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

合集下载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2、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3、明朝时期宰相制被废除后,取而代之的是______A.内阁制B.六部制C.诸寺制D.司礼监制4、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__。

A.工农兵代表会议B.苏维埃代表大会C.中央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6、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唐代宗D.唐中宗7、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8、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9、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神权政治色彩最浓烈的是______。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其中两府是指()。

A.御史台和尚书台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C.吏部和礼部D.少府和相府11、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______A.总裁制B.总统制C.议会制D.委员会制12、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______。

A.军机处B.枢密院C.兵部D.都督府13、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______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14、影响明朝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B.口碑C.资历D.政绩15、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_____。

本16中国行政史PPT课件

本16中国行政史PPT课件

.
15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一 三公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 二 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 (一)尚书台独立 ❖ (二)中书省的成立 ❖ (三)门下机构的定型
.
16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一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
❖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 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01001简答)
❖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
家行政管理的影响(201001论述)
.
9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
10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201010、201210简答)
16 105 00322 中国行政史 5 选考
❖ 2012年版 主编/ 虞崇胜
❖ 上篇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
❖ 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 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
.
29
第五节 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
❖ 一 官员的选拔 ❖ (一)科举
❖ (二)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流外补 职(201101名词)
❖ 二 官员的任职 ❖ 三 官员的考课 ❖ 四 官员的待遇 ❖ (一)品、阶、勋、爵、爵及附加官衔 ❖ (二)官员的俸禄、休假和退休
.
30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一 路 ❖ 二 州、府、军、监 ❖ 三 县和县下基层行政组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禅让制:是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同意让舜继位,并让舜做自己的助手,辅佐自己。

尧死后,舜继位。

舜居位期间,四岳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四岳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

这种禅让制是古代民主传统的保留,表明部落首领会议的极大权力和部落联盟首领对部落首领会议的服从。

2.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过来的,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按宗法制原则嫡长子继承,在周朝同姓贵族内部形成“大宗”和“小宗”,嫡长子为“大宗”,享有继承权和主祭权。

庶子分封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军事征服了广大地区之后,大规模地把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让其建立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

这些受封地区的统治者就叫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再把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子弟作为“食地”,这便是西周的大分封。

分封制是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来进行的。

分封制由于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王权比夏商集中,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

当然,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也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又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从而导致长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4.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

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在内服地区,商王朝政变了过去那种通过贡纳来间接控制被征服部落的形式,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

这一举措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王朝的统治秩序。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序号一:介绍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政府行政制度以及行政机构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史的重点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对于研究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行政史自考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序号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我们将从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入手,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行政史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郡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秦汉时期还实行了封建制度,封建贵族在地方行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理解后续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序号三: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唐代建立了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细致,官员选拔流程逐渐完善。

而到了宋代,行政制度更加精细化,实行州、县、乡三级行政体系,官员选拔更加依靠科举制度。

了解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及科举制度的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序号四: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行政管理更加强化。

明代设立了行宫东厂、西厂等特殊机构进行监察,清朝则设立了内阁和内阁学士,负责行政决策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也包括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如府州县衙门等。

研究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政府的集权特点以及封建专制的特征。

序号五: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近现代的行政制度变革是中国行政史中的重要部分。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官制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体制改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对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方式的重构。

这些改革包括了官员选拔制度、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行政体制的流程优化等方面。

了解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对于分析中国现行行政体制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行政史课件

