它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修炼文化为核心的自然生存哲学。

单从弹奏来讲,通过手指拨动琴弦产生的声波能量来不断调节身体与宇宙的共振频率。

从而顺四时、序五行,调阴阳。

达到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清幽平淡方能平安吉祥。

远远超出了技术乃至艺术的娴熟和感知。

万物寻源,如果要深入的对于一个事或物的理解,必须先解构它,如同诗歌拆散为文字和音节,绘画分解为形状和色彩。

今天让我们尝试从古琴看的见的形状、摸得着的材质听得到的音韵、声律及身在无处不在的琴学来接受古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生命的传承。

第一部分:型制古人云:“神农氏继庖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乎天,下取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

”(桓谭《新论》)“远取诸物”,是指琴的制作符合自然之数,并多用自然界的事物为其部件命名,如岳山、龙池、凤沼、雁足、天柱、地柱等。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

宽六寸,象征六合,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13个徽,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与4年一次的闰月,上圆象天,下方法地。

前广而后狭,象尊卑有差也。

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气。

在一张琴上,我们就能够看到整个的宇宙自然,感受到胸襟的博大和意境的阔大。

“近取诸身”,是指它的造型是以我们的人体为蓝本。

一张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体,有额,有颈,有项,有肩,有身,有腰,有尾,徽代表穴位琴弦代表经脉。

(6)古琴之美,美在“琴人一体、天人合一”

(6)古琴之美,美在“琴人一体、天人合一”

(6)古琴之美,美在“琴人一体、天人合一”一、外形之美、形式之美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外形上被寄托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内涵。

譬如: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琴胡13徽,代表一年12个月加闰月;琴弦有七根,象征五行及日月;琴体平放时上方拱圆下方平坦,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琴身由上而下,分别由琴额、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等组成,就象一个人体。

总之,琴的外观古朴典雃,线条流畅而充满韵律的美感,观之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抚之若有情有声的知音。

此外,古人对自己珍爱之琴一般都会起一个寓意深刻的琴名,如“九宵环珮”、“鶴唳清宵”、“独幽”、“玉壶冰”、“清英”等,琴名与诗文、书法、印章一起被镌刻在琴背面,充满了书香之气和文墨之美。

弹琴时,横贯的古琴有一种流畅、昂首欲飞的态势,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受;位于琴首的琴穗,犹如少女的青丝,随风拂动,别有一番婀娜多姿的风韵!可以说,一张制作精良的古琴,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魅力的艺术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说过“艺术的真正对象是人体”,古琴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二、韵律之美古琴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都是一个泛音位,每根弦都可以奏出十三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

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变化比一般乐器多,其中:散音恢宏,沉静旷达,通于大地;按音坚实,变化丰富,达于人情;泛音透亮,如天外之音妙不可言,有缥缈入仙之趣。

如此,天、地、人“三才”皆包含在七弦古琴之音中。

古琴有七根弦,音域宽广,音调齐备,指法丰富。

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四个八度加二度,基本可与三脚钢琴相比。

而且古琴本身就是一个大指板,各音全凭十三个徽位来定,这样演奏起来就有更多回旋的余地,可谓指法丰富(多达七十余种),这是任何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古琴演奏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走手音”(即上下滑音),可以把右手弹拨之音,连成一条柔畅而渐弱的音线,由实至虚,给人以深邃渺远、意味无穷、“与道合一”的感觉。

中国古琴音乐之美.doc

中国古琴音乐之美.doc

中国古琴音乐之美教学对象 :八年级(初二)教学内容 :广东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走进音乐世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州古韵》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手段,从视、听、赏、启发联想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

教材分析:古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

此曲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山泉、小溪汇集成江河,奔腾流向大海的种种情景。

但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

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琴”,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使同学们感受和体验古琴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从中体会到古琴音乐之美,进而激发他们能够继续去探寻、求索琴音古韵。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听辨出古琴的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古琴音乐的“古朴涵蓄”之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琴教学过程 :一、导入1、课前欣赏:古琴音乐2、播放视频资料:奥运中国之古琴提问:古琴为什么会成为张艺谋导演精心打造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首选?(提示:从古琴的历史、地位等因素考虑?)学生回答:略二、古琴知识1、古琴的地位:古琴凝聚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精髓之中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2、古琴的历史、名称:古琴是谁创造发明的仍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古琴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了,只是我们的先人并不称它为“古琴”而是称它为“琴”,由于古琴是由七根弦组成的,所以也称作“七弦琴”。

