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脂类营养(1).ppt

合集下载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ppt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ppt

关于脂肪的供能贮能作用 (1)能值最高;(是Pr和CH2O的2.25倍) (2)产生额外能量效应;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关于额外能量效应 1)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
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
(三)反刍动物添加油脂的应用
1.添加对象:瘦弱牛;泌乳期每天减重1kg以上的牛;乳 脂率较低的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的牛;泌乳曲线异常的牛。
2.油脂对瘤胃养分代谢的影响
(1)影响微生物活动 油脂>DM2%-3%时,纤维分解菌受抑 制,且不饱和度越高,抑制越明显;未酯化油脂影响大于酯化 油脂。油脂添加量越高,影响越大;酯化与非酯化油脂混合后 其抑制程度小于任何一种。
4.注意防止油脂的氧化。
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溶 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统称为脂 类。饲料常规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称为粗脂肪或醚 浸出物(EE)。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可皂化脂类
甘油脂
蜡质
磷脂类
脂类
复合脂类
鞘脂类 糖脂类 脂蛋白质
固醇类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二、脂类的性质
1.脂类的氧化酸败
三、脂类的代谢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 小 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 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要点: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 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脂肪酸、胆酸、 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到氧气、日光、微生物和酶等作用而发生的脂肪 变质现象,包括出现异味及毒性。 原因有二: ▪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而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和酸混合物,光和热能加 快这一氧化过程。 ▪ 因微生物作用发生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 肪酸进一步氧化,生成β-酮酸,脱羧生成酮。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三)脂类抗氧化作用 ▪ 天然脂肪因存在抗氧化物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抗氧
化作用 。 ▪ 苯酚、苯醌、α-生育酚、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
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 ▪ 抗氧化作用仅能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时应加抗氧
化剂。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四)脂类氢化作用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在催 化剂或酶作用下双键加氢,转变为饱和脂肪酸, 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 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是含饱和脂肪的饲粮加不饱和脂肪效果更明显。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二)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 各器官和组织细胞的组成中均含有脂类。 ▪ 脂肪可作隔离层,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 ▪ 脂肪是动物生长新组织及修补组织的原料。 ▪ 脂类可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调节物质合成。 ▪ 糖脂类可能在细胞膜传递信息的活动中起着载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一)简单脂类 ▪ 甘油脂
动植物细胞贮脂的主要 组成成分。室温呈液态 为油,呈固态称为脂 。 ▪ 蜡质 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广泛分布 于动植体中,常温常为固体。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磷脂类
✓ 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磷
脂酰丝氨酸较为重要。
✓ 脑磷脂与卵磷脂,区别仅在
于脑磷脂含有的是氨基乙醇 而不是胆碱。

脂类营养作用课件(共27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脂类营养作用课件(共27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脂肪的分布及理化特性
1.脂肪的分类和分布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脂肪主要指三酰甘油(或称真脂肪),主要分布在植 物种子和动物脂肪组织中,由于其储能的作用,因此也称为储存脂,另外,其含量随 着营养状况等因素而变化,所以又称可变脂。 类脂包括胆固醇、磷脂和糖脂。类脂是构成各种生物膜的基本成分,又称为基本 脂或固定脂,由甘油、FA、磷脂、糖脂、胆固醇、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组成,除了 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外,还含有磷酸、糖和其他含氮物。在神经组织中含量较多。 脂类按照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分类,分为皂化脂和非皂化脂;皂化脂 又分为简单脂类和复合脂类。
三、脂肪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
脂类是非极性物质,不能与水混溶,所以必须先使其形成一种能溶于水的乳糜微 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这个过程概括为:
脂肪水解 →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 → 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 →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单胃动物)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脂肪是通过脂肪酶的作用而水解的。单胃动物的胃脂肪酶和幼小动物的口腔的脂 肪酶对脂类的消化作用小,一般经过胃运动而初步乳化,到达十二指肠后,与胰液和 胆汁混合,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
一、脂肪的分布及理化特性
2.脂类的理化特性
(1)水解作用:
脂肪可在稀酸、强碱或脂肪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大多数 无臭无味,但低级脂肪酸,特别是4~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如丁酸和乙酸具有强烈的 异味,影响动物适口性。
水解时,如果有碱存在,则发生皂化反应。脂肪酸分子量越少,皂化价越高。 动物营养中,把这种水解看成是影响脂肪利用的因素。多种细菌和霉菌均可产生 脂肪酶,当饲料保管不善时,其所含脂肪易发生水解而使饲料品质降低。一、脂肪的分布及理化特性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 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 脂类、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 脂类构成
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 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 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简单脂类:甘油脂、蜡质
脂类
类脂/复合脂类:磷脂、鞘脂、糖 脂、脂蛋白
衍生脂类/非皂化脂类:固醇类、 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
9
1. 真脂肪
C、H、O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甘油
脂肪酸
甘油三酯
R为高级脂肪酸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 甘油酯 / 单纯甘油酯,或 异酸甘油酯 / 混合甘油酯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
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
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 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
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
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合 ,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营养学课件-脂类