中国行政史课件

一、母系氏族公社管理与后来国家行政管理区别
(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 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 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 来组织其成员 (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 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 论决定。氏族首领的管理不依靠强制手段,而是运用 首领的威望以及原始的习惯和道德的力量来进行管理
二、夏代对原有公共权力机构的改造 • (1)改造部落联盟“四岳”议事会。作为一种民 主决策机关,“四岳”议事会与专制皇权相 对立。为适合专制独裁的需要,最好的办 法就是改变“四岳”议事会的性质。改造后, “四岳”与军事首长的民主平等关系逐渐演 变为君臣关系,“四岳”变成君主的辅佐及 咨询顾问 。 • (2)设置了一套官僚机构。即所谓“夏后世百 官”。
四、西周的行政文书
西周时期各朝廷中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史官,记录 君臣的言行以及作出的决议,并作为档案加以保存, 另一方面还将议决事项派使臣用各种形式传达或宣告。 这些记录或宣告的文书大休分为《诰》 、 《誓》、 《命》 、 《简书》、《》等。 《诰》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 令或布告;二是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 君臣行为的规范。《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 。《命》 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是日常通告文书。《》 相当于今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文书形式在西 周时期极为盛行,为后世所少见。
二、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封建 制行政管理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1)从战国到秦汉是封建制行政管理的初创和 确立时期。战国时期,通过变法运动,我国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得以形成。 秦统一后,将这种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划一 的制度。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 一步强化,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得以全面确立, 奠定了隋唐时期行政管理制度发展和兴盛的基 础。

2024年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4年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322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君主与诸侯的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C.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实行分封制度的朝代是A.夏B.商C.周D.秦3.夏商西周时期,官员的退休年龄是A.60岁B.65岁C.70岁D.80岁4.秦汉时期,主管一乡行政事务的乡官是A.三老C.游徼D.里正5.秦汉时期,由太常从民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的男子中遴选,或由各县挑选,郡守认可后送太常。

这种选拔官吏的途径是A.征辟B.察举C.荐举D.博士弟子6.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官员任期的规定出现于A.南朝时期B.北朝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唐朝的决策文书不包括A.册书B.制书C.中书D.敕8.唐朝时期,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往来商议文书称A.关B.移C.符D.刺9.唐朝科举包含常科和A.进士科B.预科C.明经科D.制科10.宋代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是B.政绩C.品德D.学历11.元朝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是A.枢密院B.翰林院C.会议D.中书省12.明朝中后期,掌管批红大权的是A.司礼监B.内阁C.翰林院D.吏部13.明朝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是A.翰林院B.司礼监C.文书房D.通政司14.清朝六部直属于A.内阁B.皇帝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15.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是A.蒋介石B.孙中山C.毛泽东D.袁世凯16.科举制度正式被废弃时间是A.1905年9月B.1906年9月C.1907年9月D.1908年9月17.南京临时政府官员主要的任用方式是A.简任制B.荐任制C.群众推荐制D.委任制18.北洋军阀期间的行政制裁机关是A.平政院B.总检察厅C.肃政厅D.大理院19.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防委员会B.军事委员会C.国防最高委员会D.国民参政会20.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是A.江西南昌B.江西瑞金C.井冈山D.延安21.明朝最高审判机关是A.刑部B.都查院C.大理寺D.内阁22.清朝地方区划为A.道、州、县三级B.省、道、县三级C.省、府、县三级D.省、道、府、县四级23.依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A.工农民主政权B.抗日民主政权C.人民民主政权D.新民主主义政权24.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A.三权分立原则B.委员会制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D.议行合一原则25.1924年11月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的是A.黎元洪B.张作霖C.冯国璋D.段祺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本中国行政史》课件