3、“观”琴:古琴实物展示提问:仔细观察古琴说说古琴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略古琴的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一张图学会古琴54种指法(值得收藏)

一张图学会古琴54种指法(值得收藏)

⼀张图学会古琴54种指法(值得收藏)减字谱:⼜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的古琴⽂字谱,是由⽂字谱减化⽽来。

这种记谱法使⽤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按弦指法和右⼿弹奏指法,它是⼀种只记录演奏法和⾳⾼,不记录⾳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义尽,⽂约⽽⾳赅”。

减字谱是对⽂字谱记谱法的⼀次重⼤改⾰,是⼀种沿⽤千年⽽未被取代的古⽼记谱法。

苏宁拼购节,定⾦10倍翻⼴告1、散:只⽤右⼿演奏,左⼿不触弦。

展开剩余90%2、托:右⼿⼤指向外弹出。

此⼿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指(⽤指甲)向内弹⼊。

注:(托、擘)两⼿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指向内弹⼊。

此⼿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势的要义是:⾷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中指向内弹⼊。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样:弯曲⽽不可⽣硬有⾓,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名指向内弹⼊。

称之为“商⽺⿎舞”势。

“商⽺”是⼀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条腿。

9、摘:右⼿⽆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势的要义是:与⾷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脆。

10、全扶:⾷、中、名三指各⼊⼀弦,同时弹奏出⼀个声⾳,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才能融为⼀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写⼀“反”字)。

通万物而考理乱——古琴琴器之美

通万物而考理乱——古琴琴器之美

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通万物而考理乱——古琴琴器之美罗筠筠[摘要]古琴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琴器”之上。

在琴制上,是将“道”与“器”完美结合,依易学“观物取象”之理而造,其深意是“君子所以比德”,其中包含着五音、五行、五端、五事及至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的关系;良质美材与用工精良是琴材之美的核心,良质美材是取天地之灵气,精工细作使琴成为承载着文人精神的“作晶”;弦与徽是使琴能够发出动听感人声音的关键,古人通过七弦、徽位与声律关系的“弦象”问题,将古琴琴器之美,上升到道德层面。

[关键词]古琴琴器审美〔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1)02-059-07古琴虽只是一种乐器,但自它诞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凝聚着先贤圣哲的人文精神。

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尧舜禹汤、西周诸王均精通琴道,以其为“法之一”,“当大章之作”①,且均有琴曲传世,其中一些流传至今。

孔子等先哲更是终日不离琴瑟,喜怒哀乐、成败荣辱皆可寄情于琴歌琴曲。

琴既是先贤圣哲宣道治世的方式,更是他们抒怀传情的器具。

缘何如此?原来在琴道中,无论上古时代的天人合一,还是后世所崇尚的“和”之精神都有最好的体现。

古琴琴器本身,就是琴道最直接的表现。

一、琴制之美古琴琴制,是将“道”与“器”完美结合的典范。

古琴看似简单,只有七弦十三徽,却蕴含变化无穷的声调与音韵(合散、按、泛三音,共计有245个不同的发音位置,左、右手指法不下百种),概因其本身乃先贤“观物取象”而造,内含许多哲理性认知,与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主张一致,一直被历代琴家奉为圭臬。

(一)琴制寓意“立象尽意”与“观物取象”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中最重要的命题。

它又与另一命题“言不尽意”紧密相关。

《庄子•天道》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古琴八美:古、深、雅、健、瑰、奇、精、宏

古琴八美:古、深、雅、健、瑰、奇、精、宏

古琴八美:古、深、雅、健、瑰、奇、精、宏中华音乐博大精深,乐器即有四百余种。

而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古琴无疑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王者之风也是任何乐器不可替代的。

