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案纹样在皮影戏中的设计运用
皮影戏的原理是应用了什么

皮影戏的原理是应用了什么1. 简介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原理是将光线通过剪纸制成的皮影投射在幕布上,形成动态的影像。
它起源于中国,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皮影戏的原理基于光的传播和投影的原理,通过灯光和皮影的组合,创造出逼真的影像效果。
本文将介绍皮影戏的原理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2. 皮影制作皮影是皮影戏的重要元素,其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首先,艺人根据剧本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素材,如牛皮、黄鳝皮等。
然后,他们使用剪刀将皮子剪成各种形状,如人物、动物、道具等。
制作过程中需要精确地控制剪纸的形状和大小,以便在投影时呈现出清晰的影像效果。
3. 灯光在皮影戏中,灯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人使用特殊的灯具,如灯笼、灯皮等,来照亮皮影并产生投影效果。
选择适当的灯具可以确保影像的亮度和清晰度。
此外,灯光的位置和角度也需要经过调整和控制,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4. 投影与幕布皮影戏将剪纸制成的皮影投射在幕布上。
幕布是白色或浅色的,可以将皮影的形状和细节完整地呈现出来。
艺人需要在后台掌握投影角度、距离和灯光的强弱,以确保皮影的投影效果能够在幕布上展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5. 操纵皮影戏的操纵是指艺人使用手和身体的动作,操控皮影进行表演。
艺人需要在背后掌握并控制皮影的每一个动作,以展现不同形象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操纵的技巧和经验对于表演的成功至关重要,它能够赋予皮影生命,使其动态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6. 音乐伴奏皮影戏常常伴随着传统音乐的演奏,例如京剧的伴奏音乐。
这些音乐不仅给予观众听觉上的享受,还能够与剧情和表演内容相结合,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操纵的动作相协调,使得皮影戏更加生动有趣。
7. 特效除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外,现代皮影戏还常常应用一些特效,来增强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
例如,使用有色灯光、投影幕布创造特殊纹理、使用灯光和音乐的变化来突出剧情的高潮部分等。
这些特效使得皮影戏更加多样化和精彩纷呈。
丝绸家纺皮影造型运用

丝绸家纺皮影造型运用近年来,纺织服装设计越来越重视民族风格的回归及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刺绣艺术[1]、拼布艺术[2]、剪纸艺术[3]已经大量运用于现代丝绸服装的设计中。
其中剪纸、陶瓷等艺术造型也在不少的家纺图案设计中出现,而皮影艺术却还只是停留于或装裱在墙、或点缀在桌面的原样摆设阶段。
皮影艺术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特别是陕西作为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其皮影造型艺术特点鲜明,装饰效果浓郁。
笔者将陕西皮影的造型艺术运用于现代丝绸家纺的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并从图案设计、组织设计、造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这不仅是以另一种方式继承和发扬一个濒临消失的民族艺术,同时也在诠释一个新的现代丝绸设计作品。
1皮影及陕西皮影造型艺术特点皮影造型简介皮影继承了民间剪纸的外观造型,民间绘画的色彩、线条、雕刻艺术的用刀方法,将具象的形态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态,并随着表演的过程赋予角色,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皮影造型主要有头茬、身段夹子、马靠与马斩、仙场、妖场、辅助夹子等。
头茬是影人的头部,头部和身体是分开的,以便于不同的组合搭配。
如图1[4]所示头茬包含面部与头饰,头饰又含发饰和帽饰。
身段夹子为身体服饰,按照人物身份有龙袍、蟒袍、官衣、靠甲、帅袍、仙衣等分类。
马靠是指半身人物骑在马上的形象,身下为马者为马靠,身下为虎者则为骑虎靠等。
而如果身段能从马上取下来,则称为马斩。
图2[5]63所示的皮影造型即由将帅头茬、帅袍、马靠等组成。
仙场由仙人和道士组成,仙人和道士的区别在于顶戴及佩饰。
妖场中妖魔鬼怪均以形象手法表示,它们的造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由艺人自由想象。
辅助夹子是指舞台布置中用来点缀环境、衬托人物的布景等。
陕西皮影造型特点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6]137。
陕西皮影造型形象设计饱满生动,面部线条洗练简洁,服饰道具多姿多彩,人物性格卓然可观。
皮影基本知识之皮影戏的造型