《本中国行政史》课件
信息化挑战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信 息化趋势是行政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行政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扁平化改革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和资源分 配的合理性。
法治化建设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规范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行 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通过了解中国行政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为当前和未
来的行政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
02
深入理解中国行政史上的优秀思想和制度,为当前和
未来的行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03
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研究,提高人们对行政发展的认
识和理解,促进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参与和支持。
2023-2026
END
汉朝
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官僚制度,设立了刺 史、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官员,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
近代行政制度
总结词 近代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由封 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先后 出现了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的 行政体制。
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委员制 和五院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官僚资本和政治腐败问题依然存 在。
3
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国行政发 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研究中国行政史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各个时期的行政制度、思想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究其 根源和影响。
关注中国行政史与其他国家行政史的比较研究,探究中国行政史的独特性 和普遍性。
加强中国行政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探究中国行政史 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中国行政史简答: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8.秦汉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9.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10.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发展11.魏晋南北朝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2.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13.隋文帝的调整14.唐统治者对隋制改革内容15.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16.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17.宋代行政执行特点18.宋代对监察制度的改革19.辽代五京道下存在的三种地方行政体制20.元代官员入仕的途径21.元代官员考核的形式22.明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革要点23.明代道的机构内容和作用24.明代地方政策层级变革25.明代地方监察形式26.明官员选拔27.明任用官员的回避制度28.军机处特殊性29.清朝官吏任用方式30.清朝回避制度31.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32.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33.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34.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35.总理衙门职能36.总理衙门的特点37.百日维新行政执行的阻力38.新政行政体制改革措施39.临时大总统的职权40.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41.南京临时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42.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43.袁世凯根据新约法做出的重大改组44.皖系行政决策45.直系行政决策的三个阶段46.奉系行政政策47.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上的措施48.抗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内部调整49.抗战期间省行政体制的弊端及调整措施50.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方式51.抗战期间公务员考绩(类别)(内容)(程序)(奖励)(惩戒)52.战后国民政府改组后变化53.抗战后南京政府行政监督形式54.战后南京政府任官考试制度变化55.苏区各级政府监督的原则和方式56.苏区人民群众监督方式57.苏区行政人员的(考核方式)58.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形式59.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内部监督措施60.抗日民主政权群众监督形式61.抗日根据地任用干部的标准62.抗战时期干部的考核方式、奖惩方式、任务63.军事管制委员会机构设置和任务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终的时期2.登记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甲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防止皇权滥用的方法:a.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b.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c.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 d.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1.军事首长的实际权力仅负责统帅军队和担任主祭,不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 2.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权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在:1.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关键问题决策时商王强调自己的最后决策权 2.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官职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商代职官的基本类型:1.总教官,分为巫、多卜、占、作册等2.政务官,文献中称为卿士,师保是最高政务官3.事务官,主管王廷事务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内容)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两方面。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嘿呀!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中国行政史的那些事儿!一、先秦时期哎呀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可是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呢!比如说,夏朝建立了最早的国家政权,那时候的行政管理还比较简单,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

哇!到了商朝,出现了“内服”和“外服”制度,这可算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呀!再说说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在当时可是影响深远呐!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着一定的权力,但也要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二、秦汉时期嘿!秦汉时期那可是个大变革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呢!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哎呀呀,这让国家的管理更加统一和高效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隋唐时期哇哦!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这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呢!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使得政府的运作更加顺畅。

科举制的出现更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四、宋元时期哎呀呀!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三司、枢密院等机构,分散了官员的权力。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可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大创新呀!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五、明清时期嘿哟!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又有了新变化。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总之呢,中国行政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制度变革。

哇!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呀!哎呀呀,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引言概述: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行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改革以及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回顾,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行政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今日的行政实践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古代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制度特点2.秦朝的行政制度改革与统一大业3.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创新与繁荣4.宋、元、明三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5.清朝的行政制度革新与封建专制二、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1.中国近代行政制度的形成与西方现代化的冲击2.晚清时期的新式行政机构与改革尝试3.辛亥革命后的行政制度变革与探索4.国共内战与的建立5.建国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三、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1.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特点2.毛泽东时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与思想3.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效能4.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下的行政管理变革5.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四、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问题1.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社会发展2.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挑战3.反腐败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行政监督与权力制约的改革尝试5.社会参与与公民权利保障的挑战与应对五、中国行政史的启示与展望1.中国行政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与使命3.建立健全现代行政制度的路径与方向4.中国行政史对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5.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前景与发展总结: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复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从而理解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特点和趋势。

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多样而独特,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建立和改革经历了许多挑战与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行政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

中国行政史---单选(完)

中国行政史---单选(完)

