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 运动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各级神经 大脑皮层 基底节 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主要功能 随意运动,高级脑功能 运动的设计及肌张力控制 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肌张 力 瘫痪类 康复治 型 疗方法
上运动 神经元 瘫痪
神经促 技术 动 通 元 为主 并 经 动 元
延髓
翻正反射(四肢支撑)、平 衡反应(双足支撑) 上运 神经 或合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脑神 下运 神经 咽喉、舌肌运动,内脏运动 瘫痪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运动模式化理论
3.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 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 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 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 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步行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划圈步态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下丘脑前区 下丘脑内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后区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
传出纤维
脑干和脊髓
交感神经
心血管,呼吸,胃肠运动
2.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36.8℃)
3.水平衡调节
水摄入
水排出
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
血浆 晶体 渗透 压
②临床表现: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3.调节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的功能
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 之间信息交流。
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 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 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 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 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思考题
1. 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 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 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
二、 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中枢神对经系侧统伸通肌过反调射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牵或张产反生射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活节动间称反之射。
1.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
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
支配 及递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
• 例如:中风病人下肢抬起困难,髂腰肌等抬 下肢的肌力无力所致是一个因素,但是,中 风的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其瘫痪的肌力多有 一定程度的恢复,许多病人可恢复到Ⅱ~Ⅲ 级的肌力,理应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能较好 地活动肢体,但结果是往往不能活动。那么 这是什么原因呢?临床研究认为:主要的是 拮抗肌—腘绳肌等的痉挛,对抗了抬下肢肌 的肌力,使下肢不能抬高。
软瘫
硬瘫
常较局限
常较广泛
丧失
丧失
减退、松弛
过强、痉挛
减弱或消失
增强
减弱或消失
减弱或消失
阴性
阳性
明显
不明显
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 姿势调节系统损伤
⑶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
脊髓失去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时出现的一种特殊脊髓反射。 当用钝物划其足跖外侧,大拇趾背曲,四趾向外似扇形展开→阳性。成 人的脊髓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下活动的,正常时这一反射被抑制而表 现不出来,一旦皮层脊髓侧束受到损伤时,就会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 临床上检查巴氏征以皮层脊髓侧束的功能是否正常。
所以低位脊髓横贯性损伤病人,通过站立姿势的积极 锻炼以发展伸肌反射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下肢伸肌有 足够的紧张性以保持伸直,以便能依靠拐杖站立或行走;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未瘫痪肌肉功能,如背阔肌由脊髓离 断水平以上神经支配,但附着于骨盆,这样使病人借助 拐杖行走时摆动骨盆。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⑴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
脑干至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的发出的下传信息
← 脊髓前角α运动N元 和脑运动神经元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骨骼肌纤维
脊髓前角α运动N元和脑运动神经元称为躯体运动反射的
第10章 神经系统(第三节)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flexion reflex)
概念:当肢体皮肤受 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 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伸肌舒张,使其屈 曲的反射。 意义:屈反射使肢体 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 保护性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or reflex)
概念:如果受到 伤害性刺激较强时, 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 曲的同时,对侧肢体 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
(1)特点:
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2)机制:
易化区:加强伸肌的紧张性和肌运动。 易化区较大,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 侧,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等。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性和肌运动 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 脑干以外: 机制: 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 结构的联系,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失衡,易化 区占优势的结果。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 运动学习的过程。 由主观意识支配而产生的骨骼肌运动称为随意 运动。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设计 –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 皮层小脑。
最终决定于最后公路 会聚到最后公路的各种神经冲动的作用 引发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
1、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有两种体积不同的类型:大 的α运动神经元 - 快肌;小的α运动神经元 - 慢肌
2、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一个α运动神经元 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 目的多少。
分支少 - 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6 – 12根肌 纤维; 分支多 - 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姿势则为运动的背景或基础。
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骨骼肌一旦失去神经系统的支配,就会发生麻痹。