那么何以古琴号称“乐器之王”呢?这要从古琴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寻找答案。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单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古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古、深、雅、健、瑰、奇、精、宏。

一、古古琴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古籍中许多关于古琴起源和发展的记载,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的地下埋藏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古琴实物和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至今尚能用于演奏的千多年前的唐宋古琴,雄辩地证明我国古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形制最完善的弦乐器。

我国古代琴学专著《太古遗音》、《上古琴论》都认为是伏羲始制琴,而汉代桓谭《新论》、许慎《说文解字》则认为是神农,还有说是黄帝、尧、舜作琴,这些记载虽然有歧义,但都有一定依据。

我国先民由野蛮进入文明的人文鼻祖伏羲创制简单的弦琴,其后继者逐步完善是合乎历史逻辑的。

二、深古琴之深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二是深远的艺术意境。

现先说第一点:古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政治、教育、伦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承载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益稷》等篇章中明确记载了尧舜时代琴瑟及其理论形态——音律在国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古琴曲由于其作者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国文人的气质、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风格趋向典雅,高尚、含蓄、古朴、静穆、抒情的审美意识,最能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雅古琴之音被称为雅音,“雅之为言正也”,故称古琴之音为华夏正音。

正音的标准何在?在合律学的要求。

律学是对乐音结构数理关系之理论的研究,是研究音乐中用音的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音乐理论的基础。

2019-古琴音乐赏析-word范文 (15页)

2019-古琴音乐赏析-word范文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古琴音乐赏析篇一: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古琴曲:《高山流水》欣赏《高山流水》系古琴曲。

据《神奇秘谱》所载《流水》的解题:“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据《荀子〃劝学篇》、《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述我国春秋时期,伯牙投师成连先生学琴,成连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功夫,伯牙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后,琴艺大进,成了著名的琴师。

而钟子期对音乐有很高的鉴别欣赏能力,伯牙弹《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弹《流水》,钟子期又说:“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便说:“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两人一位善弹,一位善听,遂成为知音。

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清代琴家张孔山所传。

它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

《流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有淙淙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

用真挚的感情,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全曲共有九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起:引子由缓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这个引子音乐气氛静穆,接着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整个“起部”曲调节奏明朗,情绪活泼轻快,清澈的泛音犹如“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抒发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静听流水琮时的愉悦心情。

承: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

这一部分用实音演奏,音乐进一步展开。

音乐写情多于写实,“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转:用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等手法,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转部”分成前后两个部分,1).前一部分中旋律出现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犹见“激流中之洄澜,飞溅之浪花。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於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

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

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於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古琴定音

古琴定音

古琴的定音1.古琴的音域、泛音古琴的音域较为宽广,它从低音谱号下加二线大字组C第一弦的空弦音,到高音谱号上加三间小字三组的d的七弦一徽泛音,共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

况且这四个多八度的音基本上都是常用音域。

泛音之多,应用之频繁,是古琴的一大特点。

泛音是琴弦振动的同时,手指在弦的各振动节点上点触而得的声音,音色清晰明亮,晶莹圆润。

以七徽为中,两边相等距离的各徽为对应关系,音高完全相同。

每根弦十三徽上的泛音,加上一千四百多年前《碣石调·幽兰》谱中已出现的“暗徽”泛音(即未表明徽位处的泛音。

以清晰明亮为标准。

)。

总计119个。

2.古琴的定音现代,古琴以常用的三弦定位F音高,并以F为宫音的“正调”(又称:“仲吕均”“黄钟调”等)定弦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5 6 1 2 3 5 6sol la do re mi sol la3,古琴校弦法琴弦校音常用的有两种方法:按散校弦法和泛音校弦法。

这里指介绍最为准确的泛音校弦法。

假设七弦空弦音已定准。

则以七弦七徽的泛音为准,校四弦五徽的泛音与之相同即为准。

再用四弦校六弦。

方法即列表如下:确定的弦徽待校正的弦徽七7 ------------------------------- 四5 同音四4 ------------------------------- 六5六7 ------------------------------- 三5七5 ------------------------------- 五4五7 ------------------------------- 二5四7 ------------------------------- 一5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都以七弦作为标准音高,也可以以任何一条弦作为标准音高。