中国行政史—--单选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2.中国奴隶制国家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所基于的纽带是:血缘关系.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度.4.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5.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封建行政法典是:唐六典.6.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7.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8.西周时期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乡遂管理体制.10.商代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的区域被称为:内服.11.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12.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夏朝.1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成称为:巡狩.14.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觐\天子发布政令\聘和巡儿狩.15.西周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宗法制.16.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17.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18.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取代它的是:官僚制. 19.官僚制的雏形是:家臣制.20.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21.春秋时期最早进行赋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22.春秋时期赋税改革之后的赋税形式是:实物形式.23.战国时期各国中枢机构中的武职人员一般称之为:国尉.24.战国时期对官员的考核形式是:上计.2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26.战国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是:治国才能.27.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28.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形式的时间是:战国.29.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郡.30.东汉时期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台.31.秦汉时期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称为:诏书.32.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这一选官原则被称为:唯才是举.33.汉代地方政府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由载量权.34.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高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35.汉代郡对县的监察执掌者是:督邮.36.汉武帝以后,西汉选择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37.地方官回避本籍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38.实行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是在:东汉.39.两汉时期和丞相府联合进行考核工作的是:御史府.40.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的朝代是:汉朝.41.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42.由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并性质相同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43.在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过程中,选拔官员的实际依据是:门资.44.魏晋时期,三省权力逐渐上升,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的权力,这三个方面是:决策、执行、封驳。

中国行政史--(全完)

中国行政史--(全完)

