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科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内科方面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如下:
1.常见疾病及其分类:中医内科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痢
疾、黄疸、痹证、疟疾等。

这些疾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实证和虚证等。

2.病因病机:中医内科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
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

因此,理解病因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辨阴证阳证、定
病性、定位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治疗方法: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

对于不同的疾
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感冒可以采用解表法治疗,咳嗽可以采用宣肺止咳法治疗等。

5.方剂与药物:中医内科常用的方剂有很多,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麻黄汤等。


些方剂都有各自的功效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

此外,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也需要掌握。

6.其他:除了以上内容外,中医内科考试还可能涉及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如经络理论、
穴位按摩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内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和中医药的运用。

在中医内科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类内科疾病。

以下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的研究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中医药的运用原则。

二、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地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考生还需要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四、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用方剂。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常用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加减汤、柴胡疏肝汤、理中丸等。

五、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出现病案分析的题目。

考生需要根据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辨证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辨证论治意见。

通过病案分析,可以考察考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中医内科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中医内科考试中,还会涉及到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医法、中医药管理法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医德、医术、医风、医德等。

以上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实践的积累,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方剂,掌握病案分析的方法,同时了解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诊治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人体脏腑经络系统、气
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了解中医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机制,
包括外感内伤、七情损伤、饮食不节等。

3. 中医诊断:学习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
诊和切诊等,通过观察、询问、听诊和按摩等手段进行疾病诊断。

4. 中医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并能根据具体病
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辨证用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5. 常见疾病诊治:学习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肝炎、
胃炎、高血压、糖尿病等。

6. 中医药学: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掌握中医常用药
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

7. 中医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预防
常见内科疾病的措施。

这些是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的基本内容,不同考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考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掌握以上知识,并进行复习和模拟考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试水平。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的以下内容:
1. 人体解剖学:主要考察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中医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2. 经络学:主要考察经络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包括经络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生理作用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

3. 辨证论治:主要考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辨证分类和辨证方法,以及不同辨证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 饮食调节:主要考察饮食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括饮食的宜忌、饮食的调节和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等。

5. 饮水调节:主要考察饮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括饮水的宜忌、饮水的调节和饮水与疾病的关系等。

6. 针灸学:主要考察针灸的基本概念、针灸的应用范围和针灸的治疗原理等。

7. 中药学:主要考察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的分类和中药的性能作用等,以及中药的制作、服用和用药禁忌等。

8. 方剂学:主要考察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分类和方剂的性能作用等,以及方剂的组成、服用方法和方剂的临床应用等。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考试的主要内容,具体考试内容
可能因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

中医内科学考试 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 重点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咳痰特点的鉴别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

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者,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哮病与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可以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者则表现为风痰哮;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者,可表现为虚哮。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中医内科学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的辨证分型3.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4.咳嗽的治疗原则5.喘与哮的鉴别6.肺痈的辨证分型7.肺痈与肺痨、肺痿的区别8.肺胀的成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9.心悸的辨证要点、辨证分型10.惊悸与怔忡的鉴别11.心悸与奔豚鉴别12.胸痹的辨证分型13.胸痹与真心痛鉴别14.不寐的辨证要点15.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16.癫与狂的鉴别17.厥证定义、辨证分型、治疗原则18.厥证与痫病、中风鉴别19.胃痛的辨证分型20.胃痛与腹痛的鉴别21.胃痛与痞满的鉴别22.呕吐与噎嗝的鉴别23.腹痛的辨证分型24.泄泻的成因及分型论治25.论述“治泄九法”26.泄泻与痢疾的鉴别27.胁痛的辨证分型28.胁痛与悬饮的区别29.黄疸的成因、辨证分型30.论述“黄家所得,从湿治之”31.阳黄与阴黄、萎黄的鉴别32.积聚的区别33.鼓胀的成因34.鼓胀与积聚的鉴别35.头痛的辨证分型36.中风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37.水肿的治疗原则38.淋证与癃闭的区别39.郁证的定义及辨证分型40.血证的治疗原则41.痰饮定义,广义痰饮与狭义痰饮的区别42.论述“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43.消渴的辨证分型44.自汗与盗汗的区别45.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46.虚劳的治疗原则47.虚劳与肺痨的鉴别48.痹证的定义、成因、辨证分型49.痹证与痿证鉴别50.论述“治痿独取阳明”51.痉证与颤证鉴别52.腰痛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2024年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大纲

2024年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大纲

2024年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概述2024年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临床应用和诊断治疗能力。

考试将对考生的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考试采用多种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临床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总分为100分。