每次弹奏前,可先将七根弦统一校正一次。

4,特殊定弦弦式传统琴曲中不少乐曲由于调性的不同,定弦也有所不同。

多数采用改变宫音所在弦的位置,重新确定与邻弦之间无声音阶体系的音程关系。

~古琴四美~.doc

~古琴四美~.doc

~古琴四美~古琴之美,要者有四,曰:韵律美、人体美、文墨美、苍古美。

1.韵律美古琴在其外观、形制、装饰、音响等方面呈现在我们视听感觉上的最大特质是“韵律”。

所谓“韵律”,是指感觉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乐感。

这种音乐感能够将古琴本身所具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文人气质风度激活,使其在音乐感中又透露出飘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态、意味或意境。

古琴的琴体是用两块雕刻过的板胶合而成。

其下为一平面的硬板,是为底板;其上为一弧形的松质木板,是为面板。

琴身通体髹漆,有一定的亮度。

其面板的弧形即为一个圆转的面,尤其在对光进行反射时,其面的圆转更见韵律。

古琴琴体为一长条形共鸣箱,首部稍宽,尾部稍窄,有如一把剑。

其边缘的轮廓线通常由直线与弧线组成,颈、腰及顶端和尾端大都呈弧线形,上下身部的两侧则为直线形。

这种修长而渐呈收缩的直线边缘与柔和对称的弧线边缘,使琴体造型获得流畅而又圆转的韵律。

琴横卧琴桌时,琴身并非呈水平状态,而是琴头紧贴琴桌,琴尾由雁足从腰部撑起,使尾端底板微微离开琴桌,与之形成一个不大的夹角。

这样,横置于案上的古琴便呈一流线型的昂首意欲飞走的态势,富有动的韵律。

古琴通常要在琴头的轸上装有穗子,其穗长大都一尺有余。

琴垂挂壁间或横置案桌时,轸穗自然下垂,既使琴韵得到延伸,又与琴身达成平衡。

若遇微风,轸穗轻轻拂动,有婀娜妩媚的风韵。

古琴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箱发音,其音响特征即由这二者决定的。

其共鸣箱虽为木质的,但它不同于其它乐器是由木板胶合而成,而是直接用一块整木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故其音响深沉、浑厚、结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

就弦的长度来说,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一般均在110cm以上。

有效弦长长,则其振幅大,振动时间久,故其余音绵长不绝,有绕梁之韵。

又因其余音绵长不绝,故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唯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

走手音是指右手弹出一音后,左手按弦的手指再向上或下滑动一或数个音位,形成音程的变化,并将弹拨乐器的点状音迹变成线状音迹。

古琴传统乐理(文字版)

古琴传统乐理(文字版)

古琴传统乐理(文字版)古琴传统乐理中国的乐理不像西方乐理是一个独立的音乐学科,中国的文化都伴随着我们周易系统为核心,五音律吕也就只是其一部分,所以讲到乐理在古人的文章中阴阳五行这些东西好像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共识以此为理论,导致今人因没有周易基础对古谱的乐理望而生畏。

一、五音与五行讲五音,就必须讲到五行。

在中国的文化上一直存在着一个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最早的纪录存在于春秋时期的《尚书、洪范》篇。

五音就是五行体系的一部分,包括五色,五德,五脏等等,都算是五行体系的一个表现方式。

文明最开始都是由简入繁,由具象到抽象的一个过程。

对于五行,木火土金水最早也是指的具体事务,木就是木头,火就是火焰等等,后面由于思想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气”概念,到西汉时期气本体论就已经开始发展,到宋明理学又产生出气与理的概念。

总的来说就是说世上的一切物质都是气组成的。

什么是气呢?比如说一块木头,它是由木头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电子组成,那么很明显理论上电子还是可以继续拆分的无限拆分下去,只是科学达不到了。

古人当然没有现代显微镜那个技术,所以只能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气”的概念代表万物的最小组成单位。