中国行政史-----多选题1.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大臣利用“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防微杜渐作用.3.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剧的矛盾.4.中国封建社会当相权和皇权产生矛盾时,皇帝抑制相权的方式主要有: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使宰相职权分散化.5.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有: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6.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国家结构和组织形式是:等级君主专制结构\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7.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8.商代的职官大体可分为:宗教类\政务类\事务类.9.西周设置的辅弼大臣有:太师\太傅\太保\冢宰10.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朝会\聘问.11.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的中枢官员主要有:国尉\御史\相.12.战国时期的选官方式有:荐举之法\自荐\因功授官\葆子.13.战国君主进行行政决策常用到的两种会议制度是:朝会上由群臣集议\与个别大臣商议.14.战国时期,各国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文书制度,常用的形式有:玺\符\节.15.战国时期对官员进行考核的内容有: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治安情况.16.秦至西汉初年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草拟法律权\弹劾百官权\处理日常政务之权\参与决策权.17.秦汉专制君主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有:官员秦事\监察官员汇报.18.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过上计形式,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大课. 19.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有:制书\诏书\诰\手迹.20.汉代任用官员采取试用方式当时被称为:守\假.21.秦汉时期会议形成主要有:集议\商议.22.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任子\訾选\征辟\察举.23.西汉初年的主要选官途径是:任子\訾选制.24.魏晋时期御史台下属监察官为:诒(持)书侍御史\殿中侍御中\侍御中.25.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的一些调整是:在州上设都督诸州事\强化县级行政管理.26.西晋时期的官员俸禄发放种类有:实物\货币\力役27.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拥有的权力是:享有对诏敕的解释权\享有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28.唐代和六部在职级上处于平行地位的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29.唐代职掌和兵部相关的机构有:卫尉寺\太仆寺\军器监.30.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册书\制书\敕.31.唐代的行政运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其法律制度形式有:律\令\格\式.32.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有:贴经\诗赋\时务策.33.隋唐时期选官途径除了科举制外还有: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34.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四制是指:身\言\书\判.35.唐代考核中四善是:德义有闻\清盛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36.五代北宋时期中央中枢机构主要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37.五代北宋的中枢机构三司是指:盐铁\转运\度支.38.宋代的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39.在唐代中期以后割据地方的节度使拥有的权力有:掌握地方军权\掌握地方民政权\掌握地方财政\掌握地方人事权\拥有节度使职位的世袭权.40.北宋路级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有: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41.北宋时期州府属官有: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42.北宋时和州同级直隶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府\军\监. 43.宋代会议制度按类划分有: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44.宋代为了适应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其正确地表述有:台谏趋于合一\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不正确的表述有:增设监察机构\扩大监察范围.45.宋代的选官途径有: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46.宋代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也日趋完善,主要表现为:有亲属关系者均不得供职于同一机关\地方官回避本籍\地方官回避自己有地产的州县.47.辽朝的中枢决策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北,南枢密院.48.辽朝北、南枢密院的职掌有:中枢决策\最高军事权\兼管行政事务.49.辽朝在行政决策中存在着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表现在: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母权制的遗留.50.辽代的官员选任途径是:世选\科举.51.金朝废除勃极烈制后,中央新的政务中枢和军事中枢是:尚书省\枢密院.52.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是:科举\荫补\世选\军功.53.金朝地方州的设置有:节度使\防御州\刺史州.54.金朝的尚书省拥有:决策权\最高行政权\行政监督权55.元朝的行政中枢和军事中枢是:中书省\枢密院.56.元朝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怯薛出身\吏员出职\贡授\科举\承荫制度.57.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主要内容有:回避原籍\回避宗族.58.明朝宣德以后,内阁设置了官署,其名称为:制敕房\制诏房.59.明代翰林院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级决策人才的培养机构\文化机构.60.明代宦官所拥有的权力有:提领特务机构\代替皇帝在内阁票拟上批红\执掌印玺\监控内阁议事\收纳通政封进的本章.61.明代吏部所设四司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62.明代中央机构中独立的事务性机构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63.明代的三法司组成机构有:大理寺\刑部\都察院.64.明代布政使司的主要职掌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赋税.65.明代对乡村的管理采取的统治办法是:里甲制\乡老人制.66.明代的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67.明代的科举考试程序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68.明代的入仕途径有:荐举\学校\科举\承荫\由吏而官.69.曾经作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的有:国议\南书房\军机处.70.清代总督领有的权力有:拥有文职道、府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武职副将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对所属文官的监察权\拥有制定一省行政法规的权力\拥有对县、府、按察司所审案件的司法裁判权.71.清代地方地位平行的省级大员是:总督\巡抚\提学.72.清代巡抚的具体职掌有:考察全省地方官员\主管本省关税、盐务和漕运\监督乡试\主持武科考试\战时督理粮饷.73.清代军机处的工作内容有: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和皇帝谕旨的撰拟\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任免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74.清代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举贡\保举\捐纳\荫补.75.清朝官员任用制度中比较强烈的民族歧视色彩表现在:汉人做官入仕大部分只能通过科举\在科举考试中分满,汉榜\一些特殊机构完全不用汉人\在满汉官职机构中,政务决定权多由满官掌握\实行官缺制,以确保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势地位.76.清代的官员回避制度内容有:亲族回避\职务回避\地区回避.77.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守\政\才\年.78.清代京察大计之后列为革职提问的有:贪\酷79.在戊戌变法与“新政”期间,清政府设立或改革的行政机构有: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巡警部\学部.80.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中国先后建立的政府有:中华民国(护国)军务院\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护法)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国民政府.8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共在各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形式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82.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的发展,先后设立的负责对外关系的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总理务司署.83.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的类似政党雏形的组织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84.总理衙门的职能有:管理外交\办理洋务\负责边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85.总理衙门作为行政管理机构,从性质上讲具有:买办性\近代性.86.晚清政府的行政监督机构有:都察院\资政院\咨议局\弼德院.87.