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道路与道路交叉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道路与道路交叉
四、当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均大时,平、竖曲线宜重合,但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均小时,不得重合。
五、平曲线与竖曲线适当与不适当的组合见图5.3.2。
第5.3.3条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避免下列几种组合:
一、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急转的平曲线或反向曲线。
二、在一个长平曲线内设两上和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在一个长竖曲线内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
三、在长直线段内,插入小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
第六章 道路与道路交叉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6.1.1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第6.1.2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应根据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m。
第5.2.7条 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当距离,大、中桥为10~15m,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5m。
隧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隧道内相同的纵坡,其长度见表5.1.16。
第三节 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
第5.3.1条 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三、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第5.1.13条 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主干路上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支路或街坊内部路上。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

道路交通道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道路交通道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 2),将路中线保持在原有高度位置 上,绕路中线旋转。
(二)加宽
机动车辆在曲线上行驶时,为保证 车辆不侵占相邻车道,要将行车部 分加宽。
e为双车道加宽值
前述公式未考虑行驶车辆摆动幅度在曲线曲线上的变化,即未 考虑车道加宽与行车速度的关系。因此,引用一个经验修正值, 即双车道行车部分的宽度B为:
满足操纵要求的曲线长度可以满足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超过规定值的 要求。
平曲线由圆曲线及两端缓和曲线组成。
七、小偏角的曲线长度
当道路中心线 转角α小到一定 数值时,驾驶 员会产生错觉, 把曲线看成比 实际的小,误 以为是急转弯, 不必要地降低 车速行驶。所 以,小偏角要 敷设长曲线。
八、线段衔接
• 我国将加速度的平均增 长率限制在0.6m/s2以内。
•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中,
应取超高缓和段长度与缓 和曲线长度两者中的大值,
作为缓和曲线的计算长度。
当车辆进入缓和曲线,按打一次方向盘需3秒钟计,若车速为V (km/h)时,则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直线缓和段应与圆曲线相 切,另一端与直线相接,相接处予以圆顺。
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所需的缓和曲线长度很小时,可不设缓和曲线。不设 缓和曲线的最小圆半径见表。
六、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
圆曲线的长度不宜过短,应使驾驶员操纵方向盘不感到困难,使离心加速 度变化率不超过0.5~0.6m/s2。
从经验看,进出圆曲线打两次方向盘的时间需要6秒钟,则圆曲线最 小长度为: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主要内容:选定合适的圆曲线半径,计算缓和
曲线,合理解决曲线与曲线、曲线与直线的衔接,恰当地设置超高、加 宽和缓和路段,计算行车视距并排除可能存在的视线障碍。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要求规范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便利,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一、道路分类与分级城市道路通常根据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功能和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分类和分级。

常见的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快速路主要为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设计车速较高,通常设有中央分隔带,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一般为双向四车道或更多。

次干路起到集散交通的作用,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干道网。

支路则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解决居民出行和短距离交通。

不同等级的道路在设计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车道宽度、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车速等。

二、设计车速设计车速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道路的线性、横断面布置和交通安全。

设计车速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交通流量以及沿线地形、地物等条件综合确定。

快速路的设计车速一般在 60 100 公里/小时;主干路为 40 60 公里/小时;次干路为 30 50 公里/小时;支路为 20 40 公里/小时。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服务对象和交通需求,避免车速过高或过低,以保证交通的流畅和安全。

三、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剖面,它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组成。

车行道宽度应根据设计车型、交通流量和设计车速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小型汽车专用道宽度为 35 米,大型车或混合车道宽度为 375 米。

人行道的宽度要满足行人通行的需求,一般不少于 15 米,在商业繁华地区或人流量大的区域应适当加宽。

绿化带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分隔交通、降噪防尘的作用。

分隔带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和侧分带,其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此外,横断面的布置还要考虑道路的排水要求,设置合适的坡度和排水设施。