营养学课件-脂类

命名
(1)n或命名法:从甲基端开始计数碳原
子位置。
(2)命名法:从羧基端开始计数碳原
子位置。
不饱和脂肪酸可分为四类
母体脂肪酸
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
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
n-7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
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不同类之间不能转换
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
胆固醇及其酯组成。
HDL逆向转动胆固醇,降血脂。
必需脂肪酸的功能
视功能:DHA维持视紫红质的功能 注意力和认识功能:多巴胺和5-羟色胺 生长发育 生殖功能 皮肤损伤(皮疹)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源于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末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的研究;
6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北极格陵兰岛爱斯基 摩人、阿拉斯加人尽管膳食中富含高能量、高 脂肪和高胆固醇,但由于它们的食物主要来源 于海产品,其脂肪含有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 ──廿二碳六烯酸(DHA)、廿碳五烯酸(EPA), 防止心血管疾病
深层储脂熔点较高,常处于半固体状态, 有利于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温丧失。
人体脂类的分布
类脂:占总脂的5%,这类脂类比较稳定, 不太受营养与机体活动的影响
脂类的生理功能
体内能量的来源及贮存形式
脂肪
脂肪酸 能量
(甘油三酯)
C、H含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提供的能量更多
褐色脂肪更容易供能
脂类的生理功能
必需脂肪酸的功能
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的脂质以磷脂 为主,约占脂质总量 的70%以上,脂质 以双分子层的形式 包被在细胞表面的。 即双分子层模型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胃中的脂肪酶和口腔中的脂肪酶对正常脂 类的消化作用甚小。十二指肠逆流进入胃中的 胰脂酶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作用。 十二指肠是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方面有重要作用。 脂类乳化后,在胰脂酶的作用下,甘油三酯水 解产生甘油一脂和游离的脂肪酸。 磷脂由磷脂 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水解成胆固 醇和脂肪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 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
膜的成分。糖脂在细胞膜信息的传递过 程中起着载体和受体的作用。参与代谢 调节物质的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棕 榈酸是肺表面活性物质。
(三)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 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2、脂类的保护作用