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包括: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88.辛亥革命后,各省建立的军政府大体上包括两种类型,它们是:福建类型\湖北类型.89.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国务会议的组成者包括:临时大总统\各部总长.90.临时政府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质问\弹劾\查办\建议.91.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大体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92.在1913年1月,袁世凯先后颁布的各种《划一令》中,把地方行政体制定为:省\道\县.93.袁世凯统治中国时,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先后被称为:民政长\巡按使.94.北洋政府时期,正式划定的特别行政区有:京兆\川边\热察绥.95.袁世凯于1912年11月公布的新的《公文程式令》中,把公文分的种类有:令\布告\状\咨\公函.96.北洋军阀政府时的行政诉讼机关有:平政院\肃政厅.97.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文官考试\甄别\甄用.98.1912年10月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员等级法》规定行政官员按所任职务与任用方式不同,分的等级有: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99.国民政府的“五院”指的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10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府的层级结构包括:国民政府\五院\五院所属各部.101.南京政府的监察院的行政监督工作有:监察院本部\派遣监察使\审计监督.102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特作\简任\荐任\委任.103.南京政府依据官员性质与任用方式不同,把官员分为:政务官\事务官.104南京政府行政官员的经济待遇的主要形式有:俸给\公费\恤金.105.南京政府对犯错的公务员的惩处形式有:解职\降级\记过.106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派别与党派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107.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的新县制的行政层次结构包括:县\区\乡\保.108.抗战期间,对行政机构监督的机构与方式包括:国防最高委员会\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巡回督导团\监察院.109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有:公职候选人的考试\任命人员的考试.110.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有: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推行行政三联制\实行分层负责制\推行幕僚长制.111.1947年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前的国民政府不同之处在于: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职权\吸收非国民党人士参加\试行行政院负责制.112.监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它的权力有:同意\弹劾\纠举\审计.113.1949年1月南京政府为整顿吏治,而颂布的公务员“三法”指的是: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114.中共“八七会议”确立的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115.中华苏维埃行政区划中,处于中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省份是:湘赣省\闽浙赣省\湘鄂赣省\粤赣省.116.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为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严格编制定员\精简行政机构\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17.苏区政府行政机关的决策,主要形式有:合议制\首长负责制.118.苏区的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来自:共产党\人民群众\工农检察机关\主管部门\审计机关.119.苏区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的方式主要有:选举制\委任制.120对苏区行政人员的奖惩,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精神奖励\晋升职务\降职撤职.121.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机构有:边区\县\乡.122.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主要有:共产党的监督\参议会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群众民主监督.123.群众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有:平时监督\选举过程的监督\通过群众团体监督.124.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有:选举制\委任制\聘任制.125.从1948年到建国初期,建立的大区人民政府有:陕甘宁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中原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126.华北人民政府由两个边区组成,这两个边区政府是:晋察冀\晋冀鲁豫.127.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盟\旗\区\县\街.128.大区下辖的地方行政机构有:行省\专署\县\区\乡.129.军管会下设的机构有:警备司令部\市政府\物质接管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秘书长.130.大行政区和省人民政府设置的会议有:政务会议\部门工作会议\专门会议\联席会议\工作汇报会议.131.各解放区人民政府进行的行政监督有: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中国行政史—--单选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2.中国奴隶制国家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所基于的纽带是:血缘关系.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度.4.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5.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封建行政法典是:唐六典.6.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7.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8.西周时期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乡遂管理体制.10.商代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的区域被称为:内服.11.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12.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夏朝.1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成称为:巡狩.14.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觐\天子发布政令\聘和巡儿狩.15.西周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宗法制.16.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17.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18.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取代它的是:官僚制. 19.官僚制的雏形是:家臣制.20.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21.春秋时期最早进行赋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22.春秋时期赋税改革之后的赋税形式是:实物形式.23.战国时期各国中枢机构中的武职人员一般称之为:国尉.24.战国时期对官员的考核形式是:上计.2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26.战国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是:治国才能.27.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28.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形式的时间是:战国.29.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郡.30.东汉时期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台.31.秦汉时期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称为:诏书.32.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这一选官原则被称为:唯才是举.33.汉代地方政府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由载量权.34.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高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35.汉代郡对县的监察执掌者是:督邮.36.汉武帝以后,西汉选择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37.地方官回避本籍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38.实行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是在:东汉.39.两汉时期和丞相府联合进行考核工作的是:御史府.40.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的朝代是:汉朝.41.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42.由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并性质相同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43.在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过程中,选拔官员的实际依据是:门资.44.魏晋时期,三省权力逐渐上升,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的权力,这三个方面是:决策、执行、封驳。