具体分值比例如下:单项选择题:30%多项选择题:20%判断题:10%临床案例分析题:30%论述题:10%三、考试内容详述1.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15分)1.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1.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2. 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20分)2.1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2.2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2.3 中医内科常用药物的运用与禁忌3. 中医内科学诊断与治疗能力(35分)3.1 中医内科学病史采集和四诊合参技巧3.2 中医内科学常用辅助检查方法与结果分析3.3 中医内科学常用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4. 中医内科学知识综合运用(30分)4.1 能够针对临床案例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4.2 能够提供全面的中医内科治疗服务4.3 具备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综合中医内科治疗方案的能力四、考试要求1. 考生需熟悉并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2. 考生需了解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考生需具备中医内科学的病史采集、辨证论治及常用药物运用能力。

4. 考生需具备针对复杂病情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的能力。

五、考试参考书目1. 《中医内科学》(第三版):作者张志勇等2. 《中医内科学》:作者喻国良等3. 《中医内科学教程》:作者彭国兆等以上为2024年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大纲的内容概述和要求,希望考生能够按照大纲要求,系统学习并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日后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胃痛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

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

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

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

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

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

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

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

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

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

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

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寒邪客胃,良附丸。

饮食停滞,保和丸。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

湿热中阻,清中汤。

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系统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内脏的分类与功能:中医内脏学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重要的考点之一。

中医将五脏六腑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内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肝主疏泄、心主灵神、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生殖等。

二、证候的诊断: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基本流程。

主要包括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不仅包括症状描述,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整体评估,从气血、阴阳、表里等方面进行辨证。

三、常见疾病的诊治:中医内科学要求掌握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考生需要知道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

比如:胃病、肝病、肺病等常见的内科疾病应该考生掌握诊断标准、针灸治疗技巧、药物治疗方案等知识点。

同时还要注意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学生需要结合实际诊治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治疗技能。

四、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考生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主要包括辨证:辨虚实、辨表里、辨寒热、辨湿燥等,同时结合病情制定辨证论治方案。

五、中药应用: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考试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基本功效,如祛湿、解毒、止血、化痰等,并掌握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知识点。

同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合理用药等问题。

以上总结了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希望能给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提示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能力。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诸风》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治则: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六腑皆令人咳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内伤咳嗽-1-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止咳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疏散风热、清肺散邪-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溃脓期:解毒排脓-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益气清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小青龙汤、紫金丹、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睥虚证:健脾化痰-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2- 朱丹溪首创病名;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风寒闭宣肺散寒-若汗出而喘不平,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表寒里热:宣肺泄热-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热郁肺:清泄痰热-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蕴化痰降逆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 2.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如兼标实、上实下虚,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补虚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肺阴亏损:滋阴润肺-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阴虚火旺:滋阴降火-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气阴耗伤:益气养阴-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阴阳两虚:滋阴补阳--3-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肾系病证水肿(1)水肿的病机可归纳为什么?水肿的病机归纳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使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

(2)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水肿以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甚则遍身浮肿为主,肿自下而上者多从足跗始,自上而下者,先见于眼睑、头面。

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致。

鼓胀以单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余处一般不肿。

为肝脾肾疏泄运化功能失调,气血交阻,水聚腹中所致。

(3)阳水、阴水的临床特征。

阳水由肺气失宣,三焦壅滞,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临床症状为颜面先肿,继及全身,腹胀,口渴,小便短涩,大便结,苔黄腻,脉滑或数。

阴水由脾阳不振,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临床表现为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胸闷食减,肢冷神疲,便溏尿少,身重腰酸,舌胖苔白,脉沉迟(1)李某,男,21岁,因全身浮肿1周入院。

1年前因全身浮肿在某省级医院住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服用强的松后尿蛋白转阴、病情缓解,但强的松仍维持10mg/d。

1周前因劳累过度、受凉后,又出现眼睑、下肢浮肿,伴发热、咽痛、尿少,当地医院予先锋Ⅵ静脉滴注,现已无发热、咽痛,但全身浮肿,身体肥胖,尿少尿黄,面部满布痤疮,口苦口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水肿(湿热内蕴)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蛇舌草茵陈车前子石苇白茅根薏苡仁茯苓丹参厚朴(2)麦某,男,65岁。

因双下肢浮肿半个月而就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服用心痛定或波依定可控制。

半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全身困重,纳呆,经服用西药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效果不明显。

现在症:双下肢浮肿,朝轻暮重,腰酸膝软,全身乏力,纳呆口淡,尿少,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诊断:水肿(脾肾阳虚)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生姜陈皮泽兰益母草川牛膝淋证1.淋证的基本治则是?实则清利,虚则补益2.尿血与血淋如何鉴别?鉴别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或仅有轻微胀痛或热痛,而血淋则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考点分布规律及解题技巧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考点分布规律及解题技巧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考点分布规律及解题技巧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是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对于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来说,考试是巩固和提高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

