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故宫的主要成就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课件
钟楼鼓楼,已经开始钟鼓齐鸣,中间是北京最高的城门午门,当你越走近午门,人显的越渺小,这时使节的心 理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穿过午门,终于进入紫禁城,前面是通往太和殿的最后一道门太和门,穿过太和门 之后,高高坐落在三层白色石阶上的太和殿呈现在眼前,这位使节再也支撑不住了,“扑通”跪在了地上。他 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第五单元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明清故宫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故 宫 全 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一.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1.故宫的修建
旧称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永乐年间1406年, 至清已近600年。故 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殿宇9000 多间。
太和殿--穹隆圆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江山永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2)中和殿
三大殿中规模最小, 供在大典前作短暂休息之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3)保和殿
除夕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朝廷的文武大臣 殿试场所: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
《洛神赋图》 卷,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纵 27.1cm,横572.8cm。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 《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 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 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 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 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 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的资料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简介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门票:成人60元,儿童30元。

淡季成人40元。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故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

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沈阳故宫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宫,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艺术成就。

首先,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之一是它的庞大规模和宏伟的格局。

整个故宫占地面积达720,000平方米,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

它由四面围墙和四座角楼所围合,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

宫殿和厅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它的布局和建筑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廷建筑和城堡风格,体现了古代中国皇家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北京故宫的建筑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和谐和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特点。

故宫的建筑多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皇家权威和吉祥。

建筑的檐口、门框、窗花等细部装饰均采用了既精巧又繁复的木刻和彩绘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细腻的艺术追求。

此外,故宫的建筑还注重对称布局和空间层次的划分,展现出中国人民对于空间和框架构造的极致追求。

除了建筑特点,北京故宫还有许多艺术成就值得关注。

首先是它的建筑结构的创新性。

故宫的柱式采用了楣式和柱头雕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独特之处。

此外,故宫的屋顶装饰也是古代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通过不同形状和排列的琉璃瓦、飞檐、檐口和装饰性木刻,形成了极具艺术感和观赏性的建筑风貌。

北京故宫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品而闻名于世。

故宫内藏有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陶瓷、翡翠、玉器等,其中许多作品都是皇帝和贵族用品。

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还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水平。

同时,这些艺术品还记录了中国古代宫廷生活和皇帝权力的象征。

综上所述,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的庞大规模和宏伟格局、追求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构造的创新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都让人叹为观止。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北京故宫资料简介景点介绍方面

北京故宫资料简介景点介绍方面

北京故宫资料简介景点介绍方面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京故宫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北京故宫简介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历史沿革营建原则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

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的历史资料简介

故宫的历史资料简介

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建成。

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五千年文明的瑰宝”。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宫殿大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帝处理政务、举行盛典、居住和游玩的地方,见证了明清两代近五百年的皇家历史。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制度,以中轴线为基准,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主要用于皇帝处理政务、举行盛典,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

内廷则是皇帝和皇室成员居住和游玩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

故宫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故宫的历史资料丰富多样,包括古籍、文献、绘画、雕刻、陶瓷等各类文物。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故宫的历史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古籍文献:故宫收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包括史书、实录、诏令、奏疏等。

这些古籍文献记录了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故宫历史的重要依据。

如《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以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集成。

2. 绘画雕刻:故宫收藏了大量的绘画和雕刻作品,包括壁画、彩绘、木雕、石刻等。

这些作品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反映了故宫的历史风貌。

如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万寿山房图》等。

3. 陶瓷器物:故宫收藏了大量的陶瓷器物,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皿等。

这些器物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又反映了故宫的历史背景。

如明代的青花瓷、清代的粉彩瓷等。

4. 皇家档案:故宫收藏了大量的皇家档案,包括皇帝的诏书、奏疏、御笔亲批等。

这些档案记录了明清两代皇帝的治国理念、政策取向、个人品行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故宫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走进故宫知识点总结

