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对照翻译:第31章: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精兵利器,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用它来解决问题。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上,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用的东西,不到迫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他也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作者:曾海波来源:《大众科学》2012年第03期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五章有这样一段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老子翼》这本书中,李息斋先生对它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此圣人制心夺情之道,心之为物,出入无时,莫强止。

故欲翕反张之,欲弱反强之,欲废反兴之,欲夺反与之,夫止动,以止止之,止不可得。

必故反之,以动求止,自动观妄,动已而竭,妄废真还。

自然归止,动虽欲动,动心不起,心既不起,止亦不生,此圣人翕心弱志废情夺欲之道。

他的意思是说:“心”这个东西很微妙、很不好琢磨。

念头和情绪的产生是不确定的,即“出入无时”。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琢磨、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不要强行去制止。

如果用强行制止的方式来阻止运动中的物体,是不容易停下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子所说的这段话是圣人自我调节和道德伦理修养的方法。

当我们面对内在升起的各种负面情绪和念头时,压抑、忽视都不是好办法,如果一味用强制的方式打压则往往适得其反。

打压和压抑可能比释放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大禹的父亲治水,总是围追堵截,治理了很多年,还是洪水泛滥,后来大禹汲取经验教训,用疏导的方式,终于将洪水治理好。

还有一个来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渔翁将沉睡海底多年的魔鬼从瓶子中释放出来的时候,魔鬼却要杀死这个渔翁。

他的理由不可思议——刚被放到海底的时候,他想用全世界的财宝感谢救出他的人;可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得到满足,被营救的欲望一直被压抑。

等到后来终于满足的时候,由于压抑得太久,反而转化成了破坏性的力量。

压抑的力量与反击的力量总是成正比的。

当一个人压抑自己内在的念头和情绪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些被压抑的念头和情绪一旦得到承认和释放,就会以变形的方式激烈爆发。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家庭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表达出来的情绪,比起压抑下去的情绪,造成的损害要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作者:李耳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

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翻译: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解读:“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

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

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

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作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先秦至六朝:王弼《老子注》初唐至五代:李荣《道德真经注》唐玄宗《道德真经注》《道德真经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两宋至元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德真经注》宋徽宗《道德真经注》江徵《道德眞经疏义》章安《宋徽宗道德眞经解义》苏辙《老子解》吴登《道德真经注》其中历代注疏唯唐宋最多总体理论也颇为精深,故不一一列举。

明代: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憨山注》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现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任法融《道德经释义》韩金英《内在小孩解道德经》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仁德”
【原文】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
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
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译】
把握住真理大道的人,天下的人都会皈依
向往。

皈依向往不但不会有任何妨害,而且还
能得到安宁、和平、康泰;皈依向往的人,快
乐得就像饥饿的人,正吃着美味可口的食物一
样,连过路的客人都不得不止步羡慕地观赏。

仁义道德之士谈玄论道,她平淡无奇没有
趣味。

大道无形无象,看是看不到的,只有体
察得出来;大道无声无臭,闻是闻不到的,只
有感应得出来。

如果要运用大道的话,那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无限无量的。

【札记】
只有慈悲博爱的仁德之士,才能“执大象”,而“天下往”。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顺民心者顺自然,顺自然者顺民心。

人民之心,就是道心,修道要修出人民之心。

同心才能同志,同志才能同道,同道才能同事。

同事而不相害,自会得到安宁、和平、康泰。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10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10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10篇《道德经》是我们先贤思想的体现代表之一,它的内容能让我们一窥之前时代先贤们的风采。

你一定读过《道德经》吧,来写一篇读书心得吧。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希望你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本文由“原文译文”和“详细解读”两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可了解经文大意,“详细解读”可深入理解经文含义。

)原文译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译文:把握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天下都会归顺他。

