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问题情境:

图片上展示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被送入狼群里生存,若干年后回到人类世界,穿衣举止和人类相差甚远,人们称之为狼孩,为什么狼孩会有如此表现?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又是依据什么?

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课前作业:

在爱课程网上观看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录像及相关资源,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发展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论板块

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和自身内部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个体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内部都有一个控制中心——细胞核,通过高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核中存在一种杆状结构即染色体,染色体上携带并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的数目因种系类别有所差异,而基因就是染色体中DNA中的一个片段。人类拥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上总共约有十万中基因序列。父母双方通过遗传的方式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儿童染色体上的基因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并且在将来生活中表现出遗传到的特质。

人的祖先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神经系统等。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是儿童从亲生父母那继承过来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一)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人类的进化史中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的特征在于人类脑和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遗传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解剖学上的特点,人类共有的遗传特性使得儿童具备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

(二)遗传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同一种族系中智力水平的相关性比异族高,同卵双生子相关性最高。儿童在特殊能力方面的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例如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往往其父母也有着超常的音乐细胞,不可否认个体后天的努力和勤奋对取得成就的作用,但如果能充分利用遗传的优势条件,优先发展优势基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生理上的发展和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演变,这种变化是儿童进入下一成长阶段习得新技能的生理基础。儿童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大脑和身体成熟的基础之上,如只有儿童的发音器官成长成熟,具备了发音的前提条件,才能开口发音,也只有大脑中存储了一定的词汇量,才初步具备说话的能力。

总之,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不同的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制约程度不同,如对数学、空间想象和言语等能力发展的影响要大于对推理和记忆方面的影响。遗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但遗传只是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先天基础,并不能决定其发展过程和未来能够达到的水平。

二、环境

虽然遗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

至关重要,能够塑造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一个禀赋一般的儿童有可能在父母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例如在绘画方面,父母通过对儿童的言语鼓励“你画得真棒!”“加油,你可以画的更好!”等让儿童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对绘画的兴趣,从而可以让一个原本在绘画方面并没有天赋的儿童一点点取得进步,最终有可能成为知名画家。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在母体内即胎儿期就开始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如母亲的情绪状态、饮食作息、心理准备和健康状况等。若母亲的年龄偏大(超过35岁),儿童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增加;若母亲的年龄偏小(低于18岁),儿童体重容易过轻,也较可能出现神经缺陷。母亲剖腹产生出来的儿童后天出现多动的可能性比顺产出来的几率也要大些。

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为幼儿遗传和生理成熟的因素创造了条件,让发展潜能得以实现;二是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幼儿在特定生活条件下接受教育者的引导,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受条件限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因此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教育的合理引导,现在的幼儿比以前更加聪明,教育者抓住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训练幼儿相应的能力,使得现在的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等认知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光、水、土壤、大气、植被等属于自然环境,是保障幼儿成长的天然屏障,幼儿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有利于身心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幼儿所处的社会背景、人文气息、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文化。

(一)家庭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奠基石,是身心健康发展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幼儿起到了榜样师范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氛围对儿童早期和今后的发展有着显着的影响。例如,儿童在父母对其有着高要求同时情感上偏于接纳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培养下往往具备较好的独立性和自制力,自信心较强,待人友好,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父母与孩子之间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质量也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同伴交往和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可以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十足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最初社会化的情感联结有助于孩子未来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世界。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也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如果家庭经济状况欠佳,会影响居住条件、父母的情绪状态、父母为孩子创设的生活环境,进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但也有可能在条件富裕的家庭中的儿童也会出现危机,例如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这些孩子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都会给幼儿的认知、心理发展、品行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者攻击性行为,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如何优化家庭环境,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宽松、民主的家庭中成长成为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幼儿园

幼儿园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幼儿教师通过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开设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目,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提升心理发展能力,促进幼儿向教育指导的方向发展。

幼儿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幼儿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幼儿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教师构建和谐的师幼环境的同时还要重视家园合作,让家长保持和幼儿园同步的教育理念,幼儿所在的社区也可定期举办儿童活动,让幼儿心理朝着健康、个性、积极的方向发展。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将逐渐占据亲子关系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幼儿喜欢与同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