走进故宫知识点总结

走进故宫知识点总结在故宫的参观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大量珍贵文物和宫廷建筑,包括宫殿、庭院、仪门、大殿、佛堂以及丰富多彩的文物,如古代绘画、书法、青铜器、陶瓷器等。

走进故宫,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宫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故宫的秘密和故事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比如宫廷生活的点滴、历代皇帝的风采、宫中宫女的生活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故宫,了解故宫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珍贵文物和文化内涵,以期让读者对故宫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历史渊源(一)故宫的建造与功能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北京的皇宫。

从1406年到1420年,历时14年,最终完成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故宫的修建。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最早的、规模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宫廷(政治、军事和生活)文化的代表。

故宫的建筑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为宫城,是帝王的居所和政治活动场所;北部为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等皇家宫殿组成,是后宫的宫殿建筑。

故宫的建造主要是为了皇帝居住、处理政务和举行各种活动。

故宫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宫殿,象征着封建帝制的权威和荣耀。

(二)故宫的历史演变自太和三年(1408年)故宫建成,明清两代历经500余年,故宫曾是24位皇帝的宫殿,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沧桑和传奇故事。

在这里,历史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帝王的荣辱,众多文物和建筑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和沧桑。

二、建筑特色(一)规模巨大、建筑精美故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

故宫的建筑主要由宫殿、庙宇、宫门、围墙和护城河组成。

整体布局严谨,建筑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卓越成就。

故宫的建筑主要由乾清宫、交泰殿、太和殿、养心殿、保和殿、养心殿、斋宫等组成,宫殿建筑以黄琉璃瓦、彩绘、雕刻为主要装饰。

建筑中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彩绘精美,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明清故宫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

明清故宫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

明清故宫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

原名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称为“故宫”,后更名为“故宫博物馆”。

它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从建成到封建帝制结束的近500年间,共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此登基即位。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历史博物馆。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礼制思想与文化,其建筑的布局、形式、装饰等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特色,成为东方建筑史上的典范,同时也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与哲学思想的文化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中一座绝无仅有的丰碑。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

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在明朝初建,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

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

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

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明清的主要文化成就

明清的主要文化成就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隋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李春
唐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玄奘,鉴真,阿陪仲麻吕/颉利可汗,松赞干布/ 李白、杜甫/ 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阎立本/
辽:耶律阿保机(契丹)
西夏:元昊(党项)
金:完颜阿骨打(女真)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宋真宗和寇准、宋徽宗、宋钦宗和李纲/毕昇、沈括/司马光/苏轼
南宋:宋高宗赵构/秦桧/岳飞、文天祥/李清照、辛弃疾/
元:(蒙古)铁木真、忽必烈/郭守敬/关汉卿
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宪宗/戚继光/郑和/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利玛窦
清: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郑成功/噶尔丹、大小和卓/渥巴锡
/曹雪芹、蒲松龄/马戛尔尼/。

北京皇城建筑特点

北京皇城建筑特点

北京皇城建筑特点一、北京故宫简介: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

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

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

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

并在西华门内成立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政府和宫廷档案。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故宫建筑群体布局特点: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

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

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供大家参阅。

故宫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

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

* 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皇宫的简介

明清皇宫的简介

明清皇宫的简介明清皇宫,简称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作。

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宫,自明成祖朱棣开始兴建,历时14年,于1420年完工。

累积了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拥有9,999个房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

整个宫殿建筑群自南向北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区域,中间隔有天安门广场。

外朝是为君主处理公务、举行各种仪式和寅时会议等活动的场所,内廷则是君主生活和办公的地方。

故宫建筑风格独特,宫殿建筑的主体建筑都具有“黄色系”和“三间式”特点。

黄色是中国民族的传统颜色,所以故宫的宫殿大多是以黄色为主,象征着皇权和祥瑞。

三间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全称,就是将建筑分成三个房间,中间的大房间为正房间,两侧的小房间为侧房间,这种设计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均衡对称”的特点。

此外,故宫宫殿的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飞檐翘角”的结构,给人以广阔和开放的感觉。