了解考试的考点分布规律及解题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考。

一、考点分布规律1.基础理论知识:考试中会涉及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病因病机学等。

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是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必备的知识,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2.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疑难病: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需要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考试中会对这些疾病进行考查,包括病因病机、病情辨析、辨证论治等内容。

3.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需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例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4.中医药学:考试中对中医药学的考查主要包括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内容。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需要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知识,对各类方剂和中药制剂有一定的了解。

5.现代医学知识:考试中也会涉及与中医内科学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包括病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二、解题技巧1.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中基础理论知识是重中之重,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病因病机学等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复习这些知识点,掌握其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

2.多练习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疑难病: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中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疑难病是重要的考点,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辨析、辨证论治等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做题、多练习病例分析来提高解题能力。

3.注重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和技巧: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医生的核心能力,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第一章:肺系病证感冒1各家学说:A北宋。

《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B朱丹溪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C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D林佩琴。

《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去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4病位:肺卫。

5病证鉴别:A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B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

6辨证要点:A辨风寒、风热、暑湿。

B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C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

8病证分治:A风寒—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C暑湿—身热恶风肢体酸重,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者—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D虚体感冒:○1气虚—恶寒发热无汗,素神疲气短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9预防调护:○1慎起居适寒温。

○2注锻炼强体质。

○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

○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

○5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

○6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

○7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

咳嗽1各家学说:A咳嗽最早见于—《内经》,其《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B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C《医学心悟》进一步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肥厚自内攻之则鸣。

”2病证特点:咳嗽咯痰。

3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2内伤饮食、情志、劳欲—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4病位:肺。

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5病证鉴别:A肺痈—发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

B肺痨—有传染性,以阴虚为主。

C喘证—气喘、呼吸困难。

D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而成,胸部膨胀喘息上气。

6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常伴恶寒发热头痛表证,内伤者伴他脏见证)。

○2辨咳嗽时间、节律、性质、声音。

○3辨痰的色、质、量、味。

7病证治则:○1外感—祛邪利肺。

○2内伤—标本虚实分清主次处理。

○3咳嗽治疗直接治肺外注意治脾、肝、肾;外感者忌敛涩之品,内伤者防宣散伤正。

8病证分治:◇A风寒—咳嗽声重痰稀色白,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或止嗽散。

(寒包火证者—麻杏石甘汤,表寒内饮者—小青龙汤)。

◇B风热—咳嗽频剧咯痰黄稠不爽,身热恶风口渴头痛,苔薄黄脉浮数—桑菊饮(暑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C风燥—干咳连声作呛,口鼻干燥身热微寒鼻塞头痛,舌红少津脉浮小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D凉燥—干咳少痰,口鼻干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杏苏散。

○A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早晨或食后咳甚,脘闷体倦少食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健脾化痰理气止咳—平胃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病情平稳者--可服六君子汤;痰湿寒化伏肺者—小青龙汤)。

○B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咯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C肝火犯肺—咳逆阵作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咳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D肺阴亏耗—干咳声短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

9病证转归:痰饮、喘证。

10预防调护:○1防寒保暖○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过咸○3戒烟酒○4适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5易感者迎香穴按摩足三里艾熏○6外感咳嗽症状明显者适当休息○7内伤咳嗽“缓则治本”○8久咳自汗者选玉屏风散、生脉饮服用。

哮病1各家学说:A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认为“哮喘专主于痰”;同时指出“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的治疗原则。

B明。

虞抟《医学正传》明确区分哮与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C《景岳全书》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D清。

李用粹《证治汇补》把哮病病因概括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2病证特点: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

3病因病机: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虚劳引发—痰气搏结气道肺失宣降。

4病位:在肺与脾肾有关。

5病证鉴别:A哮病与喘证—哮指声响言,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B哮病与支饮—支饮系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时轻时重。

哮病间歇发作,哮吼声重。

C哮病与肺胀—是否有发作性。

(肺胀是多种肺系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肺脾肾受累,痰浊、水饮、瘀血互结。

)6辨证要点:辨虚实。

7病证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8病证分治:发作期:A冷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冷哮实证者—紫金丹,上实下虚者—苏子降气汤。

)B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好发于夏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C寒包热哮—喉中哮鸣,咯痰不爽色黄而黏烦躁,恶寒发热身痛,苔白腻罩黄脉弦紧—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D风痰哮—喉中痰鸣如哨笛或拽锯,发前有鼻涕咽痒等,苔厚浊脉滑实—涤痰利窍降气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喘急者—吞皂荚丸必要时暂用—控涎丹,痰涎涌盛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意识朦胧者—合涤痰汤。

)E虚哮—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舌淡脉沉细或细数—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A肺虚—玉屏风散。