归顺他却不会受到任何障碍,处在中正通畅的状态中。

无论是喜好还是引诱,无论是过度还是凝滞,在道中一切有所偏向的行为都将消失。

所以道超出一般的认知,无所区别啊,难以具体感受它。

注视它,却不能够看见它。

倾听它,却不能够听见它。

使用它,却不能够呈现它。

详细解读一、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格止。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指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害”表示障碍、伤害,“平”表示平衡、中正,“太”表示通畅无碍,通往一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这两句的意思表示:把握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天下都会归顺他。

归顺他却不会受到任何障碍,处在中正通畅的状态中。

“乐与饵,过格止。

”“乐”表示喜好,“饵”表示引诱,“过”表示过度,“格”表示局限、凝滞。

“乐”、“饵”、“过”、“格”都表示有所偏向的意思。

“止”表示消失。

“乐与饵,过格止。

”这句的意思表示:无论是喜好还是引诱,无论是过度还是凝滞,在道中一切有所偏向的行为都将消失。

以上几句主要讲述把握包含一切规则的道,天下都会归顺他,都会无所偏向,完好地运行。

二、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出”表示超出,“言”表示思想认知,“出言”表示超出一般的认知。

“味”表示具体的感受。

这句的意思表示:所以道超出一般的认知,无所区别啊,难以具体感受它。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这句的意思表示:注视它,却不能够看见它。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赏析:破物、破象、得无象,无象是为大象。

大象即无象,大象无形也。

凡夫执迷不悟,见物而不舍,甚至把自己也当做一物。

因此老子以象破物(以象逻辑破物逻辑),凡夫又执迷象,老子又以无象破象。

象即是佛教的相,老子破象,达摩破相。

破一切执迷,这是开启妙心(空的无限逻辑)的妙法。

僧肇《不真空论》说:“象非真象,故虽象而非象”。

老子物、象、无象见道三部曲,正是见道三利刃。

无此利刃,如盲人摸象,终身没有成就。

大象隋朝傅大士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禅意无穷,老子此章也是禅意。

物不可以倒流,但象可以倒流,大象则可以逆转。

故前文说“可名为小,可名为大”,小大可以逆转,河水可以倒流。

生命是物则不可倒流,一天天长大,逃脱不了“物壮则老”的衰败。

如果生命是象,则可以倒流。

生命是无象,则可以“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可大可小,可老可幼,可上可下,可现可隐,任运自成,此为大妙。

老圣呵斥世人喜执(“不可执也”--29章),但此突然说“执大象”。

世人认为小可执而大可抱,老圣反是,抱小执大。

小不可抱而抱,大不可执而执。

一,小也,抱一即须弥纳芥子。

无,大也,即芥子纳须弥。

大小互纳,正是玄同妙力。

老子如此用心良苦解释道,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实在是在所难免。

人们离道太远太远,甚至越走越远,其何以知之?对本章的理解也就应验了一句话自古圣贤皆寂寞。

何为大象,一切宇宙自然之象为大象,谁执大象?万物皆不能亦皆未有能之,唯道可执。

赵妙果连载809:道德经35章悟道心得

赵妙果连载809:道德经35章悟道心得

赵妙果连载809:道德经35章悟道心得第三十五章道用无穷【原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35章悟道心得】一、大道至简,最高的真理一定是平淡普通的,但平淡普通的可不一定都是真理!二、“执大象”是努力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地万象的自然法则;这是幸福感的根本;“天下往”则是自然而然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投奔之地,这是获得感的表现。

三、“安平泰”表示创造、广大、平衡;表示感恩一切;也表示安心安定、平和平等、敦厚本分。

所以,做人做事若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在走进“安平泰”。

四、当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师、以众人为师、以天地万物为师,让大家自在、自由、自然地生活在自己生命版图里的“天下往”中,这就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治、往而不害安平泰的太平盛世。

五、现代科学的发现,可以反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是真理性的——“道生一”的“一”不是“一分为二”,生“二”之后就没了,而是始终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相对有限的世界,不是“二”的存在,而是一加二,即“三”的存在。