在故宫中除了主体建筑外还有许多辅助建筑,如乾清宫、御膳房、太和殿、太庙等。

宫殿内的陈设和工艺品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感和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九龙壁和紫禁城内的石雕、琉璃器、金银器、玉器等艺术品。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故宫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图书、文章和史料等众多珍贵的文化资源。

而这些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决定了故宫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总之,明清皇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宫论文

故宫论文

故宫论文——浅谈故宫建筑特色摘要:明清故宫既是过去封建皇权的象征,又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建筑成就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它是美的集合,艺术的结晶。

关键词:故宫建筑特色艺术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

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营垒,明、清两代24个皇帝先后在此统治了491年。

故宫四周有城墙,高10米。

城外12米处有护城河{俗称苘子河),宽52米。

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四边各设重檐宫门一座.东边东华门,南边午门,西边西华门,北边神武门。

宫城内大小建筑共9OOO余间,建筑面积约l5万平方米。

整个故宫可以说是殿阉相连,宫嘲相望.有著众星环列。

它虽不像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描写的秦代宫室那样,殿堂、楼、阉多到“不知其几千万落”;地形复杂得“高低冥迷.不知东西”的程度,但却也是千门万户、迫转曲折、一眼望不到边的“探宫九重”的格局。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

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

故宫建筑的传统工艺与技术

故宫建筑的传统工艺与技术

故宫建筑的传统工艺与技术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故宫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传统工艺与技术的运用,这些工艺与技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木结构和榫卯工艺故宫的建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木结构在故宫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不仅保持了建筑的稳固,还显示了中国木工技术的高度成就。

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固,故宫的木构建筑中采用了榫卯工艺。

榫卯工艺通过将一根木头的榫头和另一根木头的榫口配合紧密,使得两根木头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这种榫卯工艺在故宫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还体现了中国木工的精湛技艺。

二、琉璃工艺故宫建筑的琉璃工艺是另一个令人称奇的传统工艺。

琉璃是一种以硅酸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瓦片,具有色彩鲜艳、光洁度高的特点。

在故宫的建筑中,琉璃被广泛应用于屋顶、栏杆和装饰物等部位,为建筑增添了一抹华丽的色彩。

琉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次烧制、磨光和上釉等步骤。

制作出的琉璃不仅要达到一定的硬度和光泽度,还要满足建筑的外观要求。

这种精细的琉璃工艺使得故宫建筑在历经风雨之后依然保存完好,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卓越实力。

三、灰塑工艺故宫建筑中常见的灰塑工艺是一种以泥灰为主要材料,通过塑造和雕刻等手法制作出各种艺术形象的工艺。

这些灰塑作品常见于殿宇的柱子、门楣和栏杆等部位,以丰富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灰塑工艺的制作过程包括塑造、干燥和上色等环节。

塑造时,工匠们运用巧妙的手法将湿润的泥灰塑造成各种形象,而干燥和上色的过程则使得灰塑作品更加牢固和精美。

这种灰塑工艺的运用,为故宫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故宫建筑的传统工艺与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智慧和独特魅力。

木结构和榫卯工艺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定;琉璃工艺赋予建筑华丽的色彩;灰塑工艺使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明清故宫的介绍

明清故宫的介绍

明清故宫的介绍明清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达到了约72万平方米。

明清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整个故宫由9999间房屋组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建筑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

内廷是皇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

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基础,注重宫殿的布局和装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故宫的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呈现出对称、均衡的美感。

故宫的建筑物采用了许多传统的建筑技巧,如黄琉璃瓦、斗拱、彩画、雕刻等,使得整个故宫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

明清故宫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瑰宝。

故宫的内部设有许多宫殿和展厅,陈列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瓷器、玉器、书画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的珍宝馆,展示了明清两代的皇家珍宝,如乾隆皇帝的玉佩、雍正皇帝的御用玉杯等。

这些珍宝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高超工艺水平,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皇权的繁荣和富裕。

明清故宫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故宫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兴衰和变迁,是中国古代皇家生活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故宫也是世界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参观和研究。

通过参观故宫,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宫廷礼仪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