或六君子汤。

B脾虚—六君子汤(阳虚者—理中丸,气陷者—补中益气汤。

肺脾气虚者—六君子汤。

)C肺肾两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肾不纳气者—参蛤散,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阴虚痰盛者—金水六君煎。

D喘脱—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9预防调护:○1避免冷空气刺激○2避免海膻发物○3避免烟尘异味○4避免不良情绪○5避免过度劳累○6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7平时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提抗病能力。

喘证1各家学说:A喘证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B张仲景称之为“上气”C《景岳全书》指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明确将喘证分为虚、实两类。

D《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2病证特点:呼吸困难,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3病因病机:是多种病的一症状,肺气上逆,肾不纳气。

4病位:在肺、肾,与肝脾有关。

5病证鉴别:喘证与气短—是否有声。

(气短无声,而喘证实者气粗声高,虚者气弱声低。

)6辨证要点:○1辨虚实。

○2实者辨外感与内伤。

○3虚者辨病变脏腑。

7病证治则:○1实者治肺、虚者治肾。

○2不可见喘止喘,应积极治原发病。

8病证分治:实喘:A风寒壅肺—喘息咳逆胸部胀满痰多稀薄色白质黏,兼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饮伏肺复感风寒者—小青龙汤;得汗而喘不平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表寒肺热—喘逆上气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舌边红苔薄白或罩黄脉浮数—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

C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多黏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D痰浊阻肺—喘满闷窒痰多黏白,兼呕恶食少,苔白厚腻脉滑或濡—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浊夹瘀者—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或配用桂枝茯苓丸涤痰祛瘀。

平素可服六君子汤。

)E肺气郁痹—每遇情志突发呼吸短促喘粗气憋,苔薄脉弦—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虚喘:A肺气虚耗—喘促气短气怯声低自汗畏风,舌淡脉软弱—补肺益气—补肺汤(兼阴虚:痰少烦热潮红苔剥脉细数—合生脉散。

兼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

肺脾两虚者—六君子汤合补肺汤。

)B肾虚不纳—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肾阳虚—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咳喘面红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D喘脱—喘逆甚剧,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参附汤合黑锡丹。

变证:A上实下虚—咳喘痰多+肾虚—苏子降气汤。

B心血瘀阻—心悸喘不得卧,舌紫暗脉结代—补虚上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

9预防调护:○1平时:慎风寒适寒温,食清淡忌烟酒,调情志适房事○2已病:早治疗力根治○3加锻炼增抗力。

肺痈1各家学说:A“肺痈”首见于《金匮要略》。

B《千金要方》创“苇茎汤”为后世治本病之要方。

C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进行分期治疗;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D《医门法律》倡仪“清肺热,救肺气”。

E张璐.《张氏医通》认为“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

”2病证特点:咳嗽胸痛,发热、咯腥臭浊痰或脓血痰。

3病因病机:素体痰热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结于肺—热壅血瘀。

4病位:肺。

5病证鉴别:A肺痈与风温—起病急发热咳嗽胸痛两者均有,要点为咯腥臭脓血浊痰。

B肺痈与肺痿—肺痿由肺系病变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故具慢虚之象。

6辨证要点:○1古有:验痰法—痰在水中沉者为痈。

验口味法—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2辨分期:初期—恶寒发热咳嗽。

成痈期—高热振寒胸痛气粗。

溃脓期—咯腥臭脓血浊痰,虚实夹杂。

恢复期—阴伤气耗为主兼余毒不净。

7病证治则:祛邪。

8病证分治:A初期—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量日增,苔薄黄脉浮数而滑—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B成痈期—振寒后壮热汗出、咳嗽咯黄绿色痰、胸痛转侧不利,自觉喉中有腥味,苔黄腻脉滑数—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咯痰腥臭味重者—合犀黄丸)。

C溃脓期—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胸痛气喘烦渴喜饮,苔黄腻脉滑数—加味桔梗汤。

(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者—桔醒梗白散。

咯痰腥臭异常者—合犀黄丸。

)D恢复期—○1邪去正虚—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

○2正虚邪恋—桔梗杏仁煎。

9病证转归:肺痿。

10预防调护:○1早治疗○2卧床休息观察痰色、质、量、味○3防寒保暖、溃后体位引流○4大量咯血者按咯血处理。

○5食清淡忌油腻戒烟酒辛辣○6高热者半流饮食多吃水果。

○7每天用苡米作粥食之、鲜芦根煎汤代茶。

肺痨1各家学说:A《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具体记载。

B华佗.《中藏经》已认识本病具有传染性。

C《千金要方》明确本病病位在肺。

D《丹溪心法》倡导“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滋阴降火之法。

E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与“补虚”之法。

F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治疗肺痨的第一部专著。

G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病虫”引起。

2病证特点: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3病因病机:体虚感染痨虫—肺阴受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