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让品德课引导学生成长

合集下载

小学生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小学生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小学生思政课的论文范文引言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通过学习思政课,小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社会道德价值观等内容,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结合小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讨思政课在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内容主体培养爱国情怀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情怀。

思政课作为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讲述祖国的壮丽山河、辉煌历史等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例如,可以以红色故事为主线,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小学生深刻感受祖国的辉煌历史和奋斗精神。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思政课还应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小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对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可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思政课可以通过讲授道德故事、道德规范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例如,通过讲述优秀人物的品质和行为,激发小学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同时,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诚信、友善、正直等道德规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思政课还应该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对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审视问题。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观点、思想的对比与辨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小学生阅读不同的新闻报道,让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结论小学生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良好道德品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小学生才能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未来栋梁。

因此,应该重视小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创造更适合小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和环境,提高小学生的思政课教育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有它的特殊性,有些交往活动需要走向社会。

所以这门功课非常重要。

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希能与同行朋友们共免。

一、教学时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全面把握了教学目标后备课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学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有的农村孩子因为胆小、自卑,不愿主动跟人交往,特别怕受冷落,越受冷落越自卑。

慢慢地就越内向,越自卑。

教师要经常夸孩子,和孩子谈心,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做朋友。

并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应该交流、交往,相互了解才能有和谐社会。

在与人相处时要谦虚谨慎,要尊重老爱幼,做文明人,做懂礼仪的好孩子。

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游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教学模式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教学模式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教学模式论文概要:《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对《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加强,教师要对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充分的掌握,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对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可得,说教式以及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果能够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使课堂活泼、趣味。

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而通过缓和课堂气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展现课堂教学的活力与魅力。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①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化与实际性是课堂教学的两项基本要求,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是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关键,对于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师群体而言,其教学目标应该紧贴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教育素材。

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逐渐形成优良品德。

以《平安回家》的教学课程为例,如果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未重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会导致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大幅度降低,而通过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例如,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手段展示出违法交通规则带来的恶劣影响,并在交通标志与代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拓展,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观念与意识。

②创设情境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具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情感共鸣等显著优势,这就要求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等途径,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与展现的平台,其中,情景的选择与创设方面需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在不适合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否则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当前品德与社会的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小学品德与教学论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

小学品德与教学论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

小学品德与教学论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摘要】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题材与内容正是源于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百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实际。

【关键词】故事情境激励应用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一方面指出道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状况,明确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

正因为如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题材与内容正是源于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百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实际。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经历着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并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进行再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野角度看问题,要尊重学生,让品生、品社的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社会化,创设各种各样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打开品生、品社教学之门,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故事激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品德、法制、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知识。

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想方设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的主阵地。

终身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小学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品德、法制、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体验社会,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同时,顺利完成学生的社会化。

为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避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一味说教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感。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高效。

下面就重点阐述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采用何种方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实现高效课堂。

一、终身学习,让教师拥有活水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并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但由于师资的短缺,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

该课程多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

教师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数兼职教师侧重于语数外等“主科”教学而相应放松了品社和品生课教学,客观上影响了品社和品生课教学质量。

1.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由于多数品德教师不是专业出身,是不称职的品德教师,因此,兼职品德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和进修,逐步适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需要。

(1)在接任品德与社会课时,首先要把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研读一遍,从整体和内在逻辑上把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

(2)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最关键的是要精心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一,钻研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

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

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

”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感知,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喜欢参与、喜欢求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概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文化素养,令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底蕴,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将中华优秀文化渗入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之中,确保学生全方位地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的一门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也可以提升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

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相结合,能够显著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对于此,主要有以下的几点渗透方面。

1.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创建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老师需在进行优秀文化传授的同时,与《品德与社会》的教材相结合,不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过多的覆盖,要与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目标相吻合,要在繁多的传统文化类别中选择最为合适的素材,以此来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辅助,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共建绿色家园》的学习中,老师就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绿色家园的优秀文化理念意义与之相融合,可以先向传达绿色家园的意义,以及建立绿色美好对于生活的影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理念,进行植树造林、生态环保等都是对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老师能够进行其中一种的描述,通过演讲、图片或者视频等方法令小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认识绿色家园对生活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有着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性,如果只是用语言教学就会令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所以,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在进行课本内容之前,为小学生讲述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小故事,如此一来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可在上课前讲述《环卫工人》的小故事,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12篇

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12篇

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12篇论文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品德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有效的品德培养方法。

论文二:家庭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家庭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提出了家庭培养品德的有效策略。

论文三:学校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学校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探讨了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提出了学校参与品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论文四: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课堂实践本文介绍了在小学课堂中开展品德培养的实践经验,包括教师的角色、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等。

论文五: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作业设计本文探讨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作业设计的关系,提出了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

