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苏联解体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序言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是①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顺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
③把握世界多极化和世界多样性的趋势。
④应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总结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2、党的十三大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3、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
4、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世界各国经济以来程度日益提高、国内规则趋于一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以来不断加深的趋势。
5、1991年12月,苏共丧失政权,苏联解体。
6、中共总结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实践原因,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的要求。
它的提出①是进一步推进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②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需要③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是总结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本结论2、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主要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民主与法制、发展先进文化。
3、党的十四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没有民主与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
5、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0XX版毛概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修改版]
第一篇:2018版毛概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时代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这是最重要的时代背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难得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是世界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和科学技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多极化(苏联解体,美国独大,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问题党情新变化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党的社会成分和年龄发生变化(党员队伍的职业构成复杂)党的作风发生变化(极少数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破坏党的形象和优良作风)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解决(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
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意义
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意义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被完整地提出。
同时也集中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潮流。
这些都成为了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条件。
此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局势还很不安定。
而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经济为基础的,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正是在新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国内来说,尽管我们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那个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争取自己当家作主,夺取国家政权的党成为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同时当对经济发展的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变成了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在胜利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前两步目标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第1讲-2)三个代表与苏联解体的教训
案例文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苏共失败的教训苏共在独掌权力74年之后不但丢掉了政权,而且退出了历史舞台,确实值得深思。
苏共失败是其错误和弊端逐步积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
苏共丧失政权,可溯源于苏共长期党的建设不成功。
为了避免重蹈苏共覆辙,我们今天有必要好好借用苏共这面镜子,来反观我们自己。
苏共留给我们哪些教训呢?(1)苏共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轻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没有追赶上科技革命潮流,导致社会生产力落后,使党失去了先进性。
马克思一贯坚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的思想,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然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斯大林以后的苏联,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苏联一直恪守着生产力三要素学说,科学始终被排除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外。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苏维埃+电气化”的主张。
斯大林在二战中,胜利地保卫了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除了苏联人民的英勇牺牲精神之外,与把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也有直接关系。
二战以后的苏联,斯大林没有很好地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更确切地说,只把高科技片面地运用于军事目的,而没有把高科技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各生产领域,长期搞粗放式、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综观几十年的历史,前苏联的经济是粗放型的,主要靠不断地大量投入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的,走的是粗放发展道路,是一种消耗型经济,而不是一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所以其经济增长速度却是逐年下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但苏联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比重一直不大。
例如,前苏联虽然拥有一定的科技潜力,20世纪80年代末科技人员为150万人,相当于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每年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仅次于日本而占世界第二位。
学习“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与体会
学习“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与体会汇聚在光辉旗帜下学习“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指导2l世纪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
从时间这个纵轴上看,“三个代表”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实质;从空间这个横轴上看,“三个代表”立足于经济、文化、*三大社会支撑点上,科学地概括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全部内涵。
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就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站到时代的前列,切实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三大建设,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为最终实现*主义的社会制度创造条件。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集中全力把经济搞上去。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硬就硬在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硬就硬在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硬就硬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抓好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强综合国力,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的差距,使人民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1/ 4族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治贫”的历史使命。
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一条客观真理。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努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都应当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民不断前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以一贯之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因为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的功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
右图:驻阿富汗美军的升旗仪式
左图:2003年4月9日下午,美军 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
右图:萨达姆雕像被拉倒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西化”、“分化”图谋的加剧 对我党的执政地位带来了挑战
1993年9月4日“银河号”事件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美国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 “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制造 了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 “银河号”问题是美国在上世纪末开始的对中国围堵 行动的重要转折点,是赤裸裸的侵犯我国主权和民族尊 严的霸权行为.