同时,故宫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明清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宫殿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精美,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瑰宝。

故宫的历史意义重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宫殿建筑群。

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内容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文物、历史和艺术。

1. 建筑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

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关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点和历史,包括午门、乾清宫、太和殿等著名建筑的结构和设计。

2. 文物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金银器等。

在教材中,学生将有机会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和价值,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这些古代艺术品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3. 历史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学生将通过教材学习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古代宫廷生活和皇家文化的特点,以及宫廷制度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4. 艺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在教材中,学生将有机会学习我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刻、陶瓷等艺术形式,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个人观点和理解:故宫博物院作为我国古代宫殿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举世瞩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认为,学生通过学习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古代艺术,还可以培养对文物的欣赏能力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去亲身感受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我相信通过这次深度的教材学习,学生们将对我国古代宫殿文化和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于明清故宫的资料

关于明清故宫的资料

关于明清故宫的资料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清故宫那让人惊叹的地儿!你知道吗?明清故宫那可是超级大,超级壮观!走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古老世界。

那宫殿的屋顶,弯弯翘起的角,就像鸟儿要展翅高飞一样,可漂亮啦!还有那些红墙黄瓦,颜色鲜艳得不像话,感觉就像太阳洒下的光芒都被它们给留住了。

宫殿里面的布置更是讲究。

皇帝坐的龙椅,金光闪闪的,看着就觉得特别威严。

周围的屏风、摆件,每一件都精雕细琢,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且哦,故宫里的花园也美极了。

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春天有花开,秋天有落叶,四季的景色都不一样。

想象一下,皇帝和妃子们在里面散步,那画面得多浪漫呀!故宫的建筑还有很多巧妙的设计呢。

比如排水系统,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会积水。

还有那些一道道的门,一扇扇的窗,都有着特别的含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明清故宫特别神奇?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身感受一下,保证让你流连忘返!稿子二亲,咱来唠唠明清故宫哈!一说起这明清故宫,那可真是了不起!这可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呀。

你想想,那么多年过去了,它还稳稳地在那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走进故宫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

那一间间的宫殿,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每一间都有它的用处,有的是皇帝处理朝政的,有的是妃子们住的。

里面的装饰也是奢华到不行,什么金银珠宝啦,绫罗绸缎啦,到处都是。

还有那些长长的走廊,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

有时候我就在想,当年在这里面生活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呢?故宫的墙也特别有意思,高高的,厚厚的,好像在守护着什么秘密。

从外面看,神秘得很;从里面看,又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而且哦,故宫里的那些文物,更是珍贵得不得了。

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手艺。

啊,明清故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怎么说都说不完它的好。

要是你还没去过,那可真是一大遗憾哟!。

北京故宫明清宫廷文化的瑰宝

北京故宫明清宫廷文化的瑰宝

北京故宫明清宫廷文化的瑰宝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作,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中的建筑、艺术品、文物等无一不展现着明清宫廷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以故宫中的明清宫廷文化为主题,探讨其中的瑰宝,从建筑、绘画、玉器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建筑故宫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也是明清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宫殿群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富有艺术价值。

宫殿建筑严谨对称,以黄色琉璃瓦为主,红墙黄瓦绿树交相辉映,形成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二、绘画明清时期的绘画在故宫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以宫廷画院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宫廷画派。

这些绘画作品主要描绘了皇帝、皇后、妃嫔等宫廷人物,以及皇家园林和宫殿景观等。

作品中细腻的线条、华丽的色彩、精湛的工艺无不彰显着明清宫廷绘画的瑰宝。

三、玉器故宫收藏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玉器,它们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之一。

明清时期的玉器以玉石纹理精美、雕刻精湛而著称。

故宫中的玉佩、玉器饰品等品类繁多,从造型到工艺都展现了明清宫廷文化的瑰宝之美。

四、服饰明清时期的宫廷服饰也是故宫的瑰宝之一。

故宫收藏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服饰珍品,这些珍品既包括了皇帝和皇后的服饰,也包括了妃嫔和宫女的服饰。