在中医当中也引入了哲学里面这个气的概念,《黄帝内经》用“取向类比”法将万物归类,赋予一个五行的属性。

再比如现代医学证明人体的白细胞是具有吞并细菌的功能的,但是古人不知道就把这些抵抗病邪的统一称为“卫气”。

所以气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展,就是万物的最小单位或者流动的、能量的、能传输的、概念的东西都成为“气”(也写作炁qi)。

“气”因为一定的“理”所组成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别的事物,所以所有同等级别的东西都可以依据五行理论取向类比给它归类,并且都存在一个相生相克的道理,于是五行理论就此成型,沿用至今。

明白了前面的道理,就是说所有平行等级的事物可以被分成五类,依据各倾向归于五行。

如下图: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德:仁礼信义智五伦:民事君臣物方位: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脏:肝心脾肺肾以此类推…二、五音与唱名以现在乐理来说,五音所对应的唱名:唱名:1 2 3 5 6do re mi sol la五音:宫商角徵羽习惯了西乐1234567的人来说突然变到五个会有一点不习惯,主要就是因为调式不同,4、7为半音,七声音律把两个半音算在内,我们的民族调不以半音为主音。

古曲古琴古音

古曲古琴古音

音乐学院主题:古曲昨日天籁之音今日你我传颂目录目录 (1)古曲简介 (2)中国十大古曲简介 (5)一、《高山流水》 (5)二、《广陵散》 (6)三、《平沙落雁》 (7)四、《梅花三弄》 (7)五、《十面埋伏》 (8)六、《夕阳萧鼓》 (8)七、《渔樵问答》 (9)八、《胡笳十八拍》 (9)九、《汉宫秋月》 (9)十、《阳春白雪》 (11)古曲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

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

1)传统理念上的古曲。

艾君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

代表曲目有:《幽兰》、《秦王破阵乐》、《阳春》、《白雪》、《长沙女引》、《青莲乐府》、《青莲乐府》、《塞上曲》、《将军令》、《酒狂》、《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海青拿鹤》、《离骚》、《忆故人》、《醉渔唱晚》、《伯牙悼子期》、《搔首问天》、《潇湘水云》、《渔歌》等等,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当然,在有的古曲中不仅有曲而且有词。

2)现在意义中的古曲。

社会学家、古曲研究专家艾君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

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著名古曲教育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表示,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古典诗词的演唱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现如今挖掘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近50首,从2 000年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大课、小课的教授,使数百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古曲的演唱风格,并多次举办了古曲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一直在支持古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传承古曲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琴四美简介

古琴四美简介

古琴四美简介韵律美:古琴在外观、形制、装饰、音质等方面呈现在我们视听感觉上的最大特质是“韵律”。

所谓“韵律”,是指感觉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乐感。

这种音乐感能够将古琴本身所具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文人气质风度激活,使其在音乐感中又透露出飘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态、意味或意境。

人体美:一张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体,琴的各个部分恰恰是用身体来命名,如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舌穴、弦眼等。

可见,琴的造型原则是对人体美的模仿。

《琴制尚象论》云:“肩曰仙人肩,取其正齐也。

腰曰玉女腰,取其纤细也。

”一张造型端庄的琴,其漆色、其额宽、其项实、其岳高、其肩正、其腰度、其足平,观之如婷婷玉立之仙人;抚之如人声有情之吟唱。

文墨美:古琴与其它乐器的另一不同,在于它极少装饰,追求朴素大方。

在琴上唯一所能做的装饰是书法和印章,镌刻于琴的背面。

这类铭文一般包括:琴名和题词。

琴名与题词最能体现古琴的人文韵味。

琴名:一类是表音色。

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其音色柔美悦耳,有天上仙乐之概;成公亮先生藏“秋籁”琴,音色古雅透静,温和圆润。

另一类是表意境。

表意境的琴名往往涉及某种形象或氛围。

题词:琴上的铭文除了琴名之外,往往还有琴主或名人的题字,使琴获得书香之气和风雅之韵。

如唐“九霄环佩”琴,在龙池的左侧刻有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手迹:“超迹苍霄,逍遥太极。