新局面》)
全军基层官兵喜迎十六大
和平与发展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 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第28页。)
美 驻 中 亚 空 军 基 地
美驻日横须贺军港
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及占领 伊拉克前,美国在全球130个国家 有驻军,有752处军事设施,其中 的65个军事基地驻扎了大约37万 军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89年6月,党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 生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 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 式等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 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新发展中国卷烟销售公司总经理田忠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史。
马克思主义是在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历史前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不断创新的;是在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实现飞跃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武器。
正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哲学基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必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新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哲学基础。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正是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为科学。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个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坚持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更突出了人民利益的最高价值取向,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第1讲-2)三个代表与苏联解体的教训
案例文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苏共失败的教训苏共在独掌权力74年之后不但丢掉了政权,而且退出了历史舞台,确实值得深思。
苏共失败是其错误和弊端逐步积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
苏共丧失政权,可溯源于苏共长期党的建设不成功。
为了避免重蹈苏共覆辙,我们今天有必要好好借用苏共这面镜子,来反观我们自己。
苏共留给我们哪些教训呢?(1)苏共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轻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没有追赶上科技革命潮流,导致社会生产力落后,使党失去了先进性。
马克思一贯坚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的思想,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然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斯大林以后的苏联,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苏联一直恪守着生产力三要素学说,科学始终被排除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外。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苏维埃+电气化”的主张。
斯大林在二战中,胜利地保卫了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除了苏联人民的英勇牺牲精神之外,与把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也有直接关系。
二战以后的苏联,斯大林没有很好地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更确切地说,只把高科技片面地运用于军事目的,而没有把高科技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各生产领域,长期搞粗放式、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综观几十年的历史,前苏联的经济是粗放型的,主要靠不断地大量投入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的,走的是粗放发展道路,是一种消耗型经济,而不是一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所以其经济增长速度却是逐年下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但苏联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比重一直不大。
例如,前苏联虽然拥有一定的科技潜力,20世纪80年代末科技人员为150万人,相当于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每年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仅次于日本而占世界第二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 中国社科院: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 东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2004年,收入 部 GDP超过全国的50% 达到0.454;世界银行:2001年中国的 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 基尼系数为0.447,都超过了国际公认 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 1991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为 1.86倍 的0.4的警戒线,中国的收入差距进入 低的10%家庭的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 了差距过大的区间。2006年0.473。 。
19世纪 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近10年 截止2003年 预计到2020年 预计到2050年
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高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
• 截止至2007年6月,中 国上网人口已经达到
万人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4580 5910 6800 72.8% 75.4%
1939年生,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安徽农 学院林学系,曾任林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 1991年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1993年任安徽省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1996年1月任林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1996年 2月任中国林科院院长,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总的是一条主线两个方面
一条主线是改革开放和发展。
两个方面是:
一方面,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提高执政能 力和执政水平,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另一方面,发展本身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自 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
地 区 差 距
西 部 GDP只占全国的18%
怎样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怎样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怎样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回顾《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能够成功的。
从20世纪初俄国布尔什维克形成、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多年后丧失了政权并顷刻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
与此同时,我们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性曲折,联系到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多年的老党、大党相继丢失政权甚至走向衰亡的现象,执政的共产党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个问题突出地提到了人们面前,更加促人深思。
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同时也发生过一些失误甚至严重曲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创造性地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努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重大建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P119~P126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世界多极化获得了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个难得的相对稳定的和平外部环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内干部队伍存在思想僵化、信念动摇、腐败的现象。
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的两大课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国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突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2)党的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3)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面大问题的决定》,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指出:“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4)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高度概括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6)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7)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8)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一、产生的方法论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
”江泽民在这里所指出的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仅仅是一种显性层面的“事实”指认,同时也是一种隐性层面的方法指认。
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时代发展、形势变化”相联系进行思考,首先凸现的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觉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辽远的时代思和开阔的世界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览世界风云,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和以往就党论党来谈论党的建设相比,在思维上有重大拓展。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社会公认,现在世界出现三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经济进一步自由化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进一步高级化的趋势。
这三大趋势紧密结合,其中,对经济关系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市场国际化和金融的一体化。
在这种格局下,任何国家在经济上力图保持孤立的状态和封闭的体系都是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特色的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它不仅在国际范围内加速了生产要素的重组,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摘要第一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摘要1、“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7、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8、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
