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小体结构
:染色单体
6、核小体的组成:167bpDNA 、组蛋白八聚体 7、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 非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 因位点。 8、巨型染色体:灯刷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唾腺染色体) 二、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Ⅰ 1.前期Ⅰ:①细线期: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但染色体仍为细长的线状 ②偶线期:染色体缩短变粗,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联会复合体 ③粗线期:二价体呈现粗线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部分 DNA 片段的交换,交叉是 发生交换的结果。 ④双线期: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交叉端化。 ⑤终变期:染色体收缩到最大程度,短棒状。交叉结端化尚未结束,数目减少。核膜裂 解,核仁开始消失. 2.中期Ⅰ:核膜、核仁完全消失.。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内出现纺锤丝, 产生纺锤体.。每 个二价体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朝向细胞两极 3.后期Ⅰ: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4.末期Ⅰ:重新形成核膜和核仁.。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纺锤丝消失. 三、染色体周史 1、 双受精: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形成两个精核, 一个精核与卵细胞受精结合成合子, 将发育成胚 (2n) , 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受精结合成胚乳核(3n),将发育成胚乳(3n),这一过程称为~ 2、雌雄配子的形成:
狭义遗传率: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育种值)占总的表型方差的比值称为~(了解概念)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
一、四分子遗传分析 1、着丝粒作图 P137-138 (认真看,记子囊孢子的排列顺序) ①原理: ⑴如果基因与着丝粒之间无交换:则基因分来自百度文库发生的时期在减数分裂Ⅰ; ⑵如果基因与着丝粒之间发生交换:则基因分离发生的时期在减数分裂Ⅱ。 每一次交换产生两个交换型和两个非交换型的染色单体,也就是说,每发生一次交换,一个子囊中 只有半数孢子发生重组 2、重组率=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的因素 1、性染色体本身决定性别:①XY 型性别决定(雄杂合型)②ZW 型性别决定(雌杂合型) 2、性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①XO 型,例如:蟋蟀、蝗虫等②ZO 型,例如:部分双翅目或鳞翅目等 3、性指数决定性别: 性指数=性染色体(X)/常染色体(A) 例如:果蝇性别决定中 X/A=1 雌; X/A=1/3 超雄; X/A=1/2 雄; X/A=3/2 超雌;
3、高等植物的生活史(以玉米为例)P30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遗传物质的发现—三大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杆菌转化实验:实验证明只有其 DNA 提取物可使 R 型转化为 S 型,同时转化活性不受 RNA 酶或蛋白酶降解所影响,所以 DNA 是遗传物质得到普遍接受。
噬菌体侵染实验:P 是 DNA 的组分,S 是蛋白质组分。实验证明,侵入的 DNA 能够在短时间内繁殖 出与原来一样的子代噬菌体,证明具有遗传作用的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重组子囊 1 ������Ⅱ×1/2 × 2×100%= ×100% 总子囊 ������Ⅰ+������Ⅱ
3、三种四分子类型 P139(亲二型、非亲二型、四型) 二、细菌的遗传分析 1、质粒:指的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附加体:有些质粒能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在染色体的控制下随染色体一起复制,这类质粒称为 附加体。 2、细菌的遗传方式: (1)接合:两种菌株的细胞直接接触后(戴维格 U 型管实验),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的重组过 程。 ①致育因子( F 因子):细菌染色体外的一个决定细菌雄性性别的共价环状 DNA 分子,称为致育因 子,又称为 F 因子或 F 质粒。 ②供体菌(雄性菌)( F+):含有 F 因子的细菌,F 因子游离于宿主染色体外,可独立于染色 体进行复制,记为 F+。 ③受体菌(雌性菌)( F-):不含有 F 因子的细菌,记为 F-。 ④Hfr 菌株(高频重组菌株):指 F 因子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的菌株,其重组频率比 F+高 1000 多倍 三种接合的结果表现如书 P146 (2)转化: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介质中的 DNA 片段,并将此外源 DNA 片段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中的过程 (3)性导:带有 F΄因子的细菌在接合时,由 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 DNA 转移到宿主细菌的染色体 的过程称为性导。 F΄因子指 Hfr 菌株在切除 F 因子时发生错误切除,分离出一个携带 F 因子和部分宿主染色体基因 的遗传因子,这种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 F 因子称为 F΄因子。 (4)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称为转导。
X/A=2/3 雌雄间性
4、染色体倍数决定性别:蜜蜂、蚂蚁等无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由染色体倍数决定。 n=16 雄峰; 2n=32 雌蜂 5、基因决定性别(见书 P95 玉米的性别决定) 6、环境决定性别 ①营养条件:蜜蜂→雄蜂(n) 雌蜂+蜂蜜→工蜂(无产卵能力) ②激素条件:“母鸡打鸣”现象,发现原来生蛋的母鸡因患病或创伤而使卵巢退化或消失,促使 精巢发育并分泌出雄性激素,从而表现出公鸡叫鸣的现象,称为性反转。它仍然 是 ZW 型,本质未改变 二、伴性遗传 1、伴 X 隐性遗传(血友病、色盲、眼白化病、先天性夜盲症)(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伴 X 显性遗传(抗维生素 D 佝偻病、遗传性肾炎、脊髓空洞症) 受精卵→雌蜂(2n) 雌蜂+蜂王浆→蜂王(有产卵能力)
二、重组率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 三、基因定位 1、两点测验 2、三点测验(先判断基因顺序,确定中间基因。会判断单交换、双交换):见课本与作业习题。 (会考计算题的,要看)P83 四、遗传干涉和并发系数 对于受到干涉的程度,通常用并发系数来表示: 干涉(I)=1-并发率 实际双交换值 并发率(c) = 理论双交换值 =1–I c =1,无干涉 =0,完全干涉
VP:表型方差 VG:遗传方差
遗传率:在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称为~
2 广义遗传率(ℎ������ ):遗传方差占总的表型方差的比值。(会考计算题的,要会) 2 ℎ������ =
遗传方差 ������ ������������− ������������ ������ 2 −������������ ×100%=������������ ×100%= ������ ×100%= ������������ ×100% 表型方差 ������ ������ ������ 2
第四章孟德尔定律(认真看书)