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皮影 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 “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 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 “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 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 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 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 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 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 口,运用阴雕阳刻制的基 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体线长,左 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 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雕刻线有虚 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 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 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
我爸爸有个好习惯 省吃俭用 其实用个贬义词来说就叫抠门 但这个抠门不是对人
右。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 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 表演剧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 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 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 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相关
上传相关
0
cc0af1ca EBET
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我爸爸有个好习惯 省吃俭用 其实用个贬义词来说就叫抠门 但这个抠门不是对人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 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 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 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 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 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为一 起成粥状,趁热敷之於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 多,但老艺人善於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
关于山西孝义皮影戏艺术特点的探析

摘要:山西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
山西孝义皮影有“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两个主要的派别。
皮影戏中的人物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气味,使它具有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本文概述了山西孝义皮影戏,对山西孝义皮影戏中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关键词:山西孝义;皮影戏;纸窗皮腔影戏;纱窗碗碗腔影戏;艺术特点皮影戏最先出现在我国秦朝,在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鼎盛,在元代的时候已经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各地。
皮影戏是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世界艺术殿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山西孝义皮影戏的概述山西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是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两种。
纸窗皮影戏中的纸窗屏幕是用大幅麻纸粘接而成的,固定在框架上;而纱窗皮影戏中的纱窗子的屏幕是纱质的。
这两种在人物的外形上、唱腔上以及舞台艺人结构、舞台设置虽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材料却都是用牛皮雕制而成的。
他们的表演都是利用投射到“窗子”上的影子来表演的。
孝义皮影造型粗矿、线条简单、手法夸张,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
随时间的发展借鉴并吸收了陕西等地精细的特点,这就又形成了孝义皮影的新的艺术特点俏丽、活泼、线条繁简并用,并且在涂彩区分部位,有浓淡变化,使平面的人物雕刻出来复有立体感的感觉。
二、山西孝义纸窗皮腔影戏的艺术特点(一)纸窗皮影戏的概述。
纸窗皮腔影戏的故事脚大多都是封神榜戏;音乐唱腔是以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乐器很少,在全国都很罕见,特别有自己的特色;表演技巧使用的是油灯、纸窗。
在皮影人物的胸部都要安装一个主杆,它在屏幕上是不能转身的;人物造型上一般都有九块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皮影人物造型形式,并且很具汉画像石的风韵。
因此,纸窗皮腔影戏属于比较古老的影戏。
(二)纸窗皮腔影戏的头饰脸谱。
纸窗皮腔影戏中的皮影人物通常是由九块或十一块组合结构而成的,然而头部是活动安插在一个身段上的,可以卸下来更换,这样就方便于每一个角色的运用。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易树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
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
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
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2020年大学生尔雅网课《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章节测验答案

2020年大学生尔雅网课《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章节测验答案开篇共识1【单选题】在我国,民间艺术包括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其作者主要是()。
答案:农民A、农民B、牧民C、市民D、手工业生产者2【单选题】永丰农民画起步于()。
答案:20世纪80年代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单选题】陆丰皮影戏红色题材精品剧目()取材于陆丰红色革命故事。
答案:《碧海丹心》A、《碧海丹心》B、《高文举连》C、《秦雪梅连》D、《卢雄迫债》4【单选题】关于民间艺术说法错误的是()答案:民间艺术并不是劳动者创造的艺术A、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B、民间艺术并不是劳动者创造的艺术C、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D、民间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5【单选题】“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流行和使用,始于二十世纪()年代。
答案:七十年代A、七十年代B、五十年代C、八十年代D、六十年代6【单选题】以下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答案:民间美术不是美术形式的一种A、民间美术是普通劳动者创造的艺术B、民间美术主要是为劳动者自身生活需要而创作的艺术C、民间美术不是美术形式的一种D、民间美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7【单选题】民间艺术与科学民俗的关系体现在()答案:民居方面A、民居方面B、人生礼仪C、宗教信仰D、岁时节令8【单选题】北方四合院、粤赣的客家土楼、草原上的蒙古包、丛林中的(),从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艺术。
答案:吊角楼A、四合院B、客家土楼C、蒙古包D、吊角楼9【单选题】在人生礼仪中,获得亲友的祝福和社会的承认是()礼仪。
答案:婚礼A、诞生礼B、年礼C、婚礼D、祭祀礼仪10【单选题】《阿诗玛》叙事史诗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BA、2005年B、2006年C、2007年D、2008年11【多选题】民间艺术总是和劳动者的()相联系。
皮影戏的制作材料