城市道路交通第六章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

城市道路交通第六章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

坡长
坡长是指一段坡路的长度,合理的坡长设置 可以减少车辆能耗和排放。
排水设计
纵断面设计应考虑排水问题,合理设置排水 沟和排水管道,确保雨天行车安全。
纵断面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城市主干道纵断面设计,通过合理 的坡度和坡长设置,实现了安全、顺 畅的交通环境。
案例二
某山区公路纵断面设计,充分考虑了 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了适当的坡度 和排水设计,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和 山体滑坡的风险。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交通的流畅度和安全性具 有重要影响。
纵断面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坡度、坡长和竖曲线半 径等参数,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议
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应注 重智能化和绿色化,推广智能 交通系统和绿色出行方式,提 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环保性。
雨水收集与利用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 道路清洗等用途,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
节能环保材料
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进行城市道路建设,降低能耗 和环境污染。
05
结论
总结
平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 、安全性和环境等因素,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 ,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相协调,提升城市形象。
协调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符合规范标准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道路设计规范,确保设计 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考虑地形地貌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的特点,合理规划道路的 平面和纵断面,充分利用地形优势。
优化交叉口设计
合理设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提高交叉口 的通行能力。
注重人性化设计

道路设计标准规范要求

道路设计标准规范要求

道路设计标准规范要求一、道路设计基本要求1. 安全性:道路设计应以确保行车安全为首要原则,充分考虑行人与车辆的视线、行车速度、交通流量等因素,合理设置道路线形、交叉口、交通标志及信号灯等。

2. 连续性:道路设计应保证线路的连续性,避免不必要的弯曲和急弯,确保车辆行驶平稳,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4. 环保性:道路设计应遵循环保原则,合理规划绿化带、隔音屏等设施,降低交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经济性:在满足安全、舒适、环保等要求的前提下,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工程投资和运营维护成本,力求经济合理。

二、道路线形设计要求1. 平面线形:道路平面线形应简洁、流畅,尽量避免采用小半径曲线。

直线段长度不宜过短,曲线段应保证足够的过渡段长度。

2. 纵断面线形:道路纵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合理设置坡度、坡长,确保车辆行驶稳定。

坡度变化应平缓,避免突变。

3. 横断面线形: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满足行车、行人、绿化、排水等需求,合理分配各功能区的宽度。

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绿化带宽度等应符合相关规定。

三、交叉口设计要求1. 交叉口形式:根据交通流量、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交叉口形式,如平面交叉口、立交桥等。

2. 交叉口视距:交叉口视距应满足行车安全要求,确保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能及时发现对向车辆和行人。

3. 交叉口信号灯:交叉口信号灯设置应合理,确保交通流有序、高效。

四、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要求1. 交通标志:交通标志设置应醒目、规范,便于驾驶员识别。

2. 路面标线:路面标线应清晰、完整,引导车辆有序行驶。

3. 路灯及照明:路灯及照明设施应满足道路照明需求,确保夜间行车安全。

4. 排水设施:道路排水设施应完善,确保路面无积水,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五、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要求1. 绿化配置:道路绿化应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实现生态多样化和景观美化。

绿化带应合理布局,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

2. 景观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注重道路两侧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等因素,创造富有特色的道路景观。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与纵断⾯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与纵断⾯设计热★★★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平⾯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道路平⾯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布设。

⼆、道路平⾯线形应与地形、地质、⽔⽂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加宽等。

四、道路平⾯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沿线建筑物出⼊⼝、停车场出⼊⼝、分隔带断⼝、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近期使⽤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计算⾏车速度⼤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下列要求:1.同向曲线间的最⼩直线长度(m)宜⼤于或等于计算⾏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直线长度(m)宜⼤于或等于计算⾏车速度(km/h)数值的⼆倍。

当计算⾏车速度⼩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设置缓和曲线最⼩长度的要求。

⼆、计算⾏车速度⼤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

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时,可采⽤复曲线。

1.⼩圆半径⼤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圆曲线半径;2.⼩圆半径⼩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圆曲线半径,但⼤圆与⼩圆的内移值之差⼩于或等于0.1m;3.⼤圆半径与⼩圆半径之⽐值⼩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车速度⼤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于或等于不设超⾼的最⼩半径。

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四、计算⾏车速度⼩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于不设超⾼最⼩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构成复曲线。