因此,将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的存在是完全颠倒的。

六、“乐与饵,过客止”比喻不能长久,即世人不能行大道、执大象,沉迷于酒肉穿肠,贪图于荣华享乐,不明人生真谛,不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好像匆匆来去的过客一般。

老子要我们知道,食有尽、曲有终、人有老,只有道是无尽、无终、永恒的。

七、把时间耗在吃喝玩乐上,这是在消耗生命力;把时间放在修炼、学习、思考上,这是在聚精、聚神、聚气;坚持数年之后,生命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所以,要么我们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我们。

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八、道味天然,本质淳朴,故出入于口,淡然无味。

人若能淡泊明志,知此淡中之味,则大道在心。

道虽然纯粹素朴,却具有先天造化的伟力。

九、每个人心中的自愈力才是最强大的神医,它可以被“总是微笑、总是敬畏、总是感恩、总是立德、总是清理”来激活——践行“五个总是”,会让我们有力量消溶与内在神医之间的卡点,贯通与内在神医之间的通道,连接到内在神医的力量。

道德经第35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5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5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5章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掌握大道(大象),天下万物都遵循其规律而往;万物往而不相互伤害,天下安享太平。

美妙的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以其之美使得遇见听闻它们的人们都被吸引,而为之驻足、趋之若鹜。

说道理,淡而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尽。

感悟:
这一章,老子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道的伟大和深远。

道,作为万物的根源和主宰,以其无形的力量引导着万物遵循特定的规律,使它们和谐共处,相互不产生伤害,从而营造出一个祥和的世界。

在老子的描述中,道并非通过外在的色香味来吸引人,而是淡而无味,甚至在视
觉和听觉上都不足以被察觉。

这表明了道的深邃和难以捉摸,它隐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才能触摸到它的真实存在。

老子运用了音乐和美食的比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的真谛。

他提醒我们,人生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如音乐的美妙、美食的诱惑,它们都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追求表面的繁华和浮躁。

但是,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不被这些表面的诱惑所迷惑。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生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不追求表面的繁华和浮躁。

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了解道的真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安宁和满足。

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优秀5篇

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优秀5篇

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优秀5篇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希望这份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道德经第35章的原文和读后感(精选篇1)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十分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

《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话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资料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当怎样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

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构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当怎样学习。

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

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

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

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35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35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35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35章全文及译文一、原文智者之道、治国必以仁。

为国者不以道,祸及其身。

亦不以仁,祸及其家。

不以国家为事,其身不为事。

故行有道,常无过。

道者,凡物之奥,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故美言之而卖之。

行有所不足,以居无不足之地。

故善人之所好,必以非其所好作为教。

不善人之所恶,必以非其所恶作为教。

天之道也,常偏于上而赢于下。

善之者道也,小人之道也。

不信善之者,不得其门而失之。

是以君子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君子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事之宜,无以为制。

二、译文智者的治国之道,必须以仁为本,为国家服务的人如果不以仁为出发点,祸害必然会降临到他们自己身上;如果连对家庭都不以仁,则家庭也会受到其祸害。

如果他们不以国家利益为优先考虑,就不会顾及自身利益。

因此,只有按照道德之道行事,才能做到无过失。

因为道德之道,是万物之奥秘,是善人的宝藏,不受人所护,只能通过美言来传承。

寻求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满足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但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养成“居无不足之地”的生活态度。

因此,善人所喜欢的,我们应该给他们讲一些非他们所喜欢的道理;不善良的人所憎恶的,我们也应该给他们讲一些非他们所憎恶的道理。

天地之间的道德,是时常偏向于高层的,而无法理解的人只会沉沦。

这就是善的道和小人的道之间的差别。

如果你不相信道德之善,则无法领悟它的真谛,就难以进入这个门槛了。

因此,有君子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它却能克服坚硬的物体,没有人可以战胜它。

这是因为水可以无处不在,而且一点一滴都可以慢慢侵蚀石头,用它来代替任何东西。

弱者胜过强者,柔者胜过刚者,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却无法真正实践。

”所以君子说:“在教育世人的过程中,要运用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政府治理国家的时候,通过行动的必要解决问题。