皮影戏的制作材料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制作材料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
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皮影的制作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选皮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制皮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种是“灰皮”。
画稿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
?过稿用钢针笔达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镂刻刀具艺人员们十分讲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
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
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
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敷彩老艺人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发汗熨平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
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熨平办法有很多,如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办法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等。
?合成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用相连,演出时插入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总述皮影的艺术特色:皮影的雕刻工艺、光影造型、平面构成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这里我们将分别阐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一、多样镂空技法,创造光影特效。
在白色的影屏上,透过光才能观赏出影和色的艺术效果。
光、影、色三者的组合效果,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
这也是皮影独有的艺术特色,为了达到所刻的形体投影清楚,光影成形好看,雕刻大量采用镂空的表现手法,既装饰了形体,又创造了更富有装饰性的的光影效果。
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镂空出不同形状极为丰富的露光面,形成了明线与暗线、光点与彩面的无穷变化,增强了形体装饰效果和黑白灰对比。
镂空的手法在皮影雕刻中运用最多。
花脸脸谱、服饰上的花纹装饰、宫殿的雕梁画栋、影窗、影壁、花卉树木、家具桌椅、帐幔上的纹样线网以及海水、彩云,无处不用镂刻的方法。
镂刻要求纹样装饰华丽严整,图案组织疏密得当,以精雕细刻而见长。
二、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
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
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例如影戏脸谱造型,在设计上不受透视、解剖等限制,采用正面造型,既“五分脸”使形体特征单纯明显,外轮廓突出,视觉醒目。
在场景的设计上,也是从平面造型的需要出发,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一朵云代表天空和行云,一棵树代表山林,一块山石代表山峦起伏,力求减少层次,减少重叠。
在影屏画面上追求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求得影体与空间、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和变化。
三、意想化造型。
以人物造型为主重点讲述。
人物造型多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
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皮影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大胆,影人的头部造型多以线条勾画,五官按角色特点,予以性格化处理。
中国皮影戏的阅读附答案

中国皮影戏的阅读附答案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
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
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
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皮影戏阅读答案(共9篇)

皮影戏阅读答案(共9篇)皮影戏阅读答案(一): 《道行》的阅读答案道行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⑩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⑩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⑩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⑩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⑩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⑩“那你现在就不怕了”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⑩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⑩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16.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17.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4分)18.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4分)19.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4分)20.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21.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22.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德行高,道行高.(说明:本题2分.)17.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高,道行更高.(说明:本题4分.)18.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说明:本题4分.)19.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体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为“皮挑儿”;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说明:本题4分.)20.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用法,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说明:本题4分.)21.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说明:本题2分.)22.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皮影戏阅读答案】皮影戏阅读答案(二):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龙抬头龙文化对中国传统皮影戏的影响