这些服饰以华丽的色彩、精致的工艺丰富了明清宫廷文化的内涵,成为了明清时期社会风尚的重要代表。

五、文化传承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的瑰宝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建筑、艺术品、文物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明清宫廷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形式将明清宫廷文化的精髓传承给后世,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个时期的宫廷建筑,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从建筑、绘画、玉器到服饰等多个角度,故宫中展示的明清宫廷文化无一不是瑰宝。

这些瑰宝不仅仅体现了明清时期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丰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问当你走到午门之前,难道不曾为午门的气势而震撼?如果不曾,那就应该再去一次。

==========================================
在这个玩意面前确实显得午门很小气.
大唐大明宫含元殿
同时对比午门
大唐洛阳万象神宫(九十多米高)
大唐大明宫含元殿
在九十多米的万象神宫面前,天坛确实显得渺小.
唐朝建筑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更加赋予变化,能够将中国传统建筑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舒展大气,气宇轩昂的建筑风格.而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样式雷"以后建筑立面变得呆板,缺乏空间的组合与协调.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和殿.现在的太和殿完全成了个小丑.上部木构和下部基座严重不协调.而反观唐朝的含元殿,鳞德殿等宫殿,太和殿完全不能与之相比.
鳞德殿,比故宫前朝三大殿加起来还大.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
鳞德殿,比故宫前朝三大殿加起来还大.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
故宫原有的历史格局,我不曾见过,想来仁兄一定也未曾见过。

我反复说过,故宫建筑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其空间布局。

今天的午门,单纯以建筑体量之大小,当然远不及前朝很多建筑。

但是,如果仁兄知道故宫中轴线原本在午门之前是何样的空间,在午门之前,低头沉思,难道不会为午门的气势所震骇,为工匠之巧思而折服?如果仁兄不知道故宫原本的空间布局,那么可以去看一看。

如果仁兄知道,还觉得感受不出来,那我也无话可说。

===================================================
说起中轴线,中国古代都城中并不止北京有,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中轴线也不是明清北京.
无论建筑体量、还是整体气势,午门确实比不上含元殿。

如果不信等含元殿到丹凤门之间的区域修复好后可以实地考察一下。

进入五个门洞的丹凤门,走过宽阔的御道,穿过御带桥,在广场尽头,含元殿端座于十几米的高台之上。

两侧钟鼓楼和两边的三出阙立于大殿两侧。

举头仰望含元殿,如大鹏展翅,飞龙在天。

比起含元殿,无论体量还是气势,明清故宫都是小字辈。

丹凤门、御道、含元殿。

含元殿后面还是宣政殿和紫辰殿。

都是规模宏伟的历史绝唱。

大唐长安中轴线那才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你对长安的中轴线不了解,可以给你介绍一下.
面对长安城正门,五个门洞的明德门。

穿过明德门,就是宽达一百五十多米的朱雀门大街(现在的北京长安街有这么宽吗?)。

丹凤门外大街更是宽达176.4米。

(现在世界上最宽的街道有多少米?)街道两边是整体的坊墙,笔直而轨整。

穿越朱雀门大街,朱雀门就是街道尽头。

穿越朱雀门和皇城(政府办公区域)中轴线大街就是太极宫正门承天门。

承天门外是一条横街,宽达150米。

一百多米宽的长安城中轴线大街和一百五十米宽的承天门外大街在承天门集合成T字形。

五门洞的承天门居于大街交汇中心点。

穿过承天门,就是太极宫的中轴线。

明德门和一百五十米宽的朱雀门大街。

150米宽的朱雀门外大街和尽头的朱雀门。

长安城正门明德门
天坛建筑取胜,不在单体,而在建筑空间的布局。

========================================
大唐明堂位于洛阳宫,前面有则天门,其后还有比明堂更高大的天堂。

则天门、明堂、天堂呈中轴线布局。

论布局,天坛也不是对手。

明唐前面的则天门。

气势不比故宫午门。

明堂之后还有高度超越百米的天堂。

明堂低层平面图。

北京天坛怎么比?
注意图中的文字。

明堂四面大门的立柱分别采用四种颜色,象征四季。

中层采用十二边形,象征十二个时辰
上为原盖,顶上有一金凤凰。

如同你把圣彼得大教堂跟太和殿相比一样
===============================
你可以象元朝把前朝三大殿算做一个大明殿来看,也就是说把太和、中和、宝和加起来,面积也没有麟德殿一个大。