”。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音版】执(zhí)大(dà)象(xiàng),天(tiān)下(xià)往(wǎng)。

往(wǎng)而(ér)不(bù)害(hài),安(ān)平(píng)泰(tài)。

乐(lè)与(yǔ)饵(ěr),过(guò)客(kè)止(zhǐ)。

道(dào)之(zhī)出(chū)口(kǒu),淡(dàn)乎(hū)其(qí)无(w ú)味(wèi),视(shì)之(zhī)不(bù)足(zú)见(jiàn),听(tīng)之(zhī)不(bù)足(zú)闻(wén),用(yòng)之(zhī)不(bù)足(zú)既(jì)。

【译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古今持守大“道”,天下的人都来归往,并且不互相侵犯,所以不会勾心斗角等发生矛盾,因此大家都很安泰平安。

“乐与饵,过客止。

”声音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行客留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道却是淡而无味的,它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却能使用不完。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政治清明,民众就淳朴;政治苛酷,民众就狡诈。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祸常倚藏在福之中,福也常隐藏着祸根。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王楠杰读书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王楠杰读书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王楠杰读书分享《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无味第三十五章原文【原文】执大象[1],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2]。

乐与饵[3],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4]。

【注释】[1]大象:大道之形象,法象。

[2]太:同泰,平和、安宁。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不足既:没有穷尽。

既:尽。

第三十四章译文执道而行的人,天下都来归附。

都来归附互不加害,于是国泰民安。

音乐和美食,让路过的人驻足。

但大道的本身,是淡而无味的。

看不见,听不见,然而用它,却用不完。

我的心得感悟本章再次阐述了“道”的威力,执大象,即掌握大道之象,就有了更多的追随者,也是我们常说的“得道多助”,且掌握了大道,就可以让拥有的资源更有序的运行,从而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这也符合当前在社会活动和企业管理中的运营逻辑,也侧面说明管理者战略层面思想的重要性。

另外,掌握了“道“,可以让自身更加的理性,饮食男女、声色犬马等在”道“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味,只有执着于”道“,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方能在社会前进中,把控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更多追随者的依附和资源的集合。

“道“如此重要,那道是什么?本篇再次强调”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谓“大道无形”,这也是《道德经》通篇精髓所在,“道可道,非常道”、“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理解是是万物有其规律,应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应过多去干预,做到无为而治,最终实现常无为而无不为。

分享者2017级MBA pc 王楠杰2018-12-28。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三十五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三十五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三十五章【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帛书版)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谈(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版)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什么是象?没有具体固定的形,感觉不到边界,只有大致的轮廓,能感受得到,但却说不清道不明。

例如我们中国人做饭,会说盐少许,油适量。

做人做事呢,我们要掌握大概的方向,就是允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偏差,比如说要每天读一小时书,因为外事干扰,可能有一天只能读半个小时,可能有一天精神好,又读了一个多小时,有可能有一天生病了而没有读。

但大部分,都完成了。

为什么不说是执大道呢?大道,就是规律,我们按规律做事,不能都达到百分之百。

拿着做人做事大概的样子和方向,就可以天下往,天下往的意思就是可以在滚滚红尘中生活,行走于江湖。

往而不害,安平大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会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伤害你,大家互不妨碍,各过各的日子,安居乐业。

乐与饵,过格止格,条条框框的,边界,底限让你快乐的和有诱惑的东西,要有底线不能过,要学会止住。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道,娓娓道来的道所以谈它可以这么说:平淡无味,不能说它是甜的咸的,也不是象故事一样津津有味。

视之不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看它也看不全,不知是圆是方,红的绿的听它也听不全,不象音乐,能让人快乐或悲伤用它都一直用不完,无边无际。