龙抬头龙文化对中国传统皮影戏的影响中国传统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演形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和发展。
其中,龙抬头这一特定的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皮影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龙抬头这一表演形式以其独到的技巧和独特的视觉效果,使传统的皮影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龙抬头龙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元素。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权力、威严和吉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场合。
在传统皮影戏中,通过将龙抬头的形象融入到布景中,戏曲舞台上的龙逐渐成为了皮影戏主角中的独特存在。
龙形的皮影人物在演出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威严和生动的形象,为观众呈现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其次,龙抬头龙文化也为中国传统皮影戏注入了更多的艺术创新。
传统皮影戏一直以来都是以平面形象为主,通过皮影人物的移动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在龙抬头的影响下,传统皮影戏的表演手法得到了升级和创新。
现代的皮影戏中,通过技巧娴熟的操纵,龙形皮影人物不仅可以在舞台上做起伏动作,还可以在舞台上空飞舞,展现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表演效果,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在戏曲的故事情节中。
此外,龙抬头龙文化还为中国传统皮影戏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皮影戏的传承一直面临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持平衡的挑战。
而龙抬头龙文化的引入,为传统皮影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更多的人们对皮影艺术产生了兴趣和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对龙抬头皮影戏的热度不断上升,传统皮影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通过与龙抬头文化的融合,传统皮影戏得以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保持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龙抬头龙文化对中国传统皮影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皮影戏注入了新的表演元素,创新了艺术手法,并推动了传统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龙抬头皮影戏的日益流行和受欢迎,我们相信传统皮影戏将会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汉皮影中影人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设计分析

江汉皮影中影人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设计分析刘露,钟蔚,刘安定,周峻葵(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430073)摘要:[研究意义]江汉皮影影人的服饰纹样是其最直观的外化呈现,有着重要的艺术研究、教化引导、文化传播的价值,但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却使其显得式微,因而此项研究越显急迫。
[研究方法]文章运用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认为:①江汉皮影影人的服饰纹样具有四个艺术特征:匠心独运,质朴而不失工巧;重神尚意,夸饰而不乏灵动;热烈古朴,底蕴深厚而不致繁杂;博采众长,寓意吉祥而不失得当。
②在江汉皮影影人图案中,植物花卉纹、铠甲纹等图案以及影人的头茬、整体造型都是比较有识别性的元素,这些服饰纹样可作为设计元素通过与文创产品结合,开辟传承保护的新路径,以推动江汉皮影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再次复兴。
关键词:江汉皮影;服饰纹样;艺术特征;文创设计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4131-(2019)04-0067-07 The Analysis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Practice ofShadow Figures’Costume Patterns in Jianghan Shadow PlayLIU Lu,ZHONG Wei,LIU An-ding,ZHOU Jun-kui(School of Fash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430073China)Abstract:The shadow figures'costume pattern s in Jianghan Shadow Play are the most intuitiv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Play.Those patterns have important values of art research,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However,modern forms of entertainment seem to dwarf Jianghan Shadow Play,so this resear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urgent.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First,the shadow figures'costume patterns in Jianghan Shadow Play have fou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原it's original,plain but exquisite;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pression of verve,and it's exaggerated but agile;the colour is warm and primitive,with profound and not complicated implication;it learns from others'strengths and has the meaning of auspiciousness.Second, the plant and flower pattern,armor pattern,the shape of shadow figure's head and its overall figure feature in the shadow figures'costume patterns in Jianghan Shadow Play.These costume patterns can be applied 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o create a new way of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Jianghan Shadow Play规划项目(16YJA760055)蔚,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汉皮影影人的服饰纹样是指影人头茬及身段上的装饰图案。
一起来聊一聊皮影戏的解构