中国行政史ppt第一章

中国行政史ppt第一章

ß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ß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 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乡制,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ß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 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也设相应管理者。
ß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
春秋战国日益削弱 其观念与传统继承传承
关系 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在家中
、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
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与稳
定实施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ppt第一章
夏朝
商朝 总结
西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始创王 位世袭制度
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 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 ß 3、实行原始民主制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 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ppt第一章
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体制:
ß 男子取代女子地位----财产私有和贫富差距---频繁的战争为争夺财产和奴隶----部落联盟,实 行军事民主制度
ß 事务官是主管宫廷事物,即管理宫廷奴隶的官吏。宰、小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ppt第一章
三、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
ß (一)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 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ß 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血缘亲疏及 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 。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诸曹人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

而隋唐六部则是中央主要行政职能部门,六部尚书是朝廷命官,是都省办公会议的法定参加者,吏、兵两部尚书在唐初还常兼任宰相。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春秋时期在社会关系变化方面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A. 王室衰微B. 自耕农产生C. 个体工商业者出现D. 卿大夫兴起答案:D2. 元朝皇帝卫士怯薛出身的官员位重量大,占总量的()A. 30%B. 20%C. 10%D. 5%答案:C3. 西汉成帝时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其根本意义是()A. 架空相权B. 分散相权C. 提高丞相的地位D. 加强皇权答案:D4. 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建议的是()A. 张闻天B. 林伯渠C. 刘少奇D. 李鼎铭答案:D5. 明代中央机构中,负责收纳奏章的是()A. 司礼监B. 内阁C. 通政司D. 翰林院答案:C6.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A. 国民政府B. 军事委员会C.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D. 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答案:C7. 清代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的是()A. 都察院B. 军机处C. 内务府D. 宗人府答案:D8. 元朝科举选士率很低,科举出身的官员只占文官总人数的()A. 1%B. 2%C. 3%D. 4%答案:D9. 行政三联制开始推行的时间是()A. 1939年B. 1940年C. 1941年D. 1938年答案:B10. “行宪国大”后的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A. 国民政府B. 总统府C. 国民大会D. 军事委员会答案:C11. 考试院院长须经总统提名后,()同意后任命。

A. 行政院B. 监察院C. 司法院D. 立法院答案:B12. 1914年,在袁世凯颁布的《省官制》中,把民政长改为()A. 省长B. 巡按使C. 督办D. 巡阅使答案:B13. 五代时期,与地方藩镇势力猖獗的同时,中央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来克服这种分裂倾向,其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举措是()A. 充实禁军的力量B. 移换节度使C. 将方镇改为防御州、刺史州D. 以亲王、宰相等遥领节度使以控制地方军权答案:A14. 辽代重臣退休后仍参与朝政,其形式是()A. 参与决策会议B. 监督行政执行C. 弹劾不法官吏D. 接受皇帝的决策咨询答案:D15. 唐代前期负责草诏拟旨的中枢机构官员是()A. 中书令B. 执政事笔C. 中书舍人D. 翰林学士答案:C16. 清政府在台湾设省的时间是()A. 1883年B. 1884年C. 1885年D. 1886年答案:B17. 工农民主政权采取的管理体制是()A. 议行合一B. 委员制C. 议院制D. 协商制答案:A18. 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开始于()A. 太祖B. 成祖C. 英宗D. 神宗答案:C19. 金朝对退休官员的待遇规定是()A.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50%B.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70%C.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30%D. 五品以上给原俸禄的10%答案:A20. 抗战开始后,为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是()A. 国民大会B. 国防最高委员会C. 立法院D. 行政院答案:B21. 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动阶级的政权,它的管理体制是()A. 行合一B. 议行分开C. 三权分立D. 三权合一答案:A22.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体制,是参照()的总统制模式而建立起来的。

A. 法国C. 耳其D. 埃及答案:B23. 秦汉时期仍保留了等级君主制家族式管理方式的遗迹,其主要表现为()A. 分封子为王B. 建立列卿制度C. 并绝对服从皇帝D. 官员必须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答案:A24. 1861年设立的全国性的税务机关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A. 英国人B. 法国人C. 美国人D. 德国人答案:A25. 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行政体制基本上是按()原则建立的。

