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的艺术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艺术的表演。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不同的艺术传授形式定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启发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启发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2-0122-01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在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好、指导学生自觉的会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膏药一张各有炼法,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学语文的目的所在

语文要不要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教语文最基本的。这一点不是短时间内

能办到的,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渗透中达到的。而中学生觉得语文很简单,但大多数学生又学不好。所以,在教学语文的同时,既要进行社会理想教育,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语文知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要启发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要启发学生,这篇文章的学习的目的就是:①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从欧阳修身上找到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②文章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通过写景引出醉翁,由醉翁引出州人。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承下文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与民同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2 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上,常常会出现教师讲得汗流满面。学生听得浑浑欲睡的场面,这时教师就要调整授课的方法方式了。这种情况下,笔者就经常使用悬念启发的方法了。如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笔者常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 披情入文。启发学生深切感受作者的感情

一部作品在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中,往往落脚在以情感人上。然而情感又要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激发感情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虽然感到很冷,但还是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就无法生活下去了,这样一启发,学生就会理解老人这种矛盾心理,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很好的语文课,是多科知识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又特别是媒体的运用,即新颖、省时、直观,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启发手段在现代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如在教《小石潭记》时,笔者设计了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石以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电子图,把它投射在屏幕上,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学生在色、形、声的结合下进行学习,就自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这种媒体启发很自然,直观地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思维

一篇文章,一般人物或情节总是不断在对比和平列之中,步人高潮,走向结局的。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进行正反对比、新旧对比启发,容易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取对比启发。教师在分析闺土这个人物时,可提问: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就会想到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总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了。教师又问:是什么原因造成前后这么大的差异呢?学生自然就明白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6 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要做到这一点,设疑启发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设疑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在学习中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问道:“我”的父亲总爱去

海边散步,是盼于勒回来吗?他究竟是盼啥?又如《变色龙》一文,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思考,就比老师一上课就讲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综合运用,而不管运用哪种形式和手段,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读、设、讲、练、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从教材本身知识特点出发,又从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形式主义,做到恰到好处地运用,变向学生传授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