第5.1.3条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最⼩半径值。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设超⾼推荐半径值。

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设超⾼最⼩半径值。

第六章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

第六章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
上一页 下一页
1.应考虑曲线上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 ; 2.需考虑缓和曲线的视觉交果; 3.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半径 。 (四)行车视距 所谓行车视距是指从驾驶员视线高度(1.1~1.2m),能见到汽车 前方车道上高度为10c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内,沿行车道中心线量 得的长度,计算位常用米(m)。 1. 停车视距S停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司机从发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到与 障碍物保持一定安全间距,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短行车距离停车 视距S停。 停车视距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参见图(5-5) S停=S1+S2+S° (m)
当的朝向背向圆心方向时为负值。 iy 1)
值的确定
≤ 0
在干燥状态的路面上, O =0.4~0.8, 潮湿的沥青类路面上高速行驶时, O=0.25~0.40, 路面积积雪结冰时,降至0.2以下。 2)
i y 值的确定 iy < 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超高横坡度为2%~6%, 详见表5-4。
值愈大,汽车在圆曲线路上的稳定性愈差,反之,稳定性愈好。
2.圆曲线半径的确定 为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车的安全和舒适,在确定圆曲线半径时,必须 控制横力系数 的大小,同时适当设置圆曲线超高 i y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 计算式可由公式(5-2)变换得来:
返回 退出
上一页 下一页
V2 R= 127( + iy )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图5-8 弯道平面视距离障碍的清除
(1)最大横净距的计算 (2)视距包络线或视距曲线的绘制 1.将弯道平面图以1:500~1:200的比例尺展绘在图纸上,标出内 侧车道的中心线如图5-9中的虚线。 2.从直线路段开始,在虚线上隔适当的距离,量一个视距S,并标 上首尾点,如图5-9的1~1,2~2,3~3,……,10~10。间隔的 距离视曲线半径大小和曲线长而定,通常能将半个曲线分10等分也 就行了。 3.将上面标准的视距长度线的首尾点连以直线(表示司机的视线)。 4.作直线族的内切包络线,该线即为视距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作者:北京市市…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点击数:1319 更新时间:2006-6-2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 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和道路纵断面设计。

由于城市道路的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道路的平面位置与道路主要控制点高程均受到规划的制约。

城市道路设计重点在横断面设计上。

§ 1 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布置类型1.1 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通常由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设施带等各部分组成,如p86 图4—1 所示。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及相互布置关系,包括路拱坡度及路拱曲线的确定。

1.2 横断面设计原则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设计年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司交通量和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茸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通畅。

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所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

路面宽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3.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寸保证交通安全。

道路改建除采取工程措施如增辟车行道、展宽道路外,还可以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如采取分隔措施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减少相互干扰。

又如若两条道路相互平行距离较近时,可改为单向行驶以减少拥挤,提高车速。

在商业性街道上除通行公共交通外,限制他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通行,以保障行人安全。

1.3 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适用条件(一)四种基本类型城市道路交通由机动车辆交通、非机动车辆交通和行人交通三部分组成。

通常是利用立式沿石把行人部分和车行道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和高程上,以分隔行人和车辆交通,保证交通安全。

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是分隔还是混行,则应根据道路和交通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城市道路横断面根据车行道布置型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亦即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是为了提高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质量和确保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安全可靠性,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法规,以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文档。

该规范包括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从道路纵断面设计、路面设计、交通标志标线设计、照明设计、排水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信号设计等等,都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道路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首先是道路纵断面设计,规范要求根据道路功能等级和路段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纵断面设计要求,包括路面边坡的设计坡度、路肩的宽度、圆弧的半径等等。

其次是路面设计,规范要求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交通量确定路面的结构、厚度、材料等。

这样可以确保道路在不同的交通流量下能够承受相应的荷载,并且满足不同类型车辆的行驶要求。

交通标志标线设计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规范要求根据不同的道路功能等级和交通流量确定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布置和尺寸。

这样可以提高驾驶员对道路情况的认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照明设计是在夜间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确保道路可见性的重要手段,规范要求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流量确定照明设施的设置和亮度要求。