第一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即α、β、γ运动神经元;在脑干的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外)内也存在各种脑运动神经元。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去干四肢和头面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的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作为运动传出最后公路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许多来自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种神经冲动都在此发生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冲动到达效应器官。
会聚到运动神经元的各种神经冲动可能起以下作用:①引发随意运动;②调节姿势,为运动提供一个合适而又稳定的背景或基础;③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精确地进行。
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见后文)。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β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对骨骼肌的梭内肌和梭外肌都有支配,但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二、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有很大的差别,如一个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而一个四肢肌肉(如三角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可达2000根左右。
前者有利于支配肌肉进行精细运动,而后者则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同一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他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使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比该单位肌纤维截面积的总和大10~30倍。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各章考点精析: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2015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各章考点精析: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考纲要求】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考点纵览】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讲解
功 能: 调节肌紧张与肌群的协调运动, 保持正常的姿势。
动物解剖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于姿势反射、调节肌 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有重 要作用,它是躯体运动调节中枢, 不是一个直接指挥肌肉活动的运动 中枢。
主要生理功能是:
(1)维持躯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
动物解剖生理
小脑分叶
动物解剖生理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机体的随意运动是受大脑皮 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 动的部位,称皮层运动区,通过 以下两条途径实现:
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统 动物解剖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头部肌肉 支配是双侧的。 2、 运动区有精细的的功能定位。(倒立)
神经系统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 部位,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 枢,可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射过 动。最基本的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包括两类: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动物解剖生理
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 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抑制区和易化 区),正常情况下,脊髓的牵张反射受脑干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状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 姿势反射 (postural reflex)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
膝跳反射
常用的腱反射
名称 检查方法 中枢部位 效应 膝反射 扣击膑韧 腰 2-4 小腿伸直
带
肘反射 扣击肱二 颈 5-7 肘部屈曲 头肌肌腱
跟腱 扣击跟腱 腰5-骶2 脚向足底
反射
方向屈曲
⑵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
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 反射。
特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
巴宾斯基征阳性
巴宾斯基征阴性
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
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包括
脑干、基底N节、大脑皮层);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N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
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元。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基底神经节:是指大脑基底部的一些核团。 2.基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
运动少而肌紧张增强,例如帕金森病; 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例如舞蹈病和手足 徐动症等。
⑴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 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 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 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
腱反射 肌紧张
⑴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 时发射的牵张反射,它表现为被 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的收缩。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 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 时约0.7ms。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 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 个部分有损伤; 若腱反射 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 中枢的作用减弱。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
的调节
生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考查科目,医学基础知识很多时候都会考到,今天今天通过整理中关于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
内容总结如下:
一、骨骼肌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多突触反射;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二、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都是肌梭
肌梭上有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小草需室内养,对应梭内)
三、两种特殊类型的肌紧张
1.去大脑僵直:离断中脑上、下丘出现去大脑僵直;表现为四肢伸肌强直亢进;
2.去皮层僵直:离断大脑皮层上、下段出现去皮层僵直;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亢进。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编制。
2.基底神经节的组成:纹状体(舞蹈病)、黑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3.纹状体包括:
①新纹状体:壳核、尾核。
(取得一点点成绩就翘尾巴的是年轻人)
②老纹状体(旧纹状体):苍白球。
(白发苍苍的老人)
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神经(战斗的神经)功能:
①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瞳孔扩大;
②心脑血管舒张、其它血管收缩;
③逼尿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胃肠括约肌收缩、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④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2.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相反。
3.脑的功能:
①脑的生命呼吸中枢在延髓;
②脑的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 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何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
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 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大 运动神经元 小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长度和张力
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 新调配。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 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
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 反射。(位觉)
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11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 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 一侧肢体的屈肌快速收缩而伸肌迟缓,肢 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
• 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意义。
• 若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屈曲的 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一反射称 为对侧伸肌反射,在维持躯体平衡中具有 重要意义。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 张性减弱。 头后仰时: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增强,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举重运动员,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提高肩背力量) 头前倾时: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紧张性相对加 强,四肢弯曲。
(体操运动员后手翻、后空翻或平衡木动作,若头位不正,两臂伸肌 力量不一致,导致失去平衡,动作失误。)
(动态牵张反射、静态牵张反射)
动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腱反射,是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 的,它的作用是对抗肌肉的拉长,其特点是时程较短 和产生较大的肌力,并发生一次位相性收缩。
• 静态牵张反射也称 为肌紧张,实在缓 慢持续牵拉肌肉时 形成的,主要调节 肌肉的紧张度,不 表现出明显的动作, 但对维持姿势非常 重要。
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目前认为,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是以三个等级的方式 组构的。
• 最高水平以大脑皮质的联合区和基底神经节为代表, 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 最佳运动策略;
• 中间水平以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 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 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目标;
因为高位中枢存在,这类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明显。
(2)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特点:先转头,再转身。 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脊髓牵张反射的特点: ⑴ 牵张反射虽然主要是使被牵拉肌肉 收缩,但同一关节的协同肌也能发 生兴奋,而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受到 抑制( 交互抑制),但其他关节的 肌肉不受影响; ⑵ 伸肌和屈肌都有牵张反射,但脊髓 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屈肌 的牵张反射不明显,而是表现为屈 肌的拮抗肌(伸肌)的抑制。
② 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 A.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 屈肌反射、腱反射等; B.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 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 反射可部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 升到一定水平,动物具有一定的 排便、排尿能力; C.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比正常时 有增强和扩散。如屈肌反射、发 汗反射;
⑵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Machanism of decerebrate rigidity 是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和易
化区活动)不平衡的结果。
①脑干网状结构中调节肌紧张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
A.抑制区 Inhibitory area:较小,位于 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该区 兴奋→去大脑僵直减退;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 该区兴奋→去大脑僵直增强。 ② 脑干以外高位中枢对抑制区和易化区 的始动作用
⑵ γ运动神经元: ① 胞体较α运动神经元小。其轴突 支配梭内肌(intraspindle muscle) (位于肌梭内的特化肌纤维)。 ②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高,受高位中 枢的下行作用,常有高频持续放电, 以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③ γ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ACh。 ⑶ β运动神经元:对梭内,外肌均有支配。
3.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梭中间感受 装置被拉长而兴奋→冲动沿Ⅰa 或 Ⅱ类神经纤维传入→进入脊髓→脊 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α传出 纤维发放冲动 → 被牵拉的梭外肌 收缩。
4.控制牵张反射强度的牵张感受装置 — 腱器官(tendon organ) ⑴ 适宜刺激:也为牵拉刺激,是肌肉 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不能发动牵 张反射,但其在牵张反射中具有控 制牵张反射强度的作用,避免被牵 拉的肌肉受到过度牵拉损伤。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 脊髓反射
Regulation of posture by the spinal
cord — Spinal reflexes 除了肌紧张反射外,脊髓还能通过完
成其他反射来维持和调节姿势。
⑴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Flexor reflex & Crossed-extension reflex ①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
⑵ 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 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
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② 传入神经肌为直径较细(12μm) 的Ⅰb 类纤维; ③ 对肌肉张力变化敏感:
A.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长度 不 变,张力↑):腱器官的传入冲动 频 率↑,肌梭的传入冲动不变; B.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长度 ↓ 张力不变):腱器官的传入冲动频 率 不变,肌梭的传入冲动↓;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① 大α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 梭外肌(位于肌梭外的骨骼肌纤 维)中的快肌纤维。 ② 小α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 梭外肌 (extraspindle muscle)中 的慢肌纤维。