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利用率可达75%。
而干奶期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效率只 有59%。饲料结构对沉积体脂肪的影响更 明显。
2、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
-氧化途径,都耗用2mol ATP.
每脱去一 个二碳单位可生成5 mol ATP。每分子乙 酰辅酶A彻底氧化可产生12 mol ATP。 棕榈酸氧化供能为43%。 乙酸氧化供能的效率是38%,丙酸39%, 丁酸41%,已酸42%,硬脂酸43%,甘油 44%。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进入小肠的脂类包括:脂肪酸、微生物
脂类以及未消化的饲料脂类。 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 酸构成。链长等于或小于14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成年反刍动物黏 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 重新合成。 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脂肪酸的总量可能 大于摄入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脂类的代谢
No Image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肪消化开始于胃,胃底腺可分泌胃脂酶,此酶
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并使胃酸的作用失效,胃 脂酶水解日粮甘油三酯(TG)的10-30%。 胰脂酶可水解TG成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 小 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 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油饼类5~6%
棉饼7.0% 棉粕0.7%
豆科籽实18~48%
菜饼9.3% 菜粕0.24%
豆饼5~7%
秸秆1~3% 多汁饲料<1%
三、脂类的性质
1.熔点:碳链越短越低,饱和程度越高,熔点越高。动
物油脂>植物油脂,牛羊脂>猪鸡脂。
2.碘价:100克脂肪能吸收碘的克数。是评价饲料油脂饱
和程度的指标。不饱和程度越高,碘价越高。一般植物、 海生动物脂肪的不饱和程度高。
为60%。
No Image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的防护作用
皮下脂肪: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绝
热,防寒保暖(水生哺乳动物尤为重要)。 尾脂腺: 抗湿作用。
(3)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No Image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4)磷脂的乳化特性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又 含有输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对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 运等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 物质的消化率。
分子中含有 C、H、O、N、P
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可皂化脂类
No Image
简单脂类
甘油脂
蜡质
磷脂类
脂类
复合脂类
鞘脂类 糖脂类 脂蛋白质
固醇类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No Image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是动物营养中的重要脂类,不含N的 有机物,甘油三酯是重要的形式,具有重要作 用,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 复合脂类 是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平 均占细胞膜干物质(DM)一半或一半以上。 非皂化脂类 在动植物内种类甚多,但含量少, 常与动物特定生理代谢功能相联系。
三、脂类的性质
氧化酸败的产物是一些低级脂肪酸、脂肪醇、醛、酸等, 结果既降低营养价值,也产生不适宜气味,脂肪变成粘稠、 胶状甚至于固体物质。 不饱和程度越高,越容易氧化,一般可加入抗氧化剂 (BHA、BHT、VE)或低温密封保存。
5.氢化:UFA在酶的作用下打开双键,变成SFA结果是脂肪
硬度提高。 氢化脂肪不易氧化酸败,容易保存,但损失了EFA。
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耗; 添加脂肪提高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 量进食量,动物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
No Image2.脂类在 Nhomakorabea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放大
细胞膜结构
No Image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 脂类其他营养生理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20%,而含脂4%的时候,类胡萝卜素吸收率
3.皂化价:衡量脂类分子大小的指标,指皂化100克优
质所需要的KOH的毫克数。皂化价越高,脂肪或FA分子量
越小。
二、饲料中脂类物质的特点及含量
4.酸价:衡量饲料油脂品质高低的指标。指中和1克脂肪
中游离FA的KOH的毫克数。酸价越高,酸败越厉害,营养价
值越低。小于6就会对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自动氧化 氧化酸败 微生物氧化(暴露空气中,由存在于饲料中或 由微生物产生的脂氧化酶引起) 由自由基激发的氧化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2.根据结合FA的饱和程度: SFA: 软脂酸棕榈酸(C16:0) 硬脂酸(C18:0) 花生酸(C20:0) UFA: 油酸 (C18:1) 亚油酸(C18:2) 亚麻酸(C18:3) 花生油酸(20:4)
二、饲料中脂类物质的特点及含量
1.FA:有短链(4-10C)中(11-15C)长
三、脂类的性质
6.水解:在稀酸、强碱或微生物产生的脂酶作用下脂
类分解为基本组成单位(甘油和FA)。
水解对脂类的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会水解产生的
一些FA有异味或酸败味,可能会影响脂类的适口性。
FA碳链越短(特别是4~6C的FA),异味越浓。
No Image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供能贮能作用
(1)脂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2)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关于额外能量效应 1)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 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 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
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
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
(16C以上)饲料中大多为中短链、偶数碳原 子FA。
2.蜡质:是高级脂肪醇+FA对植物有保护作
用,但对动物是负营养因子,几乎无任何营 养价值。
3.植物性油脂类一般常温下为液态,称 为油。
二、饲料中脂类物质的特点及含量
4.脂类含量:
(1)同一植物籽实>茎叶>根 (2)不同植物油脂含量:
油粕类<2% 禾本科籽实2~5% 豆粕1~2%
No Image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5)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 是甲壳类动物必需的营养素, 有助于甲壳类 动物包括虾转化合成维生素D,性激素,胆酸, 蜕皮激素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促进虾的
正常蜕皮,消化、生长和繁殖。 (6)脂类也是动物体必需脂肪酸的来源。
第二节 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肪的增效作用。
No Image
关于额外能量效应 2)脂肪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 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营 养物质的更充分吸收; 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
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No Image
关于额外能量效应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肪内,减少由饲粮
第六章 脂类营养
内容目录
第一节 脂肪的分类、性质及作用
第二节 脂肪的消化、吸收及代谢
第三节 必需脂肪酸 第四节 日粮添加脂肪的应用
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
而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
饲料常规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称为EE。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1.根据与甘油结合的基团分类: 真脂——与FA结合,分子中只含C、H、O 类脂肪—— 除FA还有磷酸、胆碱、糖、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