【道德经】生活体悟分享:连智编辑:金子从现在开始爱自己,用专业的力量帮助自己!焦虑、抑郁、烦躁、迷茫如果你正深陷负面情绪的困扰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专业的心理咨询会起到很大的帮助父母学堂您身边的实战专家,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教育!没有知心爱人,只有知心关系!。

【以道为镜】《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用无穷

【以道为镜】《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用无穷

【以道为镜】《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用无穷原文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以道为镜本章的核心就是“执大象,天下往”,这是人生平安的秘诀!“执大象”就是努力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地万象的自然法则,这是幸福感的根本;而“天下往”则是自然而然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投奔之地,这是获得感的表现。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的大磁场,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从不停息地在进行着能量交流——每个人只要发出善念,这个大磁场就会回馈您以善报;任何人只要放下自己私利,全心为大家做事,大家就会自动拥护您、成就您,人才会因为您的品格魅力而自然归附,资源也会因为您的问道之心而自动流经。

这就是宇宙规律。

规律之说第三十五章《道用无穷》中有三条规律:规律一:清理心中层层小我的障碍,才可明心见性,得到道的平安祝福!规律二:自然大道不可求,只有顺道而行,才能不求而自来。

规律三: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才能与道相遇。

问道心得大道至简,最高的真理一定是平淡普通的,但平淡普通的可不一q iào局限性,不容易定都是真理!人类在地球这个层面上,受五官躯壳的感受到大道的存在,却容易受到乐与饵的物质诱惑。

因此,学道先要学惭愧,自知惭愧才有道心;修炼,先要修自己,探究本心才能联接宇宙能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无处不是道,道就是至善至爱。

爱将带来更多值得爱的力量,爱让宇宙能量供给源源不断——心中有丰满的爱,是吸引“安平泰”的强大磁场。

虽然在人生路上,我们无法常常去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每件小事。

如何执人生之大象?就是从头到尾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当爱融入生活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安平泰”中。

什么是“安平泰”?安平泰表示创造、广大、平衡;表示感恩一切;也表示安心安定、平和平等、敦厚本分。

安平泰,就是人生中最幸福、最圆满、也最有力量的状态。

《明明白白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大道平淡却保人平安

《明明白白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大道平淡却保人平安

《明明白白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大道平淡却保人平安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从大处看事物,(用道眼观世界)就可以行走天下,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伤害,会有绝对的平安。

音乐和美食,吸引着经过的人停止脚步。

而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不能完全听进去,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注解】执大象,天下往。

通常的解释为,大象,大道。

河上公注:象,道也。

王弼注:大象,天象之目。

人们解释为看到大的道象,天下人都赶来了。

陈鼓应说,执守大道,天下人都归往(向)。

可是老子说:大象与形,怎么会让人看到呢。

把大象解释为道,人们看到道都赶来了。

能有这么简单吗?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可见道不是会被所有人接受的。

而一下看清的还是道吗?关键是以此解释,下一句“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解释就让人觉得是废话,文理不通:归往一起而互不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安和泰。

所以本书不采用此解释,而用独到的解释,就是译文那样的解释。

执大象,从大处看象(事物)往天下,去往天下,行走天下。

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用之不足既,河上公本作用之不可既。

指道之内蕴不可穷尽。

既,完毕,尽。

【综述】本章这个受益无穷,就是保人平安。

仁义礼法之治国,好比乐与饵,可以使人醒目的发现一时的好处,可是道不可察觉,它的好处无穷无尽,为万世开太平。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不可既也》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不可既也》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不可既也》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不可既也》原文及鉴赏【导语】:不可既也【原文】执大象[1],天下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

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

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

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

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

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

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

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

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

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

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

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

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

槁腐:枯朽。

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

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

从水,威(xuè)声。

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

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

——《说文》(2)互相合作。

友,有也,相保有也。

——《释名》(3)相好;亲近。

(4)结交,与…为友。

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

港:(形声。

从水,巷声。

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

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

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