庭坚”;龙池右侧刻有琴主的题字:“泠然希太古。

诗梦斋珍藏”;龙池下方刻有“包含”朱红大印一方;在印的下方、凤沼上方还刻有大文豪苏东坡的手迹:“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

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

苏轼记”.琴上的铭文,值得把玩品味、细细咀嚼;而铭文的诗意,亦常常带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与想象。

苍古美:在所有的乐器中,除了出土的乐器如编钟、编磬等历史更久远之外,唯有古琴最为古老。

一般乐器的使用通常不超过一百年,而古琴则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之久,目前活跃在琴家手中的较早的琴主要是宋琴,还有一些甚至是唐琴。

古琴~~[多图]

古琴~~[多图]

古琴~~[多图]目录:一、序言讲古···················2楼二、古琴构造···················3楼、4楼三、名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名琴········5楼四、部分名琴点评·················6楼、7楼五、名琴欣赏···················8楼六、琴家·····················9楼七、琴派·····················10楼、11楼八、古琴曲简介··················12楼九、琴谱·····················13楼十、笑傲江湖之琴萧合奏曲(欣赏)·········14楼十一、古琴和古筝的意境区别············15楼十二、藏琴与传琴~~龚一············16楼十三、后话14.加贴~~龚一古琴专辑山水情下载参考资料: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论坛→乐器论坛→ 古琴论坛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首页-> 资讯中心-> 乐器知识中国古琴论坛→古琴相关论坛一、序言讲古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古琴的和音

古琴的和音

古琴的和音古琴音乐的开展是以单声旋律为主,其中也有和音的处理,以得到纵横交织的二维面的效果。

一般上它是以双音出现,而且大都是同音高、八度或两个八度;五度偶尔用到,三度很少。

然而,因古琴弦长,其振动可以持续很久,某弦的余振,配上另一弦的按弹音或走手音,是能形成很复杂的和声效果的。

常用的和音奏法有以下几种:撮:撮是在两弦间取双音,一按一散,或全按全散,右手食、中二指悬下作‘人’字型,挑勾并作,同得一声。

如果两弦相隔多弦,食、中二指挑勾不及,就以大、中二指张开如‘八’字型,悬空直下,托勾并用,同取一声。

以大、中指撮,也称‘大撮’,多用在一、六弦和二、七弦上。

撮的取音,不可参差,不可过重或过响,以稳稳相和为妙。

反撮:撮过之后,如需在两弦上再撮,多用反撮;那是食、中二指以抹剔或大、中二指以擘剔,反向取音。

撮与反撮的连用,能增加两对双音的音色变化。

搯撮三声: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在上一位搯起,右手一撮,称‘搯撮’。

琴曲中,常在段落处以搯撮连作为结句,称‘搯撮三声’。

奏法是: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在上一位搯起,右手在按弦与另一协和散音弦间一撮;左手再搯起两次,右手再撮。

因为搯起时带有罨音,实际上得‘罨、搯、撮,罨、搯、罨、搯、撮’八声。

如一:两弦相连,按内散外,以右手中指剔出,使齐声如一。

一般上两音相同或相协,剔时力度须稍重。

双弹:两弦相连,按内散外,以右手中食二指,次第剔挑,作两个‘如一’。

奏时以中食二指架在大指上,傍弦先剔后挑,逐声发出,取音缓连,先重后轻。

拨剌:用食中名三指同时向内弹入一根或两根弦称‘拨’。

拨时三指相并微屈,使名指尖稍出于中指,中指尖稍出于食指,斜向左弹入,如书法的‘撇’。

拨时须用腕力,出声劲疾,拨后三指仍作屈状。

而方向相反,用食中名三指同时向外弹出一根或两根弦则称‘剌’。

剌时三指相并,斜向右弹出,如书法的‘提’。

剌时亦用腕力,剌后三指须伸直,但仍须并连,不可分开。

拨剌经常连用,多用在两根相协的一按一散的弦上。

中国古琴珍萃(四)

中国古琴珍萃(四)