一、分离定律 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两纯和亲本杂交,F1 表现出与亲本之一同样的单位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两纯和亲本杂交,F1 未表现出的单位性状 表现型:简称表型,指的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白花或红花等 单位性状:生物体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如豌豆的花色、株高、子叶颜色等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如花色的红、白,种子的圆皱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并且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 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甚至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称为~ 2、分离定律的验证: 测交法: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根据测交子代 Ft 所表现种类和比例来确定被测个 体的基因型。 自交法 F1 花粉鉴定法
烟草花叶病毒(TMV)重建实验:TMV 是由 RNA 核心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管状微粒。将 RNA 与蛋白 质分离, 把提纯的 RNA 接种到烟叶上, 可以形成新的 TMV 而是烟草发病; 单纯利用它的蛋白质接种, 就不能形成新的 TMV,烟草继续健壮。如果事用 RNA 酶处理提纯过得 RNA,再接种到烟草上,也不 能产生新的 TMV。这说明在不含 DNA 的 TMV 中,RNA 就是遗传物质。
二、如何用二项式展开式表示遗传学事件 P63 三、X2 测验 P64 X=
2
(������−������)
������
2
O 是实测值,E 是理论值 四、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P66 1、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基因(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只有一个基因的表型效应完全表现。 2、不完全显性:指 F1 代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3、共显性:指双亲对后代的影响力相同,等位基因无显隐关系,他们决定的性状共同表现的现象 4、镶嵌显性:指 F1 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五、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P68 1、互补作用 9:7 2、积加作用 9:6:1 3、上位性显性上位作用 12:3:1 隐性上位作用 9:3:4 4、重叠作用 15:1 5、抑制作用 13:3
3、限 Y 遗传或限雄遗传 4、伴 Z 显性遗传 5、伴 Z 隐性遗传 三、限性遗传:一些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由于基因作用表 达上的限制,只能在某一性别中表现。限性遗传与性激素有关 从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杂合体状态时因性别不同而表现不同。从性遗传与体内 激素有关 四、性别畸形 1、特纳氏综合征(45,X 综合征,少一条 X 染色体,发病为女性):外貌为女性,身体矮小,成 年后仍保持幼稚状态,颈短有蹼,发际低,耳位低,小下颌,眼距宽,肘外翻, 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低下 2、克氏综合征(XXY 综合征):外貌为男性,身体高大,四肢细长,体毛少,内外生殖器均为男 性,睾丸发育不全,无精子,不育 3、多 X 综合征(XXX,超雌综合征) 4、XYY 综合征(超雄综合征):脾气暴烈,易激动,在犯罪中 XYY 患者也比较多
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
一、质量性状:性状差异明显,表现型具有不连续的变异 数量性状:性状差异不明显,表现型具有连续的变异,对环境敏感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解释:(记) (1)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 (2)每个基因作用微小,与环境造成的表型差异差不多,称微效基因 (3)等位基因没有明显显隐关系 (4)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间一般作用具有累加作用 (5)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以仍遵循遗传学规律 三、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P117 四、遗传率的计算 1、P:表型 G:基因型 E:环境条件 P=G+E VE:遗传方差 VP=VG+ VE
遗传学
(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改错、单选题、分析解答、计算题) 第一章绪论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的一门科学 2、遗传:生物体通过各自的繁衍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子代,保证了生命在世代间的延续,这种世 代间相似和连续的现象叫做遗传。 3、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的差异,这种同种个 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染色体 1、着丝粒:是主缢痕处的一种内部粒状结构,分裂中期的两条染色单体在这里保持联系 着丝点:染色体与纺锤丝微管接合的微管蛋白复合体,细胞分裂时纺锤丝于着丝粒的区域,对于染 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主缢痕:着丝点区域又被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 端粒: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 2、染色体的组成:长臂、断臂、主缢痕、次缢痕、随体 3、染色体识别的标志:①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M、SM、ST、T)P12 ②有无次缢痕和随体 ③多线染色体的每条臂上有深浅不一的条纹 4、着丝粒指数=断臂长/全臂长×100% 臂比=长臂长/断臂长[1,+∞] 5、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0,50%]
第五章连锁交换定律
一、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 组合。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它们具有连锁遗传的关系。植物连锁群数 目等于该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数, 而有两性分化的动物中, 连锁群数目等于单倍体染色体 数加上 1 完全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构成一个连锁群,它们在遗传中不能独立分配,而是随着这条染 色体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传递到子代中去,这叫完全连锁。其后代只有两种亲本型,不出 现重组型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锁不紧密,后代不仅产生亲本型配子,也产生少 量重组型配子。(亲本型配子大致相等,重组型配子也大致相等) 二、重组率及其测定 1、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测交后代重组类型数/总类型数)X100%(0,50%) 重组值越大,越易交换,连锁强度越弱,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越远 重组值越大,减数分裂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