排水设计是确保道路排水畅通的关键环节,规范要求根据道路纵横坡和附近地形等,合理设置雨水收集和排放设施,以防止路面积水和出现滑坡等情况。

交叉口设计是确保交通流畅和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规范要求根据交叉口的流量和道路的行车速度等确定交叉口的类型和设计要求,以保证交通流畅和交通事故发生率的降低。

最后是交通信号设计,规范要求根据交叉口的流量和道路的行车速度等,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的相位和时序,以确保交通流畅和交通事故的减少。

总之,《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导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和执行,能够提高城市道路工程的设计质量、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为城市的交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成为确保道路建设质量和交通安全的基础性文件。

本文将依据该规范内容,分析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要求。

第一部分:绪论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导城市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的依据,旨在提供技术指标和规范要求,确保道路设计的安全性、通行能力和舒适性。

第二部分:道路布局设计1. 道路分类与等级根据城市规模和道路功能,将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等,不同等级的道路要求不同的路线布局和交通组织方式。

2. 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满足交通流量、行车速度和周边环境的要求,确保行车安全和行驶的舒适性。

同时,应合理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化带等。

3. 路口设计路口是城市道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标线,确保交通有序、流畅和安全。

第三部分:道路横断面设计1. 车行道和车道数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类型,确定车行道和车道的数量和宽度。

不同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交通需求和交通组织要求。

2. 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为了保障行人、自行车和公交车的通行条件,应合理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条例。

3. 路缘石、排水系统和照明设施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需要考虑路缘石、排水系统和照明设施的布置和设置,以提供道路使用的便利和安全。

第四部分: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1. 道路标线设计道路标线的设置有助于引导行车和提供交通信息,设计时需要考虑可视性、耐久性和交通流量等因素。

2. 交通标志设置交通标志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合理设置各类标志,以指引行车和提醒驾驶员注意交通安全。

第五部分:交通设施和设备1. 红绿灯和交通信号控制设备红绿灯和交通信号控制设备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按照相关规范设置和调整,确保交通有序流通。

2. 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设置应满足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的要求,同时兼顾节能和环保的原则。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16
17
THAT’S IT.
18
4. 土壤地质剖面图、简明路线平面设计图
5. 交叉口范围,平曲线位置
5
6
2 标注控制点高程
1.控制点是指路线起终点、路线交叉口、桥梁顶面或 梁底、沿线重要建筑物地坪以及依据横断面确定的 填挖合理点等,这些点往往在道路设计之前就因其他它
因素而限定了其标高。
2.建筑物前的地坪标高比中心线的设计标高高0.3—0.5m
围地形景观的协调,综合考虑平纵横三各方面试定坡度
线,再对照横断面检查核对,确定纵坡值,定出曲线半
径,计算设计标高,完成纵断面图。
4
1 绘出原有地面线(或待改建道路纵坡线)
1. 坐标计算纸绘制各里程桩标高,各点标高连 线即为原地面线
2. 按照道路中线水准测量资料
3. 比例尺:水平1:500—1:1000; 垂直1: 20—1:100
l——计算桩号与控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m
i——横向坡度
14
求出各里程桩挖填高度,并标注在纵断面上
填方高度=设计标高-原地面高(m) 挖方高度=原地面高-设计标高(m) 填方写在设计上面;挖方写在设计下
15
7 绘制纵断面设计图
1比例尺:水平1:500—1:1000; 垂直1: 20—1:100 2两部分书写 图5—18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 与方法
1
12046118
回顾:城市道路纵断面
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成为纵断面
——《城市道路设计》P129
2
3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纵坡设计前,路线位置拟定后,应先根据中桩的桩
号和地面标高汇出纵断面图的地面线及平面工程经济及与与周
2.经济、技术合理

关于城市道路平、纵、横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道路平、纵、横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道路平、纵、横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城市道路设计是一个繁锁而细致的工程,本文根据笔者20年的设计经验,对城市道路平、纵、横设计常用做法作一个疏理和总结,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及交叉口设计引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于9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作为从事城市道路专业设计的一名工作者,笔者有幸经历并参与了这段道路建设的黄金时期。