一起来聊一聊皮影戏的解构一起来聊一聊皮影戏的解构----东蒙养正 ----皮影戏是中国影戏的一种。
皮影戏通过演员操纵皮影来表演,故皮影戏可说是「以声带画」。
因为皮影的影偶人物不能表达感情,加上影偶的关节简单,难以做到较复杂的动作,所以皮影戏以唱白及雕刻细致、复杂多变的脸谱及头饰等,来表达人物的身份及思想感情。
除了作为一种观赏的民间表演艺术外,皮影戏的影偶及场景本身已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虽然皮影戏在近代曾历尽浩劫,大部分的戏箱均因战乱及时局动荡而遭毁,但流传至今仍有不少清代的皮影精品,是研究皮影艺术弥足珍贵的重要文化财产。
以下部分将略述皮影戏的剧目、影偶的造型、皮影的制作原理及影偶的结构等,让大家对皮影有一初步的认识。
什么是皮影皮影戏是影戏的一种,影戏,又名影子戏。
中国的影戏,在宋代(960—1279年)已经成为市井流行的一种表演技艺。
它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
手影戏可能是最原始的影戏,当原始时代的人们在洞窟中围着火起舞,手舞足蹈而在洞壁上留下了古怪陆离的影子,十指的变化出现各种形象,给人们带来惊喜;流传至今,人们以巧妙的十指借光弄影,可以变幻出各色人物或禽兽花草。
纸影戏和皮影戏是用纸或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的影戏,北宋时已很兴盛,至今皮影戏是中国影戏的主要表演形式,因此常以皮影戏统称影戏。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市)先经素纸雕镂,后来用羊皮雕形,彩色装饰。
并且人物造型体现性格特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梦粱录》)。
现代皮影戏雕镂偶形,各地以不同的兽皮,如唐山影戏用驴皮,陕西影戏用牛皮,杭州影戏保留宋代传统,仍以羊皮雕镂影偶。
电影初入中国时也被称影戏,「电影」之名实来源于中国影戏。
丰富多彩的剧目宋代的皮影戏,已有相当的规模与水平。
内容与形式方面,已有「……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符号”——皮影造型形式为例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符号”——皮影造型形式为例摘要:本文从皮影造型形式的角度,以对比、例举等方式对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符号、皮影、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与地域相关的各种表演、实践等,这种表演或实践一代代流传,不断地变革创新,形成独特的历史价值,并进而发展成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意义的标示。
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所形成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着某种独特含义,而这种独特含义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来。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
皮影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美感。
经过世代传承和发扬,皮影发展成文字符号,人们一接触到皮影这个词,想到的就是舞台上造型优美的人物,进而联系到灿烂的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
1、从皮影造型形式看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包含了独特的天才创造,能够鲜明的反映地域特色。
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活动、生活方式等。
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能够触摸到我们的心灵深处,打动我们的心灵。
皮影由于是在白布后进行表演,为了适应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美学模式,极具形式美。
皮影的造型形式和雕刻手法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1.1 皮影具有富有立体感的平面化造型由于皮影是在灯光投影下的白布后面表演,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的场景,因此,以二维的造型表现出三维立体的感觉就是艺术家们一直追求的效果。
皮影轮廓犀利、线条明快,对人物和环境的组合把握的非常到位。
另外皮影的侧身造型,也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感染力,加强了观众的立体感。
影人面部一般采用五分侧面或者七分侧面,头饰为七分侧面;从脖子往下,胸部稍向前倾,显示的是斜侧面;再往下从腰部一直到脚,都显示为全侧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 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工艺特色
• • • • • 工艺化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 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华县皮影 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 秦川黄牛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 净皮 ”,另一是“ 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 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 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 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 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 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头、胸、腹这些显 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 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描图样是用钢针笔达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 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 “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雕刻刀具艺人员们十分讲究,一般都 有十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 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 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於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 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 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 皮影戏的各种类型 • 造型特点 • 工艺特色
皮影戏的各种类型
•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 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 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2]。各地皮影的 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 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 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 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 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 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 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 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
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 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 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 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 人物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 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古代图案纹样在皮影戏中的设计运用
动画艺术语言小组 组员:韦慧 彭茈歆
夏军 康文彬
什么是皮影戏
• • • • 概述皮影戏 溯源与由来 皮影戏的历史发展 举例
皮影戏
•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 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 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 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戏 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 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 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 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 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 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 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 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 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 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 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 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 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渊源与由来
• •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华县皮影 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 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 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 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 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 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的陕 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 影始祖”。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 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 并配以音乐。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 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 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 一种民间艺术。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 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 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 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 (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老腔皮 影而知。
•
•
•
• 北京皮影戏
造型特点
• • • • 原生态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华 县皮影 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 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 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 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 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 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 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演员在半透明的白 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尤 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莫测,这是 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