中国古琴珍萃(四)
先听曲先听曲
查阜西---梅花三弄《琴谱谐声》.flac 09:44.059999999999945
来自回真向俗
列子式209
九七谢导秀藏中和琴210
九八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和琴(八号) 212 伶官式214
九九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混沌材琴215
一零零重庆市博物馆藏凤鸣琴218
师旷式220
一零一山东省博物馆藏宝袭琴221
一零二中央音乐学院藏太古遗音琴224 亚额式225
一零三旅顺博物馆藏无名琴226
落霞式227
一零四苏木藏壑雷琴228
一零五上海博物馆藏啸月琴230
蕉叶式232
一零六湖南省博物馆藏祝公望琴233
一零七音乐研究所藏蕉叶琴235
一零八山东省博物馆藏砚雪琴237
鹤鸣秋月式240
一零九湖南省博物馆藏鹤鸣秋月琴241。

古琴指法之美

古琴指法之美

古琴指法之美嵇康有一句诗,写弹琴情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寥寥数字,把弹琴的潇洒清越的风神全然写出,很美。

琴与中国文化的丰富内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为琴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并与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群体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也因为这件乐器乐律、题材的丰富,琴乐的指法便自然得到细致的讲究。

不仅技法相当多样,其内涵也日益充实起来。

琴是弹拨乐器,左右手除小指外,其他手指都用于弹奏。

右手手指弹弦,不仅都是双向的,而且击弦的轻重变化和组合方式都很多。

同样向内弹,抹、勾、打、擘的弹奏感觉和效果很不一样,同一个音,用向内的抹、勾、打、擘或用向外的挑、剔、摘、托,其心情和韵意也有差别。

古人对指法形态是很有讲究的。

他们把各种指法形态的同时,给该手法定一个美好的名称。

如右手:大指的“托”、“擘”,在《太音大全集》中名为“风惊鹤舞势”。

原书在手势图旁边还有一首兴词帮助理解其意:“万窍怒号,有鹤在梁。

竦体孤立,将翱将翔。

忽一鸣而惊人,声凄厉以弥长。

”食指的“抹”、“拂”均是右手食指向内弹弦,除了食指的动作要求外,对其他手指也有要求,整个手形,如同鸣鹤展翅。

在《太音大全集》中名为“鸣鹤在阴势”。

兴词为:“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清音落落,自合韶雅。

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

”食指的“挑”、“历”、“度”为食指向外势,名为“宾雁衔芦势”。

兴词为:“凉风倏至,鸿雁来宾。

衔芦南乡,将以依仁。

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中指的“勾”、“剔”,在《太音大全集》手势图中名为“孤鹜顾群势”。

顾梅羹在其《琴学备要》中解说道:“以中指屈于掌下,而众指低昂绰约,宛如张翼,与孤鹜高飞,俯首顾盼,形极相类。

”《太音大全集》于此指法所作的兴词为:“孤鹜念群,飞鸣远度。

堪怜片影,弋人何慕。

与落霞以齐举,复徘徊而下顾。

”古琴右手弹弦,多单音,两音齐出者较少。

其中,大指、中指相向同时弹一、六弦或二、七弦叫做“大撮”。

《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大撮”名为“飞龙拏云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真大美古琴音
、对琴的解读
琴,本义指梧桐木制作的带空腔的五弦或七弦弹拨乐器。

个世纪90 年代起为区别于其他外来乐器而在其前加了一个古字,故而现多称其为“古琴”。

《礼记?区礼》中有“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新论?琴道》中亦有“昔神家氏给宓?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过错取诸物。

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的说法,“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故事足以说明古琴历史的悠久。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现在一般长约120cm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六寸,厚约二寸。

琴头呈弧形隆起,尾部则较为扁平,取法天圆地方。

琴身整体形状依人身形制(一说与凤身相应),有琴头、颈、肩、腰、尾、足各部。

据《琴当序》记载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后来“文王囚于?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方有文武七弦琴。

宫商角徵羽五弦,分别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加的文、武二弦则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琴音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绘位泛音取法天音,弹拨散音取法地音,吟猱按音取法人音,三音合奏取
意天、地、人之和合。