太和殿一个才两千多平方米。

(麟德殿的景云阁是两层)
历史中对明堂有详细的介绍.这张就是严格按照历史书介绍的明堂复原的.
外,大明宫丹凤门里面就是含元殿,自宫外直视,一览无余,又何如北京宫城的大明门→千步廊→承天门外广场→外金水桥→承天门→承天门内广场→端门→午门前广场→午门→午门内广场→内金水桥→奉天门→奉天殿广场→奉天殿的气势衬托呢?
=========================================
丹凤门外是175,米宽的丹凤门大街.穿越75米宽,有五个门洞的丹凤门,就是宽阔的御道和宽阔的广场.含元殿位于广场正北.
沿着含元殿的盘道登上大殿,穿越含元殿是一个广场,走过广场和其后的并排的三座城门(每座的规模大致和故宫神武门类似,城门之间有城墙连接)就是宣政殿。

穿越宣政殿又是一个大门,规模和形制和太和门类似。

大门的另一侧就是紫宸殿。

含元殿、大座城门、宣政殿,大门和紫宸殿呈中昼线布局。

其中宣政殿,大门和紫宸殿呈院落式布局,类似午门、太和门和太和殿的关系和连接方式。

紫宸殿之后,就是后宫。

里面有巨大的太液池,马球场,巨大的麟德殿等等宫殿。

这些宫殿以太液池为中心布局。

太液池塘周围是环绕的长
廊。

既然做对比,就不要拿嘉靖之后缩水的那个皇极殿/太和殿和含元殿比,不妨拿明初的北京奉天殿来比
=========================================
一个面宽九十多米的蛮玩意,周围又没有能够与之搭配协调的建筑。

怎么想怎么不协调。

中国建筑是群体烘托出的美,大唐建筑更显示出这种特点。

就是这样一个台基,都显示出含元殿的气派,更不要说整体了。

明初的奉天殿整体宽度也就130—140米左右,而含元殿达到180米。

而且含元殿的木构和台基等宽。

整体看就是明初的奉天殿幼儿无法和含元殿比。

还有,朱雀门内大街,宽则宽矣,两边全是黄土夯筑的封闭坊墙,从美观角度上看,恐怕也比不上宋朝的御街和明清的中轴线大街
==========================================
一条狭窄的街道,两边是乱糟糟的破商店,确实不如一百五十米宽,两边是整齐的坊墙和齐整的行道树来得庄严大气。

比起唐长安严格的市容管理,宋明两朝在市容管理上确实不比上唐长安。

长安的市,比宋东京那乱糟糟的街道整齐规矩得多,美观得多。

更有大国气度。

另外,大明宫丹凤门里面就是含元殿,自宫外直视,一览无余,又何如北京宫城的大明门→千步廊→承天门外广场→外金水桥→承天门→承天门内广场→端门→午门前广场→午门→午门内广场→内金水桥→奉天门→奉天殿广场→奉天殿的气势衬托呢?
=============================
大明宫是高宗朝加建的朝寝功能的正宫,但是考虑到地形,他并没有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
唐长安城原始设计的正规的中轴线是明德门-朱雀门大街-朱雀门-皇城中轴线大街-承天门外大街-承天门-太极宫内(太极宫内中州线不清楚). 这条中轴线(太极宫外)街道宽度普遍在一百五十米以上,城门都是五个门洞的最高形制,高潮承天门外大街一百多米的T字形大街更是千古绝唱.
朱雀门大街-朱雀门-皇城中轴线大街-承天门外大街-承天门-太极宫内(太极宫内中州线不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