③ α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Ch。 ④ 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α 神经元既接受来自外周(皮肤、肌肉 和关节等)的传入信息,也接受来自 高位中枢(从脑干到大脑皮层的各级 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 传出冲动,因此α运动神经元是躯 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④ 肌梭的传入和传出神经: A.传入神经: Ⅰa类(12-20μm):以螺旋末梢 缠绕在核袋和核链纤维的感 受装置部位; Ⅱ类(4-12μm):以花枝样末梢 缠绕在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 部位;
B.传出神经:
α运动神经元发出的α传出纤维
(12-20μm)支配梭外肌; γ运动神经元发出的γ传出纤维 (2-6μm)支配梭内肌。 β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
⑸ 脊休克的原因:
① 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 不产生脊休克; ② 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 (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 对脊髓的控制作用)的结果。
⑹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
① 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 ② 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
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 A.脊休克恢复后,伸肌反射减弱,说明 正常时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易化作用;
5.牵张反射的分类: 分腱反射(tendon reflex)和肌紧张 (muscle tonus)两类。 ⑴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牵张反射。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 射(Phasic Stretch reflex)。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 和肱三头肌反射等。
① ② ③ ④
感受器是肌梭; 传入神经纤维是Ⅰa 类; 中枢在脊髓前角; 效应器是骨骼肌收缩较快的快肌纤 维成分; ⑤ 反射的潜伏期短(约0.7ms),因而 是单突触反射,即传入纤维直接与 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一个运动单位所属的肌纤维可以 和其他运动单位所属肌纤维交叉分布, 这样不仅使其所占的空间范围比该单
位肌纤维 也是均匀的。
(二) 肌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 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 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2.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 肌梭 (muscle spindle) ⑴ 适宜刺激:为牵拉刺激,是肌 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属本体 感受器。功能是发动牵张反射。
① 去大脑僵直的表现:在中脑上、下丘 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为去大脑动物。 去大脑僵直现象:四肢伸直,坚硬如 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②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切断相应的脊髓背根,消除肌梭的传 入冲动后,该僵直消失,表明: 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 射,是伸肌的紧张性亢进。
⑥ 扣击肌腱时,肌肉内的肌梭同时受到 牵拉,同时发动牵张反射,所以肌肉 收缩是被牵拉肌肉全部肌纤维的一次 性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⑦ 腱反射的临床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 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 反射弧某一环节的损害或中断;腱反 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
⑵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 射(Tonic Stretch reflex)。 如人体直立时,由于头部及支持体 重的关节受到重力作用而趋于弯曲, 从而牵拉骶棘肌等抗重力肌,反射 性地使被牵拉的抗重力肌收缩,以 维持直立姿势。
二、姿势和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
(Function of the system that controls the Posture & Motor) (一)脊髓的整合功能 (Integrated fun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1.脊休克 (Spinal shock)
⑴ 脊动物:在颈髓第五节水平以下切 断脊髓,仅保持膈神经对膈肌的支 配,以维持呼吸。这种脊髓与高位
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
⑵ 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
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进入无反应状态。
⑶ 脊休克的表现:断面下发生:
① 骨骼肌紧张性↓,甚至消失;
② 血压↓
③ 外周血管扩张;
④ 发汗反射不出现;
⑤ 粪、尿积聚。
⑷ 脊休克的恢复: 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 本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 因素有关: ① 动物种族进化程度: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乃至数月;
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
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②对侧伸肌反射 : 在屈肌反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 则在同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
侧肢体的伸直。
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 持身体平衡。
*: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检查方 法为被检者下肢伸直,检查者轻划足底 外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屈,其他四趾 外展呈扇形散开。提示锥体束(皮质脊 髓束)受损。本质上是屈肌反射,因为 刺激加强时,还可伴有踝、膝、髋关节 屈曲。正常时屈肌反射受到抑制,不表 现出来。婴儿由于锥体束发育不完全可 出现阳性;成人在深睡和麻醉状态下, 也可出现。
① 感受器也是肌梭; ② 传入神经为Ⅰa 、Ⅱ类纤维; ③ 效应器是骨骼肌收缩较慢的慢肌纤 维成分; ④ 反射所经过的突触传递不止一个, 是多突触反射;
⑤ 肌紧张的反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 是对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 肉的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收缩,因 而无明显动作。肌紧张能持久地进 行而不易发生疲劳。 ⑥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因 而肌紧张对于维持站立姿势是必不 可少的。
⑵ 结构: ① 为附着在梭外肌纤维上的长度为几 mm的梭形感受装置,与梭外肌平行 排列呈并联关系; ② 肌梭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囊内有 6-12根梭内肌纤维;梭内肌收缩成 分位于纤维两端,感受装置位于其 中间部,两者呈串联关系;当收缩 成分收缩时,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 敏感性将提高;
③ 梭内肌纤维的分类: A.核袋纤维(nuclear bag fiber):细胞 核集中于中央;感受快速牵拉刺激 (动态牵拉); B.核链纤维(nuclear chain fiber):细 胞核分散;感受缓慢持久的牵拉刺 激(静态牵拉);
2. 运动单位(motor unit):
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 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神经元轴突 末梢分支数目。一般是肌肉愈大, 运动单位也愈大。
1)大运动单位: 如,一个支配四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可支配的肌纤维数目达2000根。该类 运动单位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2)小运动单位: 如,一个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可 支配的肌纤维数目仅6-12根。该类运 动单位有利于肌肉进行精确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