A. 议会制B. 总统制C. 三权分立制D. 总裁制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内容有()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C.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D. 废除世卿世官制,实行官僚制E. 奖励耕战答案:A^B^C^D^E^2. 中国古代自秦以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体制的时期有()A. 秦B. 西汉C. 隋D. 唐E. 宋答案:A^B^C^D^3. 唐代为了准确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实行三司会审制度,其三司是指()A. 尚书省B. 大理寺C. 刑部D. 御史台答案:B^C^D^4. 明代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是()A. 掌管兵籍B. 管理和训练军队C. 遇有战争秉承皇帝之意选派总兵将官D. 保障军队的后勤给养E. 负责军队兵器武库答案:A^B^5. 总理衙门的职能有()A. 管理外交B. 办理洋务C. 负责边防D. 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E. 号令地方官员答案:A^B^C^D^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宗法制答案: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过来的,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按宗法制原则嫡长子继承,在周朝同姓贵族内部形成“大宗”和“小宗”,嫡长子为“大宗”,享有继承权和主祭权。

庶子分封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2. 禅让制答案:禅让制:是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同意让舜继位,并让舜做自己的助手,辅佐自己。

尧死后,舜继位。

舜居位期间,四岳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四岳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为伯益为继承人。

这种禅让制是古代民主传统的保留,表明部落首领会议的极大权力和部落联盟首领对部落首领会议的服从。

3. 边区政府委员会答案: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者若干人组成,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府。

4. 上计制答案:上计制:是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5. 精兵简政”答案:精兵简政”: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的建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

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裁撤不急需的机构,合并性质相近的机构,缩小庞大的机构。

同时精简了政府工作人员。

经过精兵简政,改善了领导作风,健全了行政管理制度,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宋代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首先,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

例行政务由宰执诸臣在奏章上连署签押姓名,报皇帝审批后,由相令外制官中书舍人草诏。

如遇突发性事件,宰执诸臣一方面要向下发出“判状”作出先行处理,另一方面要奏报皇帝,称“进草”。

进草和判状均需诸宰执联署,以明确责任,而且皇帝对进草有疑问,可调阅判状进行复勘。

其次,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以在有疑问时直接晋见皇帝,以核实皇帝的真实意图。

再次,地方各级政府执行政令异常严格,中央政令贯彻迅速。

2. 简述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的完备性。

答案: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

中央御史台下辖西、南两个行御史台,下辖22道肃政廉访司。

这样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肃政廉访司监察路、府、州、县的严密监察网络,使封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元朝的御史台不论地位和作用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

此外御史台内部也有具体分工,元朝基本采用了唐代的三院制度。

设台院、殿中司、察院,察院是御史台的主要机构,设监察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察各级官吏,虽官卑职小,但握有监察重权。

3. 清代六部职权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和明代相比,清代六部职权下降。

其原因来自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中央增设新的官僚行政机构,分割了六部中某些部门的权力。

比如兵部名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但实际上由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理,兵部不过受成执行而已。

二是六部职任不太分明,所属机构分工紊乱,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是由于地方督抚直接听命于皇帝,而不象明代三司分头向六部主管部门负责,从而失去了管理地方的权力。

四是各部满汉尚书及左右侍郎均可单独上书皇帝,从而分散了六部长官的权力。

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功能和效率。

4. 为什么说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在中枢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答案: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绝大多数的职掌仅限于宫内事务,但其中某些机构涉及外廷事务,尤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甚至在中枢机构居于重要地位。

司礼监中设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提督太监、随堂太监。

司礼监太监因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大权而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当皇帝昏庸委权太监时,秉笔太监就可以为所欲为,控制朝政;提督太监掌管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以刑狱威慑百官;随堂太监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内阁议事、监控外廷,其权力超过内阁和其他任何中央机构,从而使明代中期以后,大部分时间里,司礼监权力远在内阁之上,在决策权力上它甚至压倒内阁。

5. 简析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答案: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是由于实行总统制,临时参议院与临时大总统的行政决策有密切关系。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案件,如认为不当,可交回参议院重议,参议院复议时,如有三分之二议员仍持前议,应按前议办理。

因此可知,参议院实际上是参与行政决策权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分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与特点。

答案: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国民党中执委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

中执委会所属各部、会均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

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

(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国民党的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

因此,国防最高委员会实际上是抗战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

2. 析察举制和后世科举制的不同答案:汉代的察举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汉代的察举制是一种举荐提拔官员的制度,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选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