论文六: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角色扮演活动本文介绍了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利用角色扮演活动的方法,分析了角色扮演活动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

论文七: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社区参与本文讨论了社区参与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论文八: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体育活动本文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探讨了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促进作用。

论文九:小学生品德培养与艺术教育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探讨了艺术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论文十: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团队合作本文介绍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团队合作活动,分析了团队合作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论文十一: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纪律教育本文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纪律教育,探讨了纪律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

论文十二: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评价方法本文探讨了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评价方法,提出了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

以上是12篇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的标题,每篇论文将关注不同方面,通过研究和分析来提出有效的品德培养策略,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其品德素质。

小学生品格教育论文

小学生品格教育论文

小学生品格教育论文篇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班主任如何有效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新华镇中心小学马海英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

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

“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

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

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

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

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

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

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

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7篇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7篇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7篇1.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中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本文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通过研究现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品德养成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实施方法方面,重点介绍了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在小学教育中推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社会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会行为素质,减少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研究还发现了影响学生社会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促进良好行为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3.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探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发现,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还提出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4. 防范校园欺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介绍了在小学中防范校园欺凌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抵抗能力,有效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文章还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实施经验,并提出了加强防范校园欺凌工作的建议。

5.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现有课程的优缺点,提出了编制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特点的教材和教具的建议。

同时,还探讨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6.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研究本文研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关系。

通过访谈和调查研究,分析了家庭教育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非常的重要,在小学教学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思想品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一《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非常的重要,在小学教学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思想品德。

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新课程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非常重视,《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也由对新课程的认识的不足也逐渐的变的清晰起来起来,知道该如何去教学生的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相互了解是教学的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提升,这就是思想品德在学生们成长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时教师就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例如,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程上,我不搞硬性的“管、卡、压”,而是“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1]。

我给班里全体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爱好特长,学生的性格和开展活动情况以及平时的表现情况等),进行跟踪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迎接明天,展望未来;指导学生发展个性,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奋发进取;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学会以尊敬、信任、团结、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达到心理相容。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

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

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

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

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篇1:小学思品教学论文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的教学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殊不知,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门课程。

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贴近学生生活,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的目标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导致课堂上无人听讲,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这都与思品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关。

二、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

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

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具备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新事例、新事物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

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一课,教材上讲解的都是十几年前社会发展的情境,而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时期刚刚出生,对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非常陌生,甚至讲解香港夜景的图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经常去,早都看腻了,比这图片好看的有很多,这有什么好看的?这时就不应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搬,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先了解过去的人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再根据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让品德课
引导学生成长
优秀文章近来,电视上、网络里一遍又一遍地歌颂着这些光辉形象: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托举哥……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物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感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类似这些道德模范的行为太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待在这些道德标兵的引领下发生良性改变。

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而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具体要从抓好品德课的教学抓起。

如何通过品德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人在这里谈几点浅见:
一、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成果服务于社会。

品德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课程功能不仅仅在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还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

它还要求儿童的学习应是经验的、体验的、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儿童的知识源于生活,教育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

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

因为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
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他们各方面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

如在《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天的当家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

一天下来,还要让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打分,填写反馈表……那么,这个活动是不是进行一次就完了呢?当然不是,可将活动持续几个星期。

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父母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也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不断评价反馈中,行为习惯得到了深化,效果很好。

优秀文章近来,电视上、网络里一遍又一遍地歌颂着这些光辉形象: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托举哥……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
物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感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类似这些道德模范的行为太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待在这些道德标兵的引领下发生良性改变。

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而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具体要从抓好品德课的教学抓起。

如何通过品德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人在这里谈几点浅见:
一、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成果服务于社会。

品德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
会。

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课程功能不仅仅在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还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

它还要求儿童的学习应是经验的、体验的、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儿童的知识源于生活,教育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

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

因为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他们各方面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

如在《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天的当家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从
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

一天下来,还要让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打分,填写反馈表……那么,这个活动是不是进行一次就完了呢?当然不是,可将活动持续几个星期。

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父母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也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不断评价反馈中,行为习惯得到了深化,效果很好。

优秀文章近来,电视上、网络里一遍又一遍地歌颂着这些光辉形象: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托举哥……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物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感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类似这些道德模范的行为太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待在这些道德标兵的引领下发生良性改变。

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而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具体要从抓好品德课的教学抓起。

如何通过品德教学促进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人在这里谈几点浅见:
一、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成果服务于社会。

品德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课程功能不仅仅在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还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

它还要求儿童的学习应是经验的、体验的、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儿童的知识源于生
活,教育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

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

因为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他们各方面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

如在《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天的当家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

一天下来,还要让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打分,填写反馈表……那么,这个活动是不是进行一次就完了呢?当然不是,可将活动持续几个星期。

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父母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也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
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不断评价反馈中,行为习惯得到了深化,效果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