11、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12、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
1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一些思考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一些思考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一些思考怎样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新内涵?我认为至少有五点值得我们思考:1、科学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从历史长河来看,从世界格局来看,我们党处在什么客观地位,面对什么历史取向?党的认识必须很清醒。
上世纪20年代,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老一代领袖认清了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采取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战略和策略,领导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所经历的曲折过程说明,历史方位认得准,奋斗目标定得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获得发展;方位认得不准,认错了,事业就受到损失,甚至形成灾难。
要保证党的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关键在于认准历史方位。
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首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通过这三条来保持党的先进性。
应该说,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
2、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同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在指导思想和领导方略上有很大的区别。
当年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时,"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党的一切工作都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执政以后,党的地位变了。
就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特权意识和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
执政就要为人民谋福利,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就会失掉人民群众的拥护。
如果搞腐败,还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愤恨甚至抛弃。
执政党必须通过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证明自己是能够为民执政的,而不能坐享"共产党"称号在历史上赢得的荣誉。
推动社会发展靠什么当动力?过去是讲阶级斗争,矛盾越尖锐,越有利于我们推翻旧世界。
取得政权以后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还找阶级斗争的对立面?事实证明不能这样了。
把有产阶级、私有制当对立面,取消一切利益关系,只讲一大二公,社会发展并没有加快,反而导致停滞。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论文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论文一、苏联解体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新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的解释了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和途径,避免了重复苏联之覆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政府的执政措施,经济改革,社会矛盾,等方面出现重大失误和挫折.导致苏联社会内部各阶级出现了较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最终解体。
当时苏联所实行的是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苏联体制的不同以及其优点 • 苏联政府以及苏维埃政党执政过于制度化模式化,并且其 社会制度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 了教条主义,没有能正确认识本身的历史定位,未能及时 改革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弊端。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的解释了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 和途径,避免了重复苏联之覆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 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 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三个代表”——我的理解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还是党在 精神上、思想上的一面旗帜。 • 文化建设在于: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 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提高开拓创新精神。 • 弘扬先进文化,提倡革命文化,继承传统文化, 吸收世界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引导大众文化。 • 增强党在文化领域中的感召力,保持控制力。
由于苏联政府是单一政党执政,所以内部 阶级和权利斗争十分激烈,就比如斯大林 刚去世,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就对其展开了 强烈批评.这样的内部矛盾,直接削弱了苏 联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削弱了国家资 源,各领导人根本无暇顾及人民的根本利 益,加上苏联政府的高度集中经济发展模 式,人民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各级政府的 腐败、贪污、军队的疲软,人民已经逐渐 的走向了水深火热之中。
(二) 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和两个深层的根源
1.西方“和平演变”得手和苏联的“改革”变成“改向”; 2.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主义形象受损以及执政党陷入深刻危 机严重脱离群众、动摇了生存基础;
(三)一个根本教训
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
(四)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执政党内部。
苏共政治腐败很严重,干部搞特权、特供很脱离群众,令百姓非常不满。
结合苏联解体的启示 谈谈你对“三个代表”的认识和理解
一、解体的原因
理解 和认识
二、苏联解体的 启示和反思
三、对三个代表 的认识和理解
一、解体的原因
一、解体的原因
(一)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1.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
图为叶利钦命令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解散的场面
二、苏联解体的 启示和反思
(一).苏联政 府无法代表先 进的生产力
(二).苏联政 府无法代表先 进的文化发展 (三).苏联 政府根本就无 法代表广大人 民的利益
(一).苏联政府无法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苏联解体前的计划经济措施以及其“斯大 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无法 顺应世界经济改革潮流,无法适应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苏联的无产阶级劳 动积极性不高,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于生 产工具落后。这种体制导致战后苏联的经 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 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 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 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对三个代表 的认识和理解
(一) “三个代表” 是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的
(二) “三个代 表”和苏 联体制的 不同以及 其主动性
(三)深 (四) 入反思历 “三个代表” 史经验教 训,始终 —我的理解 坚持“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一) “三个代表”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在科 学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深刻总结我们党和 世界上一些政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也包括总结 和吸取了苏共垮台的经验教训不能不研究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深刻 教训。 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 “根本因素”。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其中的第一个就是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吸 取了苏东剧变的教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继承和发展。
(二).苏联政府无法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
由于冷战的原因,西方与苏联完全对立,而 西方一直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端.而苏 联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冷战封锁,已经逐渐 脱离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了 对最高领导人个人狂热崇拜的左倾思想. 走如了封闭的文化世界。
(三).苏联政府根本就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
如果不以制度的民主化进程为依托,“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也将难以达到理想的预定目标。总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 是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是这些都是需要好的社会制度
来维系,所以说世界的竞争也是社会制度的竞争,谁的制度更适应国情和 时代的需要就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适应者昌,不适应者亡。我们应当多从 这个角度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此谋划现实社会主义的未 来。
(三)深入反思历史经验教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 得到重要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消亡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
失败,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则预示着社会主义辉煌的 未来;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 建设。我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
(四)“三个代表”——我的理解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 “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 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 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建设者。 •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谢谢
观看
(四)“三个代表”——我的理解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的执政的全局、 国家发展的全局、社会安定的全局。 •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各种具体利益构成的。 • “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 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 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 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 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