本文是根据笔者20年的设计经验,对城市道路平、纵、横设计常用做法作一个疏理和总结。

1平面设计1.1平面设计要点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应按照所在片区规划道路网布置,如果道路等级较高或规划路网未最终审定,可适当对规划线形进行优化处理。

在进行平面线形设计的时候,项目应考虑与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城市景观、交通枢纽等的衔接与协调,处理好与规划、已建构筑物、现状地形地物、待建构筑物以及需要分段、分期设计实施道路之间的关系。

应结合片区综合交通规划进行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机动车交通等方面交通组织设计。

1.2平面线形设计路线平面线形,通常是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3种基本线形要素的组合。

在道路上各要素所占比例难以量化规定,只要各组成要素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使用合理、组合得当,可以得到较为舒适的平面线形。

1.2.1最大直线长度设计在公路设计中为避免驾驶员视觉疲劳,最大直线长度通常参照德国的规范,以20倍设计速度的值控制。

但在城市道路里,根据实践经验,长直线不会产生上述弊端,相反,长直线更显大气,也更有利于两厢用地开发。

1.2.2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设计两平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不宜过短。

根据实践经验,同向曲线之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控制在设计车速6倍左右;反向曲线之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控制在设计车速2倍左右,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当线形半径小于规范中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值且车速较小时(≤40km/h),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但应满足规范要求最小长度。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纵断⾯设计原则
⼀、纵断⾯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并适应临街建筑⽴⾯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的排除。

⼆、为保证⾏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设计应综合考虑⼟⽯⽅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设计标⾼。

四、机动车与⾮机动车混合⾏驶的车⾏道,宜按⾮机动车爬坡能⼒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候和排⽔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路基标⾼以保证路基稳定。

当受规划控制标⾼限制不能提⾼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

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于河道防洪⽔位0.5m.当岸边设置挡⽔设施时,不受此限。

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应按⼀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及河堤渗⽔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的要求。

5、道路最⼩纵坡度应⼤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措施。

六、⼭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

越岭路段的相对⾼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4.5%;相对⾼差⼤于500m时,宜采⽤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于4.5%.。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之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之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
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高河岸坡度和河流水位桥涵立交的标高等
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
(1)线型平顺。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土方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广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考试大|排水良好。道路路缘石顶面应低于街坊地面标高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高和坡度的要求。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
高,河岸坡度和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本章学习要点】本章主要学习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方法,《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掌握纵断面设计成果。

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它是设计人员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坡度和水平长度表示的.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

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度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长度表示。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1、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第一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汽车行驶与公路纵坡的关系(一)汽车行驶要求汽车行驶的牵引力来源于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将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行驶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要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牵引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项阻力之和;但汽车牵引力发挥受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限制,如果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不够大时,牵引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车轮只能空转打滑,所以汽车的牵引力又受驱动轮与路面之间摩阻力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热★★★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足下列要求: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

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四、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第5.1.3条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推荐半径值。

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第5.1.4条平曲线由圆曲线及两端缓和曲线组成。

平曲线长度与圆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1的规定值。

道路中心线转角α小于或等于7°时,平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2的规定值。

第5.1.5条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缓和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5-1规定值。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

直线缓和段一端应与圆曲线相切,另一端与直线相接,相接处予以圆顺,见图5.1.5。

圆曲线半径大于表5.1.5-2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径相连接。

第5.1.6条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的规定见表5.1.6。

超高的过渡方式应根据地形状况、车道数、超高横坡度值、横断面型式、便于排水、路容美观等因素决定。

单幅路路面宽度及三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线旋转;双幅路路面宽度及四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间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两侧车行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见图5.1.6。

第5.1.7条由直线上的正常路拱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的超高断面时,必须在其间设置超高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在超高缓和段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两者中取大值作为缓和曲线的计算长度。

第5.1.8条超高缓和段起、终点处路面边缘出现的竖向转折,应予以圆顺。

第5.1.9条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见表5.1.9。

第5.1.10条加宽缓和段长度的规定如下:一、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与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值。

二、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加宽侧路面边缘宽度渐变率为1∶15~1∶30,且长度不得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第5.1.11条视距的规定如下: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