琴之徽位正对琴师摆放为正,右手琴头上部为琴额,额上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的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 用以架弦;琴颈至琴尾为主要的弹奏部位;琴底部设有大小两个
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上有高山下设滇池,七弦好似瀑布之水倾泻而下,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就构造而言,古琴体积适中,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合理合心。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
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其
中所体现的社会秩序、等级观念,可见教化人伦的深意。

二、浅谈古琴文化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史上流传最久的乐器, 是一件载道
之器,亦是一件文化礼器。

它由最初祭祀典礼的器具,继而脱离朝廷庙堂,成为历代文人指尖个体化的“弦歌”工具。

琴乐“清、和、淡、雅”,被称为文人音乐,纳含着中国文人理想的道德情操、志趣情感。

在历史长河里,文人们将自己觅知首、寻仙道乃
至命运起伏与人生追求都体现在这冷冷七弦之上,铮铮琴音成为中国文人的标志。

琴者禁也一一“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禁者何为?“禁
止淫邪,正人心也”。

作为乐德最优者,琴是“君子乐得其道” 的重要途径,《春秋左传》中有言“君子之近琴瑟,以益节也,非以?心也。

”君子之爱琴,目的绝不是放纵情欲抒发,而是为了节制自己合乎礼乐。

同时,乐乃“和之不可变者”,礼乃“理之不可易也”,和是乐的最高境界、理是礼的最高原则,君子近琴,就象征着对道德修养最高境界的追求。

“君无故玉不去身,士无故不去琴瑟”,明才子邝露誓死不臣满清“义不改节,竟抱
平生所宝古琴,不食而死”讲的就是文人爱琴的千古佳话。

琴德最优琴”历来被推为中国传统乐器中品德属性
最高的一种乐器。

汉代桓谭《新论?琴道》中有曰:“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

那么“琴德最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是琴音德优。

古琴音质被古人誉为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匀、圆、清、芳”。

确实,由丝弦发音、桐木共鸣而出的琴音具有松脆通透、平和芳溢、圆润浑厚又不失古朴清灵等诸多优点,既脱离靡靡之音的颓唐、也避免了激越之音的强硬,听古琴纳音犹似聆听君子颂诗、高人吟唱般心、灵通畅。

第二是琴乐德优。

古琴音乐不同于其他俗乐,其不追求声色享受,而意在弦外之音、深邃意境的营造。

因此,在古琴音乐中,从曲目名称、乐音结构、弹拨技巧,乃至演奏环境、琴人修养,都追求一种气韵生动、温清敦厚的道德塑造,以及淡雅恬静、平和风韵的幽远意境。

第三方面就是琴境最优越。

一人一琴、一山一境,古琴仿佛王王
总是能轻易地塑造一番出神入化、超凡脱俗。

汉代刘向在《雅琴?》中说:“观听之所至,乃知其美也。

潜坐蓬庐之中,岩石之下,游子心以广观。

且德乐之,未世锁才兮知音寡。

穷音之至入于神,弹少?之际天。

授中徵以及泉,葳蕤心而息?兮。

伏雅操之循则。

” 琴境高雅玄妙,耐世人寻味。

琴禅美学一一“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
以弹素琴。

”白居易在《清夜琴兴》诗中描述了清夜弹奏古琴的情景,夜静境幽的月朗寂林中,琴师心闲气和的自抚清琴,这自然是一种“空灵”。

听此种琴曲,自有“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的韵致。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的音乐,以一种和淡、恬淡、静
淡和古淡的审美意识常常感人入心。

古琴的“吟猱绰注”,充分个音或在两个徽位之间往来吟猱的时候,一缕气息、一番禅韵,便产生了。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具含蓄之美,其意境深远,其意境体现着高深的文化修养与文艺情丝。

强调了走音过程中音腔”魅力,当琴人手指从一个音滑向另一音乐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说明而明心见性,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的。

只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养心性,无论是琴人还是知音,就都能体会到蕴含在古琴中的悠远深静。

琴音悠悠、绕梁不去,愿此至真至美琴音获得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珍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