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

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

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妨碍视线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予清除。

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5.1.11-2。

表中:a——最大横净距(m);L——平曲线长度(m);Ls——缓和曲线长度(m);Li——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长度(m);Ri——平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半径(m),其值为未加宽前路面内缘半径加1.5m;Ψ——视距线所对的圆心角(°);β——回旋线角(°);am——汽车计算位置M或N到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m);ss——停车视距(m);Lc——圆曲线长度(m);a——道路中心线转角(°);θ——通过汽车计算位置M(或N)与平曲线切线的平行线和M(或N)至缓和曲线终点间弦线的夹角(见图5.1.11-3)或平曲线切线与缓和曲线的弦线的夹角(见图5.1.11-4)(°)。

第5.1.12条快速路及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的主干路,纵坡度大于5%的路段或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在上坡方向车行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宽度可采用3.25m。

一、沿上坡方向大型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到表5.1.12规定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二、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路段通行能力时。

三、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第5.1.13条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

主干路上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

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支路或街坊内部路上。

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

第5.1.14条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路段需加速合流或减速分流时,应设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长度经计算确定。

第5.1.15条路段内人行横道应布设在人流集中处,但不宜过密。

人行横道应设在通视良好的地点,并应设醒目标志。

快速路上行人过街应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主干路Ⅰ级宜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第5.1.16条桥梁引道线形规定如下:一、引道应与桥梁轴线保持相同的线形,其最小长度见表5.1.16。

受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必须设置平曲线时,缓和曲线不得进入桥头。

当桥梁设在曲线范围内,在引道部分变为直线时,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第5.1.2条规定。

二、滨河路与桥头引道平交时,应与桥头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在交叉口中陡坡与急弯重合。

三、桥面宽度与路段的道路断面宽度不一致时,应在引道范围设置过渡段。

路面边缘斜率可采用1∶15~1∶30。

折点处应予以圆顺。

第5.1.17条隧道引道线形规定如下:一、引道应与隧道轴线保持相同的线形,其最小长度见表5.1.16。

受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控制缓和曲线不得进入隧道。

当隧道设置在曲线范围内,在引道部分变为直线时,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第5.1.2条规定。

二、洞口外应满足相应道路等级对视距的要求。

引道设中间分隔带时采用停车视距,无中间分隔带时采用会车视距。

三、单向行驶多孔隧道的引道应设置反向曲线与两端道路衔接。

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m)以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1.5倍为宜,特殊困难时亦应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上一条课程: [市政工长]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下一条课程: [市政工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字体:小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市政工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点击数 157 更新时间:2010-5-26 10:05:58 建筑培训网()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1.设计要求(1)线型平顺。

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土方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广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排水良好。

道路路缘石顶面应低于街坊地面标高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高和坡度的要求。

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高,河岸坡度和河流最高水位、桥涵立交的标高等。

2.设计(1)最大纵坡考虑因素通行的各种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在混行的道路上,应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确定道路的最大纵坡。

自行车道路的最大纵坡以2.5%为宜。

等级高的道路设计车速高,需要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

最大纵坡建议值:快速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一60km/h,最大纵坡为3%一4%;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最大纵坡为3%~4%;区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km /h,最大纵坡为4%一6%;支路设计车速为20~25km/h,最大纵坡为7%一8%。

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2)最小纵坡最小纵坡度与雨量大小、路面种类有关。

路面越粗糙,最小纵坡越大,反之则可小些。

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路面、碎石路面等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3%,在有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度小于0.2%时,应采取设锯齿形街沟或其他排水措施。

(3)坡道长度限制道路坡道的长度与道路的等级要求和车辆的爬坡能力有关,不宜太长,但也不宜太一般最小长度也应不小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竖曲线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稳,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

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曲线与凸形曲线。

纵坡转折处是否设置凸曲线,取决于转坡角大小尺寸与要求视距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ω>1.0%,其他道路的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

对凹形转折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ω>0.7%,其他道路的~> 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

如果确实需要重合设置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设置在乎曲线内,而不应交错。

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

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其取值—般为20m的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